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
2014/9/4   热度:38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恒河沙等劫远离般若波罗蜜,修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内空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一日修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得福多。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于萨婆若转者,无有是处!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恒河沙等劫远离般若波罗蜜,修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内空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这底下,还是意思和前面是一样,是以修行这么多的法门,来对这个般若波罗蜜来对比,看谁的功德大?是这样意思。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恒河沙等劫远离般若波罗蜜」,不是用自性空的智慧,你去修行这个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修行四念处,这个是按照、这个意思就是依《阿含经》的道理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八圣道),那么这是七科,这是三十七道品。那么你去学习「内空乃至一切种智」,这个「内空」,就是一共有十八空。这在罗什法师翻的《般若经》是十八空,唐三藏翻的《般若经》是二十一空,他多了几个。 十八种空,第一就是内空。「内空」就是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无我、无我所的,这是内空。「外空」,就是观察别人── 其他的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无我、无我所,外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相空、还有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那么一共是十八空。 这十八空,我大略的说一下。就是约所缘境说它是空的,这是一种。第二个,就是约能观察的智慧,就是观察一切法自性空。为什么是空?就是观察一切法自性是空的,这样子去观察,其实就是这么意思,那么「内空」,这十八空。 「乃至一切种智」,乃至「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若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它也是空的,也是毕竟空的,是这么样意思。 现在说「远离般若波罗蜜」,你修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乃至内空,乃至一切种智的话,「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一日修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得福多。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于萨婆若转者,无有是处。」这个什么原因呢?这佛说出一个理由。若菩萨摩诃萨你不远离这个般若无相的法门,你常学习这无相法门,「于萨婆若转者,无有是处」。 「萨婆若」就是佛的一切种智,翻个「一切智」。萨婆若,翻个中国话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有的地方也判它属于声闻人的智慧。声闻、辟支佛的智慧,叫一切智;菩萨的智慧叫道种智;佛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有的地方有这样说。但是,有的地方说,这个一切智,唯有佛才究竟圆满;声闻、辟支佛虽然也通达无我、无我所、诸法空,但是,没有佛那么圆满,所以名字叫做一切智,而事实上又不及佛。所以,这个地方这个「萨婆若」,就指佛智慧说。你若不远离这个般若波罗蜜,你于佛智慧退转的话,「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就是一定能得佛智慧,能成就佛智慧的。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于萨婆若转,则有是处。 若是菩萨他不学习无相的般若法门,那么他对于佛智慧就可能会退失了。所以,发了无上菩提心,但是,他没能学习这个无相的般若,那他就可能会退转,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这样子是有可能的,是有这个道理的。 