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1


2014/9/4    热度:33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1

   我想这件事,我们出家人是特别的应该注意这件事。为什么要出家呢?那就是我们要得圣道,目的是得圣道。出了家应该要学习佛法,然后知道很多事,就是知道这件事:我心里面有贪瞋痴,那我有可能到三恶道去的。出家学习佛法,要知道这件事。说我若是我不想到三恶道去,就得要心里不要有贪瞋痴,要有正念,就是应该这样子。但是我们若不学习佛法,你叫我学,我不学!当然,自由的,谁能勉强谁呢?所以程度就是很低。

  现在我说话,是又说到偏的地方去了。我们有病的时候怕死!怕死,什么理由怕死呢?其实说不出来理由的,你不知道什么理由,为什么要怕死呢?其实我们若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怕到三恶道去,害怕这件事。害怕这件事要怎么办呢?我感觉到,我们佛教徒好像也没能够有个好的办法,顶多若是病得不得了,赶快要找医生来救命,就是这样。其实医生不能救命的,医生顶多是把病治好了,这个要死亡这个死,医生是无可奈何的呀!非死不可呀!所以我们佛教徒,若有病的时候,不管是在家里、在医院里头,你要注意呀!要注意我要保持正念。保持正念,三恶道的门就关起来了啊!我心里不要有贪瞋痴,这三恶道的门就关起来,我就不到三恶道去了,应该这样办。但是你平常你不知道修止观保持这个正忆念,修止、修观断烦恼,你不做这件事,等到有病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能来得及吗?你能来得及吗?来不及的呀!因为明知道,你做不到。你非要是没有病痛的时候,身体正常的时候或者小小的有点病,不要紧。你还得要在一个有增上缘的用功修行的增上缘,拥护、护持,这个增上缘来护持你,你常常的保持正念,叫这一念心不要贪瞋痴。譬如说是「受持」般若波罗蜜,也能够令你的心不贪瞋痴。「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也能使令我们的心没有贪瞋痴;或者我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正念念阿弥陀佛,也是这贪瞋痴不出现。但是你若失掉了念的时候,这贪瞋痴就来了。

  这个事情呢,你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会「深心入法中」,或者闻所成慧的深心入法中、或者思所成慧、或者修所成慧深心入法中。你常常这样训练自己,这贪瞋痴它就不动。贪瞋痴它不动,那就不会到三恶道去的。平常你的身体正常的时候,常常这样训练自己,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也就容易深心入法中。若感觉到这个身体里面有重大的变化,哎呀!要死了啊!心里不怕,我深心入法中,这时候不会到三恶道。你若能这样子境界啊,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很容易!到了阿弥陀佛国,一定品位还很高,而不会是下品下生的,不会有这件事的。愿意生天也能办得到,愿意再来人间,也是可以。你若不做这件事那不行,不可以。

  所以这上面说「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他不会到那儿去。为什么不到那儿去?这个原因就是这样子,就是你学习了般若波罗蜜,能使令心有正念,临命终的时候有正念。临命终的时候有正念;就是不临命终的时候,正常生活的时候,心有正念,有正念的。这件事不能欺骗人的,欺骗人一点儿用没有,非要真实的保持正念,所以是「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不会到那儿去的。

  在经论里面说呢,这个须陀洹果,他不会到三恶道去的。佛说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佛说的,这是真实不虚,我们可以相信,可以相信这件事。那就是得了初果的人,得了无生法忍的人,他心里有正念。但是在《阿含经》里也说到,初果圣人烦恼没有完全断尽,他也还是有烦恼。但是有烦恼,和我们有烦恼不同,不一样。他有烦恼,经上说一个譬喻,说旧时代烧饭那个锅,火烧红了是特别热,滴上一滴水,那一滴水在那么热的锅里面,很快的就干了,时间不是很多。说这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心里有的时候有点烦恼,有烦恼,就那么长的时间,他那烦恼在心里面,很快的就失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他那个烦恼在他心的里面不发生作用,就是他很快的就觉悟:我现在心不对,不应该有烦恼,他立刻的这个正念会提起来,把这个烦恼消除了,不像我们有了烦恼还不觉悟,还要和他讲道理,我要找律师,搞你,这就看出这人的程度是这样子。

