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2
2014/9/4   热度:31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2 当然这个「通达」,我们从字面上这样讲解,有可能会明白一切法是无相了;但是这个没有什么作用,就是这个利害冲突的事情出现了,你还不能够无相,你还是要维护自己,伤害他人,事情还是会做的啊!若是经过了闻思修,你今天听闻了佛法,你相信这件事,你能够放下欲,能够修止、修观,常常地坐禅,常常这样观,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不可得、色声香味触法是毕竟空不可得,这一念分别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常常这样观,加上奢摩他的定力,这个定力成就了的时候,你观察诸法自性空的智慧也就成就了,成就了这个时候,于这般若波罗蜜这无相的境界契合了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了,这个时候你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世间上一切的得失、苦乐都不能动摇你的心了,不能动其心,就是圣人了。我们没能这样做,只是听闻了一切法自性空,不行,没有作用,你做不来,这个利害关系来了,不要说严重,就是蚊子来咬你,你都受不了,你可能要打死它。 所以这个地方,是舍利弗尊者提出这个问题,问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般若波罗蜜也是自性空,无有少法可得,无一切相的,你不可用手去取,也不能用心去取的啊!「汝云何欲取?」你为什么说现在要取般若波罗蜜呢?这样子问他。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 这底下舍利弗尊者又详细地解释了一下。「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这个「取」,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佛教徒来说,我感觉到在社会上生活,不管你是成功了也好,是失败了也好,失败是很苦,成功了也不快乐。我就把失败也放下,把成功也放下,我想要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想要得到戒定慧,我想要得圣道,我要放弃世间上的一切的事情,就是有取、也有舍。但是你若通达了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想要取的,也都是不可取,戒定慧也都是因缘所有,也都是毕竟空的,也都是自性空的,也没有戒可取、也没有定可取、也没有慧可取。我想要弃舍生死苦,生死苦也是自性空的,也没有生死可舍。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在通达般若波罗蜜的人来说,你想要出家修行这件事,是不为取故出,不是为了你去取圣道而出现般若波罗蜜,因为什么?取不可得。「不为舍故出」,我不是为了弃舍世间的老病死,才出现般若波罗蜜,因为老病死本身都是无所有的,没有生死可舍,所以「不为舍故出」。 我想起来,现在很多人学习禅,欢喜禅,我也有一点欢喜禅。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禅师,就是学禅的人,到雪峰禅师这里来。雪峰禅师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看禅师语录常常有这个话。那么这位禅师就回答:我从覆船那里来,覆就是颠覆的「覆」,船就是海里面那个船的「船」,我从覆船禅师那里来,我从那里来。那么这个雪峰禅师说:生死海未渡,为什么要覆去船?要把船翻过来呢?你要保留这个船,乘这个船可以渡过生死海,渡过这个海的嘛!现在你还没有渡生死海,怎么可以把船翻过来呢?就说这么一句话。那么这一下一说,他不能回答。不能回答,那么他就住几天他就回去,就走了。走了,就回到覆船禅师那里去了,回到那里,这个禅师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雪峰禅师那里来。雪峰禅师有何言句?他同你说什么了?他就把这一段话就报告了覆船禅师,覆船禅师说:你可以告诉他,根本没有生死海可渡,要船做什么呢?喔!应该是这么回答,好,他又到雪峰禅师这里来,雪峰禅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覆船禅师那里来。说:生死海没渡,为什么覆去船呢?说是:根本没有生死,用船做什么呢?雪峰禅师说:这个话不是你会说的。那么这个禅师说:是的!我不会说这句话,是覆船禅师告诉我的。 