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文集: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下)(印彬)
2014/9/4   热度:292
华严文集: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下)(印彬) 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下)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印彬 一、四摄法与菩提心 发菩提心即求无上菩提心之意,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也是长养净法之良田,行者若发起此菩提心勤行精进,就能速成无上菩提。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根本、大悲心及菩萨行之所依;大乘菩萨须发大心,发菩提心、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也称为初发心、新发意菩萨,而菩提心与四摄法是息息相关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一—六○○卷》卷四三八: 菩萨求趣无上正等菩提时,为多有情得利乐故,怜愍饶益诸天人故,是诸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时,为欲饶益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诸有情类故,以四摄事而摄受之,安立彼令勤修习十善业道。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 复次善男子!菩萨具四种法于菩萨行得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 二、四摄法与佛法僧 有形的财施、无形的无畏施,即使是登地以上欢喜地的菩萨,都实行四摄善法,身行布施,口出爱语,利行同事的同时,身、语、意业都不离佛法僧。如〈十地品〉中: 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 又如二地的经文中: 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众生若能慈颜相向、爱语相勉,对于自己所受的果报,即使困难艰苦、也能安贫乐道。若秉除贪心、慢心、嫉妒心、嗔恨心、悭吝鄙惜,彼此间不再存有损恼意及嫌恨心、互相欺凌,一切恶事便不能侵害、一切嗔害恼人的毒意,也能消解,如此便能展转和乐相处,相互增进种种利益而得到安乐。如〈十地品〉中: 菩萨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菩萨具备忍辱柔和心、不望回报心,引导众生于善法善事中得到利益,能于佛法中增长功德。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同事偏多。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 此云有无量大喜乐事,为此善知识行以四摄法正邪,同事爱语方便众生见者无不蒙益故 三、四摄法与十波罗密 在〈十地品〉中,所描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是已“厚集善根,修诸善行,……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由以上引文可知此等能发心的众生,乃是累积了无数善根善行,且对佛法深具信乐,于众生多慈悲及好求佛智慧,基于此前提而发菩提心。因此,从发菩提心中,亦可得知实不外乎慈悲与智慧而令众生发心。由此慈悲及智慧之引导来圆满菩萨道成就一切种智(成佛),〈十地品〉所展开的十地菩萨之行道,即是配合著十波罗蜜四摄之修持来成就佛果。 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先学六种波罗蜜多。复于有情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而摄受之。既摄受已教令安住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既安住已解脱一切生老病死证得常住毕竟安乐。 菩萨若想于诸法不藉他缘而自悟解,想要成熟一切有情,想要严净佛土、安坐妙菩提座、降伏一切魔军、快速证得一切智智、转*轮度脱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应当学六种波罗蜜多。以四摄事方便摄受诸有情类,应于般若波罗蜜多常勤修学,才能得到无上正等菩提。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 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经文中一再强调檀波罗蜜增上、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九: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利行摄取众生。菩萨摩诃萨长夜教众生令行六波罗蜜 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皆转清净。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肆、四摄法的具体实践 复有四法菩萨成就能持无上菩提之道。何等四?精勤行于诸波罗蜜,摄取一切无量众生,心常不离四无量行,游戏诸通,是名四法菩萨成就能持无上菩提之道。 一、布施生欢喜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慈悲心、愿意施舍。不管人力与财力、精神或是物质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体会的道理,甚至施舍金钱、物质与时间。都要从欢喜心和爱心开始,欢喜地菩萨;保持欢喜心就是先息灭贪、嗔、痴。…,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能恒持道心,就是欢喜心。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 大菩提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摄取众生,谓布施……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 二、爱语离垢秽 离垢地就是清净的境界,垢秽就是对人我有分别心,心常常有垢秽染著。心地若能净化,去除这些杂念,才能进入离垢地。清净心地,不令其蒙上垢秽污染,时时抱持著欢喜心和清净心,降伏粗糙之骄慢心,口出善言。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 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 三、利行发光地 放下心中的欲念,不为了物欲而不择手段去夺取,伤害别人。要使我们的心地发光、智慧光明显现,要坚忍道理。才能进入菩萨的第三阶段发光地菩萨,学习忍力,能够割爱,坚持毅力,具足为法忘躯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心地就会清净、光明,就是发光地。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 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皆转清净,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 四、同事焰慧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烦恼悉不能坏,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 伍、结论 综合以上对四摄法与菩萨道的探讨,吾人将了解到菩萨为成就大悲万行,自己亲身实行,也为众生宣说,住在大悲法门中,凡如来所在之处,菩萨都普遍的出现在一切众生前,这或者是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摄化众生,或是用色身,光明,音声,威仪,实行四摄法。但与常人不同,既不求现生的报答,也不求来生的果报,只觉得:菩萨应该这样行,应这样的利益众生。透过本文第一节对四摄法的意涵探讨,从大小乘经典的比对当中,可以了解到,早期佛陀口耳相传的教法中,就已经有四摄法的存在。在第二节所探讨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联中,显现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重要性,尤其在华严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中,四摄法是成圣成贤度众生时必需具备的方便。第三节中举出华严经中四摄法的具体实践方法。 (完)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