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


2014/9/4    热度:577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

  觉 深

  内容提要:华严三祖法藏法师,其一生矢志研习、弘扬华严,前后讲习《华严经》三十余遍,先后著有华严方面的著作三十余部。法藏法师建立了系统的华严思想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其继承智俨的《搜玄记》思想理念,著作《探玄记》对《华严经》进行注解;其发挥《华严经》中一乘法界无碍的思想,于三乘教外立别教一乘,将如来一代圣教依说法之浅深用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教来判别之。为后来学者更好地从浅至深,理解、研习如来一代圣教,提供了指南。本文主要是对华严三祖法藏法师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理论体系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法藏 判教 六相 十玄 唯识

  作者觉深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序 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唐朝可以说是达到了鼎盛。此时大乘各大宗派相继建立,高僧辈出,尤其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法师与华严三祖法藏法师成为当时的翘楚,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 ,一个在南方广弘禅法,一个在北方讲习华严;一个是宗下,一个是教下;一个是禅宗的大兴者,一个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他们两人有着同样的求法经历,他们都是以居土身份随师学法,且都被其师认定为自已的传法之人。今不欲对他们多作比较,只想对华严三祖法藏法师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理论体系作一些探讨。

  法藏法师,一生精研、弘扬华严经学。其师从智俨法师学习华严,在前人的基础上,撰《华严探玄记》,注解《华严经》,并先后讲习《华严经》三十余遍。在其研习过程中,发现当时所存《华严经》并不完整,于是依据梵本,对《六十华严》中“入法界品”中两处脱文进行增补。后参加《八十华严》的译场,亦将经中脱文进行增补。其对佛典有着极其精深的研究,写下了几十部阐释佛典的著作,其中,有关华严方面的著作,约有三十余部。在这些著作中,主要是对《华严经》的进行注释,并发挥华严义理。

  法藏法师在对《华严经》的义理进行阐述时,突出了十玄、六相以及法界无碍等华严思想。这些思想,在智俨时就虽然就已经提出,但智俨法师的阐述都非常简略,而到了法藏法师时,将前人的这些学说更好地进行了发挥,并加上自已的见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华严思想体系,后来的澄观法师亦是由于受到法藏法师的影响,而将华严一系更加发扬广大。

  另外,现今在讨论华严宗的教判时,将法藏法师的《五教章》作为华严判教的依据。法藏法师对于如来一代教法,从教义上以及后人所宗奉这两个方面,在前人判教的基础上,形成了华严独特的判教理念,也即是五教十宗的判教体系。并将这一理念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探玄记》、《金师子章》、《华严经文义纲目》等著作中阐述出来。

  二、法藏法师的生平

  有关法藏法师的生平,从古到今,有不少人都曾经作过研究,其中最详尽者,莫不过是崔致远(857—904) 所撰的《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其时距法藏去世不过一百多年,应该说较为可信。另外,阎朝隐所制《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可以说是对法藏的生平最为准确的评定。从此之后,又陆续有了《宋高僧传》卷五、《佛祖统记》卷二十九、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释氏稽古略》卷三等的记载,到后来,清时的续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记、法藏传》则可以说是对前人的一个小小的总结。今文则以崔致远所撰为主,并参照《宋高僧传》《佛祖统记》等对法藏的生平作一个粗略的介绍。

  法藏,字贤首,曾受皇帝赐别号为国一法师。俗姓康氏,其祖先是康居国人。如法护,因是月支人故,被称之为支氏;吉藏是安息人故,被称之为安氏。后人亦有将法藏的出生地,用为其姓,是故也有人称法藏叫做康藏,法藏的先辈曾为康居国国相。到他的祖父时从康居国移居来到中华 。

  自古圣贤出世总是不同于常人。法藏法师的降世也有着传奇。据传,法藏乃是其母在梦中吞食日光而怀孕,并于贞观十七(643)年出生 。法藏法师幼年就胸怀大志,他在十六岁时(658)就曾到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并立誓学习华严。就在第二年,法藏法师十七岁时,他就辞别亲人进入太白山求法。学习方等经典 。

  数年后,法藏法师因慈亲有疾,遂离开山谷进京回家。此时恰逢智俨法师在云华寺讲解《华严经》,法藏于中夜时分见有神光照耀庭院,知道有异人在弘扬大教,第二天就前往智俨法师处顶礼膜拜请教。数番问答“皆出乎意表”,法藏从智俨处的得到精辟的见解,认为找到了真师。智俨也庆喜自已得到传承法炷的传人 。

  总章(668)初年,法藏因仍然是居士身份。就去一婆罗门长老处请授菩萨戒。此婆罗门长老对旁人说:“是行者能诵华严兼善讲梵网。”旁边即有人惊叹说:“只要持诵华严,其功用就很难测量,何况解义耶。假若有人能诵百四十愿已,即得大士具足戒。不须别授,此称为天授师” 。其时,智俨法师已经知道自已将会于这一年离开人世,而法藏此时也已经二十六岁,仍然是在家身份。智俨法师于是屡次嘱咐道成与薄尘二位大德说:“此贤者注意于华严,盖无师自悟。绍隆遗法惟是此人,幸假余光俾沾暇度” 。

  咸亨元年(670年),法藏法师二十八岁,荣国夫人去世。则天皇后为了广树福田。于是舍宅、建寺、度僧,由是太原寺建成。又有道成与薄尘等大德,因受智俨所托,故向上推荐,法藏法师由此而得为僧。此即是法藏法师的削染的因缘 。

