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文集:华严文选(成一法师)
2014/9/4   热度:3306
华严文集:华严文选(成一法师) 华严文选 成一法师 目录 一、华严宗简介 二、中兴华严宗的月霞祖师 三、功在华严宗的应慈座主 四、略述华严经之传译及其于中国佛教之影响 五、华严经之传译经过及其内容组织 六、华严宗纲要 七、华严宗五教十宗的教判 八、华严思想教判之殊胜价值 九、宗密大师的禅教合一说探微 十、华严纶贯略释 十一、华严经品会大意浅释 十二、华严宗菩萨道修行之历程 十三、华严发愿文讲记 十四、新修华严经疏钞序 十五、印海法师译日人龟川教信著华严学序 十六、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补义序 十七、华严无尽法教缘起论序 十八、曾师祖智太师公法汇介绍词 十九、重忆智太师公梦中开示 二十、法曾师祖常惺和尚全集印后赘语 二一、录制华严字母专集引言 二二、华严莲社奖学金会大专学生论文集序 二三、兴办华严供会的意义 二四、万行杂志发刊词 二五、华严专宗学院简介 二六、华严专宗学院的创校经过 二七、美国华严莲社成立餐会致词 二八、华严莲社菩萨学会成立大会开示 二九、美国华严莲社成立经过 三十、南公师祖圆寂十周年纪念献供文 三一、华严莲社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序 三二、怀念我最尊敬的应慈座主 三三、痛悼上海玉佛寺真禅和尚 三四、华严一乘净土观 三五、华严专宗学院大学部佛七开示 三六、华严专宗学院先修班佛七开示 华严宗简介 本莲社以华严立名,所宗奉者为华严宗,爰将华严宗简介于后: 华严宗乃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正依之根本经典,故名华严宗。以其大成于法藏贤首国师,故又名贤首宗;全经以彰显一真法界为主旨,故亦名法界宗;清凉国师著华严大疏钞,发挥华严精义,故一名清凉宗。兹以崇重根本,故仍名华严示。 依大智度论说,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菩萨之所结集。华严经为诸大乘经之首,当亦不能例外。释迦牟尼佛灭度而后,贤圣随隐,外道竞兴,世无大乘根器。华严经隐而不传者六百余年。迨龙树菩萨出世,华严经方始流传人间。 华严经由龙树菩萨自龙宫诵出,更由佛陀跋驮罗、实叉难陀两尊者,先后译成华文。若论本宗远祖,当推龙树。且有以马鸣、龙树以及法顺等五大师,而称华严七祖者。但以宏传华严为业,而有著作以发挥其精义,且为习惯上所共认者,原为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五人,人向尊称之为华严五祖,是本宗之正统传承。 初祖法顺和尚,根据华严经作法界三观,以周遍含容之理,显事事无碍之境。在各宗之观法中,允称独步。二祖云华和尚,法名智俨,又称至相尊者,根据六十华严经作搜玄记,发明十重玄门,以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之六相而混融之。更草创五教,为贤首国师判教之张本。三祖贤首国师,法号法藏,根据搜玄记更作探玄记二十卷。又作华严一乘教义章,判释释迦如来一代所说之教典,为三时、五教,以华严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为别教一乘,最为尊特。五教之规模至此已趋为完整。八十华严梵本,原藏于西域于阗国,经唐武则天皇后派专使请来,由实叉难陀尊者译成华文。贤首国师既参译场,并为之作疏。惜功未竣而圆寂。其门人净法慧苑,作刊定记,颇违师说,人多非议。四祖清凉国师作华严悬谈、华严疏钞,总括大、小乘、性、相、空、有,包罗万象,不倚不偏;于华严要义,已发挥殆尽。华严宗之标识,至此已如杲日在天,有目共见矣。五祖圭峰宗密大师,祖述清凉,禅教并重。大师得力于圆觉一经。所作之圆觉经大、小疏钞,其思想体系,皆与清凉一贯。本宗至此,基础益臻巩固。唐季佛教,曹武宗会昌之厄,本宗一蹶不振,至宋长水子浚及弟子晋水净源等,出而保存之,余绪赖以坠。明初别峰麓亭等大师出,大阐华严宗旨,遂呈复兴气象。传至明季,有续法大师,著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师,著五教仪开蒙增注等,传承未泯。民国初年有月霞大师,于沪上创华严大学,学子有持松、常惺、智光、霭亭、慈舟、戒尘等,皆能领其宗旨,力加弘扬。另有应慈法师创华严学会于上海,专讲华严三经,一时学子四聚,南亭、隆泉、灵源等其杰出者,皆能演扬大经,弘阐一乘。大陆易帜后,所幸智光、南亭、灵源、隆泉诸学人,均已来台。智、南师弟,创华严莲社于台北,讲诵华严,数十年未曾中断。今者,其法孙瑞定(成一),勉力继承其志业;灵源创十方大觉寺于基隆,亦致力弘扬华严宗旨;隆泉创华严寺于士林,亦事讲诵华严大经,但未几而人灭寺毁,非常可惜!余有台中沙鹿镇竹林禅寺住持达教尼师,受南亭老和尚化度,亦发心弘扬,初集信众每月两次诵华严经,继请成一讲十地品连续三年,法缘殊胜。景美区华藏讲堂净土法门法师,从李炳南居士学,亦常演说华严大教。类此尚能勉维宗风于不坠也。 中兴华严宗的月霞祖师 华严宗自清初续法大师,一度振兴后,两百多年中,一直沉寂无闻;法运秋晚,令人心忧。幸自民国肇造,百事维新。我佛教于此时际,亦有不少大菩萨应世。太虚、仁山、智光、常惺、月霞、应慈诸巨擘,应运而生。太、仁、智、常诸公,力谋佛教教育之革新,以培植弘宗演教之人才;月、应二菩萨,则专演华严大法,弘扬一乘圆教,根本*轮。本宗始于沉寂中,一时顿苏。应师弘法事迹,已有专章介绍。兹将月祖振兴贤宗之大业,简述于后: 月霞祖师,湖北黄冈人,俗姓胡,耕读世家子也,生于清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十岁,应童子试,不幸落第,乃发心出家。而父母不同意,遂入学攻读,颇有成绩。十七岁,承亲命完婚,次年得一子,又次年得一女,遂禀双亲,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既育一子一女,可告无罪矣,应许遂我初愿。”父母无由可留,允其所请。乃于当年三月,拜辞双亲于杨柳树下。正值东风和煦,春日暖照,似有菩萨出尘之庆。师只身行至南京,诣大钟寺法公老和尚座下,顶礼求度。老和尚问曰:“白面书生,何因学佛?”师答曰:“在家既不能做忠臣孝子,当出家学诸佛救世、度生,此晚辈求师度脱之本怀也。”老和尚见其志向高远,许为法器,遂允其留下。二十岁时,先往九华山受具足戒,再往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习禅,参究向上一著,凡六年之久。三寺主事者,每请其出代职司,以为拔擢,均以不愿离开禅堂婉辞。最后,主事者坚命其出堂,因辔伴远走长安,入终南山,结茅蓬居之,禅观不懈。 至师二十六岁时,于是年秋冬之间,忽有苏军门,守长安者,每谒师,请开示,问答之间,语言契合。自是,每月供养斋米若干斤,师有多余,则分赠邻近诸茅蓬之修道者,以广结缘。一日,师语苏军门曰:“大护法既能发心布施道粮我一人,不如普同供养之愈。”又曰:“终南山中,总有七十二间茅蓬,诸修道人,类皆佛门龙象。往者,每因化道粮而耽搁用功,大护法若能布施军田二百亩,交诸修道者开垦,种稻收米,永远供养,则军门功德之大,将成万世不朽之福德也。”苏军门闻之,以为善,遂应其所请。先后六年时间,荒地皆成熟田矣。苏固广植福田,师实效百丈禅师,自耕自食之遗风。一面手执锄头,一面耕自心田,作息调身,藉物观心,功夫以是大进,顿觉心无疑滞! 三十三岁,师决出山,走访河南太白山顶尘和尚。和常方讲维摩诘经,师于入不二法门句,参究数昼夜,至于废寝忘餐,终以末后言句,获得了尘和尚印可。又一岁,至南京晋参赤山法忍和尚,留山充茶头职。此一年中,日间抬石铺路,夜烧茶水供众,示修苦行。一日,法祖堂中高呼曰:“茶头师!快烧茶,堂中已开静,急待茶水供应!”师曰:“水早已烧开了,等候止静;而堂门不开,其奈何?”祖默志之。三十六岁,随赤山法老人,讲楞严经于湖北归元寺。代座弘扬,玉声初震,颇获推崇。三十七岁,师至安徽翠峰茅蓬,邀约高旻首座,普照和尚,北京印魁法师,结界打禅七,互印心得。三年后,初讲八十华严大经。四十一岁后,漫游全国各地,随处宣扬大、小乘经典,大江南北尤称道之。四十三岁,受聘出任安庆迎江寺住持,筹办安徽省佛教会,并创办佛学院,招生开学,(北殆中国第一家僧教育机构)三年圆满。四十六岁,出国考察各国佛教,由日本而南洋、印度,及以欧西,游方说法者,亦三阅寒暑,声名远播。 四十九岁回国,获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授以菩提之记,成为临济宗传人。与之同坛接法者,另有明镜、惟宽、应慈三人,时在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五十一岁,因南京端午桥(端方)、杨仁山、清道人(李瑞清)等之推荐,应聘出任江苏僧教育会副会长,并兼主江苏省僧师范学堂。翌年,五十四岁,应湖北大洪山请,讲楞严、圆觉、楞伽诸经。僧师范由谛闲法师继任。适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都督黎元洪,拟请师出带僧兵,遂借出国为名婉拒之,乃走上海。受时报馆狄楚青居士之推荐,入哈同花园,为园主罗迦陵夫人讲经。时康有为亦在上海,建议哈同夫人,弘扬佛法,创办华严大学,并请月师主其事。大学于民国二年开办,招生六十名,订为预科三年,正科三年,方克毕业。师于园中新造禅堂、讲堂,每日坐香,讲授大、小乘经论。常惺、持松、慈舟、智光、霭亭等,皆该校第一届高才生。方将毕业,因有异教徒于中破坏,迫使学校停办。月师接受康有为等建议,决迁校至杭州海潮寺续办。月师就该寺原有之法堂、禅堂,仍每日坐香、授课,开讲华严、起信论等经论。正科三年,六十名学僧,顺利毕业。其间,月师曾应孙毓筠等邀,讲楞严于北平。以反对洪宪,几遭不测。又应九华山东崖寺,及湖北归元寺之请,讲楞严经。以不能分身,东崖经,即由智光法师代座。月师归元经圆后,复应汉口居士界请,讲起信论。 民国六年,师六十大寿。于汉口讲楞严经方毕,继至磬山讲法华经及一乘教义章,以自寿。是年夏,师奉天宁寺冶开和尚命,分灯常熟兴福寺,为住持,并续办华严大学。师七月一日,于兴福寺升座,继往杭州办理迁校事。孰意师于抵杭后,忽感不适,终于十月三日,示寂于西湖玉泉寺。钱山主奉其骨灰,塔于兴福寺内之师子口。师生平宗、教并进,有所谓“无一日不坐香,无一年不打七”之自我规定。师住世六十载,僧腊四十二秋。师著有维摩诘经讲,楞严、楞伽讲义,未及完成而逝。师为我国兴办僧伽现代教育之第一人。其入室弟子有:常惺、持松、智光、慈舟、霭亭等诸哲。皆继承师志,弘化一方,大阐宗风!本宗亦因之而宗风继振,法雨遍施! 功在华严宗的应慈座主 有华严座主之称的应慈老法师,圆寂已届三十年矣。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和尚,发起为应老做三十周年纪念,并准备出一特刊,来函征文。我与应老也有应感之法恩,爰据天宁寺志,略述其弘化功德,以资崇仰。 (一) 应老家世 应慈老法师,安徽歙县人,俗姓余,清同治壬年二月五日,其母梦僧鸣引磬而生。家世业盐商,雄于资。师生而蔬食,其母崇佛,日诵《金刚》、《弥陀》诸讲,师闻之则喜,盖慧根宿植也。光绪戊戌,师痛折翼,感生死无常,发心朝普陀,遇明性禅师,求剃度。明师念其富室子,恐难耐梵行。师自誓祷于大士前,得首签,遂披缁。随师至南京三圣庵,淡泊生活,不以为苦。习经之余,尝思发明己躬大事。庚子冬,明公命其至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乞具圆满,返常住礼祖。明公嘱其往金山、高旻、天宁学禅,并期其大事未明,不得来归。 (二) 参学过程 辛丑年,参高旻月朗有省。癸卯至天宁参冶开,祖问:“念佛是谁?”师吭声曰:“无是谁,无非谁!”祖深器之。光绪丙午八月朔,与月霞尊者,同得法于冶祖。月长于师,志弘华严大教,遂请于冶祖,令师从其学教,祖许之。师侍尊者敬如师。光绪戊申初夏,师辞尊者朝五台,夜睹五灯,灯复为五,朗耀天空。一日,有人生皮为衣,高声问曰:“和尚于此则甚?”师曰:“礼诵《法华》。”彼人曰:“师饥耶?渴耶?”备饭食清水,请师食饮。师见水中有荷叶数片,问故?其人瞬间失其踪影,师疑为文殊示现。 师南归后,为其母遥礼五台祈福,其母夜梦金人谓曰:善自精进,决定往生。其母七五高龄,预知时至。召师归,至则持云片糕二片,一与师,一自食,曰:“我生高品,汝为高僧。”言罢,含笑而逝。 民国丁巳春,师从月尊者习教卒业,遂于虞山兴福寺,设华严讲堂。月尊者于是年冬月杪,示寂于西玉泉寺,世寿六十。临终执师手曰:“善弘华严,莫作方丈。”师应诺。次年,兴福寺讲堂告成,命门人持松为住持。自兹三十余年,一钵飘然,云游四海,敷扬晋、唐二译《华严》。越四载,掩关西湖菩提寺,日礼《华严》为恒课。是年冬月二十,冶祖示寂,世寿七十一,寂前引师手附心,师曰:“祖庭之事,担荷不辞。”祖乃含笑而逝。 师经教之余,恻然示众曰:“余宗传于冶祖,教受于月兄,法乳长滋,后继其谁?今老矣,岂终负先师、先兄付嘱,竟作断种人哉?”言时,声泪俱下!师荷担如来家业,情真志切,一至于此。师素行皎洁,以古自律,不稍宽假,从不随便授徒、传戒。尝曰:“宁愿终生受忧苦,不将佛法做人情。”师尝悲教门流风萎靡,浮夸敷衍。经论不讲求,因行不勤策,而求身后安养者,悯然有言曰:“三毒、四倒不除,妄期解脱,是直以佛国为捕逃薮心,可乎?”又曰:“弥陀者,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者也。众生与佛本性何殊?能发菩提心者,彻究于躬,见即直见,抑何隔于生死哉?”复引《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初见文殊,发菩提心已,乃遍参诸善知识,究竟普贤行海,觐见弥陀,同归极乐为训。师以圆顿教义,直指人心,虽苦口婆心,而世 知者,且以门户为疑谤也。以是,师行道数十年,辄多不为世谅。而师依于经教,验于自心,理本如此,亦无以易也。 (三)培育僧材 乙丑春,常州清凉寺静波和尚,莅杭叩关,请师临寺主办清凉学院。丙寅成立,拟招生正、预两科生,各三十余人,均以三年为期。学生杰出者有隆泉、龙辉、星光、唯周等,皆成龙象。戊辰,预科毕业。时有盛宣怀夫人庄氏,学佛发心,布施上海辛家花园清凉寺址十二亩,兴建七处九会大殿,请将清凉学院移沪,续办正科,师允之。己巳秋,正科开学,师授《八十华严悬谈》。不久,因故迁学院至常州永庆寺。《唐经》授方半,寺驻军,再迁无锡龙华庵。辛未春,《唐经》授完,正科毕业。三年学院,三次迁校,障碍重重,勉强卒业,其辛苦可知矣。 (四)专业禅讲 学院结束后之次月,师应芜湖禹王宫请,讲经传戒。四月,朝礼五台。七月,演《楞严》于苏州西园戒幢寺。是冬,回虞山禅七。壬申,师世寿六十,沪上弟子有筹祝寿者,师避居虞山,讲诵《法华》、《梵王》二经,为冶祖做圆寂十周年也。师山居研经,一日,恍见一金人语师曰:汝可弘演四十《华严》矣。是冬,讲《楞严》于天童,主禅七。已而复主禅七于天宁。癸酉春,应福建鼓山涌泉寺虚云和尚请,演《梵网经》并传戒,师为羯磨。甲戌春,师朝五台,演《梵网经》于广济寺,方升座,庭中忽千鹊云集,啁哳飞舞,师鸣佛尺开示曰:既来闻法,便应肃静听讲。语已,鹊皆寂然不复作声。乙亥春,师演《法华》于杭清莲庵已,旋至天童演《华严悬谈》。十月,主天宁禅七,冬应天童戒期请为羯磨。丙子,先演《法华》于沪上报德庵,次至常熟宝岩演四十《华严》,丁丑春圆满。师再朝五台,应广济寺请演八十卷《唐经》,至十五卷竟,抗战军兴,经会中止,南返上海。戊寅,应唐慧镜、慧淳诸居士请,于上海玉佛寺演《贞元经》。次年,佛诞日圆满。己卯,师演《贞元经》于沪上崇德会。庚辰春,师倡复无锡古南禅寺,并传大戒。旋于沪上开演《晋经》,越二载,壬午暮春圆满。时师七旬矣。虞山兴福寺法裔苇乘和尚,刊行《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会本》以为师寿。癸未初秋,师演杜祖《华严法界观门》于城南慈云寺。甲申,师演唐经《悬谈》于清凉寺。乙酉,重演唐经《悬谈》三十卷于慈云寺。丁亥,复演晋经《探玄记玄谈》于南京、《普贤行愿品》于南通、四十《华严》于杭州龙兴庵。戊子,完成晋、唐三经疏释。是年应妙文、妙贤等弟子请演《弥陀》、《心经》、《三圣圆融观》于杭州国庆禅林,已而讲《楞伽》于天宁、《金刚经》于苏州、《行愿品》于镇江。十月应傅近秋等居士请演《晋经》于南京,己丑九月十九日圆满。是冬,姜大心居士请至沪主禅七。庚寅,傅近秋居士请至南京,演唐经八十《华严》,未久,以血压过高而罢。辛卯二月十九日,在宁作冶祖百年纪,遂来沪小住,旋去杭憩养。是秋,刘大照居士集《华严观要》献师,以为师八十寿。壬辰秋,应姚鹤亭、张纯华等居士请,演《心地观经》于崇德会,十月中旬,师演《行愿品》于圆明讲堂。冬月,师演大经《贤首品》于玉佛寺,倡十波罗蜜义。既而,有请演《六波罗蜜经》者,有请演《大品般若经》者,有请演《涅槃经》者,有请主禅七者,师皆许诺。将来一一满愿。众中有虑师高年,恐慈悲有余而力不足者,因劝师憩息。师曰:八十老翁,日薄崦嵫,余光垂微,不以说法利生,供养尘刹,复何图邪?言者为之语塞。古有为道而妄身者,师之行谊不其数欤? (五)校刊法宝 应老人毕生弘法,功德略如上述。其于流通及整修重刊法宝,乃至经义创释等悲愿大心,亦非常人能及,略举数端如下: 一,领导上海学佛居士蒋维乔、李圆净、黄妙悟等,于民国己卯五月,约合发愿,组成“华严疏钞编印会”,校刊清凉国师之《华严疏钞》,使文理贯通,舛错订正等工作。历时六载,方始成功。此利益学人研读方便之功德,实难量也!按《疏钞》一书,昔日离经别行,加之会昌厄后,中土流失,幸高丽、扶桑人士,来华游学,流之异域。赵宋之世,始有求归于海外者。自此净源法师,录《疏》以注《经》;明嘉靖间,妙明比丘,又厘《钞》合《疏》,镌版流通,存武林昭庆寺。然以诸家笔既殊,著眼自异,故其间标列之前后,编置之疏密,参差出入,多所未免。更经后世辗转传刻,舛错愈多。且有删去大段,以致前后文理不贯者,《龙藏》及当时流通本,鲜有订正者。徐蔚如居士,因得嘉兴别行本《清凉疏钞》校勘,始辨其误。组会重刊,时徐蔚如居士已往生。癸酉,师晤江味农居士,于上海功德林佛流通处,得《行愿品疏》,乃募化重刊《贞元经》文。 二,重刊《小品》及《大品般若经》。师原藏有《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于杭州之花坞眠云山屋旧居。原拟弘通,藏之扬州之原版毁于兵火,乃发起重刊,得黄妙悟、刘大照二居士任校讎,姜大任、江大机居士护持赞助,乃得成就。及闻《大品般若》版,在扬州同时被毁,复有重刊《大品般若》之作,校勘护持诸事,亦如《小品》。辛卯蒲月发起,仲冬成就,亦师之大悲愿力所成。 三,己卯夏月,师复领导黄妙月、刘大照等居士,发心校勘贤首晋经《探玄记》,至乙酉季春书成。师复命黄刘等居士,校勘地藏三经,亦于是秋出版。 四,戊子年,黄妙悟居士校勘清凉《行愿品疏》竟。刘大照居士等复承师命,护持出书。至是,晋、唐三译三大经疏释,率依师慈悲愿力,一一观成,亦可谓盛事矣。 五,应公生平弘法心切,于刊行大乘法宝,更具热忱。大小部之佛典,经师发心集资流通者,难以估计。扬州众香庵所藏经版,类皆师之手泽,今殆无存矣,惜哉! 六,增刊《普贤行愿品》别行本。戊寅,师演《贞元经》于上海玉佛寺,圆满日示众曰:“《普贤行愿品》流通本,系取材《贞元经》第四十卷文,开卷即言‘尔时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一句,诵者未见全经,必有茫然之感。故可将《贞元经》第三十九卷后半,如来胜功德偈文,加引于前,俾诵者先知毗卢遮那如来二十一种功德妙义,然后受持十大愿王,方见普贤行愿为因,遮那功德为果,交彻融贯,庶几称旨。”江妙机等,闻而赞善,集资刊行流通。 (六)创义解经 一,欲命对慧命:己卯,师演《贞元经》于沪上崇德会,至“愿我临欲命终时”一偈,释云:儒家亦言:“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夫如是,乃能大明明德于天下。”此之“欲命”一语,系对“慧命”而言,“欲命”临终者,谓当人心垢豁开,般若现前时也。大道目前,触处皆真,何不直下承担,发明己躬大事?今人辄以生死解欲命临终一句,遂塞生前开悟之机,不亦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乎?或以禅、净二门不同,请师开示者,师慨然曰:“禅、净一源,岂有二耶?且如《阿弥陀经》所示:‘一心不乱,佛即现前’与《金刚经》中:‘敷座而坐,须菩提叹希有世尊’者,无不同此一事实!学者不自究心,纷然于门户、言句间讨分晓,展转蔓衍,抑何已焉?”闻者各自净心,欣然礼谢! 二,祖衣二十五条之含义:壬辰秋十月,师演《普贤行愿品》于圆明法席。四众既集,师升座已,乃曰:“大众,看我于唱赞声中,披祖衣,升法座,莫非庄严乎?非也!此衣共二十五条,表三界二十五有众生,凡受菩萨戒者,既披其衣,当思其义。从此生生世世,尘尘刹刹,依菩提心,行菩萨道。上共一切诸佛,下共一切众生,世界无尽,悲愿重重,亦无有尽,为一切众生故,愿受一切极重苦果,而无疲厌!如此,方有少分荷担如来家业的气概!衣作红色者,表众生血肉也。众生身命,我肩负持,敢不有临渊履冰之忱,念念以自勉者?”语切!声悲!闻者赞叹,或有悚然慨泣者!应公悲天悯人之菩萨心,于此一段话中,流露无遗! 三,壬辰冬月,师于沪上班佛寺,演大经(贤首品),次第说《华严》十波罗蜜义,诫众曰:“学佛当以禅那为本,十度为行,愤悱切己,庶乎不远!若不亲入宝山,彻证一番,百福庄严,抑奚与也?”师率性平易,从未有以谲奇神异之事示人者。来学四众,但令以教理自悟,以戒行自持,以静坐观心而已。然师之自证理他,固未易见也。 (七)教禅圆融 应公修学宗旨,禅教并行,尝语人曰:余教宗贤首,行奉南宗。每岁冬月,必集众禅七,示众曰:“此祖庭遗制,行者依之,发明大事,不可忘也!”自来宗匠不谈教,教家不言宗,师独以身兼。唐圭峰而下,不图于今复见其人,实可谓佛门幸事。 (八)后语 尝读先师祖南公自传,应公应常州清凉寺静波和尚请,办佛学院时,尝亲诣泰县北山开化禅寺,邀南祖前往执教。后应公于沪上,创华严学会,南祖亦始终追随,尊为亲教师。抗战胜利后,应公驻锡上海南市慈云寺,以时禅讲,南祖亦赞襄座右。其时成一于上海中医学院治医,课余之暇,亦常预经筵。故应公于成一亦法乳恩深,尝思图报而末由。今玉佛寺真禅方丈,为纪念应公圆寂三十周年,征文出特刊,以为纪念。成一谨依常州《天宁寺志》,敬述应公弘化功绩、景德懿行,万分之一,以表崇仰,而志永思也。一九九五年元月二十二于台北华严莲社 略述华严经之传译及其于中国佛教之影响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我毗卢世尊一代时教中之根本*轮也。以其陈义太过高远,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于世尊入寂之后,即由文殊大士结集,藏之龙宫,垂六百余年,隐而不传。迨龙树菩萨兴,始入龙宫诵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于义天焉。 相传,文殊大士与阿难海众,于铁围山间,结集此大华严经时,对上、中、下根,分为三部。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观前二部,渺若渊海,非人世慧力所及。乃诵后部,归于五天。 华严大经,传之我国者,亦为三部,所谓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及八十华严是也。四十华严者,乃本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广译本也。唐德宗贞元十年,南天竺乌茶国王手书此经,来华进贡。德宗获经,视同至宝。诏命般若三藏,译梵为华,成四十卷,因以四十华严名焉。六十华严者,遮拘槃国之传国法宝也。其王敬信三宝,内宫珍藏诸大乘经,而将华严大经等一十二部,别藏之山间石窟,严防外流,定为国法。东晋沙门支法岭者,志弘大乘,人所钦仰。闻遮拘槃国藏诸圣典,乃不计艰危,前往求取。遮王嘉其为法精诚,遂付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以归,是即六十华严之梵本也。东晋义熙十四年,吴邵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联名恭请西域高僧佛陀跋驮罗尊者,将支法岭大师取回之经,译成华文。尊者受请,于道场寺合法业、慧严等百余高贤,共襄译场。历时数载,方毕其事,计得经文六十卷,故名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者,有唐武则天女后者,崇奉正法,力弘大乘,尝以华严经文未备为憾。闻于阗国藏有全经,遂遣使往求。时于阗国有高僧实叉难陀尊者,博通三藏,尤擅华严。于阗国王见天朝使至,遂请实叉尊者赍大经以东来。以证圣元年假东都大内遍空寺,从事翻译。女后亲临译场,赞襄胜业,并缀序文而题品名。迨圣历二年,全部脱稿,得三十九品,八十卷经,遂称八十华严,亦号新经。参与新经译事者,尚有南二竺沙门菩提流志、我国高僧义净、复礼、法藏等,皆一时之俊彦也。 八十卷之华严新经,当时以为已臻完备。然据赵宋戒环大师研究,以为仍未齐全。盖新经亦祗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耳。史传龙树所诵传者为下部经,计十万偈、四十八品。以新经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言,差距甚巨。况华严演教,每以十为图数。戒环大师以为,今经应为十会、四十品经,尚有第七会、三禅天一品经文未来。彼以大经义在表法,想当然耳。实则以前所举之偈品数字言,固非仅缺一会、一处之经文也。此事有待后贤之努力,将所遗之五万五千偈、九品经文求得,则此世界之下部华严大经,方成真正完璧也。 吾人宿植浅薄,生逢末世,而能手捧、目观、心口诵此八十华严,亦云千生有幸矣!况此八十华严,虽曰文有未全,然教、理、行、果,实已完备。吾人苟能明其教也,则毗卢兴世之慈悲旨趣,无不明矣;苟能悟其理也,则法界缘起之文殊妙理,都悟得矣;苟能修其行也,则普贤菩萨之万行因华,皆成办矣;苟于无上佛果生渴求也,则弥勒补处之一乘极果,可证入矣。由是以观,则明教以悟理?然则称此经为根本*轮,夫谁日不宜!? 匪特此也。吾华严菩萨贤首国师,据此大经,以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于毗卢遮那如来称性直谈之根本*轮外,一切眷属经等,若小、若大、若半、若满、若权、若实、若渐、若顿,乃至若偏、若图,性、相、空、有等,条分缕析,规画详明,使吾人于汪洋浩瀚大法海中,任欲探取一经意趣,准此宗旨以求,有如按图索骥,无不迎刃而解,不复雾夜数星、入海算沙之苦矣!然则吾人之学法幸运,又非前人所能梦及也矣。 迨清凉国师出,华严宗乘,又向前跃进一大步。传云:“国师于六艺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竺干梵文、四围五明,靡不该洽。先后讲大华严经五十余遍,有价著述四百余卷。其中以华严经疏钞六十卷,撮要提纲,分解微密,于华严经之微言大义,阐发无余,如日中天。”至此,匪唯华严宗风大煽于天下,其影响所及,虽寺庙之朝暮课诵,乃至应酬佛事,莫不带有本宗色彩。而法界缘起之真理,且将给人类带来无穷之光明也。 余虽不敏,然于华严,似有夙缘。方余始出家也,先高曾师祖上道下如老和尚,首课即授余以华严发愿文。当余读至“手捧目观心口诵,当知宿有大因缘”句,脑际忽然一亮,于文中诸句义,似有故人重逢之感。嗣以不终天之时间,而全文能熟背矣。后余就读佛学院也,课程中列有华严五教仪开蒙一课。虽教授丈师于彼深义未能详释,而余每读及“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高原,后及大地”等句时,又尝兴身历其境之感。惜乎,当时均未能一读大经原文耳。比及负笈申江,于华严主应慈老和尚座前偶尔一闻华严大教,总有一番亲切之感。但以医科课程繁重,无法始终预其讲席,至憾也。来台后,先师祖南老人创华严莲社于台北。每月二次集众,讽诵华严大经,余乃得以畅游乎华藏性海。然以限于环境,南老人始终祗能于讽诵之余,抽讲片段,余尝以无法一次获窥全豹憾焉! 五十九年仲夏月,晓云法师应诸方学子之请,假阳明山之永明寺,创办莲华学佛园,邀余参加,并嘱教授一课佛学,且指定须授有关华严之经论。余因忆起,先曾师祖智太老人生前,曾倡印华严经要解一书,送人结缘。莲社尚有余书,束之高阁。因以之为课本,与诸学友共研究焉。论余学殖,授此实嫌勉强。然余自始即抱教学相长之态度,藉此机会,一探华严全貌,以了余之夙愿。幸园中同学颇能合作,笔记心得,巨细靡遗,得其旨者,大有其人。余心窃慰焉! 韶华易逝,一晃三年,首届毕业。晓师拟出刊“学佛园地”,以资纪念,嘱余亦涂一篇,以凑热闹,因乃略述华严经之传译及其于中国佛教之影响如上。 中华民国六十二年六月十九日于华严莲社之忏愿室 华严经之传译经过及其内容组织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毗卢世尊一代时教中之根本*轮也。以其陈义太过高远,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于世尊入寂之后,即由文殊大士主持结集,藏之龙宫,垂六百余年,隐而不传。迨龙树菩萨兴,始入龙宫诵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于义天焉。 相传,文殊大士于世尊灭后,与阿难海众,于铁围山间,结集此大华严经时,就世间大、中、小三种良机,将经分为上、中、下之三部。上部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经则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观前二部经,渺若渊海,非人世慧力之所能及。乃诵得后部经,归于五天。 华严大经,传之我国者,亦为三部。依其翻译年代之先后别之,即所谓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及四十华严是也。兹将此三部华严经之翻译经过,简述如下: 一、六十华严:梵本原藏于遮拘槃国,为遮国传国之宝。遮王敬信王宝,内宫珍藏诸大乘经,而于华严等一十二部大经,特别重视,将之别藏于山间石窟,严防外流,定为国法。有东晋沙门支法岭者,志弘大乘,人所钦敬。闻遮拘槃国藏诸圣典,乃不计艰辛,前往求取。遮王嘉其为法精诚,遂付华严经前分三万六千偈以归。东晋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联名恭请西域高僧佛陀跋驮罗尊者,将支法岭大师取回之经,译成华文。尊者受请,于道场寺合法业、慧严等百余高贤,共襄译场。历时数载,方毕其事,计得经文六十卷,故定名为六十华严。 二、八十华严:此经梵本原为西域于阗国之所珍藏。大唐武则天女皇者,崇奉三宝,力弘大乘,尝以六十华严处会未备为憾。及闻于阗国藏有全经,欣喜无量,遂即遣使往求。时于阗有高僧实叉难陀尊者,博通三藏,尤擅华严。于阗国王见王朝使至,求请大经,特请实叉难陀尊者赍大经以东来。以武皇证圣元年,假东都大内遍空寺,从事翻译。女皇亲临译场,赞襄胜业,并缀序文而题品名。迨圣历二年,全部脱稿,得经文八十卷,遂称之为八十华严。以别于六十旧译,故亦号之为新经。参与新经译事者,尚有南天竺沙门菩提流志、我国高僧义净、复礼、法藏等,皆一时之僧中俊彦也。 三、四十华严:此经为华严大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广译本,其梵本原藏诸南天竺之乌茶国。乌王欲来大唐朝礼,探知德宗皇帝崇奉佛教,乃手书此经,来华进贡,向德帝呈献法宝。德宗获经,视同拱璧。遂于贞元十二年,诏命般若三藏,译梵为华。至十四年完成,得经文四十卷,故名之为四十华严。助译此经者,有圆照、弘道、鉴虚、道通、澄观、霍仙鸣、窦文畅等佛门龙象及大德居士,译场在当时之长安名刹崇福寺。 于此尚有二事,必须补充言之者,即: 一、晋译六十华严,于初译时并未完全。事为我华严三祖法藏贤首国师之所发现。师于奉诏宣讲此经时,感觉经文有不连贯处,尝思有以补充。适当时有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华言日照)者,来华弘法。师亦华严学者,藏公遂将经之阙文就教于日照三藏。日照三藏原携有梵本华严,乃相与校勘,喜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中,自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脱落天主光等十余位善知识,及以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文殊菩萨展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财童子顶之两段经文。遂请复礼法师执笔,慧智法师译语,加以按段补入。六十华严至此方成完本。 二、八十卷之华严新经,当时以为已臻完备,然据赵宋戒环大师研究指出,以为仍未齐全。盖新经亦祗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耳。史传,龙树菩萨所传诵者为下部经,计十万偈、四十八品,以新经之偈品数字言,差距颇大。况华严演教,每以十为圆数。戒环大师以为,新经应为十会、四十品经,尚有第七会、三禅天一品经文未来。戒师以大经义在表法,想当然耳。实则以前所举之偈品数字言,固非仅缺一处、一会之经文也。此事有待后贤之努力,将所遗之五万五千偈、九品经文求得,则此世界之下部华严大经,方成真正完璧也。 上述三部华严经之中,以唐译新经比较完备。澄观清凉国师为著疏钞释义,将全经分为七处、九会、五周、四分。循此组织以读,匪特不觉其经文之冗长,且有条理井然、按图索骥之趣。兹依华严疏钞之科分方法,说明全经组织概况如下: 一、毗卢遮那世尊,初次集会于摩竭陀国,阿兰惹法菩提场中(是为七处中之第一处),放眉间光及齿光,入毗卢遮那藏身三昧,以普贤菩萨为会主,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说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及毗卢遮那品等六品,计十一卷经文,演扬如来依、正果法,令众生由欣慕而生信。是为四分中之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于五周中,属所信因果周。 二、第二次集会是在普光明殿(是为第二处)。世尊放两足轮光,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说十信法门(此会文殊不入定,以信未入位故),计有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及贤首品等六品-四卷经文。前三品复显所信之果法,后三品则正说十信法之解行力用。 三、第三次集会为在忉利天宫(是为第三处)。世尊放两足指光,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说十住法门。计有升须弥山顶品、须弥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及明法品等六品-三卷经文。十信满心,入十住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四、第四次集会为于夜摩天宫(是为第四处)。如来放两足趺光,以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说十行法门。计有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及十无尽藏品等四品、三卷经文。十住既圆,续说行法,中贤十行之德,皆依佛智之所显发。 五、第五次集会为在兜率天宫(是为第五处)。如来放两膝轮光,以金刚幢菩萨为会主,入菩萨智光三昧,说十回向法门。计有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及十回向品等三品、十二卷经文。行德既周,自利功圆;进位回向,兼以利他。上贤十向,智德增胜;三处回向,而无障碍。大悲普覆故,回向众生;大智上求故,回向菩提;入理双寂故,回向实际。 六、第六次集会在他化自在天宫(是为第六处)。如来放眉间毫相光,以金刚藏菩萨为会主,入菩萨智慧光明三昧,说十地法门。品唯单一,而经文则有六卷之多。上之三贤进修位满,解、行、愿之三德,亦已周圆。如今进位十地,亲证真如,如来智业,渐渐增修,有如大地生成万物。 七、第七次集会重回普光明殿(处同第二)。如来亲作会主,放眉间光及口光,入刹那际三昧,说等、妙觉法门。有十一品、十三卷经文。于中从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及菩萨住处品等六品经文,总为说等觉法。良以十地既已满心,即将成等正觉,故立等觉之名。自佛不思议品、十身相海品至随好光明品之三品经文,为说妙觉之法。上来等觉义周,自然进阶妙觉果海。以上于四分中属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于五周中,为差别因果周。盖如来名号品下二十六卷经文,明差别因;佛不思议品下三品经文,明差别果。下面普贤行品与如来出现品之两品经文,于五周中,为平等因果周。盖普贤行乃平等因;如来出现,则平等果也。 八、第八次集会仍在普光明殿(处同第二)。以普贤菩萨为会主,入佛华严三昧,说二千行门(此会佛不放光,表行依解发,依解光故),亦唯祗离世间一品,但有七卷经文。由上差别因果与平等因果已得胜解。今则依解起行,六位顿修,二千行门,一时齐起。虽处世间,而无染著,故谓之为离世间也。以上于四分中属第三──托法进修成行分;于五周中,则为成行因果周。 九、第九次集会为于逝多林(是为第七处)。以如来、善友为会主,放眉间白毫相光,说果法界法门。亦唯入法界之一品,而经文长达二十一卷。上来大行,既已圆具,穷证法界,理有必然。此会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意在显示果法界法,令诸众会顿证法界。而以善财示范,历位进修,是为渐证法界。顿渐不二,本末融会,皆共圆证法界法性。此乃华严大教之不共宗旨也。以上于四分中属第四──依人证入成德分;于五周中,则为证入因果周。 华严大经,无尽教海,汪洋冲融,广大悉备。初学读之,不啻入海算沙,无法得其涯畔。幸我华严祖师,悉心规画,使三十九品经文,条理分明;四十二位法门,纲举目张。学者就路前进,宝所不难觅得矣。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弥陀佛诞前一日于华严莲社 华严宗纲要 一、叙言 华严宗乃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正依之根本经典;以建立义理,显示旨归,因而得名。又此宗之观门教相,经法顺和尚初创,至相尊者继演,至贤首国师而圆备,故又名贤首宗。又以本宗旨在阐明法界缘起,自在无碍法门,故亦名法界宗。贤首之后,有清凉国师澄观出,作华严大疏及演义钞,维持华严正统。同时复有圭峰宗密大师,祖述清凉,盛弘此宗。以上自法顺至宗密,人称为华严五祖,盖开创并演畅此宗之五大功臣也。 二、华严宗之经论注述 此宗所依,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然华严经在我国流传者,有三种译本:一为六十华严,译成于东晋义熙十四年间;佛陀跋驮罗为译主,经成六十卷,故称六十华严。以其出于晋代故,亦称为晋经。次为八十华严,译在唐武后时,实叉难陀所主译,得经八十卷,故称八十华严。对前晋经,故称之为新经。又唐德宗朝,有般若三藏,别译入法界品第四十卷,因称之为四十华严。国人所宗,独推八十。 相传,华严经乃佛初成正觉,于菩提树下二七日中之所顿演。以其陈义高远,初世无传。待佛灭后七百年顷,经南天竺龙树菩萨自龙宫诵出。因龙宫所藏华严,有上、中、下三本。上、中两本,内容浩繁,均非凡夫之力所能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而我国所译八十华严,实其前分四万五千偈耳。杜顺和尚初依晋经作法界观一卷、五教止观一卷,奠定一宗之基础。其弟子至相尊者云华大师,通大经十地品中六相义,作搜玄记五卷以疏之,又作十玄作、五十要问答、孔目章,以申其义。本宗至是,已具雏形。法藏贤首国师作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又参与翻译八十华严,造华严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义。清凉国师作华严大疏及演义钞,树立华严正统;圭峰密公作华严原人论,祖述清凉;明季续法大师著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通理法师著五教仪增注等,是为本宗主要著述。 三、华严宗之判教 此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华严教义章云:“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言五教者,谓小、始、终、顿、圆是也。一、小教者,亦名愚法二乘教。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唯论小乘,故名小教。所依经论,仅四阿含等经,六足、婆娑、俱舍等论。二、始教者,亦名分教。自小教出,始入大乘所说教法;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所诠法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又有相始、空始之分。深密等经、唯识等论之众生根性,有五种不同,建立依他万法,是为相始教;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说诸法皆空,除有得迷执,是为空始教。三、终教者,亦名实教。此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终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之为实。此教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去相,亦会归性。楞性、胜鬘等经,起信、实性等论,为此教所依经论。四、顿教者,以上始、终二教,并立阶位,渐次修行成佛,故总名为渐;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辩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念。五法三自性俱空,八识二无我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圆教者,此乃圆融无碍,圆修圆证之法门。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即华严经之所说也。 言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人天乘及小乘中犊部等,为此宗摄。人天乘计我法俱有实体;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诸法,及胜义我。二、法有我无宗:小乘中萨婆多部等,计一切法悉皆实有,但不立我。三、法无去来宗:小乘中大众部等,说过、未之法,体、用俱无,唯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为有。四、现通假实宗:小乘中说假部等,不唯主张,过、未无体,现在诸法亦有假、有实,即五蕴可实,处、界为假。五、俗妄真实宗:小乘中说出世部等,说出世之法皆实,世俗之法皆假。六、诸法但名宗:小乘中一说部等,说一切我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以上六宗皆小乘教,唯诸法但名,通于始初耳。七、一切皆空宗:大乘始教中之空始教所摄。即无相大乘,主张一切诸法-有漏、无漏-悉皆真空。八、真德不空宗:即五教中之终教。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中实德摄故;有自体,具性德故。九、相想俱绝宗:顿教所摄,泯所缘境相,绝能缘心想,直显离言法性。十、圆明具德宗:圆教所摄,说性海圆明,具足众德,一多相容,主伴无尽。 四、华严宗之教义 本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为一家教观之玄宗。法界玄镜云:“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言一心法界者,谓总该万有心,即该罗一切万法-有情、非情、迷、悟、染、净-之一心。华严疏钞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言法界者,法者,轨持为义;界有性、分二义。分齐为界,是为分义;以能为诸法之性,是为性义,一切诸法,皆由性起故。清凉大疏钞中,依五教明一心:初、小乘诸教,实有外境,假立一心,由心造业,所感异故;二、大乘始教,以异熟赖耶为一心,遮无外境故;三、大乘终教,以如来藏性,具诸功德,故说一心,是曰如来藏性一心;四、大乘顿教,以泯绝无寄,故说一心;五、一乘圆教,总该万有,事事无碍,故说一心。于此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超言思之一心法界上,色、心万差诸法,炳然显现。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犹帝网天珠,圆融通遍,了无妨碍。是曰法界缘起,又曰无尽缘起。即法界诸法,过、未、色、心,相资相待,互摄互容,成一大缘起,乃本宗之哲学基础。华严大经以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说明圆融无碍之真相;以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七、广狭自在无碍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主伴圆明具德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说明相即相入之原理。以上十玄缘起、事事无碍之法门,乃由六相圆融之教法而成立。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总相谓一含多德,别相谓多德非一,如房子之与梁、柱、椽等。总之与别,犹言整体与部分。同相谓多义不相违,同一义故;异相谓多义相望,各不同故。同谓差别诸法,和成一体,而不失其部分之特质,如梁等合成房子。不相违拒,皆成房子之缘。梁等诸缘,就自形类,相望差别,是为异相。成相谓由梁等诸法为缘,而起成房子,坏相则梁等诸法,各守本位,不移动故。亦即谓有特性之异性,方能调和而成同相,即部分相依,而成整体也。世间诸法无不具此六相。此三对六相中,总、同、成之三相,表示无差别之圆融;别、异、坏之三相,表示差别不同之行布。此平等与差别,显示行布不离圆融,圆融不离行布,行布即圆融,圆融即行布。是名六相圆融。由此悟知六相圆融之理,即能悟入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之真理。 五、华严宗之行果 此宗之修行以法界观为枢要。此观有三重层次:一、真空观,观理法界;二、理事无碍观,观理事之真相;三、周遍含容观,观事事无碍之实际。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智。一、真空观所观,此真空之空,即诸法本性,非断灭之空,亦非离色之色,乃即有以明空。然空亦无空相可得,故名真空,所谓理法界是也。二、理事无碍观,前观简情计、遮妄虑。此观进而观诸法事相,与真如理性,炳然双融,所谓理事无碍法界是也。三、周遍含容观,以真如理融诸法事,一一事皆如理融,可得遍融无碍,所谓事事无碍法界是也。此三但是一道竖穷,展转显性。此观成,则法界缘起之妙理,可悟入矣。 此宗行位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二、圆融相摄门。所言次第行布门者,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阶位渐升,即本经中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十住、第四会十行、第五会十回向、第六会十地、等觉、妙觉。如是次第,说五十二位,差别因果者是也。所谓圆融相摄者,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谓得一位,即得一切位。如所谓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者是也。 此宗之佛及身土,总明佛果所感之依正庄严也。华严疏云:“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融三世间以为自身。因中既尔,果上亦然。谓毗卢遮那,令彼别教一乘人等,于一佛中,具见十佛:一、成正觉佛,因中如来身所感,二、愿佛,因中菩萨身感,三、业报佛,因中华报身感,四、住持佛,因中国土身感,五、涅槃佛,因中虚空身感,六、法界佛,因中法界身感,七、心佛,因中众生身感,八、三昧佛,因中智身感,九、本性佛,因中独觉身感,十、随乐佛,因中声闻身感。是知,因中以三世间身,开为十身;果上以三世间佛,开为十佛。”其实十身即是一身,十佛即是一佛。故教义章云:“若约别教一乘,此释迦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 约别教说,华藏世界,乃实报庄严土之总名。按华严经,诸世界海及世界种,皆在大宝莲花中安住,则大宝莲花为世界之藏,故名华藏世界也。 以上佛身为例,则亦可云:“此堪忍土非但三土,亦即十土,所谓无障碍法界圆融土也。” 华严宗五教十宗的教判 一、华严经的传世 华严宗,是依华严经研究发展出来的一个宗派。华严经,为佛成道后二七日中,所说的一部大经。由于它的陈义太过高远,所以文殊菩萨结集出后,即藏之龙宫,迨佛后七百年顷,始由龙树菩萨自龙宫诵出。相传,藏于龙宫之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诵出者为下本经。于我国晋朝义熙年间,由佛陀跋驮罗译出三万六千偈,得经六十卷。此经并不完全。后于唐武则天朝,由实叉难陀译出四万五千偈,得经八十卷。后有德宗朝的般若三藏,又译出普贤行愿品广本,得经四十卷。此三种华严经中,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当推八十华严。 二、弘扬华严经的人 这部号称为根本*轮的华严经译出之后,马上引起佛教学者的兴趣与研究。其中最有心得者,当推杜顺和尚(五五八-六四○)。他精研大经,深得经义。杜顺,唐初雍州万年人,隐居终南山,专心禅观,作华严法界观门、五教止观及十玄章等,为本宗教学之张本。师生平颇多神迹,深受唐太宗的归敬,赐号帝心尊者。住世八十四秋,寂于宫中御座。其弟子智俨和尚(六二○-六六八)居云华寺,人尊称为云华尊者。师承杜顺,习法界观,尽得其旨。遇异僧,嘱研十地品中六相义,可窥法界宗旨。师不一月思惟,豁尔贯通,乃盛弘华严,作有华严经搜玄记、华严孔目章、五十要问答等,奠定本宗基础。继承智俨法业者,为法藏大师(六四三-七一二)。师本康居国人,祖父归顺唐朝,移居长安。师十六岁入太白山,研习经论,后至洛阳,师事智俨,研华严经,颇有所悟。讲演大经五十余遍,武后敕号贤首国师。作有华严经探玄记、五教章、华严旨归、华严经传记、金师子章等。贤首依华严经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教十宗,乃本宗之集大成者。师受武后归敬,尊为贤首菩萨。曾参与翻译新经,并为之作疏,惜未终卷而寂。所幸有澄观大师(七三八-八三九)续其慧业,发扬光大。澄观,浙江会稽人,秉赋特异,勤于课读及以著作,终身以十誓自持。修学一以华严为专业,旁通诸宗,著有华严大疏二十卷、随疏演义钞四十卷。纠正慧苑之偏失,重振华严之宗风。助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并为之作别行疏四十卷。另有华严悬谈、法界玄镜、华严略策、华严纲要、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证师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时人尊为华严菩萨。住世一○二载。他的传人是圭峰山草堂寺宗密大师(七八○-八四一)。果州西充人,少通儒学。出尘后,先从荷泽学禅,后潜心圆觉经,深达义蕴,著大小钞,以疏其义。读清凉疏钞,精勤吟味,大有所悟,乃宗崇华严,并于澄师执弟子礼。著有华严心要注、新华严经合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华严原人论及禅源诸诠集都序等十数部。倡禅教合一说。人尊之为华严五祖。值会昌之乱,佛教因而衰微,华严宗脉亦不绝如缕。 三、华严宗的教判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五教是依佛经所诠法义的浅深,把佛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五类,如华严一乘教义章说:“就法分教,教有五类。”又华严经探玄记说:“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约义分,非约时事。”五教的分类是: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内分相始教和空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十宗是依佛所说的义理,区别它所据以立论之所宗崇,分为十种,如五教章及探玄记说:“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这是由于五教(经论)所诠的义理,因众生的机类不同,从而各自所尊,所崇各异,所以开作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想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兹将五教、十宗摄义,略释如下: 五教 一、小乘教 也叫作愚法二乘教。这是对那不堪接受大乘教的小乘根机的众生,所说的教法。它所依的经,以四阿含及提胃经为主,律依十诵、四分及僧祇为主,论以婆沙、俱舍、发智、成实为主。所谓愚法,就是此教只明人空,不明法空。纵然有时少谈法空,但也不甚明显。又此教祗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达大乘法理的广大境界。拣非菩萨乘,而命名为小乘。 二、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对从小乘始入大乘,而根机尚未纯熟的众生所说的教法。也可以说,这是大乘的初门。对后面的终教,而叫它做始教。于中又有空始教和相始教的分别。空始教依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为所依经论。此教以破相遣执为宗旨,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空始教。相始教以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为所依经论。主张众生根性,有五种不同。其中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的两种根性,不能转入大乘而成佛。说人法二空,真如凝然不变。广谈法相,少及法性;纵说法性,也摄在法相之列。又此教但在生灭事相上,说阿赖耶缘起,所以叫它为相始教。 三、大乘终教 终教乃大乘的终极之教,亦名实教。又因此教主张,二乘根性及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终教。此教以楞伽、楞严、密严、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为所依经论。说真如具生灭、不生灭二义,随缘而生万法,森罗万象。体即是真如,理事圆融,性相不隔。多谈法性,少及法相,纵说法相,亦会归性。所说皆尽诸法实理,故名实教。 四、大乘顿教 顿者,此教修证,皆一时顿成,不落渐次。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说,离心缘,一时顿解,一念顿成。所谓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故谓之为顿。此教不说法相,祗办法性。无八识、二无我之差别;亦无五法、三自性的葛藤。不立断证阶位,随时就路还家。维摩经等所说,可谓此教教义。此不同于渐次修成的始、终二教,亦有异于圆明具德的一乘圆教。清凉国师以为,它颇近于禅宗,故本宗特别立之为一教。 五、一乘圆教 这是一个圆融无碍,圆修、圆证的教门。此教依华严宗义,说性海圆融,相即相入。缘起无尽法界,彼此互不违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所以独享一乘圆教之名。 十宗 一、我法俱有宗 已入佛法的人天乘认为,我、法俱有实体。小乘中的犊子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法上部、贤胄部等派属之。彼立三聚法,谓有为、无为聚,及胜义我。