所以舍利弗尊者说:「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我出家了,我放弃了家,我到寺院里面做出家人,是无取亦无舍,其实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你若执着有一个家我放弃了,执着有戒定慧我去学习,你还没有懂得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是这样意思。「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当然这种话,这是很高深的道理,这是转凡成圣的道理。但是修学这样的法门,要以五戒、十善做基础的。你要修学五戒、十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要有这样的基础,你才可以学习这个般若法门的。说是我无恶不做,我不做善事,我放逸,无恶不做,你学习这般若法门是学不来的,是学不来的。所以佛法虽然是圣道,是教我们转凡成圣的,但是为了转凡成圣,这个圣道的成就,你一定要有五戒、十善的基础,一定要这样子。所以我们出家人,就是我们佛教徒,你一来到佛教的时候,你要受戒,要受三皈、五戒、修学十善法,目的就是在这里,就是为圣道做基础,才可以的。 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但我们这个住处,全世界的地方,我们有的时候看报纸,就会看见很多的罪过的事情。如果我们弘扬佛法到各地方去,我们劝人不要做恶事,我们修学善法,因为什么呢?我们不做恶,对别人没有伤害,我们多做善事对我们自己也有利益,这样子做对别人也好。我们自己,我们不做恶,我们将来就不得恶报,我们做善,将来会得善报。同时也对于他人好,对他人也安全一点,如果这个地方有土匪,你心就不安;说有警察,警察有的时候照顾不到,照顾不到。所以我们佛教徒,我们出家人比丘、比丘尼弘扬佛法要重视这一点,在家居士弘扬佛法也要重视这一点。说是我们人都欢喜富贵荣华,我们做很多很多的善事,但是你不告诉他善恶果报,你要劝人不做恶,这件事你若不注意,还是有问题的。社会上有警察、有法庭,我拿着枪,你不可以不守法律,当然这种办法也是对,可是佛法的这种理论,开示了你以后,叫你自己自动的,你自己主动地不敢做恶。因为你若做恶,你将来要得恶报,谁敢做恶事!只要你相信的话,你就不敢做恶。当然也有人不相信,不相信,实在来说他也没有神通,你怎么知道做恶不得恶报,他也还是犹豫不决的,还是疑疑惑惑,不过是年轻人,或者年纪多大了,多少有一点糊涂,就是糊涂了,会做恶事。所以我们能够应合一般人的心情,时时给你一个做善的机会,让你将来荣华富贵也是好嘛,很多的福报,生活快乐一点也好,但是也要时常的要注意这一点,告诉人做恶要得恶报的,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这样宣传,就会使令这个地区的人,一百个人最少能有五十个人受到你的影响,不敢做恶,你不要因为那一个人他没有相信,你就不宣传了,所以还是这样宣传好,就是做恶会得恶报,做善会得善报,一方面使令大家可以安居乐业,一方面做圣道的基础,有很多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不要是光说:「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这是般若波罗蜜,不要一味地宣传这件事,这件事我认为还是少数人,少数人能够信受奉行,多数人我看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啊。 「尔时,舍利弗问释提桓因: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汝云何取?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我们昨天讲到这里。但是这里一共是有五双: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是一双,不为增减是一双,聚散是一双,损益、垢净故出,这一共是五双。这五双它的深义是无差别的,但是用的字不一样。 那么应该怎么解释呢?这个取舍,昨天简单地说过,我们现在再重新加以解释。这个若是学习佛法的人,你常修止观的人,或者是读过禅师的语录,或者是常读《金刚般若经》、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法华经》、读大乘经论的人,就会对于佛法关于修行这件事,有一个精要的认识。是什么呢?就是现前的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我们平常人,我们的心就是在色声香味触上面活动,不是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贪。