  法藏法师在研习华严的时候,常常慨叹华严“百城之说”中亏欠一道文字。往往手捧香轴徒自悲叹。直至圣唐调露(679---680)时际,有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照)持梵本来华。法藏法师乃亲自校对,查出《入法界品》内有两处地方脱文,其中一处是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识,另外一处是从弥勒后至普贤前中间,脱文殊伸手摩善财顶等半纸余文。乃奉旨与成、尘师等译出补之 ,从此历经近三百多年的晋译华严终于得以完善。

  天授(690-692)年中,法藏与周洛京寂友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其经乃是佛为劫比罗战荼婆罗门说 。

  天册万岁(695)元年,法藏奉诏于太原寺,开讲华严宗旨。刚刚讲完经题就得到感应,有白光从口中而出,须臾间即成为盖状,停在空中良久,万众都欢呼惊叹这一奇异的现象。都讲僧恒向上奏呈此事,则天后为之大悦。立即降旨命京城十位大德为法藏授满分戒,并赐号为贤首。诏法藏入大遍空寺参与译经。同年,实叉难陀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华严经,则天后亲临法座,为之撰写序文。后付于法藏法师与沙门复礼等,在佛授记寺译成,计有八十卷。此《八十华严》是在圣历二年(699)全部译完,共计增加了九千偈,总计四万五千偈。法藏法师又以宋、唐两种翻译对勘梵本,用日照带来的梵本中的补文补充《八十华严》的遗漏处 。

  在圣历二年(699)已亥十月八日,法藏法师又奉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讲至《华藏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当日即被召到长生殿为则天后讲经。法藏法师乃指殿隅金师子开示大经玄理,以金师子作喻为武则天开示华严经中的六相、十玄等华严一乘教义,此也即是后来所流传最广的《金师子章》的由来 。

  久视(700)年中法藏又奉诏翻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与日照法师译密严等经论十有余部,合二十四卷,则天作序并深加赞叹 。

  神龙年中(705-707),法藏法师又与于阗三藏于林光殿译《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 。

  景龙(708)二年,中夏天旱,帝命法藏集结百位法师于荐福寺以法祷告,七天后大雨降下,十天后旱灾就得以解决,由此一因缘,后中宗、睿宗皆请法藏为菩萨戒师 。

  先天元年(712),岁次壬子十一月十四日,法藏法师于西京大荐福寺圆寂,其年法藏法师春秋七十。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法藏法师被安葬于神和原的华严寺南 。

  法藏法师一生粪扫其衣,禅悦为食,以弘扬华严为业,前后讲习华严三十余遍。而对于《楞伽经》、《梵网经》、《起信论》等经论,法藏法师亦曾予以注疏 。师亡逝后,其弟子慧苑,悉叛其说 。灭后百年澄观兴世继承法藏教说又大弘华严 。

  三、法藏法师的著作

  在法藏法师的著作中,主要依华严类著作为主。除华严类著作之作,亦曾对《起信论》、《法华经》等经论作疏。现依据诸传记将法藏法师所作著作名目略为标示,并依据魏道儒先生所研究,将华严类著作略为分类。然后,对这些华严类著作作一简要介绍,以为大家参考。

  (一)、法藏法师的著作名目

  法藏法师一生致力于对佛教经典的研究,写下了几十部阐释佛典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大部分是对华严经学方面的研究与体悟。他的这些著作,除部分佚失外,大多数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了现今研究华严学的重要依据。

  有关法藏法师的著作目录,在诸多传记中都有记录,可参见崔致远的《法藏和尚传》,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另外,其写给义湘法师的《贤首国师寄海东书》中也提及他的部分著作目录。

  崔致远所撰写的《法藏和尚传》中记载的法藏著作有:1、《华严经探玄记》,2、《教分记》,3、《华严经旨归》,4、《华严经纲目》,5、《玄义》,6、《华严策林》,7、《华严三昧观》,8、《华藏世界观》,9、《妄尽还源观》,10、《六十华严梵语别钞解》,11、《八十华严梵语华言音义》,12、《华严经内佛菩萨名》,13、《华严传》或名《纂灵记》,14、《楞伽经疏》,15、《密严经疏》,16、《梵网经疏》,17、《起信论疏》,18、《起信论疏别记》,19、《十二门论正义》,20、《法界无差别论正义》,21、《法华经疏》,22、《金师子章》,23、《三宝别行记》,24、《八十华严疏》(未竟) 。

  在《华严经传记》中记载的法藏著作有:1、《华严经中佛名菩萨名》,2、《华严三昧观》,3、《华严纲目》,4、《华严玄义章》,5、《华严教分记》,6、《华严翻梵语》一卷(旧经),7、《华严梵语及音义》一卷,8、《华严三宝礼》十首,9、《华严赞礼》十卷 。

  在《贤首国师寄海东书》中,记载有法藏寄给新罗义湘法师的著作目录,其中有:1、《华严探玄记》二十卷(两卷未成),2、《一乘教分记》,3、《玄义章》等杂义一卷,4、《别翻华严经中梵语》一卷,5、《起信疏》两卷,6、《十二门论疏》一卷,7、《新翻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 。

  以上三处,基本上已概括了法藏的著作名目,也是对于法藏的著作最为确实的记录,《华严经传记》是法藏本人亲撰,并由其弟子补充集成。而《贤首国师寄海东书》却正是法藏法师写给新罗义湘法师的书信。《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相尚传》的著者崔致远(857—904)所处年代只比法藏法师晚一百多年。此三部书可以说是对法藏的著作名目最为确切的记载。