然此一部,诸派共斥,呼为附佛法之外道。所以把它叫作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 小乘佛教中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部派,属于这一宗。此宗说诸法,五种所摄──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主张万法的存在是实有的,主观的我是没有的,故名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 诸法过去及未来的体、用,都不存在,惟有现在的有为诸法及诸无为法,是实有的。此乃大众部的主张。他如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及根本化地部等部派,也同具此思想。 四、现通假实宗 此乃说假部所立之宗旨。此部认为,过、未之法,总无实体;而在现在有为法中,在五蕴者为实。因为它直接以一切物质为色,以一切领纳心为受,乃至以一切心王为识,所以是实。在十二处、十八界者为假。因为六根、六尘,是相对的假法,并不直接举示诸法。相对而非绝对,所以是假。十八界也是一样。故名现通假实宗。成实论及其他经部别,亦持此说。 五、俗妄真实宗 此为说出世部及其末计等所持之主张。他们认为,世俗法是虚妄的,出世法才是真实的,因为世俗法由颠倒生,而生世法非由颠倒生。换言之,世谛是妄,真谛是真,故云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 此乃小乘部派中一说部等所立之宗旨。他们认为,一切诸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因为有世间法,必有出世间法,相对法故。世间既然是虚妄,出世间亦无实体,相对法故。相对之法,自无实体,故名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全属小乘教。 七、一切皆空宗 此为五教中的始教(空始教)。在无相大乘思想中,不论有漏或者无漏,当体均都是空无自性。般若经及三论,为此宗立论的依据。一切诸法,生即无生,从缘起故,悉皆真空。故名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此为五教中的终教。此教主张,一切诸法,唯是真如。真如具足无量性功德。真、妄、染、净,一切诸法,莫不皆由真如缘起,故名真德不空宗。又以真如之理,万有之事,无碍镕融,澄观又称它为空有无碍宗。 九、相想俱绝宗 此乃五教中的大乘顿教。相是指所缘的境相,相是能缘的心想。此教主张,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泯所缘的境相,绝能缘的心想,直显法性,故名相想俱绝宗。 十、圆明具德宗 此乃五教中的圆教。此教主张,性海圆明,备具众德,无尽缘起,一多相即,主伴具足,事事无碍,故名圆明具德宗。澄观则称之圆融具德宗。 四、结语 五教与十宗,俱从华严教海所诠法义开出。其相互关系,前六宗含愚法小乘教;后四宗,则一切皆空宗属大乘始教,真德不空宗属大乘终教,相想俱绝宗属大乘顿教,圆明具德宗属大乘圆教。就十宗之创设而言,杜顺初祖,五教止观中,第一门虽有法有我无门之小乘教,但未配宗。至三祖贤首国师,方开五教为十宗,故十宗乃贤首所首创。尤其十宗中之八、九、十三宗,实为华严特有的判法,不可不知。 华严思想教判之殊胜价值 一、前言 佛教教主释迦世尊入灭之后,所遗圣教,原本一相一味。后经数百年的衍化,由上座、大众两部,发展成本末二十部。此为历史所谓的部派佛教时期。至四、五百年期间,有无著、世亲兄弟出,依深密经等思想,开展出有部大乘佛教。六、七百顷,有马鸣、龙树菩萨应世,据般若经等思想,发展出中观学派,称为无相大乘佛教。有部大乘佛教,经戒贤传我玄奘大师,创中国大乘法相唯识宗;无相大乘,经我吉藏大师,开创成为中国的三论宗。中国佛教除上述空、有两宗外,更有杜顺大师等,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创立之华严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五教,主伴圆融,理事无碍。成为修学佛法者,最极肯要的指导原则。以其统含性、相、空、有,权实大小之教义也。兹将华严思想教判之殊胜价值,简介如下。 二、华严思想的殊胜价值 佛陀自内证的境界,是远超过我们思虑的范畴,言说亦不能及。这叫做“性海果分不可说”。可是佛陀慈悲,应机施教,在无相法中,炳现万象;于无言说境中,圆音顿演。所以当初佛在菩提场内,正觉始成之际,为普贤第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开示了一乘圆顿的根本*轮。这叫做“缘起因分可说”。在缘起因分可说的情形之下,复更生出各种义门,演成无量的教法。对于上根利智的顿机者流,说出圆融无碍、一乘不共的法门。这叫做“别教一乘”。而对于中、下二种根机者流,说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依本起末法门,引之渐入圆教,这叫做“同教一乘”。那么,在这个同、别二种教判里面,华严宗乘的学者们,特别崇重“别教一乘”的殊胜。这是华严判教的第一个特质。其次,在五教十宗判释里面,特别强调“一乘圆教”的殊胜,则是华严判教的第一个特质。最后在本、末二教判释里面,特别推尊称性直谈的本教的殊胜,约化仪而对辨本末时,将华严经视为根本*轮。除了华严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叫做“本教”的东西了。这是华严判教的第三个特质。以上三点是从判教的立场上,所显出的华严殊胜的价值。 其次,我们再从教理方面来看。华严经是佛陀海印三昧中一时炳现的无上法。“海印”是以譬喻而表示毗卢遮那世尊大觉的内容。盖毗卢世尊大觉果海,是物我一如的,也就是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借用大乘起信论的话来说:“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此究竟的觉悟,是即大觉。这个大觉的当体,也就是“一法界心”。在这个绝对的一法界心中,所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一切无量无尽的现象,都能够同时现出来,如大海上的风平浪静时,天际的众星,无不印现。在毗卢世尊的大觉心海中,一切万有,无不印现。华严经的内容,就是描述著佛陀所印现的诸法实相境界。佛陀海印三昧中的实相境界,微妙不可思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而此无碍,不惟是理事无碍,而且更进一步达到了“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华严法界缘起论的究竟,可以说,就是“事事无碍论”。事事无碍论又可以称之为“现象绝对论”,或名之为“现象圆融论”。这现象绝对论并不是唯物论,也不是一般的唯心论,同时更不是一元论,因为它主张“一即是多故”;又不是二元论,因为它主张“多即是一故”;当然也不是多元论,因为它主张“一多相即故”。无以名之,名之为“一真法界论”。这个一真法界论,也可以说,它是“如实知见的一心宇宙论”。换句话说,它是佛陀海印三昧中的“一心妙有论”。这个“一心妙有论”,乃是“现象绝对论”的根本要义全部内涵。 那么,甚么叫做“海印三昧”呢?其么叫做“一心”呢?关于海印三昧的意义,我在上面已经讲过了,下面应该要说一说“一心”的意义。 三、一法界心的哲理 心的自性本来是不可得的。因为这一法界心,原是宇宙、生命的本体。它尽可具有著无边的微妙胜用,但是绝无实体可资捉摸。它那无比灵活的(神变难测的)微妙胜用,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也就是经论所常说的“空”和“无”的思想。可是这绝对的“空”和“无”的思想,也就是绝对的有与实的思想。换言之,“一法界心”是“有”、“无”相即的,动、静一如的,妙用无边的。因之,此一法界心是即事即理、相即相入而圆融无碍的,与天地以同庚,随万象而存在。换言之,具体的万象本身,即是此一心的现象。万象即是一心,故称之为“一法界心”。华严世界观的根本原理,尽在此“一法界心”之所含摄。 “一法界心”原无本质(实体)可言,祗可以说,它是如实空性的一种自觉作用。这个自觉作用的种种型态,也可称之为眷属三昧。由此可知,“诸法空性”有甚深的自觉作用,种种境界(世界)是此空性,经由自觉作用,种种境界(世界)是此空性,经由自觉作用所幻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现象。而此之诸法空性,并不是事物的否定,而是无自性(无实体)的意思。无实体是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的意思,也就是无常法的意思,而无常法又是幻相性的、迁流不住的生命的意思。迁流不住的生命本身,是最究竟的因缘法。因缘法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无实体的虚幻状态(如幻如化的状态)。“因”与“缘”是相对性的。“因”本身有“无尽”的因缘,“缘”本身也有“无尽”的因缘。这个无尽发展起来的因缘世界,乃是宇宙万有的实况。在无尽缘起的根源里,有一种相即性原理在作用,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平等性的。而这个“一切”,它是差别性的。平等性是全体性,差别性是个别性,而每一事物都有这个全体性与个别性。在物理的空间及时间的原则之下,一切事物似乎不能够相即相入,因为有质碍的关系。但如将时间、空间的物理界限撤销,站在“缘起性空”的理性立场,由于无形象的一法界心来融会作用,即能呈现出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即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能容入三千世界,乃是这个一法界心全体大用的具体表现。 一法界心是无实体的,是非有、非无的,同时也是亦有、亦无的。因为心有超越性,所以非有;但心又有内在性,所以非无。这个状态,只好说是一种“中道”的象征,而此中道的象征,是以“诸法空性”为自性的一种觉体。“诸法空性”即是觉性,是表示因缘法本身有觉性的意思。因缘法是现实万象的本性。因缘法有觉性,是表示万象有觉性的意思,而万象有觉性,是表示自觉作用的普遍性,同时也是表示吾人意识的自觉作用,并不是单纯的主观性,而是具有无尽的客观性。因此,吾人主观上的智慧源出于“一法界心”。一切现象,均由此“一法界心”展现,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此义甚深,不可说不可说(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所以佛在演说此华严经以前,先入海印三昧,然后从其智海流演妙法。这就是“一心法界”的不思议境界。 站在如上万法根源的“一法界心”的境界来看,万法无自性,心与物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但此“一法界心”能显现一切色相,犹如工画师。可是工画师本身,他也不能自知其画作之心。一切万象,其性亦然,只是如是如是地在显现一切色相而又各各不相了知。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唯是一心转。”吾人现前的一念“心”,也是一真法界的分显心,所以它能够究竟圆融无碍。大经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各各不相知,妄心分别有。其实无所有。是一切万法,但有假言说。”这是华严经明法品所指示的宇宙万象的究竟状态。一切皆无自性,皆是离开“有”、“无”两边的中道境界。而“各各不相知”是表示,现象界各自具有绝对特质的意思。这个无性而且又是绝对特性的世界,是有、无相即,一切如如、真空妙有的一真法界的境界。此境界,只可说是绝对的一法界心。在这法界缘起的真理之下,一切现象都都在发挥著它的个别性(特性)及其全体性,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差别即是平等,平等即是差别,圆融无碍。由此法界妙心而幻生万物。因之,烦恼与菩提、超越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必然性与自由性,均能相即相入而无碍。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即是从此“一法界心的哲学”而展开出来的。 由此“一法界心”而缘起万法事相,叫做“性起”。这性起与一般所说的缘起,意义又稍有不同,即:缘起是待他缘而生起,例如中观论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思想说法;而性起乃不待他缘,则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假如自性根本不具此性德,即使他缘具备,亦不得生起。本来不改名“性”,由“性”显“用”,称之为“起”。这是探玄记第十六卷里,解释华严经性起品所标示的性起的意义。所以华严的法界缘起论,实在应该是一种法界性起论,而此性起的“性”,当然也是原无自性的空性,并不是实体的自性,故不违背性空的原理。同时,事事无碍的根本原理,也是从此性起而来的妙谈。上来所说,是从一法界心的立场,所建立的华严思想原理的蠡测。 四、华严是佛法的大本 再从佛教教思想史上看,华严宗是成就了佛法大本的宗派。即: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在于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无常”是表示因缘变化的缘起法,而华严法界缘起论,是此无常法(缘起法)的教理系统的大成就。“无我”是无自性(空)的意思。华严思想是经由此“无我”(空)的思想,而表现出佛陀自内证的妙有境界的。事事无碍乃是这妙有境界的极致。缘起法(无常)即是实相法(无我),所谓“因果缘起,理实法界”,是贤首大师的华严经观。这是充分表示著华严经为佛法大本的意思。其次,从“苦”与“涅槃”二句来看,华严经处处设有圆融无碍的大行,以破各种烦恼及固执。以苦练行,不以苦为苦,甚至将苦转为安乐,以得解脱,是华严修行的大本。同时以种种三昧,而表示佛陀心内自证的各种境界,终于归纳为佛海印三昧的大觉境界,是涅槃思想的极致。所以华严思想是秉承佛陀苦、空、无常、无我及涅槃寂静的思想,而加以发扬光大的。所以说,华严是佛法的大本。以信、解、行、证而组织华严经的思想,是华严宗的殊胜方法。因之,华严经是最综合性的我佛根本大*轮。 五、结语 基于上面各项的叙述,吾人已知华严思想的殊胜价值(判教上的价值)、一法界心的哲理(教理上的价值)和华严为佛法大本(思想史上的价值)三点内容。由此三点来看,吾人可知,华严是值得研究、值得推广的最有价值的佛法教义。关于这一点,本人很希望这次与会的──各国华严学的专家们,今后能够继续研究华严的思想,发扬华严的教义。我及日、韩诸国都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华严学的资料。如能将此宝贵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研究、发扬,使华严圆音响遍尘刹,则功德无量矣。 宗密大师的禅教合一说探微 经教是指示趋向正觉的蓝图,禅观乃求取证悟佛果的方法。两者原是相辅进行而不可偏发的。浅识者不察,往往冲突。讲教者讥参禅人,为说大话的狂者;参禅人轻讲教者,为钻故纸的书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其实都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良以讲教者如不能悟明心地,则循文数墨,成了依文解义的三世佛怨者而不自知;参禅人如不能通晓教理,则其悟假悟真,彻不彻底,亦无法验其成果。因此,古德尝喻教理如眼目,禅观如双足,相互依恃,安抵前程。一有偏废,两不得益,且遭错失。华严五祖圭峰宗密大师有鉴及此,发大悲心,运无漏智,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书,以调和此一不必要的冲突,亦以纠正此一严重的错失。 圭峰宗密大师者,我国华严宗之传人也。他接的是华严四祖清凉澄观的法。他以华严圆融无碍、法界缘起的超特思想,来阐述禅与教的基本原理,从而融合之,使学者彻知禅教互相发明的重要性。他的此一立说,是有其超越时代的价值的。 我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曾经说过:“华严宗是中国大乘佛法中,思想体系最笃实、最圆融的宗派。它代表了中国人智慧之高超与谦和。此宗派传至五祖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时,可说是它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状态。”宗密大师一方面著禅源诠集都序,使华严宗义,与禅宗思想相接合,另方面著原人论,批判儒、道二家及佛家各宗派之思想,然后站在真心的立场,以统摄会通各家各宗要义。这是他的卓越之处。 本文的重点是放在经教与禅悟融合不二方面来著论的,依宗密大师的主张,循其十大理由,以证教禅应该是一致的。兹分述于后: 一、师有本末,凭本印末 宗密大师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禅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相即,正是经论之本意。今若不以权实之经论,对配深浅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由此可知,经教与禅悟都出于佛陀。经教是佛所说的法,其目的在于启人实证与体悟,而禅宗所述之句偈,只作为标月之指的方便法门,旨在令众生识达心源。因此,两者实是相辅相成,互不相违。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反 禅宗在当时有其三个主要派别: (一)息妄修心宗: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南侁(资州智侁[智诜]六○九-七○二)、北秀(玉泉神秀六○八-七○六)、保唐(无住七一四-七四四)、四阆、宣什,及稠那、天台(佛窟惟则七四六-八三○)等。其宗旨即谓众生虽本具佛性,但被无始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故应时时拂式烦恼,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息调身,心注一境,渐渐忘息真显,才能见性。如北宗禅及天台止观等,即属于此宗派。 (二)泯绝无寄宗:如石头(希迁七○○-七九○)、牛头(法融五九四-六五七)系统等是。其旨谓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而性自空寂。在平等法界中,佛及众生,皆是假名,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故应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无住生心,始名解脱。 (三)直显心性宗:如洪州(百丈怀海七二○-八一四)宗及荷泽(神会六八二-七一三)宗。其宗旨为一切行为、言语,皆是真性全体的表现,依真性而立。华严经所谓“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即是此义。但因对此真性之把握不同,可分为洪州宗与荷泽宗。前者认为,吾人能语言、能动作,是源于本来的佛性而发出。只要了透本具自然之佛性,任运自在,即可解脱,不必造作起心修道,徒增烦恼。而后者则认为,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灵知不昧,而此空寂之知,即是汝之真性。心本自知,并不是藉缘而生,亦非依境而起。一切以无念为宗,证得无念知见。如此能断除罪业,进而增益悲智与功行。 宗密认为,禅宗之三宗,可与华严之三教,相互印证,而会通为一。列表配对如下: 一藏经论(三教) 禅(三宗) 1.密意依性说相教(将识破境教)-息妄修心宗 2.密意破相显性教-泯绝无寄宗 3.显示真心即性教-直显心性宗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将识破境教):宗密大师说:“众生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藏识为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此八识外,都无实法。”(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接著,他指出此教与禅门息妄修心宗是相通的:“此教与禅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执;修心者,修唯识之真心,故同唯识之教。”(同上卷二)因此,此教可说是一种大乘法相教(唯识法相宗)的唯识哲学。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宗密大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无智,亦无得,无业,无报,无修,无证,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无执,无著,而为道行。诸部般若千余卷经,及中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广百论等,皆说此也。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同上卷二)此教认为,一切皆空,可说是一种中观哲学思想,而与禅门泯绝无寄宗是的确相通的。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此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华严十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华严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此教可说是一乘显性教,与禅宗的直显心性宗是一致的。 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 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故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孙诒让编著“墨子闲话”,法仪篇)宗密大师亦云:“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中下根者,但可依师,师自观根,随分指授;上根之辈,悟须圆通,未究佛言,何同佛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吾人行事要有标准(法仪),作为衡量是非的准则。因此,判定禅的邪正标准在于经论,其意既深且明矣! 四、经有权实,顺依了义 吾人对于经的权实,应依佛意。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云:“佛教万代依凭,理须委示,师训在即时度脱,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妄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于意地,理现于心源。即信、解、修、证,不为而自然成就;经、律、疏、论,不习而自然冥通。”同理,禅家句偈,莫非布于把握佛意,以自证悟。如:“有问修道,即答以无修;有问成佛之路,即云,本无凡夫。”可以会矣。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 宗密大师云:“西域诸贤圣所解法义,皆以三量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远见烟,必知有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见,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诸经为定也。勘契须同者,若但凭佛语,不自比度证悟自心者,只信是泛,于己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比量,既无圣教及自所见,约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禅定已多有现、比二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所谓现量,是一种直觉之知;比量是推理之知;佛言量是佛陀体悟之悟,以佛经论为主。勘察佛教的法义,以此三量为准则。因此,由此三量来看,不可勿视经论之重要性。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云:“凡修禅者须依经论,引取上界禅定,而于此界修习。修习成者,皆是彼禅,诸教具明,无出此者。如何离此,别说禅门?既不依经,即是邪道!”因此修禅的宗旨,不可违背经论之要意。 七、法义不同,善须办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云:“凡欲明解诸法性相,先须辨得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诠法,法即显著。如金随工匠等缘,作镮、钏、鋺、盏,种种器物,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随缘是义,……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此心随迷悟缘,成垢、净、凡、圣、烦恼、菩提、有漏、无漏等,亦只说此心垢净等时,元来不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讲者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可会通。”在佛学中,法与义是一体的两面,如起信论以心真如(法)是体,心生灭(义)是相用,良以“心就是法,一切就是义”,两者是相辅相成,一而二,二而一的。而“教”与“禅”两者,都是阐述“法”与“义”的问题,自不可偏袒于某一方。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 宗密大师认为,“心”之一字,具有四义:(一)肉团心:梵语纥利陀耶,如吾人身中之五脏心;(二)缘虑心:指八识而言,俱能缘虑自分境界;(三)集起心:只指第八藏识而言,梵语质多耶,此云集起──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真实心:梵语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就是真心或真如。前三者是属于相,其中第三者为一种离垢清净,而不是纯然的自性清净,后一者(真实心)是性,也是一种自性清净。因此,前三者是由于污尘染心而起的;如一旦破迷显悟,转识成智,则自性照如镜,虚灵不昧。 九、悟修顿渐,言似违反 六祖慧能大师云:“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宗密大师亦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诚者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论机。”(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因此,顿渐两者,并不矛盾,而只是视机(人的根机不同)而定。 十、师授方便,须识药病 谚语云:“药无优劣,对症者良。”亦可曰:“法无顿渐,对机者良。”根器上者,顿门接引之;根器下者,渐门接引之。这是师资传授的一种权宜之计。真正的禅,应该是顿渐互为发明。 总之,佛性是诸佛万德之源,亦为禅门之源。华严大经一再明示:“菩萨于大方广佛一真法界,敷演万行因华,以严本性,令成一乘佛果。”宗密大师,他剀切地指示我们:“禅,佛心也;教,佛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因为佛法是特重解行相应的,所以教禅合一的主张,是不容置疑的。 华严纶贯略释 复庵和尚的华严纶贯,是所有华严注述中,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祗用去八千多字,却将一部浩如烟海般的华严经的大意,钩玄提要地给介绍出来了。读经的人们,祗要循著他的正确标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全经的脉络和旨趣。因此,我以为凡是想一探毗卢性海的佛子们,这部书,不可不读。 我在莲华学佛园滥厕教席,第一届为同学们,讲完了华严经纲要之后,因为莲社已经决定改建,原想辞谢学园的教务。怎奈晓云法师一再嘱托,并为我预定开华严纶贯的一课。她以为,这部书不祗是介绍华严大意,且其文字极符合她所提倡的园林思想,要我无论如何也要分出一点时间来,跟同学们结个法缘。因为我原就喜爱研读华严纶贯,有机会跟同学们研究一下也好,所以就这样答应下来了。 华严纶贯这部书,文字虽然精简,条理却很明析,全书计分十个章段,以次叙述华严之内容。看似段落分明,但却连贯一气,读起来令人有不忍中断之感。学园的同学们,大家都很喜欢这一门功课,从每次考试的成绩,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情趣来。祗是开学以后的第三个月,莲社的改建工程就正式开工了。我虽不要直接参加做工,但因佛像、法物的无处搬迁,所以工程必须分段进行,而每月四次的共修会,以及佛菩萨诞辰法会等,又要照常举办。有时候还要筹款购料,乃至主持建筑小组会报等等,时间实在不够分配。因此,每星期三下午的课,都是从百忙中赶去的多。虽然我在开学时,曾做了一个自我的约定,非万不得已,决不脱课。但结果,为情势所逼,实在分身乏术,还是缺了不少课。这是我最不情愿的事,也是我至今犹觉耿耿难安的事。去秋,华严专宗学院的创立,我的时间更加不够分配了。为了减轻内心的歉疚,所以从第三学年开始,我就决定向晓师请辞,承她同情我的苦衷,答允了我的要求。不过,整部纶贯才讲了一半,这样中途而废,对同学们,我实在感到万分的抱憾!现在园中要出毕业特刊,晓师来函征稿,并指定“依曾授课程内容,写一篇以光篇页,亦引领后学对研究之资参……。”这一来好了,我有了弥补前歉的机会,因而就纶贯的内容,分段略释其要义如下: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纶贯的内容,计分成十个章段,现在按次叙述。第一章段略叙华严大经之发现、传译,及其内容:释迦世尊灭度之后,六百年的当儿,有一位龙树菩萨,示迹西干。他读完世间所有书籍之后,有大龙菩萨介绍他到龙宫去看佛藏。他发现,华严经有三种本子。上本书多,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偈、一四天下微尘数的品。中本次多,也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最少,祗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想,娑婆世界的人类,心智有限,上、中两本,皆无法读。于是他就诵记得下本而回。传到我们中国来的还不完全,祗有下本中的前分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经,不过序正流通三分俱全。清凉国师判释前五卷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经为正宗分,后面十九卷半经属流通分。 第二章段解释经题:所谓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此经为自毗卢遮那如来法性海中流出,故其体在时间则竖穷三际,在空间则横遍十方,此之谓大。方者,则也。有轨、持之二义。轨是轨道,凡物莫不有其一定之轨道,使众生对其产生正解;持是任持,凡物皆能任持其个己之自性,以延续其生命,不因时地的变换而改易。广者,从用得名,有包、博之二义。包谓广容,博谓周普。言此经之摄化妙用,无量无边。此大方广三字所诠之含义,实乃指众生之心体也。佛者,觉也,照也。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此言证此心体之人也。华即是花,喻也,有感果与严身之二义;言感果,则万行圆成,如同桃李,先开花后结果也。言严身,则众德完备,如佛身相好,盛德庄严也。严以功用得名,资、庄为义。资者,助显因德之透发;庄者,美化真应之佛身。经者,摄也,持也。摄,则化无边之众生;持,则执无尽之性相。也可以说:大是遮那之体,方是遮那之相,广是遮那之用,佛是遮那本尊,华是普贤之大行,严是文殊之大智,经是阐明修因感果至理之常道。意谓凡人欲得成佛,必以文殊之大智,起普贤之大行,庄严毗卢遮那佛果上之体、相、用三大,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章段明七处九会演法之次第。这章是说明,这部八十卷的华严大经,是在七个地方,分九次集会而演说的。第一会约三世间,说如来依、正果报的庄严。经中所说无量阿修罗王、无量诸大龙王,乃至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间主也。所说山神、林神、风神、河神乃至树神等,此即器世间主也。所说普贤、宝焰、妙光、大福光智生、大明德美音等诸大菩萨,即智正觉世间主也。三世间互相庄严,形成一幅至极微妙的清净佛世界。在阿兰惹法菩提场所说。第二会说十信法门,为超凡入圣之前方便。此会在普光明殿说。第三会说十住法门,由决定信,进住毗卢法性海中,以长养圣胎也。此会在忉利天说。第四会说十行法门,自住生解,依解起行。此会在夜摩天宫说。第五会说十回向法门,行深理彻,自利功圆,回向法界,兼以利他。此会在兜率陀天宫说。第六会说十地法门,亲证法性,位跻圣阶。此会在他化自在天宫说。第七会说十定、十通,乃至如来出现等十一品经。清凉谓,前六品明等觉因圆,后五品示妙觉果满之法门。此会重回普光明殿说。第八会说离世间品,是为因果圆融,果后利生之法门。此会仍在普光明殿说。第九会说去言依行圆彰法界法门,盖前所诠示诸法门海,至此则欲体而行之,以求实证故也。此会在逝多林园说。 第四章段标大经之行动格式,演四分五周之等阶:按华严大经之行动格式,先大后小,盖此经乃我教主释尊,初成正觉之称性直谈也。观其最先之发端经文,即将如来极果之依正庄严和盘托出,普愿众生,因欣慕而发心进趣,同登觉岸。如经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惹法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法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真有一口吞尽十方世界之气势。但为悯念众生,于此指示未能承当,遂乃暂置高论,放低水准,隐实施权,以渐接引。由是以十一卷经(自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为众生开发信门,是为举果劝乐生信分,属所信因果周;以四十一卷经开发解门,是为修因契果生解分,前段──自如来名号品至随好光明品──二十九品经,属差别因果周,后段──普贤行品及如来出现品之两品经──属平等因果周;以七卷经(计离世间品一品)开发行门,是为托法进修成行分,属成行因果周;二十一卷经(入法界品一品)开发证门,是为依人证入成德分,属证入因果周,是修因证果之等阶也。 第五章段释六相、十玄、四法界及二十重华藏世界:所谓六相就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诸法之事相,就凡夫所见,各各隔碍,互不相关;就圣者所见,体性交关,六相圆融,盖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此义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而为华严二祖至相尊者之所发明。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鼻、舌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等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违,具有各各同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有各各同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也。四、异相者:多德相望,各各异其形类也,如眼等诸根之形貌各异。此二相以诸根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德正缘起而为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德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之各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札之因而辨总、别一相之果之平等、差别二门也。所谓十玄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切诸法缘起而生,缘起实乃一切诸法之自性,故一切诸法于同一时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也。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以一法缘起一切法,力用无限为广,一法守自分限,不坏本位为狭。缘起之法具此广、狭二义而不相妨碍,故曰自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依上广狭无碍义,一法之势分入于他一切法,他一切法之势分入于自一法,如此一多互入相容,曾不失一多本位,谓之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依上一多相容义,一法入于一切法时,一法即为彼一切法之一分子。既为彼一切法之一分子,一切法外别无一法之存在。同时彼一切法入于一法时,彼一切法即为一法之一分子。既已为一法之一分子,则一法之外,别无彼一切法之存在。如此,一虚一实,一法即于一切法,一切法即于一法,故曰相即也。上之相容门不废一多,明力用之彻,喻如二镜相照;此明彼此二体虚实和融而为一如,譬之水波相收,是不同也。五、秘密隐显俱成门:依上之义门,一法即于一切法,则一切法显而一法隐;一切法即于一法,则一法显,而一切法隐。此显、隐之二相,俱时成就,谓之秘密隐显俱成。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依上来第二门以下之义,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含容一切诸法,一齐显相,犹如琉璃瓶中盛多芥子。晋经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立。”于焉可知。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者,帝释宫中之珠网中。网映现诸珠之影响,是为二重之各各影现。如此重重映现而无穷无尽,诸法之一一即入亦复如是。上之微细相容,惟一重之即入,未达重重无尽之境,故今借喻以明此义。此乃有名之因陀罗网喻也。八、托事显法生解门:既于上门知一切法缘起重重无尽,则知尘尘法法,皆为事事无碍法界,然亦得就一事一法,显彼无碍法界之法门也,故曰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示金师子之无碍,竖臂扬眉皆道,凡寄显表法之法门,皆摄于此。九、十世隔法异成门:上之八门但就横(空间)说,然于竖(时间)说亦如此,故有此门。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是为三世。三世各具三世,则成九世。九世互相摄入,而为一总世。总别合而成为十世也。异成者,别异之法俱时成就也。谓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故曰十世隔法异成也。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之万法,既成一大缘起,则法法皆交彻也。而举一法,他法伴之而连带缘生。亦即随举一法为主,则余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则余法为伴亦然。如一佛说法为主,他之诸佛皆为伴矣;他之一佛说法为主,此之诸佛为伴亦然。如此一法圆满一切之功德,故曰圆明具德也。华严大经于一尘上明六相、十玄,盖如斯也。 次言四法界:四法界者,即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所言法界者,乃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以轨则为义。界有性、分二义。约事,界即分义,谓随事分别故。约理,界即性义,谓诸法性不变易故。言事法界者,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言理法界者,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理事无碍法界者,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得无碍。言事事无碍法界者,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得事事无碍。然此四法界,实自一真法界分出。圭峰大师云:“未明理事,不说空有,直指本觉灵源,故曰一真法界。”从一真法界,分出理事等四种法界,然理无分限,事有千差。古诗云:“春色无高下,花枝有短长。”明乎此,则于理事法界之理,可以思过半矣。 再说二十重华藏世界。所言华藏世界者,乃释迦如来他受用报身毗卢舍那佛之净土。最下方为风轮,风轮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大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佛祖统纪卷三十一曰:“上极宝焰,下彻风轮,此华严所明一世界种。竖高则且约二十重(娑婆世界居第十三重),周围则略得十一数。复由此数随方各十,总之,则为百十一数之世界,如天帝珠网,分布而住。”是为二十重华藏世界之概况。广说,则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皆在此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华上,分布而住。一一世界,复有不可说微尘数世界围绕而住。此华严经之宇宙观也。 第六章段释大经十处放光之表示:佛陀将说深经大法,必先放光、震地,以表现瑞。寓有破除黑暗、震聋发瞆之意,乃大乘之通相也。如佛于说法华经前,先放光明,遍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等。佛说华严大经,先后计有十次放光。第一次在菩提场放光二次,初放面门众齿间佛刹微尘数光,其名曰:众宝华遍照光明、出种种音庄严法界光明、垂布微妙云光明、十方佛坐道场现神变光明、一切宝严云盖光明、充满法界无碍光明、遍庄严一切佛刹光明、迥建立清净金刚宝幢光明、普庄严菩萨道场光明、妙音称扬一切佛号光明。而佛之面门光表教道遐敷,齿间光表四十(佛陀口齿四十颗)问答及口生(法王子者从佛口生)真子义。次于眉间放光(此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所放),表显一切中道义。二、普光明殿佛放足轮光,表信(此会说十信法)有四义:(一)自下而上,信位最初故;(二)信位最卑微故;(三)信为行本故;(四)信该果海,已满足故。轮表圆满无缺义。三、切利天佛放足指光,表足趾据地,得住(此会说十住法)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也。四、夜摩天佛放足趺光,表趺背行(此会说十行法)必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五、兜率天佛放膝轮光,表义有三:(一)膝轮望足,表位次渐高;(二)回因向果(此会说十回向法),屈申进趣也,(三)悲智相导,屈申无住也。六、他化自在天佛放眉间光,光名菩萨力焰明,上加于下(此会说十地法),多用眉间光,亦表将说中正之道。七、重会普光明殿,佛放光亦有二(此会说等妙觉法):初放眉间白毫光,名如来出现无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光明,表证中道,不住有无,表无住道,渐离应真二边故。白毫表所诠出现性无垢故,能诠出现诸教本故。次口门放光,名无碍无畏光明,表教道传通,佛口生普贤长子故。九、逝多林佛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此会说果法界法)门光明,表即法界中道无漏正智,方能证前所现之法界故。第八会佛在普光明殿不放光者,表行(此会说菩萨行法)依解发,只放解光故。 第七章段明九会会主之说法:按大经三十九品,惟阿憎只品与如来随好光明品,是舍那如来金口亲宣,其余各品皆文殊、普贤等诸菩萨,及云台宝网之所演说,佛但放光而已。于中第一会以普贤为会主,所有六品经文亦即普贤所说,盖此会为明旷劫修证,惟普贤行方能成办也。第二会以文殊为会主,说六品经,演扬十信,盖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也。第三会以法慧为会主,说十住法门,经亦六品,由信证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也。第四会以功德林为会主,说十行法,经文四品,表积行在躬,其德广荫也。第五会以金刚幢为会主,演经三品,畅演十回向,盖智悲利生,破惑摧邪,而自无倾动也。第六会以金刚藏为会主,经唯一品,道敷十地。此地行法,十方同道,皆智地果,摧伏一切,而自体无动也。第七会以普贤与如来为会主,说十一品经。此中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为如来所说,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故。其余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出现品,则为普贤所说。清凉国师云:“前六品明等觉因圆,后五卷明妙觉果满。”第八会又以普贤为会主,说离世间一品经,此明果后利生,仍重悲行故也。第九会为诠示去言依行法门,托善财遍参诸善友,假弥勒圆彰法界,故以如来及诸善友为会主也。实则于此会中,如来祗入定放光而已,文殊、弥勒、普贤及诸善友,实先后演畅法界真诠者也。 第八会段述五十三参之几项要义:华严大教五位因果之修证法门,于三十八品经中横说、竖说,行布圆融,言教已周,最后一品,特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作忘修绝证之实际示范,要人举慧剑、斩葛藤,就路还家,莫多留连也。然此一亲切恳到的示范教育中,有几项要义,必须把握住,方能领略其所显示,了悟其中真诠。第一、文殊大士率六千比丘出逝多林,据福城东大塔庙前,作象王回顾,师子频申。六千心言下悟道,五众善友顿发初心。善财童子也以文殊启导心开意解,文殊告以已得根本智、未得差别智,乃嘱南游,参访知识。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礼五十三员善知识,差别门头一一历练,惑尽真穷,法界圆证,法乐崇上,自无伦比。然其中辛酸,亦颇不寻常。如首参德云于妙高峰,七日奔波,不可得见,乃无意间于别一峰头幸得遇会。妙峰表真际,无见无闻;别峰表俗谛,方许商量。佛国禅师颂云:“德云常在妙高峰,行绕峰头不定踪,七日既云寻不见,一朝何故却相逢。发心住处(德云寄位初住)师缘合,普见门中佛境容,回首夕阳坡下望,白云青嶂万千重。”善财童子每参一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道,修菩萨行”,表先悟后修也。于修缘中有逆有顺,所谓方便多门,缘会便契。如参胜热婆罗门时,四面火聚,中有刀山,能越历者,方得解脱。此逆缘方便也。善财无惧,登山投火,乃得无尽轮解脱法门,证王子位。南阳忠禅师颂曰:“童子寻求胜热公,门庭别露一家风,刀山火方登跳,顿悟圆明色是空。”无厌足王之作略,盖与胜热婆罗门相类似也。王坐金刚宝座,大匠围绕,猛卒前列,治诸犯人,或断手足,或截耳鼻,毒刑毕具,残忍难堪。王事毕已,执善财手,同入宝宫,告善财言:“我得如幻法门。众生顽劣,非残毒刑,无以警诫。实则我从未苦及一众生。适之所见,乃化作耳。”忠禅师颂曰:“王者威严狱吏嗔,割心劈腹太愁人,逡巡引入无生殿,一曲后园桃李春。”毒刑残忍、苦楚难当之逆行境,人以逃避其苦,奋力度越,可以得直,吾人已知。至于软玉温香、欢乐放逸之逆境,行人若能不迷本性,定力暗持,坚毅度越者,斯为甚难。善财于三十五参婆须密女时,盖即此一教育之实际示范。婆须密女位寄第五回向,得解脱法门,名离贪欲际,随众生之欲乐,而为现身。众生以欲意就之者,往往因闻彼法,即离贪欲,乃至抱持吻接,皆获清凉,而得菩萨无著三昧。佛国禅师颂曰:“相逢相问有何缘,高行如来一宝钱,执手吨身心月静,吻唇唼舌戒珠圆。人非人女皆随现,天与天形应不遍,三德已明贪欲际,酒楼花洞醉神仙。”以上皆由逆增上缘而入道者也。向下再举两则从顺境为缘而入道之公案。第一、善财参礼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二善知识,蒙二善友开示无量菩萨妙行,以及幻住解脱法门。幻住者,缘起之实义也。童子表净智,童女表净悲。智悲相导,引见慈氏,会前众缘入一实法界之圆极也。佛国颂曰:“德生有德两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成解脱,同悲同智显灵功。同缘同想心冥契,同见同知道转通,若要一生成佛果,毗卢楼阁在南中。”此顺示真诠也。最后一参,善财礼拜毗卢楼阁,弥勒为开庄严宝宫,善财既入,见一楼阁中复有无量诸妙楼阁。一一楼阁中皆有弥勒,一一弥勒前皆有善财,一一善财皆悉合掌回顾,一善财身遍入一切善财身内,一切善财身皆摄归一善财身内。一楼阁为主,一切楼阁为伴。如是互遍互容,互摄互入,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此乃证入法界也。佛国颂云:“楼阁门前立片时,龙华师主远方归,不唯弹指观深妙,又听慈音语细微。理智行为身日月,菩提心是道枢机,许多境界何来去,万里天边一雁飞。”善财证得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解脱门。自念:“我今所证,皆因文殊菩萨所教示故。作是念时,文殊菩萨遂舒金色臂,过一百一十城,摩善财顶,而慰之曰:“善哉,善财!汝所证法,解虽已圆,而行未周。可更往见普贤菩萨,彼当令汝得深妙行。”善财依教,诣佛会中,参礼普贤,智悲圆满,行愿功成,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法门。佛国颂云:“百十由旬摩顶归,片心思见普贤师。当当现在红莲座,落落分明白象儿。沙劫智悲方满日,微尘行愿正圆时。佛功德海重宣说,愁见波涛转渺弥。”善财见文殊,乃是解圆;又见普贤,更是行圆。行解既圆,惑尽真穷。涅槃亲证,法界圆彰。因圆果满,功德难思。故大经末后一偈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可是,并未说明善财何处、何时成佛。何以故呢?原来迷即众生,悟即佛也。善财首从文殊,终见普贤,乃至中间诸知识处,所得启示,无非破迷昧、显正觉也。 第九章段举佛言祖语证成道真相:根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原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耳。圆觉经云:“成道亦无得,本性圆融故。”古德云:“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明,个中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忠禅师颂云:“打鼓弄琵琶,还他一会家。木童能抚掌,石女解烹茶。云散天边日,春来树上花。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难怪赵州禅师行脚遍参了后,却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张无量居士颂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按此等说法,皆与华严大经同其旨趣。问题是要“遍参了”后,方能持如是说,得此境界耳。 第十章段结示作述初愿:复庵和上,真歇了禅师之及门弟子也。和尚平时除参究向上一著外,更游心于华严法界、毗卢性海,且于杂华大意,洞然明达。爰乃综其要纲,详其意趣,述为专书,嘉惠学林。是诚不世之功勋也,和尚犹自歉谓:“耳剽目窃,得其一二,不敢自秘,录出流通”云云。其实,彼之造诣,深且厚矣。彼之此作,不啻叩玄关之宝钥、度迷津之指南也。其欲不广为流传,又乌乎可? 这一篇略释,是在忙里偷闲中写出来的急就之章。又加上我的学殖荒疏,不坏写作,错误的地方,一定不少。祈望教中高贤,不吝指教!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六月既望脱稿于华严莲社忏愿室 华严经品会大意浅释 ──讲于七十一年秋季华严法会 唐译华严经共有八十卷,分为三十九品。此三十九品经文,乃毗卢遮那如来于海印三昧中之所宣流,分别在七个地方,做九次说出,每会有其不同的会主为代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九次集会说经的内容: 第一会:六品经文,共十一卷。普贤菩萨为会主,说法地点在菩提场,介绍佛陀成道以后,所亲证的依正二报庄严。依一般惯例而言,此六品经文属序分。晋道安法师释经,把经典内容分成三大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第一会的十一卷经文,即属本经的序分。其内容分别是:一、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遮那品。 何谓依正二报?佛经里讲众生身体为正报,不管是大身众生、小身众生,上自天人,下至昆虫、蚁蝼,举凡其身,皆为正报。人当然不例外。我们这具臭皮囊,有的长得美好,有的长得丑陋,有的看来顺眼,也有的令人讨厌。这都是正报身。依报呢?依报即正报身体所依之而住、依之而生存的环境。第一会的六品经文里边所说种种瑞相、种种庄严、一切不思议殊胜事境,这就是佛如来的依正二报。佛陀之所以能感得如此庄严果报,乃因已经过无量劫海修行而来。经上说,这世界没有一指甲许土地,不是如来舍生命处。可见,佛修因时旷劫久远,又由于不断修胜善因,故成就佛果,得以如此殊胜妙好。不但是佛身相好庄严,且所感依报世界,亦是种种妙好严净。这在经文里边,我们可以体会得到。 华严经说此佛果依正庄严事的用意,在告诉我等现在众生,所处环境乃垢秽不堪──土石、砂砾、五浊恶世(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种种不庄严──是个娑婆世界。我们住于其中,以为快乐,不知是一不实在、非永恒的世界。与佛世界较之,相差太远,藉以告诉我等依报不可取。且这世界有太多苦难,种种灾变。众生依之而住,甚可怖畏。目的为让我等对这不庄严的世界,生厌离心,转而对佛的庄严世界起好乐心。 华严经上说佛的正报庄严,具足有十种佛身、无量相好。佛所具足的十种身是: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相好身,五、势力身,六、如意身,七、福德身,八、智身,九、法身,十、力身。上之十种佛身,是清净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这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不似我们这具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净,内里充满脓血粪秽。