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唯识研究(1)


2014/9/3    热度:333   

周叔迦:唯识研究
  一 百 法
  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
  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第一是“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第二是心所附属的作用,叫做“心所有法”,因为人的智识只是分别,是不能成就善恶好恶的,这都是由于另有心所附属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种;第三是心法同心所有法的对象,便是“色法”。这“色”字是照梵文直译的,意思是指“物”。但是中国普通对于物只是有实质而可以触摩的。这个色字的范围却不同。一切光声香味感觉,凡是与知识成对象的都叫做“色”。因为色是眼识的对象,是一切对象的最初一位,所以梵文用这领袖代表一切,中国既没有适当的名词可翻,也只好直译作“色”了。这色法共有十一种,第四叫做“心不相应行”,因为心与心所同那色法互相发生了种种的关系,因这种种的关系假定为种种的行为,这行为不是由心上直接发生的,所以叫做“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种;第五是“无为法”,就是无有作用清净寂灭的法,这便是心心所以及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的本性,共有六种。以上共是百法。
  第一心法何以有八种呢?一、“眼识”能见色;二、“耳识”能闻声;三、“鼻识”能嗅香;四、“舌识”能尝味;五、“身识”能感觉触摩;这五种识是最显明的,人人都了解,总叫做前五识;六、意识能思想事理,以上的六识在佛教大小乘中是共同的。不但是佛教,其他的印度哲学以及其他的哲学也都是如此解;然而不是唯识哲学的精奥。小乘教是不研究宇宙的实在,不管一切人的行为的;只就自己心意识上用工夫,但求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以至于意不思法,逐渐的六识不起,便达‘‘灰身灭智”的“涅盘”境界。所以在小乘的经论之中只说有六识。大乘教便不如此,是要彻底研究宇宙的本源,彻底解决一切人生的本源的,所以第一步先要研究意识的由来。眼识的生起是由于眼,耳识的生起由于耳,鼻识的生起由于鼻,舌识的生起由于舌,身识的生起由于身,由此证明意识的生起必定是由于“意”。这意识是有种种差别的,这意一定是个单纯的唯一的直觉。他直觉个什么?就是觉得有我。因为一切人的思想必定是先觉得有一个神秘不可知的我,才感觉得“我想”“我吃”“我穿”……。所以“我见,,是意识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译音叫做“末那”。因为他既是一种直觉,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却又是识的一种,便是“第七识”。佛教宗旨是说“无我”的。何以第七识可以直觉“有我”?所以第七识的直觉是错误的。因为他放弃了整个的宇宙的本源,但执著局部的活动,所以才有这错误的感觉。所以人要证得人生的本源,证得宇宙的本源,必须要打破第七识这一重关。这宇宙和人生的本源叫做“第八识”,又叫“阿赖耶识”,这便是唯识哲学所推敲研究的。但是人在“第七识”未破除以前,对于“第八识”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而没有法子可以实在证知的。以上便是总有八种心法。
  第二“心所有法”又分六类:一、“遍行”是一切心法无论何时全都有的,有五种法;二、“别境”是只专对某种环境而生起的,有五种法;三、“善”的心所有法共十一种;四、“烦恼”有六种,烦是烦扰,恼是恼乱,这六种法可以扰乱人的心,所以叫做烦恼;五、“随烦恼,,有二十种,这二十种法是随从前六种烦恼的;六、“不定”有四种,这“不定”的意思不是指普遍不普遍说,而是指善恶说的。这四种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恶,所以叫做“不定”。
  遍行的五种法:一是“作意”,是领导心意识去奔求环境。《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以心有在有不在呢?这便是由于“作意”的功能。二是“独”,令心与前境接触。三是“受”,令心领受前境。四是想,令心领取前境的像貌方圆种种的形相,五是“思”,令心去造作种种事业。
  别境的五种法:一是“欲”,对于某一种环境起一种希望愿求叫做“欲”。二是“胜解”,于所接触的环境生一种决定的了解,知道他必定是如此如此的,叫做“胜解”。三是“念”,对于过去的事理记忆不忘叫做“念”。四是“定”,令心对于环境一心专注叫做“定”。五是“慧”,对于善恶是非分别简择叫做“慧”。
  善的十一种法:一是“信”,对于善事能了知是善,诚实的相信叫做“信”。二是“精进”,对于善事勤苦的修行叫做“精进”。三是“惭”。四是“愧”。惭愧二字在普通是连带的,但是在唯识上,做了坏事自己心中羞恶叫做“惭”,做了坏事无脸见人叫做“愧”。五是“无贪”,便是对于一切功名财利不贪求。六是“无嗔”,便是对于一切人物慈悯他。七是“无痴”,便是对于善法能真实了知毫无迷惑。八是“轻安”,便是身心安泰逍遥快乐。九是“不放逸”,便是心不希求色声香味。十是“舍”,便是于色声香味能明了领解而不为所动。十一是“不害”,便是不破坏戕害一切物。
  烦恼的六种法:一是贪,便是贪求种种爱乐。二是嗔,便是对于一切人物有贼害的心。三是“无明”,便是对于真实的道理不能明了。四是“慢”,便是自以为是,比他一切高贵。五是“疑”,便是对于真理怀疑不定。六是“不正见”,便是对于真理永远生一种相反的颠倒的见解。
  随烦恼的二十法:一是“忿”,便是对于违害我的心中生忿。二是“恨”,便是由忿以后结为仇怨。三是“恼”,便是由于忿恨而起报复,恼害于他。四是“覆”,便是做了恶事隐瞒他人。五是“诳”,便是因为显自己的高明而说妄语。六是“谄”,便是恭维巴结富贵有势的。七是“骄”,便是自己有才能而在人前卖弄。八是“害”,便是对于人物存心破坏。九是“嫉”,便是嫉妒他人比自己强。十是“悭”,便是自己所有的不肯给人。十一是“无惭”,便是做了坏事,自己心中不知羞恶。十二是“无愧”,便是做了坏事,对人毫不知羞耻。十三是“不信”,便是心中污秽,对于真理心不好乐。十四是“懈怠”,便是只求快乐,不知为善。十五是“放逸”,便是对于恶事不能自己防闲。十六是“昏沉”,便是心中疲乏,不能领略环境。十七是“掉举”,掉是振动的意思,便是令心不安静。十八是“失念”,便是善忘。十九是“不正知”,便是对于环境了解错误。二十是“心乱”,便是令心奔求流荡。
  不定的四法:一是“睡眠”,睡眠一事也许善,也许恶。因睡眠而心不自在,不能观察,耽误为善,便是恶法。二是“恶作”,“恶作”即是追悔。这是照梵文直译的。对于已作的善事或未作的恶事而追悔,便是恶法。对于已作的恶事或未作的善事追悔,便是善法。三是“寻”。四是“伺”。寻伺都是对于事理推求观察,不过寻是粗,伺是细。譬如猫捉鼠,东西寻求便是“寻”,既看见了便在旁伺察,候机会乘势捕捉它便是“伺”。
