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文集: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妙一)
2014/9/4   热度:752
三论宗文集: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妙一) 背景色 试析吉藏大师对“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 妙一 内容提要:“八不”是三论宗根本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八不的经典依据、严谨的师承和吉藏大师著作中有关八不的定位”三方面,解析了吉藏大师重视“八不”的基本原因。在论述过程中,发现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宗派所依奉经典的思想渊源的缘故,还有兴皇法朗大师对他的影响。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吉藏大师本人对以“八不”能够含摄一切佛法,楷定一切佛法知见的核心地位是极其认同的,并且奉为一宗思想理论的圭臬。 关键词:八不 般若 吉藏大师 不生不灭 作 者:中国佛学院09级研究生 前言 八不即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出自《中观论·观因缘品》的四双八计,作为三论宗证明根本理论的命题方法,具有极强的宗派特色。三论学说的集大成者——吉藏大师(549—623)对于八不的思想极为重视。在总括拣择诸家别说、会通佛法大要、建立自宗理论方法上都能看到他对八不的应用。然而,就现有论及三论理论体系,乃至吉藏(以下简称吉藏)相关研究的书籍中,在讨论八不时,很少见到解析为什么吉藏对八不重视的原因。即使是有,则都从吉藏著作本身来考察,却忽略了八不思想的经典依据、师资相承两个重要的因素。这对于八不思想的深度考察,不能不说是一种考虑上的缺憾![1] 一、 八不的经典依据 宗派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依据佛陀所说经典的圣言量,进行自家佛学背景的梳理和阐发,来证明一宗一派所主张佛学观点的如法如理性。三论宗向以只破不立为特色,但也决然不会超乎于这种历史事实。吉藏所重视的八不,同样有经典作为根本依据。在考察所依经典方面,在吉藏以前所出诸经,固然可作为最有力的援引证据。但,在他圆寂以后译出的经典,同样也可作为我们今天研究问题的依据。也许,后出的经文在时间上对于考察此一问题没有太大的利用,但这却是笔者对待这一思想问题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之一。 1、 吉藏以前的经典 三论宗以《般若》类经典,和龙树菩萨为代表的中观学派的论典作为本宗的开宗之石。在他之前,整合所有般若部类的六百卷《大般若经》还没有译出,只有散译的大小品《般若经》[2] 和罗什新译三十卷《摩诃般若经》。所以八不的整体内容,不容易完整看到。但,不乏其中个别词语的出现,如“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等。如《放光般若》云: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色相,知色起灭,知色如。……云何知色如?如亦不生,亦不灭,亦不来、亦不去,亦不断、亦不着,亦不增、亦不减;作如是知,是为知如。[3] 《摩诃般若经》卷八云: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受不舍、不垢不净、不合不散、不增不减故,学般若波罗蜜,能到一切种智。[4] 世尊!舍利是诸功德宝波罗蜜住处,不垢不净波罗蜜住处,不生不灭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不增不损波罗蜜、不来不去不住波罗蜜。[5]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云: 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6] 引文中,很明显的看出有“不生亦不灭”、“不断不着”、“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不中的多数名目。其中所讨论的义理,也正是符合般若扫相观空的特点。 2、吉藏以后的经典——以《大般若经》为主要对象 上段文字中,关于八不的整体内容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有的只是一半或者大部分。而在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出现的次数很多。