不管外表如何漂亮、好看,终归血肉之躯,都要衰老、生病,且要死亡,相当恐怖。既不清净,也非永恒,更谈不上庄严。因而佛说众生之依正二报,都不值得贪恋。此等情况,在佛看起来,是很苦的,不值得贪恋的!而我们却愚痴得不知自己所处的是这么一个污秽不堪的世界,就如同法华经里长者的幼儿们,不明白身处火宅中,还在里边嬉戏,不肯出来。幸得长者用尽善巧方便,引诱出离。华严经序分也有相同意义。以佛果种种庄严,来显示这娑婆世界的陋劣,使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真相有所了解,而生厌离心,进而对佛果境界生出好乐心、恭敬心、企求心,以达诱发众生上求佛菩提之目的。因为这世界是粗恶、短暂、如幻、不实的,也唯有清净庄严的佛世界,才值得我等去好乐追求。 以上这一会,清凉国师将之定名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举出佛的种种庄严果报,令我们生起羡慕心、好乐心,因此叫“举果劝乐”。有了羡慕心、好乐心以后,要进一步去实行。然而在修行以前,得先有信心才行,故曰“劝乐生信”。令生信之法,即是介绍佛的依正庄严,令知实实在在有这回事,不是空头支票,不必怀疑。这是由等觉位普贤菩萨所说出,是值得我们所信赖的。 第二会也有六品经文,由文殊师利菩萨在普光明殿说出。这六品经文分别是:一、如来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菩萨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前面第一会已介绍佛的依正庄严,令信心生起,然单有信心,还是不够,必得对佛所说了解才行。从了解认识佛法以后,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去进修。所以此会一开始便先说如来名号品,让我们认识如来,继而说四圣谛品,以便我等对世、出世间的种种因果现象,更进一步了解。再进而正说佛法内容,便是光明觉品。以上这三品所说,也是属于如来正报。再接著则是从认识而起修,因说菩萨问明品、净行品及贤首品。这三品所修是为十信位。本会从第十二卷至第十五卷共有四卷经。这十信位在圆教里边,严格说来,还是在凡夫位次,因这祗是建立信心的阶段而已。必得十信修满,进入初住以后,才算得上是入了贤位。 说起这信心,似乎我们人人都有。你一定会说:“我有信心啊!我信佛教,我是佛教徒,来参加法会、诵经、拜佛。我会念佛,这不是有信心吗?”的确,要信佛,以乎很简单,然要信仰坚定不移,可就不易,这得下深功夫。这里说,修信心,得经过十个位次的历炼。看看这三品经,便可知其内容。这第二会乃是由初步了解佛法,进而生信心。经上说,要坚固信心,得经过十千劫。可见,修信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华严经偈曰:“假如热火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如果你具备了这条件,为了向道,为了学佛,纵使是用烧热的铁轮,安在头顶上旋转,威胁你不要信佛,也不为所动,宁可丧失生命,也不退失菩提心,那种信心就可谓坚固了,进而能安住于佛法之中。所以到了第三会,便正说十住法门。从这第二会生信、了解、进修,一直到第七会,这中间经历了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是为“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三会的内容即是修十住法门。“住”有依佛法而住,或安住于佛法中的意思。行者到信心坚固,绝对不动摇,故曰住。此会亦有六品经──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共三卷经文。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在忉利天宫所说。此中十住品正说十住法。以一乘教来说,十住位是贤位的初步,可见华严圆教一登初住,就见真理,能分身百世界作佛度众生。所以不可小看这初住菩萨。这位子在华严经属初发心位,乃贤位的起步,经中特以一品经文解说。行者到此发心住,功德已大,故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即华严法门的特色,为本经“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最高理论之所在。发心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此中道理,各位宜采体会。 本会于须弥山顶说十住法,此中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唱赞时说毗卢遮那如来在菩提场不动而升。既然毗卢遮那如来坐在菩提场而未动,如何须弥山顶三十三天的天众,竟为如来布置了一个庄严的讲堂,及种种严饰的菩提法座,请如来说华严经,且天众也确实见到毗卢遮那如来,于忉利天宫升座说法呢?要了解这问题,首先得明白一原理,即毗卢遮那如来乃法身佛。法身是遍满一切法界的。我们天天所唱的赞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也就是这问题的注释了。当然这道理很深,虽然天天唱,也不见得就能契入。现在这第三会既然有些问题,我们就得设法弄懂它。要明白这道理,可由“事”与“理”两方面下手。华严经讲四种法界: 第一、事法界:也就是现象界。目前所看到每一样事物,星罗棋布,这是人,那是天,此是房子,那是马路,又是山,又是水等等,种种景色不同,都属事法界,亦即每一事物都有其分位,都有他的存在。 第二、理法界:华严经上说,事是依理而成的,无理,不能成事。成事之理为“法性理”。此性在诸法曰“法性”,在有情曰“佛性”。众生都可成佛,就因其具有佛性,而一切诸法之所以能够建立,在其有法性。因说佛性、法性,乃就理而说。事各有分齐,有大有小。大的事物住大位,小的事物占小位。各个存在,彼此界限清楚。理则圆融,一切事物上均可见理,一切事物都依理性存在。这一点,应先明白事和理两种道理,再进一步混融无碍,然后才能通达事事无碍的华严最高境界。 第三、理事无碍法界:理与事要如何才能混融无碍?上来说过,事事皆仗理而成。事虽有形,而理属无形。故要见事容易──眼见耳闻,身触手摸,随时可得。见理则难。欲得之,仍须由事相上体会,所谓“理因事显,事揽理成”。达乎此,方许入此理事无碍境界。 第四、事事无碍法界:事事大小各占分位,又如何方能无碍呢?我们常听讲经时说:“须弥可以纳芥子,芥子也可以纳须弥。”这实在是个问题。须弥是一座很大的山,容纳芥子理所当然。芥子要容纳须弥,可就费思量啰。芥子即芥菜种子。这么小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容纳须弥山。可见,重要关键在此,也正是功夫所在。如何使其成为可能,又如何方达此事事无碍境界?欲解此,得先明白佛法的中心理论──缘起性空的道理。依理法而言,不管是很大很大东西,或很小很小的东西,其成功皆属因缘因缘幻起,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既是缘起之法,因缘具足,它便成功,因缘消失,它就幻灭。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则大至须弥,小至芥子,根本都没有实在个体,同属缘起法,因而得以大小相容,一多无碍。华严的境界就是如此微妙。这也是华严最高的哲理。 明白了无碍事理之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主题: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并未移动,而天人见到他上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还替他布置宝座,欢迎他,赞叹他,这就得由法身遍满于法界的理事无碍的角度来看待,方可得到圆满解答。在此再说一个譬喻:当农历十五的夜晚,天上高挂著一轮既圆又亮的明月,某江上适有三条船。一船开往南,船上的人所见的月亮,亦随其往南行,江里月影也一齐往南而去;另一条船往北,船中人却看到月亮跟著他往北,且水中的月影也紧随著向北走;还有一条船泊在江边不动,未开动的这艘船上的人们,却认为月亮很有意思,老陪伴著他,向他微笑,河里的月也一直没离开他。这就是“缘”,并非月亮有三个。众生见佛,亦应作如是观。众生之缘来感,诸佛赴感应机,如同月照行船一般。佛是很慈悲的,何处有众生需佛说法,佛便无远弗届应其机、满其愿。此即赴感,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众生的要求曰感,佛应机说法叫应。我们不是常说感应吗?这即感应。有感,就有应。天上的众生希望听佛法,毗卢遮那如来便赴其感、应其机,这就叫做感应,并非如来有两个身体。由以上的譬喻,可体会到不动而升的理论了吧。 再说,此会谈十住法门,因何要至须弥山顶说呢?此表学佛地位渐高之故。普通凡夫皆住人间到了贤人位次,将其提升到天上,所以要升到须弥山顶去说。到了须弥山顶忉利天宫,天王说法赞佛,迎佛至最吉祥宝殿说法,故我们称佛说法处为最吉祥殿。华严经上记载:“迦叶如来等诸佛,皆曾到此宝殿说法,是故此处最吉祥。”即以最吉祥的宝殿,欢迎毗卢遮那如来说法。因此莲社二佛殿供奉毗卢那如来,亦将二楼定名为“最吉祥殿”,不叫“大雄宝殿”,即据华严经而来。此是常识,顺便一提。 十住位共有十个阶位,每一阶位,皆有其修行的内含。华严经中并没一位一位详细分析,唯于初住这一阶位,标出一品经文,说明其功德。前面已说过,华严经很特别,菩萨修行入了初住,即可分身百界作佛。在此不妨再提出,为各位作个介绍:初住,一般说来,乃是贤位的开始。若将贤位分成三个等级,则十住位是下贤位,十行位属中贤位,十回向位才是上贤位。好比军中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一样。初住等于下贤位的第一个位子而已,何以就具有如此广大的功德,能够成佛呢?华严经说:初发心住的菩萨要修十种观境,以观行的功夫断伏烦恼,故能见真理。这是一大关键。因说我们学佛修行,单是烧香、拜佛、念佛、诵经,实还不够,还得依佛理修观行,由修观而除烦恼。烦恼断除了,智慧才能生起;智慧生起,才能见到真理。见到真理,即是见佛。何以故?佛即真理也。可见,这是联贯的连锁关系。这也是初住菩萨能分身百界作佛的道理。可是如果说,菩萨到此,已能断烦恼、见真理、分身百界作佛,何必还要有后面行、向、地的施设呢?依顿教说,一念无生,即是佛,这属理佛。华严圆教讲的是诸劫相即相入,而其修行时分,一即一切,念劫圆融。长短即入,不违彼一一时法。不碍行布,即是圆融,不碍圆融,即是行布。二门自在,举一全收。是故才登初住,即能成佛,这完全依理上而言。在事行上,则待后边一一位中完功果也。 至于这一会为何特别以一卷的经文,来强调赞扬发心的功德呢?我们也来研究一下!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现今不都已发心,归依三宝了吗?师父带我们发四种大愿,不是发心吗?既已发心,何以未得到这许多的功德?何以我们不能如经上说的起观、断烦恼,生智慧呢?”此实因我们对发心内容未完全了解,或者归依时师父未讲详细,或者本身懵懵懂懂,没听清楚。在此给各位作个补充:发心的内容有四,包括:一、众生无边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句话包括了所有的菩萨行。归纳起来,合为两件大事;第一件修福德,第二件修智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此两句是修德福。所谓“度众生”,我们都是众生,皆在生死凡夫界中。前面说过,所处的环境是污秽、痛苦、短暂、无常的。若想到佛地去,得度过烦恼大河。要能度过此烦恼大河,才可到达诸佛涅槃彼岸。这叫做“度”。就如过河,需用船渡过去一样,成佛也得佛法度我们过去。度众生、断烦恼,都像一条船,能把我们度到诸佛彼岸去。众生又如何度去呢?在经中常说,诸佛菩萨的工作,就是要度众生。他们说去,令众生明白道理,知厌离众生界,而欣乐诸佛界。此是件大事,解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故不得视为是件普通的事,或认为与你我不相干,甚至说度众生是佛菩萨的事,这都是错误的!发心,就是发与佛菩萨相同的心。要想成佛,就得与佛菩萨一样发心度众生。而度众生的事千头绪。比方说,参加印经是度众生;办学校、孤儿院,也是度众生;办佛学研究所当然也是度众生。因为这许多事业可与众生发生关系,也才有机会把佛法传给他们。众生得到佛法,才知道走上菩提道,知所处众生界外尚有清、永恒、快乐、庄严的佛界。否则大家不知道,便谈不上何为佛?何为众生?而永远于三途六道中受苦受难,不得解脱。因此效法诸佛、菩萨,不眠不休地度众生。你说,此种发心还不伟大吗? “断烦恼”:我们的烦恼太多,所谓贪、嗔、痴、慢、疑、恶见、嫉妒、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等,这许多都是烦恼。凡夫心一天到晚被这许多烦恼所盘据,而没有机会起观行、想真理,更没有办法想到度众生的事。故应起观行,观真理,起慈悲心,度众生,把烦恼转成菩提,把烦恼转为慈悲,转成爱心、同情心。如实转过来,才能成佛。发心的第二件大事即断烦恼。能断掉烦恼,发起菩提心、菩萨心,来修行,自能成佛。所以发断烦恼的心,也有无量功德。然得真正做到才行,光是懂不去做,也没有用。有人说:“这很难啊!看到好东西,不贪,我一时做不到。看到苍蝇、蚊子、蚂蚁,不杀,也做不到。”关键即在此。事实上这也是烦恼不易断、杀心不易根除所致。你看它讨厌,这讨厌的心理,就不是慈悲心。若是把环境清理干净,使之不易滋生,由根本上解决,则它过它的生活,你过你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妨碍。再说,蚊蝇、蚁蝼亦是众生之一。当须达多长者布施祇陀林园,舍利弗督工为佛建讲堂时,看到地上有许多蚂蚁。佛告诉舍利弗说:“这些蚂蚁于迦叶时生人道中,因不知修行而造恶因,堕了蚁身,至今未得解脱。”可见轮回之可怕!既知其为有情,更当想法度他,不要厌恶。蚂蚁、蟑螂之所以令人讨厌,就是过去造了被人讨厌的因所致。嗔恨心重、好发脾气的人,将来会堕毒蛇,人见人打。这是种恶因所感的恶果。因此我说,断烦恼,必得明理才行。烦恼断了,才能起观行,也就能成佛。 佛学无量法门,以及誓愿成就佛道,是属于修智慧。修什么法门呢?修成佛的法门、断烦恼的法门、度众生的法门。为什么要学呢?因不懂,就样样皆错,处处挂碍。懂得了,才免做错。佛法里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何是恶法,不能做?如何是善法,应当行?这都得充分了解,且要有高度技巧才行。表面看来,似乎说说非常轻松,实际要做,却相当困难。何以故?道理未懂。因此说我,修学无量法门太重要了。不会修行的人乱跑。听说,某处有法师讲经说法,很了不起,赶快去听;某处有高人不吃饭,很了不起,赶快去拜访。不错,他是了不起,但对你却没多大益处,除非你跟著他学,才能成功,否则顶多种点善根而已。因此我说,修行不是赶热闹。要多注意自己修,多注意自己学,记住导师的两句话:“不要忘记念佛、拜佛!” 第四发成佛愿:既知众生痛苦,唯有成佛,才能永远离苦得乐,则成佛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时时刻刻不忘此大前提。莫说,我今生做做好事,来生生富贵人家,就满足了。这是第三生怨。此心发不得,亦很危险!因为今生做好事,来生生富贵人家,不一定知道修行。不修行,也就罢了。生了富贵人家,还会因环境太好而造孽,再堕落至何道,便不得而知!所以发心要发成佛的心,而不单是希望来生比今生好一点的心。这种心太小了,应发大心。发心功德说不尽,一卷经都不能讲完,今只将其要义简单说出,希望诸位由之深入发心要理,并真正依理起行。 第四会:共有四品经文,由十九卷至二十二卷,共四卷经。其四品者,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此会于夜摩天宫所说,内容是十行法门。所谓“行”(啈)实际上就是“行”(形)。行之久,行之动,就叫“行”(啈)。修行要有恒常心,精进不懈怠,叫做“行”(啈)。菩萨修六度、万行(啈),这万行实即行动的行(形)。“行”字在华严经里解释为随缘、顺理、造修。我们到幸庙拜佛,归依三宝,开始持斋,都是修行。有时没听讲经,往往把修行功夫做错了,有如走路,未把路线弄明白而走错路,非常可惜。现在把这“行”字的实义,简单介绍如下: 何谓“随缘”?随众生缘、随佛法缘。“顺理”:顺著佛理。若不合佛理之事不做。经中说,菩萨修行,有佛业,有魔业。修得不好,即魔业;修得正,依佛法而修,即佛业。对此.我们要有拣别的智慧,拣别之法,即顺理。佛法的真理开导,教我们依之而行。随顺佛理的修行便成佛业,反之,即成魔业。“造修”:造为塑造。我等本皆凡夫,欲塑成菩萨、塑成佛,就得下功夫,如建造房子一般,本是一堆堆的砂子、石子,水泥和钢筋,要使其成为房子,得经过营造才行。修行的修,有两种意思:一是修补,一是修削。衣服破了,找块布修补修补,或东西坏了,修理修理,使其复原。修削,则削其多余。故修含补其不足、削其有余二义。塑匠雕刻佛像亦如是:一块木头,一刀刀削去多余的部分,不够的地方,又想法补起来,然后成为庄严的佛像。我们修行,也当在行为上用心,不合理处改正过来,未做到之处补足起来。这就是修行,又叫修心。心理不正常的地方,比如贪心强,或嗔恨心重、愚痴心用事,都应该修正过来,使其成为布施心、忍辱心、智慧心。这样修行,才能成功,也才叫度,把凡夫度到佛果涅槃。谈修行,就要了解如何修,怎么行。这是很重要的一课。 华严经上说十行,梵网经上曰长养。这是说,发心学佛如同稻种子播撒到田里,刚长出两片嫩芽,此时最需细心不断地照顾它、灌溉它,耐心地施肥、除草,令其有继续增长的过程。故曰长养。我们学佛,归依了三宝以后,等于菩提心苗种到种法田中来。常加注意去除心田杂草,以佛法甘露水来滋润、灌溉,这就是修行,也就是长养。十行品是由功德林菩萨代表说出,说法之前先入菩萨善思惟三昧,乃诸佛菩萨加被他,给他智慧,让他代表诸佛而说。他一开口即说:“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如何不可思议呢?他说:“与法界虚空界等。”菩萨行深广的内容与法界平等,和虚空界平等。有法之界叫法界。虚空界没范围。菩萨十行门如此深广,故不可思议。为何菩萨行深广不可思议呢?经文说:“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既然菩萨所修十行法门,内容是学习三世诸佛而修行,可见,三世诸佛乃依十行法门而修成功。由于发了心初住乃至十住满心的菩萨们至此,更进修十行诸佛法门,而此法门又是如此不可思议,所以称其为摩诃萨。 经中以四卷经文介绍十行法门,今且依经略释如下: 一、欢喜行:此位菩萨修布施度。他在前面已证得法空真理,能以三轮体空之智而行布施,使自己成就檀波罗蜜,亦令众生得利益,自他皆欢喜,因叫欢喜行。菩萨登地以后,初地亦叫欢喜地。此处叫欢喜,乃因众生得其法财,本身能作法布施所致,且外道邪论已难不倒地,故生欢喜。 二、饶益行:此位菩萨修三聚净戒。本身菩萨行已得清净;且因持戒圆满,令众生获得饶益。例如因持不杀戒,使许多众生,免于枉死刀枪之下,此即饶益众生。 三、无违逆行:此位菩萨偏重修忍辱行,忍顺物理,一切行为皆依真理,毁誉无动于心,无端的赞扬或污辱,于我皆不增不减,坦然无动于衷。故修此忍辱行,乃不违背真理,顺著正理来修行。 四、无屈挠行:这是菩萨修精进行之位。此位菩萨精勤而不懈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管如何阻挠,都依佛法真理而行,所以称无屈挠行。 五、无痴乱行:此位菩萨偏修禅定行。有了禅定,不被邪见乱说之所动摇,以慧资定,能离昏沉、掉举二障。先总统 蒋公几句名言:“处变不惊,慎谋能断”,安定了我们的社会、国家,增长群众的智慧。不管你搞得天花乱坠,我都不被动摇。这就是无痴乱行。 六、善见行:此位菩萨偏修般若度。有了智慧,能显发二谛之理,思想、见解,都很正确。般若现前,故曰善见。 七、无著行:这是菩萨修方便行之位。能善巧方便,即可不滞事理,都无执著,随缘说去,普度众生。 八、难得行:此行位菩萨修大愿度。大愿者,成就菩萨大愿也。如普贤十大愿。要成就菩萨道,得有大愿才行。此有二义:一、大愿无违故,二、成就大愿故。故曰难得。 九、善法行:此位菩萨能善巧说法度众生。辩才无碍,善说一切佛法无有障碍,称为善法行。 十、真实行:菩萨到此,言行不虚,所有言说,都具真实义理。所谓“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都在此位来成就。再者,此位次的菩萨所行,完全替佛宣扬,而非为得大利益或大名声,所以这真实行是菩萨行之圆满行。 以上菩萨十行,根据十度波罗蜜而修。依此十度来修,才是正确的途径,也才能步向正果。 第五会:本会内容是说十回向法门。前已说过,十住是下贤位、十行中贤位,今十回向则进入上贤位。过了此,便晋升于圣位之阶。这三十个位次当中,十住位是得到佛的智慧,安住于佛法,可说,初住于佛家;十行位乃以十种菩萨行,来建立菩萨因行,趋向佛果。这两门偏重于自利行。到了十回向,就要兼修利他行,亦即修回向法。有关回向的定义,介绍于下: 在菩萨大乘藏经说:“以少善根,引无量果”,叫做回向。此于修行当中,属一非常环节。举凡诵完经、拜完佛、都要回向。但有人知道回向,也有人不知道回向。不知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就较差。观此二句经文意义,修少善根,即知以很少功德──或者烧一炷香、献一朵花、礼一拜佛,都是种善根。这样点点滴滴的修行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凡我所作所为,皆作将来成佛资粮,以引发无量果报,此即回向。引发之法,是以所作事行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虽然拜佛,乃我个人之事,但我不自私,希望一切众生同蒙此益。此即以少善根,引无量果。一切众生即无量,无上菩提更属无量。所以懂得回向,对修行而言,可加速进步,并能加速成功。 华严经说十回向法门这品经文的会主,是金刚幢菩萨。地点为兜率天宫。共三品经:一、升兜率天宫品,二、兜率天宫偈赞品,三、十回向品。会主说法前,入了智光三昧定。菩萨名金刚幢,表地位已升进。“幢”表高显义。由十住、十行,到此十回向,阶位又高了一层,好像远远地就能看到幢幡。又如宝塔,亦属高显。“智光”:智慧有根本智与后得智。根本智证真理,后得智明事法。此两种智慧合起来明照法界心,是智慧光明的三昧。因此我说,此十回向法门的金刚幢菩萨,是从根本、后得两种智慧光明三昧中所宣流,内容之高超可见一斑。回向的对象有三: 一、回向众生:如上所说,看经、诵经、礼佛、拜忏、供佛,把这些功德都不自私地回向给众生,这是大悲心的驱使,乃发普度众生、普利众生之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此功德,从而得到解脱。此是第一种大悲心的表示-回向众生。 二、回向佛果菩提:这属大智慧的心理。希望修行能得佛果,所有修行功德不为他求,只望成佛,这就是用大智慧心理来修回向。若修行希望将来转世当国王,或希望生富贵人家,以享受生活快乐,或希望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者,这都不对,都没能离苦得乐。因他未离三界,未离生死。故具足大智慧,方懂得回向佛果,回向菩提。 三、回向实际:此乃回向真理,属理回向。唯有得到佛法真理,才能成佛,故回向实际理体,是异常重要的。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不住相,比如三轮体空而作布施,即属理回向的作法。这种功德才是实际的功德,才合乎真理的要求。心与真理合而为一,才是最高的回向。 回者,转也;向者,趋向。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由此三种,可开之为十: 一、回自向他………… 二、回少向多………… 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此上三回向众生 四、回因向果………… 五、回劣向胜………… 六、回修向证…………此上三回向菩提 七、回事向理………… 八、回差别行向圆融行…………此上二回向实际 九、回世间向出世间………… 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行…………此上二义通果及实际 此中的事与理、差别与圆融、劣与胜等,都是值得注意的。修行、做功德,属事相,是因种,也是粗劣的;而一步步渐次而修是差别法、世间法。希望成佛,则是理。证真理,证清净法身,这是属圆融的、殊胜的、出世的果。以上为简明回向, , 之义。 第六会:只有一品经文,所说为十地法门。三十个贤位修满以后,登上初地,晋入圣阶。此会为金刚藏菩萨于他化自在天宫入了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之后而说出。十地分别为: 一、欢喜地:此地为得圣之始。断异生性障,修布施行檀波罗蜜,起十大愿,十度等行,无不皆修,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是名欢喜,亦名极喜。 二、离垢地:此位治上上十善戒,以法身妙理为戒体,成就性戒,远离微细毁犯烦恼垢。此地中,断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误犯三业愚法,证最胜真如,具无边德,得最胜菩提之果。盖法身性戒,能自体无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此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法门,修色、无色界八禅定,善达色、无色界,世间禅体。断闻、思、修,诸法暗钝障,明达三界,智慧明净,通过胜流法界,证胜流真如,得难动三昧果及三界智慧。光明现前,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前三地寄位世间,此地则出世间,乃初入证智,安住最胜菩提分行。修三十七助道观门,观身受心法,自性无依,证得无摄受真如,得无漏定及无漏教,精进不退,离微细烦恼现行障。慧加明净,故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此地断下乘般涅槃障,入真俗无差别道,令真谛智与世间智相应。证得类无差别真如,成就诸谛增上慧行,及五明处教化行。以其禅体治三界中寂乱障,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无有欣求净慧等障。任理恒禅,寂用自在,以禅波罗蜜发起善根,慈、悲、喜、舍,通达世法,为世技之妙能。下地不如,故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说缘起流转止息相应慧。由缘起智,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前,因名现前地。此地修无相观,证无染净真如,以十度逆顺观察十二有支,成就慧波罗蜜门。三空自在,智慧现前,如贫女宅中宝藏,不作自明。又如穷子衣里明珠,无功而自现,因曰现前地。 七、远行地:此地行方便波罗蜜,说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此远行有二义:一、从前远来,至功用边;二、此功用行边,能远去后位,故曰远行。此地离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差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真无相,且能于空中起有胜行,故成方便度。以第六地中之三空三昧,现无量无作智慧门,入无量众生界,兴无量教化众生业,及入无量世界网。以无作智慧入一切世间,等众生行普令周遍,故名远行地。盖入世间行遍周广大也。此地以行入,亦名不退住地。 八、不动地:此地达无功用之初,修愿波罗蜜,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暨诸外道邪魔,均不能动。由从前之差别三乘法进入一乘道。此位菩萨于处世间智不须功用,不思不为,智寓万有,通化无方。又此地以愿波罗蜜为此地智增,以愿兴行,转更自在,起广大慈悲,任运圆满。 九、善慧地:此位菩萨得最胜无碍智,能于异名众相训释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所谓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也。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成就善达法器自在说法行,得应身果。或智藏三昧。由于善知众法,故名善慧地,属大法师位。 十、法云地:行者至此,菩萨地尽,圆满法身现前证受,荣登法王之座,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智满行周,以大慈悲云,于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众生心田,令一切众生长菩提芽,无有休息,名法云地。从初发心经历诸位,入此智地,而生佛家,大悲愿力功终行满,常雨法雨也。 以上为粗说十地内容。“地”者,有能生、能载、能藏等义。大地能生万法──如花草、树木、陆行、空飞等等;能荷负万有:一切山河大地、动物、植物,无不依地而生,为地所载。珍矿、宝藏,皆由地出,故曰能藏。菩萨亦如是,能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间善因果,能载菩萨万行,荷负一切众生。又菩萨万行,都于此十地位中具足,故名之。此十地属证道位,即见一分真理,证一分法身。前面入住时已提过,发心住,是见真理,能百界分身作佛。这里又谓分证,乃因前为入理,今此则事理俱圆。比如考上大学,是学士了,但经历了四年修学毕业,亦仍是学士。再者此华严圆教,本属一位一切位,一具一切的,如此分齐历然,乃寄三乘教位,对显本经不思议法尔。 第七会:有十一品经。这是等、妙觉位。本会如来为会主,于普光明殿所说。十一品经。分别为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僧祇品,五、如来寿量品,六、诸菩萨住处品,七、佛不思议法品,八、如来十身相海品,九、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十、普贤行品,十一、如来出现品。此中僧祇品乃说佛教中的大数目。由于到了等觉地位的菩萨,所修内容广阔无涯,普通数目字无法表明,佛果的功德更是重重无尽,常常以十佛刹微尘数来表示。这即大数目字。佛教里边的大数目字十重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如来寿量品,则显示佛的寿量无尽。由十定品到菩萨住处品,此六品经文为等觉法门,诠示等觉菩萨自行化他的种种。等觉功行修圆满时,即证妙觉果海。再来的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则是妙觉果海上的功德。由此上溯至十信开始,为差别因、差别果。后边的普贤行品则为平等因,如来出现品为平等果。由第二会直到这第七会,这么长的经文,在信、解、行、证四大分中,属解的一分。清凉国师定其名为“修因契果生解分”。其内容著重在修法修行的全部过程,即圆满修菩萨万行的因华,庄严一乘无上佛果的具体说明。 第八会离世间品,普慧菩萨为会主,入佛华藏庄严三昧。在四大分中属“行”的一分,澄观清凉国师名之为“托法进修成行分”。后面入法界品则属“依人证入成德分”,是第四“证分”。托法进修成行:所谓“法”,就是普慧菩萨提出的两百个问题,普贤菩萨给予每题十答,而成两千个答案。由于十数是个满数,颢圆满无尽之义。且华严旨在显重重无尽之理,故每问给予十答。在此两百问之中,其顺序亦是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而来,但因内容辽阔,诵来如入大海,抓不到边际,经古德整理分类后,我们知道,何处说何法。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的研究分析,此两百问题中最初二十问为十信行;第二个二十问为十住行;第三个三十问为十行法;第四个二十九问为十回向;第五个阶段有五十问,所问为十地行;第六有五十一问,所问因圆果满之行。则等觉、妙觉,皆包括其中。五十二个位子的内容,都在两百个问题中解答。换句话说:从第二会到第七会,是一位一位地了解、说明,这里则笼统说出。因此,华严经把这两种文字体裁,定了两种名称。一位一位分开来说的,名之曰“行布”;总括起来说的,则叫做“圆融”。既然前已经历五十二个位子修因契果生解了,何以尚要以圆融方式重说?这是因前面的行布偏重于明细、清楚的了解,圆融则著重解后起行的实践功夫。了解等于看地图一样。例如从台北到高雄,中间经过各处之路线,必须掌握,然后才不致走错。但单知道,还不行,没有真正上路,则始终到不了高雄。必得一段段地走去,最后,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解的一分与行的一分,大体上有些差别。 本品在华严经中,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菩萨万行,都由这里边开出。古人有将之单独刊行,名曰《度世经》。此即离世间品的别行本。如同十地品与普贤行愿品,也都有单行本流通。度世也就是离世间。度者,离也。另有一经称《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难,乃人家问难。此就普贤菩萨答覆普慧二百问,所作两千答案内容而名经,也是依能离的人、所离的法而订经名。今本经称之为《离世间品》,又作何解释呢?这是说:世间一切染污恶行,行者到等觉位以后,便不会再沾染之故。另一义为,当我们发心修行时,应该知道,何为净法,何为染法?佛典里把净法叫白法,染法叫黑法。要求出生死、证涅槃,就得远离世间的贪、嗔、痴、爱、杀、盗、YIN、妄等染污行-因那是令我们陷于黑暗之法-而非趣求清净光明的白净法。因而在本题来说,离开世间一切染污行,叫“离世间”,并非念了此品经文以后,就跑到这世间以外去。若作此解,不但是无法修行,也无处安立了。这是“离”字之大意。 再介绍“世间”二字。依佛经上说,有三种世间:一、有情世间:即众生世间。大自大身天人,小至昆虫、蚁蝼,都是有情众生。将此众生界归于一类,为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器就是器具、容器、器物等,一切有生命以外的东西。大至星球、高山、大海,小至一砂、一石、房子、衣服、剪刀、筷子、碗,都属器世间。三、智正觉世间:智者,种种智身也。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出世间之法,乃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智身。既知有些三种世间,又当如何远离呢?在佛经上常可见到说,这身体是空的。此一道理,实不易教人接受。明明是一个能说、能讲、能吃、能睡、能工作、能行动的身子。如何说它是空的呢?这是由组织个体上而言,并非就功能上说。不管是高矮、美丑,其组成分子都是一样的。依古印度哲学说,组成众生身体的材料为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一、地大:代表我人身体中坚硬的东西,如骨头、牙齿、头发、指甲等,这许多有质碍的东西。二、水大:身体中水分占绝大部分。如血液、汗、泪、涕、唾、小便等,皆归属于水。三、火大:我们身体中的热气,即恒常保持的体温。此是火大。四、风大:这风大是指呼吸气而言。一呼一吸之中所端赖的空气就是风。就医学上说,人体必需有空气中氧气,随著血液循环全身,供组织细胞以滋养,才能活命。针灸气穴,即依此原理。所以人的呼吸以及转动,就是风大。若一口气不来,便活不成了。古印度说,身体由此四大元素组成,有如中国人谈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似,所差唯风而已。如此一分析,知道身体由许多元素组全而成。如果一样一样分开来,或缺少其中某一种,则人马上要死亡。因此佛说,人体是空的。这是由分析而认知的空理。 还有一种,是从根本理论上去体会其空性。因为佛说一切法都是“缘生无性”,都是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假如将这些组合条件分散开来,那如幻的组合体便不存在。这就如同刚才所说,人的身体,若把地、水、火、风分开,身体就不存在,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从理论上一想即知。此即所谓的体空之理。了解此理,就可以离众生世间。进一步推及世间一切万事万物,大自地球,小至一根针,其本身也是空的。它形成的原理也是因缘和合而有,缺一因一缘,就不能成立。故说,诸法亦空。山虽大,无非砂粒、土石之所聚集。砂粒、土石分散开来,山在那里?针乃钢铁所铸。如将成分解析,针亦散坏。如此体解一切法皆空,则器世间亦可离。智正觉世间,前面说过,是如来教化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智身。既如此,又何以要离呢?我们不是要求一切智,要求取正觉吗?这是因为佛法主要教我们离执。不好的东西固然不应执著,好的东西亦不应执著。一有执著,就不能解脱。智正觉既是度生之智,也是缘生法,故亦应舍。所谓:“过河必须船,到岸不用舟。”金刚经曰:“法尚应舍。”所指即此。虽然华严经上说,毗卢遮那如来有无量功德,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有无量功德,但功德在何处,又拿不出来。尽管“处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但若把这些功德执为实有,那就错误。因此佛说:大悲故,不住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生死、涅槃都不住,“无住而住”,则智正觉世间也是空。若有所住,就不空;不空,便不能成佛。在了解人空、法空后,进一步将空理空掉,所以离三世间。本经七十三卷有几句话,足为离世间之最好说明: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其他还有很多不知道:“如诸菩萨摩诃萨超诸世间,现诸趣身,不住攀缘,了达一切诸法自性。”这了达一切诸法自性,即是法空之说明。“善能观察一切诸法,得无我智,证无我法。”此为我空。“不住攀缘,无有障碍”,亦是不住世间的说明。“心常安住无二法门”,无二法门,无住而住也。非有,亦非无,不断,亦不常。这就是离智正觉世间。以上这几句话涵括了离三世间。 第九会入法界品:此会名叫逝多林园重阁会,说法的地方,在室罗筏国舍卫城逝多林园重阁讲堂。逝多有译为祇陀。此园在金刚经及弥陀经,皆称之为祇树给孤独园。此园为佛陀成道后第一个说法道场,是祇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所合赠,故名之。须达多长者生性仁慈,家中富有,常惠施与孤苦无依之贫者,美名之曰“给孤独”。入法界品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分,属于证分。清凉澄观大师名之为“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依善财童子及五十三位表知识做示范。在解分中说从凡夫到佛果,经五十二位次的修行,就可成佛。但这成佛的法门可行吗?真有人能做到吗?会不会是空头支票?为了解开众人的疑惑,乃有此品经文的施设。善财童子也是从一凡夫经过一百一十城,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进入了弥勒楼阁,证入了一真法界。可见,这是能够做得到的,且已有人现实做到了。法界即佛果名称。证了佛果,成就了诸佛功德,所以叫做“依人证入成德分”。本会说法主为毗卢遮那如来。由于所说为果位法,毗卢遮那如来为本尊佛、法身佛故。只有一切诸佛能说果位之法。如来在说本品以前,先入了师子频申三昧定。师子睡醒了,伸个懒腰,掉过头来,向后看看。这是比喻。佛成道以后,要回顾一切众生。佛住世的目的,法华经说: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为说法度众生。佛看一切众生有如稚子,在三界中被火所烧,不知求出离,是非常令他忧的事!今既成佛,说出成佛的法门,乃再回头看看这些幼稚的孩子们,能否信之而依法修行。因而最后作师子频申,以无穷的慈悲心、急切心,希望每个稚子,都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乃入此定。并放眉间光,希令一切菩萨、一切众生来修行,以五十二个阶位升进到佛果,而证入平等法界。 华严的听众当时只有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以文殊师利和普贤为代表。声闻、比丘在华严会上,由于根基不够,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识舍那身。他们几乎成了“化外之民”。然而诸佛出世的本怀,是要普令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的,怎可任令有人不能得度呢?因此,佛在入法界会上,以师子频申三昧的眷顾,希望他们都能同得法益。于是文殊师利菩萨从华严会上出来,带著六千比丘、五百声闻,走向人间、走向福城,把平等一味的出世大法,介绍给人间大众。文殊师利菩萨是一位弘法健将。他接受毗卢遮那如来这一伟大的使命,以完成普度众生的任务。当时有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声闻、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都跟著他弘法、听法,另有无量世主,如天神、龙神等八部神众。这五百童子里边,有一位善财童子,听法以后,便发起心来,要求成佛。文殊师利菩萨为他介绍善知识,让他去请教进修之道。这是本会会众的情形。 接著来了解入法界的品名之意。入是趣入。有能入的人,有所入的法。能入是指对华严经能领悟,且能起敬心不怀疑,并能依所解之理起修、亲证。具备这些条件者,即能入的人。当时与会人中,善财童子不怕辛苦,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于差别门头,一一历练。惑尽真穷,法界圆证,最具能入资格。所入的法就是“法界”。此二字在经里,具有多义。依文释义,有法之界,即名法界。“法”在佛经上指眼见、耳闻,一切事物,或心理上所理解一切理论而言,可分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简言之,凡所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法。这是笼统解释。分别说来,法的定义是轨持。轨者,比如太空中的星球运转,彼此不相妨碍,乃因有一定轨道的缘故。法亦如是。万法皆有常轨,可令人循之而起认识。布是纱织成的,人则头在上,脚在下,两手在两边,眼睛、鼻子、嘴,各有定位。一看,就知道是人。人有人形,狗有狗样,都属常轨。持者,是任持自性,如水是湿的,火是热的,风是动的,各有特性。能保持自性,让我们对之有正确了解,这就是法的定义。“界”字也有多种解释:一、性义,二、因义。性者,人无我性,法无我性,是以人无我为性,以法无我为性。众生由于不能体悟此二性真理,故为众生。若悟达之,即是佛、菩萨。因者,因行也。圣人所修,都依四念处等一切法门正因而生。能修因,就能证果。我们修学佛法,应顺著三十七道品进修。例如四念处、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学佛者依此四种心走上修道之路,是为心地功夫──、四女意足、五根、五力、七忧支、八正道,循序以进。这三十七种修行法门,都是成佛正因,故界又有修行正因的含义。界另有“藏”义:一切真实法、虚妄法皆收藏起来,同于唯识说阿赖耶。阿赖耶含藏了一切善恶种子,因而界又有“藏”义。此处正确含义指超过了一切世间,曰正因、真理、法界性,等等甚深义。它能成就一切善法、净法。这许多,都是界的意思。上来已分别将法与界解释了。华严讲四种法界,乃把所有一切诸法,归纳于四法界中。而四法界有理、有事,又融归而为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既圆融无碍,又行布历然。华严大教五位因果之修证法门,于三十九品经文中,横说竖说,行布圆融,言教已周。至此入法界品,则重谕五位因果,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托善财童子行五十三参,作忘修绝证之实际示范,要人举慧剑、斩葛藤,直扫心言之滞迹,复德用之大全,廓尔忘缘,超然自得。乃一经之统要,至道之要津。此华藏教海之臻极也。毗卢垂教,善财发引,皆欲人人造极于此。各位于此应善加契入,莫负深慈也! ──这篇讲记是在先师祖南公老人七期之中讲的。当时心绪固然不宁,同时也没有时间去找资料,祗是随便谈谈而已。不意,心宏同学竟把它记录下来,经整理之后,送我批阅。我觉得,这篇东西虽不尽令人满意,但供初研华严者参考,尚不无价值,乃交予海刊发表。唯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达道大德,不吝赐教为盼! 华严宗菩萨道修行之历程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须历经五十二个阶位。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从浅至深,阶位渐升;得一切位,十身圆现,正觉圆成。 华严正宗,菩萨修行,由凡夫到佛果,须历经五十二个位子,以次进升,以底于成。兹将此一行布修行位次,分别列后: 一、十信位 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1.信心 灭尽一切妄想,入中道纯真之境。2.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经多生死,亦不遗忘。3.精进心 以妙圆纯真之精神,进趣真净。4.慧心 心入纯真,则真慧发起。5.定心 执持智明,心常宁静。6.不退心 定光发明,则不懈退。7.护法心 心安进,保持一切佛法不失。8.回向心 觉明保持,则思利他。9.戒心 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10.愿心 住戒自在,大愿不失。 二、十住位 仁王般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故十住亦名十地。谓既得信后,进而安住于佛地之位也。 1.发心住 以真方便,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2.治地住 心之明,如琉璃瓶内,显精金,以此妙心,屐治为地。3.修行住 若于前地明了,则随缘摄化,而无留碍。4.生贵住 受佛气氛,入如来种。5.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具足方便,相貌具足。6.正心住 于外貌具足,内之心相,亦与佛同。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新月异,前进而不后退。8.童真住 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9.法王子住 由初心至四住,名入圣胎,五至八住,名长养圣胎,迨至第九住,则相成而出胎。10.灌顶住 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注其顶,示受职义。 三、十行位 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 1.欢喜行 为佛弟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而行化导,故感欢喜也。2.饶益行 以慈悲行,利益一切众生也。3.无嗔恨行 菩萨以慈悲心,自觉觉他,心无嗔恚、违逆也。4.无尽行 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十方,平等摄化,利他无尽也。5.离痴乱行 摄众生之法门,虽种种不同,然一切合适,而无差误也。6.善现行 以离痴乱故,能于一一异相中,各现同相,同类中亦现异相,同异圆融也。7.无著行 十方虚空,尘尘应化,悉令满足,而无留碍。8.尊重行 亦名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功也。故于六波罗蜜中,独尊重般若。9.善法行 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10.真实行 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自性。常恒具足也。 四、十回向位 菩萨大藏经说:“以少功德,引无量果。”叫做回向。住、行、向三十位,谓之贤位,住为下贤,行为中贤,向为上贤,过此即登圣位。回向之目标有三:(1)众生(2)真理(3)佛果。兹将十回向之德目列后: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菩萨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时,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令得一切种智。2.不坏回向 菩萨于三世佛所,得不坏信,于诸菩萨,得不坏信,于诸佛法,得不坏信,于诸佛教,得不坏信,于诸菩萨法师,得不坏信。摄取一切清净善根,行大惠施。3.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随顺修学,三世诸佛回向之道,念佛圆满,念法方便,念僧尊重。虽处居家,与妻子聚,未曾暂舍,菩提之心。如过去佛,修回向行。4.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修习诸善根时,愿此善根功德,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5.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以忏除业障所起善根,礼敬诸佛所起善根,乃至请佛说法、随喜功德所起善根,由无尽境行回向,成无尽善根功德,得十无尽藏之果。6.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菩萨以六十种施行善根,及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为布施,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济一切众生,功德回向一切种智。7.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菩萨随顺修行一切善法愿,令一切世界,花香供品资生物等,悉皆充满,以为布施,为令众生,住不可坏一切智故。8.真如相回向 此菩萨正法明了,志求大乘,劝修一切功德智慧,以智方便,而为回向。9.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此菩萨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诸功德,出生一切甚微细智,回向功德,利益众生,成就佛智。10.等法界无量回向 此菩萨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利济众生,以诸善根,回向众生,愿诸众生,成就菩萨说法愿力。一切国土,悉具种种妙宝庄严。一切菩萨,安住法界,尽断一切众生疑网,住于无上一切智智。 五、十地位: 有三乘十地,四乘十地,大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十地者,本业经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又为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成殊胜行,说于十地。 1.欢喜地 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此有二义:(1)、二利创成故。(2)、圣位新得故。遂初期心,故生欢喜。2.离垢地 远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使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此有三义:(1)、因离,谓能起误犯烦恼。(2)、果行离,离犯戒恶业。(3)、对治离,谓成就清净具足戒。3.发光地 谓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光故。亦名明地,谓随闻思修法,照法显现,故名明地。4.焰慧地 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燃,故名焰地,焰即慧焰,故名焰慧地。有二义:(1)、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烦恼故。(2)、就后得智,起胜用故。5.难胜地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谓得出世智,又能随俗,巧达五明,真俗无违,能度偏滞,实为难胜!6.现前地 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谓妙达缘生理,引无分别智,名般若行。亲如目睹,名曰现前。7.远行地 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智。此有三义:(1)、善修无相,到无相边,故名远行。(2)、功用至极,故名远行。(3)、望前超过,故名远行。8.不动地 报行纯热,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此亦有三义:(1)、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任运而成,故云不动。(2)、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3)、此二无间,烦恼不动。合唯一义,谓前地无相,已得无间,相及烦恼亦不能动,而为功用所动。无不动名,今由无功用故。令无相观,谓任运无间,故三不能动。9.善慧地 得无碍力,说法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无碍慧,未称为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于中有三:初、得无碍力,即有口业成就,谓内具无碍之智,外以妙美言词,名无碍力。二、说法成就者,即智成就。三、利他行者,即法师自在成就。10.法云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此有二义:(1)、得大法身,谓法云体。具足自在:释法云义。谓能云雨说法,自在用故。此约能说为名。(2)、得大法身,此明法义,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释云义。能受如来,云雨说故。 六、等觉位 等觉,亦名等正觉,即与正觉相等之谓。此位菩萨,觉悟之菩提内容,与佛相等,而实际德修上,比佛犹略逊一筹,称为等觉。此位菩萨,修行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竟,方圆证佛果,而称正觉。故须进修十定、十通、十忍、僧祇、寿量、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随好光明等行,以臻至极。 七、妙觉位 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菩萨道之最后一阶,至此已告觉得圆满,而成究竟之佛果。故妙觉亦即佛果之别名。在大经中,此位提示普贤行,为平等因。以如来出现为平等果。(此亦称为圆融法门)。菩萨修行至此,则十身圆现,正觉圆成矣。 华严发愿文讲记 将释此文大分为二: 初、悬谈分三: 甲、释文题 文曰: 华严发愿文 这一篇文章,以华严发愿文五字为题,华严发愿四个字为别题,文之一字为通题,通是通用于其他文章,别是别于根本文。华严二字,是一部大经的名字,具足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国佛教华严宗所依崇的一部大经,总共有八十卷,以信、解、行、证四分,畅演转凡成圣,修行成佛的法门。