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了,想要修学圣道,我们的心还是这样吗?不应该这样。所以这个心应该是见到可爱的境界不贪,见到可恨的境界也不瞋,应该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心不贪、不瞋,就与圣道相应了吗?还不是的。因为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不贪、也不瞋,心里也很平静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说话会说出一句话来,就是执着,你执着这件事。所以我们的心不贪、不瞋的时候,有执着的问题。这个执着是执着什么呢?就是所遇见的一切境界,我们的心所了别的一切的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这就是执着。 若在经上开示我们的道理,这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这个不真实、都是虚妄这句话,我们可能明白多少,但是也可能还不是太明白,所以经上会说一个譬喻,如水中月,如梦中境。这个水里面有一个月亮,水里真有月亮吗?不是的。是假的,是虚妄的。我们梦里面的境界是真的吗?也不是。也都是假的,也都是空的。佛这样开示我们,我们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境界亦复如是,也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修止观的次第,天台智者大师说:「从假入空」,这样开示我们这个次第。就是先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因缘有的,都是虚妄的,都是假的,不真实的,先这样观。然后再观察它是空的,它是没有这么一回事。那么最后这个心就安住在空无所有、离一切相这里,就是从假入空,入在这个空,与空在这里相应,安住在这里。所以禅宗的古代的大禅师说:「不与万法为伴侣」,就是这样意思,这个心没有伴侣,就是没有所缘境。我们凡夫的心总是有所缘境的,总是你没有贪瞋的时候,也还是有种种的所缘境界,有所缘境界就叫做伴侣。现在你用功修行的时候,先观察是假的,然后观察是空的,心就离一切相无有分别了,就安住在这里。 所以这里说「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就是这个意思,安住在这里。安住在这里,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暂时的做一个结论,修行人就是要弃舍一切虚妄的有相,要取这个无相,可以这么样解释,可以这样说。现在这个文说「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当然这样说是对的,我说取无相,我弃舍有相,这是错了,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初开始修行的人,你不可以要求圆满,你不可以这样;你若要求我这一念心和圣人是一样的,那我认为你也是错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一下子和圣人平等,所以只好有一个前方便,就是这句话「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你这个心去观察无相,与无相相应,住在这里,不要住在有相上。因为我们的老习惯,你在有相上活动,反正不是贪就是瞋;说是我也不贪、也不瞋,你还是有执着的,你就不能够弃舍一切的烦恼,你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现在初开始的时候,你就偏一点,不要平等,要偏一点,就偏取这个无相的境界,取这个无相,心安住在无相这里。 可是这个第一步你去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我们用譬喻来开示自己,我自己开示我自己,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虚妄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妄的,自己开示自己。这个地方,你先要专精思惟,佛这么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你要去思惟,真实地明白了是虚妄,你非要这样不可,不然的话你心里面念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只是念一念而已,心里面还不能肯定这件事,你不能肯定是虚妄的。