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2014/9/4    热度:41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当然这件事,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很容易觉悟到这里,没有学习佛法的人,能够不去争这个荣华富贵吗?我看这种人很少。所以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虚妄的,你认为荣华富贵是很快乐的事情,你就是被欺骗了,荣华富贵是令人苦恼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的呢?就是诸法实相是真实的。诸法实相为什么是真实的?它不欺骗你!你若在这里用功修行,成就了,就是圣人、就是大菩萨、就是佛的境界,那个大安乐、大自在的境界,它真实的令你得到安乐、得到自在,而不苦恼,所以叫做「真实相」。

  这个「真实相」怎么样才能够契入呢?你若是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这样子就契入了这个诸法毕竟空相,就契入到这里。契入到这里呢,初开始契入的时候,那就是圣人,得无生法忍了。小乘佛教学者,就是初果须陀洹,初开始入诸法实相;大乘佛教学者,就是初欢喜地,得无生法忍,就是入诸法实相。

  「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个「入诸法实相」,什么叫做入诸法实相呢?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就是所说的,这就是佛常说的这句话,就是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作」就是能作、能生起的因缘,叫「能作」。「起相」就是所生起的一切相,就是能生和所生的意思。那么,那个作就是因缘,这个起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观一切法也没有能生、也没有所生,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的,因缘也是毕竟空的,此中无有生,亦无有灭,这就叫做「诸法真实相」。

  那么这是说能作如是观的时候,就是不生布施想、也不生受者想,他就没有这样的分别心。但是这个地方可以这样说,在真实相上来看呢,此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也没有布施想,也没有受者想。但是因缘所生法上看呢,那当然还有布施者,也有受者,这件事有,但是不真实,就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是这样意思。

  我们凡夫没有修学圣道、或者修学圣道没成功的人,都是执着是真实的,不管是看见的、听见的,心里面想的一切事情,都认为是真实,而不知道是虚妄的,只有成就圣道以后的人,才知道世间上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水里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梦里面的境界也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所以知道不真实,这是圣人的智慧才能达到这里,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入诸法实相的。他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实在是因为经过长时期的修止观的关系,长时期的修止观,终究有一天他成功了,他就悟入诸法无作相、无起相了,能这样子,才能有这样的境界。你不作如是观的时候,说我只是从文字上这样学习,你不能悟入的。在文字上这样讲讲也可以,但是你不能够悟入诸法真实相,所以心里面还执着都是真实的,不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所以烦恼还是照样的活动,还是凡夫境界。

  「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菩萨修檀波罗蜜的时候,他作如是观,这个事情实在来说,他没有修檀波罗蜜的时候,他心里面也作如是观。你平常的时候,你常常静坐修止观,那么有事情的时候,也就能作如是观。如果是平常你不静坐、不修止观,你说事情来的时候作如是观,那时候来不及,你修不来,你观不来的。

  我们从文字上这样学习,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然后你静坐的时候,你作如是观,你观都未必能观上来,你从文字上能过去了,但是你静坐的时候,不一定能观上来,何况有烦恼的时候,更不能观的。现在这上面说,行檀波罗蜜的时候,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就是他事先也曾经作如是观。观的能有多少相应了,所以在事情出现的时候,他内心里面也能够修止观的,应该是这样说。

  「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前面须菩提尊者问:什么叫做方便力?现在佛这样回答了,这就叫做「方便力」。「方便」,这个方便来说,就是方法,你用这个方法去学习,你就会有力量,有什么力量呢?能断除一切烦恼、能见诸法真实相,有这个力量,叫做「方便力」。或者说方便力就是智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先是由闻所成慧,听闻这样的佛法,在心里面有这样的领悟,这是闻所成慧;然后你还得要在闲静的地方专精思惟,专精思惟的时候,就能够以前成就的闻所成慧,使令它继续地进步,进一大步。然后在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又进了一大步,叫做闻、思、修,经过这三个次第。

  成就了这样的止观的时候,有这样的力量,叫做「方便力」。说是方法也可以,说是智慧的力量也可以,因为你用这个方法,你常常作如是观,你就有力量,就有这个调伏烦恼的力量,使令内心清净,不起烦恼,叫做「方便力故」。