大方广三个字,是此经所要宣示的大法,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他是亲证此大法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学佛行者,修行普贤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无上佛果,经之一字,也是通题,有贯穿、常道二义,经就是线,能贯穿佛陀一生所说的诸法真理。经亦可称为常道,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此一大华严经,乃我释迦世尊金口亲宣的成佛法门。原属梵文,唐代武则天女皇,诏请于阗国实叉难陀尊者,译为华文流通以来,人多欢喜研读,形成一大宗派。宗徒满天下。北宋守遂禅师初读此经,深喜其义,乃为文发愿,立志修学,特写出这篇傅诵千古的愿文,以明其志,此本文之由来。 乙、释人题 文曰: 湖广郧阳凤山兰惹守遂述 华严大经是成佛的法门,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守遂禅师,是一位有大善根的人,获得此经以后,如获至宝。乃于佛前,作文发愿,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读诵此经,解悟此经,流通此经,弘扬此经;并愿常得亲近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弥勒诸大菩萨、善财童子等诸圣贤辈。祈望时常蒙受,华藏世界诸佛菩萨慈悲摄受,证明功德。并愿将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消罪垢,同解冤业,同游华藏,同证菩提。 守遂禅师,是湖广府郧阳县人,出家于凤山兰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门,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禅师的传法弟子,著作有佛说遗教三经注释,流行于世。禅师可以说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从他写的这篇发愿文中,即可知道他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 丙、谈因缘 文曰: 为劝大众修学华严大法故 这次我为什么,要跟各位讲这篇华严发愿文呢?说起来有两大原因:第一、因为时间有限,我在这里不能久留,要赶回台北主持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大法会。算算在这里的时间,祗有三个星期好待,三星期祗能讲六座经,长经文,无法讲完。这篇愿文分六座来讲,差不多正好讲完。第二、我们莲社是弘扬华严大法的,这篇华严发愿文,正是我们修学华严的人,所以须要研读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和各位研究一下。我们可以藉此知道,过去祖师们怎样心发愿,来修学这华严大法的。把他们的经验,当著我们修道学法的帮助。所以我也来劝请大众,依此文意,发愿修学华严大法。以期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 次、释文?分三: I、皈敬偈语。“代序分”文曰: 稽首华严真性海 种种光明遍照尊 普贤万行所庄严 一切真如法界藏 龙树龙宫亲诵忆 实叉于阗阐微言 一乘圆顿妙法门 见性成佛真秘典 手捧目观心口诵 当知宿有大因缘 见闻随喜发菩提 究竟圆成藏婆若 这第一首偈,是皈敬三宝。“稽首”,是至诚恭敬顶礼的意思。“华严真性海”,是指的法宝。华严是大经的尊称;真性海,是大经所诠示的真如法性真理;海字形容真如法性理体,是竖穷、横遍,如大海一样的深广无边的样子。“种种光明遍照尊”,这是指的毗卢遮那如来,是指的佛宝。梵语毗卢遮那,译曰光明遍照。种种是形容佛果所具的一切光明,如阿弥陀佛的无边光、无量光、无碍光等十二种光明,所以称种种光明。“普贤万行所庄严”,普贤是菩萨众的代表,这句是说的僧宝。同时也是说明,这种种光明所庄严的佛身,是佛陀在因中修行普贤万行的善因,所庄严起来的。“一切真如法界藏”,真如随净缘成四圣法界;随染缘,则成六凡法界,所以说一切真如,这一圣凡同具的真如法性,都分别含藏在十法界圣凡的身相中。这一句是说的自性三宝。 华严大经,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道后,二七日中,一口气所宣说出来的无上法门。但因当时众生,急于求出生死苦、得涅槃乐,所以这“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视了。直至佛灭六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始自龙宫诵出大经,大唐盛世传至我国。经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尊者,译成华文。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八十卷大华严经。“龙树龙宫亲诵忆,实叉于阗阐微言”。现在这两句偈,就是说的这一段故事。龙树是印度的大菩萨,实叉难陀是于阗国的高僧。这两位菩萨、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礼敬的僧宝。“一乘圆顿妙法门,见性成佛真秘典”,这是说明大华严经的主要内容。佛经的内容,为应众生根机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谓的大乘、小乘、三乘、一乘之分。大华严经是一乘圆教,是应高程度的菩萨根机而说的。它直接宣示了圆成佛果的微妙法门。它是一部提示修学佛法的行者,经过依法修行,见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圆满成功而证得无上佛果了。所以这第二颂,是在称赞这部法宝,是属于一乘圆顿教的微妙法门,见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宝典也。 这第三颂,是赞叹大法难遇。能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过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种了无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亲手捧到这大法宝,亲眼看到这妙法门,亲自心观口诵到此无上法宝-大华严经。这种机遇,得来实在不易。以区区(成一)我来说吧:我本是一农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读到大华严经,那简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来我出家后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师祖,道如老和尚教我读经,但他拿的不是金刚经,也不是弥陀经,而是华严发愿文。并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验我的聪明。而我呢,又似乎曾念过的,一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这是我此生第一次与华严结缘。后来我念佛学院,又修了几门华严科的功课,在上海又听过应慈老法师讲过华经。到台湾来以后,又帮师公南老人创立华严莲社;再听老人讲华严经。老人圆寂之后,我也学讲此大经。想起这都是多生多世,结过华严经缘的关系吧!我们应当知道,这都是在过去住中,在大乘佛法里结过了广大因缘才能得到的福报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尤其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于大乘法宝的成佛法门,不要说是手捧目观心口诵了,就是能够亲眼看到此大经,亲耳听闻到这大经的法义,就应该赶快发起菩提心来,随喜功德,恭敬供养。当知,这一法缘结下之后,这一无漏善根种下之后,迟早总是要圆成萨婆若的一切智的! II、长行愿文。“代正宗分”分五:(1)礼赞大经。(2)供养发愿。(3)正显愿文。(4)愿学圣贤。(5)回向功德。今(1)礼赞大经。文曰: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演宝偈之全文。布琅函之玉轴。尘尘混入。刹刹圆融。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圆教。大方广佛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这两句话,是先礼赞佛宝。我们应该知道,这部华严经,它所要介绍的依报国土,也就是佛菩萨所住的世界,名叫“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说法、度众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的地方。华严经中毗卢遮那如来所感得净土,叫“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感得净土,叫“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感得的净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众生能忍受一切苦难。我们这个世界是乐少苦多。苦难重重的报土。毗卢遮那如来是“华藏世界”的教主,“华藏世界”则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化区。“华藏世界”分无数组,每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华藏世界”是一个单元,二十重华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风轮,上面是水轮,在华严经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莲花,大莲花大到没有数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华藏世界”的世界种,由这世界种所成的中心“华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组“华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间十组,总共有一百一十组华藏世界。每一组的华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组华藏世界围绕,形成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也许有人要问:毗卢遮那如来怎么管得了这么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满十方一切处的,法身佛身相比虚空还大,它是超空间、超时间的法性身佛。读华严经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知识,因它是成佛的法门,成佛是凭证悟到自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毗卢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 “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这是形容佛说所留下的珍贵法宝。佛陀成道以后,三七二十一天当中,把他成佛后的依报国土、正报佛身的种种庄严都介绍出来,这是因佛悟到众生觉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伟大体悟。他经过了依法修行成佛后,证得佛果的庄严,跟我们凡夫的轮回痛苦业报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赶快把这个比天还大的好消息告诉我们。在佛陀以前从未曾有人告诉过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证悟到“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的真理,一切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这种道理是诸法的真实相,众生心中都具备这些诸法的真理。这些诸法真理,都在众生自性心中含摄,但是众生被妄想、烦恼,缠覆住他们的自心,以致无法去发挥它的功能,但我们的真如心,始终是无欠无缺,与佛平等的。由于佛说出这些无上正觉的大道理,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法王”。“演”是演扬,“宝偈”就是佛经。“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为一偈,这些偈语,都是宣说的无上佛法,所以叫它宝偈、金文,故说“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琅函”是装置经典的一种工具,是用珍贵的宝玉,装饰成的一种盒子。珍贵的藏经,除用大经柜宝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装置于一只梓木等名贵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内,盒子特镶以珍贵的珠宝。所以叫它玉轴者,以前的佛经,都是卷成一卷卷的,古代书籍在装订成册以前,总是似画轴一样的处理,这是形容装置经典的函盒的庄严华丽。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这是说这部经典所含的义理。因华严经是陈义高远,境界辽阔,常以无数的数字,表达它的深广。这众多记载诸法真理的经,以佛刹微尘数的文字语言来演说它、分办它。尘就是微尘,是世界组成的基本单元。刹就是刹土,就是佛国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说它就是地球。尘刹也代表佛经义理之丰,含摄之广,不是千卷万卷经书讲得完的,但这些义理都在“缘起性空”的基空法性上,它能够混入、能够圆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碍。形容这道理,用“理”“事”圆融,来形容它的实相,所以华严经上讲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拿这四种法界的基本理性与论点,来说明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 “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是指八十卷华严经的字数,但这个数字,可能是梵文版的字数,中文版的八十卷经,大概只有八万个字左右。但字数多少关系不大,仅表示这大经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乘圆教”:佛教经典有五乘、三乘、大小乘及一乘之分,以一乘为最高级。“一”是绝对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它是最高层,无限大的形容辞,它是圆满的教义,能摄一切机,显一切理。所以圆教就是一切法的总纲,一乘圆教就是形容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毗卢遮那如来成道以后,二七日中所讲出来的一部大经。“大方广”就是法,什么法?就是真性海的法。真如法界的法,主张众生具有的真如平等的法。“大”是说“无限的大”,“方”是“方位”“轨道”,“广”就是它的作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们的心您说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呀!坐在家中,心念一想,可以回忆欧洲旅行的情况,马上巴黎铁塔在心中出现了,甚至想到月球、木星,甚至其他银河系,您说我们的心大不大呢?“方”也可说是一定的方轨,万物皆循其一定的方轨以运行。“广”就是“作用”。您不要看我们这心无形无相,但一切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是这心去发展出来的,对不对?所以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叫唯心论,实际上说“唯识”比较恰当。总之,这一切人类的文明,也都是这真如心造出来的。“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一切真理,觉悟人生因果的道理。“华严”的意思,是指的佛果上的庄严,这种庄严是怎样去成就它的呢?是凭依法修行的功夫,用普贤万行的因花,去庄严起来的。一种功德譬如一朵鲜花,用无数的功德因花,去庄严这无上的佛果。佛果的庄严叫“万德庄严”,就是佛菩萨造修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是靠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本是靠佛觉悟的心去觉悟的,所以佛果就是无数的福德和智慧因华,所庄严起来的,所以叫万德庄严的佛果。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略解。就是说每个人自心上,都具备成佛的条件,只要发起菩提心来依法去修行,必有成功的一天。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华严宗所宗崇的一部大经,它的内容大义,就是如此。用四句偈,可以概括说明大经中万事万物的因果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这四句偈,它显示了诸法的最高真理。觉悟得此偈的真理,就是理性佛了。所以地藏经,以此偈为破地狱真言。 我再告诉大家一件事,世间万法的生起,都是法界性的作用。所以说“应观法界性”,不要去求神、拜天,你向你的自心法界性去观察、去追求,心明白了,理就通了。所以说“一切惟心造。”这个清净庄严、崇高无上的佛果,是我们法界心因缘生起的,这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道理,佛教我们求真理,不要向外追求,那是追不到的。这四句偈语,就是诸法真理的总纲说明。 华严灵感记说:唐朝时有一位王明干,是个凡人,他没有修行,也没有学佛。有一天,他忽然生了病,昏迷中被两位使者带走了,这两位使者就是阴差或叫鬼使,将他带到地狱门口,但他很幸运,在地狱门口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很慈悲,看到王先生好像是个很善良的人,就趋前问他,怎么会被抓到这里来的呢?王先生说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好像是生了几天的病,就被抓来此处。“凭良心说,我这一生从没做错什么事,也没犯什么法。”出家人于是看他很真诚,就教他能够脱离危险地方的四句经,这四句经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王先生因处于生死关头,因此就很快的记住这四句话,并且一直诚恳的念。不多久,这些鬼使,将他带到閰罗王那边去了。阎罗王就问他:“你在世上做什么善事?”王先生说:“我只是个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修行。”阎罗王说:“你总该有点善德吧?”王先生就把那位师父教他念四句经的事,告诉阎王,并将四句偈,念给阎罗王听,阎罗王一听即说:“你没有事了,可以回去了。”王先生过了三天以后,躺在床上的尸体,居然活过来了。正当此时,那些堕在地狱里的许多罪犯,听到把这四句经偈的声音后,居然也都得到超度了。佛经真是不可思议啊!以上是四句偈的由来,因此地藏经把这四句偈,列为破地狱真言。曾有位先生问我,地藏经前安著觉林菩萨的偈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说:就是凭这四句偈能破地狱的意思。这四句偈是华严经十住品觉林菩萨说的,它是万法唯心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法的中心正理。 四句经文的意思,看来好像很平常,我们常念它也不觉得稀奇。但我们假如来观察一下,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知道这四句偈呢?知道答案的人,恐怕是很少吧。难怪地狱里受苦的人那么多。地藏菩萨为什么会被误会,他是管地狱鬼官呢?是因为民间听地藏菩萨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誓愿。并且地藏菩萨常去地狱,救度苦难的众生,一般人就误认地藏菩萨是专司管地狱的官了。甚至更编出“鬼月”的故事,说每年农历七月一日,是开鬼门关的日子,让地狱里众鬼出去度假一个月,接受人间供养,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被抓回去关起来。这种“鬼月”的故事,非常无稽、幼稚、好笑。以一般常理说,地狱跟人间的牢狱是一样的。我们有没有听说过,人间监狱里的犯人,有放假一个月,让他们出外受人招待的事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把地藏菩萨的身份给误解了。一些媒体记者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七月还未到,就在报上渲染鬼月,使得一般人误以为七月不祥,因而编出:不能搬家、不能结婚、生子、不能出外旅游、开张营业等讹传,甚至说七月出生的儿子就是“鬼儿子”的荒谬谣言。其实政府许多大官都是在七月过生日,例如郝柏村院长,就是七月过生日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希望社会有识之士,不要采信。更祈望大众传媒记者先生,不要再宣染误导!我们佛教徒,有机会要去加以纠正才好,这是是一种功德,让大家建立正知正见。不然以讹传讹,鬼话连天,不但人心不安,且会影响国计民生,并非不可能! 华严经是一部佛说的大经,它有很高深的佛法真理,我们今天有机会听到华严经的发愿文,它也是讲华严经的道理。在如来出现品上有一段话说明华严经的珍贵,和它是不容易听到的大经。佛曰:“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这段话是说,要听到这部华严经者,必定是生在如来家,种过来来各种善因的真正法王子,才有资格听讲、读诵到,所以今天我们能听到这部经,真是千载难遇,万劫难逢的。什么是真佛子呢?真佛子有三个条件:一是从佛口生,二是从佛法生,三是得佛法分。佛又说:“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这是说,世间假若没有具备够条件的真佛子,这部华严大经,不久就要散灭掉。因为没有人能懂,大法就会自然湮灭掉啊!所以,今天在座各位,能听到这部大经,要深自庆幸。因为我们都是具备正信身份条件的真佛子,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部佛法弘扬出去,继续流传下来,让佛种不断。以上这些话是怎么说的呢?何以故呢?佛陀再加以说明:“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这话是说,普通凡夫,甚至二乘行者-即声闻乘、缘觉乘者的阿罗汉-皆不会听闻此经,因二乘之人,只想个人成就罗汉果,只想个人出三界、了生死,根本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所以二乘人听不到此经,佛说此经,他们也不愿来听。当初佛说法华经时,就曾有五千声闻弟子集体退出讲场,使佛陀感到无奈。佛法难闻之说,可以想像。因为他们志不在此,所以不愿听闻华严经,更不必说“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了。“唯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这是说只有具备菩提心的大菩萨,才够资格受持华严经,读诵华严经,书写华严经,分别解说华严经。所以我们这次讲华严发愿文,就是要加强各位,了解华严经的重要性和价值观。当然,主要的是这篇发愿文,它比较简短易懂,能加深大家对学习华严经的信心。 (2)供养发愿。文曰: 常愿供养常恭敬。七处九会佛菩萨。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 以上这一段愿文,是这篇愿文的第二段,它主要的是讲:“供养发愿”。修学华严大法,或任何佛法,发愿是第一要件。因为它是学佛重要的推动力量。没有“愿”我们学佛会疲懈;没有愿,我们会模糊前进的方向。发是发起、发动和发展。就是把所修的华严大法,以这种大修行功夫推动起来,不但自己要发起菩提心来学习、实行,而且也要让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有机会都请他们发起心来,依此华严大法修行起来。要知道,没有一位菩萨,不是靠发愿来推动它修行成功的,也没有一尊佛,不是从发愿修行而成佛的。譬如:阿弥陀佛,他当初经朋友介绍,皈依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后,成为法藏比丘。领悟佛法真理之后,一口气发了四十八条大愿,感得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国土而成佛。如果没有发大誓愿,持之以恒的修行,那能成功?所以发心发愿后,就要积极进修,使之成长成功。愿有总愿、别愿。总愿就是我们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就是各个人,自个儿发的愿,地藏菩萨发的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它如普贤十大愿、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在座各位,目前只有发通愿,不知有谁还发了别愿没有? 从“常愿供养常恭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句经文,这就是发愿供养佛僧,求证法界的道理。供养诸佛是普贤十大愿王之第三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就是布施,也就是对治我们贪心的一种妙法门。我们学佛的人,要想修学佛法成功,就必须修供养,一方面对佛表示恭敬、感恩;一方面藉这种行动,来破除我们悭贪之心。修供养是有功德的,能增长我们的菩提道。供养不但是供养诸佛菩萨,还要供养父母、供养师长、供养我们一切亲戚朋友,和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目前社会面临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今天我们护法会会长洪读先生,告诉我说:他认识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太太,就是一位可怜的孤独老人。她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是台大法学院院长,二儿子是工程师,三儿子作生意,四儿子作医生,五儿子也是医生。平时所有儿媳,各忙各的事业、家庭。老太太变成孤寡一人,没人管,没人照顾、关怀。社会型态如此,大家都对他“爱莫能助”。所以,我们有力量去关怀老人,也是一种功德。照顾需要照顾的人,布施需要布施的人,也是一种菩萨行。供养三宝、父母、师长,一定要心怀恭敬,因为供养是一种布施的行为。佛经说:“嗔心布施,堕饿鬼道。”所以布施、供养,必须以慈悲心,恭敬为之,才有功德!“七处九会”上的诸“佛菩萨”,是指华严经是在七个地方,做九次聚会演说出来的。第一次第一会在佛成道的菩提场中,此次会主是普贤菩萨,一共说了十一卷,六品经。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有六品经,会主是文殊师利菩萨,有四十一单位的菩萨到会听经。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会主是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第四次集会于夜摩天宫,以功德林菩萨会主,说十行法门,功德林菩萨与地藏经上的觉林菩萨是一道的。第五次集会在兜率天宫,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以金刚幢菩萨为会主,说十回向法门,计有三品,十二卷经文。修行法门一共是有五十二个阶位,例如我们教育层次分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班、博士班等不同阶位一样。前面说十信位是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是贤人位。第六次说法的地方,在他化自在天宫,是欲界最高的一重天,说十地法门。十地是圣人位子,即是说:修到十地位的菩萨,就断了烦恼,证了真理,证到十地圆满真理时,就到了等觉菩萨的位子了,快要成佛了。 第七会再回到普光明殿,说等、妙觉法门,就是成佛前的一个阶位。这就譬如我们博士课程已上完了,但论文还没通过,论文一通过就是博士了。学佛的论文一通过,就是妙觉位的佛了。第八次集会亦在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一品,共七卷经。这是圆融法门。前面说的是一个一个位置的修,一个一个位置的证,圆融法门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前面七次集会说的是理论,第八次集会则是偏重讲实行,这次会主也是普贤菩萨。第九会,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从实行当中去求证,这是个取证的法门。以上说的是华严经的内容大概。由于七个地方,九次集会,每次都有佛、有菩萨参与,所以叫“七处九会佛菩萨”。 第二个愿望是“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这是说希望能常常证入,契悟华严真理。“入”是深入,即是深入的证悟到华严大法的最高真理,并为他人宣说,使大家都能得到华严大法的利益。“五周四分”,五周的第一周是“所信因果周”,是讲佛果庄严;第二周分二段,第一段共三十一品经,前面二十九品叫“差别因果周”后面二品叫“平等因果周”。差别因果周是列述学佛过程,要经历五十二个位子,循序进升,由凡夫到佛果;平等因果周是圆融法门,那是圆修圆证的。离世间品是“成行因果周”,后面的入法界品则叫“证入因果周”。这是四分五周的简介。华严经虽然内容浩瀚,但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很容易去理解。希望大家发心研修,以后能常证入、宣说这无上法宝的大华严经。 “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刹尘就是我们所讲的微尘数世界。“九十”,十就是十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九就是本位数不算,在外围的佛刹微尘世界。整句就是常常发愿,恭敬供养,整个微尘数世界的大菩萨众。“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说我们要常常的契悟,深入华严经以自求了解,并要常常发心为他人宣说华严经的义理,这就是修学华严大法的菩萨们,要修行的菩萨道。菩萨道的整个内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这两件大事。我们华严学人,要能发愿切实做到,菩萨道方能完成。 (3)正显愿文?文曰 “伏愿弟子,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 以上这段文字很简单,也很好懂。“如是经典”就是指上面所提到过的“七处九会”佛菩萨所说,菩萨弟子所集结的大华严经。我们发愿修学大华严经法门,希望耳中能常听闻到华严经的名字和内容;口中也有机会能常读诵到大华严经;手中也能常有机会书写到大华严经,以广流通(这是因为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所以经书流通推广,都要靠动手书写)。心中要能常常体悟到大华严经的道理。这里一共有五个愿望。希望能在我身肢体五处,虔诚切实地做好修学、弘扬华严法门。“伏愿弟子”,这是守遂禅师,很诚恳地在佛菩萨面前乞求发愿,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学到大华严经。因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嘛!所以说“生生世世”。我们修学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诉我们说:“人生难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种善根以确保人身不失。佛陀还曾说过一个比方,人类众生失去人身的机会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么多;而轮回转世,再得人身的机会,则少得可怜,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么一点点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别有多大呢?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说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以后,就知道能够修善业、断烦恼。第二、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大妄语就是没有修行而装模作样,自称本身是某某宗的某某现代佛等,骗人去供养他,说这种大妄语的人,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堕落地狱。“生生世世”是指时间,“在在处处”是指空间,到那里都修行,连出外旅行都带上佛经、佛像,不忘修行。这样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业增长,让我们很顺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达到成佛的目的为止。像这样“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的修行华严经的人有没有呢?有的!我们华严宗的二祖智俨和尚,又叫至相尊者,这位祖师是隋朝开皇年代的人。他在初祖法顺和尚座下剃度之后,就在放大藏经的柜子内,去选择他要读的经典。他毫无目的的去摸柜子中的经书,在没有预设立场的选择,没有用意的情况下,他抓到了大华严经。智俨和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根本*轮。他知道这种机遇,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他内心十分感谢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发愿,才有这种机遇。因此他下定决心修学华严经,礼拜初祖杜顺和尚为师。他老师听到说他在经柜中摸到大华严经,也为他高兴地说:“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过华严经,才能有这种机会。因此年轻人,你们既能有机会修学,不要错过,要好好的学习啊!”智俨和尚在老师鼓励赞许之下,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大华严经。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国和尚,对智俨和尚说:“你要想得到华严经的奥义,首先要注意华严经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门,能把六相法门弄明白了,那你就可以悟知华严经的大意了。”所以智俨和尚得到这份指示后,对十地品特别发心学习。结果,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就把十地品的六相义搞通了。后来他写了一部《华严经搜玄记》,解释华严经。还有《华严经十玄门》等著作。华严宗虽然是是初祖法顺和尚开创的,但智俨和尚的著作贡献很大,故被后人尊为“华严二祖”。他为什么做到这样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常见到华严经的结果。三祖贤首国师,曾参与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原来东晋时代从天竺传来的华严经,只有六十卷,经文不完全,因为梵文只来了三万六千偈,与原来十万偈相差相多。贤首国师受邀到宫中讲华严经,把经文不全的情形,告知当时武则天女皇。后经武则天女皇多方探访,听说于阗国王珍藏有全部华严烃,乃遗使者往求请。于阗国是一个小国家,其王闻大唐国王要请经,那敢怠慢,赶紧把全部梵文华严经准备好交付来使,并介绍了国内一位饱学法师,随大经来中国帮忙翻译。这位法师就是实叉难陀尊者。大经来后,武则天女皇安排在洛阳行宫中的佛授记寺里,进行翻译工作。当译经开始时,有一瑞相。就是洛阳地区,本已久旱不雨。开始译经的当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则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兴,说这是大乘法宝带来的瑞相。译经完成后,贤首国师受邀讲华严经。在贤首国师开讲时,大地感得震动。地动与地震似乎不同,地震会带来灾害,地动则是一种祥瑞之兆,这是八十华严翻译时的一些传说。三祖一生讲过三十多次华严大经,这是“口中常诵,如是经典”的代表。至于“手中常书,如是经典”,什么人手中常常书写华严经最多呢?那就是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清凉国师。清凉国师生就异相,身高九尺四寸,双手垂下过膝,两耳垂直,口中有四十颗牙齿,眼睛夜里可以发光,晚上看书不用点灯。据说清朝乾隆时,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这位大学者,眼睛夜里也可发光。清凉国师是浙江会稽人,脑筋非常好,据说一天可念一万多字的书,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岁出家,先学参禅。后来到五台山去学华严经,一方面写华严经经文,一方面写华严经大疏钞。他华严经注解写得最多了。“疏”是解释经文,“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国师一共写了《华严大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有九十卷,合计一百五十卷,把华严经的义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可算是写华严经最多的人了。他并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为“全国大僧统清凉国师”。四祖清凉国师活到一百零二岁,一生历经九朝,有七个皇帝拜他为国师,所谓:“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临圆寂时,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六待遣言,其中有两句名言说:“当我在时,你们什么事都依赖我,现在我走了,你们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难破长夜之昏,慈母难顾身后之子。”清凉国师堪称是“手中常书如是经典”的代表了。至于“心中常悟如是经典”的代表,要推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初祖德号法顺,因为他俗姓杜,所以习惯上大家称他杜顺和尚。杜顺祖师最初是学禅的,而且很有成就,后来转诵华严大经,为什么说他悟华严经为第一呢?他念华严经后,写出了第一部著作,叫《华严法界三观》和《华严五教观门》。就是把华严经的义理悟通了,才能写出这两部不朽的著作,是华严宗开宗立教的基础。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来转世,所以说到“心中常悟,如是经典”,要以初祖杜顺和尚为榜样了。杜顺和尚有很多神迹的故事,这在《高僧传》里有记载著。 华严五祖叫宗密禅师,他本来是一位禅功很深的大禅师。后来读到清凉国师的《华严疏钞》,由于宗密禅师原本是一贡生,学问很好,儒学根基深厚,饱读经书。后来进京赴考时,遇到道圆禅师说法,遂出家习禅。以后读到清凉国师的《疏钞》后,十分佩服,认为华严理论之高,没有第二,因此想拜清凉国师为师父,自己写信毛遂自荐。清凉国师当时年纪也很大了,看到写信的人很诚恳地想拜他为师,非常高兴,就写信要他进京。见面之后,知其禅讲俱通,因对宗密禅师说:“将来与我同游华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机缘,宗密禅师后来成为华严宗的五祖;他写了很多著作,主张“禅教合一”。过去参禅的人看不起讲经的人,讲经的人也看不起参禅的人。为什么呢?讲经的人说参禅的人不立文字嘛!专门喜欢说不话,而参禅的人又笑讲经的人是书呆子,两方互相批评,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张,经是佛口讲出来的,而禅是佛心悟出来的,佛口与心不该有矛盾,而是互相调和,因此主张禅教合一,遂写了一部《禅源诸诠集》一百三十卷,可惜全书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这是华严宗的五代祖师,在此顺便提出介绍一下。 (4)愿学圣贤 文曰: 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如经所说。愿悉证明。愿如善财菩萨。愿如文殊师利菩萨。愿如弥勒菩萨。愿如普贤菩萨。愿如观世音菩萨。愿如毗卢遮那佛。 这是长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愿学圣贤”。 华严经本是修学圣贤的大法,所谓成佛的法门,也叫做根本*轮。华严经八十卷,从头到尾,都在说明修学成佛的理论与层次,由凡夫说到佛果。必须有深厚的善根,广大的因缘,才能够遇到、读诵到、礼拜到,也才能听讲到。所以我们要发起一份稀有的虔诚心,跟随守遂禅师来发愿学习。大华严法门,是由过去许多诸佛、菩萨,演说弘扬出来的,也是诸佛菩萨成就佛道的一个轨迹。我们想在佛法学习中,从凡夫修到修果,必须学习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愿生生世世”,就是发恒常心。因为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学。“在在处处”的学,我们在凡夫位时,虽然在六道中轮回,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发愿往生净土,那不管是得人天果报,或声闻、缘觉的二乘果报,乃至转到任何一趣,只要不忘记这个大愿,记住这个大法,并且要依愿认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如文殊师利菩萨,开导善财童子,进修华严大法时一样,他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善知识,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缘。”“善知识”是修学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辈,他对我们修学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访善知识,不要错失任何一个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华藏世界的一切圣贤”,那是指文殊菩萨介绍给善财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机缘我们也要去参访的。参完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后,善财童子已经在理性的智慧法门,得到相当的证悟。普贤菩萨更以十大愿王,鼓励他完成福德门的实修,乃是到达佛果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菩提道上,进修当中,要能常蒙善知识的开导、鼓励和摄受,道业才能精进不懈。“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亲近二字,“亲”者亲敬,“近”者是依附,是侍从的意思。我们去投奔老师,希望老师能接纳我、摄受我,把我当一个弟子来教导我。华藏世界包括的范围很广,所有十方佛刹微尘数的世界都在内,所有华藏世界的圣贤,我都希望他能接纳我,教导我。“圣”就是证了圣道真理的菩萨,“贤”就是修学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学人,都是贤人。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是圣人。遇到善知识、圣贤学者,给我们指引、开示,我们就能像善财童子一般,在一生当中完成学佛大事,所以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这是希望华藏世界的诸位善知识、圣贤、菩萨、诸佛。都能够慈悲摄受我们,接纳我们,教化我们。“摄受”是摄化,接纳的意思。就是希望华藏世界诸位圣贤,能够以大慈悲心来安定我们学佛的心,来扫除我们学佛道上的一切障碍。诸佛菩萨度化众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接引的。但有时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善知识也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以调御,甚至给与折伏。 “如经所说,愿悉证明”,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接引众生、摄受众生的事迹,在经典中随处可见。这些事例,现在也希望能运用到我们身上来。就是诚恳的希望诸佛菩萨,也能如经上所记载的那样慈悲方便,来摄化我们、教导我们。“愿如善财菩萨”,这是指出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摄化众生的实际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谈,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证的。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主角。华严经第四分入法界品说:当教主毗卢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说完离世间品,把所有修学佛法的课程、进度,介绍完毕以后,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师利菩萨,率领六千比丘,辞别世尊,走出菩提场,走向人间,到达福城东际的一座大塔庙前面,展开弘法工作。听众当中有福城中颇具名望的长者、居士、善信男女、社会大众,还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财。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财,是因他出生时,家中突然涌出各种珍宝财物,父母亲请相师来占相,相师说:“此儿有大福报”。故为之取名善财。有大福报是因,财物忽然涌现是果,这是因果感招。 善财童子听完文殊师利菩萨弘法以后,心生无限喜悦,对佛法钦慕之心到达沸点。弘法大会虽已完毕,他犹依恋在场不肯离去。文殊师利菩萨看眼里,知此大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摄受他、开导他,使其发菩提心,修学佛法。鼓励他去访诸善知识,为学佛之方便。善财童子尊嘱走向南方,经过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参访弥勒菩萨,进入弥勒楼阁。弥勒楼阁代表佛法中心,善财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弥勒菩萨要他再回去拜访文殊菩萨,请示法要。文殊菩萨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经一百一十城,摸著善财童子的头顶而开示他说:“你现在已经圆满了智慧门,但是福德门还需进修,你再去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会告诉你,如何再行圆修福德。”所以后面有普贤十大愿王的开示。我们现在流行的华严经有八十卷,最后翻译过来的一部华严经是四十卷,实际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我们现在读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四十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品。 第二位指出的大善知识,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善财童子的老师,也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过去世曾经成过了三次佛。他与观世音菩萨都是早就成了佛的古德,但为了度众生,不惜辛苦,再现菩萨身,到娑婆世界来。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愿,故结合成毗卢遮那佛的左右胁士。 第三位大善知识是弥勒佛,人称欢喜佛,他常以笑脸迎人。他最初学佛,是跟一位“慈氏如来”参学的。慈氏如来传授他的是“慈心三昧”,所以后来他也以慈氏为号,印度梵文叫梅呾丽耶、阿逸多,中国话叫“慈无能胜”。弥勒佛原来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发心修学佛法的,但因释迦牟尼佛比较认真精进,所以释迦牟尼佛较弥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这是因弥勒佛是修“慈行三昧”,到处去与人结缘的缘故。法华经上说他“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也就是说他不用功、贪玩,则是形容过火了。实际上他也是很精进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肠来摄世度生,所以后来他也在释迦佛法中,助扬法化,乃蒙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下生经说:“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要来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继释牟尼佛后的第一位候补佛了。弥勒菩萨曾在中国浙江奉化地方显化过,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经常背一布袋,把别人布施他的钱放入口袋,但从未见他打开布袋取钱用过,也没人知道他钱用在那儿。那为什么知道他是弥勒佛来化现的呢?他临入灭时,说了四句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度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是有关弥勒菩萨的一些故事。 前面说过: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古佛再来,在我们人间,他也曾现过身。现在把菩萨在我国现身的另一故事说一说。在华严经的感应故事上说:有两位外国比丘,来我国朝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萨的道场),这两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担心时,发现山边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绳床上打坐,两位比丘趋前请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便相处,拒之。但他又指示两位比丘,往前行五里多路,那边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儿修行,可以挂单。于是两位外国比丘,依言前往,突然发现路途明亮,并顺利找到山洞。回头忽然看到该比丘尼,正在读诵华严经,口中放出祥光,照耀山间路面,甚为明亮。两位外国比丘感其慈悲帮助,次日趋谢,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师利菩萨度人的化身无疑。菩萨现化身度众生的故事,是很多的。传载华严初祖法顺和尚,亦文殊化身。可参阅华严五祖传记。以下再介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他代表大行、大愿,在中国化现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这事迹在宋朝范成大的著作中有记载。普贤菩萨在峨眉山上,有三千徒众与他共修。据说他曾化身为一比丘,在四川乐山三江会流的地方,开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废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过往的大小船只,免于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乐山大佛。 再来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了,那时佛号叫“正法明佛”。他的学佛老师,佛号“观世音”如来,老师传授他“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法门。简称“大悲咒”。菩萨以大悲咒度了很多众生,救了很多人的危险、苦难,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悲咒是很神奇而灵验的。观世音菩萨得了这法门以后,也发大愿说:“如果有人念了大悲咒,一切所求不能果遂者,即不成佛。”就如同阿弥陀佛所说:“念了我的名号者,若不能生极乐世界,我即不成佛。”是一样的意思。观音菩萨行化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他的慈悲、灵感,故事很多。读过观世音普门品的,都很熟悉。他随时以三十二种应化身,来度化众生。观心萻菩萨有求化必应的伟大神力,感人甚深。这种慈悲精神,也是我们修学佛法者修学的对象。 再来就是要介绍毗卢遮那佛,华严经上曾详示过毗卢遮那佛的学佛经过。在〈如来出现品〉说:佛当初是位王子,后来先后到到三尊佛开示摄化,成为天王,再由天王进修成佛果。毗卢遮那佛也就是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法身佛。