从这句话上来看,你不能够用大乘佛法的无相的智慧来修行的话,你说你发上菩提心、行菩萨道,你可能会靠不住,你可能会退为阿罗汉去了,不想成佛了。什么原因呢?就是智慧不够,智慧不够啊!你就自己修行四念处、三十七道品,得阿罗汉还是可以;你若想要广度众生,你没有大乘佛法的般若的无相法门,你就容易退转。因为你想要度众生,和众生接触的时候,众生是不容易度的,刚强难度、难调难伏,你忍不住了,你就不想度众生了,就退了。 那个舍利弗尊者就是原来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的;但是他还没能入圣位,所以他这个时候去度众生,遇见一个什么事情?遇见一个婆罗门,向他乞眼睛,乞这眼睛,说:「我需要这个眼睛,需要这个眼睛,你给我!」舍利弗说是:「你要眼睛没有用,不需要!」「不!我有用!」这因为菩萨是要广度众生,舍头目脑髓的呀,众生要,就是得要给他才可以,这个布施波罗蜜才圆满。那么,舍利弗就把眼睛拿出来给他。这个婆罗门用鼻子闻一闻,说:「这眼睛很臭!」就摔在地下,踹它一脚,就走了。那么踏它一脚就走了,然后,舍利弗尊者说:「众生这样子难度啊!我不要去行菩萨道了,我还是做个自了汉吧!」就是退了,就有这么一件事。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他有慈悲心要度众生,但是般若智慧不够,看不破,所以就退了,退了菩提心了,有这种事情。 那么这一段文也正表示这个意思,你远离了般若波罗蜜,你无上菩提不容易成就。这几句话也看出来,大乘佛法的重要,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我们一定是还是按照我们传统佛教的说法:大乘佛法是真实不虚;小乘佛法是方便,应该是这个态度是对的。 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常不应远离般若波罗蜜行。 你不应该远离般若波罗蜜行,日常生活一切的活动,常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常这么样的修行才好。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财施、法施及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这个地方,和前面的相貌有一点不同;但是,原则上还是一样,还是用有所得心修功德。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他不学习大乘的无相法门,「如恒河沙劫寿」做什么呢?财的布施、法的布施,去饶益一切众生去。「及禅定、福德」,他不但是财施、法施去饶益、利益众生,而他自己还学习禅定,学习这个四禅八定。学习禅定的时候,这个禅定是大福德境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做功德,都是散乱的善法;得了禅定,那就是叫做定善。所以善有二种:散善和定善。那么这个定善── 有了禅定,就容易有神通,所以对于度化众生是很有效,的确是有效!但是,若是有所得心,没有般若的智慧,没有入圣道,禅定还靠不住、神通也是靠不住的。是「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财施也好、法施也好、禅定的福德也好,他都回向无上菩提的,这样子。 这个「回向」,这两个字怎么样解释?应该解释一下也好。这个「回」是回转,「向」是对向,是个方向,或者说是志向,这个「向」就是人的志愿,叫做向。就是你在学校读书,你目的将来要做什么呢?就是那个目的就是你的一个方向。那么回转,就是转变你的方向,转变你的志愿,就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说是在这里怎么样解释呢?就是我们不是佛教徒的时候,一般非佛教徒的人,他们也都有向,有方向的,他们方向什么呢?就是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是愿意生天国去享福去,就是这么一个方向,非佛教徒都是这样子。现在转变成为佛教徒的时候,这个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希望生天国,这个都是不究竟的,这都是苦恼的事情,荣华富贵实在是个骗人的局面,并不真实是荣华富贵,是苦恼境界。佛不说世间的国王大臣是荣华富贵,佛不这么说,因为那些人很苦恼。只有你若是学习成就圣道,把烦恼贼杀死了以后,你才是荣华富贵,你真实是自在安乐的,不然都是不安乐。 我这里,我想出一个故事。就是隋文帝,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隋文帝还应该说是一个好皇帝,他把中国统一了,原来是南北朝的对峙的局面,他是统一了,把中国搞的还是很富强,这话不提。他的宫里面,当然是有一个姓陈的夫人── 陈夫人,是他的年轻的时候结婚的夫人,当然,做了皇帝了,就是皇后了。但是,他又在皇宫里很多女人,又有一个心爱的一个年轻的女人。 这一天,他办完了国家大事,就回到家里去了。回到家里,就去找那个年轻的女人。一找呢,说这个人被人杀死了,被人杀死。他立刻这精神就不正常,说:「我做了皇帝还不自在,还有人搞我这件事,搞我这些事情。」他立刻就骑着马,就不在正常的道路上跑,就是乱跑,跑到野外去,各处跑。