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


2014/9/4    热度:41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

   我们任何人通常来说,都有自尊心,我不是一定要比你强,但是我希望我的成就高一点,那你就得要多用时间,你不多用时间,这事情是不成的。但是其中一样事,如果说我们走捷径,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话,「捷径」,就是快,很快地就成功了,你要修禅定。修禅定的目的不是得神通,是帮助你的般若的智慧去断惑证真,其实在来说,这就是个捷径;如果你不走这条路,你很慢,很慢还没成就,因为散散乱乱,没得禅定就是散散乱乱,散散乱乱的,老是平平常常的。

  我们从这历史上看,一个打天下的皇帝,他就会说是「天命」,我是天命,天老爷叫我做皇帝,是天命。或者说我是天子,天的儿子,你们是人的儿子,我是天的儿子,高你们一等。我们一般人一看这个人的确了不起,我们对他要恭敬、尊重、赞叹,要忠于他做事。但是我们看看历史,那些皇帝,和平常人一样,完全无差别,完全是无差别的,完全无差别;有的皇帝还不如一般人。

  其实明白一点说,没有得禅定的人都有欲,都在欲里面生活,就都是平常人,没有什么特别。只有得到禅定以后,是高人一等了,因为他没有欲了;没有欲了的时候,他心清净,他的堪能性强,堪能性特别强。

  我们在《大毗婆沙论》上看见一个说法,说这个得圣道,我现在说话越说越远了,离了题了。这个得圣道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你要有厌离心,对于世间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五欲要有厌离心,有厌离心,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你要有一个依止处,就是你的生命体,这个身体它足以做圣道的依止才可以。你要有厌离心,你又有一个好的生命体做圣道的依止处,你才有可能修行,要这两个条件。

  三恶道的众生,他的身体太苦了,所以想要修行太难。三恶道的众生都有厌离心,他知道苦,生活太苦了。那个老鼠在地里挖了洞,天一下雨多了,那洞里都是水,你看它苦不苦!冬天又很冷,无可奈何。所以我们说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报障,那个果报就是那样子,你没有办法不苦。我们人就是舒服得多了,我们人会造房子,不是造地洞,冷的时候还有暖气、热的时候还有冷气,你看人的聪明。这个要有厌离心,三恶道的众生,都有厌离心,他很知道苦,但是无可奈何,非受不可;但是他的身体不行,不足以做圣道的依止,所以他不能得圣道。

  诸天,天上的人,他们的身体,可以做圣道的依止,他们要修学圣道,比人来得快,比我们人好得多。但是他们没有厌离心,因为他们欲界天这个五欲,那是人所不能及,人现在虽然是会做电灯,会做灯,做了很多丰富你的五欲的事情,但是还是不能和天比,诸天那是太妙了。他们没有厌离心,为欲所迷,还是不能修行。色界天以上的人,那个身体是更妙了,还有高深的禅定,更是可以修学圣道,但是也不容易有厌离心。

  只有我们人间的人,人间也很多的苦恼,我们有可能会有厌离心,才能修行;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对付,身体没有大病的时候,小小病不要紧,还可以修行,叫依止处,唯有人是可以,所以人身的可贵就是在这里,能够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你若能够遇见好的因缘,你能修圣道,你还能够转凡成圣,所以做人是很好,好过诸天。好过诸天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人间的欲不是那么重。当然人间的富贵的人修道也是困难,修道也是难;所以我们不是生在大富贵的人家,我们也能有厌离心,这个人是非常难得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修学习佛法。说是我天天行修善事,我去做功德,那个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这个人叫我做功德我也做,我愿意生到天上享天福,糟糕了!你来生若是生到天上去,也可能不谤毁佛教,但是修学圣道困难,不容易修,不容易修学圣道,有困难。但是我们人间的人,多数人是载道之器,你可以修学习圣道,你要抓住这个机会!如果你不趁这个机会,不要紧,我再过几年,过几年又不知道怎么的因缘,你更困难,想要修行更困难。