  现代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曾对法藏法师的著作目录进行过考证,并将其考证记入他的著作《隋唐佛教史稿》中,依照《隋唐佛教史稿》的记载 ,法藏法师所撰知名已佚的著作有十九部,现摘录如下:

  1) 华严经略疏 十二卷 2) 华严经翻梵语

  3) 华严梵语及音义 一卷 4) 华严三昧观 一卷

  5) 华藏世界观 一卷 6) 华藏玄义章 一卷

  7) 华严唯识章 一卷 8) 华严佛名经 二卷

  9) 华严菩萨名 一卷 10)华严三宝礼 一卷

  11)华严赞礼 12)华严三教对辨悬谈 一卷

  13)华严色空图 14)华严七处九会颂 一卷

  15)华严一乘法界图 16)菩萨戒经疏

  17)因明入正理论疏 18)无常经疏

  19)法华经疏

  如汤用彤先生所说,法藏法师所撰著作,知名已佚的有十九部之多。而有关法藏法师现存的著作,可参见于《大正藏》。在《大正藏》中,基本上囊括了法藏法师现存的所有著作,现依据《大正藏》将其现存著作名目略列出来:

  序号 经序 卷册 页码 经名 卷数

  1) 1712 33 55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1卷)

  2) 1733 35 107 华严经探玄记 (20卷)

  3) 1734 35 492 华严经文义纲目 (1卷)

  4) 1790 39 425 入楞伽心玄义 (1卷)

  5) 1813 40 602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6卷)

  6) 1826 42 212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2卷)

  7) 1838 44 61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 (1卷)

  9) 1846 44 240 大乘起信论义记 (5卷)

  10) 1847 44 287 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 (1卷)

  11) 1866 45 477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4卷)

  12) 1871 45 589 华严经旨归 (1卷)

  13) 1872 45 597 华严策林 (1卷)

  14) 1873 45 598 华严经问答 (2卷)

  15) 1874 45 613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2卷)

  16) 1875 45 627 华严经义海百门 (1卷)

  17) 1876 45 637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1卷)

  18) 1877 45 641 华严游心法界记 (1卷)

  19) 1878 45 650 华严发菩提心章 (1卷)

  20) 1879 45 656 华严经关脉义记 (1卷)

  21) 1879 45 659 华严关脉义记 (1卷)

  22) 1880 45 663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1卷)

  1881 45 667 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 (1卷)

  23) 2073 51 153 华严经传记 (5卷)

  24) 卍字续藏卷 103 146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1卷)

  从以上这些现存的著作名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法藏法师的一生,主要是致力于研究华严和弘扬华严。法藏现存和佚失的著作,几近五十种,其中关于《华严》的著作多达三十五种左右,数量之多,确实罕见。如果说法藏法师翻译《八十华严》和对《六十华严》的补缺为华严宗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法藏法师关于华严的著作则为后人学习华严和研究华严铺垫了一条捷径。

  (二)、法藏华严类著作分类

  魏道儒先生曾在其《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对法藏法师现存之著作作出分类,谓法藏法师现存与《华严》有关的15部著作 ,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 系统注解《华严经》的著作即《华严经探玄记》。

  第二类 概括论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各方面情况的著作,有四部。

  1、《华严经文义纲目》 (1卷) 2、《华严经旨归》 (1卷)

  3、《华严关脉义记》 (1卷) 4、《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2卷)

  第三类 用举例或比喻说明华严宗的教义,属于普及华严宗基本知识的著作,有二部。

  1、《华严经义海百门》 (1卷) 2、《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1卷)

  第四类 侧重论述某些方面问题的著作,有七部。

  1、《华严策林》 (1卷) 2、《华严经问答 》 (2卷)

  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4卷) 4、《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1卷)

  5、《华严游心法界记 》 (1卷) 6、《华严发菩提心章》 (1卷)

  7、《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1卷)

  第五类 系统记述《华严经》翻译、传播的史实和传说的著作。

  1、《华严经传记》 (5卷)

  魏道儒先生说:上述十五部著作中的大部分,是从不同方面论述华严教义,重复内容很多,大体说来,能反映法藏思想概况,形成脉络和主要特色的著作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问答》《华严经旨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三)、法藏法师华严类著作概说

  法藏法师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华严经学的研究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强调华严一乘无碍圆融的思想理念,发挥了其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为华严宗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法藏的著作,除有部分佚失外,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其现存的著作,大部分都可以在《大正藏》中收录。现下对法藏之现存之著作作一简要介绍。