考虑以后人证前人的观点,首先,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彼者皆为前人。以研究资料来说,作为论据的搜索、整理,选择奘师所译的,来反证明前人的观点,显得更为完整且符合文章的实际要求。其次,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括所有般若部类。罗什、玄奘二位大师翻译的风格有些差异,如:什师因“秦人好简”在他的翻译作品中,以意译为特色,很少见有繁芜往复的句子出现。奘师,则以直译为风格,力忠于梵本原有的陈述方式。[7]再者,八不偈来源于《中观论》,而《中观论》的作者龙树菩萨即是依据《般若经》来撰写的《中观论》。对于玄奘法师所译各种《般若经》的梵本,龙树菩萨是很可能看到过的。本文因考虑上述原因,为了更清晰的梳理、分析吉藏大师对于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故引用吉藏以后玄奘法师的译作,亦不失为今时的“古为今用”。《大般若经》第二百九十六卷云: 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向不背,不引不宾,不取不舍,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入不出,不增不减。[8] 《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四卷云: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9] 《大般若经》第四百七十二卷云: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憺怕。[10] 引文中八不出现的序列和名目完全与《中观论》的“八不偈”相符,这是八不在原始经典出现最为完整的证例。其它关于八不名目的经典有,《梵网经》第十卷: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1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云: 善男子!……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12] 吉藏重视八不思想,除了众多经典作为依据和原因以外,还有从上本宗祖师所著论典的缘故。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五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佛能说是,我今当礼。”[13]是与《中观论》的“八不偈”内容相当。经论的圣言量,是吉藏重视八不的主要原因,然而经典是共通的,没有宗派色彩。吉藏后来对于八不思想的重视和阐述,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他的老师——兴皇法朗大师。 二、 严谨的师承 吉藏非常重视师承的关系,尤其是在学问上。他在《大乘玄论》卷三中说:“学问之体,要须依师承习。”[14]在阐发本宗观点时经常冠云:“师云”“又师云”“师又一时方言云” “兴皇和上,昔讲……”[15]等等。由此可见吉藏的学说,是传承有序,立论有据的。《中观论疏》卷二中说:八不的义理非常渊深,他的所述也是传于上代师说。[16]比如,关于为什么以八不遍破大小内外一切有所得人时,即援引他老师的观点说: 师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世谛万像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出。裁起一念心,即具此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也。[17] 大小内外有所得人,遭到三论家八不批判的原因即是:执谓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出。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上卷“破邪”的部分里,更加显示八不“摧外道、折毘昙、排成实、呵大执”的“无方大用”。从资料看来,这也是源于其师的思想: 师常多作此意,所以然者为三论未出之前,若毘昙、成实有所得大乘,及禅师、律师、行道苦节。如此之人皆是有所得生灭断常。障中道正观。既障中道正观。亦障假名因缘无方大用。故一向破洗令毕竟无遗即悟实相。既悟实相之体。即解假名因缘无方大用也。[18] 接着吉藏以十条来论述八不含摄佛法诸经的要义。(十条见下文)有人便问:“若作如此十条者,岂非立义?”此与三论一贯主张只破不立的宗旨相互矛盾。