释迦牟尼佛当初学佛的过程,我们都在佛传里读过了。至于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今生才成佛的,在华严经上说,他在多少劫数以前就已经成佛了,所以他也是古佛再来的。守遂禅师要发愿学习圣贤,就举出经上主要的几尊佛、菩萨,来做为他学习的对象。以上是第四段“愿学圣贤”。 III、总回向文──代流通分。文曰: “以此称经功德,以此发愿功德,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解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冤业;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福智。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 守遂禅师最后发愿,希望凭此称经功德、发愿功德,把自己及尽法界、尽虚空界的众生,所有无始以来的无量罪垢消除掉,把无量冤业解除掉,把他所有的无量福德、智慧,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与他一般地修学佛法,完成佛果。 称经功德,就是第一小段的礼赞大经。供养、发愿、就是第二段,第三、正显愿文,第四段的愿学圣贤,第五段的回向功德。也就是把称经功德、发愿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来共同完成消罪垢、解冤业、集福智等三件大事。“四恩三有”是学佛者的报恩思想,四恩是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释迦教主恩。但新译的经书,则所列四恩,也有为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的。“三有”就是三界众生,为什么三界众生叫“有”呢?“有”就是有后面的生死。因为众生在未证罗汉果以前,未能了生死。“三有”代表一切众生,“四恩”代表有恩于我们的人及机构。也就是把我们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回向与一切于我们有恩的人,和其他一切法界众生等共享。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佛道可成。因为没有众生,修行布施等功德,就没有对象,功德也没地方去做。所以众生对我们是有恩的,给与“四恩三有”做什么呢?第一: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无始以来,众生因一念不觉,无明蒙蔽而起惑造业,起诸烦恼恼,造诸恶业,轮转生死!今天有了佛法的指导,所以希望把这内心的罪垢消除,使内心趋向光明。第二是要解除冤业;因为冤业是最可怕的障碍,不消除,修道是不能顺利进行的。什么是冤业呢?就是前世或今生,所有与他人所结的财物的纠纷、感情的纠葛,尤其是谋财害命等重大的冤业,感报最强烈。这些冤业一天不消除,我们在菩萨道上,就一天没法成功,它会障碍我们修道。譬如今天我们本来要去听讲佛经,突然之间有了事情发生,来障碍我们听经。其它事业发展上,学业完成上的障碍,也常会因冤业造成障碍。碰到冤业,我们要赶快忏悔,把冤业解除掉,什么理想事功,皆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如想平平稳稳走向修学成功的路程。以上二点很重要!第一把心里上的罪垢消除,第二把多生冤业解除,使内心清净。然后第三,再发愿:“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的福德和智慧。”以这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共同畅游于华藏庄严海,共同进入到菩提大道场去”。圆满功德。成就佛果! 当然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也是有修福德、智慧的,如果没有的话,这个世界国土里,根本就不会有佛法存在。那我们今生也听不到佛法呀!这是肯定的。今天能够来听经、拜佛,主客观环境,都是有福慧的,那怕是一点福德善根,都会发生这种作用的。从前佛在世时,有一农夫到灵山求佛度他出家,佛就叫他两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去观察那人善根如何,可否出家?这二位大弟子一观察之后,说道:“回禀世尊,此人无善根,不能出家。”佛陀感到奇怪,既然他无善根,怎会跑来找我要求出家呢?原来罗汉只能观到五百世的事,五百世以前的事就观不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亲自观察,原来此人在五百以前,念过一声“南无佛”,这一声佛号,成了他得度的善根因缘,因此他还是会修行得道的。所以无量劫以来的福德智慧,不管是那一世修的,既然修了,生生世世都不会消失掉的,智慧会跟随你,福德也会跟随你。所以我们把它修集起来,修集起来以后做什么用呢?“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啊!这两句话,也是华严圆教的修行成就,所谓:“一人修行,即一切人修行,一人成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有缘念了华严经,我们的功德迟早都会圆满的,只要提心种子种下去了,就有成功的希望。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学佛最难是初发心,发了心,就同成佛一样了。所以经上说:“发心毕竟二不二,如是二心初心难”。今天我们有缘共同来研究、学习,守遂禅师这篇发愿文,自己也来发愿,凭此愿力,我们也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道场就是我们成佛的法菩提场。隋炀帝时,定寺院一律叫道场;讲经的地方、参禅的地方都叫道场。“菩提”就是觉悟,就是证悟大道的意思。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一次的佛学讲座,讲到今天刚好圆满。有劳各位拥护道场,参加听讲。祝福各位法喜充满!菩提道成。谢谢各位! 新修华严经疏钞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华藏教主毗卢遮那如来,成等正觉之后,于二七日中,为诸菩萨大众,所开示之微妙圣典。其内容所阐发者,总为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之不二法门。怎奈众生障深慧浅,懵然不觉,小根二乘,亦难领悟,所谓虽同处寂场,实无异隔世。有眼不识遮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致使无上法宝、至圣纶音,隐没不彰者垂七百年。迨至龙树菩萨兴,始从龙宫诵出,有觉贤上士者,闻悉大法转世,爰乃策杖西征,于遮拘盘国,求得梵本归。因朝野志士,缁素名流,协力资助,遂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为华,得经六十卷。二祖云华和尚,作《搜玄记》,以疏其义。及至唐代,三祖法贤首国师,尝感大经不全;武后发心,遣使于阗,求得完本。并得实叉难陀尊者,偕来移译,得经八十卷。喜文义之已周,藏公乃为作《疏》,以为注释,惜未完成灭。迨四祖清凉国师应世,乃发心为新经作《疏》,以释经文,并作《随疏演义钞》百卷,用解《疏》义。学者至是,方喜欲游华藏,得其津梁矣。然历时未几,即遭世乱,致《疏钞》宝典,流落异邦,数十百年,方始随还。有宋晋水法师,特发大心,录《疏》以注经;经有妙明比丘,会《钞》入《疏》,方便学人。但因秉笔既殊其人,而著眼亦难一其义,以致文词标列,前后失序,章段编置、疏密亦参差而有出入。良以人地既非一辈,时间又隔多年,自难一其意旨,而顺其文墨焉。至民国初年,抗战期间,有徐蔚如居士者,弘扬大经,仰慕《疏钞》,努力研习,会校诸本,觉其内容,颇有异同;因知现行之《疏钞》,已非清凉之原作矣。蔚公长者,列举其失,大有二:即“厘会之不当,删节之不完”;另有“科判之倒回,断接之不齐”。诸如此敝,实难列举。目睹先祖佳构,遭此窜乱,萦怀胸际,难以轻释。乃与蒋竹庄、李圆净、黄幼希等诸居士谋,决定发愿重治。并征集同愿,组成“华严疏钞编印会”,广募时贤,共襄胜举。并礼请华严座主,应慈长老,出任导师,期其必成也。经诸大德,协力同心,经数年之艰辛奋斗,终成今日吾人捧读之《华严疏钞会本》矣。是诚四祖心血,重光于世之莫大因缘也。(注:引号用句,录自持松上师《疏钞会本序》) 会本之出,美则美矣,然犹未尽善焉。曾闻先师祖南公,慨叹《华严疏钞会本》之难读。(一)于习讲大经之后,参考《疏钞会本》,亦尝苦其头绪纷繁,难究其极。乃时兴重修之念。尤其此一《华严疏钞》,实乃当今修学华严大经者之唯一参考书,其难读如此,谅必堵塞不少志愿修学大经者之壮志也。思之,重思之。以为欲解此一缺失,唯有出之重会本之一途。此志既决,乃于年前提出有关计划,商诸莲社住持贤度法师,得其满心赞同,遂延聘知识大德,以负其专责。幸得高明道、许洋主两位教授,发心成就。并由贤度住持,征召华严专宗学院第三届研究所毕业生,释心观、释修德、释自庄、释体成、释慧学、释体信等诸仁者,组成“新修华严经疏钞整编会”,参与工作,助成其事。开始先行修订华严疏钞,经两年余之集体审阅,并加新式标点符号,分章分段,搜查引文出处,编定索引、目录等工作,务求其翔实。兹已接近完成,准备出版。主事者,以为此一修订工程,无限艰难。出版流通,不可无序,介绍重新修订之经过。余忝为主修,责无旁贷,乃简述修订始末如上。或有未尽善处,尚祈读者大德,不吝指教!是为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西元一九九八)六月四日于华严莲社退居寮 印海法师译日人龟川教信著华严学序 华严经这部经,它昏全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一部比较大部头的经。不过,并不因为它的部头大,人们就不去读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经当中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喜爱读诵的一部经。 在我国流传的华严经,它的全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一部比较大部头的经。不过,并不因为它的部头大,人们就不去读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经当中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喜爱读诵的一部经。 在我国流传的华严经,计有三种译本。一是晋朝佛陀跋陀罗尊者译的六十华严,习惯上称它为晋经,或旧经。二是唐武则实叉难陀法师所译的八十华严,一般人称它为新经。三是唐德宗朝般若三藏所译的四十华严,这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本。在这三种版本当中,最为人们所爱研读的,当推被称为新经的八十卷的华严经。 在这三种华严经的注疏资料方面,六十华严有至相尊者的华严经搜玄记,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或单称之为华严经略疏。另有华严孔目章、华严十玄门、五十要问答等。法藏贤首国师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单称为探玄记),以及华严五教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旨归、华严八会纲目、游心法界记、妄尽还源观等。八十华严有澄观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悬谈、华严经七处九会颂、华严策略等。四十华严有清凉国师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圭峰宗密大师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钞、华严原人论。他若杜顺和尚的华严法界观、五教止观二书,则为阐则华严观行之宝典,亦为华严创宗要籍。 至于宋朝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章分科、复古记、焚薪记,观复的华严一乘教义章折薪记,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折薪记,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义苑疏,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净源的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戒环的华严经纲要,明朝彭际清的华严念佛三昧论,清朝续法的华严贤首五教仪、科注、断证、开蒙,通理的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民国霭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集解等,皆有功于研读华严大经的重要参考书籍。 华严经的产生过程是,毗卢遮那佛在七个地方分九次集会,把它宣说出来的。第一次集会是在摩竭提国阿兰惹法菩提场,所说的内容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庄严因果法门,旨在劝诱众生,对人人本具的佛果功德庄严建立信心。有世主妙严品等十一卷经,清凉大疏称此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第二次集会在普光明殿,所说为十信法门,提示修行信心的方法,要众生遵以建立十种净信,作为入佛之基础。有如来名号品等六品四卷经文。第三次集会是在忉利天宫,所说为十住法门,提示众生发心修行梵行,并究明佛陀正法。有忉利天宫品等六品三卷经文。第四会在夜摩天宫,所说为十行法门,要众生依所信佛法力行实践。有升夜摩天宫品等四品三卷经文。第五会在兜率天宫,所说为十回向法门,指示众生于自利之外应发心利他。有升兜率天宫品等三品十二卷经文。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所说为十地法门(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属贤人位,此十地为圣人位。因此,十地菩萨已能亲证法性而得法身。圣贤有隔,所以越过化乐天宫而直登他化。)示菩萨以十度方便,以直超极果。有十地一品六卷经文。第七次集会再到普光明殿,所说为妙觉因圆果满法门。有十定品等十一品十三卷经文。于中前六品说因圆,后五品说果满。又十定品至菩萨住处品为等觉法,佛不思议法品至随好品为妙觉法。又二会到七会所有内容,清凉大疏称之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三临普光明殿,所为普贤大行六位顿成圆融法门,有离世间一品七卷经文,清凉大疏称此为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次法会在室罗筏国逝多林园举行,所说为入法界法门。有入法界一品二十一卷经文。本品又分本末二会,本会自六十卷至六十一卷后分,说果法界法门,名顿入法界。从六十一卷后分至经末为末会,说因法界法门,名渐入法界,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清凉大疏称此品为依人证入成德分。以上约能诠说,总此九会而为四分。 若约所诠说,则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一、所信因果周,就是第一会中六品经文,说如来依正庄严因果法门。其中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其本因,令人信乐。二为差别因果周,从第二会至第七会。所说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差别因果法门,共二十九品。于中前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故名差别因果周。又第七会中最后两品说平等因果法门。即普贤行品说平等因,因赅果海;如来出现品明平等果,果彻因源。因果交彻,平等不二,故第三名平等因果周。第八会说成行因果离世间法门,前分明五位因,后分显八相果,以因行成果行,故第四名成行因果周。第九会说入法界法门,前分本会说佛果大用,后分末会显菩萨起用修因。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第五名证入因果周。以上所述,属于华经的宗教部分。 华严经的哲学部分又如何呢?清凉大疏取贤首“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那就是说,华严经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上面。所谓法界,“法”之一字,它代表了诸法的总相,包含了一切事、一切理、理事无碍等义理。此一门义理又蕴藏著一切诸事理的运行轨则,及各各保持其独特的自性。“界”之一字,具有性、分齐及因的三种意义。性即诸法之自体性,分齐乃诸法之界限分位,因即诸法之因种,一切诸法所由生也。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即此之谓。缘起者,亦曰性起,诸法称性之大用也。理实者,法界之总体也。因果者,法界之事相也。良以华严一经,旨在开示众生,修行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极果。而这个法界缘起理实因果,又一一皆同理实,一一皆是缘起。原来所谓理实者,虚旷寂寥,实相无相;而缘起者,万德纷然,庄严法界。经云:“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就是此意。这理实与缘起,说无碍显现的话,那么真妄交彻,就凡夫心可以见到佛心。如果理实与缘起成的话,么福慧双修,依据根本智而求得佛正智。再者用理实来融因果,那么互相涉入,无尽重重。假如把缘起教法,会归到法界,那么交映融通、隐隐难穷。所谓“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所谓六相圆融、十玄缘起,实乃此一哲理的喻显。这就是华严一经,哲学思想的最高理趣。 我旅美学人海法师,在加州洛杉矶市,蒙特娄公园创立道场,弘扬正法。对于华严大教,尤其用心阐述。最近他以好几个月的时间,把日本人龟川教信所著的华严学一书,翻译成中文。从他寄来的该书目次,可以看出这部译作的内容相当充实,于华严大经的出现、成立、历史传承,乃至研修注疏,都有详尽的介绍,堪称为研治华严的最佳参考典籍。至于他那译笔的信实、文字的典雅,尤其令激赏不已。现在他的书已译成,准备出版,承他不弃,要我写一篇序文。我想到,毗卢性海,浩瀚汪洋,义理幽微,难测难知。我虽两承祖训,力耕大经,但终觉慧浅学疏,所知实少。现在祗有就我蠡测所得,略陈一二,就教于学海高明,希望能得到宝贵的指教,实在不敢说它是序文啊! 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十月十日写于台北华严莲社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补义序 夫华严大经,乃我毗卢遮那如来,初成正觉,二七日中,一时顿演,乘性直谈之根本*轮。启六位之圆因,显一乘之极果,昭示众生,佛性平等,苟能依法虔修,人人皆可成佛。一旦翻妄归真,真穷惑尽,法界圆彰,顿登大觉之妙法门也。 惟以陈意高远,理趣深邃,人天凡外,难领斯旨。有眼不识遮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唯求自了,竞趋化城。致令大法,隐匿不显者,凡七百年。迨龙树大士兴,入龙宫,诵梵筴出,慧日始重曜于人间,大法乃再现于当世。支法领、释慧严两法将,请得玄文,圣教方东传来兹土,释觉贤、释喜学二尊者,先后移译,华夏乃获诵此真诠。经五祖之悉心阐扬,仗明君之大力护持,一真法界之佛光,于焉焕发乎中天;三时五教之判释,六相十玄之圣道,普天同遵,十方皈依。如来一代时教之宗旨,遂乃大宏于天下。 迨乎时临末季,法运秋晚,玄言妙旨,领悟乏人。毗卢性海,久不扬波。直至民国肇造,国体更张,法运乃得随国运以同兴,大匠继出,*轮遂跟时轮而大转。有月霞上人者,再来之大菩萨也。创华严大学于沪滨,灌莘莘学子以法乳。一时人才辈出,龙象济济,象教露重振之良机;一乘广播,法音遐宣,华藏著中兴之征兆。智光、应慈二大师,演华严三经于国内;常惺、霭亭两巨臂,扬贤首五教于海外;光孝南公,创华严莲社于台北,讲诵华严;座下法孙,树法幢于美西,亦弘大经。创学院以培育僧才,开法筵而随方设化。华藏玄门,到处宏开,毗卢性海,波涛壮观。僧众修学,固多崇重于本宗,居士弘演,尤硕五教之成就。 有曾嵩山居士者,大权示现之菩萨也。潜心内典,钻研佛乘,于性相空有之义境,具智达识解之神会。近来,尤致力于杂华大经,更体悟于一乘宗旨。为益利自修,并法施多众,乃就本宗三祖,贤首国师所著:“修华严奥旨妾尽还源观”,加以补充,命名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补义”,亦名“一乘成佛道理”,又称“华严法界缘起论”一书。付梓流通,并承不弃,嘱为之序。余捧读一过,深佩其悲心横溢,智慧超群!良以三祖之此一著作,旨在提示学佛行人,以修学并重,不可作废之重要指针。嵩山居士,尊崇祖师为法为人之至意,特发大心加以注释,方便学人阅读依行。根据四祖,清凉国师华严大疏钞,博引详注,探幽显微,行文畅达,述理明彻,诚不易多觏之力作也。余既饱饫法味,未可偏私;理应广介诸方,共享法乐!是为序。 华严学人成一序于中华民国八十三年秋节后十日 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亦名《大不思议解脱经》,乃毗卢遮那如来,提示众生修行成佛之庄严法门也。其境界辽阔,无有涯边;其义理深广,浅识难知。然则其究竟理趣,果何在耶?我三祖贤首国师,尝谓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其宗”,可知此一大之理论基础,建立于“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之上。所谓“法界”者,“法”乃一切诸法之总相,含摄一切事、一切理、理事无碍等义理。就其法之本身言,则有轨持二义,盖一切诸法事理之生起运行,皆有其一定之轨则,令人对之取得正确之了解。又彼一切诸法,各各保持其固有之自性,并行于世间而适性存在。所言“界”者,具性、分、因三义,“性”即诸法之自体性;“分”是分齐义,即一切诸法之界限;“因”是因种义,一切诸法所由生也。盖世间诸法,各具自性,不相混杂;各有界限,不相紊乱;各具生因,绵延不绝。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即此之谓。所言“缘起”者,亦曰“性起”,诸法称性发展之大用也。言“理实”,即法界之总体也。“因果”者,法界事物之总相也。良以华严经旨在开示众生修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极果。而此“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一一皆同理实,一一皆是缘起。法界理实,虚旷寂寥,实相无相;而缘起因果,万德纷然,庄严法界。经云:“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即此意之说明。据此推演,则真妄交彻,就凡心以见佛心;福慧双修,即本智而成佛智。又若将堙实以融因果,则互相涉入,无重重;使缘起教,会归法界,则交映融通,隐隐难穷。此即所谓:“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盖六相圆融、十玄缘起之哲理,实乃华严一经哲学思想之所在。吾人研读大经,于此等处,若能有所悟入,则学佛大业,不难圆成矣。 陈英善教授者,具大善根,夙发大心,志欲一探华藏玄门,毗卢性海之究竟,经多年钻研,喜有所得,乃依其所得,著成《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专文,要将毗卢遮那体证之甚深境界,以理论方式表达出来,吸引有心学人,将此“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无上妙理,落实于普贤圆因上,以契入华藏世界海,而证入法界。此之悲心大愿,实乃大菩萨人之慈悲愿行,非彼排比文字,说食数宝者,可以同日而语也。文成而后,问序于余,余读其佳文,感其悲愿,乃随喜功德,赞善如上,以为之序! 中华民国八十五年端节后十日于台北华严莲社 曾师祖智光太师公法汇介绍词 夫正法住世,待人而兴,洪钟在架,非扣莫鸣。我佛世尊,释迦遗教,流传华夏,两千年矣。中土代有菩萨御世,应机发扬,多宗并举,梵刹处处,法幢遍竖。本国法化遍周,邻邦间接滋润。浩浩乎!中华佛教之繁兴,超越西竺之盛况也久矣。及至清廷腐败,列强侵凌。民族革命,河山再造。国人惊彼科技之威力,咸视国故为粪土。即我佛圣教,亦痛遭波及。先有庙产兴学之非议,再遭拆庙分田之浩劫。乃护法金刚,应运而起,救世菩萨,及时以兴。智光大师,及以太虚、仁山诸大法匠,登高一呼,风起云涌。兴教育以储才,组僧团以降魔,义旗高举,正法显扬,终至上格天心,下感有国,狂飒顿息,佛日重光。古语:“人能宏道”,今者,卫道护法,亦唯赖乎龙象人也。 先曾师祖上智下光太老人者,佛门之龙象人也。他与太虚、仁山二德,共捍卫乎正法之金城,同挽教海狂澜之元帅,当年业绩,教史载册,道风扇处,海内尊崇!今岁适值先太老人圆寂三十周年,莲社除启建观音佛七,回向功德外,共集其遗教,编成法汇,以彰胜德而崇纪念!成一受其法乳深恩,无由报答,特将先太老人卫教护法之伟绩丰功,略加显扬,以志不忘也。 先太老人,籍隶江苏泰县,俗氏孙,为地方望族。诞生于清光绪十五(一八八八)年五月廿五日,寂于民国五十二(一九六三)年夏历二月十九(西元三月十四)日辰时化去,住世七十五载。太老人十三岁依宏开寺玉成尊宿剃染,十七岁,从宝华山皓月律师圆具,随入扬州天宁寺佛教中学就读,两年后负笈南京祇洹精舍攻佛学,太虚、仁山二尊者为同窗。又二年,转读江苏僧师范(二十三岁),受时潮影响,与太虚、仁山二师,发起佛教革新运动,拟改金山江天寺为学校,时机欠熟,未果所愿。民国二年(二十五岁)应乡人邀,回泰州故里,创儒释初高小学,民国四年(二十七岁)诣沪上入月霞大师所创华严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华严大纲”,都数万言,惜毁于抗日兵火,未传。民国六年(二十九岁)随月老应北洋政府请讲楞严经,事毕,续随月老赴九华山,东崖寺之楞严讲座,适月老有事湖北,东崖经座,乃交太老人代之。秋间复随月老,演法华于宜兴罄山寺,是年冬月,月老示寂于常熟兴福禅寺。太老人痛失所依,乃转常州天宁寺,依冶开禅师,参向上一著。民国十年(三十三岁)掩华严关于泰州北山开化禅寺,旋应焦山定慧寺聘,受记,任监院。太老人从此服务佛教,累献嘉猷。 民国十八、九两年,均应香港何东爵士夫人,张莲觉居士之请,往讲华严普贤行愿品,开香港讲经之先声。出版其所著“妇女学佛初步”,亦为太老人弘法工作之开始。十八年,香港苦旱已久,开讲之日,大雨滂沱,咸谓法师德感所致,以是听众极盛。二十三年(四十六岁),晋任焦山定慧寺方丈,首改丛林制度,创办焦山佛学院,发行中流月刊,弘法、育僧并进。二十六年(四十九岁),因避日军战火,移锡泰州光孝律寺,集故乡子弟,传授佛学、国学;鼓吹爱国思想,从事抗日宣传,创福田工读社,提倡生产报国。并至出生地之黄柯庄玉莲堂,讲普贤行愿品;顾家庄宏开禅寺演扬法华。乡人初闻佛法,莫不法喜充满,奔走相告也。 三十七年冬,成一随张少齐老居士来台,创觉世图书文具社,从事佛经流通工作。次年五月,迎太老人及师祖南公来台,初寓北市十普寺,白圣上人为居停主人。因得其皈依弟子将军夫人,及国大代表子李宽居士等之护法,顺利展开弘法工作。首先假善导寺启建仁王护国息灾法会,礼请戈老人主坛诵经,为国祈福。接著讲经、打佛七、法会连续,使台湾佛教展现新貌。四十一年(六十四岁),卓锡南公创立之华严莲社,历演法华、金刚等大乘诸经。并于是年应台南大仙寺之聘,主持宝岛首届弘传比丘戒大会。又次年,更主持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之三坛大戒期。又二年,复应台中宝觉寺请,主持弘传出家大戒会。为宝岛佛教僧伽教育,建立基础轨范。四十三年,莲社成立华严诵经月会,太老人主持共修,并随宜开示经义法要,以是信徒日增,皈依其座下者,无虑数千指。太老人为鼓励社友子弟升学,特成立华严供会,集资作奖学基金。其平日自修,显密兼重,禅诵并进。每届冬季,必打个人禅七四十九日,数十年从未间断,又素修准提法,颇著灵验。往往持咒时,现佛像于壁间。唯不常演,畏轰传也。 太老人宅心仁厚,因果分明,律己化他,一遵佛制祖规,不稍假藉。严持净戒,惜福修善,慈心济助信徒,或民众中生活艰困者,皆默默而为,不欲人知。凡信徒供养,皆积作济贫、奖学之需,自己则终生布衣,衫裤衣物,皆亲自浣洗,其爱物惜福有如此者。其余德行繁多,详如传记。 成一承侍太老人四十余年,受其照顾特多,恩深过海,曾录之于两篇纪念文中,此不再赘。今者法汇编就,付梓在即,谨陈所悉,以为介绍,不敢言序也。 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夏历二月初一日于华严莲社退居寮 重忆智光太师公梦中开中 先曾师祖上智下光太老人,圆寂迄今,已经三十三年了。叹时光流逝之速,忆昔日受教之恩,益发然难已。尤其太老人慈容,虽时刻念兹在心,但求梦中一见,然已越三十年而未偿所愿。 犹记得在太人圆寂一年之内,其慈容曾两度出现在我的梦境,事后我曾以“梦中两度见慈容”为文,纪念太老人圆寂一周年。 前此,在太老人圆寂前一日夜里,乡居弟子周鉴英夫妇二人亦得一异梦,并将实情告知师公南亭和尚。南老人将之记于其“先师智光和尚行状”一文中。 兹特将此三梦记下,以慰思情而飨读者: ◎太老人于民国五十二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晨间示寂。乡居弟子周鉴英居士夫妇二人,十八日夜间得一异梦,梦见太老人说:“明天下雨,你们二人不必参加法会。人多,我无法招呼你们,二十日,南亭会有信给你们。”这二位信士平时最关心太老人的病情。十九日太老人示寂,二人未到,南老人觉得奇怪,立刻以限时信告知。果然吻合太老人在梦中之所言。 ◎当太老人圆寂大典忙妥之后,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这一代高僧,特发起捐资成立焦山智光大师奖学基金董事会。但因人心不齐,主张不一,始终不能顺利组成。到了夏末的一天夜里,太老人给我一个梦中开示,当我在梦中看到他那庄严的慈容时,就合掌请问他老人家何时转世,他毫不迟疑的回答我说:“早哩!要到秋天,等和他们把事情弄清楚了以后。”我听了这样一个明确指示,满心惊奇又欢喜。从这几句话里,证明了两个事实:第一、太老人一生做事干净俐落,圆寂后,对他未了心愿,一定也不会马虎的。第二、他老人家平时总是发愿生生世世出家,弘法度生,现在他既肯定在秋天转世,这又证明了他的悲愿真切,必能乘愿再来。 ◎我把太老人梦中开示的话,告诉了他的弟子们,大家一起努力,奖学基金董事会终于在秋末成立。就在“焦山智光大师奖学基金董事会”正式宣告成立的那一天午夜,太老人的慈容,又再度出现在我的梦中。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华严莲社的大雄宝殿上,集合了很多信众在念佛,太老人面带笑容,走向众人的面前合掌说道:“再见!再见!”说完之后,他老人家的背影就消失在人群中。我看了这种稀有的情景,内心又欢喜、又悲苦,欢喜的是他老人家最后的悲愿已了,含笑放心的转世了;悲苦是这位对我恩深德厚的老人,就从将永远舍我而去了!当我由复杂而激动的情绪中惊醒时,客厅上的自鸣钟,正好当当的敲了两下。 法曾师祖常公全集印后赘语 时光飞快地流逝,先法曾师祖上常下惺老和尚,圆寂已经五十周年了。 记得民国二十五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在光孝寺丈室里,我第一次拜见了常公太老人,承他老人家慈祥地垂询我读书的情形,并鼓励我要多多用功,将来好为佛教做事。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迄未敢或忘。 就在那年的七月初旬,常公太老人应泰州佛教居士林之请,在该林宣讲维摩诘经,我们光孝佛学研究社的同学,以常随众的身分参预讲席。我以入学未久,骤遇名师,顿闻大法,内心既兴奋,又惶恐。此是常公太老人主席光孝三年任满,交邱住持时期的一次经会,也是最后一次与泰州缁素所结的法缘。我原以为可以饱尝法味而满怀欣喜,谁知听未几座,即因先高高曾师祖上玉下成老人函召,回祖庭参加佛七,致未能听完大法,就应召东归。以后未能再有机缘,亲侍常公巾瓶,每引为憾。 常公太老人,自那次泰州讲经后,即回上海,辅助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发展佛教战地求护队,领导、训练僧侣,从事抗日战争救亡工作,并办理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及阵亡将士掩埋队等事务。于是会务、法务,及慈济事务集于一身,终以积劳成疾,医药罔效,于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安详示寂,世寿仅得四十三岁。英才早逝,教界莫不叹为佛教之莫大损失。 常公太老人,虽然住世不久,但其一生对佛教所做的贡献却很大,例如创办佛学院于闽南南普陀寺、安庆迎江寺、北平柏林寺、泰州光孝寺等处,闻佛教僧教育之先声,造就了不少杰出僧宝。复于北平、云南、上海、安徽、福建诸省市宣讲佛法,法雨普润,度众无数。同时他在讲、弘法、办会务、兴慈济以及教学之余,复勤于写作。其遗著经先法师祖南公整编印行流通者,计有:佛学概论、贤首概论、密宗大意、大乘起信论料简驳议、因明入正理论述意、圆觉经述意等。文字典雅,诠理精辟,极为学林所重。 其于住持寺院,复兴古刹,尤卓著劳绩。除庄严殿宇、弘法安僧外,特重佛教教育之创立与发展。其接任泰州光孝寺住持之发展,即其一例。光孝寺原为东晋古刹,殿宇宏伟,为苏北冠。由于前住持之忽于经营,败象环生。常公太老人接任之后,力加整顿,不数年间,气象一新。讲经、办学、慈善、救济等事业,先后兴起,颇得地方政府及民众之好评。以往县民之嫉妒佛教寺院多产,排斥佛教之不正常心理,顿时为之改观。此等弘法利生之功德,迄今犹为县民所称道。常公太老人为复兴祖国佛教,所绽放出的一线曙光,也普遍照耀在全国佛徒的心坎里,历久不衰。 今天,恭逢常公太老人圆寂五十周年,祖国大陆,因为历经战乱,佛教建设几被全部破坏、摧毁。复兴基地虽尚保留有一股佛教力量,但是两岸统一不知何日?祖国佛教前途多艰,国教交困,令人惄忧!现在,我们应该踏先人的脚步,继承先人的遗志,贡献个己的智能,集合群体的力量,积极展开护国爱教的工作,将佛教从废墟中重建起来,那才是纪念常公圆寂五十周年最佳的献礼! 莲社信徒,得知今年夏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为常公太老人圆寂五十周年之纪念日,特发起集资恭印常公全集,以弘法化而崇永念。余忝为法嗣,特就亲侍法筵所知常公行谊之梗概,略记数语,以志景仰!亦以怀念法乳深恩于不忘。 录制华严字母专集引言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道友,大家好!今天华严专宗学院师生们,准备录制一套华严字母的演唱法,提供教界爱好华严字母梵唱的道友参考。这也是应美国华严佛教会道友们的要,而录制的。华严字母是华严经里面的一段梵咒,内容共有四十二个字,由于当初古德们制作曲谱的韵律非常高妙。所以,向来诵华严经的学者们,都很喜欢演唱它。我华严莲社在美国圣西市成立的华严佛教会,的道友们,大家也都希学唱华严字母。华严专宗学院第四届的同学快毕业了,把他们唱得很圆熟的华严字母录制下来,让在美国的一些朋友,能够有所依循学习。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华严字母是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中,两位善知识留下来的大法。一位是弥伽长者,一位是众艺童子。这两位善知识很有学问,尤其是对音韵学、文字学、语言学,有其独特的心得。众艺童子他在研究华严字母时,从每个字的根本意义,扩展到天文、地理、人物、吉凶,甚至于山川、河海、虫鱼、鸟兽等等的音声、天籁。把这许多的音声、韵律,用梵音加以分析、归类,从而得到特殊的体认与鉴别等学问,所以他的心得叫做“善知众艺字智解脱门”。 而那位弥伽长者,他是偏重于利用梵音来发展语言学,把各种人类的语音,甚至于异类众生的语言和音韵,都给它研究、分析,来加以辨别、了解,所以他变成语言音声及文学专家;从他努力研究当中,得到一个解脱门,叫做“妙音陀罗尼光明解脱门”。这两位善知识,在善财童子访问以后,他们都热情地告诉善财童子说:这语言音声及文字学等学问,一切都是从四十二个字母的音义、音韵里面,发展出来的,如果把四十二个字母的含义研究通了,可以从而得到很多义理的体悟。 这四十二个字母的第一个字是“阿”,是阿弥陀佛的“阿”,最后一个字是“荼”,中间有四十个字。这四十二个字,每个字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在唱每个字的时候,字就代表文字般若,唱了以后,都证入般若波罗蜜门,就是得到观照般若;由于观照般若,而悟出诸法无生真理,那就证得实相般若。所以我们唱华严字母,它会产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正智成就。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在演唱一首歌曲一样,而实际上,它也是一种修行透过这种修行,可以息灭心理上一切的妄想、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悟到一切诸法真理,以及三种般若智慧。这是我们唱华严字母时,所获得的最大功德。 因此,现在大家来练习唱华严字母,不只是要学他的梵韵,不只是要学它那美妙的音声,还要能够悟入般若的义理,这样唱起来就更有意义了。在演唱以前,承大家要我来作一个说明,我就把华严字母的来历,以及它重要的意义,简单的介绍如上。 我讲的话到此结束,希望各位慢慢的来学习,慢慢的来欣赏,慢慢的来悟入。最后,祝福各位,福慧增长! 中华民国八十年七月三日于华严莲社 华严莲社奖学金会大专学生论文集序 我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陀,于十度摩竭提国,法菩提场,初成正觉。不禁再叹奇哉,慨大地众生,同具佛性,但以无明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成佛!以是不惜苦口婆心,广演佛乘,天上人间,方便劝诱,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有缘众生,皆庆得度。 佛陀降生人间,示同人法,故住世仅八十年,即告入灭。临灭度前,将一代时教,传付其首席弟子,弥勒菩萨。预记其于人间年数,五十七亿万年下生娑婆,成等正觉,龙华三会,普度众生。普特嘱咐:凡于释迦佛法中,有种善根,乃至仅念过一声佛号者,皆须度脱!以是弥勒慈尊,上生兜率弥勒净土,先度天众。并更谨遵佛训,大慈利物,开方便门,广度有缘。祗须三皈五戒,修十善法,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人间寿终,皆得往生。将来更能随佛下生,参与龙华三会,亲闻法要,得受菩提之记,成就无上佛果。此即太虚大师誉为三大殊胜,弥勒净土法门之由来也。 从释迦世尊,到弥勒如来,两位佛陀,所弘扬之佛法,有一大共同特点:即化娑婆为净土,使此一苦难重重之五浊恶世,变成但有诸乐,而无一苦之佛国净土。此一清净庄严之至乐净土,从西干名德,无著、世亲,至东土高贤,道安、玄奘、窥基,乃至近代佛门法匠,太虚、虚云、慈航、演培等大德,相继力倡,同游兜率玄门,共建人间净土。太虚大师于其弥勒三经疏中,特别提出此门之三大殊胜,曰:一、十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弥勒中,特别提出此法门之三大殊胜,曰:一、十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弥勒当来此土作佛,专度此土有情,故应发愿往生,共同建化娑婆而为弥勒净土也。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欲界,教主弥勒,专摄此土欲界众生,故应发愿往生,共登率净域也。三、弥勒净土,由人发愿修行上生,上生修件,由修积功德成办,人类德业增进,可感弥勒提早下生成佛,成就人间净土也。 吾人学佛修行,以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为最基本而必需之志愿。今释世尊,为转娑婆为净土,特命其上首弟子,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完成此一适时应机之崇高使命。吾人生于斯心,长于斯土,更幸遇而斯良机,可以出少力而成大功德,当应端正方向,奋力以赴!力行三皈、五戒、十善功业,预储往生兜率资粮,发愿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慈尊,将来随佛下生,共创人间净土!不世殊勋,此生完成,切莫因循蹉跎,当面错过。一失良机,万劫莫复也。 成一不敏,但幸生逢末法,得此良缘,因特不揣愚昧,将此殊胜法门,竭诚披露,作为法供养。愿我时化精英,硕德高贤,三致意焉! 兹值华严莲社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七册,编辑完成,主事者嘱序于余,余以青年学佛,志趣高远,成就非凡。因特请以“共修弥勒法门,同建人间净土”为期许。以彼期许。以彼青年朝气,蓬勃热情,参与此一大业,必能事半功倍!特此欢喜提出,仰祈共襄胜举!是为序! 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于华严莲社董事会 兴办华严供会的意义 今天的农历的正月初九,相传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也是本莲社中华民国七十四年第一个法会-华严供会。这个法会的发起人,是本莲社第一代住持,也是本莲社的开山祖师上智下光老和尚。他老人家发起这个法会的目的有二:第一、是希望在新年度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机会给我们大家来供养十方三宝、供养护法诸天。因为修这个供养的关系,就可以得到世间的利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而在出世间的意义来说,因为供养了十方三宝、护去诸天,我们的道业,就能够仗三宝加被而进步,以至于成就。 第二个目的是藉这个法会的力量成立奖学金,也就是把这个法会全部开支所剩下来的现金拿出来,做为我们莲社信徒子女的奖学金。其用意是要把佛法从我们莲社的各位护法信士身上传给下一代,可说,意义非常深远。希望各位会后来申请!这是一种奖学金,与救济金不同。不要以为:“这个奖学金是给穷人的,我们拿它不好意思!”它真正的用意在奖励莲友们的子女、孙男、孙女,让他们藉拿这个奖学金的机会,来莲社结缘拜佛、信佛、知道佛教的意义。同时要告诉他们,拿到这个奖学金是一种荣誉。成绩优秀的或者对佛教有信仰的,我们都愿意来奖励他,希望各位多多推荐!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持智光老和尚的遗志,每年的今天,都邀请各位来参加这样的一个法会。各位每年也都热心、踊跃地来参加,使得我们智太老人的这一奖学传道的目的能够达到。我代表莲社向各位致敬,一方面祝福各位福慧增长,一方面也感谢各位的热心支持! 其次,我要说到华严供会的内容。我们把法会选择在民间传说所谓天公生日这一天来举行,是有一个什么意义呢?天公是不是今天过生日,那是属于民间的传说,我们不去研究它。但天公与佛教有什么关系?这一点我想藉这个机会向各位做一个说明。佛教所说的“天”,不只是一般人所信奉的玉皇大帝。佛教所崇拜的是一切诸天-即三界二十八重天。这就是跟普通民间所拜的天不一样的一点。 二十八重天的名称,上午我们在请圣的时候,一条一条地称念过了。但一个天的名字,不是代表某一个天人,而是代表那一重天的天众。譬如说,色界十八重天中的“大梵天”,指的不是大梵天的那一个天人,而是所有的大梵天-天王、天子、天女及天民。其余诸天,像欲界最低的四天王天,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拜天的涵义相当广、相当深。这也是跟民间拜天不同的地方。 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传说佛法在世间,是有赖于各重天的天王和人间的人天护持的。根据佛经的说法,所有的天王、天子、天众,除了少数的魔王天以外,大多数都是拥护佛法的。因此我们来庆祝天公的生日,也有感谢天公、祈求诸天,能够护持佛法的意义。 另外还有最高一层的意义,就是菩萨发心修行,修到十信位完成以后,在华严教来说,就可以分身到百世界去成佛。那不去直接成佛的菩萨们,可以寄位到天上,现天王身来度天众信佛。那些天王、天公,叫做寄位诸天,其实都是菩萨,所以拜天公等于拜菩萨。像那快要成佛的那些菩萨,寄居欲界的第四重天-兜率天。兜率天宫有内院、外院。菩萨行修满了的大菩萨们,就寄住在内院。 寄位、发心现天王身的诸天,与佛教有甚深的关系,所以佛教有斋天、供天的传统。但我们拜天不是一般人拜的那种天,这一点我们佛教徒应该认清楚。我们华严供会把这许多天王、天神,以他们示现为天王,寄位于天上的菩萨身分请来,所以虽然写的是诸天的名字,实际上拜的就是菩萨。这一点,我们也应该了解。如果是拜普通的天人,就没有什么意思。普通天道的众生,不过比我们人道的众生多些福报而已,不值得我们去拜他。拜他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处或利益。我们懂得这个菩萨寄位天宫或示现天身的道理,知道所拜的那些天,实际都是菩萨化身,就能够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 尤其我们佛教徒,拜佛也好,拜菩萨也好,拜天也好,最主要的意义在想效法诸天、效法诸佛菩萨,那一种修习佛法、那种所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精神,让我们的菩萨道早日圆满,让我们早一点圆成佛果。这是我们拜佛、菩萨、诸天最主要的用意。因为佛讲过,众生佛性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禅宗的临济祖师说,我们每一个人心上都有一尊自性天真佛。可惜一般凡夫人的这尊自性天真佛,都被贪欲覆藏起来,使得他不能出头。因此我们就藉外在的佛像、外在的菩萨庄严、外在的佛菩萨修行精神感召,把我们每个人自心本具的自性天真佛引发出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皇皇堂堂地成佛。这才是我们真正地供佛、拜佛最高的意义。 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都应把作这件事情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弄清楚。所以今天我特别藉这个机会,把华严供会当初设立的目的,以及我们参加了供会得到些什么法益,在此向各位简略地介绍一下,让各位明白它的意义。今天谢谢各位,各位很辛苦了。法会就到这里圆满结束。祝福各位事事如意,年年平安! 万行杂志发刊词 想要办一份杂志来帮助弘扬佛法,这是莲社董事们多年的心愿。但因各种条件的考虑,理想一直未能实现。今年九月间,莲社召开第二届第三次董事会议,大家又旧话重提。经一番商讨之后,结果,一股脑儿向我身上一推,交我负责筹划、进行。 说实在的,在目前台湾这样的环境中,办一份杂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只要经费、人事及稿源三大问题有了著落,就行。现在莲社既想办杂志,经费问题,董事会自然有所准备,倒是人事问题比较不易解决。经过多方面的连系,总算获得几位青年佛子发心赞助,对于编辑、发行及杂务各项工作,大家量才分担。至于稿源问题,我们有佛学院的师生、佛教青年研修会的会员,还有千百多名接受我们奖学金的大专同学。他们都有研究心得发表,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倘能再给予相当的稿酬,我想,他们一定乐意给我们刊登的。 以上三件大事既已不成问题,我们就要研讨刊物名称和发刊旨趣。由于莲社以修学华严为宗,“华严”二字应该是最好的刊名,但因已被他人用去,我们只好另行考虑。结果,决定用“万行”二字为刊名。修学华严应以普贤万行为准则。古德更以“菩萨修万行因华以庄严一乘佛果”来诠释华严宗趣,而且这普贤万行实含摄无量法门。举凡人伦道德及大、小二乘一切功德,无不包括在内。所以用这“万行”二字来做刊名,不但符合佛法的要求,且更非常切合时宜所需,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本刊的发行旨趣。这可分作四点来加以说明: 第一、弘扬大乘佛法,培养正知、正见:菩萨修行,向以“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为纲要。要成就众生,首应晓以佛法真理,使知自利、利他法门。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为了使众生转迷成觉、建立正知、正见,弘扬大乘佛法、端正人心思想,实乃今天我佛教界当务之急。佛法所揭橥的众生佛性平等思想,能使人自我尊重、提升自我的人格。人类思想有了正确的方向,社会自能安宁进步。 第二、阐扬因果真理,净化社会人心:今日世界人类思想混乱、邪说弥漫。邪见魔说,更从而推波助澜,致使社会人心日趋险恶,无视因果,罔顾道德。奸、杀、抢、掠,无日无之。长此以往,人类将难免于毁灭浩劫!挽救之道,实应从人心净化开始。所以我们要以佛法的因果真理来使人心背恶向善、改邪归正。假使人人相信因果、知道善恶报应之可怕,自然就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心能够转向善良、不受邪恶思想之所蛊惑,社会自然趋向祥和。人们也就能够各安生理了。 第三、激发人性尊严,培养公德心:在目前的复兴基地上,一切都很进步,只是社会风气不太好,国民缺少公德心。我们愿意在这一方面多加倡导。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良寙,端视国民能否具备公德心。公德心又是从人性激发出来的。假使人人都能够知道人性的尊严,自爱自重。时时照顾自己的言行,努力改进自己的生活品质,也能尊重他人的生存,促使群体生活的美化。在亲朋邻里之间,提倡道德修养,以敦品励行相劝勉。大家都能发挥公德心的美德,社会风气自能趋于善良,脏乱的环境也就不复重现于此地了。 第四、提倡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处于今天这个工商业快速成长的社会里,人们还是难逃于现实命运。所以台湾目前尽可到处是“大厦连云起,朱门酒肉臭”,但是一些穷巷蓬户中,啼饥嚎寒者,仍是大有人在。因此,我们要唤起社会有力人士,使他们明了佛教“法界缘起”的真理,激发人类互助爱的精神,以慈悲心广行布施,照顾那些低收入户,或根本无力谋生的人,使能度其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以达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目的。还有地方公益事业──如道路、桥梁的铺修,公共休闲场所、图书馆及公厕等的倡导设置,也都需要有心、有力的人士起来推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大众福祉。这也是我们要劝导的。 刊名已定,发刊宗旨也已树立,希望我们大家发心,办好这份期待已久的万行杂志! 华严专宗学院简介 本院创立于民国六十四年十月。当初创院的动机有二:一是为了纪念华严社开山第一代主持智光老和尚,因为智太老人生前,学、行皆宗华严,而华严大教,主张法界缘起,颇能切合民主科学时代之思潮。二是为了提高僧伽教育水准,培养现代弘法人才。因为当此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普遍展开,各种科技专业大专院校相继设立,国际科学之进步,更属一日千里,知识已达爆炸程度,僧伽教育水准,若不及时提升,势难应付今后之时化潮流。为配合以上办学宗旨,乃定学院名称为华严专宗,盖以讲授华严大教,及其他相关经论为主课,并征得先师祖南亭老和尚同意,主讲华严大经。同时将文(中、英、日)史(中外历史及佛教史)哲(中、印)学,列为辅佐课程。至于天台、法相、般若、禅、净、律、密诸宗,亦略加提示,使莘莘学子,能以广所闻熏,而使所学皆臻实用。 本院原定为高中、高职及中等佛学院毕业为入学资格,嗣以寺院人情介绍,或个人志愿恳切,乃接受国中及初级佛学院毕业学生报考,遂分正、预两科分班授课。本院学制是正科修业时间为四年,学生成绩亦以学分计算,以符合学院之名实。凡修业期满、念完必修之学分,成绩及格者准予毕业。但正毕业同学,必须缴交自拟专题五千字以上之论文一篇,经评审合格,方始授予学士学位。预科修业时间为三年,学生成绩按一般中学分数计算法计算,凡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准予升入正科班就读,至修满应修学分成绩及格方毕业。为使正科异业学生有机会深造,本院除协助其投考国内各佛教研究所,或资助其出国留学外,本院自七十二学年起,亦增设研究所,俾其继续留院深造,使成专业弘法人才;并冀其能向国际弘传圣教。此乃本院办学之最高理想。 本院学生之生活方式,除设有教务、训导助教辅导学生修学外,一般均采自治制。除正、预科各设班长一人外,另设学艺、风纪、卫生、康乐股长以及宿舍室长等职司,以负责维持同学之生活秩序。此等负责干部,均于学期开始时,由同学投票选举之;当选同学均能负责尽职。两届以来,相安无事,秩序井然。学校丛林化,修行与学习平均发展,为本院特色之一。平时除按时上课研读外,早晚上殿课诵,二时临斋过堂,以及静坐禅观,皆列为恒课。本院培养专业弘法人才而兴办,一切以学生学业、道业之平均发展为要求,故不需要学生操持杂务,除遇国家庆典,或佛教会所举办之爱国活动,如仁王护国法会、自由日大会、浴佛节庆典等,必须派队参加外,莲社平时之信徒共修会,从来不让同学参加,以免妨碍课业。然学院亦有体育及音乐、绘画等课程之设置,以调剂生活,例如练太极拳、舞剑、打网球以及练唱佛曲、练字作画等,亦由同学性向之所近,自由选择参与。 弘法活动之实习方面,目前有会议训练、演讲会,利用每周周会行之。除由每人轮流担任主席、纪律、司仪等工作外,还有轮流发表专题演讲,以壮胆识。另有民本广播电台“佛教之声”节目之恢复播音,全由同学们负责策划与播出。中央广播电台教节目之佛教部,亦由本院同学轮流供稿,业已历时两年有余,于届满两年时,曾将广播稿编辑出版,订名“火宅甘霖”,以为纪念。莲社的每月放生会,亦由同学轮流主持,每月印经会之发行工作,亦由同学们发句包寄。莲社成立之青年周日佛学研修会,亦由同学们分别轮流辅导。凡此等裨益弘化之训练工作,院方均鼓励同学们努力以赴,俾使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华严专示学院的创校经过 中兴国家,需要人材,复兴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这是颠扑不破的原理。 我国向有佛教第二祖国之称,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之后,经历化高僧的研究发扬,先后成立大小乘十三个宗派,在学术的发展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佛教在我国除了它本身有著特殊的成就外,它对儒、道二家,也直接间接给予壮大的影响。道家在形式与内容上多所模仿,而儒家更是尽量吸收其思想精义,以致产生宋明新儒学。惜自晚清以来,外护失势,内弘乏力;加之洪杨浩劫,南中国佛寺大半受损,变法维新,庙产兴学之狂涛汹涌,使光芒万丈之中国佛教,顿时濒临绝境,全国三百万僧尼,惶惶不可终日。幸有吾泰诸山恭请玉成老和尚出任州僧正司据理力争,摆平其事。后有我国父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宪法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之自由,佛教因而获得了保障。随后有太虚、仁山、智光、杨石埭、欧阳无等高僧、大德,起而创办僧教育,培养住持佛教、宏扬佛法之人材,我国佛教乃从垂亡边缘,复苏过来。 