  《华严经探玄记》 二十卷,又称《探玄记》。主要内容乃是叙述六十卷《华严经》的大纲略要,解释华严经文,阐述华严宗义。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二书同为注释旧译《华严经》之名著,叙述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大义。现收存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又称《华严五教章》、《五教章》。此书主要是阐述法藏法师对如来一代圣教的判教理念。法藏站在华严宗的立场,分析佛教的各宗各派,论其长短,对佛教内的各种见解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以作价值之判断,而形成五教十宗之教判理念。并对五教之间的差别分齐作重点阐述,确立于三乘、小乘之外别有一乘,此一乘教为诸教之根本,强调华严一乘法界无碍法门之不可思议。此章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旨归》一卷。本书分为十门,分从说经处、说经时、说经佛、说经众、说经仪、辩经教、显经义、释经意、明经益、示经圆等,论述华严一乘教与三乘教之间的差别分齐,又此十门中各设十例,如是总成百门,以此简明扼要地介绍《华严经》中之圆融无碍的思想理念,本书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又称《华严八会纲目章》、《华严经纲目》、《华严纲目》等。本书分从十个方面来述说华严经的教义纲要,即:(一)明教起所因,说明此《六十华严》传至此土的因缘以及华严大教兴起之因缘;(二)对华严经的经题进行解释;(三)明示华严大经的宗趣;(四)对《六十华严》七处八会的说经时、处进行简择;(五)辨别主说此华严大教的是何等身佛;(六)述说参加华严法会人众的乘数差别分齐;(七)辩明各会请问者、所请问法等的分齐不同;(八)明华严八会各会中会主因如来加持故而入三昧,其所入三昧的总、别、有、无、异、同;(九)佛光加持,明示各会中如来从牙、足、膝、眉等处放光加持众等各不相同。(十)正说品会,简述各会中每品所说之法。本书现存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华严金狮子章》一卷,又作《大方广佛华严金师子章》、《金师子章》。此书系以金师子作为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由此譬喻而使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义了然而明。华严宗之体系庞杂,艰深晦涩,而金师子章堪称简明扼要,遂成华严学之入门书。有说此书乃是法藏奉诏于洛阳佛授记寺为则天武后宣讲华严经,讲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等义时,武后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狮子为喻,解说法界构造,遂成此《金师子章》。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本书系基于华严宗初祖杜顺之《五教止观》,依五门分别阐明华严宗之观门。此五门分别是: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等五门。依此五门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的观门,揭示五教各门之教判教,示其浅深之相状。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问答》二卷,内容系以问答体之方式,叙述《华严经》之概要。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从四个方面介绍《华严经》在结构及行文风格上的特点。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有二卷,本书分七章解释《华严》中的名相概念,此七章分别是:三宝章、流转章、法界缘起章、圆音章、法身章、十世章、玄义章。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本书以“一尘”为例,论述法界缘起,总结《华严》奥旨。本书分为十个部分,每一部分又从十个方面论述华严义海。并且以此百义明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理无碍之理。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发心”,依《大乘起信论》来解释什么是“发菩提心”;第二“简教”,论述修行是否要依赖经教;第三“显过”和第四“表德”,论述空色、理事等的关系。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本书分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十门介绍“普贤观”,即禅定中所要思考的义理内容;第二部分,分十门介绍“普贤行”,即是依戒律和各种修行实践的规定。也即是说,本书从普贤之观、行两个方面阐述华严宗的理论与实践。

  《华严策林》一卷,全书共分九个部分,以论述因果关系为主,如是而知,因果无二,成坏无二,隐显无二,色空无二,理事无二等义,明华严一乘法界,一即一切、圆融不二、缘起无碍之义。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略称《妄尽还源观》。全书分作“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显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的性德及从此所起重重无尽的德用;后三门正明观法,其中行四德是了悟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趣从而发菩提心行自行化他的四德,是为观法打下基础的。本书的重点是在止观二门之上,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其主要目的,即谓通过修行止观使妄念净尽,恢复本来清净圆明心体。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传记》五卷,又称《华严经纂灵记》、《华严经传》。本书集录《华严经》之部类、传译、讲解、讽诵等有关人物之事迹。全书共分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本书为《华严经》流传初期至撰者当时史实之集记。书未撰毕,法藏即示寂,由其门人慧苑、惠英等续成。现存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四、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

  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是在继承前人对《华严经》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加以完善,而形成系统的华严思想体系。他不仅继承前人对《华严经》的研究,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他继承了世亲的《十地经论》中的“六相”之说,并在智俨的“六相圆融”的理论上以各种譬喻来阐述六相圆融之义。他继承了智俨的“十玄”思想,以之来阐明华严义理,并在《探玄记》中从另一个角度将十玄名目稍加变动,对《华严经》中的义理进行透析;他接受了前人对缘起说的理解,并从华严的角度提出了法界缘起无碍之理念,将华严缘起思想与一般缘起说区别开来。他以华严经文“三界虚妄,但一心作”为依据,提出了“一心法界”的理念,从十重唯识的角度去阐述唯心思想。

  (一)、六相圆融思想

  法藏法师在对《华严经》的研习中,十分注重对“六相”的说明,在其所著的《华严五教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九、《金师子章》等书中皆曾加以解说。他运用“六相”分析各种问题。特别在《金师子章》中,法藏指金狮子为喻,用六相来说明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则天后亦是由此而豁然领解。

  六相圆融之说,最初由智俨法师是基于《十地经论》而提出。俨法师在其所著《华严经搜玄记》卷三、《五十要问答》卷上、《华严孔目章》卷三等书中皆有说明,但极为简略。如其在《搜玄记》中对《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的注释时所言:

  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总后别,或自他利异,或同异成坏,如是一切及上会诸文,并准地论初六相取之无不明了 。

  法藏法师在运用六相的过程中,其所依据的根本亦是《十地经论》,这可以从《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看出,此中有云:

  第八六相者。十地论第一云:一切所说十句皆有六种相门: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具释如下十地品。

  智俨法师提出了六相说,并将之运用于对晋译华严的注解,只是太过简略,没有具体详细地对六相进行解释,而法藏法师在承继了俨师的思想后,不仅将之运用于对经文的注释,更以譬喻等种种方法对六相进行系统的介绍,以其几十年来对华严的研习,用六相对《华严经》中“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义进行透析。

  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法师以金狮子比喻缘起的事物,具体解说了六相的含义,他说: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

