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2014/9/4    热度:39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不错谬法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自得一切种智,教人得一切种智,赞一切种智法,亦欢喜赞叹得一切种智者。

  「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这个「诸天守护果」这一大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明诸天守护及佛守护」,这一科讲完了;第二科明菩萨学习般若法门得到很多利益,这一科里边分四科。第一科是「恶灭善增益」,这一科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具足众善益」,就是学习般若法门,得到了很多的功德。这一段文是「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前边说是修八背舍、修九次第定,这都是声闻乘的功德。这位学习般若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也兼得小乘佛法的功德,又能得到超越小乘佛法,单独大乘佛法才有这种功德的。

  「自修佛十力」,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现在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以后,他也修学佛的智慧,所以叫做「自修佛十力」。这个「力」就是力量,就是佛的这个神通道力,佛的大智慧的力量能降伏外道、一切魔王,能降伏、能摧伏他们,所以叫做「力」。

  这上面一共有十种力,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处非处力,这个「处」这个字,就是处所;「非处」就是不是处所,不是地方,就是你修学善法,做利益人的事情呢,那么这个善法是成就可爱的果报的地方,这叫做「处」;如果是「非处」,就是如果你造罪呢,就不能得到可爱的果报,就是得到了苦恼的果报的地方,这叫做「非处」;那么修出世间的圣道,那就是得涅槃,得无上菩提的地方,你修世间的禅定和善法,不能得出世间的功德的。所以这个「处非处」就是世间、出世间的因果的道理,所以这地方呢,就是总说佛的智慧力量,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因就不会得到果,无因不会有果,表示这个意思。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缘,恶因是不能得善的果报的,这就是表示这样的意思;如果你不创造,就是没有因,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就是不劳而获的事情是没有的,没有这件事,非要自己努力不可,那么这是叫做处非处。这件事,佛的大智慧通达无碍,所以叫做「处非处智力」。

  第二个是「自业智力」,「自业智力」就是你在世间上不管是得恶的、苦恼的果报,是你得到安乐的果报,得到可爱的果报,都是你自己努力来的,叫「自业智力」。不是他人努力,你得果报,没有这件事;也不会有一个大有力量的,给你一个果报,也没有这种事,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得的果报;说是自己做了很多的罪业,由此罪业而能生天,没有这回事情,这是表示这个意思。但是「自业智力」这个地方呢,表示我们欲界里边,你能够修五戒十善,你就会在人间、天上得到可爱的果报,如果你做一些罪过的事情,你就跑到三恶道去了,那么在这个地方佛的大慈悲心,名之为「增上果」。就是你应该求进步,我今生我已经来到人间,比三恶道好,但是你应该更努力,来生比今生还要好,你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这个「自业智力」是这样意思。

  第三个是「定力」,就是禅定的力量,我们头几天也说过,就是有的人不欢喜欲,三恶道很苦恼,我们是不欢喜,人间、天上比三恶道好得多了,但是也不好、也不欢喜,我欢喜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那么你修学禅定,修学四禅、修学四空定、修学四无量心,十二门禅,佛对这件事也是通达无碍的,这是第三个,是「定力」。这个第二和第三都属于世间的,属于世间的善法,我们能够努力,肯努力的话,就会得到可爱的果报。

  第四是「根胜劣智力」,这以下是出世间的善法,佛对于某一个众生,佛的大智慧去观察,他有出世间的善根,信、进、念、定、慧,他有出世间的善根呢,那么这个人,佛就可以教导他出世间的圣道;如果他有出世间的善根,但是没有成熟也不可以,也不能教导他出世间的善法的。这个信、进、念、定、慧这五法,这个「信」就是对于佛法有坚固的信心,这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你对于佛法,由于你能够努力的学习,你又能努力的修行,你对于佛法的信心才能坚定起来,如果你对于佛法学习得很少,小小的有点学习,很多的佛法都不明白,你说你对于佛法很有信心,我看不一定,你经不住考验。别人若是说是有其他宗教的道理,你可能:我不信佛了!也可能这样子。所以这个信心容易动摇,那就是没有力量,这是信心也有差别,信。「精进」也是,精进的念佛,精进的拜佛、读经、念陀罗尼咒,精进的学习禅,这些事情都不是容易,我前三天可能做得不错,等到第四天就懈怠了,这个精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信、进、「念」,这个「念」呢,少数的佛法,我可以记得住,多了我就记不住了,这个念力也有差别。我读《心经》,我背下来可以,《大悲咒》也可能背下来,你叫我背《楞严咒》就头疼了,就感觉到难,若是背《金刚经》或者可以,你教我念《法华经》,把《法华经》背下来,就感觉到困难,那么这就是念力也有差别。