虽然是佛说的,心里面还不懂,什么叫虚妄,我还是不懂。所以你一定要经过一番深入的思惟才可以,不然的话,观一切法空也观不来,你观不来的。所以智者大师说:「由假入空」,你非先要知道是假才可以。 那么我再解释一下,怎么叫做虚妄,怎么叫做假的。我们说一个人很有精神,他很有力量,强壮得很,但是你让他七天不吃饭,看他还精神不精神,看他还有力量没有。这就知道这个人精神好、很有力量是假的,他是要假藉各样的适当的力量支持他,他才现出来这个相,他是有力量、精神好,如果没有适当的因缘来支持他,这个精神好这件事不出现了,这就是假的,就是假的。世间上所有的有为法,都是这样子,都是要种种的因缘来支持它,不然的话它就不能维持,它不能维持的。你从这个地方去思惟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精神好是假的,说精神不好也是假的,有适当的饮食,有适当的医药去支持他,他就会精神好一点。所以精神不好也是假的,精神好也是假的;所有如意的事情也是假的,不如意的事情也是假的。你从这里去观察这件事,然后观察它是自性空的,然后你安住在离一切相,心里面离一切分别,安住在无相的境界上。 我们初开始这样用功的时候,就是有取、有舍,这是错误的,我要舍掉;这个是对的,我要把它保持住,叫有取、有舍。这样用功修行,按照次第来说是对的,但是这里有问题,还是有问题,所以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说:「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般若波罗蜜的出现,不是有所取、也没有有所舍,舍也是不对的、取也是不对的。因为你要弃舍的这些也都是没有可弃舍的,因为它也是毕竟空的,你观察它是因缘有,是毕竟空的,毕竟空,那有法可舍呢?无相也本来是没有法可得,所以也没有可取,应该是这样。这样说,也没有取的这件事,也没有舍的这件事,那就是心里面无分别了。可是初开始的时候,你还非取不可、非舍不可的,这也就是个前方便了。这样说,这个取和舍就在有相、无相这里说,不为取无相故出、不为舍有相故出,这个取舍可以这样解释。 不为增减、聚散、损益、垢净故出。 这个「增减」指什么说的呢?增减,是在受方面说,享受的受来说的。这个我们非佛教徒有可能看见你们出家人,年纪轻轻的,也有很高的学历,在社会上也一定可以有所得的,为什么出了家干什么?是不是这个人有神精病呢?就会这样想。这个事其实不是,没有神精病;他有他的理想,他就是为了增减这个问题而出家的。这个「增」是什么呢?就是乐受;这个「减」,就是损减、减少、消灭苦受。因为感觉到世间上的荣华富贵,我若在社会上去努力一番,多少也得到一点的,但是他看透了荣华富贵是苦不是乐,所以我要得到佛法里面所说的无为的快乐,我要得到这个快乐。因为这个快乐是不可破坏的,也没有无常的问题,没有过了几天就变了,没有这回事。是为了「增」,我逐渐地增长这个出世间的无漏的、无为的殊胜的安乐,我为了这件事我出家去,不是那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事情。「减」,就是减少世间上所有的苦乐,这些都不要了,都不要这些东西。所以不为增故出、不为减故出,是这样。 「聚散」是什么呢?是智慧,在智慧这一方面说。我出家了,我放弃了世间上的事情,我全部的精神、时间学习佛法,来聚集我的智慧,在佛法里面有闻思修的智慧。有漏的智慧,乃至无漏的智慧,乃至佛菩萨的智慧,我渐渐地积聚这个智慧。「散」,就是破坏这一切的无知,无知无识的这些无明,去破坏这件事,为了这件事要出家。可是所积聚的智慧也是因缘有的,也是毕竟空的;所破坏的这些无明也都是毕竟空的。所以是般若波罗蜜,不为聚故出、不为散故出。 「损益」是什么呢?就是指业力说的。「益」,就是增益清净无漏的善根。「损」减,损灭世间有漏的罪过,罪过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你的善根也是你创造的,但是罪过也好,善根也好,也都是因缘生法,如水中月,如梦中境,如镜中像似的,也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不为损故出、不为益故出。 「垢净」:这个「垢」,就是烦恼。「净」,就是菩提,就是出世间圣道的清净法。也都是因缘有的,都是毕竟空的,所以不为垢故出、不为净故出。 就分这么五样,这五样,或者说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这样。识有垢净,行有损益,这个想有聚散,受有增减,色就是有相和无相,就是不为这五样出现般若波罗蜜,都是空无所有的。 这样说,你在用功修止观的时候,也应该作如是观,作如是观的时候,也就是离一切分别相了,离一切分别相的时候,你心里面就安住在无分别的境界,那就叫做止。但是止了一个时间,如果你的奢摩他好,我一下子可以止它二十四小时也可以,止它七天七夜也可以。