  在这里,法藏简单地对六相的名义作了解释,金狮子整体是总相;狮子的耳、眼、鼻、舌、身这五根各有差别,是构成金狮子总体的不同部分,是别相;耳、眼等五根互相配合共同缘起而成金狮子,具有共性,是同相;但是耳是耳、眼是眼,此五根互不相混,各有各的特点,彼此有异,是异相;耳、眼等诸根共同构成金狮子,缺一不可,是成相;耳、眼等诸根若各住自已本位,不组成狮子整体,即是坏相。由此说明了世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六种相状,若就事物的整体来说就是总相;若就构成事物的各部分来说就是别相;物体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而因缘所成即具有共性,此共性即是同相;构成事物的因缘各异,是异相;各种因缘合和而成一个事物是为成相;各种因缘若保持原来的分离状态则是坏相。

  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只是对六相的名义进行了诠解,并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在《五教章》中,法藏则对“六相圆融”义加以集中论述,并有一个总结:

  总即一舍,别即诸缘;同即互不相违,异即诸缘各别;成即诸缘办果,坏即各住自法。别为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 。

  在此之前,法藏法师曾以房舍为喻 ,系统地阐述六相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阐明缘起之诸法必由诸缘集合成立,故有成立之总相(一含多德,如屋舍包括柱、椽、梁等)与“令总相成立的诸缘”别相(依总相而存,令总相圆满者,如屋舍形成需有柱、椽、梁等诸缘)。此别相乃是对应于总相而言,别相之上又有同相(具有多义多法,然互不相违,亦同样可成立总相,例如柱等互相合力组成屋舍)与异相(多义多德各各别异且互相望,如竖柱与横梁相异);同时总相亦对应于别相而言,总相之上另有成相(由诸义而成立总相,如由柱等可成屋舍)与坏相(别相各守自己本位,不成立总相,如柱等各守自相),合之即为六相。

  在六相中,“总别”一对最为重要,其余“同异”、“成坏”均从“总别”中引伸出来,总相与别相体现了缘起事物的根本原则,即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是众多因缘和合共同产生结果,有若干部分才能构成为一个整体。总相与别相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的原则,也是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二)、十玄无碍法门

  在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中,“十玄缘起无碍”这一思想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法藏法师的著作中,对“十玄门”的研习,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花严经文义纲目》、《金师子章》、《华严经探玄记》等一些著作中,都对“十玄门”作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但是,在这些著作中,对于十玄门的阐述,其名目、次第等,皆不尽相同,尤其是在《探玄记》中,其十玄名目、次第,相对于智俨法师的《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所立,均作了改动,是故,有了新、古十玄之说,并以《探玄记》作为分界线,将智俨法师在《搜玄记》及《华严一乘十玄门》和法藏法师在《华严经文义纲目》中的所列称为古十玄;将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与法藏法师的《探玄记》中所列称为新十玄。那么,这新古十玄的发展次第是否就是法藏法师的十玄思想的发展次第,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不再对“十玄”的名义多作解说(有关十玄名义,可参见拙作《华严二祖智俨法师》中对于“十玄”名义的阐述),此中着重对于法藏十玄的名目、次第作一讨论。

  对于法藏著作中“十玄”的发展次第讨论,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著作中“十玄”的名目、次第的改变而进行讨论,现将智俨法师的《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所列及法藏法师著作中所列十玄名目、次第列示如下:

  一乘十玄门

  文义网目

  一乘教义分齐章

  探玄记

  金师子章

  1同时具足相应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

  2因陀罗网境界门

  2因陀罗网法界门

  7一多兼容不同门

  6广狭自在无碍门

  7一多兼容不同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

  7一多兼容不同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4微细兼容安立门

  4微细兼容安立门

  2因陀罗网境界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

  2因陀罗网境界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

  6诸藏纯杂具德门

  4微细兼容安立门

  3隐密显了俱成门

  6诸藏纯杂具德门

  6诸藏纯杂具德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4微细兼容安立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

  7一多兼容不同门

  7一多兼容不同门

  6诸藏纯杂具德门

  2因陀罗网法界门

  4微细兼容安立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

  0托事显法生解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

  9唯心回转善成门

  9唯心回转善成门

  9唯心回转善成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

  9由心回转善成门

  0托事显法生解门

  0托事显法生解门

  0托事显法生解门

  9主伴圆明具德门

  0托事显法生解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法藏在《华严经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文义纲目》二书承袭智俨法师的十玄名目,只是在十玄次第上略有变动;在《探玄记》中,法藏所立十玄名目,不但与智俨法师所立的十玄次第不同,就是十玄名目亦作了相应的改动。而在《金师子章》中,其十玄的名目又与智俨法师所立相同。(《金师子章》原著现已不存,在现存的几种注疏中,所立十玄的次第也不尽相同此中所列,乃是依承迁所述《华严经金师子章注》中所列)。

  就时间上来说,《华严经文义纲目》是这四部著作中最早的一部著作,《金师子章》是这四部著作中,最晚的一部著作。若从时间上对这四部著作作一个分界线,则前三部著作都是建立在《六十华严》的基础上来说,而《金师子章》则是法藏参加《八十华严》译场后的华严思想发露。很显然,从法藏有关“十玄”著作的时间先后来看,《探玄记》中所列的“十玄”并不是法藏最后的定论,法藏讲述《金师子章》的时间肯定要比著述《探玄记》晚几年。如果要说定论的话,从时间上来看,法藏对十玄的定论应在《金师子章》中而不是在《探玄记》中。