  信、进、念、「定」,这个「定」一般的说呢,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色界定、无色界定,这都是要努力地去学习,逐渐地才能成就的。但是修定这件事,要把世间的欲要放下,你才容易有成就。不然的话,这个欲能破坏你的定,就算你有成就了,你有欲的时候,把这个定就破坏了,它们这两件事,这个定和欲互相破坏的,你如果定能够修学得特别好,你能破坏欲,但是你的欲若特别重,也是能破坏定的,它互相破坏,他们两个是不共存,不能同时存在的;若是能够放下欲,而又能努力地去静坐,禅定是能成就的,成就了以后,就能破坏欲,因为禅定里边有特别殊胜的轻安乐,不是世间的欲乐所能及的,所以你得到更殊胜的乐呢,就能把世间的很多苦恼的这种欲乐能放下,就能放下的。

  信、进、念、定、「慧」,这个「慧」,就是学习佛法,通达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都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毕竟空的,这就是智慧,这个也是要长时期的学习,才能够成就的,也不是一下子你就会有智慧了,也不是那么回事。

  这个「信、进、念、定、慧」,是从出世间的佛法学习得来的,如果你成熟了呢,佛会为你说出世间的圣道,你就可以得圣道,可以转凡成圣,如果没有成熟,这件事办不到。所以这个善根有胜、有劣,胜就是有力量,这个劣就是没有力量,这个善根有胜、有劣的不同。这件事呢,是你过去世的栽培,你前生出家了五百世了,佛法里面有栽培,佛一看就知道,哦!你的善根很深厚,很有力量,佛为你说法,你就容易得圣道;如果佛法里面,你没有修学四念处,你的善根就不会特别强的,所以「根胜劣智力」。「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定力、根胜劣智力」。

  还有「种种胜解智力」,这个胜解是什么呢?就是你现在对于某一种事情,你特别的有兴趣,你就会特别的去学习它,那么你对它的知识就多起来,而且别人不能够挑你的毛病,说你不对,你会有道理反驳他,就是你特别的有力量的、很深刻的一种知识,那么也就是你的兴趣所在。这件事佛也是知道,佛是知道的,佛对于所有的人都明白,你现在长于什么事情,你是会计师、你是律师、你是建筑师、你是医生,佛都完全明白,不需要你讲,佛就知道。佛因此就会知道为你说什么样的佛法是合适的,佛知道这件事。这「根胜劣智力」是现在。

  根胜劣智力以后呢,「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是指烦恼说的,说这个人过去有善根,但是他是凡夫,他还会有烦恼,这个人是贪烦恼重、是瞋烦恼重、是愚痴的烦恼重、是高慢心重、是疑惑心重,各式各样的烦恼,佛都完全明白;那么你也有善根,同时你还有很多烦恼,你也可能有很多的业障,这各式各样的情形,佛都明白的,但是你若有善根的时候,这个善根若强的时候,这个业障烦恼不能障碍,你还是会有成就;如果你的善根力量不够,而烦恼很大,业障很重,那就障住了。但是你还是有善根呢,佛会为你想出个办法,来破除这个障碍,叫你多拜忏,拜忏就把业障薄弱了,薄弱了,这个善根就容易显现出来。如果业障并不很重,但是善根没有力量,佛会为你想办法,说出个法门,栽培你的善根,使令善根逐渐地逐渐地增长,逐渐逐渐地加强,那么也可以有成就。如果又没有善根,而业障又很重,这个就是困难了,还是有困难的。

  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胜解智力、遍趣行智力,这个「遍趣行智力」是说,「遍」是普遍,所有的佛教徒不管你是小乘佛教的,你是大乘佛教的,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佛为你说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说出各式各样的法门,你修学这个法门,你经过多少时间,会达到什么程度,佛都知道。「遍趣」,就是普遍一切的修行人,向前进步,这个「趣」就是向前进步,佛都会明白的,知道你到什么时候会有成就,到什么时候会有问题,佛都会知道,「遍趣行智力」,这是第七个。

  第八个就是「宿命智力」,就是你前一生,你前多少生,在佛法里面,你栽培善根的情形,是怎么栽培的,那么你怎么栽培的,或者你是由布施栽培的,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各式各样的方法的栽培,佛都知道,佛今生就告诉你还用以前的栽培的方法,你就容易进步,这就是宿命智力,是在这里。