  前面说是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还难得一切种智,什么原因呢?「远离方便力」的关系,你没能作如是观,所以你还不容易得无上菩提。这样来看呢,这个方便力就是初开始转凡成圣的智慧,你若用这个方便力,能够转凡成圣;你不用这个方便力,我们的心总是在有所得的境界上虚妄分别,这是我的!就是这样子。这个没有布施想,也没有受者想,实在就是我空观和法空观的意思。没有受者、没有施者,就是我空观;这个布施的财物也不可得,那么就是法空观,就是这样意思。就是修这两个空观,慢慢地、慢慢地,就转凡成圣了。转凡成圣了,就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了,你不到这个程度,老是靠不住的。所以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你用这样的方便的力量,就是修空,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的力量,「增益善根」,就是增长了你的善根,就是我们第一天讲的那个胜义善,增长了胜义的善根。

  我们一般的做善法,你饿了,我给你一个面包吃,这也是善根,也是的;我用一杯清水供养佛,这也是种善根,或者做其他的善根,只要是你缺少了……,你没有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你没有这样的方便力的时候,那么善根是不圆满的,不圆满。

  现在是说有了这样的力量的时候,你就是由凡而圣。虽然他还……若是在加行位的菩萨呢,他还不是圣人,但是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了,就不一样了,他就有这个方便力的学习,使令他的程度超越了一切凡夫境界,有这个境界。「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 ,使令他增长了,增长了,就是由无而有、由少而多,所以叫做「增益」。增益善根,就是这个无所得的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成就了这样的智慧,由这样的智慧引发出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就都是无漏的善法了,所以叫做「增益善根故」。若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方便力的时候,我们也是做一切善法的时候呢,这个善法不圆满,不能令你转凡成圣。所以在这里来说,就不算是善根,这里要有这样的方便力故,增益善根。

  「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因为你逐渐地,这个无所得的智慧,观一切法自相空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逐渐地增长,用这个智慧再去修学檀波罗蜜的时候,将来会有更大的功德,什么呢?「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句话,就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将来他会成佛的,成佛的时候所居住的世界是清净庄严的世界,所以叫做「净佛国土」。那一个世界不是污浊的世界,不是像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污浊的。这个清净的世界,我们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上,曾经详细地介绍这件事,《金刚经》也提到净佛国土,但是没有详细说。「净佛国土」是什么呢?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读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说是阿弥陀佛国八功德水、有七宝池、七重行树、七重栏楯,皆是金、银、琉璃、车磲、玛瑙所成就的,这是清净的世界,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佛成佛的时候那个世界上的众生都是有道德的人,那个世界,就叫做「净佛国土」。这个菩萨在修因的时候,他在无量无边的世界教化众生,使令这些众生都能转恶为善,转凡成圣,等到菩萨成佛的时候,这些众生都到这个世界来,这个世界就叫做「净佛国土」。

  我们仔细说,仔细来思惟这件事,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倒不是因为那个地方有个高山、有个大河,来决定世界上是安乐的世界、是苦恼的世界,不是!是众生心来决定这个世界,是一个安乐的世界、是苦恼的世界,是众生心来决定、就是众生的思想来决定的。这个阿弥陀佛国都是有道德的人,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是都是有道德的人在那里,所以那是清净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不道德,所以就有很多的纠纷、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若是……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时候,当然也应该救苦救难,生活困难,没有医院,也应该做这件事。但是问题的根本是众生的思想,说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上,他没有做医院,他也没有做安老院,他就是宣扬真理,开发人类的智慧,就是做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是根本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所以这里面说是净佛国土,就是使令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叫做「净佛国土」。

  那么有道德的人,他的品德清净良好,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的身口也是清净的,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他也不做……有道德的人当然不做种种有过失的事情,所以他居住的世界,也当然是清净的。因为在佛法的道理来讲,世界是由众生的心所变现的,众生的心若清净,心净则国土净,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人有道德,那个世界也自然是清净庄严的,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净佛国土」。