  我请你们原谅我,我现在又是妄想多了,我看《三国志》、《三国志演义》,我看孔明这个人,他若修学圣道,这个人一定会有成就,一定有成就。但是他受刘备三顾茅芦,他的心软了,他就随他去了;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手里头,他那有时间去学习佛法呢?就不可能了!所以我们在家居土也好,南无观世音菩萨!你不要去选总统。有人劝你去选总统,你不是我的善知识,不要要求大富大贵,不要这个事情。当然太苦也不行,我想我们都不是太苦的人,正好修学圣道。如果你得了圣道以后,你得了无生法忍以后,愿意做什么都可以,你愿意做皇帝就可以做皇帝,你愿意做大学教授也可以,做什么都随你意。你得了圣道以后,有殊胜的福德智慧,如意自在,自在如意,什么都是可以做,你愿意做什么都可以。

  我们凡夫没得到圣道,没有那大智慧,你做国王容易做错事,做错事你的罪过比我们一般人大。我们一般人一个小老百姓,我们做错事,虽然也是有罪,但是你若做国王做错事,罪过大,特别大。所以,我们从佛法、从佛菩萨的开示,我们知道:赶快得圣道!赶快得圣道之前,你要修禅。当然我说这话,好像不同意修净土法门念佛了,其实念佛也好,也是好的。

  而这里就是把前面六波罗蜜里面的禅波罗蜜,把它再详细地说出来,就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说这是有漏禅,是的,是有漏禅,你的无漏禅是从有漏禅里面出来的。你得到有漏的禅以后,你在有漏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修四念处,有漏的禅就变成无漏禅了,是这么回事。

  我刚才说,好像我不赞叹净土法门,不是的。你天天修禅,我们看《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就往生阿弥陀佛国了,《阿弥陀经》就这么说。但是我们若天天坐禅,你现在就心不颠倒。你坐禅的时候,心里面不昏沈、不掉举,再加上四念处,你现在就心不颠倒嘛,是不是!你现在心不颠倒,虽然还没得圣道,但是常常地心不颠倒,今天不颠倒、明天也不颠倒,常常用功修四念处,你有可能就得无生法忍了。就算是没得,你长时期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我们不要说:「我要每一天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说法不太正确。你看看大本的《阿弥陀经》,你修六波罗蜜都可以回向净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来接引你,当然你要愿生阿弥陀佛国,你若不愿意去,阿弥陀佛不能勉强你去的啊。所以说,你常常静坐、修四念处,你再愿生阿弥陀佛国,这就是净土法门!与念阿弥陀佛没有冲突,有可能好过念阿弥陀佛名号,因为你修四念处的时候,这里面有智慧,令你常常不颠倒。如果你只是念阿弥陀佛,不学习经论,你没有闻思修的智慧,你只是念阿弥陀佛,也可能很好,也可能有的时候会颠倒。所以,可以多静坐,你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国,你可以多静坐,可以修四念处的。

  释提桓因说:这个人不久行六波罗蜜,他也不久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个「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是三十七道品,是通于大、小乘的。不是说小乘佛教学者,才学习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大乘佛教徒不修,不是这个意思。这六波罗蜜,这是在小乘经里很少提到这件事,只有大乘佛法里面才提到。

  「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我现在又要说出一句话,我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希望你们原谅我,向道上会,把我说的话向道上会,不要向是非烦恼上想,因为这不是谈是非烦恼,我们是学习般若法门,应该向道上会。