  第三色法十一种:一是“眼”。二是“耳”。三是“鼻”。四是“舌”。五是“身”。眼耳鼻舌同是身体的一部分,何以要分为五种呢?因为这处所指的不是细胞所组织的肉体,却是专指神经系说的。这五处是前五识所依据的地方,所以分为五种。那细胞所组织的肉体是下边五种的色类。六是“色”。七是“声”。八是“香”。九是“味”。十是“触”。这五种便是前五识所感觉的对象。十一是“法处所摄色”。摄是包含统属的意思。这一类色是无质的,用前五根所不能取得的,只可以用意识来领略,就是意识的一切对象。; 第四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是“得”。得是成就的意思。就是总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种的作用发现生起,成就善恶无记的种种的行为。二是“命根”。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在相当的时期之间继续不坏不断,假定名叫做“命根”。三是“众同分”。众是众多,同是相同,分是类别。就是人类与人类身体言语知识是相同的,畜类与畜类相同,以至其他各类各各相同。四是:‘异生性”。异生就是宇宙间一切众生,因为众生见解各异,种类各异,所以叫异生,异生性就是指一切众生不能明解真理。五是“无想定”。这是非佛教的禅定的一种,修这种定,前六识不起,但是第七识仍在。六是“灭尽定”。这是佛教最高的禅定,修成这种定的前七识都不起。七是“无想报”。这是由修无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种果报,这个的解释在后边说唯识的宇宙观中再详说。八是“名身”。九是“句身”。十是“文身”。这三种就是语言文字。名身就是一切名词,句身是联合若干的名身表明一种完全的事理,文身就是用以集合成字的,在其他各国的文身就是字母,在中国的文身就是点画。十一是“生”。十二是“住”。十三是“老”。十四是“无常”。无常就是死。这四种在人叫做生住老死;在物叫做生住异灭。生是从无而有。住是继续的有。“异”或“老”就是这有继续的改变。无常或是灭或是死就是从有而还无。十五是“流转”。就是因果相续不断。譬如种子生芽,芽生根叶花果,果又结种,种又生芽。宇宙间的一切因果是循环不断的。十六是“定异”。就是不同的因决定生不同的果,譬如桃种决定不生杏树,梨核决定不生苹果树。十七是“相应”。就是桃树所结的果子还如当初桃种相似。桃种所生的树还如当初结桃的树相似。十八是“势速”。就是说因果变迁是极快的,时时刻刻的不同。十九是“次第”。就是因果进演的有一定的次序,决不会错乱的。二十是“时”。便是年月日时。二十一是“方”。便是东西南北。二十二是“数”。便是十百千万。二十三是“和合性”。二十四是“不和合性”。便是一事一理不能单独发生或存在的,一定要藉众法互相维持为力量。它生起的原故,是由于众缘集会的原故,这叫做和合性。它坏灭是由于众
  缘分散的原故,这叫做不和合性。就是众缘有时相吸,有时相推。
  第五无为法有六种:这无为法直接无从表示,只可借事理间接的显明。一是“虚空无为”。这无为的真理如同虚空。一切万象都在虚空中生生不已而虚空永无改变。一切万象都在真理中流转而真理常住不改。二是“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择灭就是由智慧拣择的力量,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寂灭,这名叫“涅盘”。这真理是由于证得涅盘的果而表现的,所以叫做拣灭无为。三是“非拣灭无为”。就是不由智慧拣择的力量而自然寂灭所表现的真理,就是一切万象由于众缘分离还归于空时所显的真理。四是“不动无为”。这是色界第四禅不为一切苦乐所摇动的身心所显的真理。五是“想受灭无为”是无色界中一切想受都不生起时所显的真理。这色界第四禅同无色界,要在后边唯识的宇宙观中再详说。六是“真如无为”。真是不假,如是不变。这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真实常住的,这就是无为。以上总计一百种法。
  二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
  这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并不是八种心法各各全有,是各有多寡不同的。
  第一前五识:这前五识的作用虽然不同,然而能力却相等,所以所附带的心所有法也相同。这前五识的功能有五种特点:第一是眼只能见色,耳只能闻声,鼻只能嗅香,舌只能尝味,身只能觉触。就是各各只能分别自己的对象。第二是只能分别色法上的“自相”,“自相”是随同本质单独具有的形相。第三是只能分别现在的。第四是只能极快而最短的了别,所谓刹那的了别。第五是由了别而取得将来的果报。何以由前五识的了别而能取得将来的果报?这理在后边第六章中再说。第六是前五识不是单独能生起的,而是要随意识而生起的。这前五识各各有三十四种心所有法:便是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三、随烦恼十一。烦恼中无有慢、疑、不正见三种,随烦恼中无有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又无有四种不定。
  第二意识的功能有八种特点:第一意只能思法,所以也是只能了别自己的对象。第二是能了别色法上的“自相”与同“共相”,就是不仅仅能了别一切色法上随同本质的单独具有的形相,也能了别一切色法上由互相比较而得的一切差别形相。第三是不唯了别现在,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第四是不仅能刹那的了别,还能相续不断的了别。第五是能成就一切乐。第六是能引起前五识,这意识是具足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的。
  前五识既不能继续的了别,而要靠意识的力引发他。又前五识不能了别体上的种种不同的理事,所以每有一前五识生起时,必定有一意识同起。仔细的研究,凡是看见一种颜色或听见一种音声,要经过五种意识同前五识相互的作用,方能完全了别的,这五种作用叫做“五心”。一、率尔心:这是前五识在刹那间忽然的了别。二、寻求心:这是意识因前五识生起而起寻求。三、决定心:这是意识因寻求而决定了别。四、染净心:这是意识由了别后生起好恶贪嗔的念。五、等流心:这是因意识的好恶而前五识与意识于相当时间中同等的流转,成就善或不善。
  第三末那识是唯有单纯的思量,有两种特点:第一这思量是不能认为善或是恶的,所以是“无记”。第二这思量是虚妄的我执,所以是“有覆”,所以他与十八种心所有法相应,就是五种遍行,一种别境“慧”,四种烦恼“贪、痴、慢、不正见”,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第四阿赖耶识有四种特点:第一是“无记”。因为他也是无所谓善恶的。第二他是真实的,所以是“无覆”。第三是“器世界”所依托,“器世界”就指宇宙间一切无情。第四是根所依处无同名言熏习所依托。这详细的情形在后边再详说罢。
  三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这百法是在唯识哲学发展以后,对于心理逐渐的分析而成立的。在佛经中并未曾详细的提到。佛经中所解释的只是“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就是宇宙以及人生都是总由五类的法积集而成的。这五类之中不能说那一类或那一法是我,那一类或那一法是我所有的,而况宇宙与人生是互相对待而成立,不能说人生是我而宇宙是我所有的,所以说是“无我”。
