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3


2014/9/4    热度:63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3

   问:师父刚刚讲到这个舍利,我就想到几个月以前,台湾这个佛指舍利很轰动,那我们这个凡人,我们看佛,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或者什么身?报身,释迦牟尼佛的报身,那个已经不在,所以那个没有什么好谈的。下面就是佛留来的就是舍利、还有佛像,还有就是我们对于佛的恭敬。有时候有人拜佛的时候,家里没有佛堂,就对着墙拜,但是心里面有佛。是不是这个佛的舍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当然,我们是凡人,我们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拜佛就是要有个佛像。现在譬如说我拜佛像,跟拜这个佛指舍利,跟拜舍利,是有……,从佛法上来看,是不是有不同?师父可不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然后,我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师父先解释这个。

  答:我们拜佛像的时候,应该观想「不是佛像」,你应该这样观想,是真有佛放大光明、现高大身、相好光明,在这里。你先要这样观想,然后礼拜,应该这样子拜佛。如果你不这样子礼拜,你观想这是佛像,你这样拜佛也有功德,也是有功德,但是这差很多,功德差很多,是这样。若是我们请佛的舍利,请佛的舍利的时候,我们对它礼拜、供养、赞叹,也是一样的,也是一样,你也应该这样思惟:「这是佛无量劫来有般若波罗蜜的熏修,成就了无上菩提。舍利,是无上菩提的住处,所以我对于舍利也特别恭敬、供养、礼拜、赞叹」,这样子会好一点。如果你完全没有这些观想,说这是舍利,这是佛舍利,我就礼拜,这样子功德差一点。

  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说是没有佛像,没有佛像,我就是面向墙拜,也是一样,你也应该观想佛在这里放大光明,这样礼拜。其实你刚才也说了,心里有佛,也是应该这样子。这样子礼拜呢,有佛像、无佛像,不关紧要,是这样子。

  所以,拜佛和拜舍利究竟是有差别、没有差别?究竟地说是无差别,没有差别。但是,每一个人面对这个境界生起的恭敬心不一样,这地方有差别。若是你能这样观想的话呢,那就无差别;若不能观想的话,还是有点差别的。你有佛像的时候,他「像」,就是类似,其实还不能说那个佛像和佛是像,其实我看会差很多的,但是它比舍利具体了一点。所以在我们初开始信佛的人,只是简简单单地这样拜佛的人,是有点差别。当然,可能这佛像是人造的,这个舍利是佛的真身的一部份,那么你的恭敬心如果强的话,你的功德也是很大。如果你生的恭敬心不强,那功德也受影响。所以,他们的差别是在乎恭敬者本身的诚心,和恭敬心的程度的问题,差别是在这里。

  问: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有一次我们讨论到我父母过世,就把他们火葬,变成骨灰,就把骨灰供在骨灰塔里,很多道场都有供养骨灰塔。还有呢,有的是,没有骨灰,灰扔掉、撒掉,供一个牌位,师父认为骨灰和牌位有没有区别?譬如说,我们看《地藏经》超度父母是有功德,我们应该超度父母,父母已经走了也不能孝顺,唯一能做的就是可以超度,给他立这个牌位,还是说把他的骨灰供着,两者有没有区别?请师父解释。

  答:为什么父母的骨灰还留在那里,也就是儿女爱父母这一念心,总是舍不得,所以还把这骨灰留在这里。供牌位的原因应该也是这么回事,就是想念父母,愿意常常的有一个地方,我常常能够来礼拜父母,目的就是这样子。在这一方面说,应该是无差别。但是若是你在佛法里边的学习进步了,那思想又不同了。应该是长时期地,自己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来祝愿父母,就是回向给父母,那好过只是有个牌位、有个骨灰在那里,意义强得多,实际上对父母会有好处,应该这么做。我的解释是这样。

  问:如果说我们把这个牌位撤退,因为牵涉到自己的父母,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样问题。譬如说,我们供养在一个道场里面,这个道场早晚都有出家人诵经超度他们,是不是要好一点?

  答:是的。

  问:虽然我们自己不能,当然我们自己做是最好,自己做不到,有出家人早晚超度比没有人超度比较好。

  答:那不同。是好一点。超度这个问题,若是父母相信佛法,又好一点;如果父母不相信佛法,把这个骨灰或者在寺庙上有个牌位,就显得重要,就显示这件事重要了。因为他在人世间的时候,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的人,他故世以后会到那儿去?又不是修禅定的话,你决定不会是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的,那就是不同了。若是能够做些功德呢,这做功德还是有点问题。我们做功德,你的动机是怎么样,就这地方有问题。如果有人要做功德,同你化缘,说这个地方有地震了,有灾难了,请你拿一点钱去赈灾的话,你也随喜了,但是很勉强,心里有多少勉强,那么这个人将来得的果报,是得什么果报?这个人的果报,可能会再来人间,你会再来人间享受你的果报,享受你的福报。为什么也是同样做这种功德,会生到天上去,就是心里面欢喜,我欢喜做这功德,不勉强,那么得的果报是到天上去,就有差别。我想能够很自然地、很欢喜地救苦救难的话,这个人是有,是有的。那么他若是有这个力量的话,其他的罪业力量没有这个力量大的话,那这个人就是生到天上去了;如果若是勉强的话,他也是有力量,那么就生到人间来。我们人间的人享福的人,和天上不同。为什么不同?就是与造业的因有关系。我们在人间就是得福报,你多少地要用一点心力和体力,你才能拿到这个福报,不能自然地来福报。天上的人,福报是自然来的,这不同。