  「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说这个人,他不久行佛道,那么他不久行佛道,他不信解这深般若波罗蜜法门,那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自然是这样子。譬如说,我前一生在佛法里面,前一生我从小就出家,到了一百岁才死掉,在佛教里面修学了几十年了;第二生再来到人间做人,我不相信佛法,遇见佛法没有信心,这个道理怎么讲法?如果提出来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就反省我们自己,我们在佛法里面,怎么样学习佛法?我们现在学习佛法,就是有的时候,也翻开经去看一看,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去学习。有的时候,有讲经的法会我也去听听,我就愿意听听故事,但是这个经的道理,也不是十分愿意那么有…,你一直讲这个甚深的道理,就没有兴趣听,就打瞌睡了,人是这样子,事实是这样子。说是打念佛七,我也去参加了,但是念佛的时候,自己不能注意一心不乱,不能。也就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一方面打妄想,有的时候也没有打妄想,但是就是散散乱乱地这样念佛。说是打禅七,怎么回事情我也去参加,去打禅七的时候,一坐的时候,腰疼、腿疼,人家坐七天,我坐两天就跑了;或者我忍耐下来了,但是静坐的时候,不是散乱、就是掉举。你这几十年,你这样学习佛法,你第二生你能相信佛法?不见得啊!不见得能相信佛法。就是你对于佛法,只是这一生能够随顺一点,没有毁谤而已,究竟佛法怎么回事,自己也没能深入去用一点心去学习,没有。你今生这个信心都不牢固啊!但是也做了一点功德,也可能有善知识、有好朋友劝,这个地方有功德,请你随喜,你也可能做了一点,所以来生又做人,做了人,也没做什么恶事,来生做了人,但是你对佛法学习得所谓肤浅得很,今生再遇见佛法,是什么?未必有信心。所以就是有这么回事。

  若是你能够深入地,说是有的人他很认真:你说的我不相信!他很认真地说出这一句话来;有的人他也未必信,也没有不信,就是好像是无记性的那样子,那这样的在佛法里的栽培,你就是…,善根的「根」这个字,你不具足,没有力量,一点没有力量。所以这样子学习佛法,来生有可能遇见佛法的时候没有信心;假设你福报大了的时候,你的烦恼重了,有可能毁谤佛教都有可能的;有可能会毁灭佛教都有可能的,你权力大了,福报大的人,多数可能会有权力,有了权力的时候,为所欲为,有可能会毁灭佛教的,都有可能。

  所以说「不久行」,实在这个「久」字是怎么讲?就是不能深入地学习佛法,不能认真地学习佛法。不能认真地学习佛法,来生再遇见佛教的时候,这个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没有什么可怪的,是这样子啊。

  大德舍利弗!我礼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

  这底下是第二科,「尊敬般若以成身子之信」。

  释提桓因这个人,他的确是有善根,他是三十三天的主,所以称之为天主,称之为就是天王,他已经得到须陀洹果,在小乘佛法来说,是须陀洹果;在大乘佛法来说,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者,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所以他听佛说深般若波罗蜜,生欢喜心;听舍利弗尊者赞叹般若波罗蜜也生欢喜心,所以说:「我礼般若波罗蜜」,他要对般若波罗蜜礼敬,要恭敬、尊重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就是礼敬佛的一切智了。

  般若波罗蜜是因,一切智是果;这个果就是佛,佛在菩萨的时候,学习般若波罗蜜圆满了,就成就了佛的一切智。若没有因,就没有果了,所以因即是果;所以我礼般若波罗蜜,就是礼敬佛的一切智。这是表示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深妙,甚深微妙的境界。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前面那一大科是「叹人」,大意是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这里是「劝修」,这底下这一大科,劝我们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你要学习这个法门,是这个意思。这个劝修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述成天主之叹」,就是佛认可释提桓因的赞叹。「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你说:礼敬般若波罗蜜,就是礼一切智。是的!是的!你说对了。是这个意思。「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是的,这是认可他。

  底下说出一个理由来。「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什么原因礼般若波罗蜜就是礼一切智呢?这是问,底下就是解释。佛又招呼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说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他所具足的一切智,是「皆从般若波罗蜜生」,都是从般若波罗蜜的学习中成就的,所以诸佛的一切智不能离开般若波罗蜜的。「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的一切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圆满了,就叫做「一切智」。这是认可释提桓因的赞叹,底下第二科就是劝我们修学习般若波罗蜜。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

  这底下劝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因此,因为这个原故,憍尸迦!所有的佛教徒,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这个「住」在这里说,就是成就的意思。所有的佛教徒,你若想要圆满地成就佛的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那你应该努力地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你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圆满了,就得到佛的一切智的智慧了。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里面就提出这两种智慧:一个一切智,一个道种智。这两种智若对论的话,一切智就是根本智,道种智就是后得智了。根本智是说什么呢?就是佛证悟第一义谛的无分别智慧,就是证悟胜义谛的无分别智,叫做一切智。道种智就是后得智;按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如果你开始得无生法忍了,见到第一义谛是无分别的境界,但是你从无分别的境界出来的时候,你那个时候,通达一切法的智慧,就是后得智。就是先得根本智,后来又得一种有分别的智慧,就是后得智。