不意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八年对日抗战,战火蔓延全国,五十万座寺庙,三百万的僧尼,遭到兵火无情的摧残。不久,大陆易帜,幸有少数坚志僧俗大德,追随政府,避难来台,结合本省同道,经三十年之刻苦经营,使我大乘佛教保留了一线生机。于今中共政权开始转向,落实宗教政策,大陆佛教亟待复兴,此一兴废继绝的大任,无疑地落我们宝岛全体佛徒肩上。然而展视今日教中四众弟子,老成凋谢,新血未生,能以独当一面,弘宣圣教者,寥寥可数。一旦两岸和平统一,佛教重整,人材奇缺,届时诚不知将何以重建大陆佛教?加之今日欧美各国,知识份子,对我大乘佛教,渐增认识,甚盼我国佛教徒,能将大乘佛法输入彼邦;而目前我佛教界,能用欧美语文,真接向外传道者,更付缺如。是则扬高僧教育水准,培养专业弘法人材,已成急不容缓之事!每思及此,寝食难安,明知莲社非办学之地,而(一)亦非办学之人,然以懔于僧伽一份子之天赋职责,乃不顾一切,毅然于莲社重建初成之际,常住债台高筑之秋,摒当场地,草拟简章,在先师祖南老人慈悲加持之下,华严专宗学院,乃于民国六十四年十月一日宣告开学上课。 我之所以将学院定名为华严专宗者,一为纪念先曾师祖上智下光太老人,盖智太老人生前,学、行皆宗于华严;又蒙先师祖南老人慈允,于学院开学之后,开讲大经以为主课;更因华严大教,主张佛性平等、法界缘起,颇能切合今日世界民主科学之思潮。基此数因,乃决定以华严大经为主修课而专其宗矣。然而有主必须有伴,举凡有助于华严学说之研究者,均应予以讲授,以资辅佐。于是请得显明老法师开华严五教仪、教义章两课。法相唯识学乃治佛学者所必修,且与华严同属有宗,乃请张少齐老居士开讲百法论、三十唯识颂、五重唯识观等课。因明入正理论,乃佛教之理则学,请由张廷荣老居士担任讲授,张老居士接著还开了摄大乘论一课,盖亦一基础佛学也。国父思想函蕴我中华哲学之道统,为国民者所不可不知,遂请得斯学专家郑森棨先生负责教授。戒律学乃三学之基,请戒行高洁的真华大法师开课讲授。中国近代史是大专生的必修课,请李可捷先生担任讲授。哲学为启发思想之事,李世杰居士乃此道名家,特请其开课讲授。佛教史乃佛教发展轨迹,多有可法标准,请明复法师担任讲授。大乘起信论,向被称为开启三藏之万灵钥匙,此由(一)自己学习讲演。书法、美术为传道者应世技艺,广元法师、高静华居士此道之最好老师。梵呗乃僧家不可或缺之常课,吴居彻教授给同学结了大缘。中国语文学为治学之基本工具,慧哲法师同们付出了无比的心血。英文、日文,分由吴允良、李幸华老师、杨永裕博士、达安伯硕士担任,此为同学们他日留学或去外国传教打基础也。因为时间有限,禅学未能开课,但蒙南老人慈悲,于每日早课后开示禅学半小时,复领导静坐半小时,同学于此亦颇有心得。讲演实习为训练同学们之台风、口齿与胆量所必须,此亦由(一)主其事,惜乎时间不许,天台与真言二宗,未能涉躐,且待诸异日。 本院同学分正科、预科两班,凡具高中、高职及初级佛学院毕业学历来投考录取者,皆编入正科,其初中以下或普通佛学院未毕业之学历来就读者,均编入预科,正科生修满四年成绩及格者准予毕业,预科生前视程度转入正科续读至学分修满,成绩及格时方给毕业,旨在使彼诸生学有所成,不作徒具形式之毕业,其正科毕业同学如有志深造,则协助其投考国内各有关研究所、或资助其出国留学,使成杰出弘法人才,以应付今此知识爆炸之时代,并冀其能向国际弘扬圣教,此殆本院最高之理想与目标。 本院学生之生活方式采自治制,全班设班长、室长及学艺、风纪、卫生等股长,于学期开始时,由同学投票选举之,当选同学负责尽职,四个年头相安无事。本院修业年限采四年制,修学课业之成绩采学分制,毕业同学要缴自拟专题论文,此乃欲纳吾僧教育于一般大学水准之正轨也。我们的生活是丛林化,上殿、过堂、静坐,列为恒课,使修之与学,平衡发展。 本院以课业繁多,故尔课外活动较少,但遇有国家庆典,或佛教会所举办之爱国活动,如护国仁王法会、自由日大会、浴佛大典等,无不率队参加,莲社共修法会,除了开、散学时之华严诵经会,清明及盂兰盆祭祖法会,年加香佛七法会外,一概不令同学参与,俾免妨碍上课,至于健身,或消闲活动,则有打乒乓球、拔河、太极拳及晨操等项目,任何学们自由选择练习,屋顶花园里莳花种菜,浇水施肥,或培植瓜果药草,则为同学们最所欢迎的清闲课,每当他们吃到自己种出来的瓜果菜蔬时,总觉得特别亲切有味,出壁报是同学们发表文章,展露书画等才艺的大好机会,他们虽经常有文章送各佛刊发表,但总没有对自己拥有的这块园地,来得珍视,尤其一年一度的庆祝佛诞壁报,他们总会把它办得尽善尽美,这是年轻人发表欲的强烈表现。 本院第一届今夏毕业,同学们拟出特刊以留纪念,并要我写一篇本院创校经过,乃将荜路蓝缕的本院概况,提出恭陈于诸方大德长老之前,幸能不吝指教,俾便有所遵循,而作适度的改进,这是我所非常盼望的! 美国华严莲社成立餐会致词 谈到宗教仰问题,因为各人信教因缘的差异,选择了不同的信仰。由于信仰的不同,在同一个家庭里,时常会发生争执甚至摩擦,致使家庭生活失去和谐。为这件事,我曾劝解几位有这样遭遇的信徒。首先告诉他们的是:宗教信仰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个环节,而并非全部;大家在这一方面大可不必太过于认真。其次要让他们知道的是:所有能在世界上长期流传的宗教,它劝人向善、向上的目标,大致是相同的目标既然相同,那么又何妨各人随所喜爱而信?所谓“道并行而不悖,殊途也可以同归。”佛教自从东汉时代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它的入世精神,有很多地方与儒家的治世之道相近似,而它的出世思想,又有许多地方跟道家相通,并且有许多道理比儒、道两家更为深远,所以佛教一传入中国,很快地就被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所接受。后来更因为历代帝王的崇信提倡,很快地就普及到民间。因此,佛教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儒、释、道)主流之一。 今年一月,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应美国基督教传播协会之邀,组团到华盛顿,参加雷根总统及布希副总统的就职典礼。那一次的访问团是由八个宗教团体所组成的。我是佛教的代表,也是副团长之一。在美国基督教传播中心,受到该中心主持人安斯先生热烈的欢迎与招待。在华盛顿,也跟很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一块儿吃过饭,大家彼此交换了服务的经验和目标。所以在自由的土地上,发展人类最需要的精神生活,对这一方面的服务,我感觉到非常高兴,也充满了信心。 我之所以能圣荷西来.也有一段不平凡的因缘。就是在座有一位胡老太太王木空居士,她老人家去年过八十岁大寿。这位王本空居士,本来是在台北佛教堂-华严莲社-最早归依、也是最热心的一位道友。我听到她过八十大寿的消息,特别赶来为她祝寿。在这个因缘当中,我遇到了这里好多位有佛教信仰的朋友。他们提到说:这里希望成立一个佛教研究中心,也希望我能够在这一方面给我们一些帮助。这一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义不容辞的,所以我就答应了。我要大家共同努力,所以不久就买下这一栋房子。不过因为工作太忙,未能及时布置。这次利用暑假,始将佛经、佛相及家俱运来。我们不准备做一般寺庙那样活动,而是以研究佛法,共修佛法为目的。今后,我希望把国内的工作时间,拨出一部分,到这里来跟各, 位共, 同地研究。这间佛堂可能在今年的十一用正式举行一次开光仪式,也就是说,正式地成立。现在正向州政府申请登记中,大概不久就会批准下来,因为这里的政府,对宗教活动是非常地赞助与开放的。 今后,如果我回去台北,可能留一位师父在这里。希望有兴趣研究佛法的各位,能利用星期六或星期日不上班的时间,到这里拜佛、看经。我从国内已经请了一部大藏经,也请了几种普通研究的佛书来了。希望以后能够陆续地把大家喜欢研究、或者能够看得懂的佛书,多多地介绍给各位。在所有的宗教当中,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唯有佛教是最重视人性的。这个所谓的人性,在佛教里称之为佛性。佛教不但是重视人性,甚至于爱护人以外的一切众生,把人以外的一切众生、把人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一律平等地看待。所以佛教讲究是慈悲主义。慈是要给众生幸福快乐,悲是要给众生解除困难和痛苦。因此,我们会经常听到说“佛教是普度众生的”。为什么要普度众生呢?就是基于众生佛性平等所产生的这种慈悲精神。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非常适合现在这个时代。所以在这个时代来研究佛法,可以说,在精神生活方面,是一种非常需要的帮助。 因此,我希望各位,不管是已经有信仰或者还没有信仰的,都能够对佛法加以探讨。即使是已经有了别的宗教信仰的朋友,也欢迎他来研究。我曾经说过,佛教并不排斥任何宗教,而且欢迎任何宗教的信徒,共同地来做研究佛学的工作,共同为提升人类神生活而努力! 今天耽搁各位很多宝贵的时间。倘有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地包涵。今天我们的餐会,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各位!祝福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中华民国七十四(一九八五)年八月十日于圣荷西市华严佛教会 华严莲社菩萨学会成立大会开示 各位菩萨,今天我们所成立的是菩萨学会,所以你们大家都是菩萨。我们莲社成立这个学会,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来推行菩萨道,所以称各位为菩萨。这个菩萨的称呼,你们应该当之无愧!因为大家既然已发了心来学佛,第一步的菩萨资格已经具备了。我们要本著菩萨道的内容,逐步的实施。希望我们的菩萨道早日完成,菩萨道圆满成就,也就是我们佛果的成就。学佛的目标,就是要成佛。因为佛告诉过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我们要自我庄严,自我肯定,自我庆幸! 我们都是将要成佛的人,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都有圆成菩萨道,证得无上佛果的一天。 那么菩萨道的工作是什么呢?我前几天在发起会上讲过,我们是弘扬华严的道场,华严经也从 先师公南老人住世时,于民国六十四年佛学院开学以后就开讲,一直到现在,已有十五、六个年头。虽然大家不一定有时间从头到尾都听过,但是我们每个月读诵华严经时,我都有把我们所诵的华严经的内容,提要地向大家讲说过。整个华严教海是一味的,从第一卷至八十卷,都是在彰显一真法界的缘起真理,让我们了解真如缘起和佛性缘起的这些道理;所以在理论方面,我们已做了一些弘扬,在事修方面,我们也随力随分的做了一些功德。 譬如华严莲城立以后,我们第一件成功的菩萨道,就是配合佛教的需要,以及发挥佛教入世的精神,成立了智光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它从二百人,发展到现在四千七百多名学生。今年暑假招生后,可能会突破五千名的界线。我们学校的校风、学风,一般都给了我们高度的评价;到今年是二十六个年头,从来没有出过一件事情-有关于青少年犯罪之类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平善呢?因为有一股佛法的力量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我师祖南公老人,担任董事长期间,时时刻刻地关怀学生的生活,老师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人家圆寂以后,承董事会选我出来继任董事长,虽然我工作忙,但我还是时时刻刻注意学校的发展。同时也要归功于善导寺董事长妙然法师的驻校监督。他做事很认真,进入智光差不多二十年来,每天早上八点以前就到校,晚上有时九点半才回善导寺,这种精神是令人钦佩!他的为人是不做宣传的,也不应酬的,你请他吃饭他也不会到,他更不会作秀,他是真真实实的金山禅堂出身的一个禅和子。现在保持这种风度的出家众很少,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几十年来,每天早上拿著一个僧袋,搭上公共汽车,八点钟以前一定到校。因为他这样认真,所以所有的师生都不敢懈怠,今天学校能够这样发展,赖有外人不知的这许多因素。 例如我们办的是商工职业发展,但我们的学生也有考取大专院校的,因为我们一直鼓励学生们去考大专深造。怎么鼓励呢?如果那一个学生考取了大专院校,学校就颁发一分奖学金他,不管他们家里有没有钱,通知他到学校在学或结业典礼上领奖学金。这是一份荣誉,木生都很注意争取。从五年前我接任董事长以后,我知道了这件事,我觉得单奖励学生还不够,还要奖励班级导师。每个班有五十多位学生,督学的中心在导师,学生成绩好坏与导师的勤惰有关系。所以我也发起鼓励班导师,如果那一个班级,有一位学生考取大专院校,莲社愿意提供一分奖励给老师,金额是新台币一千二百元;这是给老师一种酬谢。也是一份誉! 去年我们学校有一百多名学生考取大专,我发出奖金十多万元。钱虽少,但因为这是一件新鲜鼓励的事,得奖的老师都非常高兴!今年开学,我刚发过奖金,最多的一班有六个学生考取,总共有一百多名学生考取大专,盛况不衰。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鼓励智校师生。所以学校才有优良学风。 虽然我是董事长,我没有申请一文的车马费,而且又自己拿公出来做奖学金;这样的做法,在私立学校中恐怕很少见的。同时你们各位菩萨,对智校也有很大的贡献,这里有一张收据,是去年每个月各位出的,南公老人纪念奖学金的成绩,一共收到九万七仟四佰伍拾元,因为资料到年底才收齐,所以没有来得及在去年第二学期的校刊上发表,但是过了年之后,资料和奖金,我都缴到智校,大概今年第一期校刊会刊出,学校已经开了收据来了,这是各位的功德。也要表扬一下,谢谢各位的支持!各位的钱用的有代价,有意义,这也是菩萨道具体的表现。 另外,我们在桃园侨爱佛教讲堂,附设有一所儿童村。专收孤儿,以教以养,发挥佛教慈悲精神,同时在那个地区,佛教也发展得相当有成绩。例如侨爱佛教讲堂在观音法会、过年拜千佛、佛诞节等法会上参与的人数,差不多也跟我们莲社的人数相等,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令人满意的现象。尤其我们都没有向外募捐,儿童村的开支,都是莲社支援,大家刻苦的经营;妙果法师现在在那里负责,虽然只是很短的两年,已完成钟鼓楼的建筑,现在又把围墙靠马路这一边,加上了琉璃瓦盖顶,并且在墙上漆上黄漆,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大字标语,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佛教的教化宗旨、佛教的精神!这些都是本著菩萨道的精神在发扬、在推动。 另外一个发展是我们在美国的华严莲社,新建的佛堂,大概在今年八月可完成。今后,我们在美国的夕法工作,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到时候要请大家去参加落成典礼。 过去我们所修的菩萨道,除了以上的这些发展外,还有每年冬令救济、印经会、放生会、福田功德会等,也都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冬令救济从民国四十八年开始,我们的冬赈工作,最远曾扩及苏澳、澎湖、台中清水、彰化荣民之家、各地疗养院、救济院等,多年来都在接受我们救济。还有我们如果看到报纸有急难待救事件,或者家庭变故、水火风灾等,我们都随时派人前去慰问救助。如有小孩失去父母,我们就去接洽收养;还有台北市贫民社区发奖学金,参加台北地方法院担任荣誉观护人,照顾犯罪青少年等,这些都是过庄我们莲社推行菩萨道的活动。这些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是各位菩萨的。因为没有大家的支援、捐献、赞助,我们不可能有这些成就,我在此谨代华严莲社,向各位敬致十二万分的谢意和敬意! 今后,我们有了新的组织,我们希望在新的年度开始,更加努力走上更高层次,更大层面,去为社会及信徒服务,希望能有更好的成绩表现。今后,我们本著这个菩萨学会的宗旨,救人济世的精神去发展。尤其我们要弘扬华严,要以普贤万行为修学的指导方向,而普贤万行又应该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为准则,逐步地去实行它,推动它,发扬它!使各位的菩萨种子生根,成长、开花、结果。最后,祝福各位,福慧增长,身心自在!谢谢各位! 华国华严莲社成立经过 华严莲社美国分社,新建佛堂已完工,所造佛像即将成就,兹订于五月十六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 此一莲社,成立于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冬天,当寺,成一来美国访问胡王本空、吴允良、蔡树强、胡宪文等莲友,在一次餐会上,有好几位中国留美学生、蔡体行、陈明章等倡议,邀成一到美国成立一座佛堂,方便许多留美青年及华侨,有地方礼佛、研究佛法。成一以事关成就侨胞们宗教研修,立即欣然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共于当年冬间,买下三藩市南湾区圣荷里市配列司奈民房一幢,作临时佛堂。继于次年暑假,率领弘度、心明两位学僧,携带卍字大藏经一部,释迦佛像一尊,普通入门佛书多种,来美开始布置佛堂,成立佛学研修中心,礼请旅美侨领罗无虚、李传薰两位老居士,担任中心讲师,轮流于每星期日集会,为有志学佛人士,宣讲佛法。成一首于佛堂布置完成后,举行餐会,向大众介绍佛堂成立的宗旨及今后研修的方向。当天到会者五十余人。同时定名此一佛堂为“美国华严佛教会(华严莲社)”,同时即席公推成一为首任会长,并当请吴允良居士负责向美国政府,办理宗教团体登记。 之后,成一每年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美作佛法的弘扬,首次正式讲经是次年十一月间,所讲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为期一个月,平时则由罗老居士介绍阿含经,李老居士讲介金刚经等入门佛学。听众日增,且研修兴趣很高。 由于配列司奈地处圣荷西市之东北隅,每次聚会,信徒皆有不便之感。成一为了方便大家,乃于七十五年秋间,购下市中心区“库比谛诺”住宅一幢,将佛堂迁入,大众非常欣喜。除平日仍由罗、李二老领导研究外,并成立周六念佛会,由弘度监院领导大家念佛,成一亦于佛堂迁就后,专程来美开示佛法,鼓励大家精进学佛。七十六年七月,成一抽空来美,主持佛堂成立后,首次举行的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这次法会参与信徒多达八十余人,请求皈依三宝者亦十余人。次年七月三十日,本莲社假桑尼威尔社区活动中心举行法会,庆祝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成一亲临主持,并宣讲观音救苦法门。此次参加法会之信徒亦八十余人。会后素食聚餐,大众法喜充满。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本莲社假库比谛诺市社区,江美玲居士故居,启建庆祝药师佛诞法会,成一亲临主持,并宣讲观音救苦法门。此次参加法会之信徒亦八十余人。会后素食聚餐,大众法喜充满。同年十一月二十日,本莲社假比谛诺市社区,江美玲居士故居,启建庆祝药师佛诞法会,成一亲临主持,并宣讲药师延寿法门,八十多位信徒与会,请求皈依三宝及求受五戒者有陈明章、蔡淑英、陈明慧等多人。本莲社礼请净海大和尚担任住持,弘度法师出任监院。七十八年四月,本莲社经胡宪武居士介绍,在米尔必达市南大道五十号购得商业区土地一片,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尺,做为兴建佛堂之用,代价是美金四十二万伍仟元。同年四月十九日,获得加州政府发给佛教团体登记证。又于同年八月十四日,获得联邦政府发给佛教团体登记证。乃于当月正式成立美国华严莲社董事会,以成一、云霞、净海、弘度、贤度、明度、妙果等七人为董事,并推请成一为董事长。七十九年四月一日,本莲社兴建佛堂举行动土典礼,并于同月三十一日假库比谛诺佛堂召开第二次建堂工作会报,由成一亲自主持,经热烈讨论后,决定分成四组,进行工作。计总务组组长李传薰居士,财务组组长洪玫照居士,工程组组长黄雪珠居士,公关组组长黄雅凤居士,筹建会会长洪读居士。监工请杨良渊、陈宏伟居士,会计洪凤竹居士、出纳弘度法师。预计佛堂建筑工程一年内完成。八月,成一再度来美召开组长会议,了解工作进度,并决议1.工程会务委请洪读会长全权处理。2.比价截止,即请陈建筑师申请建照,准备开工。3.募捐工作加强进行。4.文宣工作必须加强。十一月本莲社兴建工程,经四家营造厂比价结果,以STOA公司的估价为最低而得标。其总价为七十七万九千一百一十二元。乃于十二月下旬开工,经整整一年的时间,于八十一年元月宣告竣工,通知成一来美验收。 于建筑过程中,曾发生两件遭遇停工问题,一是走廊柱子,未做包防火水泥的粉刷,不合规定。由市府监工人员通知补充设计,再依规定复工,此一补充设计,增加约六万元的工程费。二是地基下层发现污土,必须停工清除,(幸未被市府监工察觉,否则还有被罚款的命运。)清除时间约一星期左右,其余尚称顺利。按美国规定,所售建地,如发现污土,地主要负责赔偿,我们的地主大概欺负我们外国人,这笔赔偿,被他赖掉了。佛堂的总造价是九十万八千四百六十二元四角二分。其中除开标价七十七万九千一百十二元外,追加预算为十二万九千四百六十元四角二分。 成一接获验收通知后,于八十一年元月七日来美,经仔细查看后,发现二楼佛殿前后门皆不对称,要求改正,但以原结构图未注意到这一点,如要改正,必须大动手续,乃不了了之。其余就是佛殿内及走廊电灯,皆多灯共一开关,颇不理想,经交涉结果,也是报以无法改变而作罢。另外,楼梯间无灯,此点他补装了。还有厨房炉灶设备,烤炉太多,请予改变设计,他做到了。再有就是楼下大厅未做装修,他们的理由是我们曾有出租之计划,所以依当地习俗,留给租人依其需要自行装修,也只有听他们的了。五月,成一再来美,在三十日下午,举行佛堂完工启用,佛像安座典礼,并成立共修会,普济功德会,规定每月第一、三星期日诵华严经,第二、四星期日礼药师忏。领导信徒从事佛法研修。遇有地方灾难发生,或社会家庭发生变故,必须救助时,则发动信徒展开救济工作,以符佛教弘法利生之旨。当天新任住持净海大和尚也莅临参加了此一典礼。成一特向大众介绍,大家均当场要求净海大和尚,能常来莲社讲经,宏扬佛法,利益众生。十月二十五日,居士护法会宣告成立,当天到会信徒约一百余人,首由成一说明居士护法之意义,随即选出洪读先生等二十五人为理为,并选出洪读先生等七人为常务理事,最后洪读先生以最高票当选为理事长。晚间素食聚餐,大家在无限欢愉气氛中,完成了一次居士对佛堂拥护的热忱心愿! 附记:佛陀感应 瑞应连连 成一在居士护法会成立之后,晚间拜佛,发现原有的一堂华严三圣像,法身大小不一,毗卢遮那佛特别瘦小,心中感到一阵愧疚!谁知第二天清晨一醒来,弘度即告诉我说,张纯一居士想捐献一尊佛像功德。上午十时许,何守正居士带领一位邓苏丽居士来拜佛,他也表示想捐献一尊佛像功德;下午周晓利、黄明仪居士也说要献一尊佛像。真不可思议,昨天晚间才发现佛像呈现大小不一现象,今天一天就有三人要献佛像,这一感应,著实令我惊奇!事毕回到台北,贤度徒又报告说,谢观秋居士想献一尊地藏菩萨像;林洪芷居士要送一尊观音像。真太好了!我本想就是要在佛堂供奉华严三圣像外,延生堂供一尊观音,往生堂供一尊地藏,竟然就有五位居士发心,刚好五尊佛菩萨像都齐全了。道场成就,瑞应连连,佛法之灵感,应时而显现,此乃大众诚心之所感也。于是立即向市区几家佛像公司,打听行情。发觉叫价均甚昂贵,且尺寸也不够要求。一尊三尺多高的佛像,即需台币二十七八万元,非我力所能及。因而再向大陆打听,苏州寒山寺楚光同学来信说,现在雕像工很少,不得要领。后得香港志莲精舍宏勋法师之介绍,到北京六和艺品公司订造,她并给我看他们的出品图样,结果我发现用唐三彩的彩色较生动,且能持久不变,所以就决定签约托造。三圣及观音、地藏,总共五尊佛菩萨像,合计港币六万九千余元,折合台币还不到三十万元。真可谓是价廉品高也。 佛像定于今年五月十日前运到。那下一步就是筹备落成开光典礼了。今年是闰三月,就定于后三月二十五日(国历五月十六日)举行盛典。成一于三月廿四日来美,召集居士护法会理监事大德,于三月廿七日下午时开一次筹备会议,决定分十组进行工作。与会者有:洪会长、李教授、吴心善、潘慧修、黄明仪、周晓利等约三十余人,我将典礼程序说明后,大家都能同意。遂讨论细节,到九时许方始散去。 落成开光典礼过后,华严莲社美国分社就算正式成立了。今后,佛堂朝向弘法利生目标发展,望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以不负诸方信徒的赞助与希望!并达到为社会大众,消灾降福之目的。 附记:七十九年四月一日。美国加州库比提诺市华严莲社。在旧金山南湾区米尔必达城购地○?六亩,建造两层楼房,总价约在佰万美元左右,至八十一年五月间完工启用,并于九月间成立居士护法会,协助推动弘法利生的工作,华严佛教会新址:AVATAMSAKA BUDDHIST LOTOUS SOCIETY 50 South Main st. Milpitas CA95035 U.S.A. THL:408-9420874 净海法师现任财团法人台北市华严莲社住持、美国德州佛教会会长,曾毕业于上海佛学院,到台湾后亲近慈航长老,又留学泰、日两国有名学府。精进修学,严持净戒,著有南传佛教史,译作有佛陀画传等书。为当代中国佛教界不可多得的僧宝。净师自旅美弘法以来,为南美国华侨佛教界开辟了一片新的修学园地,颇为当地侨胞所敬重。 南公师祖圆寂十周年纪念献供文 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师公南老人,圆寂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 在过去这十年当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想念师公,而师公南老人的精神,也似乎是常相左右的,在影响著我们莲社的发展,而且是那么顺畅而踏实地,向前推进著,各项应兴革的事宜。这无疑地是仰仗著师公老人家的佛力加持,有以致力。当我每次心理上泛起这些念头时,总昃要至诚恳切地作片刻默祷!深深地感谢师公老人家的慈悲呵护! 回想师公老人一生对佛教所做的贡献,对后生学子所做的栽培与提携,及以伤时忧国的情怀,慈念众生的悲愿,积极推动佛教教育、文化及慈善三大工作的热忱,过去已曾有过多篇报导与描述,这里不预备再事叙说。只想把老人家上生之后,莲社这十年来,所以足以陈述的业绩,简略地做一报告,以慰老人家华藏世界常寂光中之灵! 一、弘法工作 老人圆寂后的当年秋季,华严法会期间,成一先为大众宣讲了一次“华严经品会大义浅释”之后,又应信徒及华院同学之要求,继续开讲师公未讲完的华严经,那是一个无法推委的责任,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师公的华严经讲到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一段经文尚未讲完,就因病停讲了,既然信徒及同学大家喜欢听,我当然要接著师公未讲完的章段讲下去。最初开讲时,感到有些紧张、吃力,后来慢慢地翻书、找资料、理头绪,渐渐地能够应付了,佛学院一年两学期,还是把华严经当作主修课,所以祗有在学期中间才讲,放假后就停讲,十年来从未间断,这一点足以告慰于师公老人。七十四年十二月,成一在美国圣荷西市创立华严莲社美国分社,并随即展开弘法活动,这次是应当地侨胞要求,讲了一次普贤行愿品。那是在虚名之下,被逼著做的一次演讲,虽然讲得不够深入,但幸未出大错。同年十月,应苗栗大湖法云寺请,主持药师佛七,开示药师净土法门。七十五年五月,出席日本佛教大学在京都龙谷大学召开的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题为“社会伦理与佛教”。七十六年七月,出席在美国圣地牙哥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哲学会议,发表论文,题为“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述其思想之建立与演变。同年二月,出席净觉佛学研究所,在台北召开的国际佛教孚术会议,发表论文,题为“佛教后继人才的教育问题”,论僧教育之改进与加强。七十七年十一月,应台南市正觉寺居士弘法会请,在该会大礼堂,讲三种华严经传译及华严宗成立的经过,让大家了解华严教学的伟大。连续三天,听众人潮有增无碱。七十八年七月,出席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细罗分校,所召开的国际中国哲学会第六届会议,发展论文,题为“华严思想教判的殊胜价值”。同年十月,应清华大学慧钟社请,在该校礼堂,讲“华严宗纲要”,介绍本宗重要之经论注释,及其判教、教义及行果。十一月,应高雄市佛教会主办的佛学座之前,在元亨寺讲堂讲“华严宗五教十宗的教判”,介绍本宗主要经典的传译、弘扬,祖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教十宗之特殊成就。七十九年七月,应台中沙鹿竹林寺请,在该寺华严讲堂,宣讲华严经十地品一个月,连续三年,听众皆百数十人,历久不衰,殊为难得。同年一月,在侨爱佛教讲堂佛七法会,讲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八十年十二月,在本莲社年终加香佛七法会中,宣讲华严经净行品(未完)。八十一年三月,应台中佛教会馆春季法会请,在该寺大殿,续讲华严经净行品,听众最多时达八百余人,盛况空前。以上是成一十年来弘法工作的摘要报告。 二、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是莲社特定的工作目标之一,也是师公南老人最关心的工作之一,因此,我在报告了弘法工作之后,接下来该向师公叙说,这十年中,我们莲社所做的教育工作了。首先我来报告,华严专宗学院发展的情形。当师公上生时,学院正在第二届第三学年中,现在已是第五届的第二学年了,过去已毕业的四届中,一本既定的教学方针循序推进,第二届同学,在师公上生之第二年,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第三届开始后,学院除应实际需要,增设了研究所外,并在桃园侨爱佛教讲堂,附设了先修班,以应付寺院人情,及好学的低学历的僧俗青年的要求。先修班及研究所皆三年制,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投入寺院及教会服务,或出国深造,所以报考的学员非常踊跃。先修班生毕业后,如果成绩及格,皆可升入大学部就读,以满足其进读学院的目的。学院在增设了一所一班之后,教学都能按预定的目标向前推进,至前年暑假为止,大学部三、四届,研究所及先修班一、二届,皆已顺利毕业了,同时续招考了第五届的大学部,第三届的研究所新生,并皆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现在祗是先修班暂停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所同学,有名证光者,考入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念硕士,已得学位,继续念博士中,大学部有开智及日贤也正留学东瀛,而学成返回常住服务者,有观慧、徽定、会容、证自、传智、贤度、明度、圆识、地观、禅度等,都能学有所成,或服务常住,或建立道场,受请到处讲经说法者,亦大有其人。本届就读者有法明、体信、自庄、修德、圆照、乘瑄等,皆精进不懈,可望成就之优秀僧才。 其次应该陈报智光商工的近况了。智校这十年来,一直在继续成长中,在硬体建设方面,大门堂沿马路边的空地,一直连到保健室外的旧有房屋,总一千八百多建坪土地上,新建了一幢电脑大楼,沿路边的九层,原走廊部分为五层,皆已装修完峻,分层使用。在软体建设方面,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学校已经全部装成冷气教室,使学生夏季上课,免受炎热之苦,在教学内容方面,现除原有的电子科、商科、机械科外,又增设又美工科、资料处理科、餐饮科、资讯科、控制科等五科,而总为八科。学生人数,日夜间部今年招生下来,应可破六千大关。近几年来,因为一般就业水准要求提高,我们也一直鼓励毕业同学继续深造,凡考取大专者,皆返校领取奖学金,三年前,成一更提供一份导师奖金,给考取大专生所读之班级导师奖金,鼓励老师认真督导教学,以提升考取成绩,因此教学竞争风气弥漫校园,形成一片清净的优良学风。此之成就,大多是妙然法师管督有方之所致。而张南山校长之诚笃精进,亦功不可没,此足堪告慰于师公老人者。 筹建佛教大学,亦师公老人向所关心的事,中国佛教会,在七十五年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通过筹办佛教大学一案后,即积极展开筹备工作,成一先是被推为筹建委员,后又改为执行委员,待文教基金会成立后,又被选为董事,在被选为觅地五人小组之一后,曾以一年多的时间协助找地,在董事会成立后,我们以莲社名义,捐出筹备基金贰佰万元,又替住持净海法师捐助一佰万元,然后义卖、园游会、法会、传戒会等筹钱活动,无不参加劝募,乃至在外讲经时,亦不忘为佛大鼓吹及劝募工作。沙鹿竹林寺、台中佛教会馆及苗栗法云寺等寺院,皆亦因此而慷慨捐助。现在校地已购妥在新竹市香山区,政府开山执照业已取得,即可著手整地建筑,预定八十三年招生上课,此一酝酿多年的佛教大学,已定名为玄奘人文社会学院,虽经诸多曲折,重重难关,但在执行长了中去师,孜孜不息努力奋斗之下,此次决定成功,不会再告吹了,尚请师公老人慈力加护,俾能早日顺利成功! 设置南亭和尚纪念奖学金,鼓励佛教青年(含僧俗)研修佛法,以期将来从事弘法利生工作,莲社为了推动此一工作,特将师公老人家圆寂期间,所有师友、信徒,致赠之香仪、礼金,提拨出来,作为南公纪念奖学基金,以孳息作一年一次颁发奖学金之用,配合赵氏慈孝奖学金,分发各大专院校及各佛学院所优秀学生,受奖学生中亦有国外留学者,如就读美国哈佛大学的卓登喇嘛,就读南韩东国大学的惟果,日本东京大学的证光、大正大学的日贤师等,还有智光学校设置(莲社信徒出钱)的南公纪念奖学金,专奖智校生。受奖学生皆知感恩上进,影响很大,这也是老人住世时最爱做的功德之一。 三、慈善工作 从师公老人上生之年开始,我们把信徒每月庆生会,易名为华严福田功德会,分组劝募慈善基金,成为社会福利济助之用。捐款方法是每人每月一佰元(多捐更多),零缴整缴随便,银行开一专户,公推一人为管财务者,负责记赈支付,其救助对象五分种:(1)急难救助,社会发生水灾、风灾、家庭变故等灾变时,立即派员前往访问送钱,如有儿童无人抚养者,亦可救送侨爱儿童村收养。(2)医药救助,我们已连络有荣民总医院、台大医院、马偕医院、仁爱医院等多家医院,凡遇贫苦无力缴付医药费用者,随时跟莲社连络,随时派人前往代为缴付。还有远道地方乡镇公所,我们也有连络,遇有久欠医药费者,亦可随时申请拨付。目前有汐止、新庄、澎湖、台中等地乡镇公所跟我们有连系。(3)贫困救助,政府登记有案之低收入户,我们每年参加区公所开会,认定十户至二十户不等。(4)冬令救助,这是莲社行之三十多年的一项救济工作,每入冬季,即发动信徒捐款实施。(5)慈善救助,这是指对一般公私立育幼、养老、残障等救济机构,如孤儿院、养老院、盲哑伤残院等慈善机构而设的,对这些地方,我们也会送一些温暖慰问之意,因为这也是师公老人,生平最关怀的对象。 四、文化工作 所谓文化工作,应分两方面来说,一是民族文化,二是佛教文化,我是佛教徒,当然以发扬佛教文化为第一优先。但我对于民族文化亦很重视,因为佛教是泛国际性的,而民族文化则是区域性的,但是欲发扬泛国际性的佛教文化,必需先配合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方始不被排斥而收相互激荡之效。何况我中华民放,文化含蕴甚深,尤其长于治世之道,所以六祖大师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语。太虚大师则强调“人成即佛成”的现实主义。这就说明了宗教修养应从人生修养做起。所以我常关心世道,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宣扬。我在讲经的时候,常引用儒家的名言,强调世道的修治。在跟智校或佛学院的师生说话时,曾不止一次地鼓励他们研读四书,我强调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去年放寒假时,我曾赠送智校老师们以世华银行所印的“论语袖珍本”每人一本,要大家有时间翻阅,或能得到其中的益世名言。我也曾选论语中有与佛学意义相通之语句,略加译释,著之校刊之首,以启发师生对儒佛思想一致之认知。为了发扬佛教文化,我曾在师公老人上生之第二年,即著手编辑老人遗作为全书,计可装订十二巨册,今全书已出齐了,这是对老人的最大交待。另外除了按月选印通俗佛书送人结缘外,更于七十四年元月,创办万行杂志月刊,报导海内外佛教动态,介绍浅显佛学义理,以导迷归觉、益世利人。另有一大愿心,尚待推行中,即编纂一套华严业刊,把十吟中外所有有关华严著作,搜集起来,加以标点符号,分章分段,以便利世人阅读,让华严大教,能以无阻无碍地弘传于天下,兹事体大,恳祈老人慈光加护,令此一理想早日实现! 五、社会服务 当师公南老人圆寂时,我领导中国药用植物学会,从事药用植物的研究,另代理智光商工职校,及华严莲社董事长。一年后,两董事会先后改选,我均被选为董事长,负起为智光及莲社服务责任。另外,我还是中国宗教徒联谊会的常务理事、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文化大学佛学研究所副所长。七十四年美国东方大学,赠我以名誉博士学位。七十五年世界宗教徒协会在台北成立,我被选为中国区副会长,十月,世界佛教僧伽会,假高雄皇统大饭店召开执行会议,我也被选为中国区副会长,同时我以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身份,奉派组团出席在尼泊尔召开的,第十五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由于杂护我国代表权益得法,回国后还受到内政部给我的嘉勉。七十六年我带团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全欧洲佛教大会,顺道访问英、比、德、义、荷、卢等国家,与各该国家佛教团体,也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七十七年,中国佛教文教基金会成立,我被选为董事,同时当选连任智光商工董事会董事长。七十八年当选连任华严莲社董事长,七十九年九月,当选中国宗教徒联谊会(现改为中国宗教徒协会)理事长,八十年七月,当选为中华民国宗教教育协会理事长,联合全国各大宗教教育团体,争取宗教教育的合法地位,并要求政府早日颁布宗教法。 最后,我请师公老人慈悲原谅,我写得太噜苏了,但是我想,假如我不把这些写出来,又无法表明我在过去这十年中,为佛教、为莲社、为学校做了些什么事。其实,我之所以能有机会参与佛教社会、宗教团体,做一点服务工作,还不是仰仗您老人家的余荫。不过,我虽然有机会为佛教教育、文化及慈善等工作献出心力,略尽棉力,但我毫不骄傲,相反地,我时时警惕自己,希望努力尽职负责,把每一件能做的工作都做圆满,不要出任何差错!慈悲的师公老人!请赐我力量!今天,我谨以上述这一份报告书,作为纪念您老人家圆寂十周年的小小献礼!敬请慈悲纳受!并请早日乘愿再来! 华严莲社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序 佛说:“万法因缘生,缘具事成就”。华严莲社之创立,亦因缘所生法也。 先师祖上南下亭老和尚,于三十八年春,应宝岛弟子群之虔邀,奉其恩师智光太师祖以俱来。曾三易其居,持久作客,诸多不便,南公为尽弟子奉养师长之职责,乃于四十年春,从信货款购屋,定居于新生南路一民宅,以便晨昏定省,嗣以左右邻居逼近,喧闹难堪,无法度其静修生涯,乃于四十三年迁至今址,方始安定,遂命此居名华严莲社,此创立莲社之最初因缘也。 另一促使华严莲社成立之因缘,为信徒酷爱华严大教而成立,盖宝岛沦为异族统治者五十余年,信徒渴求大法,苦于无处问津,幸有政府八年抗战获得胜利,台湾光复,大陆高僧,陆续来台弘法。及至闻得焦山智光大师,泰州光孝律寺南亭和尚,宣讲华严、法华等大乘经典,如饮甘露,如餐醍醐!唯以二老依人为生,居无定所,无法广开经筵,遍弘大教,是为遗憾。乃思建立道场,延请智、南二公长期说法,迨闻南公有购屋安师之意,遂乃共发大心,鼎力促成,得此助缘,莲社乃能顺利成立也。 综此莲社成立之二大因缘,实各具深意,南公购屋安师,大孝也;信徒为法促成,助弘大法,足以净心社会人心,大智心。二者均含重大觉世济众之无上意义,尤其影响深远,功德难以计量。良以莲社成立以后,智南二公分别宣讲法华、华严、楞严、金刚、起信等诸大乘经论,政府各级首长、夫人,中央多位民意代表、社会各界善信男女,纷纷从听经闻法,而皈依我佛金莲座下,给社会贡献出无心之安定力量。由于信徒日增,护法者众,乃进而发展社会教育,创办智光商工职校,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及以华严专宗学院,储备佛门弘法僧才。举办冬令救济,照顾民间低收入户,金门劳军以鼓舞士气,启建仁王法会以护国安民,成立大专奖学金,诱掖智识青年学佛,空中布教,翻印浅显佛书,普向社会介绍佛法真理,使迷信妖鬼邪神之民间崇拜,一转而为而信佛徒,于不良风俗之改善,起莫大之净化作用。于桃园眷村成立讲堂,接引军眷学佛,于海外成立华严分社,广度侨社善信皈依,综上种种弘化事业之建设,财法二施之功德,皆南公一念孝心,诸信徒一念诚心,有以促成之者,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实无法估计矣! 前人发心,创此基业,高则高矣!美则美矣!我等后人,承此基业,当何所为?曰:守成之!曰:发展之!必如此,方不负前人之所付托!创业之南公,圆寂既十载矣,一以猥才,蒙其顾命,时怀临深履薄之心,率诸徒众,努力经营,于彼所遗事业、法业,一一勉力维持,虽无重大突破,幸未有所陨越。今者,莲社度其四十生辰,合社僧信大众,咸望做一庆典,出一特刊,以资庆祝。并盼写一序文,著之刊首,以用介绍。一以驽骀之材,承斯艰巨,实愧乏善可陈,谨将创社因缘及先人所作各项弘化事业,简述如上,一以表达庆贺之忱,一以告乎来者,莫忘先人创业之艰辛,并期有以发扬而光大之。是为序。 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脱稿于莲社之退居寮 怀念我最尊敬的应慈座主 按:应慈老法师曾领导华严疏钞编印会,重新整理出版《华严疏钞》。 为弘扬华严思想,不断地宣讲三种译本的《华严经》,并同同时流通,悲愿无量,福泽后学。 悲愿无量众生得离苦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居士、法师、佛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刚才我们听了何全刚局长的讲话,我个人也有点浅近的感想,现提出来给各位参考、并请指教。刚才何局长谈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两句话是佛陀释迦世尊在大《华严经》里讲的。这两句话确实如何局长所说,是我们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我们佛教徒工作的正确方针与修行的重要指针。我们中国,过去曾被称誉为是世界第二佛教祖国,这是战前的话。这两句话在当时来说,我们当之无愧。因为刚才何局长也说过,跑到世界各国去看看,像我们中国这样的有规模的寺院,那么多的出家众,尤其是那么普遍的信众,真可以说是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我们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我率团到欧洲,出席了全欧洲佛教第二次大会,那一次的大会,是联合国文教组织发动的,我们去参加了那次大会。也有邀请我们亚洲佛教国家代表的,包括日本的、韩国的,还有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在当时的会议程序上有一个节目,就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都要提供一个为世界祈求和平的节目。那次,与我一起去的二位法师,我们三个男众,十多位女众。事前商量了一下,他们既然要请我们参加一个祈祷的仪式,我们就把中国佛教僧伽的服务,整整齐齐的穿起来,我们三位法师穿的是黄海青、披的是红祖衣,比丘尼穿的是咖啡色海青、披的是黄祖衣。上台以后,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祈祷世界持久和平。我们唱念做完后,有一位当地的法国比丘跑来,一把抱住我说:法师!你们这个团体太好了,你们要常常来,我们这里很需要你们来,像这种庄严的仪表,悠扬的梵唱,真的太好了!因为这是他们没有听过的梵呗。所以凭著我们这个唱诵,凭著我们的服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在世界上是很受重视的。尤其是在唐代,唐太宗统一中国后,文化发展,宗教也跟著发展,那情况跟现在我们中国差不多。我常说佛教的发展也要靠国家的太平。所以我们佛教徒,我们的先辈在为我们留下的早晚功德本里,都有为国家祈祷的词句。我们佛教徒向来一直是很重视爱护国家的。我们讲要报四重恩,其中就有报国家恩的一项。所以何局长刚才说,我们应该要养成爱国的思想,爱教的思想和爱众生的思想。这三个思想能够做得好、做得实在、做得成功,那我们佛教也就很好,国家也一定很好。现在国家太平了,我们很安定,有地方可以求学,更有机会来发展我们对佛教的抱负。 沉香阁感念先人恩 这话怎么说呢?我们虽是来自海外的,但开放探亲以后,我就回来了。我是江苏泰州光孝寺的法系人,我对沉香阁也有一段感恩的历史。因为今天我们开会纪念的应慈老法师,他老人家当年在这里讲经,我的先师祖南亭老和尚,他是应慈老法师的学生,他从安庆佛教学校毕业后,就跟随在应慈老法师身边。应慈老法师创办的第一个佛学院是在常州清凉寺,然后迁到上海来,以后又在常熟兴福寺办过法界学院,成立华严学会。先师祖南老人始终是追随的。当应慈老法师到沉香阁来弘法时,我的先师公仍然追随在他身边。当时,我也常来沉香阁听应老讲经,来看看老和尚和我的师公。有时也跟他们一起打打坐。应慈老法师是禅宗和华严宗同时并修的,因为他是禅宗的传人,是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的传法门人。他与清末民初弘扬华严最积极、最成功的一位大师-月霞老法师是同参,他们同在天宁寺得法,得法以后,由于应老年纪较轻,月霞老法师一直很重视他。虽然他们是法兄弟,但却多次向冶开老和尚要求,说应老虽已在这儿受记、传法,但年纪还很轻,希望能跟自己学华严,因为应老的智慧比较高。冶开老和尚接受了这一要求,就把应慈老法师交给月霞老和尚,跟他学华严。由于应慈老法师很聪明,佛经一听就懂,也不把学佛之事看得很重要,有时甚至漠不关心,月霞老法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常常想用一些办法来鞭策他、鼓励他。有一次开了他一个小小的玩笑,让他去讲经。当时月霞老法师被人邀请去讲经,有很多信众来听经,还有许多年轻的佛学院男女学僧。有一天,月霞老法师从年轻的听众中叫出两位出家同学来,问他们是否都听懂了?他们回说不大懂。月霞老法师就说,你们听完经后,去请应慈法师来为你们复讲一遍就懂了。年纪轻轻的应慈法师,本来没有把听经当作一回事,所以听得不很实在,马马虎虎。结果月霞老法师使出这一招,要两位青年学僧去请他复讲时,应慈法师著慌了,他红著脸说:我刚才听经时没有注意你们提的这些问题,等我研究一下再告诉你们吧。话虽然这样说了,但仍觉得很惶恐,很不好意思。从那以后,应慈老法师开始认真学习了。这是月霞老法师接引后进的一种方便,他并不是故意用这种方法去出应慈法师的洋相,而是用此方法去激励他。从此开始,应慈法师也就很认真的去研究佛法了,最后终于成为一位名闻中外、名符其实的华严座主,一生中三种《华严》都不断地讲,并把三种《华严》同时流通,悲愿无量。这些事迹,我们听了都很感动,觉得应慈老法师是真正的佛教的导师。所以我们今天要举行研讨会来纪念他老人家。这是很有深长意义的! 召开研讨会意义深长 记得今年春天,我接到真法禅法师的来信,先诉我要为纪念应慈座主圆寂三十周年开学术研讨会的消息,并说是还要出一册纪念集,让我写篇文章,我想到,我没有随付好久就离开了应慈老法师,而我要报答他老人家的法乳深恩,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有机会能写篇文章来纪念他老人家,我觉得这正是我想做的事,应做的事。所以我就根据常州天宁寺的志书(因为里面详细地记载了应慈老法师的历史)摘要地把他一生伟大成功的历史介绍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我参学老法师、听他讲经的法乳深恩,一直想要报答的这一心愿说了出来。所以,我这次来这里参加研讨会,主要地就是为了这件事。真禅法师的八十大寿,我当然也是很重视的,因为真禅大和尚跟我有法亲关系。他是镇江竹林寺的传人,镇江竹林寺佛学院的创始人霭亭老和尚,是我的大师公,我们算起来有这么个法亲的关系。因为这两件大事我觉得都很重要,所以我就特别抽出一段时间到上海,参加真禅大和尚的寿庆活动和应慈老法师的佛学思想研讨会。在这个时间里,又意外地遇到了一件事。我出家的小庙,是在江苏泰州东乡,叫做海安的一个地方。它原来是泰州的一个区,现在,地方政府把东台划出二个区,如皋划出二个区,泰州划出二个区,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县,叫做海安县。我是营溪乡的人,我出家的庙叫观音禅寺。观音禅寺在清朝末年被当时的住持搞得很有气派。那个庙确实是相当不错的,有很多房屋,周围有二十八个村庄的信徒,也有八十多亩山田,三进殿堂。头山门进去是弥勒菩萨像,两面四大金刚像。中殿是观音殿,中有大观音菩萨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后进是大雄宝殿,殿中供三尊大佛: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边是二十四诸天像。是一个很整齐、很有气派的寺院。可惜在战争期间被毁了。我在第一次回来探亲祭祖时,曾试探地向有关部门问了一下,我出家的这个寺院有没有可能恢复?当时地方领导回答我说:不大可能。当时我感到很失望。到去年,我忽然听到一个好消息,说是有希望恢复,因为有关方面说一个县可以恢复三间寺。本来恢复佛教寺庙,是优先考虑城镇上的寺院,而我们这个营溪的观音寺原来就在乡下,这样就希望不大了。可是我们乡的乡长、乡亲们都很热情,他们为了纪念我们那间寺的第一代祖师玉师老和尚,所以极力争取恢复这间寺。玉成老和尚在清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他曾被满清政府封为泰州僧正司,他奏请光绪皇帝,平息庙产兴学的风潮中作出过贡献。所以他是一位对国家、对佛教,都有贡献的人物,因而乡里人都很怀念他,想方设法把他所修建的庙争取恢复。所以,明天我还在这里一天,后天就要回到苏北家乡去,动土奠基复建这间观音禅寺。这次我是为了这三件大事而回来的。当然,第一件大事还是为了参加纪念应慈老法师的这个研究会。今天上午,我有缘也有幸参加了真禅大和尚隆重盛大的祝寿典礼,现在又能与大家一起在这里共同研讨我最敬仰的一代宗师应慈老师的佛学思想,所以我感到十分高兴。 应老弘扬华严贡献大 应慈老法师很不简单,他老人家把华严思想弘扬起来,很有贡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华严疏钞》重新整理出版。《华严疏钞》本来是与《华严经》分开来单独流传的,疏是疏,钞是钞,经为经,这样读起来很麻烦,要三种书对著读。后来有人把三者合起来,但合得并不理想。对日抗战期间,上海有几位大居士,在应慈老法师领导之下,共同发起成立了华严疏钞编印会,请应慈老法师出来领导进行,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成功的。除此以外,他老人家为了弘扬华严,把三种译本的《华严经》都印出来流通。这样,《华严经》、《华严疏钞》、《华严经》的注释、注解都有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拿来作参考,就可以很顺利地讲《华严经》。现在我也因为有疏钞参考,在学著讲《华严经》,所以我确实是时时刻刻感念他老人家的功德的。今天,我有这个机会,有这个缘份,能参加这个盛会,能把我自己学法、得法时,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向各位报告,供各位参考,这是我感到最荣幸的大事! 彻知万事万物方能成佛 另外,我觉得刚才何局长讲的话不错,我们要记住,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学问,都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学来的。真如《华严经》中讲到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其中讲到文殊师利菩萨鼓励善财童子的一句最重要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你要学佛,你要多多参访知识。善知识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第一因缘。”即第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善知识的指导,你想一个人乱摸,或只是在佛学院听几门课,还是不够那么深入。善知识能把他学佛的经验告诉我们。所以善财童子接受了文殊菩萨的开示后,跑遍了一百一十个城市,拜访了五十三位当时各行各业的学术领袖,善财童子佛法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个上面的。不是很奇怪吗?为什么我们学佛法要去拜访各行各业的领袖呢?这里有句重要的话,佛陀在《阿含经》里讲过,《俱舍论》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修学佛法,想要完成佛果功德的这件大事,除了我们念佛拜拜佛修学佛法以外,世间的学问,我们也要能知道。不但要知道,而且要彻底弄明白。佛陀说的这句话,我们听了可能要吓一跳。那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对世间、出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件没有能够正知、能够遍知、能够作证,就不能成佛。”“作证”,即自己去体验过,等于到化验室里去做过实验,那样学问才是真实的,不是随便谈谈的。如果你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件没有彻底弄明白,你就不能成佛。佛陀对学佛之人的要求,就是这样的严峻,所以参访善知识,接受前人的经验,是修学佛法不可少的一种有力的资源。由此可见,何局长讲的话,确实是经验之谈。我也很幸运地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宝贵的指示。 我知道的很少,就提供这样一点自己的感想、经验,供各位参考,并请指教!最后,祝各位福德增长,智慧增长,佛法功圆。谢谢各位! 痛悼上海玉佛寺真禅和尚 宗门痛失法将 真禅和尚的突然示寂,一时真令人难以置信,但又不得不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正当大陆佛教在起步复兴之际,而我华严宗法门正在待学养深湛的宗门法将振敝起衰,这时怎堪折损一员大力法匠呢? 真禅和尚是我们苏北同乡出家大德中,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他虽曾在我求学的母院光孝佛学院读过书,他同时也是镇江竹林寺我霭师公的传法门人,但因局势关系,又先后不同届,我们从未见过面。 直到政府开放探亲以后,我第一次回上海玉佛寺拜佛,到他室见面时,才知道我们还有同学之谊及法亲关系。从那次以后,我每到上海,必去玉佛寺看他,也曾蒙他多次热情招待。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我接到玉佛寺一封征文信,为应慈老法师圆寂三十周年出纪念特刊,要我写一篇文章。去年三、四月间,又接到一封信,说是真禅大和尚八十大寿,要我参加海外诸山送一块祝寿匾。随后又接到一封正式邀请函,才知道真禅和尚是十一月十三日过大寿,应老是十一月十三日过周年,希望我回去参加。还提到,应老的纪念文已收到了,真禅和尚的祝寿匾也做好了。 与此同时,我又接到俗家侄儿王兴存的来信,说我出家的营溪观音禅寺的复建申请,已获得批准。乡政府已帮我们征得位于孙庄河南新筑的海王公路边一片地(约十亩余),也已办妥征收手续,并决定十一月十五日举行动土典礼,要我回去主持。