他解释到: 然此十条释“八不”,一一皆须将自心来承取之,如破假实二生,前须自看己心。若见此身心有实生实灭,即是实病。求之无从,故自实病得差。若为他说者,还为他检实病无从,则他实病亦差。若自心中闻说因缘,即作因缘假解,成因缘病。以检假生,无纵迹处所,假病即差。为他说亦尔。……所以常须看心,作此释者不违三世佛,真龙树门人矣。 问:常看自心者,大师何故斥外道,折毘昙、排成实、呵大乘耶?答:若自心起外道见,堕在外道,名为外道。乃至自心,起大乘见即名大乘执。故遍呵众人,即是遍呵自心也。又大师云:“自心无所依,今呵一切有所得人,此是随他意语。若自有病无观力而呵者,即是呵自他,是随自意语,亦是随他意语。” 问:但应释八不,云何乃遍呵自他耶?答:以遍破自他有所得心,毕竟不生,即是释于八不。……是以常须心无所依,即是悟八不也。[19] 吉藏着力说明以八不统释众经,遍破自他是秉承他的老师“心无所依”的根本精神。以此来看,所谓三论家破斥别人的同时,首先是检验自己是否“自心起外道见”“起大乘执”,并且“遍呵众人”的时候“即是遍呵自心也”。这种批破的精神,是直接受到法朗大师的影响。[20]由上可知,吉藏大师重视八不思想是有着严谨的师承关系。那么,吉藏大师本人对八不又怎样看待的?究竟在三论体系,乃至整个佛法中吉藏给八不怎样的一个定位?这无疑是他重视的主要原因。 三、 吉藏大师著作中八不的定位 在阅读吉藏关于八不的著作之后,笔者认为吉藏对八不的阐释,几乎涉及了三论宗所有的核心命题。诚如刘常净老师说的:“八不即是二谛,八不即是缘起,八不即是中道,八不即是毕竟空,八不即是实相。”[21]本文不对上述命题作介绍性的解释,仅从吉藏对于八不思想考察评定的结果上给予举例,来说明他重视的原因。八不的集中阐述详见于《大乘玄论》卷二,《中观论疏》卷二,卷三。其余散见于吉藏的其它著作,如:《三论玄义》卷上、《二谛义》、《维摩经疏》卷四、《净名玄论》卷一等。 1、 楷定佛法得失的标准 三论家“依般若,三论为根本,以真俗二谛为纲要,说缘起性空为原理,显无住无得为正宗。明情与无情悉有佛性,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至理空寂,离诸言诠。诸经平等,皆属方便。教分大小,理具偏圆,不舍三权而立一乘之玄宗”。依着这样的理论架构,一方面申明自己的立场是只破不立;另一方面还要简评诸人,这就需要对所持佛法观点进行证明。可以说前者是“破邪”,后者是“显正”。在笔者看来三论家的显正应具有二方面的内容。一是,“破邪”就是“显正”,除“破邪”外,无别“显正”。二是,直说佛法根本大要,如《中观论》上来即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如果能不通过《中观论》的下文论述,直接契入论主所说“不生”的“中道”,即是论主造论的目的。然而,有人无法正确理解佛所说法,论主所造论意。故而,需要以一种标准,来拣择对于佛法理解的正确与否,而三论家的拣择标准即是八不。《中观论疏》卷二云: 八不既是众经大意此论(《中观论》)宗旨。……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22] “八不”不仅仅是《中观论》的主旨,更是众经的大意。所以了悟佛法的关键,在于“八不”的迷悟。不仅如此,就连成佛、人天善果、六道轮回都与八不密切相关: 《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即知,般若方便,为十方三世诸佛法身之父母也。以众圣托二慧而生,二慧由二谛而发,二谛因八不而正。即知,八不为众教之宗归,群圣之原本。……问:八不但是佛菩萨本,亦是二乘人天本耶?答:由八不,即二谛正。二谛正,即二慧生。二慧生,即有佛菩萨。有佛菩萨,故说二乘及人天之教。即知,八不亦是二乘人天之本。……问:若《净名经》以二慧为法身父母者,何故《璎珞经》以二谛为父母耶?答:若以二慧名为佛,二慧由二谛而生,即以二谛为父母。若言二慧生佛,故以二慧为父母。二慧复由二谛而生,即二谛为祖父母。二谛复由八不而正,即八不为祖中之祖。故八不为众教之宗归,群圣之根本显在于斯。……问:八不但是众圣之得源,亦是群生之失本。答:悟无生,即有三乘众圣。迷八不,即有六趣纷然。故《涅槃》云:“是一味药随其流处有六种味。”一味药者,即即中道佛性。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故知,失于八不,有六趣纷然。问:云何失于八不有六趣纷然?答:以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二慧不生,即有爱见烦恼。以烦恼故,即便有业。以有业故,即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知,失于八不有六趣纷然。[23] 八不又被吉藏称作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 [24] 通过上述介绍,可见他对八不思想的重视程度,也恰恰说明了他极力推崇的原因。 