  若是在这寺庙里边供一个牌位,他会知道的,他如果生到天上,他知道这件事。如果这个寺庙上,若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能讲解般若波罗蜜,是最殊胜了,他可能会来听般若波罗蜜。说只是念经这样祝愿他,也是好,好过没有这件事;若是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他可以学而时习之,可以听闻,可以学习的话,这是最殊胜。

  而这件事啊,怎么会有这件事,不一定要到佛学院,你得要学习佛法才能办到这件事,不然你不能讲。不是说我在这儿讲般若波罗蜜,我才说这件事,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寺院里面供牌位,是有好处,有很多的好处。

  世间上的人谁没有过失啊?谁能说我的身口意是清净的,我从来没有造过罪,谁敢说这句话?多数有点过失,有过失就有可能到三恶道去。所以在寺庙上供牌位更重要,因为出家人在那儿念念经来回向一下,会好一点,会好一点。不过,若是寺院他不念经回向,那就没有这件事。我看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

  问:请问师父,通常人往生了,在庙里面做的都是念诵地藏王菩萨的本愿经。请问师父,众生往生之后,一定是要诵地藏王菩萨的本愿经吗?能不能诵《金刚经》?

  答:这件事是随人意,随你的欢喜。你愿意读《地藏经》祝福他也可以、读《金刚经》也可以、读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可以、读《华严经》、《法华经》都可以,这是随自己的欢喜。

  问:师父刚才提到南传佛教提倡大家发解脱心,不发菩提心,我是听南传的马哈西法师的大弟子U Silananda (乌西拉南达)他有说过,南传佛教这么做的原因,但是我想这是他个人的看法,不见得是他们教界的共识。他就是说能够成佛的人,这是属于少数,但是多数的人若能修习解脱道的话,是可以成阿罗汉果,所以他们提倡大家修行解脱道。《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他也说过:「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师父对这个看法,发菩提心跟发解脱心的看法是如何?(请师父重复一下他的问题,我们没听到。)

  答:他说的意思,就是发出离心的人多,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少,所以他们能够学习小乘佛教是对的,是合理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的看法呢,我和他的看法不同,我和这位南传佛教学者的看法不同。我的看法,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也不多,我的看法,也并不多。我们北传佛教,是弘扬大乘佛法的,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很多吗?我感觉不多。我们读这个大本的《无量寿经》,它很明白地说,发无上菩提心,你要愿生阿弥陀佛国,你要发无上菩提心的,它有这个条件,很明白地说出来。我们读这个《十六观经》的时候,九品往生那地方,上品里边,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也是明白地写出来,要通达第一义谛的,有这件事的。但是我们读小本的《阿弥陀经》,就没有明显地说出来,没有明显地说,你要发无上菩提心,求生阿弥陀佛国的,没有明显说出来。都是佛说的啊,为什么有这个差别?是众生的问题。若是在南北朝的时代,或者是唐朝的时候,我们汉传佛教发无上菩提心,有可能会多一点,比现在多一点。但是到宋,北宋、南宋以后,元、明、清,到今天,一天不如一天。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愈来愈少。不要说是一般的佛教徒,就是讲经说法的人,都不见得发无上菩提心。为什么这样?就是这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这样子。都不见得啊!

  说是这个南传佛教发出离心的人,要我看今天的南传佛教,发出离心的人也少了,也减少;北传佛教也是一样,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少,也不多。但是这件事,事在人为。我刚才说真谛三藏来到中国,就有人学习唯识,学习《摄大乘论》。有的出家人能把《摄大乘论》背下来,他欢喜这样子。今天谁?今天谁能把《摄大乘论》背下来?我感觉是不多,欢喜学的人都不多。

  而这个事在人为喔。我刚才说了玄奘法师回到中国来,那个时候学习唯识的人多,就是有这么一个人提倡,才有人学习。发菩提心这件事亦复如是,要有人提倡,它就会多;没人提倡呢,大家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也是少,都是少,就是佛法衰了,发心的人少。

  南传佛教的人的说法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少,《大智度论》有这句话,您刚才说了,那么我们就是发出离心,得个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就是大事已毕。但是在佛的态度,我们读《法华经》,不是那么回事,他还可以回小向大的,并不是到此为止了。刚才说舍利弗尊者在小乘佛教里边,有人说这句话,舍利弗尊者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这句话,不是容易看见这句话,应该是这么说。

  问:师父刚刚提到说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到,在吃饭和睡觉方面要做一个调整,会帮助我们修习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可不可以请师父详细说明?是我们要刻意吃少一些,然后睡少一点呢,还是有其他的方面,要怎么样做?