  五蕴是那五种呢?第一“色蕴”,第二“受蕴”,第三“想蕴”,第四“行蕴”,第五“识蕴”。这色蕴就是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受蕴就是百法中的遍行心所中“受”。想蕴就是百法中的遍行心所中的想。这二种可以单独成立为“蕴”,可以见此二种心所是最普遍而重要的。行蕴就是百法中的除受想以外的四十九心所以及二十四不相应行。识蕴就是百法的八种心法。
  百法中的无为在五蕴中无有的,所以佛经中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这就是指明无为的道理。色法是如大河中的聚沫,随流飘荡,忽聚忽散,忽起忽灭的变化无常,却无一点实在坚固的本质;受如水上因风的激荡所起的泡,无有实质,当时起当时灭,决不会久停的;想如同阳焰,阳焰是热带间沙漠中因蒸气而现的海市蜃楼,这都虚假的,远望似实,仔细推求却是无有;行如芭蕉,芭蕉是无有柯干的,只是众叶包裹成为大树,若是伐倒剥削,却无有坚实的木材;识如幻化,幻化就是魔术,古代的魔术幻化出种种物件,无中生有,但是只可目见而不可手触,若手触时,却是虚空毫无所有。说五蕴是破人我执的见解。因为“人”是由五类众多的法积合成的,所以不能说有单纯主宰的灵魂或“神我”。又用五种譬喻证明五蕴也是空的,以显明无为的道理。
  四 人识万法的体性
  这百法是包罗万象的总纲,八识又是百法的主脑。这宇宙间的万象以及八识的心主究竟是什么体性呢?要知道每一种法都具足有三种性:第一“遍计所执性”;第二“依他起性”;第三“圆成实性”。
  第一如何是“遍计所执性”呢?遍是普遍,计是计校。这性不是附属于一切万法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的普遍计校所生的执著。平常人对于一切理事,总有两层执著。第一、一切诸法各各有特性。第二、一切特性都有本体。譬如不认识牛,才听见人说牛,便要推想到什么叫做牛?又如见着牛而不认识他叫什么,便要推想:他是鬼呀?他是兽呀?所以一切遍计所执不出两种:第一“文言”,第二“义理”。
  为什么这些执著要标明普遍与计校两层呢?因为我们的智识有四种不同:第一是遍而非计,第二是计而非遍,第三非遍亦非计,第四是遍亦是计。这遍而非计的是一切圣者所得的“无漏智”。我们平常人的智识是“有漏识”,如同器皿有了漏孔似的,永远不会盛满了的,因为他对于一切都不曾彻底研究同认识。研究唯识而经过种种对于智识上的整理,才能彻底认清一切,所谓大彻大悟的境界,便无所不知,无所不解了。然而他的知解不是从计校上得来的,所以是遍而非计。那计而非遍的便是我们的“第七识”。他只知道计校着有“我”,然而这“我见”是虚妄的,其他的一切宇宙,一切人生,一切事理这第七识是不能计校的,所以是计而非遍。这非遍又非计的便是我们的“前五识”以及“阿赖耶识”。他只能了别自己的对象同环境,所以不是遍;他不能想念分别,所以不是计。那是遍又是计的,唯是我们的“意识”。他是时时刻刻计校一切颜色、音声、香臭、苦辣、痛痒以及喜怒的,所以意识了别,一切都是错误的执著,而我们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由于意识,在前第四章中,“五心的次第”已经说过,所以唯识哲学家说,我们平常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全是错的。
  那“依他起性”对“遍计所执性”说,比较上是真的。“依他起”的意思就是指一切事理的由来,不是自己单独能成立的,必须要依靠其他的事理积合而成。譬如说牛,这牛并无有一种单独的东西是牛,他不过是头、角、毛、尾、足、蹄、心、肺、脏、胃等等集合成的,再进一步求这牛心也无有一种单纯的东西是牛心,他不过是无数细胞集成的。如是一层层的推求,结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理,无有一件不是依靠其他别的东西来积成的,因为这种性相不是依名生义的遍计所执,所以是真的,然而他证明一切事理是无实质的,所以又是假的。
  那“圆在实性”是一切事理的真实体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这圆满成就真实的性就是六种“无为”中的“真如”,这真如是一切事理共同的体性,这是最真实的。
  这“三性”的理要是换一种名词来解释,便是“三无性”,这“遍计所执性,,即是“相无性”。因为人的一切了解,一切想像都是假的。这“依他起性”即是“生无性”。因为一切事理的生起是不能由己而是由他的。这“圆成实性”即是“胜义无性”。因为这是一切事理平等不差别的本体,在最妙胜的义理上无有一切万象的分别的。
  既然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理是虚假的,而一切事理别有依据发生的成分,如此则佛教所说的“我”是虚妄的,岂不是应当有一个依他起的实“我”吗?何以一定说“我”是绝对无有的呢?因为“遍计所执”也可以实在无体的。譬如有人不认识羊毛,听见人说龟毛,后来看见羊毛便以为是龟毛。但是世界上龟是不长毛的,龟毛绝对是无有的,人对于龟毛的了解便是遍计所执。而无有依他起的人的“我见”也是如此,实在是无有的,但是人的虚妄的想像而已。
  为叫人了解遍计所执性的虚妄,所以在唯识上说六种譬喻:第一、一切人的智识既无实在,何以有种种的环境呢?为了解这理,所以说如“幻”,“幻”便是催眠的魔术,被催眠的所见的境界全是假的。唯识哲学说一切的人生都是在催眠中的。第二、既然一切无实,何以有人要生这种种的虚妄思想呢?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阳焰”,这“阳焰”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远看像有水草,不近看不会知是假的。第三、既然一切无实,何以人有好恶爱怨的受用呢?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梦”,梦中的受用到醒时都是空的。凡人的受用到觉悟以后都是假的。第四、既然一切无实,何以人要有种种言说文字呢?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响”,“响”就是空谷的回声,这空谷的回声是无意义的,而人听了却了解他的意义。第五、既然一切无实,何以要说一定有善恶的果报呢?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影”,镜中的影子虽然是假,然而有物在前,便决定有像。第六、既然一切无实,何以佛教主张救济一切呢?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化”,“化”是变化法,虽然是假,然而要变给大众看。
  五识有四分
  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既是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也只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是毫不相干的。为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以要仔细的研究。这研究在唯识哲学的历史上是古今不同的。有说识的作用是单纯的,说是识只是一分;有说识的作用不是单纯而是对偶的,说识有二分;有的说识的作用不是对偶而是复杂的,说识有三分;有的说识的作用不仅复杂且是重叠的,说识有四分。 .