  「生死智力」,「生死智力」是将来的事情,你这一个生命,你修学圣道以后,你将来又会怎么样?佛也会知道。譬如说我们发慈悲心,见到一个动物去伤害另一个动物,我们应该慈悲来救护它,当然你有这样的慈悲心是对的,但是佛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佛和我们的看法有点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佛会看到,它现在这个生命,譬如说是个老鼠,它若死掉了的时候,譬如说蛇来吃这个老鼠,佛看这老鼠若死掉了以后会做人,那就把老鼠的生命弃掉了,做人也好嘛,佛就可能不救这件事。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件事,佛这一天就到须弥山下边去,在那里现一个比丘相,不是现佛的相,现比丘相坐在那里,这时候有什么事情呢?经上有说这个金翅鸟,有提到这件事,这个金翅鸟是以海里的龙做饮食的,它到大海里面去捉一个龙来,捉龙来的时候,它吃的时候,是先从尾巴吃,那么金翅鸟捉着这个龙以后,在须弥山一个地方,在那里要吃这个龙,而这个龙这时候还没有死的时候,就看见这个比丘在那坐,生欢喜心,这个龙死了。死了,第二生就做人了。佛没有说把这个金翅鸟撵走了,救这个龙,不要死,佛没有这样做,佛就是要它临终的时候,对于比丘有欢喜心,佛就是要栽培它这个欢喜心,当然佛这样做是成功了,所以它死了以后,第二生就是做人了,做人了,名之为须菩提,后来看见出家人就欢喜,他就出家了,听佛说法,得了阿罗汉。

  所以佛知道这个人的过去、知道人的现在、知道他的未来,这样子佛再酌量,怎么样救护这个众生,怎么样来教化这个众生,佛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是「漏尽智力」,就是你修学圣道,最后是得圣果了,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或者得无生法忍、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断除了很多的烦恼,佛对于这件事呢,也是通达无碍的。

  这样说,这个十种智力,第一个是总说的,处非处智力是总说。第二个自业智力、第三个是定力,这两个力量是对这个增上生,就是世间的众生,他没有出世间的善根,佛就教导他修学世间的善法,能更进一步的比现在更好,将来你的生命比现在更好,佛这样教化他;等到第四个,就是根胜劣智力以下,是教导众生出世间的圣道,教导出世间的圣道,那就是比世间善法复杂了一点,要观察他过去的善根,他的烦恼的轻重、业障的轻重,和他现在他的心情是欢喜什么,然后酌量为他说什么样的佛法,是遍趣行智力,乃至到过去、现在、未来,漏尽得圣道,那么这是合起来是十种智力,佛有这样的智慧教化众生。

  「四无所畏」,这个「四无所畏」就有四样事,佛没有恐怖,我也简单说一说。第一条是说「一切智无所畏」,佛在大众之中,自己赞叹自己,我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间的事情,我没有不知道的,佛这样子说,如果大众之中有人说你有一样事不知道,佛心里面不恐怖,这叫做「一切智无所畏」;第二「漏尽无所畏」,佛在大众之中,自己说自己,我所有的烦恼都灭除了,我没有烦恼,贪瞋痴一切的烦恼,爱烦恼、见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清除了,如果有人说,你有一样烦恼没有断,佛心里面不跳,佛心里面不动,这是「漏尽无所畏」;第三个说「苦尽道无所畏」,这个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是佛自己的功德;这个说苦尽道无所畏,就是为众生开示佛法,你这样修学佛法,能灭除一切忧苦,使令你一切的苦恼都会灭除去,你这样修行,有人说这样修行不能尽苦,佛心里面不会恐怖的,这是说「苦尽道无所畏」;第四个说「障道无所畏」,佛这样开示你,你修学戒定慧可以转凡成圣,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可以做,这件事你若做的话是障碍你得圣道,你不可以做,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欲的问题。佛说欲是障道的,你若有欲,对于你得圣道有障碍。这个地方就会引起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有夫妻的生活,但是他得初果了,能得二果,那么人就对佛提出这个问题,你说欲能障道,为什么他得初果、得二果了呢?提出这个问题。佛是说,但是他不能得三果,你若有欲,就不能得三果,就还是有障碍;虽然他能够得初果、得二果,他的欲也一定要轻,欲一定要轻。他若是静坐修四念处的时候,虽然有欲,这个欲不干扰他,那么他就能得初果,得二果,他若继续修禅定,那么可以得三果,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有一点事情。

  假设你若是出家人的话,在家居士有多少欲,而不是那么重,还是可以得圣道。若是出家人有欲,就不能得圣道。因为在家人有欲,你符合五戒的规定,没犯戒;出家人不可以有欲,有欲就是犯戒了,那犯戒了不能得圣道,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呢,欲是障道。佛说这件事情是障道,你不可以做,你若做就不能得圣道。所以佛有这四种无所畏。