  所以,就法藏法师有关十玄方面的这四部著作,若按其十玄名目的变化强行加上一个变化次第,很显然,没有一定的道理,就《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经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三书中的“十玄”来说,除了序列次第不同之外,十玄的名目是基本上相同的,而就在这三部著作期间,夹杂着《探玄记》,只有《探玄记》中的名目作了改变。所以不能说这四部著作中的“十玄”的变动是一个次第变化过程。

  若换一个角度,我们不只是单单以此四部著作的前后时间来看,而是纯从这四部著作的本身来看,则可知道,《华严经文义纲目》是法藏初期对《晋译华严》提纲性的总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对其全部学说的总结;《探玄记》是他注解晋译《华严经》的代表作;《华严金师子章》是唐译《华严》译出后他为武则天讲述华严奥旨的著作。在诸传记中,有说法藏法师也曾为《八十华严》作疏,只是遗憾的是,他未能作完即示寂,有说其弟子慧苑等承其续作疏。但现今只见有慧苑的《刊定记》,不见有法藏的《八十华严经疏》,这是对法藏十玄思想归终研究的一个缺憾。而且作为法藏上首弟子的慧苑,其在《刊定记》中所表达的华严思想,与法藏有很大的不同。

  相对于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来说,在其著作《华严经文义纲目》时,他的十玄思想显然并不十分成熟,其主要还是继承智俨法师的思想,在“十玄”思想的探讨上,没有太多的发挥;而对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与《探玄记》两部著作,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只是《探玄记》略晚一点完成而已;若依《金师子章》中所标列的十玄而论,很显然,是《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继续,就名目上来看,只是将“唯心回转善成门”中“唯”字改成了“由”字[32]。其它没有改变。就其十玄次第上来说,可以说是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上的改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的十玄次第在《华严经文义纲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再一变而成《金师子章》中的次第,就两者相比,在《金师子章》中,第一、第二、第八、第九、第十等五门的位置未作丝毫改变,可见法藏对《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十玄的重视。

  《金师子章》中“十玄”,是法藏在前《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十玄”的基础上,重加调整,可以说是更加完善,第一门总说,明法界缘起圆融无碍,一切即一,一切即一之理;后立“一多相容不同门”,明别门之由;由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与第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从“缘起”与“喻说”两个方面明显理无碍;由第五诸藏纯杂具德门从“相”上来明事无碍;由第六诸法相即自在门明理事无碍;由第七微细兼容安立门来明事事无碍,具足始终同时;由第八十世隔法异门明时、法不相离;由第九由心回转善成门总一切不出如来藏缘起,一切诸法皆自性清净心所转;由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总说此十玄,诸义皆随所托之事而表,显“如来果分不可说,因分可说”之理。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与《华严探玄记》二书中所体现的“十玄”,是在同一时期法藏思想的两种体现,两者都是处于一个并列的水平线上,这两者应该都是法藏在认真思考中所得出的结论,这两种十玄都为法藏所重视。对法藏来说,应该并没有偏重于哪一种十玄,并没有以哪一种十玄作为定论。实际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列“十玄”到《金师子章》时才算最为完善。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法藏生前,并没有以哪一种十玄作为定论,这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在法藏的著作中,《金师子章》作为其较晚的一部著作,其所采用的“十玄”仍旧是被称为“古十玄”的名目,并没有采用人们所认为“新十玄”的《探玄记》的十玄名目次第,那么,也就可以说,对于同一时期的《探玄记》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列十玄,法藏都同时重视。也就可以说,在法藏时期,十玄的名目、次第并没有定型。

  “十玄”的新、古分期不是从法藏时期开始,虽然,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十玄”是出自于法藏的《探玄记》,但这并不代表一定要以法藏时期作为新、古十玄的分期点,因为这新、古十玄的说法并不是法藏所提出,在法藏法师时期,并没有将《探玄记》中所列的十玄作为其十玄思想的最终定型。

  (三)、五教十宗判教

  在华严宗的判教体系中,至法藏法师时方得以完善,在法藏法师之前,初祖杜顺法师的《华严五教止观》中虽可见到一些判教的端倪,但对于《华严五教止观》一书是否为杜顺法师所作,现代人颇有一些存疑。最主要的是,在《华严五教止观》中,其主要体现的不是判教,而是华严法门的一种观法。作为华严二祖的智俨法师,其所表现出来的判教思想已逐渐明朗,但也没有体现出独特的判教体系,如其在《搜玄记》中明“藏摄分齐”时仍然是沿袭前人的“渐、顿、圆”三教判 。此渐、顿、圆三教说,自有判教以来,一直得到大众认可,但此三教,就从判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不够细密,所以历代大师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补充。另外,智俨法师虽说在《孔目章》也提出了“五教分位”的说法,但“五教分位”的阐述,也显得不够显尽。

  法藏的判教,并不拘泥于一家一宗的说法,而是采用各家所说的长处,并加上自已对如来圣教独特的理解而形成。如其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先分列古今十家大德判教思想,评其优劣。而后依此为基阐明自家判教理念。

  在法藏法师的著作中,最能体现法藏法师判教思想的是《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与《探玄记》。另外,《金师子章》也用了最简洁的语言对五教判进行了阐述。依法藏法师之著作中所说可知,对于如来一代圣教,法藏法师分别从教法上及所宗上来进行分断,是故,而有五教十宗产生。所谓“五教”者,即是从教法上对于如来一代圣教进行判别;所谓“十宗”者,即是根据佛教各派所依、所宗尚而进行的分类;或者说,五教是自教上分类,而十宗则是自理上分类。如其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说:“第四分教开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