如果你的奢摩他没有那么强的话,你就少一点,止一个钟头也可以,止三十分钟也可以,然后还是要观,还是从假入空观,还是这样观。这样子,渐渐的你的圣道逐渐的就成就了,是这样意思。 是般若波罗蜜,不与诸佛法,不舍凡人法。 前面这五句是约法说的。这底下是约人说,约人说。「不与诸佛法」,本来佛教徒是成就佛法。什么叫做佛法?就是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但是现在是约人说,就是说佛法。一切种智也是因缘有的,也是毕竟空的,所以「不与诸佛法」。实在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成就了一切种智了,就是成佛了;成佛了,但是你观察佛不可得、法也不可得,所以「不与诸佛法」。「不舍凡人法」,修学般若波罗蜜就是弃舍了凡夫的这种境界,但是又观察凡夫本来无所有,所以没有凡夫法可弃舍。那么这是「不与诸佛法,不舍凡人法」。 这个「凡人法」,就是平凡的人的境界,平凡的人是什么境界呢?我讲一个小故事你听听。有一个人不知道怎么的掉到河里边出不来了,就是在河水里面,有的时候沉到底下去,有的时候漂上来,就顺流而下;那如果一直的这样,这个人也就快死了。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河的边上有一个鹿,这个鹿它这个皮毛有九种颜色。它看见这个人被水漂流要死了,它就跳到水里面去,就把这个人救上来,告诉他:你骑在我的身上抓住我的角,我就把你送到岸上去。当然这个人很欢喜,就这样子得救了。得救了以后,这个人对这个鹿很感谢。但是鹿会说话,你看这个事情也怪。那么这个人就给这个鹿磕头,我非常感谢你,怎么样酬谢你呢?这个鹿说:什么也不用酬谢,你走你的,你回家好了;我走我的,我就在山野里生活,就好了,什么事也没有,你就走好了。那么这个人也很感谢,那么就走了。可是这个时候就发生一件事,发生什么事呢?国王的夫人做一个梦,梦见一个九种颜色的鹿,梦看见这个鹿心里很欢喜,当然梦就醒了,醒了,心里想什么呢?哎呀!这个鹿这么美,若是我能得到这个鹿的皮,铺在我的床上很快乐,我若得到它的角也是很美,心里就这么想,想了老半天心里就不快乐,这怎么能得到呢?这是打妄想,做梦,心里不快乐,想了老半天,有办法,她就假装有病了,这国王就问她:你是怎么回事?她就这么说了一遍,说想要得到这个鹿,如果你若是能有办法得到这个鹿,我就快乐了;如果不能得到,吾将死矣!我要死了。这个国王是爱他这个夫人,说这个事也可能不是太难的事,于是就下一个布告,古代的时候可能没有新闻纸,他传个人写个布告,说谁若能够知道什么地方有九色鹿,能够得到,我给他一半的天下,把我的国土分开一半给他做王,给他富贵。 这样子布告出来,那以前被鹿救出水的那个人想:我知道这个九色鹿。他就想了一想,哎呀!这个鹿对我有恩,我怎么可以报告向人说这件事,他又一想,是个畜生,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嘛。于是乎他就向国王说了,说这个鹿我在什么什么地方我看见过。那么这个时候被水淹被救的这个人说:这个鹿可不是平常的鹿,你需要派很多的军队去围超才可以。啊!是这样,那好。就是到这个地方去,就是有很多的军队把这个地方包围了,果然是有个鹿在那里。鹿在那里在睡觉,它还不知道有军队、有很多人来要它的命,旁边有一个乌鸦在叫,叫它醒,叫它也叫不醒,这个乌鸦就去牵它的耳朵,这个鹿就醒了,鹿醒了,一看也来不及了,跑也跑不了,但是这个鹿还是有点智慧的,它就直接向国王那里去了,左右的人想要用箭射它,国王说:不要射,看它来做什么?这个时候这个鹿就向国王就跪下来说:大王的意思我明白了,但是我曾经救过你的国家里面一个人,救他的一命,曾经有这件事。说完这个话,它就对国王说: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谁告诉你的?这个鹿这么讲。那么这个国王就往旁边一指:就是这个人,就是他。这个时候这个鹿一看就知道是以前救的这个人,这个鹿就是跪在他面前眼睛流泪,流泪就说:说是你以前被水漂流要死了,我不惜我自己的生命来救你,今天你反倒害我,我还不如救一块木头。就说这样话,然后这个时候这个人这个面就生疮,立刻就生了疮,生了疮。这时候国王想一想:啊!这个鹿有这个慈悲心,能救我的国民一个人的命,我今天要伤害它,这不合道理。于是下令不可以伤害它,要保护它在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么一个故事。 我认为从这个故事看,这就是凡夫人就是这样,唯利是图!对我有利益就好,什么有恩德不有恩德这都不要管。所以我们佛教徒虽然没有得圣道,但是应该相信善恶果报,恶事不要做,对于别人有害的事情不要做,不要说是有恩的人我们不可以伤害他,没有恩的人我们也不要伤害,因为有后患的,是有后患的,只顾眼前是不对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