我本在禁足期间,不便外出,但这三件大事一时集中,况且恢复祖庭是自家事,不容不出席,因而只好向佛菩萨请假一星期,带领明度、能度、妙果、恒果等徒子徒孙返乡一行。 我在十三日上午,参加了真禅和尚寿庆,下午出席了应老圆寂三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晚上回到旅店,翻看了真禅和尚的自传,一时使我对真禅和尚的为人、为法、为国家、为社会,乃至为佛教所做的一切贡献,真觉的感到:真禅和尚太伟大了。 当我收到真禅和尚圆寂的讣告后,除随即撰有“宗门待复兴,那堪据折法匠;众生盼拯济,祈愿早返慈航”挽联一幅寄沪,以示哀悼外,并就他的崇高行谊,以追念、惋惜、哀痛的心情,略述一二,以扬其令德! 好学不倦 真禅和尚六岁出家,七岁启蒙,读四书,学《禅门日诵》。八岁习《法华经》,十四岁应赴经忏,十六岁习《毗尼律仪》,十七岁入三昧寺启慧佛学院,十八岁至扬州宝轮寺听应慈老法师讲《楞严经》,十九岁入竹林佛学院,二十二岁随刘步青秀才学《左传》、《诗经》、《易经》、《礼记》、诗词等古文学,二十七岁入泰州光孝佛学院亲近南亭、苇宗二师学《华严》,中间曾至海安居士林听绍三法师讲《地藏经》,二十八岁听圆瑛法师讲《楞严经》,二十九岁至福慧寺听摩尘法师讲《法华经》。 真禅和尚自二十二岁起,就分别在各地佛学院担任教职,但从未对自我的学习稍有松懈。凡有名德讲筵,皆参与听讲。其好学精神广受称道。 卫护佛教 真禅和尚爱教护教的精神,真可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形容。一九四九年真师与应慈老法师相约,决定留在上海。追随应老各处传戒、讲经,并参与各级佛教协会的工作。 应老于六五年圆寂。文革开始,真师所居的玉佛寺受到冲击。乃与僧众五人坚守寺中十年,以糊纸盒度日,并千方百计,保护寺庙建筑及佛相,使玉佛寺未受破坏。文革结束后,玉佛寺恢复业林制度,领众度其弘法、修持生活。 弘法度众 真禅和尚的弘法工作,随著大陆宗教政策开放的脚步而日趋繁忙。尤其自八二年后,更是竭尽全力。当年主持了玉佛寺建寺百周年纪念法会,佛像重新装金,讲演《般若心经》,办学戒堂,招收学员剃度出家,传授佛学基本知识及日常课诵,宣讲三宝实义;并且进行筹备创设上海佛学院,次年正式成立。翌年,并于慈修庵成立尼众班。 真禅和尚年近八十高龄时,还不断的奔走各地,启建各式法会、演讲经典。不下数十次,同时应邀在国内佛教名刹道场讲经弘法,其所讲经论最多的是《心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世主妙严品〉、〈净行品〉、〈十地品〉、〈三昧品〉,另外,《地藏经》、《无量寿经》、《药师经》、《阿弥陀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其间曾受聘到过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启建水陆法会,讲《劝发菩提心文》,并出任住持,使古刹重光。总之,自文革之后,真禅和尚的弘法足迹和受法喜加被的信众,每日都在不断增加。 爱乡土 爱和平 真禅和尚注重社福,关怀残障,爱国、爱教。五一年,主持了圆明讲堂及玉佛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的法务工作,各四十九天,将香金收入开支之余,捐赠沪上各慈善机构。亦被聘为上海普陀、静安两区,伤残病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之后,上海的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儿童福利院、普陀街道敬老院、教育卫生奖励基金会、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儿童世界基金会,上海慈善基金会等机构,便经常受到法师的捐赠。其中于于残疾儿童的捐助基金,前后超过百万元(人民币)。此外,并全力配全上海弗协所举办的慈善活动。自己并在家乡设立了真禅教育基金会,提倡教育,鼓励家乡子弟就学。尽管曾经过著极度艰苦的生活,但都咬牙撑过,一切尽其在我,无怨无悔。 正是由于法师善名远播,先后被推举为上海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董事、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理事、福利院名誉院、慈善基金会副会长等职务。并另行设立了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会。 国际交往 上海玉佛寺为中国名刹。真禅和尚既住持玉佛寺,自难免要肩负起国际交往的工作。自五四年至九五年,先后接待过来访的宗教团体、社会团体及总统、政要,几乎普及各洲各国及地区,包括:日本、印度、锡兰、尼泊尔、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巴西、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密克罗尼西亚、圣马力诺、印尼、缅甸、马来西亚、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斯洛伐克、葡萄牙、英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 而应邀出外访问所到过的国家则有:日本、印度、泰国、美国、韩国、墨西哥、加拿大、法国、挪威、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菲律宾等国。所到过地区则有香港、台湾等地区。所到之处,广受欢迎,对加强国际交流,贡献卓著。 流通法宝 真禅和尚于七九年在玉佛寺首次恢复举行浴佛典礼。八一年正式展开各项宗教活动。八三年起,印经出版工作便开始大力推行。首先是镌刻明华亭董其昌楷书《四十二章经》、行书《释迦如来成道记》。接著就重刻应慈法师《正法眼藏》,雕刻唐、宋、元、明、清名家绘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宝像等。八九年出版《玉佛丈室集》,九○年开始,出版玉佛寺丛书。计先后出版有《玉佛丈室集》九集、《玉佛禅寺简史》、《玄奘求法之路巡礼记》、《般若心经讲义》、《天竺纪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华严经与华严宗》、《地藏本愿经浅释》、《九华山弘法讲经记》、《真禅禅藻集》、《玉佛寺画册》、《美法澳弘法记》、《台湾弘法记》等,均大量发行。 企之、盼之,乘愿再来 真禅和尚于整修复建寺院,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外。行有余力,不忘写作。尤以《玉佛寺丛书》、《玉佛丈室集》、佛经讲记等,阐扬华严大教,丕振宗风,继绝启后,为宗门添加了新生命,给僧团树立了新典范,功德无边无量。如今其摄化功圆,驾返华藏,固是菩萨度生常轨。然众生待度,如大旱之望云霓,企之、盼之!但望真师,早日乘愿再来!(原载台湾《万行月刊》一九九六年三月号) 华严一乘净土观 净宗祖师大德们,往往在纠正浅识者流,轻视净土念佛法门时,提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有力引证。意在说明普贤以等觉之尊,尚且引导修学华严十大愿王的大菩萨们,归向弥陀极乐净土。我们都是薄地凡夫,岂可轻视大菩萨们所修、所学的净土念佛法门呢? 大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至九地菩萨,于利他作业中,皆以念佛为第一要务。经云:“菩萨住此(第九)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智智。”可见念佛法门在本宗,也是菩萨利他行中重要的修行课业。 华严经内章门等新孔目章十种净土章云:“依小乘义,无别净土,依三乘义,有别净土,略准有四:一、化净土,谓化现诸方所净土,二、事净土,谓诸方净土众宝所成,三、实报净土,谓诸理行等所成,谓三空为门,诸度等为出入路,四、法性净土,所谓真如,谓以衣无住本,立一切法。一乘净土,依准有十:为此娑婆世界中,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种种身,二有种种名,三有种种处,四有种种形色,及有种种长短,五有种种寿命,六有种种诸得及以诸人,七有种种诸根,八有种种生处,九有种种业,十有种种果报。如是种种不同,众生所见亦异。问:欲明净土,何故乃辨众生分齐,不同?答:佛土自融,与法界等,无别可别。何以故?由是佛土,称法界故。若欲取别,知其分齐,依众生心,业行增减,定水升沉,清浊差别,印成佛土,大小多少,染净差别,云何得知,分齐同异?答:一乘净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具如地论广释。”据此段经文看来,华严一乘净土之种种分齐,唯依众生心,业行增减,定水升沉,清浊差别,即此印成佛土差别,无别可别。所以文殊师利,亦只肯定佛土深异,寄彼众生,而成相貌也。因为一乘佛土,称法界性而成,法界性者,众生心也。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起信论云:“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从这几段经论文字看来,可以意会到,华严一乘净土观的大概了。从此之理念以思,也可以探知,华严一乘净土观的中心思想,是要华严一乘行人,大家共同发心建立大乘佛净土,并不称极鼓励学者,往生他方佛净土。这是华严大教净土观独特的地方,不可不知! 七十四年华严佛七开示录 七十四年一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上午十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是本莲社一年一度的华严佛七开始的一天。首先我要向各位说明参加佛七的意义,和法会期间应注意的事项。我们要知道,这次法会是莲社每年年终特别规定,让信众来加强修持的一次法会,也是过去佛门丛林生活,留下来的特有修持风范。 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修,次则要学。修学的方法,在净土宗讲念佛,禅宗是参禅,还有密宗的持咒。在中国流传最广泛的,则以禅、净两宗为最普遍,禅宗是仗自力来反观自性、悟明自心;净宗则仗他力念佛圣号,求生净土。此二大宗派,在大陆上具大规模的道场甚多。这些大道场平常一天二十四小时皆定有常课,生活规律也较为严谨,旨在要使参学的人得到成就。假使一年下来,认为在功行方面进度还不够理想,就在入冬以后,年节之前,举行加香的佛七来加功用行,希望在佛七当中修行有所成就。念佛的人必要念到一心不乱,参禅者则希望在香头上得到一点消息,希望能够开悟。禅宗的主要目的是叫人开悟。悟到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脱。所以先太师祖上智下光太老人以及先师祖上南下亭老和尚,自创建莲社以后,也就本著这种遗规,除了平时定期的共修法会以外,年终也要举行一次加香佛七。 这是一个著重修行的法会。修行有集体的修行与个人的修行。这中间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家的信众,平常俗事粉忙,不容易把心定下来,也难得腾出时间来修行,念一个时间的佛或者拜一个时间的忏。因此,莲社每月规定有几次常课共修,让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诵经或者礼忏。但是这个功夫还是不够的,因为真正要达到一心不乱或者是明心见性的目的,一定要自知佛性,必须朝于斯,夕于斯,诚诚恳恳地修下去才行,不过这在居家之士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希望在这个年终的时候,大家放下一切,把心定下来,看看自己有没有这分善根,能够在这七天当中,将佛号念到一心不乱,或者是参究自性,由观心的功夫上得到个落脚处。这才是我们举办这次佛七的主要意义。 既然有这一个崇高的要求,所以希望来参加佛七的各位,在这七天当中,把一切的俗事尽量放下,将整个身心投入佛号之中。在佛堂里,除了规定的几支香念佛以外,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尽量少话家常琐碎杂事,实际地念佛观心,这样才能够达到参加佛七的实质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希望大家在念佛的时候,认真地念;静坐时,会观心的人,自己好好内观自性,看看自己起心动念的泉源,在什么地方。古人把这个功夫,叫做看话头。 我们平常心是散乱的,想东想西,没有一时一刻的休息。即使在睡觉时,也梦想纷飞。如果我们要把这生死之流切断,就要用佛号,使一切妄想、妄念,从心里头排除掉,这样真心才能透露。真心透露以后,才能见到自性。而这个自性到底是什么呢?自性就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过去的祖师说:“每一个人心上都有一尊自性天真佛。”这尊自性天真佛,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能让他出来放光的很少。所以现在念佛,就是要把烦恼、是非、妄想,一层一层地剥开。等到把满空的浮云吹散,当然就是日照中天了。 佛陀初成正觉的时候,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莫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祗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能除去妄想、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皆能现前。”祖师说:我们各人心上皆有一尊自性天真佛,就是从佛陀悟道时的这句话来的。这是佛陀觉悟到,众生佛性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人人本来具有佛性,具有成佛的本能。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探究其原因,就是有妄想、有执著。妄想、执著把我们的佛性盖住了,因此就不能成佛。那么我们有没有妄想、执著呢?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而且妄想很多,执著也很强烈。每个人都执著这样是我的,那样也是我的,甚至要想方法,能把别人的变成我的──这些都是妄想、执著。又认为我最尊贵,不容许别人来轻慢。为了维持我的尊严和财富,想尽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些都是妄想、执著,也是很愚昧的想法。其实我们的生命是很短暂的,而我们日常所需要的也是很有限的。真正需要的祗不过是日食三餐、夜晚一宿而已。 寒山大师有诗云:“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四尺、长丈二。汝若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放不下呢?为什么还要去苦心经营呢?到头来什么也带不走呀!而自己的本分事不去重视,这多么可惜呢?这就是佛教所要教人觉悟的真正道理。这个说法,在普通的人听起来是消极的。如果执著,有一万,想十万,有十万,想百万,想千万,这好像就积极的。实际上,你有千万,有亿万,又有什么用?到最后,一分也带不去。这个说法不是一般人所愿意愿的,可是它并不因你不愿听,就不存在呀!我们就因为不懂这个佛法道理,所以才把宝贵的时间、精神,浪费在那妄想、执著上面,而不能够参悟到清净光明的自性真理。 其实要真正把自己的佛性,参悟到转凡成圣、成佛,才能够永久而真实地雍有这个世界的一切。没有成佛以前,认为财富很好,拼命地挣取著,其实都是妄想。要觉悟,就要用功,把宝贵的光阴、精力,放在修持上面。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够真正地把人生问题,悟到一点消息。这样的人生,就变得有保障、有价值了。所以我们要举办佛七法会和平常共修,让大家能有机会悟到自性。在这七天当中,希望大家尽量地发心,努力地策励自己,在这七期之间,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不要缺席。 另外,人与人相处,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一点点小误会或不礼貌,容易动烦恼。在这七天当中,尽量避免这一方面的烦恼,不要让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应该像弥勒菩萨那样开口笑、少说话、放大肚量。既然有缘来此学佛共修,就是有缘人,所以要相敬相亲,这样就能够身安、心安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修养,但是大部分的人很少注意这个问题,因此容易起烦恼。起了烦恼,功夫就用不下去,或者一生气,就回家去了。这损失可就太大了。所以参加佛七,要把排除自己内心的妄想,列为第一重要,不计较这些人际的困扰因素,列为第二重要。 有人问起:“打佛七,为什么要限定七天?六天或者八天不可以吗?”这个限定是有道理的。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字。不论中外人士,都对此七字很重视。因为很多自然生态,都以七天做为一个循环。医学上的说法是,人类体内的细胞生命,也是以七天为一期。中国古书易经复卦有“七日来复,利有攸往”之句。西方人以七天为一个星期,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定的。一个是生理的循环,一个是物理的循环。我们希望在七天当中,从今天开始,把体内染污的细胞变成干净的细胞,以心理影响生理,以期达到转凡成圣地步。这也就是佛法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的道理。把心理上的清净和生理上的清净,真正地修养成功,显露出来,这样就做到转凡成圣的境界了,所以要用七天为度。这是一个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与佛学的理论有关。唯识学说,我们人有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这八个心王,前面的六个,叫做眼识心、耳识心、鼻识心、舌识心、身识心、意识心,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我们的眼睛能够看东西,因有一个眼识心;耳朵能够听声音,因有一个耳识心;乃至心能思想,因为有个意识的原故。那么普通不知道内容的人,就会说:“这六识心应该有个依据呀!它的依据是什么呢?”在我们心理作用当中,有一种执著坚持的心。这是个什么心理呢?那就叫做第七末那心。还有一个八识心,叫做总报体,又叫做藏识心。它就像仓库一样。我们平常所想的、所讲的、所做的,不管是好的、坏的,一举一动,都有一个影响的力量。这个影响的力量,就是由那个第七识心搬送到第八识心里面去收藏起来。所以第七识又叫做传送识,第八识叫做含藏识。第七识心的特性就是执著自我,产生“我”的观念。成佛所要破的,就是这个现有的执著心,也就是我们的烦恼根本。所以打七就是要将这个第七识心打散、打死、打破,然后转凡成圣。转过来以后,就不叫末那识,而称为平等性智。所谓转八识成四智,就是转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而为大圆镜智。识转成智,就是成佛了。所以把第七识的我执心转变过来,叫做平等性智,是很有意义的。不过这个理论有很深的内容,是不常听得到的,祗能简单地提示到。总而言之,打七就是有这些重要的意义。了解之后,就能够排除烦恼妄想,进而悟明心地,这就是参加佛七所要著力的地方。把这功夫绵延不断地用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成佛的。今天就讲到此。念佛,回向! 七十四年一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下午,要讲的题目是“我们所念的佛菩萨圣号”。我们佛七期间,所念的佛号跟人家不一样。大家一定感到很奇怪,不是吗?人家打佛七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我们念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要告诉大家,普通佛七只念佛宝或法宝,我们是三宝齐念。“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宝,“华严海会佛”是佛宝,“菩萨”是僧宝。同时持念三宝,这是我们华严宗的一个特色。因为佛教以三宝为中心,而华严教是圆教,不以念一佛、一法、一僧为限制。念佛,即念一切佛;念法,则念一切法;念僧,即念一切僧。因为华严圆教的修行理论,讲的是法界缘起,所以早上念的是祝祷文“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毗卢遮那如来的身相,是遍法界以为身的。这个法界,也就是指我们的清净心体。清净心体,就是在时间上没有开头的时候,也没有终了的时候,所以叫“竖穷三际”──过去过去无始,未来未来无终,超越了我们的心量所知道的三世时间,同时也超越了我们心量所知道的空间。我们心量所知道的空间是所谓十方。十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再加上方、下方,就是众生心量所能够知道的这个空调。而佛的法身是超越这个空间的,所谓无始终、无内外。那么根据这样的一个原理,我们就知道佛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在时间上有三世诸佛的不同,在空间上也有十方诸佛不一样。假定我们念一尊佛号、一尊菩萨圣号,便不能圆。念现在佛,不能念过去、未来佛;念此土佛,不能念他方佛。但所谓十方世一切佛、法、僧三宝,都在我们现前一念之间具足。所以我们这一声佛号,就是包括了十方诸佛、十方诸法、十方贤圣僧,也包括了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过去一切尊法、现在一切尊法,未来一切尊法;过去一切僧宝、现在一切僧宝、未来一切僧宝。这是我们念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原理。我们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华严海会佛菩萨”,就是晓得这个关系。三世诸佛、十方诸佛在一心中,所以我们一念就是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三宝是佛教的中心,三宝也是我们归依、学习的对象。我们依三宝来学,才能够成就我们的法身。三宝的定义,相信归依过的人都会知道,师父在为你归依的时候,都有解释过。恐怕你们有的忘记,或者有的人还没有归依过的,所以我再把三宝的定义解释一下。 “佛宝”,平常我们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实际上是应该包括一切诸佛。“佛”,印度话叫做“佛陀”,中国话翻译为“觉者”。“觉”就是觉悟。大觉大悟的一位圣者,就是佛陀。怎样才叫做大觉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同时自觉、觉他,都做得圆满无缺,是为“佛陀”。人现在是凡夫,但我们原有本觉自性,如上午所说: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著,使我们的心不易觉悟,不能成佛、沦于迷执。不知道我们一念具足三宝的功德,所以不能成就。我们听到佛法以后,能够了知佛性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也知道我们一念当中具足三宝的功德,这就是“觉”。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自然能够完成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完成了三觉,就是完成了佛果。佛宝的意义就是这样。 “法宝”,就是佛陀给我们开示的一切佛法。在这里面又包括著宇宙万有的真理,以及让我们转凡成圣的修行方法。对于宇宙万有的生起,佛教与其他宗教在基本上有不同的说法和看法。因为佛从大觉海中证悟到宇宙万有的生起,祗是因缘和合而已,是缘起而性空的。无论大小,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集合各种不同的条件因素而成功。所以佛教不承认什么东西都是上帝造的,或者什么东西都是天生的、神造的。事实上,一切诸法的生起,都是众缘和合而起,也就是要具备一切所需要的条件,才能够生起。这就是一个很合乎科学的真理。以上是约“空间”方面的说法。若由“时间”方面来说,一切诸法的成就是因果的关系。有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稻种子生起来的是稻苗,结起果来的是稻子;麦种子生起来的是麦苗,结起果来的是麦子。因果是一类的。这万有缘生的真理是佛法。万法缘起,佛也不例外。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所以缘起法,也包括了修行的方法。佛说,每人都平等地具有佛性,原来就是佛,祗是因为一念昧不觉,所以就轮转生死。现在我们了解了,就依照佛说的方法来修行,就路还家。上根利智的人,也许听到这个真理以后,即能一念回光返照,马上就能够证悟到清净本然的这个法界心体而成佛。不能了解的人,就要经过各种修行方法──所谓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依照这些方法来修行,一步一步、渐渐地具足功德,无不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这就是佛所说的法宝。 “僧宝”,是依佛的制度来出家修行,或者依佛的制度做到上求佛法大觉真理、下化一切迷昧众生的修行者。这些都叫做“僧宝”。“僧”是和合的意思。和合有“理和合”和“事和合”。理和合就是同以佛法的真理来了解、来证悟;事和合就是同以佛法的律仪来生活、来修行。这就是僧宝的意义。 三宝的功德、意义,解释起来,是深广无边的。如上就我所知道的给各位简单地介绍。然而仅就上面所介绍这一点价值来说,也就等于是满世间的功德力了。所以我们依照三宝的指示来修、来学、来证悟,这是绝对正确的一个修行方法,也是转凡成圣的不二法门。因此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就是念三宝的因德、念三宝的真理、念三宝的胜义,把我们的自性三宝显露出来。从我们绵绵密密、不断持念当中,来完成这个功德。这是华严佛七期中,所念佛号的意义。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接著唱华严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三日 星期日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昨天我曾说过,这句佛号里面,包括了佛、法、僧三宝。三宝是佛教的中心。佛修世、出世法,解脱以后,圆成大觉,是为佛宝;佛陀一生四十九年当中,曾有三百多次讲经、说法,所遗留下来的遗教叫做法宝;佛在世时,乃至后来一直到现在,依佛制度出家、修行、研究佛法、化度众生的这些出家的法师、师父,是为僧宝。这是三宝的简单定义。三宝的存在,是相互为主导的。有时佛宝领先,因为没有佛,就没有法和僧;有时法宝领先-佛法是成佛的路径,假定没有佛法,也就没有佛宝和僧宝;僧宝是弘扬佛法的使者,佛陀不常住在世间,佛经自己不会讲话,它能够留传千古、为世明灯,是僧宝的功德。假使佛陀涅槃以后,没有他的弟子们结集三藏,没有历代祖师研究宏扬,这佛法老早就在这地球上消失了。所以三宝有时分别来起主导的作用,同时也是互相依存的。故三宝是佛教的中心。 身为一个佛教徒,应懂得三宝的意义。昨天说的自性三宝,今天说的是住世三宝。现在把自性的定义再说一遍:自性三宝是指我们人人皆可成佛。每个学佛或不学佛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平等地具有佛性,都能成佛。这佛性,谓之自性佛宝。既能成佛,也就能说法,并且自性本身具备一切佛法,所以是自性的法宝。自性僧宝乃指理事融通,性相和合,万事万法和合无碍、缘生无性,即是自性僧宝。 什么是住世三宝呢?雕刻、绘画、五金铸造、相好庄严、引起众生信心的佛像,就是佛宝;三藏教典、贝叶灵文、卷轴珍藏,或书本流通、诠释教理行果,诸理性事相的经书,就是法宝;剃发、染衣、现出家相、绍隆佛化、为世福田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僧宝。这就是住世三宝,也叫做住持三宝。因归依住世三宝,乃能引生个人之自性三宝。 现在再来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也就是我们所念的佛号。 “南无”二字是印度话的译音。有人直接照字面念成“南无”,那不可以,不合原来的音韵,因此念“那谟”。也有的地方译成“奈麻”,此乃地方乡音的不同。总之,这只是个音译,如美国总统,我们翻做“雷根”,原来的音是Reagan,香港人译成“李根”,美国华侨翻成“列根”。叫出来的字音有轻重,也就有所不同,但这有所不同,但这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只要晓得这念法是个原音、这是音译,就可以了。南无的义译就是归依或恭敬、尊敬。“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归依的对象,因为这句经名里包括三宝在内,就把这一句经名冠上“南无”二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句经名,可分四段来解说它的意义:“大方广”三字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譬喻;“经”是这本书。“大方广”是法。什么法呢?是心法,是法界心的一个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平等、清净的一直法界心。这个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清净的一直法界心。这个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一切的智慧,能成就一切功德。就因这心具有这些特别的意义,所以“大”字是形容我们的心,是超越一切间时、空间的。“大”者,普遍也,包博也。遍一切处,无所不包,所以叫大。毗卢遮那如来的义译,就是光明遍照。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形容我们心体之大。我们这个心,怎么大法呢?从时间上看,我们不到它开头的时候,故叫“先天地而生”。将来到什么时候会结束,也没有一定的时间,亦可说是“后天地而灭”。它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从空间上看,它是无量无边、无有边际的。譬如靠著心的想像力,我们可以想像地球以内、甚至太空之中所有的事物,有时我们也可以想到超太空以外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心“广”、“大”。楞严经上也说,我们的心体,是一个空性。这个空性比虚空还要大;虚空在如来大觉心海中,犹如大海中的一个水泡一样。我们从这个譬喻,就可以晓得,我们的心体是如何地广大了。 “大方广”这三个字说明了我们心的体、相、用三大。心既有如此大的意义、功能、不可思议的潜力,所以才要修行,用修行来把这个心弄明白。念佛、参禅,就是要了解这个意义。要知道,这是一切法之根本。把心法弄明白了,就一切法都懂得了。这心法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内心。所以我们要修这个心;佛也教我们要明这个心。 “佛”,印度话叫佛陀,中国话叫觉者。佛陀是大觉大悟的一位圣者。他觉悟什么呢?觉悟了心之自性。所以佛能够演化出一切佛法,把他所觉悟的宇宙万有的真理宣演出来,把转凡成圣、了生脱死的方法介绍出来,把他所证验过的一切法说出来。他觉悟: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此乃佛陀的创觉,故称之为大觉圣者。佛陀是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佛教以佛陀为教主,这也是应该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所创觉的。那我们现在为何不念释迦成尼佛,要念毗卢遮那佛呢?因佛有三身:毗卢遮那佛是佛陀清净庄严的自受用报身,卢舍那佛为他受用报身;佛还有清净法身,那是理性身。这种自身用报身庄严无比,所谓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他受用报身是用来摄化众生的,让众生能够见到佛的相好,生恭敬心、供养心、归依心、信仰心,从而得度。所以我们念了毗卢遮那佛,也等于念了一切诸佛。这是一切诸佛的本尊佛。一切诸佛都有这样的清净法身,我们亦有这样的清净法身。我们常常念毗卢遮那如来的清净庄严身,引发我们每人自性的清净法身,这是念佛最大的作用。至于释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那是随类显现的化身佛。 第二个“方”就是形相。这个心的形相怎么样呢?世间一切的成就是我们心形相的表现。世间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为众生心的描绘、变现,所以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五蕴”是一切有情世间,“无法而不造”的“法”是器世间和智正觉世间。 外道说,什么都是神或上帝造的。那是一种原始说法。人类智识未开,不晓得这个宇宙间万物变化的道理。实际上,佛陀所觉悟世间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譬如现在最时髦的尖端知识──电脑、电子──这许多东西,是神或上帝造的,还是人思想出来的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发明出来的,与神或上帝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的相。一切世间都是心所造的形相。假如没有众生心,也就没有一切世间。所以大乘起信论说:“言相大者,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这是说明心的“相”。 第三“广”,这是心的用。心的用是能够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善因果。世间的善因果是人天果报,出世间的善因果就是诸佛、菩萨的修证。我们这颗心,迷昧时,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众生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神或上帝造的,是我们心的迷昧、起惑造业而感得的。诸佛、菩萨亦非天生,是我们觉悟了,依法修行而成就的。所以说,心的用不但能够成就世间一切依正的庄严,同时也能够成就出世间清净的佛果。这就是心的用之大。 “华严”两字是譬喻。“华”字,应念为“花”,有感果之义。开了花,就会结果。只畏我们有一分功德修行,就会得到一分果报;功德圆满,我们就成佛。华也有严饰之义。什么东西上面平平淡淡的没有意思,要有花纹、花彩庄严起来,才好看。因此华也是佛万德庄严的表征,所以用华来形容我们的修行功德,拿它来庄严我们的法身,及感得我们的佛果。“严”是一种严饰。把东西美化起来,叫做严。华是因,严饰是果──以万行的因华,来庄严一乘的佛果。 现在再来解释“经”字。经有含摄之意,能含摄一切佛法的义理;也有贯穿之义,能把佛所说的佛法贯穿起来,不令散失;也是一种常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这么说。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晓得了经名的含义,就明白全部经的内容。整部八十卷华严经,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名,就等于念了全部的华严经一样。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接著唱华严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四日 星期一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昨天已经讲过“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这句佛号的含义。我说它包括了佛、法、僧三宝,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句经题,又句括了人、法、譬喻。自古以来,在安定一部经的名字时,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单以一个人喻立名,一种是单以一个譬喻立名,一种是单以一个法立名。或者以法和喻合起来立一部经名,或者以人和喻合起来立经名,或者以人和法来立一部经的名字,或者以人、法、喻三种合起来立一部经的名字。华严经的经名,就是人、法、喻三件事合拢起来安立的。“大方广”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喻。“大方广佛华经”七个字,不仅是这部经的名字,实际上也涵盖了整部八十卷华严经的内容大义。所以念这七个字的经名,等于把这部华严经的意思都念到了。在这里面有佛、有法、也有僧,僧就是“华严海会佛菩萨”。“华严海会佛菩萨”,就是佛陀在说华严经的时候,听众多得不可算数,所以叫做“海会”。这“海会”二字,用来形容无量无边的数字。 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法华会上的听众有所谓百万人天。这百万人天虽多,还是有数字的。说华严经的时候,当时与会的大众是没有一个相当的数目字可以表达的。即使有,也是勉强安立的一个数字,如说十佛刹微尘数的菩萨大众。“佛刹”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地球、一对日月、一座须弥山、一个四天下-这样的组合叫“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叫做“大千世界”。因为累进三次,三次都是千数,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每一尊佛,都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他的教化区。一般人祗了解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娑婆世界,印度的迦毗卢卫国里,甚至依照历史上的考据,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地方,差不多都在恒河两岸,好像从来没有出国印度,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去过美国。实际上,这是众生依有限的心量、有限的眼光说的。佛陀真正说法的地方是没有限制。根据佛经的记载,佛说法,时而天宫,时而龙宫,时而此土,时而他方。他说法是这样迎合众生的,众生有感,诸佛就有应,所以叫做“随缘赴感靡不周”。因此三千大千世界、这样一个世界组合单元,就是佛的教化区。 一个佛世界、十个佛世界、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亿、兆、无量数、不可说不可说,这些数字都把它用尽了,还不够。而这个华严经中的华严世界,是把佛的一个教化区的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佛刹微尘就有一个世界,所以叫做“佛刹微尘数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在说法的时候,就是遍及十佛刹微尘数的世界。那些世界的众生都在听说法。而“十佛刹”的“十”字,不是刚好指的十个刹土。华严经上常常读到十什么、十什么的,这“十”并不是一个有限量的个数,而是个圆满数。所以常说毗卢遮那如来在说法时,有十个佛刹微尘数的听众,就是华严海会。海者,形容听众众多,阵容广阔如海。 华严海会里面这些听众,在世主妙严品上,就其族类分做四十一个单位。从执金刚神到日光天子,其中主山神一众,主地神一众、主夜神一众、主昼神一众、主空神一众、主力神一众,乃至诸菩萨众。每次开大法会,就有四十一单位的代表参加。这四十一单位也是有所表示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是这四十一单位所代表的位次。妙觉为什么没有?因为妙觉是佛果位。佛最基本的听法众就是这四十一众,是十佛刹微尘数的华严海会。华严海会里有佛,有同生类之菩萨,有异生类的天、龙八部及诸神众。佛──我们可以说就是毗卢遮那如来──是主,而这许多听法的菩萨及诸天、龙、神鬼等众是伴,主伴圆融。 所谓“僧宝”就是华严海会佛菩萨.“佛”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了,而“菩萨”的意思有很多种。很多人弄不清楚,甚至于不晓得菩萨是什么神,也不知佛教里有菩萨,祗晓得有菩萨这个名字。因此把菩萨的名字随便去安。就像中国人所崇拜最多的土地公,有时也叫他土地菩萨;还有催生娘娘,也是菩萨。就是这样随便乱用!其实,菩萨的解释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狭义的菩萨,就是指导迦牟尼佛座下许多帮助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大弟子,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等。这些大弟子多数有在家身分,有的也现天人身。 广义的菩萨,就是凡发了上求佛觉、下化众生这种菩提心的人。因此菩萨不限于在家众,出家众也有。尤其是到了中国佛教的传说,出家众除了受比丘、比丘尼戒以外,还要受菩萨戒,所以中国的出家众,也可以说是出家菩萨。 那么“菩萨”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印度话“菩提萨埵”,翻成我们中国话,有九种翻法。有的翻做“大心众生”,就是发了大心的人;有的翻成“觉有情”。觉就是佛陀那个大觉的觉,有情就是众生。对自己来说,菩萨是已觉悟的有情;对他觉悟的对象来说,菩萨能以佛法觉悟一切有情,所以叫自觉、觉他,叫做觉有情。能够具备这样的条件,又有那么好的德行,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叫做菩萨。菩萨之所以还要觉习,是因为觉行还没有圆满。他的自觉还没有圆满,而觉他也没有圆满,所以叫觉有情,不叫佛陀,也不称大觉。由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凡是发了菩提心,能够自己觉悟佛法,又能用佛法来觉悟众生的人,可以称做“菩萨”。这就是菩萨的定义。 华严海会当中,都是菩萨。华严这种大教,一般凡夫人固然听不懂,就连修声闻乘的、缘觉乘的小乘圣者也听不懂。所以参与这个华严法会,听佛陀讲华严经的这些听众,都是菩萨众。因此叫“华严海会佛菩萨”。这就是僧。“僧”本来含有“大众”的意思,印度话叫做僧伽或僧迦,翻成中国话就是“众”。叫“多少众”,就是“多少人”的意思。而四十一类、十佛刹微尘数的菩萨,都在华严会上听讲华严经。 这华严海会菩萨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说法是指毗卢遮那如来成佛的时候,来听讲华严经的那许多菩萨。广义的说法,就是今天我们只要讲华严经的地方,就有听讲华严经的大众,或者有念华严经的道场,或是打华严佛七的法会,能够发心来参加的,我们都可叫做“华严海会佛菩萨”。所以能够发心来诵华严经,或者发心来参加华严七的,都是有深厚善根的,于佛法当中也具有深厚的因缘。如金刚经上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要小看自己。 我们都是于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如来所,种了善根的人,所有才有资格来参与华严诵经法会,或者华严佛七法会,或者华严讲经法会。那是不简单!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要自己庆幸!自己更加坚定信心,精进修学,因为我们已经有很多的善根、很深厚的基础了。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让这些善根早一天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这样也就不辜负我们过去发心学佛的因缘。所以我们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有这么多的意义、这么深的道理。 再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在那里?如我们的回向偈,不是“愿生西方净土中”,而是“愿生华藏世界中,大宝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修净土,也是有广狭的不同意义。修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以念一尊佛的名号,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是一个比较狭义的说法。而我们念的是所有的佛,连带念到华严海会佛菩萨的名号,也就是就,不专门念一尊佛,而是所有的佛都念到,所有的菩萨都念到。这是非常广阔的一个境界,所以我们往生的净土叫“华藏世界”。我们所熟念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包含在这华藏世界之内。 华藏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在华严经上说,世界的组合是这样的:在无边香水海里面,有一朵大宝莲华。这朵大宝莲华上面有轮围山、有铁围山、有七重宝山重重围绕。当中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的南边叫做赡部洲,须弥山的北边叫俱卢洲,须弥山的东边叫胜神洲,须弥山的西边叫牛贺洲。这须弥山的四面有四个洲,就是大地,这就是一个世界种,而大宝莲华里更有无数世界种。每一个世界种是一个中心,然后向十方发展。各有二十重华世界围绕。而这二十重华藏世界,每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中心,每一个世界的四周十方,也各有十佛刹微尘数的世界围绕。这样叫做“华藏世界”。这世界是无穷无尽、没有边际的,是我们毗卢遮那如来亲证的境界。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应该是有的。我们稍微注意一下现在的天文知识报导,就知道了,现在的天文学家已经探测到,在银河系里面有四十五万到五十万亿的星球。每当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仰起头来看那天空,已可以看到,银河系里有亮亮的、一片一片的亮云,那就是银河里许多星球的光集合起来的。我们没有办法去看清它那一个个的星球,那是肉眼没法看得清楚的,祗能看到星球结合起来的一片光芒。那就是无量无边世界的说明。 上面可以看到世界是如此,下面也一样地有。在我们下方世界的众生,他们从下方看上来,我们的地球也是他们看到的星云,在银河系里的一个星球,所有上方世界的星球,在他们看起来也是那么地多。所以在这太空里面的世界是无穷尽的。佛陀的觉悟很了不起。经文把它计算,就可以证明,所谓“十佛刹微尘世界”、“华藏世界”不是凭空的构想,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总而言之,就是世界无边。那么我们要生到那一个世界呢?还是要生到很多世界去呢?假如在很多世界当中,选择极乐世界,那也很好啊,因为极乐里实在太好了!所谓七宝行树、七重罗网四面围绕;还有七宝莲池、八功德水。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而其中充满诸上善人。一旦往生,则能得不退转!这世界是比较殊胜,是很理想,但其中祗有药,没有苦,没有一个比较。我们的华藏世界就有了比较,其中有世界可能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好,也不一定。 那么统统好的,没有坏的,也不行。要有比较,才会上进。娑婆世界众生为什么晓得修行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有苦、有乐。苦的太苦,而乐的又不见得怎么圆满。娑婆世界的乐是短暂的,而且是苦的因,所谓“乐极生悲”。因此我们去寻求解脱,去学佛修道。当我们知道修行时,也应该知道有所比较。例如华藏世界和极乐世界这两个大目标,对我们发心修道,有一种具体的诱导作用。 菩萨发了心以后,不只是要到极乐世界去,也应该到娑婆世界去,要去度众生啊!所以我们发愿往生,也随我们自己的志愿。这是我们念佛的目的、念佛的目标,也是念佛的作用。今天就到此结束。接著唱华严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五日 星期二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畏讲的题目,是“念佛的三资粮”。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可以往生华藏世界。这两句话都是能兑现的,只要发起心来,认真地念下去,都能够达到往生的目的。问题是在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发心去念。 往生净土所依乃是信、愿、行等三资粮。第一、信、就是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念“阿弥陀佛”,或其他佛号,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或其他佛国净土;同样地,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决定可以往生华藏世界;相信华藏世界或其他佛国净土,不是乌托邦。这个信心要一直不受任何威逼、利诱来改变它。必须具有这样的信心,才可以达到往生的目的。 第二、“愿”;只有信,还不行,还要发愿。信是相信。而如果不想去,那也没有用处。既然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庄严、美妙、自在、解脱,文化水准又高,人也都是诸上善人,那就要去呀!要去,就必须具有这个愿心。例如,做任何一件功德,都畏回向极乐世界;念一句佛号、看一卷经,也都要回向极乐世界。而且,假如有人说,另有一个世界比极乐世界更好,我也决不因这种话而改变我的初衷。求生华藏世界也是一样,也要有愿心。所以我们每次念完佛号以后,要回向。我们积极修行的时候,无论是念佛、看经,或者布施几块钱,或在佛前修了一分供养,都要把这分功德回向华藏世界,都要让它成为往生华藏世界的正因。我们昨天讲,生极乐世界和生华藏世界稍微有点不同,但是发愿往生的意义的一样的。不过,生到极乐世界,可以赶快修学成功,然后随缘回入娑婆或十方世界,去说法、度众生。生到华藏世界,就是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度众生。应该注意的是,要有愿心;愿心要发得很真、很切。 第三、“行”:有了愿心,只是希望,还不够,还要实行。有很多人发愿,说:“我要去朝圣,要去印度朝圣……。”在大陆上时,说要去朝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只是一直想要去,可是不能付诸实行,那就去不成。要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只是发愿,不能付之于行动;说要去,甚至死掉也要去。其实,要有足够的修行,才能够去。依佛陀的指示,修净土法门有正行,就是把佛号念好;也要有助行,就是把功德、行持做好。要求往生极乐世界跟要求往生华藏世界一样要修行,修行才是真正能够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下面再来谈谈修行的问题。 自从发心学佛以后,大家都在修行,甚至于有修得很认真。但是这种修行,也有本质上的不同。一般人修行,只是表面的修行,内心没有修行。看他忙得不得了,早上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念多少经、持多少咒,一直念到晚上,甚至晚饭也不吃了!他修得很用功,修得好像不错了,可是内心的功夫没有,经不起考验。所以说,修行最重要的,要能够除我执和法执,就是要断除执者。把执著心断除了,便叫解脱。什么叫解脱呢?就是我头一天所说我执、法执断除掉。我法二执,又是依第七末那识而起,所以要真正除执,先要把这个第七末那识打破。第七末那识,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对我们很有贡献的心,因为它把找们每个人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要,丝毫都不容许外人来分沾或是破坏。但是在修行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最大的障碍。本来是每个人都能成佛的,只因为妄想、执著,所以众生不能成佛。所以我们修行,要针对这个病根来下功夫,那才是重要的,那才是实际的。 这个“执”,我刚才讲是我执和法执。假如不能执我、执法,这个人就没有道理。这是一个消极的、事实上错误的观念。我执、法执,都是生死的根本,也是成佛最大的障碍。那么,什么是我执呢?“我执”就是执我──我这个人、我的这个身体、我的身体以外所拥有的一切资财、地位、势力等等,都认为是实有的,不容许怹人来分沾,更不容许他人来破坏。我们为了维持自我尊严,为了荣耀这个我,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狂妄用心。一天到晚就是想著要它吃得好、穿得好一点,让它外在漂亮;要它睡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让它舒服。一天到晚忙这些事情,就不得了了。实际上,佛叫我们观“我空”。“我”是什么东西啊?或者说,这个“人”就是我吗?然而,这个“人”不是一个具有实在个体的东西。这个“人”祗不过是四大、五蕴假合起来的一个假相罢了。 所谓四大,就是组成我们这个色身的四种元素。都是印度古哲学的说法:他把坚硬的东西,像骨头、指甲、牙齿、头发等,说成是地大;把汗水、口水、血液、便溺等这许多液体的东西说为水大;第三种是风大,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转动,都属之;火大就是我们的体温、身体的热气和活力。四种元素可组成这个身体,亦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生成“我”的基本元素。 心理上的组成是五蕴,所谓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那是我们刚才已讲过的所谓地、水、风、物质方面的。受、想、行、识,是精神方面的;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一个人是我的,生命存在的时候,这许多东西都是我。不过,既然说这是各种元素组合起来的,那我在那里呢?地大是我,还是水大是我?还是风大是我、火大是我?还是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实际上,这些都没有一个是实在的我。假如人死了以后,把他的身体拿来分析分析,看看在那里能找到一个我的存在。