  根本智就是一切智,它是通达真理的智慧,证悟真理的智慧;后得智,就是通达一切缘起法的智慧,缘起法的智慧。这个缘起法的智慧,在这里说叫做「道种智」。这个「道种智」怎么讲呢?「种」就是因,因果的因的意思。就是这个圣人,他能观察众生,这个众生的根性,以什么法门为因,能得圣道呢?他知道,那就叫做道种智。说这个人要修不净观才能得圣道;这个人他不须要修不净观,他修无常观就可以得圣道;这个人修无我观就能得圣道;这个人要修空观才得圣道;这个人要修唯识观才得圣道。就是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他所学习、所修行的法门不一样,但是这个事情谁知道呢?就是道种智知道,知道这个事。你若具足了道种智,你就知道这件事。那就叫做道种智。

  这样子,一切智是根本智,道种智就是后得智;或者一切智是如理智,道种智叫做如量智;或者说一切智是实智,道种智是权智。这两种智慧,唯有佛究竟圆满地成就了,其他的人都有所不足,都是小小地知道一点;阿罗汉也有一点,但是不如大菩萨境界那么高;大菩萨又不如佛,是这样意思。

  我们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你若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我们佛教徒若想要成就佛的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习行」,习就是行。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数数地这样修行,叫做「习」。

  我们人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欢喜重复,不欢喜重复,我知道是这样就好了,下一次我们再换一样,才可以,同样的事情,我不想再做了。但是佛教徒,我们要修学圣道,还非要重复不可。你修不净观,你今天也修,午前也修、午后也修,要天天修你才能成就;你若不重复,不重复这件事做不成。你修无常观、修无我观都是一样,就是要不断地重复才可以。不断地重复,加上奢摩他的止的力量,虽然是重复,可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进步了,就会进步的;进步了以后,你就可以得圣道了,得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是要再重复,因为圣道还没有圆满,你还是要再重复,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习行」就是数数的、不断地重复,去修学般若波罗蜜,不是一下子就毕业了的啊,「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这古德说这个修行这件事,分两种:一种缘修、一种是真修。缘是因缘的缘,一种是真修,真假的真,真谛、俗谛的真,一个真修、一个缘修。我们凡夫,只能够有个止和观,这个止是无分别,还不是完全无分别,就是安住在一个所缘境那里不动,那么这叫做「止」;然后,或者是修无常观、或者修无我观、修四念处,或者是怎么样,这个是分别。有的时候修止、有的时候修观,都可以名之为缘修,都可以这样说。但是若得了圣道以后,可是不同,得了圣道以后,天台智者大师说那个「体真止」,就是已经见到胜义谛以后,安住在胜义谛的时候,这无分别境界,自然地能向前进,那叫做「真修」,这个真修,只有圣人才可以,凡夫这个事办不到;缘修就是有分别。

  在《阿含经》上,阿难尊者请问舍利弗尊者,说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圣道呢?舍利弗尊者回答就是: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得圣道了;那么得了初果以后,怎么样修呢?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乃至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四果以后,得阿罗汉果以后,怎么修呢?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还是这么修。这么修呢,但是他能够有进步,还能得到更殊胜的境界,还是这样修,就是不断地重复。

  这里面说「当住般若波罗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字里面有这个意思,「当住般若波罗蜜」这个「住」有真修的意思;「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有缘修的意思,有这个味道在里面。

  「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前边是你想要成就佛的一切智、道种智,你要修学般若波罗蜜,这是所成就的善法;「欲断一切诸结及习」,这是断除恶法。这个四正勤,就是断恶修善。「欲断一切诸结及习」,这个「结」是什么意思?和合义,和合的意思。什么是和合呢?你若有烦恼的话,它就能够有力量叫你和苦恼去和合。就是你若有烦恼的时候,这个烦恼能令你苦恼,令你和苦恼在一起,叫这苦恼同你合,就是叫你受苦,那就叫做「结」。烦恼有这个力量,叫做「结」。