  这上面说「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应该是这样。若是你有这样的正忆念,你害怕死吗?我看不怕死,他心里不怕死。死了,他心里照样我到阿弥陀佛国去很好嘛!没有关系嘛!这个身体我不要了,很好!并不怕死。所以「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这个「堕」似乎是从上面,由上到下叫做「堕」,有这种意思。前面说「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我们是个「人」的资格,若到三恶道去,就是由上而下了,可以说是「堕」。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学习大智慧。大智慧人,一定是有慈悲心的,那就是菩萨;智慧里面有慈悲,那就是菩萨。他不是阿罗汉的那种智慧;阿罗汉也有智慧,但是他也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大,不强大。怎么知道呢?就是他若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入无余涅槃了,再不来到人间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他不做这个事了。就是他的慈悲心有时间性,到此为止了;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有大悲心,这个慈悲心是没有终止的一天的,只要世界上有众生的时候,众生在这儿流转生死很苦啊!所以他的慈悲心也就不结束,一直的去度化众生。那就「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他的慈悲心不会停下来的,所以他继续的度化众生。

  所以说舍利弗尊者发无上菩提心,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他有智慧。他想这件事,众生在流转生死,很苦啊!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没得圣道,他在这里。我今生的父亲、母亲是这样;无量劫来,我很多的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很多的亲爱的人都在这里啊!我怎么可以入无余涅槃呢?所以他发了无上菩提心要度众生,所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得大智慧的时候,他若能正忆念的时候,他是有慈悲心,所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不会到这里来的。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前面是能离三恶道,是第三科。第四科,「离二乘地」。这是第五科,「令众生得佛道」。

  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能受持「般若波罗蜜」,又亲近、读诵、说,还能正忆念。「正忆念」在这里就是修止观了,修止观就达到了修所成慧的境界。前面的闻慧、思慧是很浅的,到了修所成慧的时候,就是没得圣道,但是那个时候相似的见到诸法实相,相似的无我观成就了,这时候也能见到佛,佛菩萨也能和你见见面的,也是能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这句话也可以做两种解释:就是你现在闻思修三种智慧都成就了,由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时候,还是凡夫,还是这样的身体啊!不可能是到佛国去的,不可能的!但是,怎么能说是「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呢?他在禅定里面,在禅定里面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见到阿弥陀佛,他就能到阿弥陀佛国去,但是身体还在这里,他能到阿弥陀佛国。譬如说你念这个大慈大悲弥勒菩萨,那就能见到弥勒菩萨,能到兜率内院去,就能去的。你若念阿閦佛、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就能到他的世界去。但是,不是这个身体去,就是你入定了就能去,能有这种境界。但是你继续用功的时候,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圣人这个身体是更殊胜,但还不是这个身体能到佛世界。但是他这一生寿命终了,换了一个身体的时候,那就有可能这个身体能去,有可能的。

  譬如说我们现在,我们有这个程度,能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诸法实相,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正忆念,念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国。但是你现在是没得无生法忍,到了阿弥陀佛国,你不是上品上生,你品位不那么高,你还没得无生法忍;虽然没得无生法忍,但是花开见佛的时候,那个身体有这种能力,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见佛闻法,有这种能力。若是继续的去到十方世界见佛闻法,还是要回到阿弥陀佛国,你不可以不回到阿弥陀佛国,因为你那身体是阿弥陀佛国的身体,那才和你合适,像我们的身体就在这里生存是合适的,你这个身体不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不可以去的,它不合适。但是那个时候若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得那个身体,不是有漏的身体,那可就不同,可是不同的。他要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他可以在那儿多住几天,也是可以的,情形就不同了。

  但这个意思就是「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有这种能力,有这个能力的。那就是特别殊胜了。

  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到十方世界去,他会「供养诸佛」,对诸佛能「恭敬、尊重、赞叹」。怎么样供养诸佛呢?「华香乃至旛盖」,用这个来供养诸佛。

  这一段文呢,就是我们可以明白,由初开始学习佛法到最后得无生法忍,这个次第是这样子。我们那个时候有广大的境界,不像我们现在,你不可以动,要动一定要坐飞机才可以,但是飞机也靠不住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我们的前途无量。如果我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学习,你就是老是得要苦苦恼恼的,只有佛法能令我们自由、自在、大安乐的境界出现。我们读这个《法华经》那个〈譬喻品〉,那是说有火宅只有一门,唯有一门,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只有一个佛法能令我们从火宅里跑出去啊!不学习佛法,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知道什么叫做「火宅」?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火宅啊!不是另外的事情,不是的。但是我们再详细的、去深入的观察,我们这个身体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就是这一念心啊!虚妄分别呀!虚妄分别就是火宅了啊!