  第一说识只一分的是说:识只有“自证分”,即是说识的了别作用不是对待的,眼也未见色,耳也没听声,所有我们所得到的颜色音声与实际的颜色音声毫不相干,这不过自己识上一种证明,认为外界有这一种情况就是了,立这种学说的是安慧菩萨,南印度人,生在佛灭度后一千年。
  第二说识有二分的说:但说唯有“自证分”不足以表明识的作用。识的功能是有两种:一种是相分,一种是见分。相是相状,便是随着外界事物的本体,在自己识上相分的功能发生相似的相状;见是见解,便是用见分来证见自己识上相分的一切功能,所以说人的一切知觉都是自己识上见分对相分的了别,与事理本体毫不相干,这便是唯识,立这一种学说的是难陀论师。
  第三说识有三分的说:第一说是只就识的本体说;第二说是就识的作用说,都是一偏的。识实在应当有三分,便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这相分譬如“布”,这见分譬如“尺”,这自证分便是量得的结果“布有若干尺”。立这一种学说的是陈那菩萨,是南印度人,生在佛灭度后一千一百年。
  第四说识有四分的说:这以上的三种学说都不完备。有了“布”“尺”,但是一定还要有一个用尺的人哪。所以说识有四分,便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自证分譬镜子,这见分便是镜子的光明,这相分便是镜子里的影像,这证自证分便是镜子的他,有了他,然后这镜子才能东西南北随意所照。证自证分的作用是对自证分的;自证分的作用是对见分的;见分的作用是对相分的,立这一种学说的是护法菩萨,生在佛灭度后一千年的时候。
  六 阿赖耶识的异名
  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做“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做“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天”六道的众生。在“凡夫”“二乘”“菩萨”的地位上总叫做“异熟识”。在“如来”的地位上叫做无垢识,所以这阿赖耶识有种种不同的名字。
  第一“阿赖耶识”是梵文译音,意思是藏识,言其含藏一切事物的种子,由此无量无数的种子发生一切差别的事物。梁朝真谛三藏译作“无没识”,言其保存一切事物的种子,不令他失坏。
  第二又叫做“心”,梵文叫“质多”。心是积集的意思,言此心是一切种子积集的地方。
  第三又叫做“阿陀那识”,也是梵文译音,意思是“执持”,言其执取善恶的业因,维持事物不令破坏。
  第四又叫做“种子识”,言此识是一切诸法的种子,能生起一切诸法的。
  第五又叫做“现识”,言其一切诸法皆在这本识上发现。
  第六又叫做“本识”,言这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
  第七又叫做“宅识”,也是“阿赖耶”的别义,“阿赖耶”也有房宅的意思,言此识是种子的房舍。
  第八又叫做“根本识”,这是小乘教中的名字。
  第九又叫做“第一识”,从本向末数,此识第一。
  第十又叫做“第八识”,从未向本数,此识第八,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便是此最究竟的阿赖耶识。
  第十一又叫做“所知依”,“所知”就是杂染清净诸法,此识是此法所依据的。 ·
  第十二又叫做“穷生死阴”,这也是小乘教中的别名。言一切心、一切物是有时连续有时断灭的,但是这心物的种子在此识中是不断绝的。
  第十三又叫做“异熟识”,异熟就是“果报”,这果报是由业因不同时、不同类而成熟的,此识能引起生死以及善恶异熟果报的。因为二乘菩萨所有的种子已经断绝,不受后有,但只有生死异熟未尽的,所以不叫“种子识“,改叫“异熟识”了。
  第十四又叫做“无垢识”,此识在如来位上是最极清净的,是一切无病所依止的。
  七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是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是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自己识的见分了别相分。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同万物决不是由阿赖耶所发生的单独一种东西,不过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宇宙人生既然全是阿赖耶识的相分,然而过去的宇宙人生已经消灭,未来的宇宙人生还未发生,何以能说也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呢?因为过去的宇宙人生虽然已经消灭,他却有一种结果积蓄在阿赖耶识相分里。这未来的宇宙人生虽然还未发生,他却有一种应当发生的能力含蓄在阿赖耶识相分里。这过去的宇宙人生的结果就是发生现在同未来的宇宙人生的能力,所以这二种总叫做一个名词:叫做“种子”。阿赖耶识叫做“种子识”,便是这个缘故。
  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包含三种,第一是“种子”;第二是器界,便是现在的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第三是现在的五根,这五根在万物之中有一种特别作用,便是为五识所依托的地方,所以要独成一类。这现在的前七识也是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发生的,但是因为他各各有体,所以不是阿赖耶识的相分了。 ’
  这“种子”的意思是假借世间“种能生根茎枝叶”的意思,然而实在他的作用比世间花木种子的作用完全不同。他有六种特点:第一刹那灭,第二果俱有,第三恒随转,第四性决定,第五待众缘,第六引白果。
  如何是种子刹那灭和果俱有呢?这识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有体质的东西可以用色声香味触去测量的。譬如人有千斤的力量,在不用的时候,这力量并无体质也无容量,然而不能说没有,因为到工作的时候可以显现出来的。这识也是如此,在寂静真如之中无有所谓识,然而不能说没有。识既如此,识的相分当然也是如此,这种子的作用力未发生时是无体质无容量的,等到他的作用发生时,那时种子的体才成立,但是这时正是由种子发生现在的宇宙人生的时候,所以说是果俱有。这发生是极快的,种子才生便灭,继续不断的更换,所以宇宙也进化不息,所以说是刹那灭。这有最好的譬喻,便是电影。种子是影片,宇宙人生是影幕上的像。这是“刹那灭”和“果俱有”的。
  如何是“恒随转”?由种子发现的宇宙人生,这叫做“现行”,就是现在行为。种子既是与果俱有,又是才生即灭。他灭了之后,便又由“现行”结成未来的种子了。所以直截了当说是“种子自类相生”,不是同花木的种子,种灭芽生,以至花灭果生,果还成种的。这种子在阿赖耶识中自类相生,永无了期,必须到因修行对治证得最末的分位方能灭除,这叫做“恒随转”。
  如何是“性决定”?便是由现行的善恶,成决定善或决定恶的种子,不能改变的。
  如何是“待众缘”?便是种子单独不能发生现行,还要依待其他的缘。譬如草木的种子要藉日光水土为缘,这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是如此。
  如何是“引白果”?便是色法的种子还生色法的果,心法的种子还生心法的果,不能错乱的。