  「四无碍智」,我也简单说一下,四无碍智呢,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辩说无碍智。这个「法无碍智」是什么呢?就是能诠显第一义谛的这一切的语言文字,叫做「法」,这些法、这些语言文字,佛是无障碍的,佛完全能够通达无碍,这是这个法无碍智;「义无碍智」呢,就是法所诠显的道理,这道理方面,佛也是通达无碍的,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这个辞无碍智,就是语言的问题。这是汉文、这是藏文、这是巴利文、这是英文、这是日文、这是德文,就是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佛都知道,佛能用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宣扬佛法无障碍。这件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人间的人通达多少文字已经不容易了,但是很多的文字我们不知道,乃至到孔夫子,说有个公冶长,能听懂鸟语,这件事也是很特别。所以佛有法无碍、义无碍、还有一个辞无碍,第四个是辩说无碍,佛有大悲心和大智慧,用这个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能宣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也是无障碍,叫做「四无碍智」。

  「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也简单解释一下,譬如说是有世间、有出世间的差别,他世间上的事情,譬如说这个人,他的生活困难、身体有病,我能解决他的困难,那么这也是慈悲,用慈悲心来做这件事,也就是慈悲了;但是他的病好了,过几天又有病了,他现在的生活困难解决了,过多久生活又困难了,那么这件事是不究竟的,解决是解决了,不是永久的能解决。如果你若修学圣道,得成圣道以后,就是永久的安乐住了,所以若是为一切众生宣扬圣道,这是大慈大悲,是这样意思。

  「十八不共法」我们讲过了,「亦如是」,也是和前面一样。

  「自行不错谬法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这个「不错谬法」,就是不会做错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恰到好处,这事也不容易,佛有这种大智慧。「自行不错谬法」,这个菩萨能这样学习。「常舍法」,「舍」这个字是不执着,你对于一切事情,虽然这个是善法、这个是恶法,这个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的法,这是众生法、这是佛法,各式各样的一切法,心里面不执着,这也是不容易,这是圣人才能做得到的,这「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

  「自得一切种智,教人得一切种智,赞一切种智法」:这个「种」这个字,有个门的意思,我们这房子里面有个门。现在说这个门就是解脱门,解脱一切忧苦的方法,那就叫做「门」,也就是种,就是各式各样的解脱门,佛都是通达无碍的,是这样意思。「亦欢喜赞叹得一切种智者」,这是佛的意思。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三段,前面是「具足众善」,现在这是第三段「回向佛道」。「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的时候,他做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做了这么样的功德以后,这个菩萨观察布施这件事,不是我私人私有的,这件事是与所有的人共有的这件事,因为他观察我得到的这些财富,关涉到很多很多种因缘,所以这个财富是与一切人是共有的,这个菩萨不认为是我一个人私有,所以他用这个财富做布施的时候,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这件事,就是这功德是大家的,他这样想。那么成就了这件事以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回转另外一个方向,什么呢?向无上菩提。

  这个我们佛教里面,常常用这回向这句话,这句话常常用的。我说我自己,初出家的时候,在佛学院里面虽然学了几年的佛法,但是不明白这个回向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怎么讲这句话。后来就是有了分别心,这个「向」是对向,向就是我们的志愿,我们的志愿,这个向是我们……,这个不是说是你的脸、你的身体面向那里,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心里面的一个志愿,就是你将来的一个目标,那就叫做「向」。前面那个「回」是转变你的志愿,转变你的方向的,这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世间人不管你是做医生也好,你做会计师也好,你在政府做官也好,所有的人在社会上做事,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要钱,目标就是要赚钱,赚钱,然后我们就加以享受,就是这样子嘛,这件事普遍是这样子。

  现在做佛教徒的时候,你若做功德的时候,你这个方向转变一下,不要这样子,你的目标不要限于这里,不要是局限在这里,那么向那里去呢?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愿以此功德使令我和一切众生能够成佛、得佛智慧,这就叫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一个人赚了很多的财富,这个钱怎么样用呢?我想要买车、我想要去买房地产,或者我要做其他的什么,一样一样,你把这个钱这样分配去使用去,现在你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有了功德,也等于是赚钱了,但是你这个钱怎么样用呢?如果你不回向无上菩提的话呢,我希望将来来到人间做国王,这也就是回向了,或者我愿意生天去享天福去,我愿意到色界天上去,或者我愿意到欲界天上去,那么这也叫做回向。现在这里不是这样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做了这个功德,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得佛智慧,是这样子。当然所有的回向里面,这个回向是最究竟、最高明的。说这个菩萨呢,他所做的功德,他不认为是私有,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所以回向无上菩提的时候,也是愿意一切众生共成无上菩提,也是这样子,菩萨这个心是广大无边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了。虽然是这样子回向了以后呢,他还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因缘生法,我赚的财富也是因缘生法,菩萨本身也是因缘生法,观察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就是没有回向可得了,这叫「以无所得故」。

  「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也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就是特别的地方呢,菩萨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去做一切功德以后,然后把这一切功德都观察它是毕竟空的,和没有做功德一样,无差别相,这个地方是很特别的,很特别。这个地方很特别呢,其实我们应该学习这件事,因为学习了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呢?人与人之间容易合,不容易冲突,不容易冲突这件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