  复次,世尊!满三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是二分中,我故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以是故,舍利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乐,常不堕三恶道;如所愿,渐以三乘法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有见现在佛,若见般若波罗蜜经卷,等无异。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与佛无二无别故。

  「复次,世尊!满三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前面那一段文是满阎浮提的舍利,那么多的舍利。现在这里是说「满大千世界」的舍利,用这么多的舍利,和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对比,看谁的功德大,我们应该是怎么办这件事?我们愿意供养舍利?是愿意学习「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这件事。这又分五科。第一科,「明本末举见经卷与见现在佛无异」。

  「复次,世尊!满三千大千世界佛舍利」: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所以叫做「三千」。说三个「千」,实在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满」,充满了这么大、这么多的世界的佛舍利,这是「一分」;「书般若波罗蜜经卷」这是「一分」。「是二分中,我故取般若波罗蜜」,我还是请「般若波罗蜜」的经卷的。「何以故?」什么理由呢?「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我们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学习,我们会「生诸佛」,十方诸佛的无上菩提,从「般若波罗蜜」中学习成就的,可见这个「般若波罗蜜」有多么重要。说诸佛的舍利,也是由「般若波罗蜜」的熏习成就的,它是这一切功德的根本,我们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

  「以是故,舍利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因为是由「般若波罗蜜」熏修才有舍利,所以这个舍利才得到人家的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乐」,这个舍利是由于你闻思修般若法门,所以你有舍利。有了舍利以后,「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恭敬舍利」,因为你「般若波罗蜜」的修习,人家才恭敬舍利的,也是供养、恭敬这个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乐」。我们供养佛菩萨的「般若波罗蜜」熏修的这个舍利,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能「受」天上的福乐,或者人中的福乐,我们有这样的好处。

  「常不堕三恶道」,我们若是有这样的善根的栽培,也长时期的不到三恶道去,也有这个力量。有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会有这个的力量。可见恭敬、供养舍利也是很好的事情。「如所愿,渐以三乘法入涅槃」,我们为什么要供养舍利,我们思惟这个道理,因为它是般若波罗蜜的熏修才有舍利,那这般若波罗蜜特别重要了啊!他就会学习般若波罗蜜。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喔!那就可以得阿罗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可以得辟支佛道、也可以得无上菩提。那他有这个能力,当然那我就发愿:我想要得阿罗汉!我想要得辟支佛道!我想要得无上菩提!是「如所愿」,满你所愿。「渐以三乘法入涅槃」,逐渐地、渐渐地,或者以声闻乘的妙法入涅槃,或以辟支佛的圣道入涅槃,或者是以六波罗蜜的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涅槃。这可见,我们若供养佛的舍利,也是可以成佛的。但是你为什么要供养佛的舍利呢?还是般若波罗蜜的关系。

  「是故,世尊!若有见现在佛,若见般若波罗蜜经卷,等无异」,因此若是有人看见佛了,若这个人他看见了「般若波罗蜜」的经卷,这两件事平等无差别。你见到佛,佛为你说法,也是以三乘法入涅槃。你若是亲近、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也是能「渐以三乘法入涅槃」,或者是学习般若法门,唯独是发无上菩提心,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心入法中」,入第一义谛,所以他们是平等无差别。这样子赞叹般若波罗蜜,这「般若波罗蜜」和佛是平等的了,这样子赞叹。

  这可见,这一段文,这佛菩萨的,连释提桓因也在内,是急切地、特别地、恳切地希望我们学习般若法门,希望我们这样做。

  「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与佛无二无别」,与佛没有差别,和佛平等。

  复次,世尊!如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修多罗、祇夜、乃至优波提舍。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说是般若波罗蜜,等无异。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三事示现,及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故。复次,世尊!十方诸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复有人受般若波罗蜜、为他人说,等无异。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亦生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

  「复次,世尊!如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修多罗、祇夜、乃至优波提舍。」这下边是第二科,这是「明受持诵说般若经卷与佛化他齐功德」,和化他的功德是相等的。

  「复次,世尊!如佛住三事示现」,这句话就是佛化导众生的事情。这个「三事」,三件事。三件事,是那三件事呢?第一个是神变的示现。佛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他度化众生的时候有三件事:第一个就是现神通,现各式各样的神通,我们特别的欢喜这件事,有神通。但是还是有条件的,因为看见佛现神通,我们发道心、我们能够发菩提心,我们能够修学圣道。佛现神通的目的是这样子,如果没有这个意思,佛也不随便现神通的,这是一件事。