  净佛国土是做什么用的呢?「成就众生」,就是佛……,菩萨在这里成佛以后,在这净佛国土成佛以后,还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就是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可以到这里来,接受佛陀的教化,使令他们转恶为善、转凡成圣,所以叫做「成就众生」。像阿弥陀佛国就是这样意思,他发了四十八愿,创造这个极乐世界成功了以后,十方世界的诸佛,弘扬净土法门,劝十方世界的众生到阿弥陀佛国听阿弥陀佛说法,所以叫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但是这件事,你一定要成就「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你要成就这样的清净智慧,用这个智慧做种种功德,才能有这样的作用,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

  我们有所执着的心,不行!我们有执着的心做种种功德,那功德不是清净的,只能够在我们凡夫的世界,在欲界里面受果报、或者是到色界天受果报、无色界天受果报,都是有漏的事情,还不是纯清净的。所以一定要观一切法自相空,你有这样的智慧的时候,才能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才能这样子。

  当然这件事,我刚才说过,一定要静坐、修奢摩他的止。在奢摩他的止上,去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修这样的观。这样子你慢慢地就可以转凡成圣了,这件事没有显密的差别,所有的这个……,我们的汉文佛教,显和密都要有这样的法门的。我们还心想,我们学这个显教的经论,密宗是怎么回事?我要去学学密,密也是这样子,只是多出一个咒就是了,念咒,但是里面的真实修行的境界,还是这个。

  我读这个《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就是《大日经》,《大日经》上说,《大日经》是密宗的根本的经典,它说佛法的真实义,就是般若波罗蜜,说摇铃子、上供这些事情,这都是方便,《大日经》上说这话。我读完了这部经,哎呀!真是想不到的事情!密宗的根本的经典还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其他的都是方便。当然众生的根性不同,欢喜摇铃、欢喜念咒也好,也不能说不对,也是对的。「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样子。

  「布施,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这个地方又加以简别。「布施不受世间果报」,我们能够学习这个布施的功德,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受世间果报」,这是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意思。譬如说我们买花供佛,将来我们能得三十二相的功德,买花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我们就买花供佛。那么这就是我修布施,将来我能在人间得大财富,这个事好嘛!得大财富,好!所以就修布施;说我能持戒,我将来在人间,或者天上能得尊贵的身体、高贵的身体,比一般人不同,比一般人好,那我就去受持净戒,这样讲呢,这就是「受世间果报」。「受」这个字,就是爱着的意思。我为什么我的财富要布施出去给别人受用呢?「受世间果报」,我欢喜得世间的果报,得人间的富贵、或者到天上去享天福,这是受世间果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做这件事是为我个人的利益的关系,我做这件事。我救护社会上的灾难,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本来你拿出来财富利益他们,对他们有利益的,但是你的动机是为自己的利益做的,这叫做「受世间果报」。

  现在这位菩萨呢,菩萨行檀那波罗蜜的时候,是不受世间果报,他的目的不是爱着世间果报,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不是我自己,我将来要怎么怎么地,不是这个意思。「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他只是心里面想,哎呀!你生活困难,我解决你的生活困难,为你的;你的身体不健康,有病痛,造一个医院,有医生给你治病,就是为了众生的利害关系,不是为我自己的利益,不是这样意思。

  当然我们愿意自己将来得到可爱的果报,我们才去做功德,这也好,也是好。只是应该过了一个时期,应该再进一步。进一步的时候,就会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这样意思。当然这就是由大悲心而做布施波罗蜜,为利益众生。但是若「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的时候,这是大智慧,所以菩萨道就是大悲心和大智慧所成就的。

  不过这里边有一个问题,说我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布施波罗蜜多,那么我将来不能得到人天的福报了吗?不是!你虽然没有这样的居心,将来一定还是得到人间的大富贵的,你还是能得到的。但是因为你最初你的发心是为得无上菩提、为利益众生,你这个功德就是更广大,它不只于此。若是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话呢,我们不能够观一切法自相空的话,我们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而做功德,那个功德就这么多,就是使令你将来在人间得大财富、得大富贵、或者生天,功德就到此为止了。若是你能发大悲心利益众生,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时候,你这个功德是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了。所以《金刚经》上不只一次,好多次的校量这个功德,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广大无边,是这样意思。