2、 “八不”能通众经之旨 吉藏的学问、见闻被道宣法师称赞道“目学之长,勿过于藏。”其中不仅是因为他注意搜集资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惟怀弘于般若,辩囿包于解脱”,善于以自宗的佛学理论来统摄、会通佛法大要。他对八不的研究和体会,要比其它的学说深刻的多。[25]正是因为如此,八不即成为他进行批破众说,申明佛法宗旨的有力依据。在《中观论疏》卷二,即以八不为基准,通论佛教重要经典的主旨,同时又不失一家所说的特色。如云: 然八不言约义丰,意深理远。总摄一切大乘经论,甚深秘密义。今略历约十条,以解释之[26]:(自下十条释文繁多,仅逐条列述其大意。) 一者,八不明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以八不例同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具足《大涅槃经》所说的境界佛性、观智佛性、菩提果性、果果佛性、中道正性,从而八不即五性具足。 二者,八不即是雪山全如意珠偈。 雪山大士偈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吉藏释此偈上半,是说“无生灭生灭义”,下半偈是说“生灭无生灭”。认为,但是前半,或后半,都义不周全。如果是“生灭无生灭义”方乃具足,所以称为“全如意珠”。八不否定性实生灭,无生灭生灭义显,故成上半偈意。八不明无假生灭,故是生灭不生灭,即下半偈意全。此心本性不生不灭,以颠倒故,无生灭于众生成生灭。所以说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今以八不正观,求此生灭不可得,即生灭心便息,故说是:生灭灭已也。因为有生灭,所以是无常。以生灭灭已,所以为常。无常故苦,即知常名为乐,所以寂灭为乐。 三者、八不偈即涅槃本有今无偈。 《大般涅槃经》中的一首偈说:“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吉藏认为,上半偈是说:无三世三世义。下半偈是说:三世无三世义。无三世三世,即是破性实有所得三世。相当于第一重八不。三世无三世,即是生灭无生灭义。相当于第二重八不。合前二者,所以是非三世非无三世,名为为中道。悟得此重,名为正观。说之于口,称之为论,相当于第三重八不。 四者、此偈即是三种般若。 《大品般若经·无尽品》中,提到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般若。所“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即是实相般若,同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而复能生观智,即是观照般若。然而,因缘与境智,并非二法。若能了悟生灭十二,本不生不灭。所观义与能观义,更无二体,境智非别两法。复为为众生如是说法,故称为论,即文字般若。 五者、即此八不是净名入不二法门。 吉藏认为,八不即是《净名经》所说的 “不二法门”,并引僧肇法师说“语经宗极即不二为言。”[27]大体的解释是:三十余菩萨各说不二法,最初即说:生灭为二,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得此无生法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入不二”三个即是中观论三字。不二,故名为中。能生观智,所以称入。诸菩萨说入不二之法,即是论。《不二法门品》说不二有三次第。一者、众人假言明不二,未辨不二无言。二者、文殊菩萨,虽说不二无言,犹假借于言而说不二。三者、净名长者最后辨不二无言。八不亦同此不二,而有三阶。初、假言明八不,未辨八不无言。二者、明八不无言,而犹言于八不。三者、明八不无言,而无言于八不。 六者、此之八不即是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光宅法师对这里所说的“空”,理解为小乘圣者的灰身灭智。《法华经》下文又说:“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光宅法师,认为这里说的“空”还不究竟,是等小草之流。吉藏不同意光宅之意,认为后者说的“空”即是八不。并且论述说:此“空”横论,则理超八事;竖则,四句皆绝,不知何以名之,强称为空。故知,此空即是八不。又有人问:为什么最后终归于空?答云:“道超四句、理绝百非。盖是诸法本体,言三乘、一乘,常、无常等,皆是方便之用耳。若息一切用,则归于此本体,故言终归于空。又说一切教,令悟此理,故是终归于空。”并引僧肇的话批评光宅法师的观点“九流于是乎交归(于八不或空),群圣于是冥会。甚深若斯,而谓是灰身灭智,一何可伤! 七者、此之八不即是正法。 《华严经》虽有七处八会,大宗为明正法。