  第二个是记心示现。记心示现,就是佛菩萨就是那个他心通的境界,知道众生的心,你现在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佛都知道时候,有的时候说、也有时候不说。若说呢,你现在修学戒定慧了,你能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他也会说这个话。或者是诃斥你:你现在心里面有贪瞋痴的活动。诃斥也好、赞叹也好,佛这个时候,有可能是采取这两个方式:一个是赞叹你的,一个是诃斥你。能令你发道心,佛就会赞叹你,或者是诃斥你。如果佛赞叹你,你不是发道心,佛不赞叹;他诃斥你,你也没能发道心,佛也不诃斥。不是我们平常人赞叹人、诃斥人,那是另一回事。佛的目的是这样子,所以这叫做「记心示现」。

  第三个是教诫示现,就是佛陀为我们说法,说这苦集灭道四谛的法门、说这十二缘起的法门、说六波罗蜜的法门,说《华严经》、说《法华经》、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都是教诫示现。这样子,使令我们开大智慧,是这样意思。

  「如佛住三事示现」,佛安住在这三件事上来教导我们,其中就是说到这个教诫示现,就是「说十二部经」,这是教诫示现。「十二部经」是什么呢?就是「修多罗、祇夜、乃至优波提舍」,这是十二部经。

  我简单说十二部经,第一个就是「修多罗」,翻到中国话,就是「契经」。这是十二部经,这一句话是总说的,这修多罗是包括这一切的都在内了。第二部经呢,「重颂」,就是前面的长行说明这个道理,后边就是有一定的字数,像诗似的,又重新地把前边这一段文的大意又说一遍,所以叫「重颂」。「长行、重颂、并授记」,「授记」是什么呢?譬如说,这个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得无生法忍了,佛为他授记,再过多少劫、在什么国土里、什么世界里,他会成佛了,这叫「授记」;或者有人得阿罗汉了,佛也有时候就会说明,他得阿罗汉了;或者这个人得初果须陀洹了,佛也说这件事,这叫做「授记」。

  「孤起」,孤起是什么呢?就不是重颂,和前面的文也是连接的,也是好像诗似的,或者是四个字一句,或者五个字一句,或者六个字、或者七个字,也有是八个字、九个字,就是有一定的字数,一偈一偈的。但不是「重」,它可也是连接的,这叫做「孤起」。还一个叫做「无问自说」,就是这个时候没有人向佛请问,但是佛知道当时的大众应该学习这样的法门,虽然没有人请问,佛就自己主动宣说这个法门,这叫做「无问自说」。其次是「因缘」,那就是有人请问,有人请问了,佛就去说这个法门;或者说佛法中的「律」,也叫做「因缘」。

  其次是「譬喻」,就是佛说明这个法门以后,然后再说个譬喻使令我们容易明白,是「譬喻」。其次是「本事」,这个「本事」是佛的弟子的过去生的事情。说弥勒菩萨过去生怎么样行菩萨道、文殊菩萨怎么样行菩萨,这些过去的事情。「本生」,本生是佛陀过去的时候,怎么样行菩萨道的事情,度化众生的事情。「未曾有」,佛现大神通,这是未曾有的事情,这叫「未曾有」。「方广」,佛说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事情,那叫做「方广」。最后一个叫做「论议」,就是这个时候有甚深第一义谛的事情,要通过有问、有答,一番、两番的这样子说明这个法门,叫做「论议」。这「优波提舍」就是论议,中国话是论议的意思。

  「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说是般若波罗蜜,等无异」,佛住这三种事来教化众生,其中教诫示现,就是佛说十二部经教化众生,这件事是佛的境界,是非常的殊胜的。若又「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说是般若波罗蜜」,是「等无异」,是和佛为众生说法无差别。佛这样子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的重要,佛这样赞叹!

  「何以故?」什么理由说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学习般若法门,能和佛为众生说法平等,什么理由呢?「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三事示现,及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故」,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这个人将来一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也一定是和佛一样「住三事示现」,也能说「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所以是平等的,这样说。

  「复次,世尊!十方诸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前面是单独说释迦佛,这下面说十方诸佛。「复有人受般若波罗蜜、为他人说,等无异」,也是平等的。「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亦生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所以是平等的。这下面是第三科「明供养经卷与供养佛等」。

  复次,世尊!若有供养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其福正等。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

  「复次,世尊!若有供养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复次,世尊!若有供养」,也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这么多的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的供养。「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其福正等」,所得的福德是平等的。「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十方一切佛,他们都是由学习般若法门而得无上菩提的,所以你现在能肯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所以和十方诸佛是平等了。

  复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是人不堕地狱道、畜生、饿鬼道,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