后来和他亲近的这些大臣,有两个人也就骑着马,就把他找回来、请回来了,请回来了。回来以后,这个大夫人就向他磕头,拜一拜,这个时候就正常了,精神就恢复过来了。 那么这看出来,隋文帝有这种事情,就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是随心满意的?也不是!他欢喜的事情,还有人来给他破坏,其实就是陈夫人,把他那个亲爱的人杀死了,杀死了。这可见古代的那种国家、那种皇帝的特权,杀死个人,就是好像不算一回事。当然,这样说,这还算是轻微的,其实那就是一种苦恼! 我们看那个谁呀?那个刘邦。刘邦到做了皇帝以后,他很早……,他的夫人就是吕后;但是,那是从小的时候的太太。做了皇帝以后,很多的太太,其中有一个是戚夫人,他好像是都欢喜这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一个儿,就封之为赵王,那么他欢喜赵王这个儿,他认为这个儿像他。他有心把吕后生的儿── 吕后生的儿已经封之为太子了,有心把他废了,然后封这个戚夫人的儿子如意── 赵王,封他为太子;但是办不到。虽然是汉高祖刘邦不得了!但是也是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呢?天天就是抱着这个戚夫人哭,天天是这样哭。后来也是安排了一下,没有用。结果是被这个吕后,这个谁呀?汉高祖死掉了以后,死掉以后,这个吕后的儿子是孝惠帝吧?就做了皇帝了。做了皇帝,这个谁?这个吕后就把赵王如意调来了。调来的时候,但是惠帝还欢喜这个弟弟,保护他。那么那吕后就想要杀他,杀这个赵王;但是这个惠帝保护他。但是有一天,她把皇帝调到别的地方,就剩下一个小孩子在那里,她就用毒药就把他药死了。后来,又把戚夫人调来了。调来以后,怎么办呢?就把她鼻子割去了、两个耳朵也割、把眼睛也挖出来,然后把两个胳臂、两个腿都砍掉,放在盐缸里腌起来。腌起来,然后叫她的儿子来看。惠帝一看,就吓得不得了!「哎呀!这人怎么这样子?」后来就有病了。有病了,惠帝就死掉了。死掉以后,这个吕后就是垂帘,就等于是做了皇帝了。 所以,我感觉这个富贵的人家里面,就是这种事情,连唐太宗都有些问题,唐太宗也有些事情。就是这些皇帝表面上看是很威风,很大的权力;但是,他家里的事情,就是完全都是烦恼。所以,你说我们一般人都愿意做董事长、愿意做总经理、愿意做省主席、愿意做皇帝,等你做上去,你就知道那个味道是苦的,并不是快乐。 所以,佛不赞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这就是唯有佛法能够杀掉了烦恼贼,才是安乐的。人内心里面有贪瞋痴烦恼,那就是苦恼事,无论你有几大的富贵,那都是假的。只有是断了烦恼,断惑证真,得入圣道以后,才是自在安乐的,只有这一样。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我们多做功德,能够财施、能够法施,利益众生,将来我们福报、智慧也能大一点;能修了禅定,没有欲了,能够生到色界天去,也非常的安乐,但是终究有一天也要死,还是不能了脱生死。 这样说,所以这个回向就是需要了。所以,佛教徒要回转你原来的那种方向。你原来希望得到荣华富贵:「我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要回转你原来的方向,改变成佛法的思想、佛法的方向。佛法的方向是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一切佛教徒的最后的一个方向,我们要到这个地方来,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的方向,是这样意思,这叫做回向。当然,我们日常做功课,我们也回向。回向,那又有其他的种种回向,也是很好,要利益众生也是好:「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回向也是很好的。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这个人得福多不多?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财施、法施、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 你同样是财施、法施、禅定福德;但是,你用般若波罗蜜来回向的时候,用般若波罗蜜来观察的时候,你的福德就大过没有般若智慧的功德了。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 是第一回向,所谓般若波罗蜜回向;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是不名回向。须菩提!以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 那么这是说出这个原因。什么原因呢?是第一回向,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的回向。