如其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性。”所以,正法是《华严经》所说教理的根本。因此,《华严》教法能收“前能化所化因果”归到“非因非果的正法”。从正法非果非因,更出生因果等用。以此看来,正法即是根本。而正法又是中道的别名,中道即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等八不。所以八不若成,正法即显。正法显故,因果便立。故而七处九会之经教,全部蕴含在八不之内。 八者、八不即是如来真应二身。 《大涅槃经》中说:中道之法,名之为佛。八不的主旨,即是明于中道,所以就是明佛义。“以了悟生灭无生灭,名为迹本”因此佛的真实法身,犹如虚空。“悟无生灭生灭,即是本迹”故而能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但是不能听见此说,便认作“真应二解”,原因是“即生灭宛然如虚空”“虽如虚空,而生灭宛然。”有人问:如果见佛的法身不生灭,见己身生灭,即成二见,如何得能道?答云:若能见佛身不生,即是见己身本来不生,故即是法身平等。如《净名经》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能“悟己身生灭无生灭,名为法身”“悟己身无生灭生灭,名为应身。”如《无量义经》说:“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以吉藏二谛合明之意:“无生灭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所以“见己身具真应二身,即见十方诸佛真应二身。”从初发心之人,即习此观。发心、毕竟,二无差别,“初发心之人即是佛也。”如上之意,全同《华严》主旨。 九者、此八不亦是一体三宝。 如果(人)能悟法不生,诸佛即现前。如此意,法即是佛。此法佛二义不相乖违,名之为僧。所以“无生一句,具足三宝。”八不“不生”之句具足三宝,标于《中观论》初。“即是归敬三宝,三宝是归宗之地,不识八不岂识归宗地耶?”《大涅槃经》又说:我亦不说三宝无有差别相,只是以常义说三宝一体,无有差别。吉藏以三宝同不生不灭,故名为常,常故三宝一体。 十者、师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 一切有所得人如果生心动念,即是生;生即无明烦恼,欲灭烦恼即是灭;认为自己色身无常(无常,即是俗谛之相),此名为断;有常住真谛可求,名之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世谛万像,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出。“裁起一念心,即具此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也。”上述十条,吉藏以八不“不生不灭”的思想来统释众经,说明八不即是“方等之旨归,环中之妙术”。迷此八不,不但不能了解佛所说法的根本,亦失于诸经论之所说。可见,对八不思想的重视原由甚深。因此在吉藏大师的各种著作里都能看到他对八不思想的阐发和运用,凭借于此,他在著作当中所讨论的佛教基本论题有着极为显著的宗派特色。 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吉藏对于“八不“思想重视的原因。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若干进展性的结论:吉藏以般若类经典,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大智度论》为重视“八不”思想的原始原因。在考察吉藏在师资传承方面,关于其对“八不”的理解和阐述,是受到兴皇法朗法师的影响。这是吉藏在学习时,因师而有的传承原因。而就吉藏著作本身来看,对于“八不”思想给予了上述十条重要的肯定,并且奉为楷定一切佛法行人的标准。 本文的工作只是从文字上进行梳理,并夹杂一点浅显的分析。若是以思想阐述的方式进行分析,则涉及的内容将会围绕三论宗的“四重二谛”“三种中道”“单复中假义”等一些以“八不”开展的核心命题。就现有结论来看,可以看到从佛教经典的原始精神,到兴皇法朗法师,再到吉藏这一条较为清晰的思想传承脉络,对于“八不”是本着一再肯定的态度。这对于我们理解吉藏为什么以重视八不思想的原因,将会起到标月指的功能。为解读他在具体论述和应用八不思想来梳理、解决某些特定教理命题时的动机和立场,将会起到介绍性的铺垫作用。至于吉藏大师八不思想的宗派性格、批判特点、论述方法等相关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有赖于借此“重视原因”的考察而逐步展开。 (责任校对:海藏) -------------------------------------------------------------------------------- [1] 华方田:《吉藏评传》(京华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9月第1版)中,第八题为“中道正观 不落两边”,讨论了“吉藏与八不”,作者主要从吉藏的《大乘玄论》卷一、《中观论疏》卷二,来缕析吉藏对于“八不”的重视,并涉及吉藏援引法朗关于“八不”的一段文字。 董群:《中国三论宗通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中,第七章第二节“八不中道”,依据《中观论疏》卷二,着重介绍了“八不在佛法中的地位”“八不的中道意义”“八不和二谛的关系”基本是说明吉藏大师对“八不”的推崇和应用。 韩廷杰:《三论宗通论》(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86年7月初版)中,第四章第四节“三论宗的中道论”,提及吉藏大师为什么重视“八不”的原因,主要是从经典依据来说明,作者的观点和引文与当代已故三论宗学大德,刘常净居士著的《三论宗纲要》(1990年6月中国佛学院印行)十分相似。但,作者未从师资和阐发上来扩展来说明。 杨惠南:《吉藏》(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民国78年4月)通篇文章都没有论及“八不”内容,更没有说明“八不”的思想脉络和重视情况。但讨论“二谛”的时候,作者介绍了“四重二谛”、“三种中道”,而这两种三论的特色说,即是依据“八不”而开展的。 [2] 支谶译《道行般若经》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朱士行译《放光般若》竺法护译《光赞般若》。 [3]《大正藏》第8册,第129页中。 [4] 同上册,第278页上。 [5] 同上册,第292页上。 [6] 同上册,第726页上。 [7] 如罗什译《阿弥陀经》和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前者有六方佛称赞,后者则具列十方诸佛称扬赞叹释迦佛宣说《阿弥陀经》的功德。从这一列可以看出,二位大师在翻译时所持有的不同态度。详见《大正藏》第12册。 [8]《大正藏》第6册,第505页中。 [9] 同上册,第988页上。 [10]《大正藏》第7册,第389页上。 [11]《大正藏》第24册,第1015页上。 [12]《大正藏》第3册,第327页下。 [13]《大正藏》第25册,第97页中。 [14]《大正藏》第45册,第36页下。 [15] 详见《中观论疏》卷一、卷二,《大正藏》第42册;《大乘玄论》卷四,《大正藏》第45册。其中“摄山大师”即吉藏的师公。“兴皇和尚”即吉藏的老师。 [16]《中观论疏》卷一云:“就初牒八不,述師三種方言云”“然八不文约义丰,意深理远,自摄岭、兴皇随经傍论破病显道,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今略撰始终以二条解释:一者就初牒八不,略释解之。后重牒八,不广料简也。”《大正藏》第42册,第10页下。 [17]《大正藏》第42册,第31页中。 [18]《中观论疏》卷二,《大正藏》第42册,第31页中。 [19]《中观论疏》卷二,《大正藏》第42册,第31页下。 [20] 同上书,卷一云:“师云:方等大意,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大正藏》第第42册,第12页上。卷二云:“师又云:凡有所说,皆为息病。病息,则语尽。如雹摧草,草死而雹消。不得复守言作解,守言作解,还复成病,无得解脱。”又师云:“以观心发言,即言不动观。言不动观,竟何尝言。”师又云:“寄言以显道,实无言可寄。即知言不异道,既无言可寄。何道可寄言?即心下一无所依。” 《大正藏》第42册,第27页中。 [21] 此说及解释见《三论宗纲要》第49页,中国佛学院印行,《中国佛学院教材系列丛书》之一。 [22]《大正藏》第42册,第20页上。 [23] 同上书,第20页中-21页中。 [24]《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册,第25页上。 [25]《中观论疏》卷一云: “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余昔在江左,钻仰累年,未栖河右,用为心镜。虽复东西阻隔,未始分乖。周旋南北,何尝徒步。”《大正藏》第42册,第12页上。 [26] 此下十条之文,在《大正藏》第42册,第29页下-31页中。 [27] 原文为“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38册,第327页上。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