  一、五教

  法藏法师将如来一代圣教进行分类,依其所说法之浅深,依其所对根机之不同,而有五种差别不同,此五教者,即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等五教。

  第一,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对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机所说的教法,如来在宣说此类教法时,乃是随其根机,只说人空,不明法空。即使在说法空时,也不太明显。法藏法师立此教之名为小乘教,这是为了与区别于大乘菩萨教。

  第二,大乘始教。这是如来为初入大乘,但根机还未曾成熟的众生所说的教法。此教法所针对的是初入大乘的行者。据《探玄记》卷一中说 :《解深密经》中所说的第二时、第三时之教,显示的皆是始教教义,又此二时教俱不许定性二乘成佛,法藏法师认为此教未尽显大乘之理,是故说此教为大乘始教。

  第三,大乘终教。此教之教义,旨在说二乘和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故与主张‘五性各别’而不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大乘始教相较,此教方尽大乘至极之理,故称为终教。

  第四,大乘顿教。法藏法师认为“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位地渐次而说,故名为顿”。此教如《维摩经》等经中所说,净名长者以默显不二之理,即属于此教。立此教名为顿教,是相对于始终二教需渐次修成而说,此教是顿修顿悟的法门。一切法本来如是,不待言说。就像镜物相对,影像顿现,非从渐次而生,是故名顿教。

  第五,一乘圆教。即是指圆融无碍的教门。法藏认为,五教中的圆教指的即是《华严经》中所讲的别教一乘,此如《五教章》卷一中所说 。此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兼容,主伴无尽,故名圆教。

  依法藏法师在《游心法界记》中所说,小乘教的教理主要体现在《阿含》、《毘昙》、《成实》、《俱舍》、《婆沙》等经论中;大乘初教的教理主要体现在《般若经》、《中论》、《百论》等一些经论中;大乘终教的经论有《胜鬘经》、《诸法无行经》、《涅槃经》、《密严经》以及《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等;大乘顿教的经论有《楞伽经》、《维摩经》、《思益经》等;一乘圆教唯是《华严经》中所明是也 。

  二、十宗

  法藏法师用五教对如来一代圣教加以分断,在五教之外,法藏法师又依佛所说的义理区别所宗为十种立十宗,法藏法师在《五教章》和《探玄记》中都说“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这是由于五教中所诠的义理,加上众生的机类不同,从而各自所尊崇的有异,所以立有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 。

  1、我法俱有宗,是指人天乘和小乘中的犊子部等所依的教义。人天乘认为我法俱有实体,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等,此二部皆主张“人我”和“法我”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称为我法俱有宗。

  2、法有我无宗,这是小乘萨婆多部的主张,认为一切诸法通于三世,其体恒有,但人我非有,所以称为法有我无宗。

  3、法无来去宗,是小乘大众部的主张,大众部说三世中过去及未来诸法的体用俱无,唯现在的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是实有。也就是说现在有体,过未无体,这和说一切有部等所主张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说法不同,所以称为法无去来宗。

  4、现通假实宗,是小乘说假部的看法,主张诸法过去、未来没有实体,现在只有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和十八界均非真实存在。所以称为现通假实宗。

  5、俗妄真实宗,此是说出世部的主张,认为一切世俗现象(世俗法)均不真实,都是虚妄的。因为世间法是虚妄的,所以只有出世法才是真实的,故称为俗妄真实宗。

  6、诸法但名宗,此宗主张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只有“假名”,并无实体。所以称之为诸法但名宗,此是小乘中一说部等的主张。

  7、一切皆空宗,如《般若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虚妄不真实,不问有漏无漏,悉皆空义,无有实相。所以称为一切皆空宗,虽然前第六宗中也有说一切皆空,但前者是“析有明空”,此处明“即有是空”。

  8、真德不空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迷妄染净一切诸法,都从真如缘起,真如之理和万有之事无碍溶融。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谈有是即空之有。空有双融而不相碍。

  9、相想俱绝宗,相是所缘境相,想是能缘心想。此宗谈相想俱绝,一念不生即佛,如五教中的大乘顿教中所说,显离言之理,理事俱泯,所以说是相想俱绝宗。

  10、圆明具德宗,此即是别教一乘所显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是也。

  就此上所说十宗,实际上就是对五教的展开,其中前六宗属于小乘教,第七一切真空宗相当于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相当于大乘终教,第九相想俱绝宗相当于大乘顿教,第十圆明具德宗相当于华严一乘别教,即是圆教。

  (四)、十重唯识理念

  在《宋高僧传》卷第五‘法藏传’中有云:“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证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此说中法藏是否入奘师译场有待考证,然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是说法藏法师在唯识上有其独特的主张。

  依汤用彤《隋唐佛教史》考证,法藏法师曾著有《华严唯识章》,只是现已不存 。然其在《探玄记》卷十三中依“集起”与“依持”二门,明经文“三界虚妄,但一心作”,谓是一心所摄。在集起门中,法藏法师又引诸家论著来证唯识道理。方立天先生称法藏法师提出了“十重唯识观”显示了万法唯识所现的十种层次 。在依持门中,法藏法师依经文“十二缘分,是皆依心”一句,谓小乘中十二有支、三世次第、前后引生等一切言说皆依一心,称“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此下依《探玄记》略说十重唯识 。

  一、相见俱存故说唯识,“相”是相分, “见”是见分,此是说八识及诸心所与所变之相分本影悉皆具足。由十二有支等习气力量而变现三界依正等报。法藏法师谓《摄大乘论》及唯识家等诸论作如是说。