加上了般若波罗蜜,就是观察这些功德:我修的财施也好、法施也好、修的禅定福德也好,都是毕竟空的;它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我回向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也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说是能修财施、法施、禅定福德的,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回向者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回向了。这个回向是最殊胜的!所以叫「第一回向」。 「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你若不能这样回向,「喔!我做的功德很多很多,你不如我!」这样子,「是不名回向」。 「须菩提!以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你应该「方便」── 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或者是采取这个行动,你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回向,你要进行这个回向。这样回向的时候,就没有毛病,没有毛病,你就能够心里很安闲、很自在的,就与诸法如能够相应的。 这经,今天就讲到这里。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写名字,不知道是谁写的? 问:第一个:应如何经行?我们的跑香,应该怎么跑香?(他说。) 师父(称我为师父),你经行的时候,为何总是由慢渐快?后又缓和下来?其中有何奥妙处? 答:是的,是的!这个……我看现在台湾也可能有。在美国的时候,有一种锅,有一种锅你炒什么菜、做什么东西,它不沾,它不沾锅,那锅有那种作用,不沾锅。但是,它说出个条件,你用它的时候要有条件,就是你炒完了的时候,你不可以立刻浇冷水,不可以立刻浇冷水,不能。你要等它温、凉了以后,再用冷水,可以,不能立刻用冷水。这是闲话。 我呢,因为已经老了,我不像你们年轻啊!开始是坐在那里,这身体是静,是寂静的,表面上就说是静。静啊,开始走的时候,应该开始慢,然后再快,就是渐渐地加快,不要立刻就快走。因为我老了,就应该是这样子嘛!然后呢,因为立刻要打站板了,打站板,过一会儿要静坐了,所以我预先地叫它缓慢下来。叫它由慢而快,由快而慢,是逐渐地、逐渐地叫它慢,不要立刻地就停下来、就慢下来,不要。人年纪老了,这个身体,你要将就一点,我是这样意思,是这样意思,没有什么其他的奥妙,没有。 问:第二个:止静的时候,应如何用功? 答:这个呢,我那天讲过;但是,这里又提到。 问:师父,你打坐的时候,眼睛一闭上后,心念如何安住?心念怎么安住才能够如师父你一样,既寂静而不昏沉,既明了而不散乱? 答:这是你赞叹我的话。我也打瞌睡嘛!你们应该看见啊!我坐在这里打瞌睡,你很容易看见嘛!也是打瞌睡的。不过,我倒感觉我最近这几年瞌睡比以前轻一点。我也打瞌睡,时间短,是不是?我感觉比以前时间短一点,不是那么长。 什么事情都是渐渐地。有的人是顿,一下子就成功了;但是,多数人是慢慢来。所以,静坐这事情也是慢慢来的呀!急不来的。 问:请问师父你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是如何调理安排?而能得如此的安乐自在? 答:我想,我说坦白的话,我是农家子,就是东北那个落后地区,家里面是种田的人。我读书也很少啊!我没有读过现代的高等的教育,我没有受过这个教育,我的知识那有你们那么丰富呢?你们多数都是大学毕业。所以,你这句话问我啊!还是不要问了,还是不要问哦! 问:弟子至诚感谢师父你为众的表率,导引众生共成佛道。 答:这是你赞叹我的话,我实在不是,不及格的。 问:相信诸佛菩萨、诸天护法也都在赞叹随喜。 答:我看,诸佛菩萨如果赞叹我,也一定会赞叹你们各位的,因为我们现在是同学嘛!是这样子哦! 问:现此娑婆中,仍有师父你这盏无尽的明灯,也将继续然亮无数的心灯,普明照大千。 答:阿弥陀佛!你这是赞叹我的话。我没有这个功德。 问:主七大和尚慈悲:禅七即将圆满,(是的)恳祈大德怜悯苦恼众生,特别开示四念处,如何提、观、照,以利行者俟回归后用功修行,愿大德慈悲。 答:这个四念处啊,是的,应该多讲这个四念处。多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这个《大智度论》里面和《瑜伽师地论》都有讲,《阿含经》里面也有讲。对的!应该多讲这个,如果欢喜用功的话是好。不过,也还是应该回向净土,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国好一点。 问:老和尚:你前日所提的白骨观,它的次第,一定先从大姆脚趾先观?或者可从右脚这里? 答:是的!从左脚、从右脚都可以,这都可以。 问:有特殊原因吗?若整体性的作观,又会产生什么情况? 答:你问得好!这是那样哦!今天小参的时候,有人提的问题与这个相关。 因为我们的禅定没有成就,我们的身体不可以随便地作观。你不按道理去作观,这个身体受不了。我们这个身体,你若是观脚趾,这是在身体的最下部,最下部。我们在观,不是观别人的脚趾,是观自己的脚趾,它就是在下部,我们的心,心若注意下部,我们的头脑清明,头脑清明。我们心若是注意头顶,譬如说:我们昏沉多,你把这个心注意头顶,它就不昏沉,就有这个作用。 但是,另外还有问题。