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2014/9/4    热度:271   

华梵法师:<华严五教止观>讲义 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续:第五、华严三昧门)

  【故经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人谛听。”解云:“普眼”者,即是法智相应,顿现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简非余智境界也;“境界”者,即法,明多法互入,犹如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清净身”者,即明前诸法,同时即入,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

  上乃直述法义,今则引经证以释义启信也。

  所引经证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人谛听。”欲解所引经文,首先我们应该要次第弄明白何谓“普眼”?何谓“普眼境界”?又何谓“普眼境界清净身”也?

  于此论主自释解云:“‘普眼’者,即是法智相应,顿现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简非余智境界也。”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普眼”者,即谓开佛知见,见佛法身之妙智也。开佛知见者当“法智相应”,见佛法身者当法智“冥契无简”也;若法智相应,冥契无简,则诸法顿现元无先后也。如是亦即是“性起”也,性起之境界唯普眼妙智之所知见也,此非余智所能知见之境界也。

  又贤首国师于《华严策林》中亦有释“普眼”来着,其云:“云何方名普眼?私答,五缘为因,称眼为果。”此即是说“普眼”者,亦即谓佛所圆具之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五缘为因”者,即是对五眼而说,亦即:一、肉眼,缘粗色;二、天眼,缘细色;三、慧眼,缘真空理,故二乘人只知缘起性空,沉空滞寂,着于偏空;四、法眼,是菩萨所具,菩萨见性空即是缘起诸法,故出空入假,普度十方;五、佛眼者,圆具五眼,缘而无缘,无缘而缘。故曰“五缘为因,称眼为果”也。普眼境界清净身,示唯清净法身佛所具。普眼境界极高,故如贤首国师,犹言“私答”也。

  “境界者,即法。明多法互入,犹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境界者即是法,故“普眼境界”者即是能“明多法互入,犹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帝释殿上有珠网,珠光交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此珠光摄彼珠光复入彼珠光,彼珠光摄此珠光复入此珠光,一珠光摄多珠光复入多珠光,多珠光于一珠光亦复如是,乃至一切珠光摄一切珠光复入一切珠光。这样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是为多法互入也。如此微妙不思议境界,唯是普眼所能通达之境界,而非余智所能知见之境界也。

  “清净身者,即明前诸法,同时即入,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诸法若同时即入者,则诸法同时成立,同时相应,同时圆满,顿现无有先后,如是境界实非思量分别所能通达之境界,如是境界“唯证相应,非关言说”也。是故文云“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 “始终难原”者,谓不可以通过思量分别心去考察、推究缘起诸法之本末始终也。“原”者,即考察、推究本源义。“缘起集成”者,即谓诸法皆依缘起理而成立,一多互为一体,无先无后也。

  实则此处“清净身”者,即是指如来法身也。如来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如是法身境界,唯佛智慧所知所见也。如《大乘起信论》云:“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见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论中“若离业识”者,即是今论中“见心无寄”也。

  【然帝释天珠网者,即号因陀罗网也。然此帝网,皆以宝成,以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于一珠中,同时顿现,随一即尔,竟无去来也。】

  前文阐释法义时,只略提帝网天珠喻,今则约喻详释之。初则总释之。

  “因陀罗”者,华译天帝,即释提桓因,简称帝释。故“因陀罗网”又作天帝网、帝网,为帝释天之宝珠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此帝网乃以无量宝珠,珠珠相次结成,又宝珠明彻,光光辉映,递相影现,涉入重重。任一宝珠莫不同时顿然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回互辉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一珠如是,余一一珠亦复如是。虽然涉入重重,而光影竟无来去也。

  何故涉入重重,而光影竟无来去耶?因光影唯是于宝珠珠光(明性)中所现之影像,于珠中之影像不可言有来去也!

  于宝珠即如是,于缘起法亦然。缘起诸法一多即入,互相显发,重重无尽。然诸法虽涉入重重,竟无来去也。何故?缘起诸法体性皆如,是故缘起诸法但是于真如理体中所现之诸幻相尔。此譬如珠中影像,但是于宝珠珠光中所现之虚幻光影尔,故实不可言有来去也。而《华严经》即是以因陀罗网来譬喻缘起诸法之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若依境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境;依定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定;依土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土;此皆为显示事事无碍圆融之法门也。

  又在杜顺和尚于其所述《华严一乘十玄门》中,第二门便是“因陀罗网境界门”也。

  【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高现,余皆不妨此。】

  上已总释之,下任举西南一珠别释之。

  “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余一一亦然。”今顺文,且但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西南边这一颗珠中,即能一时顿现一切珠影;西南边这颗珠既然如此,余一一珠莫不如此也。

  “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此段文字太过简略,意思表达的不是很明确。今准上下文,予以会通之。其意思似应为:前西南这颗宝珠既然能顿现一切珠影,余一一珠亦复如是能顿现一切珠影。而顿然映现一切珠影之一一珠又莫不同时顿然映现于此西南一宝珠之中,西南这颗宝珠既如是,余一一珠亦莫不如是。如是宝珠无限回互辉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无有边际也。

  “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高〖显〗现。”前云宝珠无限回互光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无有边际。今则方便释云,若说“有边”的话,则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重重显现者也。亦即是说,即此“一珠”方便说即是一切珠与重重无尽珠影之边际也。“高”者,重重之义也。

  “余皆不妨此。”文义易见。一珠如是,余一一珠,皆可准以思之也。

  前但就喻释,今结合法义,则“任举西南一珠”者,亦即如任举西南一缘起法也。任举西南一法,此法当体即如,是故此法当下即能缘起一切诸法尔;换句话说,亦即是说此法当下即能顿然圆摄一切诸法之性相功德也。何故?真如理体本具如是圆满不思议功德故。于西南一法既如是,于一切法亦复如是也。

  又如珠然,一多诸法回互缘起,交相显发,则重重无尽,无有边际也。

  又如珠然,方便说“有边”,亦即是说,即此重重无尽缘起诸法,当下即顿然圆摄于西南此一法之中尔,即此一法即具足一切诸法也,故即此一法亦可方便说是一切诸法与重重无尽缘起诸法之边际也。于一法既如是,于一多诸法亦可准以思之也。

  【若于一珠中坐时,即坐着十方重重一切珠也。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时,亦即〖坐〗着一切珠也。一切反此,准以思之。】

  文义易见。

  因为一珠中有一切珠,一切珠中有一珠,故于一珠中坐,即于一切珠中坐。

  “一切反此,准以思之。”一珠中有一切珠,一一珠中亦皆有一切珠,故曰“一切反此”。根据这种道理,思之可得也。

  此即开显佛如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之广大不思议境界也。一法既当体圆摄一切诸法之性相功德,是故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尔,是故诸佛如来,于一法中转大法轮,即是于一切诸法中皆转大法轮尔。一法既如是,于余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也。

  【既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于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

  既一珠中影俱一切珠,是故“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又既一切珠皆影入一珠中,是故“于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也。“出”者,去也;“起”者,来也。不出不起者,无来无去也。

  上一段文亦乃开显佛如来“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之广大不思议境界也。《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更多华梵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