  八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宇宙既是这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换一句话说,便是宇宙充满在这阿赖耶识之中,不过宇宙在这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同我们人所见的形况。这宇宙是不纯洁的,不清净的,是无穷复杂染污的法集聚成的。在这阿赖耶识中所包括的,唯是这无穷复杂染污晶法的种子,这种子依托这阿赖耶识而得保存,所以这识叫做“藏识”,又叫“种子识”。这种子的成立,是由于这阿赖耶识受这无穷杂染的法熏习而生成的,但是这种子并不是另有体质,种子就是习气的别名。如同麻油用香花熏,便也沾染也香气了。这种子又受这阿赖耶识的功用,发生无穷杂染的法,所以说“摄持种子”是阿赖耶识的“自相”,“一切染法得生”是阿赖耶识的“因相”,“从染法熏习力阿赖耶识相续而生”是阿赖耶识的“果相”。
  什么叫“熏习”?如同用香熏衣,这衣服便有香气,这叫做“熏习”,所以,“熏习”一定要有“能熏”的,有“所熏”的。这“所熏”的一定要具四种性格才能受熏:第一“坚住性”,第二“无记性”,第三“可熏性”,第四“和合性”。第一为什么要坚住性?譬如“声音”“风”“光”等不能熏成香味,因为他是忽起忽灭的,是虚荡的。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以及第七识都是有间断的,所以不能受熏,唯有阿赖耶识是坚住的,所以能受熏。第二为什么要无记性?无记是不分善恶,如同沉香麝香不能熏成臭,韭蒜不能熏成香,因为他已经有固定气味了。所以清净的法杂染的法都不能受熏。清净的法即是佛果,杂染的法即是烦恼,唯有第八识是不分善恶的,所以能被熏。第三为什么要可熏性?如同金石不能熏成香臭,因为他体质太坚密了,所以“真如”是不能受熏的,唯有第八识体性虚疏能含容种,所以能被熏。第四为什么要和合性?如在东屋的香不能熏西屋里的东西,一定要“能熏”的同“所熏”的在同时同处,方能成熏。所以各人唯受各人自己的前七识熏,不受他识的熏习。
  “能熏”也要有四种性格,才能熏:第一“有生灭”,第二“有胜用”,第三“有增灭”,第四“与所熏和合”,第一为什么要有生灭?有生灭即是有作用,无有作用等如无有香味,不能熏他。所以寂静无为的法不是能熏,唯有前七识有生灭有作用,方是能熏。第二为什么要有胜用?如香气薄弱不能熏,必定要气味强烈才能熏。所以第八识气味薄弱不能熏,物质无思想作用不能熏,唯有前七识是能熏。第三为什么要有增减?如同香味能熏的,但是要逐渐消失的,假如极圆满不增不减的气绝不能熏,若是也能熏,他便决定不圆满了。所以佛果是圆满的善法,不是能熏,唯前七识是能熏。第四为什么是与所熏和合?因为能熏与所熏要不是同时同处,决不会受熏的。所以他人的前七识不是能熏,唯有自己的前七识是能熏。
  第八识是“所熏”,前七识是“能熏”,所熏得的结果便是“种子”,但是有人主张种子不是由熏习得来的,是第八识中本来有的,不过由熏习的力量,击发他的作用,有人主张种子是全由熏习成的。所以护法菩萨的意思,是种子有两类:有本有的,有新熏的,都是待众缘而后发生作用。本有的遇缘,便由本有的种子生现行;新熏的遇缘,便由新熏的种子生现行。
  九物质是什么
  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所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的集合,并无有实质的。由阿赖耶识中生起四种功能:一是“障碍的功能”;二是“流润的功能”;三是“炎热的功能”;四是“飘动的功能”。这四种功能集合到一起,所以我们觉得是物质了,由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所以有各种差别的原质。
  由这障碍的功能,我们对于这障碍认为是实质,为使人了别这一点,在唯识哲学中将这障碍的功能叫做“地大种”。意思说这障碍的坚厚同地一样。由这流润的功能,可以使障碍性的集合时多时少,换一句话说,便是物质互相吸引化合或是分析的功能,在唯识哲学中叫做“水大种”。言其同水一样可以融化一切物而自体也是流散不能固立的。由这炎热性世间一切物质才有生长的功能,便是一切物质所含的热,在唯识哲学上叫做“火大种”。由这飘动的功能,世界一切物质才有生灭变迁,在唯识哲学上叫做“风大种”。将这理论若是与最新的科学来比较,却是恰恰相符。科学家从前认为世间物质是由八十几种原质组织成的,但是现在已经不这样说了。他说“物质就是能力”。譬如一件物体,我们可以量他的容积几尺高深,我们又可以量他的重量是几斤重,现在我们又可以量他是有多少能力,物质可以分散成能力,发挥成功作用,也可以由能力集合成物质。太阳一日夜发挥这些热,经过这些千万年也不减少,便是由太阳的物质分散成能力的表示,因为一点极少的物质可以散成甚大的能力的。何以太阳中的物质他要分散成能力而发挥出来呢?这要就唯识哲学的来解释,却极简单,便是太阳中的四大种消长的关系。因为四大种的消长而火大种风大种有余剩了,所以便发挥成光热而散在虚空了。
  再将这四大种与科学中电子论来比较,这障碍的功能便是电子,这流润的功能便是电子吸引的力量,这炎热的功能便是电子中的电量或是电子中所含的热,这飘动的功能便是电子流动不停的力量。
  人的身体也是物质,便也是四大种集合成的,但是有两种:人的肉体,便是这像葡萄的眼,像荷叶的耳,像悬胆的鼻,像半月的舌,四肢六腑的身,这是与一切物质一样的,叫做“扶尘根”。属于百法中色法类的色声香味触,因为是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觉触的;而于见色而生眼识的眼,闻声而生耳识的耳,嗅香而生鼻识的鼻,尝味而生舌识的舌,受触而生身识的身,却是不可见闻嗅尝触的,这叫做“净色根”。这五根是由清净四大种成的。何以证明呢?譬如人因肠胃病而死的,那肉体的眼没坏,何以不见呢?肉体的耳没坏,何以不闻呢?又譬如人被一刀杀下头来,那肉体的眼耳也不坏何以不见不闻呢?所以必定另有一种眼、耳、鼻、舌、身,这另一种的五根是有相当的关系的。这种身根一坏,这种的眼耳鼻舌根也连带坏了,所以这人是死了。人触电死的,在肉体上检查不出损坏的痕迹,便是用电子的四大种损坏了人的净色根,所以在唯识哲学上不做作“死”,说是这是“四大分离”了。
  十 四 缘
  人生宇宙的显现,便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的循环功能,所显现的有心法色法的不同。何以会有如是的显现呢?却有四种缘故,这四种缘故叫做“四缘”,这缘字在中国旧有的训诂上,是说一种行动,顺其他一种事的边际而行动的叫做“缘”。譬如人爬上树叫“缘树而上”;又如人靠墙站着,不叫缘墙而立,却叫“依墙而立”,但人爬墙上去,却叫“缘墙而上”了。但是在唯识哲学上却有一种引伸的意思:便是一切法生起的功能叫做“缘”,因为一切法不是自然单独生起的,是要依靠其他的边际而发起的,这便是四缘的“缘”字的解释。
  那四缘呢?第一“因缘”,第二“等无间缘”,第三“所缘缘”,第四“增上缘”。
  这因缘是说“两法相生成缘”。如由种子生成树,这树又生种子,这因缘是循环不绝的,有因必有果,但是因果不定的。如由种子生树,这时种子是因,树是果;由树结成种子时,树是因,种子是果。
  这等无间缘是“两法相认成缘”。如两人相随行走,必定要前人向前走一步,那后边人才能向前补上他的位置;前人不走,后边的人也无法走的。何以叫做“无间”呢?在这二人中间不容有第三者加入,假如前人向前走一步,而同时由旁边加进去一个人,这后边人还是不能向前走的,所以二人必须紧紧跟随,不容有旁人加入的机会。何以叫做“等”呢?便是相随的两法必须是相等或是相似,因为一切事理各有各的规则,凡不相似的便无须乎相随相让了。
  这所缘缘是“两法相待成缘”。譬人有夫的名称,是因为他有妻;假使他无妻,同时这人也失了夫的名义了。又譬如镜子有像,因有件物体在镜子面前,假使镜子前面毫无所有,这镜子里像也无了。何以叫做“所缘”呢?在这里这缘字是应当用中国本来的训诂解的,缘是一种顺著其他事物的边际的行动。既然有行动,必定有能缘与所缘了。但是这能缘却是因为先有所缘而后有的。这个理很难解,便是要先有物体,于是便有一个镜子,镜子中有他的像;如若物体消灭,不但镜中无像,却连镜也消灭了,这才是真正的所缘缘呢!