  二、摄相归见故说唯识,谓八识心王及心数各各差别所变现之相分非由别种而生。乃是能见识生起产生作用时的显现,事物之影相乃由心王而生,包容于心中。法藏法师谓《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论》《观所缘论》等作如是说。

  三、摄数归王故说唯识,“数”即心所,即种种的心所作用;“王”即心王,即八识。此中认为心所的种种作用皆是依心王而起,八识心王及各各心所的关系都是如此,心所依附于心王,离开心王无有独立自体,一切心所皆由心王所变。法藏法师谓《庄严论》作如是说。

  四、以末归本故说唯识,此中“末”指前七转识,“本”指第八阿赖耶识。即是说前七转识皆是本识(第八识)的差别功能,实无有别体。前七识只是第八识的分支,是末;离开第八识就不会有前七识,此第八识是本。前七识离开了第八识即无有独立的自体,故说以末归本。法藏法师谓《楞伽经》作如是说,并引经文说明。《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又引经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实亦不可得。”法藏法师解释道:“既离水无别有浪,明离本识无别六七”。

  五、摄相归性故唯识,此中“性”指如来藏,即是说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一切相悉皆灭尽。八识及其所见之相都是如来藏所变现的。识的本体、本性是如来藏。法藏法师谓《华严经》中有如是说,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又《楞伽经》亦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六、转真成事故说唯识。此中“真”指“如来藏”,“事”即指事相。即是说在如来藏不守自性时,可以随缘显现八识心王、心数以及相见二分,生起种种事相,如来藏为一切识及事相生起的根本。如来藏是“真”;八识及心所、见相二分为“事”,故云转真成事。法藏法师谓《楞伽经》《密严经》《胜曼经》《宝性论》《起信论》中有如是说。引《楞伽经》文证:“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习故名为识藏”。引《密严经》证云:“佛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如来藏不守自性,整体随缘而生种种事相,而其自性本无生灭。此诸法事相与如来藏真如理相互融合,此理、事混融无碍。因一心而作故,二谛皆无障碍。法藏法师谓《起信论》《胜曼经》中有如是说。引《起信论》文证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引《胜曼经》文证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法藏法师解云:“不染而染,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也;染而不染,即染常净,本来真谛,即真如门也。此明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如来藏随缘而生种种事相,其理圆融无碍。事相由理而生起,真如理与诸法事相互融,由是,事与事之间也必是相即相入,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法藏法师谓《华严经-舍那品》中有如是说。并且引《舍那品》文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此品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事事无碍。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一切诸法的生起皆是由于如来藏随缘作用。如来藏真如理体本无彼此之别,依如来藏真如理体所生之诸法事相也应无此彼之异。故诸法间应一即一切,全事相即。法藏法师引《华严经》文证云:“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一法中有一切法,彼一切法中每一法复含有一切法。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法悉皆如是。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如来藏真如理体法性圆融,诸法事相无碍圆融。随举一门,即具一切。主伴无障无碍,圆明自在。

  上来十门辨唯识道理,法藏谓此是“约教就解”,将诸经论中唯识道理加以判别,将前三门判别为初教,将第四门至第七门判别为终教顿教,后三门判为圆教中别教,若能总具十门即是同教,而此十门,法藏法师乃是用来明“三界虚妄,但一心作”的道理。

  在《华严经问答》中,法藏法师说:“唯识门者虽所见法多。而唯一识作无外别法也。”此是其强调 “三界唯一心所摄”的唯识主张。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法藏非常注重“本识”,即“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在《入楞伽心玄义》中,法藏专以诸识本末门、识体真妄门、本识种子门三门来明本识,并总结出:“非谓第八识变起前七转识。但彼七转识皆依第八识为体而起” 。又依《密严经》文:“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而明示:“准此第八举体是真如”。又说:“种子但是本识功能” ,更明“心作三界”的唯识道理。

  上来所说,不外是明“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所谓本识者,即是如来藏,心者,性也。“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即是说,一切法的生起,皆是自性的流露。若能如上作十重唯识观,即能通达如来藏法性。此中虽说十重唯识,实际上是对如来藏真如心的一个认识次第,从浅至深,而令众生渐渐趣入《华严经》中所说的“三界所有,但一心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唯识境界。

  五、结 语

  法藏法师年少出家,一生矢志于华严学的研习与弘扬中,参写佛经翻译,并撰写了大量的华严学著作,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经增补脱文。在前人的基础了,建立了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将六相、十玄等华严思想作了完整的阐述,为后人学习华严、研习华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法藏法师的生平可以知道,法藏法师为朝野所敬奉,广建华严寺,更先后多次为武则天后及诸大臣讲经说法。在其参加《八十华严》译场后,即曾奉的奉诏于洛阳佛授记寺为则天武后宣讲华严经,后因武后对华严玄义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狮子为喻,解说法界构造,而成此《金师子章》。只是可惜的是,于法藏法师的著作中,有关《华严经》的注疏,惟见注解《六十华严》的《探玄记》,而不见有关《八十华严》方面的注疏。虽有传记称,法藏法师亦曾对《八十华严》进行注解,但未完成即撒手离去,后其弟子续成,但现今已不可考,殊为可惜。

  在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于如来一代圣教的判释。法藏法师将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一代教法,从如来所说教义及后人宗奉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而有“五教十宗”的判教理念。这一判教思想理论,有利于后来学者更好地从浅至深,理解、研习如来一代圣教。也为后人参学佛法的先后次第、进程,提供了一个指南。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