  「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这个菩萨修这个布施波罗蜜,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是这样意思。那么从这个文上看呢,我们应该这样学习。应该这样学习,一方面能使令自己转凡成圣,一方面使令自己的菩萨道也成就了,一方面使令自己修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好过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功德,好过这样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持戒时不堕YIN、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及诸不善破道法,若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意、愚痴、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声闻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罗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持戒,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持戒时不堕YIN、怒、痴中」,前边这个布施波罗蜜这一段说完了,这是第二段。「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这昨天讲过,从开始发无上菩提心。「行尸罗波罗蜜」,这个「尸罗」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就是戒,就是戒波罗蜜。这个戒刚才也提到,我们若能够持戒的话,这个诸恶莫作,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YIN、不要妄语、也不要饮酒,这是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或者十善戒、或者出家人的戒、或者菩萨戒,将来你没有得无上菩提之前,你能得尊贵身,就是在人间得个人的身体,但是这个人的身体高贵,比一般人好得多;或者得到天上人的身体,那更是比人间更殊胜,那么能够得这样的果报,那么叫做戒。

  持戒这件事,也不是容易,比这个布施波罗蜜就难一点。我昨天说过,布施波罗蜜只是你拿到你所有权的财物去给别人解决困难,对于你本身的行为,这件事没有讲,没有提;但是戒波罗蜜可就提到,你能行布施波罗蜜,同时你自己的品德也要提高了,那就是戒波罗蜜。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这件事是很难的,这件事不容易。你叫我拿多少钱做功德可以,你叫我这件事不要做,那不行,这是很难的事情。

  这个在《大智度论》上说到一件事,说是海里面的龙,大力毒龙,这个龙是有毒的,它这个毒的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如果一个人若遇见这个毒龙的话,这个龙若用眼睛一看你,假设你身体不健康,你立刻就会死掉了,它的毒气是这么厉害。若是它用它的气喷到你的身上的时候,就是你身体健康也会死掉了,这个毒龙的毒是这么厉害。

  但是这个龙,它们的世界也很多的苦恼的事情,还羡慕人间的事情,羡慕做人的事情。所以这个龙,这一天受一日戒,受八关斋戒。这个龙受了八关斋戒的时候,它就离开了它的家,就到人间来,在树林里边,在那儿静坐。这个龙来到人间,到树林里面静坐,龙有点神通的,它就变现一个端正人,在那里树下坐。坐就是思惟、作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思惟。这个受八关斋戒,照理说呢,应该住在……在家居士受八关斋戒,应该住在庙上,受了八关斋戒以后,你应该静坐,思惟苦、空、无常、无我,应该有这样的正忆念,应该这样如理作意思惟,也应该就是修奢摩他的止、然后修观、也可以拜佛、也可以念经,有个功课表。不应该受了八关斋戒,离开了寺院,跑到office就去做事情去。你那样当然也是可以,但是得到的功德不是很多。

  那么这位龙,它受了八关斋戒以后,它就来到人间在树下坐,作这样思惟。思惟时间久了,就睡着了,一睡着的时候,它就恢复原形,就变成蛇的样子,在那里。这个时候正赶上一个打猎的人来,这个打猎的人来一看见这有一个大蛇在这里,看这个蛇的身体的颜色是七宝色,金银财宝的颜色,非常的美。他一想,哎呀!这个皮非常的尊贵,我若是能够拿到这个皮,我就发财了!于是乎,这个人的胆子是很大,就用一个杖,压住它的头,然后就剥它的皮。当然这样用刀来剥皮,这个龙就醒过来了,这个龙它就心里想:我的力量能把这个国家变成一个大海,你这个小人物能苦恼我吗?它心里这么想:但是我今天受了佛戒,我要持戒,要安忍这件事!它就是闭上眼睛也不看他,闭气不喘、闭眼不看,就忍受他这个剥皮的苦恼。但是皮剥完了,同时这个时候天气热,它就宛转地在这土地上,就想要到大海去。可是这个时候,地面上很多的小虫子、蚂蚁很多,就来吃它的肉,它心里想:我若到大海去,这些小动物都死掉了,我又犯戒了,好!就忍受着!我这个肉,我今天布施给你们吃,将来我做大菩萨,我说法来布施你们!将来是法布施,现在我这身肉布施你们。于是它忍受这个苦。逐渐、逐渐地,这个龙就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它从畜生道到天道去享福去了,这《大智度论》上说到这么一件事。