  这增上缘便是“两法相助成缘”。譬如由种生芽是因缘,但是单独的种子不能生芽,必须埋在土里,用水灌溉,加上肥料,有日光照,这土水肥料日光便是增上缘,可以增加因缘的力量。
  这一切色法的生起只须两缘,便是因缘和增上缘。因为色法的生起是杂乱的,所以不须等无间缘和所缘缘。
  这一切心法的生起是要具足四缘,便是前眼识灭,后眼识才能生,前眼识是后眼识的等无间缘,前耳识是后耳识的等无间缘。譬如人昨夜睡眠到今晨起来,开眼看见一切物体,这也是昨夜最末的眼识是今晨最初的眼识的等无间缘,虽然中间经过睡眠,但是中间无有其他眼识生起,而今晨最初的眼识是因为昨夜最后的眼识灭才能生的。这眼识了别色,耳识了别声,都是所缘缘。因为识有四分,却是因为先有相分,才有见分,但是相分又是因为先有色法,所以就见分说:相分是见分的亲所缘缘,色法是见分的疏所缘缘。就自证分说:见分是自证分的亲所缘缘,相分是自证分的疏所缘缘。就证自证分说:自证分是证自证分的亲所缘缘,见分是证自证分的疏所缘缘。
  十一十二因缘
  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种子生的现行,这现行还熏习成种子,但是其中却经过好几层阶级。譬如由种生芽,由芽生茎,由茎生枝,由枝生叶,由叶生果,果还成种,这种子和现行的循环也是如此,其中有十二层段落,这叫做“十二因缘”。
  这十二因缘便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何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痴同贪爱。何以是不明白呢?因为执著有我,只因执著有我,所以分别有无种种的希求,由这希求所以造作种种善不善的行为,便是无明缘行,由这行为重成第八识中的种子。因为第八识与种子是不一不异的,离了种子也无第八识,离了第八识也五种子,所以叫做行缘识。这无明同行是说过去时的,这种子生起现在的受用,所以就现在生中识是最初。这识何以能生呢?譬草木的种子,要种在地下,日光覆照,用水灌润,便生芽了。这心的种子也如此,要种在“行”的田里,无明覆盖,用爱水灌润,便生芽了。生什么芽呢?生“名色”的芽。名就是心,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就物,就是色蕴。于是有了身心,便是成胎了。这就叫识缘名色,这名色逐渐增长,眼耳鼻舌身意全长成而出胎了,便是名色缘六人。既生之后,六根与六尘便相接触,便是六人缘触。既然根尘相接触,便感觉得苦乐或不苦不乐,这是触缘受。对于身心顺适的感觉即是乐受,自然要特别的贪爱,这是受缘爱。因为有所贪爱,所以四方奔求,执著不舍,便是爱缘取。由追求执著,所以成就善不善行业,便是取缘有。这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八种,便包括现在时人一生的心理,由现在的行业所以生未来的身心,便是有缘生。未来既然有生便决定有死,这是生缘老死。这生同老死是就未来说的,这是就三世的因缘来解释十二因缘,总括来说,便是由过去世的无明和行为因,生现在的识名色六人触受的果;由现在的识名色六人触受为因,生现在的爱取有的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为因,生将来的生死的果。
  这十二因缘不仅是三世因果的解释,在我们的“一念”心中,也具足这十二因缘。由于不明了真理,所以有整个的环境发生,便是无明缘行。有环境便有知识,这就是行缘识。有知识便有身心和物我,这就是识缘名色。这身心物我一切作用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六处,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名色缘六人。有接触的机会自然发出接触的情状,这就是六人缘触。这触无非就是苦、乐、不苦不乐三种,这便是触缘受。人的心思无非是对于乐受的贪爱,便是受缘爱。爱而不已便是爱缘取。由于取,一切心行成就,便是取缘有,这一念由初起以至成就,便是有缘生,这一念成就便消灭,就是生缘死。
  这十二因缘又可以分成两个轮回,便是由“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还生烦恼”,如是循环不已。这十二因缘中的前七支是一个轮回,后五支是一个轮回。第一无明是烦恼,行是业,识名色六人触受是苦,便是由过去的烦恼成就过去的行业,由过去的行业生现在的苦果。第二爱取是烦恼,有是业,生老死是苦,便是由现在的苦果还生现在的烦恼,由现在的烦恼成就现在的行业,由现在的行业生将来的苦果,由这十二因缘所感得的无非是一个“苦”。但是苦的情形却小同。这无明行识名色六人五支是因为变迁无常而生苦,叫做“行苦”,这触受二支是“苦苦”,因为一切受皆是激刺性的,恼乱心性,所以都是苦,这是苦的正位。这爱取有生老死五支是因为乐事坏灭向生苦,叫做“坏苦”。
  人的生死以及一切行为感觉,无非十二因缘的循环。所以人要求解脱一切束缚而求清净的快乐,唯有打断这十二因缘。便是无明如若没有了,那行也没有了;行没有了,识也没有了,以至于老死也没有了。但是断十二因缘是要从那一项断起呢?随便那一项断都可以,因为十二因缘是循环的。但是最直接的是断无明。因为这是十二因缘中最重要的,所以列在第一位上。但是从无明上断是不容易,最容易是从现因果中间去断,便是受而不爱。因为爱断了,便取也没有了,以至于老死也没有了;老死没有了,无明也没有了。所有唯识哲学的唯识观以及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的初步修法无非是教人受而不爱。
  十二 名言的熏习
  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十二因缘的定律”而生起的,又是由“种子现行的循环定律”而生起的,这两种定律的关系是如何呢?