这个昏沉── 你天天去厕所排泄得正常,昏沉也少,昏沉也会少。如果排泄得不正常,就容易多昏沉。 所以,若是能够注意头顶的时候,这个血就向上来。血随气行,气随心行,总而言之,心是个导者,心是个领导者,心是个主导者。你心注意头部,这个气血就到这边来。到这边来,你若来到头部太多了的时候,眼睛就会红了,或者是头疼,会有这个问题。 所以,你观白骨观,先观足下,头部这个血不会太多,你就清明。清明,你作观的时候也比较好一点,所以先观足下,这个原因。 如果是整体性的作观── 你说一下子就观全体,也是可以;但是,这要心力特别强的人可以,心力没那么强的时候,你观得不稳定。你要观他的耳朵、观他的鼻子,他偏现出个脚趾头来。是的!你要观察脚趾头,他现出个眼睛来,就是不能随心自在,不能。你若从这个脚趾观,你不要观太大,一小部分,你观好的时候,你心就住在那里不动,常常这样子做,它就稳定。你这样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向上来,等到全部的都观清楚了,在心里面现出来,能稳定,它不错乱,所以就有这个关系的。 问:老和尚慈悲:《大智度论》载:佛预言要入涅槃时,尊者舍利弗在远行处,欲赶往佛所,沿路问行人:「佛入涅槃不?」请问老和尚,舍利佛尊者既已证了圣果,为什么会不知道佛入涅槃了呢?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对。我说你不对,你心里怎么想?因为舍利弗尊者在佛入涅槃前三个月入涅槃了,不在了。他怎么会说是:「舍利弗在远行处,要到佛涅槃的地方去」?没有这回事情。那有这回事呢?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说你记错了,可以这么说。《大智度论》里没有这回事。你说是《大智度论》载,不是的!《大智度论》没有这回事。 这个是《涅槃经》上说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他听说佛入涅槃了,他还是从灵鹫山、从王舍城,他来到佛入涅槃的地方来,是有这回事,是这样子。 问:老和尚慈悲:假若修行人宿世未熏修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一旦他开悟,证了圣果,请问老和尚,他能说法度众生吗?又,佛一定得说法度众生吗? 答:这个修行人宿世没有熏修三藏十二部经典,当然,他今生可以熏修,有良师益友,他有好朋友,好朋友引导他,他就可能会接近佛教,也可能的。 说是「一旦他开悟,证了圣果」,我昨天说,最快要三生。你这说一生,一生就证圣果?这你说的,比释迦牟尼佛说的,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说三生,你这说一生就证圣果了,不是的,没有这么快。 那么,他若能证圣果,假设他证圣果。「请问老和尚,他能说法度众生吗?」他若能证圣果,如果是出在佛世,或者是佛灭度以后,这个世界上还有佛法流通,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得圣果的人,应该能说法度众生的,应该是能的。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他得圣道了,那就有可能不会、不能说法度众生,有可能。 「又,佛一定得说法度众生吗?」这也不能说决定。就是要有因缘,就是有可度的众生的时候,佛才去说法度众生的。如果没有这种可度的众生,佛不来这个世间成佛的;佛若来这个世间成佛,那就是一定要说法度众生的。 说到这里,我又有一个妄想。其实现在已经过点了,我把这妄想说了一下。我这个妄想就是关乎大小乘的问题。 我们约人来说,我们有欲的人,不管你的福德有几大,你还是在欲界里面享福,你不能到色界天上去。如果你修禅定,放下欲,修禅定成功了,那你就不会在欲界,而会到色界天上去、到无色界天上去了,这还都是凡夫境界。如果说是佛、一个修行人,他修学圣道,他也是得了圣道,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假设发无上菩提心,他行菩萨道、成佛,这要经过多少时间的,经过多少时间的,这已经离开了三界了,已经离开了三界了。 我们从经论上看:佛,他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那和人的距离有多远?远而又远、远而又远了啊!连阿罗汉都不能够和佛比啊!都不能和佛比的。那么,他现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佛,我们想一想,这个事情是不是很合道理?如果他真实是个凡夫,有父亲、母亲,然后厌恶老病死,出家六年苦行,然后,菩提树下思惟缘起,成佛了。这成佛,一生就能成佛的呀?一生就能成佛啊?能那么快的呀?经上说,得阿罗汉果要三生;那么佛这一生就成佛了?所以,经上说,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才成佛啊!那么久才成佛,我们就应该知道,今生有父亲、母亲,还结婚了、生儿子,然后出家六年苦行,这都是假的,都是给我们肉眼凡夫看的呀!不是真的。 所以,应该知道:大乘佛法里面说的佛是对的,说的佛法、说的佛是对的,比较合道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