  答:这个〈声闻地〉里面有说。在《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有说这件事。你们都学到三十三卷了,就是快要学完了。应该是学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如果是学习《瑜伽师地论》,可以按照他的指示这样做。有的人没有学习《瑜伽师地论》,但是对于戒律重视;戒律说晚间不要吃饭,那么你就会少一点,你就吃少了。晚间你没有吃饭,你就会感觉到静坐相应。那他从这里得到消息了,他吃饭的时候,他就不吃多,他静坐的时候就好一点。而这件事也不是说是固定的,因人而异。是那个人他吃三碗饭还是可以的,他很容易就消化了;但是有的人,吃两碗饭都不行,肚子还是饱饱的,他静坐的时候不舒服。所以,饮食这件事,原则上这样讲,你要减食,但是不一定把数量也说出来,就是你个人这么体验这件事。我今天吃三碗,我静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以后我吃两碗,我吃一碗,你也会体验这件事,长了,你就知道,喔!我吃一碗饭相应,是这样子的。

  睡眠呢,也有种种的事情。你若静坐特别相应的话,自然地睡眠会减少,自然会减少。但是睡眠这个事情有习惯性,我天天这个时候就睡,不睡就不行,不睡就不对。可是你若是为了我要增加静坐的时间,我不可以随顺我的习惯,我一定要减少,那也是会改变的。我们从一个不同的地方,来到不同的地方,就有时差的问题,经过几天就习惯了,不是不能改变的。但是若想要静坐有成就,这件事非要注意不可。

  问:可是,假如睡眠不够的话,对静坐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要在你很清醒的时候,才去静坐。

  答:对!是的。睡眠不够,只是说你调整一下,没有说你不要睡眠,没有说这句话,还是要睡眠的。但是这个量啊,你要睡多少,那个《瑜伽师地论》也说了,也说出个数来。但是你若是常常地静坐,它还会有变化。从《瑜伽师地论》他说出的数目,他说两个情形。我们现在就说一个情形,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在中夜睡四个钟头,就是睡四个钟头,就这样子。若是你特别用功的时候,偶然地有一点疲劳,他又说出来一句话,叫「解劳睡」,解除你的疲劳,你再睡一段时间也可以,这个是不在那个应该睡的时间之内的,是之外,再多睡它一会儿,也是可以。

  问:中夜不是十点到两点吗,是不是?

  答:对!你说得对。

  问:可是对我们在家人来讲的话,因为我们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一直都在那边静坐,那怎么样的方式会对我们比较有帮助?

  答:在家人呢,你一定要随顺一点,随顺自己的习惯一点。只是在不睡眠的时候,你拿出来一点时间静坐,只是这样子;说是像出家人那样子,办不到。这个话呢,在初开始的时候这么说。若是你肯努力的话,你的静坐逐渐地有进步了,你自然会减少睡眠,也可能减少工作,到社会上工作的时间也会减少,增加静坐的时间,自然会这样子。这就是要由你的理智来决定。如果你完全不能改变你的习惯,静坐是不能有成就的。

  问:佛教有所谓因果,前世、今世。如果说有些人他这一世有重大的疾病,那会不会是因为前世所造成?

  答:前世这句话,就是这一世的前世,也可以这么讲;也可以说是前世,不一定是和这一世连结的那个前世,也可能更在前、更在前、更在前,但是他一直地没有去得果报,到这个时候他有机会得果报,有可能是这样。但在佛法的道理上讲,这个重大的疾病,是因果的问题,是有因果的问题,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疾病的。

  这下面也有讲到这件事。就是这个人啊,他的罪过应该到三恶道去受苦的,但是你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就不到三恶道去,就是还有这个事情。可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经》,也有深浅的不同。所以说是我以前造的罪,由《般若经》的影响,它不受果报,这句话,我们还不能那么执着的,不能那么执着。按佛法的理论,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没有因缘就有这件事的,都是有因缘才出现这件事的。虽然是以前有这个因缘,也受后来的因缘的影响。譬如说我前生造的罪很轻微,并不是很严重,但今生造罪造得厉害,那前生那个轻微的罪,就受现在的影响,就变成重罪了,也有这种事情。前生我造的罪很重,但是今生我般若波罗蜜学习的力量大,前生就受到影响,那就变成轻微的了。是有因果,但是因果还不决定,还是不决定的。

  可是其中看出来,我们对于在佛法上有信心,有闻思修的修行的时候,就向好的地方去转变。以前我们迷惑、愚痴,我们现在这智慧高了的时候,功德多了,它还会有转变。是有因果,但是还会有转变。

  我们相信佛法的人,还有一件事,就是,哎呀!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救难,叫我没有病啊。你这么求也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呢,有些地方,观世音菩萨无可奈何。一定要自求多福啊!自求多福,一定是要这样做。你自求多福的时候,你这个清净的力量逐渐地增长,观世音菩萨可能会帮助一下;如果你自己的清净力量不增长,你的染污的力量在那里执着得很厉害,观世音菩萨无可奈何。而这件事,般若的力量是最大最大的,最有力量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