且说,这许多东西都是我,那我不是一个,而变成很多个。所以,我们现在自己检讨、分析,就晓得这个我是不实在的。 佛陀教我们修行的人住到坟场里,常常去看死人,我们就可以想像到这个我是无常的。昨天看他还好好的,今天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身体还没有坏,可是人在那里不能动了。“我到那里去了呢?”要经过这样的分析、这样的探讨、这样地来做一个研究,就晓得人一天到晚为它忙、为它辛苦、为它操劳,到头来识神一走,根本是没有我这个东西了,我是个空的。所以要这样地想,把这个我空掉。只要我能够空掉,就可以成阿罗汉了。假如你下点功夫,做这样分析,做这样观想,能真正地从内心上把我的这个观念空掉,就可以成阿罗汉了。假如你下点功夫,做这样分析,做这样观想,能真正地从内心上把我的这个观念空掉,就可以成阿罗汉了。那么要想做大菩萨、要成佛,就还要进一步把我以外的法也空掉。 至于“法执”,我以外的“法”,就是山河大地,人物鸟兽,乃至我住的房子、我拥有的一切财富,这些东西都是“法”。“法”怎么能空呢?它事实上都存在呀!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你要对他说,这些都是空的,他决不会相信。我们也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要知道,任何一样东西,都是集合许多必要条件而成功的。如果把那许多必要条件分开来,它就根本不存在了。如这栋房子,它是纲筋、水泥、石子、沙子,再右上人工去把它建造而形成的。如果把这石子归石子、沙土归沙土、钢筋归钢筋、水泥归水泥,拆散一下,这么一来,房子就没有了。地球的存在也是一样。地球虽然很大,也是很多必要条件组合起来的。地球最主要的一个生存条件,就是所谓的“引力”。大气当中的引力一不存在、一消失,这地球就会掉下去,而坏灭了。所以“法”也是空的。真正地修行,要能够观我空,再进一步地观法空,彻底地了解佛所说的话,万有都是缘生而无自性的。这道理悟到了,那么你就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萨了。 这种事情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倒不是那么容易了。例如我们佛教历史上有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一段故事。苏东坡是一个大学士。他的世间学问、诗词歌赋、天文地理,都很在行。他也有很虔诚的佛教信仰,而且对佛法研究得相当好。他常常跟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禅师往来论道。佛印禅师也是一位有道的高僧,向为世人所尊敬。有一天,苏东坡请佛印禅师吃饭,但没有给禅师预备座位,这像我们准备过登,却没有准备椅子一样。也许是想开开玩笑,或者要给禅师一个考验。于是在还没有出菜以前,东坡先请教禅师一个问题:“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和尚坐在什么地方?”佛印禅师一把就将苏东坡拉倒在地上,并且坐在他的身上。苏东坡说:“禅师怎么动粗呢?”佛印禅师说:“我并非动粗啊!祗是想借这东西坐坐罢了。”苏东坡答:“这是我的身体呀!”禅师说:“你刚才不是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还有什么身体啊?”苏东坡被这一问,答不上话来了。 苏东坡吃瘪之后,回去把佛法研究一番,写了他认为很了不起的四句偈说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吃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很好的功夫了。“八风吹不动”,表示他的忍耐功夫到家了。 这个“八风”就是所谓的“称、讥、毁、誉、利、衰、得、失”,都是大家不容易放下的事儿。他觉得,自己不再会因人家称誉,就高兴;人家讥毁,就烦恼。所谓得失心已没有了,虚荣心也没有了。于是写好偈以后,赶快叫工友送去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一看这四句偈,知道苏东坡又在卖弄自己的功夫了。为了要打破他的执著,就在这四句偈后面批了“放屁”两个字,并叫那工友拿回去。苏东坡一看,火冒三丈地想:“我写得这么好,你怎么给我这样一个评语?”他立即渡江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禅师理论。禅师知道,他一定会来,就坐著等。一看他来了,便说:“怎么这样快就到了?”苏东坡:“你怎么这样批评我的四句偈?”禅师笑一笑,反诘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这一屁就打过江来了?”结果,苏东坡也弄得很不好意了。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真正地修行,先要把心理上这个执著、分别除掉。这是很难的事情。有些修行的人修了很多年,表面上看起来,他的确很用功,但都没有办法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者甚至于“我执”更深。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比如今天在绕佛的时候,有两位同学在那里照顾。有一位八十几岁的老居士,他修得很好哦!可是我们小师父要安排他循序前进时,稍微拉他一下,他就袖子一甩,发脾气了。这就是他没有真正在内心里修行,只是修他表面功夫的结果。还有很多的居士,一来,就告诉我说,每天早上几点钟起来,先念多少遍大悲咒,再念心经,再念什么、念什么,晚上又念什么、念什么。我说“好呀!念得好!”其实,有了这些心理都不叫修行,且同那六祖坛经所说的故事一样。六祖坛经里说,有一位法达法师念了三千部的法华经。三千部是很多。因为念一部法华经,也要花好多时间,他念了三千部,当然了不起了,所以自己就常以这个成绩为骄傲。由于他的执著心作崇,以为自己是很有修行的人,所以当他见到六祖禅师,在顶礼拜下去时,就敷衍了些。六祖禅师看他那样,很不以为然,不客气地问他说:“你怎么不能拜到底呢?是不是肚子里面有三千部法华经在那里顶住了?”六祖禅师这一问,就把他的毛病点出来了,弄得这位法达法师真不好意思。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要把人我执、法我执拔除,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不能在这一方面用功,那么念佛也好,看经也好,不能说完全没有功德,却祗是种种善根而已。但是善根的价值有限。因今生种善根,来生也许会成了很聪明的人。但聪明不等于有理智。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人因为太聪明,就做了坏事。那就糟糕了,又要堕落下去!有相布施也是一样:今天做了多少的功德,最好新闻报纸给我表扬一下。这也不是没有功德,只是功德有限。经常肯布施是好事,来生会生在富贵之家。生在这富贵之家以后,叫他按时来上香、拜佛,恐怕不大容易做到了。他把想拜佛修行的事都忘了,把心力、精力,完全用到名利场中,或者交际应酬去了。所以佛教讲“有相布施三生冤”!有相布施成了第三生的冤家。 布施也好,念佛也好,总而言之,既然我们发了心修学佛法,就要把这个心真正修行干净。把这上面的分别、执著、是非、人我彻底根除,那就很快得到解脱、往生净土,觉悟无生也不成问题了。今天讲到这里,唱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六日 星期三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的是五种观心的法门。昨天我们讲到修行,要能除去执著、妄想、分别,以求一路顺风地达到修行的目的。可是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妄心从无始来一念不觉,就开始动。所有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地跟著我们。所以要想凭一点短暂的修行功夫,来除掉心上的分别、执著、妄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陀在世的时候,首先提示基本的修行方法给我们。譬如说,现在的人开始修行,都讲究参禅,想要明心见性,或者是念佛,想往生西方。但是往往修的人多,证悟、往往的人少。原因就在于太过躐等,不能够按部就班地用功。 佛陀教我们从基础做起、按部就班的用功方法,就是五种观心的法门,就是“五停心观”,即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多散众生修数息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我们自己不妨来考验、检查一下,我们自己心理上的毛病。在这五种心理缺点当中,那一类型的烦恼偏多呢?譬如说:我们是贪心大呢?还是嗔心大呢?……贪心包括对五欲境界的强力追求。五欲境界,就是财、色、名、食、睡。有几个人看到钞票,不想要抓呢?有几个人看到年轻的男女,心不生起爱变的呢?又有几个人不想有好的名誉,想来表扬自己?有几个人不想吃好的饮食,睡好的房间、床铺,图舒服的享受呢?这些五欲在我们心理上是修行的障碍,我们应该排除它。如何排除它呢?我们自己先来考验自己一下! 第一、多贪众生不净观:我们看我这个身,对五欲的追求,只不过是让我的身体得到某一种程度的满度。再看看这个身体,值不值得我们来为它那么操心,甚至为它造罪?昨天我们也讲过,身体的形成只不过是四大、五蕴的假合体。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不实在、不可靠的东西。它本身是非常污秽、混浊的,并时时流出恶臭的排泄物。所以无量寿经上说:我们人,追查来源,最初就是父精、母血,是种子不净。长大了以后,我们所吸收的饮食在肚子里面就变成粪便,臭秽不堪。再说,我们身体会排泄许多汗水。几天不洗澡的话,就臭不可闻了。所以这一堆血肉,假定一口气不来了,像夏天天气热,不要一天,就会发臭。这样检查以后,知道我们的身体是这么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再想:是否值得拼命地为它营谋,为它起惑、造业?那是太不值得了,也太愚痴了!所以贪心太重,就要修不净观。 常这么想,常常注意这一方面,这就叫做“修观”。要常常由根本上去了解我们身体的不净。了解了这种青况之后,欲念自然就可以减少了;由减少就可以摆脱自我的贪心,可以渐渐地彻底排除它。不过这不是一天的功夫,而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这方面去想、去观,才可以彻底把贪心除去。 第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嗔恨心多的众生要修慈悲观。嗔恨心的人,是受不了人家的语言批评或面色的侮辱。可是我们要以慈悲心原京那个君之于我的对方,不要起反抗心。主要是,要知道他那样地侮辱我,目的何在。世间的人大部分都希望“扬己抑人”,把别人压下去,我才能出头。这种心理是个最愚痴的,也是最幼稚、最可怜的心理,所以我们不要与他计较。修道的人,把精神、气力,都要用在道业上。那里有这个闲功夫,去与人计较长短高低呢?我们可怜他、原谅他是愚痴无知的。慢慢地就不会为一点小事跟人家计较,常常有原谅他人的心。佛陀说过:别人欺侮我们,如果不理他的话,则等于“逆风扬尘”。我们站在上风的地方。他所扬出去的灰尘不但坌污不到我们,相反地,灰尘反会吹向他自己。这也是比喻一个人的愚蠢。又有人怨天不公,向天吐口水。他向天吐口水时,一定要把头仰起来,口水才能吐向天上。结果,口水污不到天,反掉到自己的脸上了。所以我们对外来的侮辱、打击,要以这种心来承受。最后的结果呢,受损的是那个无理取闹的人。假如你与他计较的话,那你就与他一样愚痴,也一样动了烦恼,一样蒙受到精神,甚至于名誉、物质的损失。有人打官司,往往是因为不能忍一时之气。 以前有一位在朝的大官,有个儿子留在家里当家,家里非常富有。邻居人家是个穷人,穷人就常常想去占点有钱人家的便宜。因为他们的土地是毗连的,所以穷人耕田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多耕一点土地到自己那边去。这个富家的儿子看到,在心里常常跟他过不去。但是这个穷人并不因为他的抗议,而去除他的贪心。最后穷人要在他们土地交界处筑一道墙,以为两家的疆界。筑墙的时候,那墙基就打在那有钱人家的土地上。有钱人的儿子就放不下,当时又没有警察来作公正的栽定,他就写一封信请示他的父亲,应该怎么交涉。他父亲给他一封回信,信中是一首诗:“万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由万里迢迢那么远的地方,你寄一封信来,只不迥是为了一道墙。其实又何必去人家计较呢?他筑墙占了一些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就让他三尺,我们还让得起。何必那么计较呢?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并吞六国,囊括天下,可以说是一个贪心到了极点的暴君。他所筑的万里城还存在著,但他人呢?早已不在了。所以说,跟别人斤斤计斩,没有意思,让别人一点,也没有关系。倒是当年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筑下那座墙,想不到却给大陆政府留下一笔财产。他们把外来观光客带到万里长城去参观,可以赚到一笔可观的外汇呢!而秦始皇当年所造的地下陵寝,犹如地上宫殿一样,现在据说也被他们挖掘了,所收藏的珠宝,也被他们那些收藏家拿去卖了。里面收藏著很多古物、古董,也变成了他们的资产。这些都是秦始皇当时连做万都没想到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能够看破、放下,让人一点,大家彼此处得和谐亲善,人生也就显得很有意义。所以说,多嗔众生要修慈悲观、发慈悲心。 第三、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愚痴的众生要修因缘观。愚痴的人,就是不明事理,不知因果;事理、道理,他也搞不清楚。这就要修佛法的因缘观。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各种因缘、条件的组合而成。要让他明白这个真理,所以我们彻底研究这个道理,多注意经典上的说明。或者有时候利用讲开示的时间,向大家介绍。因缘生万法这个道,是佛陀最有价值的一个创觉。其他的宗教是没有这分财产的。他们到现在还在抱著那迷信的说法,说天地万物全都是上帝造的。有思想、有知识的人,听了以后,不觉得会好笑,说这是幼稚。我们佛教讲一切的生活,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一点我们超过一切的宗教,这是很科学的真理。所以我们以这个理论来对治众生的愚痴,只怕不用心,不用思想、不用心去注意听、注意看。什么事情都可以学得会,只怕你不肯学习,那就一辈子也学不会,所以要去了解这个真理。因此愚痴心偏重的众生,佛陀就他们修因缘观。 第四、多散众生数息观:多散乱的众生要修数息观。多散乱的众生,就是心神不定,不论有事、无事,总是喜欢东奔西跑。这种人修道,是不易成功的。那么要对治这种散动的毛病,要用什么方法呢?佛陀教他们修数息观。数息观的修法,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数呼就不数吸,数吸就不数呼;由一数到十,再由十倒数到一。这样周而复始地数著呼吸,乱心系数而渐渐渠中,叫做数息观。这个方法,因为将心系在数息,所以散乱的心就会收回来。因此患有散乱心病的众生,佛陀就教他们修数息观,以对治之。 第五、多障众生念佛观:障就是业障。业障多的众生,生活多不自在,苦恼重重。这样的众生就要修念佛观来对治之,因为念佛可以消除业障。念佛、拜佛,是消除业障最好的方法。说起业障,每个人都有,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没有机缘接受佛法的真理。我们所作所为,总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在所难免,以致罪过多而福德少,形成许多业障,使我们身心不得自在。所以我们接受了佛法真理以后,就要扩大我们的心胸,多忏悔、多念佛、多拜佛,一直到这恼人的业障消除了,才能顺利地进入修道之路。要不然,往往刚开始进入佛门,就会发现到,不吃斋还好,吃了斋,毛病也多了;不念佛还好,念了佛,却样样不顺利。他不知道这是业障,反而说,他不适合修行。其实呢,那就是业障在作祟,那个业障让你不能学佛。因为多生多世的冤业、恶业,总是要报应的。当你糊涂的时候,它晓得你不会成功,它就不怕,所以不会来找你。你一发心修行,它就怕没有机会来报复了。所以趁你发心修行的时候,就要来讨回公道,讨回宿债。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因此,念了佛以后,如果发生了病痛,或不如意,不但不要退心,而且还要更多精进,加强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仗佛的力量,才能够把宿债和业障消除,如此一来,就可以走上平坦的修行康壮大道。 我们认真修行以上五种观心的法门,就可以减轻心理上的执著、妄想、分别,也可以真实地迈向菩提道。但是修好了这五停心观以后,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些叫做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个科目,是我们修行必须知道的方法。其详细的内容,在先师祖南公老人所著的“阿弥陀经讲话”中有解释,大家可以去翻看、参考。 “四念处”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安住于四种道业上。要怎样才能安住呢?有四种观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就是不净观。观受是苦,就是我们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快乐的时候少,痛苦的时候少。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观心无常,就是我们的妄想纷飞,没有一个时刻会定下来。观法无我:世界的万事万物,真能做主的不多,就是“我”这个身体也做不了主。这个身一不小心,便生病了。到了老年以后,很快就会死悼。你若是叫它不要死,不要生病,它可由不得你,无我、无主。“无我”的我,是主宰的意思。身以外的财物,我们一点也做不了主。随时随地都能丧失,或被小偷偷了,被水淹了,被火烧掉,或被公家征收了,被败家子花光了……。种种机缘,都会使我们的财物丧失。尤其一个不成器的败家子,把你辛苦了一辈子,所留下来的一分产业,不消两、三年间,就败光光。这是常见的事啊!所以佛陀说,有五种使我们丧我财物的力量。可知,财物虽是我的,但也做不了主。因此,我们兢兢业业地为争财富而拼命工作,是最愚痴的,因为“我”是不能主宰。这就是四念处,常常在这些地方上用心,就会慢慢走向菩提道。 “四正勤”,这是我们要精进、要努力的法门。那么要怎样做呢?“未生善令生”,就是想要做的功德,赶快做起来。“已生善令增长”,已经做的功德赶快做圆满。“未生恶令不生”,想做而还没有做的坏事,赶快停止不要去做。“已生恶令断”,已经做了的糊涂事,立即将它停息,不要再去做。这样的修法,就叫做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四种禅定。前面四念处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进,现在四如意足则是特别努力修行,要使定慧平均发展,慢慢地养成道心和善根。这个道心得力了,再进修五根、五力,乃至把三十七道品通通修成功、修成熟,那就已经可以成为阿罗汉了。不过,这些道品,就是菩萨也要修行,因为这是一切道业的基础。这次的佛七法会,我向各位介绍了佛七的意义,让大家了解参加佛七法会的目的,了解修行的重点,也了解修行的预备功夫。承蒙各位悉心静听,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由于一个特别的因缘,没办法跟大家一起把佛七做到圆满。因为我参加美国总统雷根就职的庆贺团,明天就要出发。我以往出国很少跟各位讲,往往都是一声不响,就出发了。这次因为在佛七期间,假如也是那样偷偷跑掉了,大家一定会说,我不礼貌,所以在此先向各位告一个假。明天的佛七就由隆度法师代表我跟各位共修。后天的圆满上供及普佛,我请了善导寺的云霞大和尚来主持。事非得已,特此向各位说一声抱歉!不过我要声明一下,我虽然向各位告假,但是不希望各位送我红包。我平常不让大家知道我出国,就是怕让大家破费。因为我现在还有钱用,不要大家费心破钞。现在只要大家继续发心,好好地定下心来,把佛七做圆满,把我所讲的话能够记住,一点一点地照样做起来,那比送我个大红包还要好。最后,祝福各位,佛七功德圆满,也祝福各位,福慧增长,身心自在!谢谢各位!下面接著唱华严字母。 华严专宗学院先修班佛七开示 七十六年华严佛七开示录 这一次举行的佛七法会,依旧习惯,称为加香佛七。所谓“加香”,就是加功用行,也就是精进不懈地来修行。希望在七天佛七法会当中,我们不但能够学会念佛,而且还要能念得一心不乱。把佛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得到定的境界。有了定,就能够发慧,也就是把我们内心上的智慧开发出来,那就可以对宇宙万有的真理有所认识。认识真理之后,就能够得到觉悟。这是佛教修行最著实的法门,也是自古以来,转迷成觉的最佳法门。这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特别研究出来的法门。发明这个法门的法师,最早是卢山的慧远大师。他是魏晋时代的人。他发现到佛经里面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以后,便大力地弘扬。当时追随他修行这种法门的朝野人士及专家学者,共有一百二十三个人。这些人都是知识份子。大家都对这个法门产生了兴趣,也生起了好乐心。于是大家追随远公,依法修行,都能得到实际的成效。所以当时这一百二十三个人,就跟远公大师一起结社念佛,誓愿往生。这是念佛佛七法会的开始。 中国佛教禅宗兴盛以后,禅宗的道场、丛林,也有打七用功的,但那是所谓的禅七,不念佛而只参禅。加强功夫、求取开悟的目的是一样的。在中国大陆的江苏镇江金禅寺,据说有一年在年终的时候,举行加香打七。那一年他们加香禅七,一连打了七个七。在这七个七当中,学者们勇猛精进,不懈怠。到七个七打完时,据说有九位半个法师开了悟。这个开悟的事情,是我们学佛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开了悟以后,我们就可以什么都明白了。本来我们对宇宙万法认识不清,但是只要一开悟以后,全都可以明白了。这个开悟的境界是很神奇的,它的价值也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们能够好好地依照佛法来修行,人人都可以得到这开悟的境界。九位半个法师在金山禅寺开悟,那么半个法师怎么说呢?也就是说,他只开悟了一半,而却还没有彻底地开悟。可见,集体念佛得到的效果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这种打七用功法门,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也传到现在,盛行不衰。 侨爱佛教讲堂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三年的历史了。由于种种修件不够的关系,还没有举行过佛七。今年这里有了佛学院先修班,佛学院的老师及同学们发心,想要打佛七。因为台北佛学院每年都有打七,所以他们问我,这边可不可以也来打佛七。我说:“可以啊!”因同学们一年一度下来,都在念书,没有时间能够连贯地修行,于是希望利用年终来打个佛七。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也就开始筹备。从今天起,就是侨爱佛教讲堂,华严佛七第一天的开始。华严佛七所念的、所唱的,和普通的佛七、禅七,都不一样。原因是,我的先太师公上智下光老和尚、先师公上南下亭老和尚,两位老人家,都是弘扬华严的,尤其是莲社多年来,一直都举行这种华严佛七。华严佛七的仪规,是依照华严经及参考普通佛七的仪式而编辑出来的。多年我们一直都在推行这种华严佛七,参加的人也愈来愈多。最初只有十几个人,或者是二、三十个人。近年来,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五十个人参加。若将只来一天、两天的也算在内,那么可能超过五百人次。好多从未参加过华严佛七的法师、居士,有时候特别从中南部赶来参加。他们学习的精神殊堪钦佩! 华严佛七仪规里所念的发愿文,主要的意义包含著华严法要。这章发愿有记作者名字,所以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后经多方查考。方知它是守遂大师所作。守遂是当寺湖北大洪山真歇清了禅师的传法门人。著作有佛遗教三经释注行世。亦华严学人。有人说,是法藏贤首国师写的。贤首国师是华严宗的集大成者。初祖杜顺利尚创立华严法界三观的法门,二祖智俨至相尊者,发明华严的六相、十玄的法门。到了三祖贤首国师,便完成了小、始、终、顿、圆五教的判教。所有五教、十宗、三观、三时、十玄等这些学说,都是华严的特色。这个特色都是从八十卷大华严经内容所提出来的,和其他各宗派的学术思想有著根本上的不同。这些我们也应该知道。发愿文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可以说,它所含摄的义理及修行的方法,都是学佛的人所最需要了解的,修学华严法门所得到的功德也都包括在内。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很忙碌,想能有机会从头到尾把八十卷的华严经念一遍,那是很少有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念了此发愿文,可以说,等于念了八十卷华严经。那么我们在佛七期间来念发愿文,也就等于念了华严经,所以选择这一篇发愿文做为念诵和开示的题材。 在唱的方面,赞佛的语词是以华严经里头的四句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来赞佛。这首偈是赞叹法身佛的。我们华严宗所拜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普通说,是本尊佛,也就是一切诸佛的本尊。念了这一尊佛,就等于念了一切的诸佛。毗卢遮那如来以法界法性为身。 那么法性是什么呢?法界又是什么呢?法性就是理,真理的理,宇宙一切诸法的真理,法界就是依理建立的万事万物。理是没有形相的,要假法界的万事万物来显示它。所以说:“佛身充满于法界。”佛身本是充满于一切处的。我们所看到佛寺里供奉的一些金身佛相,那只不过是佛的象征而已。真的佛身在那里呢?就在一切诸法的真理上。随便那一法上,都可以见到真理。也可以说,随便那一法,都能见佛身。这句话很不好懂,但是禅宗的祖师常常讲。学者问什么是佛?祖师答说:“庭前柏树子。”又说:“拈一茎草,可以做丈六金身。”这都是直指法性理佛而说的。 有人问祖师:“什么是佛?”他会不会讲,供奉在大殿的那一尊金身是佛呢?不会的。那么他说什么呢?佛在那里啊?他方便地说:“佛就在任何一根草上,或在庭前的柏树子里。”这也就是说,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佛,因为法性是遍一切处的。拿人来说,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尊佛。临济宗的祖师说:“我们心上有位无为真人。”那就是佛法所强调的“人人都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见佛,人人心上都有佛。因此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那么众生为什么不能见佛呢?事实上佛每天都跟著你,没有一刻或一秒钟离开你的,只是你不能体会罢了。古人也有两句话,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佛在那里呢?你夜夜都抱著他睡觉,而且天天早上还跟你一同起来,你没有注意到他而已。在吃饭的时候,佛在你的饭碗里,穿衣服的时候,佛在你的身上。如果人人都能像这样子去体会,“佛身充满于法界”的道理,也就可以懂了。 这样说,也许你们还不相信。现在我举一个譬喻来说明。例如这只兔子,它也有佛性。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它每天都来参加我们的法会,而且很注意地听我们念佛。假如它没有佛性,它决不会有这种表现的。昨天我吃完晚饭,顺便去看看小朋友们,它也在那里。我去跟小朋友们打招呼的时候,它也跑过来我跟前。我为它说归依,它就趴在地上,静静地听,一动也不动。我说完了归依之后,告诉它说:“好了,可以休息去了。”它就跑走了。它很灵敏。这灵敏是什么?那就是有佛性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自己个人的人格,因为我们都有佛性。我们也要爱议一切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所以我们要唱“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那么“随缘赴感靡不周”呢?那就是说,只要你念佛,就会有感应,也就是说,有求必应。但是我们不可迷信。有些人一知半解,胡说八道,说他看到什么啦,能把人家丢掉的东西找回来啦,能把死去的人请回来讲话等等。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我们不可以相信。是正理,我们才去信。像诸佛、菩萨说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应相信。佛的力量不可思议,佛的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已经信了佛的人,如果再去相信神神鬼鬼的邪说,那是不应该的,那是没有智慧的,那是愚痴的。相信佛,就要以佛为主。一切神话鬼话,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废话,都是骗人的。唯有相信佛的真理,我们做人才能够走向正道。不要被那些迷信弄得六神无主,破财遭殃。这件事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又是“随缘赴感靡不周”呢?也就是说,你有什么烦恼,有什么不如意,只要诚心地念佛,都能够得到佛的感应,而得解脱。有人也许会问:“佛要应上千上万、甚至微尘数众生的感,他一定很忙。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来应众生的畏求呢?”要了解这个问题,还是要先懂得第一句话,佛无所不在,无所不应。因此不要认为,一尊佛只能感应一个人。其实佛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面前,都在我们的心中,就像电灯的电源一样,你把开关一按,电灯就亮了。 “而恒处此菩提座”又怎么说呢?只要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而佛本身还是那样地如如不动。所以说:“而恒处此菩提座”。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三位船夫,将船停在一处河中。当夜明月悬空,三人共赏。未几,一船南航,船夫见月随之南行。一船北航,船夫见月随之北行。一船仍停当地,船夫见月随之不动。此之情景,并非一月分三,实乃月影随人。明白这个故事,就可以懂得一佛应多生感的道理。 回向方面,我们念的是:“愿生华藏世界中,大宝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上海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仿照西方净土回向偈而作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尽虚空遍法界华藏世界中的一个世界而已。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是无穷无尽很多的世界,随你的发愿,你愿意生清净的世界,固然可以;你有大悲心,想到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去度化众生,也可以。不过,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自己修行,没有众生可度,因为那里都是“诸上善人”,不需你度。所以我们都要发愿生华藏世界,因为只有华藏世界才有我们需要度的众生。我们学佛固然是为了自己成佛,同时我们还希望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我们生极乐世界,是九品莲花为父母;生华藏世界,是以大宝莲花为父母。依华严经的说法,这世界的最下方是香水海,海中有大宝莲华。一切的世界种都在这大宝莲华之中,所以叫做华藏世界。往生华藏世界,就是等于生在大宝莲华中,因此说“大宝莲华为父母”,也是莲华化生的意思。 “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一往生了华藏世界,就能够花开见佛。净土宗西方极乐世界分九品往生,华藏世界是不分品级的。华严法门就有这个好处,所谓的“因赅果海,果彻因缘”。种了什么因,就得了什么果,因为因和果是一颗的。一念念佛,就等于一念成佛。将来修满了普贤万行而成的佛,就是你刚发心时候愿成的佛。所以叫做“因赅果海,果彻因圆”。因此,我们只要发心往生华藏世界,就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一生华藏世界,就不再退转而为凡夫,而与华藏世界诸大菩萨一起修菩萨道。所以说,“不退菩萨为伴侣”了。华藏世界也都是大菩萨发愿往生的地方,而华藏世界以毗卢遮那如来为教主。那些老师都是如文殊、普贤等不退转的大菩萨,所以我们要发这个愿,把念佛的功德和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或者是任何修行的功德,都回向到华藏世界去,做为我们往生华藏世界的资粮。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这句佛号的意义:“南无”二字的归依、恭敬的意思,就是归依、恭敬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法、僧三宝。这三宝,有时候佛宝在先,因为要有佛,然后才有法,才有僧。有时候却以法宝在先,也就是,先要有了佛法,而后众生才能发心出家为僧,修行成佛。有时候又以僧宝为先,因为过去佛所说的法,这法本身自己不会讲话,要僧宝来加以弘扬。没有僧宝来弘扬佛法,那么人们也不会知道有佛,有法,更不知道依佛法来修行。如此讲来,僧宝又应是第一了。我们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这句佛号,是以法宝为第一,因为法身充满于法界。有了法,就有佛,就有僧。所以先念“大方广佛华严经”,然后再念“华严海会佛菩萨”。“华严海会”就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以后,说华严经时所有的听众。华严会上的听众是那些人呢?是华严世界里的诸大菩萨及四十一众的代表,还有所谓的六千比丘。这是仅指这一个世界的听众。然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佛刹是一个佛的教化区。毗卢遮那如来是以华藏世界为他的教化区。过去有毗卢遮那如来,现在有毗卢遮那如来,未来也有毗卢遮那如来。三世都有毗卢遮那如来,十方也有毗卢遮那如来。这样去发展起来,每一个世界都有佛刹微尘数的佛、菩萨。所以我们要念“华严海会佛菩萨”。那么“华严海会”这四个字要注意的即是“会”。这个“会”字就是法会的会,或者佛说华严经的时候的法会。在法会上听众之多,是无法说出它的数目字的,只有用“大海”来形容它,所以叫做“海会”。例如你坐远洋的轮船,就会发现,这大海之大,四面是无法看到边际的。所以经中常把这无法说明的境界,就只有用“海”来形容它。总而言之,我们所念的佛是无穷无数的佛,所念的菩萨也是无穷无尽的菩萨。所念的佛、法、僧三宝,都是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的。所以我们这么一正念所念的佛,不只是一尊佛、一尊菩萨或一卷经,而是三宝同时念的。 我们今日的佛七所念、所唱的,都有很深的意义。各位现在能来参加我们的佛七,拿年度来说,今年刚开始,我们就有机会来念佛,而且念的是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及一切三宝的圣号,这个因缘殊胜、不可思议,功德亦是殊胜、不可思议。希望各位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认真念,更希望能够介绍更多的亲戚、朋友,同时都来参加,使大家同得此一大功德! 现在全世界的学者、专家,都一致地肯定。认为唯有佛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信仰、修行的宗教。我本(十二)月初到美国去。美国报纸上报导了一则惊人的消息,说是现在美国人百分之九十拒绝接受圣经。我们都知道,美国人都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基督教的教徒。这个消息忽然由报章上报导出来,确是很令人惊讶的事情。我们想想,为何会有这种情形呢?很简单, ,现在科, 学进步,人民知识大开。如果依然有人相信迷信、神话的宗教,郼就是没有头脑,不明是非。而佛陀所讲的话,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理,例如万法因缘生。这万法因缘生的道理是最科学的。这是就空间来说。在时间方面,那是因果关系的,也是非常符合科学的原理。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众生佛性平等的原故。这佛性平等的学理,和现在的人权思想、民主思想是相符合的。所以现在的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于追求佛教的那股狂热,是我们想像不到的。可能是越有知识的人,越想追求佛教。美国一些有名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最高学府,都经常请佛教学者去演说佛法。近来夏威夷大学也正在筹备成立佛学研究所。这件事本来中共也想争取跟夏大合作,但夏大校长经过考虑后,还是跟中华民国的台湾合作。为什么呢?因为共产主义,限制信仰宗教。虽然听说,现在也修复了几座寺院、教堂,但那也只是一种外交的手段。而在台湾的国民政府,对宗教是采取开放政策,人民信仰宗教绝对自由。但因一般大专毕业的学生到美国去留学,都到美国本土,却很少到夏威夷留学。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本土有机会去打工,赚取学费,而夏威夷就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夏大佛学研究所要为学生准备奖学金,让留学生有足够的学、杂、生活费用,以便安心求学。所以他们派三位教授来华,成立夏大佛学奖学金劝募委员会,我也被聘为委员之一。可见,现在佛教的发展是如何地普遍了。我们有机会信仰佛教,可以说,是莫大的幸运。 学佛的人能了解佛法,是最根本、最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所以真正想离苦得乐,除了研修佛法而外,没有第二个法门了。因此你们应该好好地把握住这次佛七的机会,自己放下一切,把佛念好,还要通知你们的亲戚、朋友也来参加。这是很难得的殊胜法会。今天我差不多已经把法会的意义,告诉了各位,希望各位能够依照这华严法会门来真正地修行,以期能够完成这次的法会,也才能得到法会的意义及功德。最后祝福各位,都能身心自在,圆满功德!谢谢各位! 现在是讲开示的时间。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绍华严宗的修行方法及法门。我们侨爱佛教讲堂是台北华严莲社的分院。华严莲社是我的先太师公智光老和尚、先师公南亭老和尚他们两位老人家创办起来的。这两位老人家,他们研究的是华严宗,弘扬的也是华严宗,所以把他们所创立的莲社,也命名为华严莲社。我们佛教讲堂呢?是智太老人题的名,也是依据这一个华严宗派而创立的。 过去我曾经在这里讲过净土宗的三部经,华严经因为内文太多了,没有办法讲。也由于过去人事一直没有能够安定,所以打佛七、讲经,这些事情呢,一直没有举办。自从去年华严专宗学院在这里成立了先修班以后,先修班的老师都是我们华严专宗学院毕业的第一届、第二届优秀的同学,她们都是年青有为,也有最佳的服务精神。她们对于弘扬佛法都有一股热情,所以自从我聘请她们来先修班上课以后,除了平时在佛学院里领导同学修持都能够很有秩序外,在今年暑假她们还发起了儿童夏令营,提供信徒们的小朋友修学佛法的一个机会。台北华严莲社每年都有一次的华严佛七,那是年终加香的修持。这里的老师也提议说,今年我们木在侨爱佛教讲堂来举办一次华严佛七,先修班的同学以及侨爱新村,或附近几个里的信徒,也都能够有机会,很难得参加到一次的华严佛七。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所以我同意让她们筹备,并从元旦开始做七天的佛七法会非常庄严。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们佛堂兴建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做弘扬佛法的工作,就是要做为带领信徒共修的工作。现在我们都逐步地展开了这些工作,可以说,实现了我们创建侨爱佛教讲堂的目的了。 那么我要把华严宗修行的法门介绍给各位。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派,华严宗比较少人知道。大家都知道修净土,念阿弥陀佛,中国还有禅宗,修静坐、参禅。而华严宗是怎么的修行法呢?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使人得到解脱,不可说什么修行法不对。这话怎么讲呢?因为华严这个宗派是依据华严经而成立的,华严经在佛教里边,是一部根本的经典,所有的经典都是从华严经根本要义演化出来的。根据佛教的历史,佛陀成道以后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在菩提场中,把他所觉悟到的佛法真理,以及他所亲证到的华藏庄严世界,都一一介绍给我们。他一方面希望我们能了解,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个众生都可成佛,都有成佛的资格。第二点就是成佛以后,庄严佛果的功德、佛果上的神通妙用、自在、解脱,这许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知道和争取的。我们现在是一个人。人生活在这世间的环境是不很理想的,我们人生的遭遇也是不太圆满的,甚至于可以说,这个人生是乐少苦多。尤其是我们的生命非常的脆弱,寿命也很短促。这许多的缺憾,都不是我们所应该留恋的地方。我们应该追求佛陀跟我们指示的、告诉我们的,所谓华藏庄严世界,证取无量寿命的清净法身、无量福德的圆满报身,那才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目标! 那么怎样子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就要谈到修行的方法。佛陀把一个人修行成佛的层次,分成五十二个位子,等于我们读书,从幼稚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班、博士班,这样的一个层次。那么修学佛法也是一样,由浅入深,逐止地前进。这五十二位子的名称如下:第一个所谓十信,修十种的信心。信心修完了,对佛法不再怀,确信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理,都是可以兑现的实际法门。然后进求十住。十住就是安住于佛法,信心坚定,不再动摇。然后再修十种的行门,那就是既已安住在佛法中,就要依佛所说的法门去修行。十行修圆满了以后,就要修十回向。这相当于高中程度,一方面可以自己进修,也有能力来指导别人去进修。所以说,十住偏重自利,十回向行兼能利他。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子,在佛法上说它是贤人的位子。十信还是凡夫的位子。三十个贤人的位子修圆满以后,就证入初地,所谓十地,就是菩萨的位子、圣人的位子。这十个位子修圆满了以后,就到了等觉,就等于硕士班。后面还有圆觉、妙觉,那就是博士班,也就是成佛的位子。这是一个修行的层次。华严经为了说明这五十二个位子,中间有三十一卷之多的经文,详详细细的,每一个阶段的十个位子,要修些什么法门,证到些什么果位。我们要晓得,这就是华严宗修行的层次。另外,佛陀为了办好这个教育,又把它合成五个班。第一个就是人天教育,这是一个凡夫的班。第二班是二乘的教育,就是教育声闻、缘觉,这是一个小乘的班。第三个班就是菩萨班,也就是教育行菩萨道的菩萨,这是一个大乘班。第四班就是佛班,这是一乘教育,也就是成佛的一个班。前面人班和天班,丁以分成两班,也可以合成一班,或者把二乘分成两班或者合成一班,仍然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佛乘。照这样的分法,人和天就要分成二班。 这个大小乘的乘,就是乘火车的乘,就是佛教有五部车子,可以把人(一切众生)从凡夫的地位,运送到佛果的地位上去,所以叫做乘。我们普通讲的大乘、小乘,那是把佛教分成两个班,但在整个佛教教育内容说,那就有五个班。这五个班里面,我们最适合的就是人班,而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多生多劫从人乘佛教修起,一步步地晋升。我们也应该先从人乘修起,最高目的当是成佛。但是万丈高楼从地起,所以必须一步一步地来。人乘佛教修好了,修天乘;天乘佛教修好了,修声闻乘;声闻乘修好了,进修菩萨乘;菩萨乘修圆满了,就到了佛乘,就是佛果了。这样说起来,有的人也许认为,这个路太远了,要费的功夫太多了,所以有的宗派,尤其现在所谓的密宗,这一个宗派认为,修这个宗派,很快就成功,可以即身成佛。净土宗也有说,一声念佛,就能生极乐世界。华严宗也有即身成佛的话,善财童子就是很的榜样。不过,这种说法是在理论上说的。华严宗善财童子经过了一百一十个城池,拜访了五十三位的善知识,所有佛法的真理、修行的方法,他都懂了,智慧也都开了,但是最后参访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你现在道理虽都懂了,但是在事功上却还要去修,所以你还要去参访普贤菩萨,修普贤万行,然后才能算是真正的圆成佛果!” 我告诉各位这些,是什么目的呢?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所谓“行迼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这是古人的两句名言。我们要走远路,就必要从第一步开始,所以说“行远必自迩”。迩字就是近的意思。从近的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到远的地方去。“登高必自卑”:卑是下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登高,不能第一步就登到最高顶上,必自卑,就是一定要从最下层爬起。譬如,我们要爬三层楼、五层楼,不可能一步爬上去,一定要从第一个阶梯爬起。那么我们学佛,也是这样子。我们应该依据佛陀的课程,做有层次的安排来修学,听从许多菩萨的指示。如文殊师利菩萨指示,从普贤万行修起,并贤万行里面包括了所有人乘应修的、天乘应修的、声闻乘应修的、菩萨乘应修的法门。这许多法门也就叫做普贤万行。一样一样地都修圆满了,就成佛了。所以我们佛前卓帷上绣著「万德庄严”四字,就是这个意思。万德修行圆满,佛果就庄严起来了。所以不要好高骛远。有很多人看了一部经、两部经以后,就要成佛,就要得神通,好像念佛这些事情,他都不愿意去做。这是错误的。要知道,得神通是要修定的。没有定,怎么会有神通呢?要成佛,必须先有普贤万行,少了一样,也不能成佛啊!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世间的万事万法,都要彻底地觉悟,如果有一法没有觉悟,就不能成佛。那么假定我们唱高调说,修行马上就想成佛,这是办不到的事,也是一种好高骛远的说法,那是不可能的。 民国初年我们的太虚大师,他就本著这个宗旨提倡人乘佛教、现实主义,教人不要打高空、弄玄虚、渺不可及的地方,应该从脚踏实地的做人做起。太虚大师有四句偈,强调这个道理。所谓“仰止唯佛陀”:我们所仰慕的目标、我们的榜样就是佛陀。“完成在人格”: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完成这件大事,就是在养成完美的人格。所谓“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了,佛就成功了。“是为真现实”:这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不谈玄虚,不打高空,不说做不到的话。那么人要怎么样的做法呢?我们佛教里面好像不大谈这些话。那是因为这些经典,它总是以成佛为我们的目标,尤其是那些大经──华经、法华经──这些经都是教那些修成功的菩萨们学的。其实在家庭和社会伦理方面也有很多经,譬如善生经、十善业道经、报恩经、孛经、譬喻经。这些多是人乘的经。这些经都放在藏经柜子里面。中国人喜欢研究大乘经,很少去注意到它罢了。实际上应该先修这些经,这些经的内容是教我们怎样地做人,譬如做丈夫的怎样对待太太,做太太的怎样对待丈夫,做父母的怎样去教育儿女,做儿女的怎样子去孝敬他的父母;在学校里,如何做个好学生,学生应该如何恭敬老师;在社会上,怎样子交朋友。这许多道理跟我们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差不多一样。儒家的伦理,所谓做父母的要仁慈,做子女的孝顺,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恭敬兄长,做朋友的要讲求信用,在社会上要能够敬老尊贤,这些也都是人乘佛教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做好了,你在社会上是一个正人君子,是一个道德长者,为社会大众所恭敬。这样说起来,佛法好像太简单子。说是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 这里我们做一个讨论:现在社会上好人还是很多,但是每天打开报纸,都有许多人在为非作歹的,因为他不懂做人的方法,自己毁灭了自己,也危害了社会,辜负了父母的养育、国家的栽培。这就是没有把人做好,带来了许多的祸害。在一个家庭来说,一个人不会做人,家庭也得不到幸福,甚至吵闹破裂。我前年应美国许多留学生、亲戚、朋友要求,在美国旧金山南边的一个都市成立了一个佛堂,名称也叫做华严莲社,因为我们也有很多的信徒在那里。成立以后,我也去讲过几次经。我每次去,都有很多年青的朋友,为了家庭的纠纷,来向我诉苦,或者要我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就告诉他们说,第一个畏注意的就“家和万事兴”。这是维持宗庭幸福的最高原则。其次,一般年青的夫妇组织一个小家庭,需要互相信任,互相体让,互相关爱。最忌讳就是为了一点小事互不相让,常常吵架,感情就容易破裂。感情破裂了,家庭就失去了和乐,常常就闹离婚。离婚了以后,夫妇两个都很痛苦,最痛苦的就是小儿女,失去了照顾。去年十二月初去美国的时候,就有一对夫妇吵架,以致于使得丈夫一气之下去自杀了,留下了一个五岁的男孩及两岁的女孩。家庭破碎了,留下了孤儿、寡妇,形成了人间痛苦的悲剧。 我在研究,大家为何很喜欢去美国,留学以后都喜欢在美国留下,不要回来。既然这么喜欢在美国,为什么又会有这种事发生,产生这许多痛苦的悲剧呢?我研究过后知道,他们在宗教上面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有很多一知半解的居士或法师讲经的时候,没有能够在这做人处世方面多加提示,只是叫人来修禅定,教人成佛,教人修神通,弄得人钻牛角尖,走火入魔。另外有一些自认为能看风水、命运的江湖骗子更可怕。他们一味弄神弄鬼,提倡迷信,说他能为人改造命运,改变风水。这许多的迷信,助长了他们的贪欲,以致骗财骗色的事,时有所闻。其实这些不合乎正理的玩意,都是骗人的,使人们抓不住人生的方向,所以才跟他们跑。结果,花钱消不了灾,还不知坑了多少人。要晓得,在美国生活不简单。我这一次可以说,做了一个深入的观察与探究。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在美国找工作,可能是机会很多,但是工作的压力很大。一个工厂或公司,老板或者管理的人对工人要求很高,尤其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公司随时就会裁员。裁员没有条件,工人没有保障。在台湾,公司要裁员,还可让人要求什么。美国没有,说裁,就裁。公司不景气,一下子就裁了很多人,很多人一下子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得吃。刚刚在那里建立家园,找了一分工作,买房子,置家具,当然没有多余的积蓄。一下财源断绝,生活就成问题了。所以在工作的时候,莫不兢兢业业,稍一不慎,就会遭到裁员的命运。因此,他们工作很紧张。有些早上五点多钟就要去上班,经常做了十个小时以上。在上司管理下,往往会受气、挨骂。工作又辛苦,又受气,夫妇两个上班,一天疲倦不堪,心情大家都不好。三句话讲不完,就会吵架,所以就会发生问题。因此,我鼓励他们说,我们既然在这种环境里面生活,必须要顺应环境,夫妻两个必须要互相照顾,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吵。我提供了一个安心的方法,同时我也拜托留在佛堂代我领导他们研究佛学的两位居士,要他们多指导人生的佛法,使大家能够真正得到受用。不要说高深的理论,先把我们的心安定,先把我们的做好。依照太虚大师的说法,所谓:“人成即佛成”。这个道理使我真正得到受用,所以今天特地将它告诉各位。 我们昨天说,念佛,要念得一心不乱,坐下来,要看住我们的心,使它不要打妄想,才可以得到禅定。这是指修行的方法。虽然知道修行的方法,但是也不要废弃了我们的生活,修行要与生活打成一片。在佛教禅宗里面有一位大德──六祖慧能大师,他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他认为把佛法弄得很玄虚,那是不好的,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平常心是道。”无明实性就是佛性。不要打妄想,不要装模作样的,显示自己道行高深。我们老老实实念佛,这也是太虚大师所提倡的。尤其是印光老法师,他常常叫人要老实念佛,不要搞花样,不要讲迷信,也不要相信迷信,好好地把人做好。印光大师的归依弟子有二十万人以上。他教人修行的方法就这“老实念佛”四个字,他非常注重实修,脚踏实地。他有一个归依弟子是山东人。这弟子归依了以后,也代他的太太办了归依手续。有一次他就跟他师父讲:“我太太想来拜见师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从山东走到他那里,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要是坐车子、坐轮船,都要很长的时间,印光大师告诉他的弟子说:“你回去告诉你太太说,老实念佛就好。而且你把我文钞、演讲录里面的这些道理,讲给她听就好,不必要来看我,为了来看我,耽搁了你们家里的事情。走了那么远的路,是很辛苦的。看到了我以后,还是跟你们讲这些话!我觉得,你能照我的话去修行,比看我还要好。”他是这样地慈悲,这样地实在。我也希望各位能照著印光大师的这种教育,及太虚大师的“人成即佛成”的教育来修行,照这样做,就能够成佛。我们不要去信神信鬼的,东拜拜,西拜拜。要知道,这都是没有用的。徒然浪费钱财、光阴。(学生乘瑄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