  为解决这问题,先要知道,这“现行熏习成种”是如何的熏法。这熏习是有三种:第一是有分熏习;第二是我见熏习;第三是言说熏习。这有分熏习便是人行为的熏习,他所熏成的习气是新生的,由这类新生的种子发生我们的无量生死以及一切果报。这言说熏习便是由人的感觉的熏习,这类熏习都是本有的习气,由为假使本识上根本没有这一类习气,便不会有这一样感觉或思想发生了,由这种习气生起“根身”“器界”以及“心王”“心所”“时分”“数分”“方分”“语言文字”一切知识。这我见熏习有两种:有人我见;有法我见。这人我见是粗显的,这法我见是细密的,所以法我见可以独起而人我见一定要依法我见同起。人我见是执著有一个能主宰的我;法我见是执著有一个固定体性的法,这两种见各有新熏的同本有的。这本有的我见叫“俱生我执”,在第七识同第六识中,第七识的我执是无间断的,第六识的我执是有间断的;这新熏习我见叫“分别我执”,唯有第六识中,便是由推求义理以及一切学派的传说而执著有我。
  我见熏习便是无明缘行,他除了自己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有分熏习。有分的熏习便是行缘识,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他除了自己的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言说熏习。言说熏习便是识缘名色,有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他除了自己的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有分的熏习。
  这种人生宇宙循环的原则,便是依他起的自性,一切人不了然,却有无量的分别执著,便是遍计所执性,这遍计所执是如何的生起呢?这遍计所执唯是从语言文字起的,一切人所领略的环境并不是环境的实况,不过是环境的虚名。因为只领略这环境的虚名,所以所得的不是环境的实体而是环境的相貌,由这相貌生起见解,由执著这见解而推求,用见闻觉知四种情况而生起言语,于是由无意义的虚名中增出定义,所以永远不能得真实的了解。所说“推求”不离五种:第一“由名分别义”,如听见人说牛,不知是何物,便推求牛是甚么样的东西。第二“由义分别名”,便是看见牛,不认识他,便推求他叫个甚么名。第三“由名分别名”,便是世间历史语言的学问。第四“由义分别义”,便是世间一切科学。第五“由名义分别名义”,便是世间一切学术的争论,由这五种分别所得的结果唯是虚名,决不会得到真实的了解的,所以佛教中说“唯证自知”了。
  这遍计所执虽然是无用,却也不离依他起。唯识哲学的目的,便是于一切依他起的环境,不生遍计所执而真实证明一切的圆成实性。这圆成实性就是“真如”,他是极清净的。何以清净呢?第一本来自性是清净;第二一切垢秽不能染污他,所以是清净;第三唯顺着清净的道理才能证得这真如;第四顺清净道修行的人的环境是清净,所以真如一定是极清净。
  十三 唯识学的宇宙观
  要研究宇宙的真理,是不能单就平常人的环境来推求的,平常人的思想是很杂乱的,但是人的思想也有安定的可能,平常人的知识虽然极玄妙的能事,然而必定依形体起,但人的知识也可以无须形体的。平常人总以为国家、民族、以及一切礼乐兵刑是必须有的,殊不知这都是一部分人循十二因缘以及熏习的种子而发显的。世间上也有一部人无有这一类的嗔慢骄诳的种子,他所处的地方便无所谓国家、家族、以及一切礼乐兵刑而自然和平安乐无有一切纷争的。所以人要求安乐,要求寂静,只应当在现行熏成种子的时候(因)上求,不应当在种子生现行的时候(果)上求的,为使人了解平常人的环境,只是一部分人的环境而不是宇宙的全部状况,所以要知道唯识哲学的宇宙观。
  世间中一切有情命的不仅是人畜,却还有人所不能见的有情。世间上一切有情总有六类:便是天、阿修罗、人、鬼、畜生、地狱。先说人鬼之分:鬼也不过是一类众生,不过他的身根中风大种水大种增盛,而地大种火大种微弱便是了。人不能见鬼,就如人不能见空气一样。再说人天之分:天也不过是一种众生,不过他居住在其他的星球上;就我们人看,他是在天空之中,所以叫做天,并没甚么希奇呀。阿修罗是印度译音,意思是“非天”,便是指“神道”。地狱便是感觉最痛苦的众生,这痛苦直是人间所未尝有而不可想像的。
  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个山叫“须弥山”,高广各八万由旬。由旬是印度的一种长度,合中国二三十里左右,山外四周是海,宽八万由旬,海外又是一重山环绕着,比须弥山低一半。如是一重山一重海,凡有七重山六重海,海的宽和山的高广都是一重比一重减一半。第七层山外是咸水海,宽三十二万由旬。在这海外有一层山叫铁围山,高广各三百十二由旬,这山便是这一世界的边际,山外便是虚空了。在这咸水海中,就须弥山说,东西南北各有一大洲,科学家的五大洲不过只是这南洲,叫做阎浮提洲。这东南西三洲的人民都是有礼乐兵刑的。这北洲的人类无国家、家族的观念;也无须礼乐兵刑的,人人都自然和睦,无有疾病而人人都是活一千年的。这日月是平行绕着须弥山转的,因为被须弥山的遮障,所以有日夜。这一个世界叫一四天下;一千个如此四天下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三千大干世界”,这是一个统系,在虚空中有无数的大干世界。‘ 这世界也有毁坏的时期。这世界的循环叫“成”“住”“坏”“空”四劫。劫是印度的译音,不过是极长的时间的意思。世界的成是由虚空中忽然先起大风;经过长时间的大风,于是发生大水;又经长时间的大水于是有地,这与科学家说地是由气体成液体,液体成固体是相符的,这便是“成劫”,于是渐有人民。世界最初的人民寿八万岁,身长八丈,因为贪嗔侄妄的关系,所以人寿渐灭,平均百年减一岁,一直到人寿十岁。到人寿十岁时因为感觉生死的苦,于是自然互相亲爱,无有嗔嫉,于是人寿又渐增。百年一岁,一直到恢复八万岁,如是人寿一增一减是一“小劫”。经过二十小劫总叫“住劫”。以后这世界便要坏了;或是起大火,或是起大水,或是起大风,将这世界毁坏丁,这便是“坏劫”。坏以后这位置便是虚空了,便是“空劫”。这成住坏空的时间平均是相等的。
  这地狱、畜生、鬼、人、阿修罗,都是欲界的有情。何以叫欲界呢?因为他们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无往而不是有所希望以及由希望得来的事物。这天却有二十八个阶级不同。最初六个阶级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这也是欲界;不过所享受的比人间特别好就是了。再上有十八个阶级,总分四层:即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初二三禅天各有三个阶级,第四禅天有九个阶级,这总名叫“色界”的有情。何以叫色界呢?因为这一类的现行都是由禅定所熏的种子而发生的,唯有形体享受禅定的快乐而无所希望无所追求的;所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总叫色界定。初禅离欲断忧;二禅无寻无伺断苦;三禅离喜受乐;四禅断乐舍念清净。再上有四个阶级叫“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总是无色界的有情。何以叫无色界呢?因为他们无有形体,唯有混沌的知识。这四种天便是由修“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五色界定所熏成种子而发生的现行。