  「复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也为他人讲说般若波罗蜜。「是人不堕地狱道、畜生、饿鬼道,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什么原因呢?「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就是这个人安住在不退转地了。这个「阿惟越致」翻到中国话,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这个不退转,我们这样解释:就是在经论里面说到修行人的阶级,暖、顶、忍、世第一,然后见道、修道、无学道。到了什么时候是可以说是不退转呢?就是到忍。暖、顶、忍,到了忍位的时候,就是不退转了;暖、顶还是退转的,还不是决定不退,有可能会退转。到了忍位这个时候呢,还没有得圣道。忍、世第一以后,这个时候才得圣道,才是圣者。前面那个忍位,虽然没得圣道,可也名之为不退转,就是你修止观的时候,你的奢摩他的程度不是欲界定的境界,有可能是未到地定,也可能是初禅。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外道得了四禅八定了,但是他没有佛法的正见,所以他来到佛这里见佛闻法,立刻地得阿罗汉。所以得了四禅八定以后,见佛闻法,他不需要先得初果、二果、三果,不是,可以一下子就得阿罗汉道,有这个事情。但是,若没有见佛闻法,还没得佛法的正见的时候,这个人还是个凡夫,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佛教徒想要得圣道,不可以不静坐,你最低限度要有未到地定的境界。你达到这个境界,你可能你的毗钵舍那的境界会好一点。那么,你若不去修止观,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不同,也和一般人不一样。

  我们读这个《庄子》,老庄,庄子,说到孔夫子的弟子颜渊,从那文上说,这个人可能有未到地定的境界,这个人有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定的这件事,不是佛教徒的专利,不是!非佛教徒也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也是能的。虽然是能,但是他没有学习佛法,没有正见,还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很久了,得定的人很少,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为什么呢?不提倡这件事!我们就提倡念阿弥陀佛,因为念阿弥陀佛容易,就是很容易嘛!就是可以念。用这个容易的,然后到阿弥陀佛国,又再解决一些问题,这时候我们……。这个事,我再说一句话,可能我有口过:我们的祖师教我们这样做的,不是我们要这样做,是我们的祖师告诉我们的,告诉我们怎么做。这样做也应该,也不能说不对。是嘛!我们专心、诚恳地念阿弥陀佛,就能到阿弥陀佛国,是嘛!但是,佛法不兴盛。当然,我这句话很有过失:念阿弥陀佛,佛法不兴盛,你看这句话不是有过失吗?但是,我现在的确是有这么一个执着,是的!

  当然,这经论上也提到慧解脱,慧解脱也不重视禅定,所以他也能得阿罗汉,但是其实在这句话说的不圆满。慧解脱阿罗汉,是的!他没有得,可能没得四禅八定,就是得了未到地定。得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他在未到地定里边修四念住,就得阿罗汉。但是,我有一个分别;我们说清楚,这是我的分别,这么说。我什么分别呢?教义的学习很深刻的人,他小小的有一点禅定的帮助,就能得圣道,是这样子。若是有的人教义的学习不够深刻,你未到地定,你还不能得圣道的啊!慧解脱这三个字还不能给你的,还不能给。还是得要这么说,就是我们众生奢摩他的善根强,那么我们静坐的时候,就容易到四禅,这件事不难,很容易。但是,我们这一方面的善根不具足,那你静坐的时候,你想得四禅不容易,这是有这个问题;有的人他教义的学习很难,他愿意学习,但是很难,那这个人他若再没有奢摩他的帮助,这个人不可能会得圣道的。所以,有的人这个智慧的善根强,就是般若波罗蜜前生有栽培,这个奢摩他前生的栽培也是有力量,那这种人他现在,他一修行也不感觉很辛苦,他就得四禅八定了。他在四禅八定里面正忆念,就很快得无生法忍,这是前生的栽培好。有的人这两种善法,两种功德都没有栽培,那今生就困难。若是我们今生也能够,说是我们没有栽培,那我们就不要栽培,这样子你永久也不成功了。你还是栽培,我还是静坐,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要栽培。今生没有成功不要紧,来生会好一点。我们不要…,就是要谨慎一点,不要做错事。不做错事,不会到三恶道去,也能保持正念,那么来生的时候,就可能会得圣道。经上说三生,最快的人三生的栽培得圣道,就可以成功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不要静坐,还有慧解脱;你这样讲,你耽误人栽培善根,也是有一点问题,要知道。

  这里说呢,「明供养经卷」。现在我们到点了,到点了,我们就停下来,明天再讲。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