  这个故事看出来,这个龙王有这种境界,能够忍受、不惜生命而持戒清净,不肯杀生,这件事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

  说我们人间的人,我们若是受了佛戒,受了戒的时候,一般的事情呢,当然我们没有特别因缘的时候,我们持戒清净,这事不难;有特别因缘的时候,要使令你犯杀戒、犯盗戒、犯YIN戒、犯妄语戒,有特别因缘的时候,这个事不容易。譬如说这个时候,我若说一句谎话,我能赚十万美钞,我若说真话呢,十万美钞没有了,那么你是说谎话呢?你是说真实话呢?就是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在利害关头的时候,你能持戒,这事不容易的。

  但是现在说这龙王它持戒呢,它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所以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难,持戒是一个特别高尚的事情,但是也是比较难的事情。

  那么怎么样办法才能够持戒清净呢?要常常地静坐修止观。你常常静坐修止观的时候,「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常常作如是观呢,就把你的贪瞋痴的烦恼逐渐地减轻,由重而轻,由有而无。犯戒就是因为烦恼才犯戒的,我贪心犯戒、由瞋心而犯戒、由愚痴而犯戒,由烦恼而犯戒。现在修止观的时候,使令烦恼轻微了,你就能持戒清净了,就是它互相有关系。

  我们能持戒,所以能修止观,所以能学习智慧,当然你修止观、学智慧呢,所以使令戒也清净,是互相支持的,这件事。说我们只是受了戒,我不修止观、我不静坐,你的问题就老是存在那里,烦恼不能调伏,不能调伏就有困难,持戒清净就有困难。所以我们这个佛教徒,我们今天的佛教徒,能发心静坐的佛教徒,我看还是少数,是少数,不愿意静坐的还是多数。所以这样情形就看出来,我们今天的佛教不兴盛,不兴盛的原因是在这里,是这样子。

  这上面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他修行尸罗波罗蜜,就是安住净戒、持戒清净,这样子。「应萨婆若念」,昨天我们说过,为什么要持戒呢?为得无上菩提,有这样的菩提愿。若是我持净戒,将来我为了得尊贵身,那就与无上菩提相违反了,所以「应萨婆若念」。

  「持戒时不堕YIN、怒、痴中」,这个持戒的时候,我受了戒以后,我能够保持清净,不违犯戒。怎么叫做不犯戒呢?不堕YIN、怒、痴中,就是心里面不要有这个YIN欲心、不要有愤怒心、不要有愚痴心,你心里面没有这样的思想,没有这个YIN、怒、痴的思想。「痴」,是愚痴。什么叫做「愚痴」呢?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有的,不知道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叫做愚痴。所以不堕YIN、怒、痴中,就是我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不入于YIN、怒、痴里面,YIN、怒、痴是污染的。我的心保持清净,不入于污染之中,这件事不容易。所以非要你静坐、修止观,才能使令YIN、怒、痴不生起,才可以这样子。

  「亦不堕诸烦恼缠缚」,这个YIN、怒、痴在一切烦恼中,是一部份,还有很多其他的烦恼,就是亦不堕其他一切的烦恼的缠缚里边。烦恼出现的时候,就像缠缚,就像我们人的身体自由自在地活动,忽然用绳子把它绑起来了,那么叫「缠缚」。现在我们的明了性的心被烦恼所缠缚,就是出现了烦恼的时候,就是「不堕YIN、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

  「及诸不善破道法」,前面只是烦恼,内心里面有这个染污的思想,这个诸不善呢,就是由染污的烦恼,表现在行动上,有了罪过的行为,叫做「诸不善」,譬如说杀盗YIN妄这些事情。「破道法」,有YIN、怒、痴,诸烦恼缠缚、不善,都是破道法,能破坏我们修学圣道的事情,我们修学戒定慧的时候,戒定慧是道,能向于无上菩提那里去。现在你心里面有了YIN、怒、痴、有了诸烦恼缠缚、有种种不善的罪过的行为,你的戒定慧被破坏了,你就不能够由凡而圣、由因而果,得无上菩提了,就是这样事情。

  现在说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修行戒波罗蜜的时候,是符合无上菩提的愿,而没有这么多的烦恼、也没有烦恼的罪过的事情,不破坏他内心的圣道,是这样意思。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