  简单说,「结」就是烦恼,就是我们心里面有贪烦恼、瞋烦恼,或者是有高慢、有疑惑、有我、我见、我爱、我慢,各式各样的烦恼很多很多。这个「习」是烦恼的余习,烦恼已经断了,但是还有与烦恼相似的习气,这也是一种烦恼。若是阿罗汉,小乘佛法来说,习气不是烦恼,它也不能令你去受生死苦。但是在大乘佛法来说,习就是烦恼,就是所知障了;有烦恼障、所知障的意思。

  所以,「欲断一切诸结及习」,断这一切的烦恼,断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和习气,「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你也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你才能断烦恼和习气的。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就不能见到真理;不能见到真理,烦恼是不能断的。光是修禅定,你不学习般若,是不能断烦恼的。所以非佛教徒,也能得四禅八定,但是他没能断烦恼,他还是个生死凡夫;他就是有广大的神通,也还是个生死凡夫,因为没有见到真理啊。佛教徒殊胜于外道的地方,就是有个般若波罗蜜;有了般若波罗蜜,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外道所不能及的。没有般若波罗蜜,和外道是相等的,而那些功德都是靠不住的,都会失掉的;得了般若波罗蜜,所有的功德都不失掉,就是不退转了。所以「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我本来是预备了一个禅的故事,但是现在到点了,没有时间讲了。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以下是劝我们学习般若法门。前面那一大段,是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善根深厚,他亲近了很多的佛,由无数劫久行六波罗蜜了。这个劝我们修学般若波罗蜜,怎么样劝呢?就是你如果希望得到、成就佛的两种智慧:根本智和后得智,就应该学习般若法门。「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是见到真理,才算是智慧的;见到真理就能断烦恼,所以想要断烦恼,也应该学习般若法门的。前面这三句,都是自己学习般若法门成就的功德。

  善男子善女人欲转*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底下,「善男子善女人欲转*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是有慈悲心度化众生,就是你成就了一切智、道种智,内心里面没有烦恼了,你就有能力为一切众生说法了,这样意思。

  这个「欲转*轮」,这个「轮」,转轮圣王有轮宝,是金所成,黄金所成,是金轮,这个金轮所到的地方,能降伏一切怨敌;现在佛法里面,说是*轮,而不是金轮,就是佛为众生所演说的,能令众生得解脱道,这一切的佛法。这一切的佛法,主要还是般若法门;这个般若法门,也有轮的意思,就是能够灭除内心里面的烦恼,所以也称之为「轮」。这里面表示,佛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能令众生转凡成圣,能得圣道,能灭除烦恼、能得圣道,所以叫做「轮」。

  这个《大毗婆沙论》上的解释:安置圣道于他心中,叫做转*轮,就是无漏的戒定慧,放在你的身口意里面,放在你的心里面,那就叫做转*轮。就是为你说法的时候,你听闻了佛法以后,这个佛法在你内心里面发生作用,能灭除你的贪瞋痴的烦恼,这就叫做*轮。

  这个「欲转*轮」,就是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为众生说法,那叫做「转」,用智慧、用慈悲心为众生说法,叫做「转」;这个「轮」,表示佛法的作用。「欲转*轮」,说是善男子、善女人,他想要像佛菩萨那样子,为众生说法,能令人得圣道,你若希望想要这样子,「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你应该精进、不要懈怠地来修行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你就会满足了你的愿望。

  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得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前边是说得无上菩提道,「住一切智、道种智、断一切结及习,转*轮」,这是佛的境界,这太高了。这底下,就按小乘佛法来说。

  善男子、善女人有一类根性的人,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他发出离心;出离心也是菩提心。这个菩提是通于三乘佛法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通于三乘;这个无上菩提就是不同于二乘,唯有大乘才有这样广大的愿力的。现在这里说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就是他发了出离心。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