  何以一切有情有“欲界”“色界”“五色界”的差别呢?因为“有”有三种。十二因缘中说:取缘有;有缘生。“有”既有三种,所以生死也有三种。由“欲有”起欲界的生死;由“色有”起色界的生死;由“无色有”起五色界的生死。平常人一切行为(取)都是成就“欲有”的;修禅定而感觉快乐,执取不舍,便成“色有”;修无色定而感觉空灵玄妙,执取不舍,便生“无色有”。
  十四 佛 性
  一切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都认为宇宙间有一个真理或是定律,顺着这真理或定律的人生是正当的,违反这真理或定律的人生是不正当的,唯识哲学却不如此。他虽然解释出宇宙人生的所以然,但是认为一切循着因果循环的定律的人生都是不正当的。人既然知道这宇宙人生的所以然,便应当想法超出这所以然或当然的环境。因为甚么这种人生是不正当的呢?因为他是“有漏”的。譬如瓶子有了漏孔是灌水永远灌不满的;这种人生是因果循环永无休息的。何以成因果循环?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待”的,凡是相待的因果一定是循环的。唯有绝待的因果方是圆满的,这绝待的“圆因”“满果”叫做“无漏”。百法中八个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都是有漏;但是有漏的正因,只是第七识。
  这无漏的圆因是甚么?这即是一切有情于阿赖耶识中本来有的“无漏种”。这种子叫做“佛性”,这佛性是极清净的,是具足无数量微妙功德的,一切佛果上的功德在这佛性上完全具足,所以这佛性又叫做“如来藏”。不过一切有情虽有这本有的佛性,却因有漏种的障碍,一切功能无从显现。譬如将草木种子埋在沙漠里一样,是不能生芽的,要以种种人工化学的方法将这沙漠变成田地,这种子自然有生芽的机会了。所以唯识哲学说:一切有情成佛的可能性有两种:第一是“本性住种”,就是本识上本有的无漏种;第二是“习所成种”,就是由闻正道的缘故,增益善心所的功能,这善心所虽不是佛性而与无漏种的缘生相应,于是由无漏种先发生“无漏智”,由这无漏智再熏成种,便为将来成佛的种子了。
  既然一切有情都有本性的佛性,是不是一切有情将来全都成了佛呢?这问题便是性相两宗的争点了。性宗说:一切众生将来毕竟成佛。唯识哲学说有情有五种不同:第一是“声闻种姓”,声闻是研究佛教中小乘教的人。因为他是闻佛的音声而得解脱的,所以叫做“声闻”,他只可以证小乘的法。第二是“缘觉种性”,缘觉是依佛或自己推寻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觉悟的,他只可以证缘觉的法。第三是“菩萨种性”。这一类有情是决定成佛的。第四是“不定种性”,便是他先修声闻缘觉的法,然而遇着机缘便可转成菩萨的。第五“无种性”,这类有情是永远不得成佛的,说他无种,并不是无有本性住种,是无有习所成种,因为他善根断了。
  唯识哲学虽然说有情有五种的不同;这是就同时一切有情的比较上说的。若是就一个有情直说,他现在的善根虽然断了,但是将来还有续善根的时候,等他续善根,那便不是无种性的了。
  何以这成佛因果是无漏的呢?为明了这一点,先要解释“漏”字。第一漏是水流不息的意思。譬如自来水管的水门一开,那边抽水机永远往里灌,这边水永远流,而水在水管中是次第迁流不住,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一切世间法都是有漏的。第二“漏”即是烦恼,一切世间法都是由烦恼的因而起,结果无非增益烦恼。第三“漏”即是障的意思,因为一切世间法是有漏的,所以一切行无有休息的时候,于是永远覆障着这本具的佛性,使他的功能无由显现。所以唯识家的目的,便断除烦障,而行位的阶级浅深也就随着他所断的烦恼浅深而规定了。 ·
  十五 烦恼障同所知障
  唯识家修学的目的,便是第一断除一切有漏;第二成就究竟无漏的果,这就是大乘。若是只注意在断除一切有漏,这便是小乘。何以人的漏纷纷的流注没有休息呢?这便是由于烦恼。何以人的无漏佛性不能显现呢?这便是由于不明了。所以唯识哲学说:人所以不能成佛,由于两种障:第一烦恼障,第二所知障。烦恼障是从人我见生的,所知障是从法我见生的。
  这两种障各有一百二十八种;总说只有十类:便是“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贪”,“嗔”,“无明”,“慢”,“疑”。这前五个便是由百法内烦恼法的“不正见”分开的:“萨迦耶见”的意思是有身见,便是人我见;“边见”是对于事理上执著一偏的见解;邪见是事理上错误的见解;见取是执著一己的见解而不肯舍;戒禁取是由于不正的见解不应当作的认为要去做,应当做的反认为不可做。其余五个的解释便同百法中一样。十类中又有“见所断”与“修所断”的不同。“见所断”是由研究正当理论,实际推测而得断除的惑;“修所断”是用种种对治的行为而得断除的惑。人的修道当然先断见所断的烦恼;然后方能断修所断的烦恼。
  研究甚么理论可以断惑呢?只有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谛”便是真理,这四谛是二层因果的真理。要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非是苦;这苦的由来,是由一切行为所集成,这是世间因果的真理。要求脱苦,唯有证寂灭;要证寂灭,须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道,这是出世间因果的真理。但是宇宙间的情状不过欲界、色界、无色界。要断烦恼也是要先断欲界惑,次断色界惑,最后断五色界惑。这三界中欲界具足十种烦恼;色界无界只有九种,因为这二界是没有嗔的。欲界十种烦恼各有“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的不同,便是四十种见所断惑;色界九种烦恼也有如此差别,便是三十六种:无色九种烦恼也有如此差别,便是三十六种;共合见所断的烦恼是一百一十二种。
  这修所断的烦恼是不分四谛的,只是按修行的浅深分的。欲界的修所断烦恼有六种,便是萨迦耶见、边见、贪、嗔、无明、慢;色界无色界只有五种,因为没有嗔。共合三界中修所断的烦恼是十六种,但是就浅深上分,却有八十一品的不同。三界中欲界是一地;色界分四禅,便是四地;无色界分四空处,便是四地;这共总九地。每地各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晶、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晶的不同,便是八十一品修所断惑。
  所以就行位上,这阿赖耶识的差别有五种不同。凡夫的阿赖耶识,是“具足相”。世间离欲的人,便是其他宗教或学派的修行的人的阿赖耶识是“不具足相”。菩萨和有学的声闻,便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的阿赖耶识,是“一分灭离相”,因为菩萨是断二种障未尽的,有学声闻是断烦恼障未尽的。阿罗汉和缘觉的阿赖耶识是“烦恼障灭离相”。佛的阿赖耶识是“烦恼障所知障灭离相”。
  十六 正行唯识和预备
  菩萨是梵文的译音,菩是菩提,翻成中国语就是觉悟;萨是萨多,翻成中国语就是有情。这觉悟的有情便是一类有情,他确实知道平常人的知识行为完全是错误的,不彻底的;而他自己却坚决的要求到最圆满真实的觉悟。
  就前一章看来,这凡夫和佛的件分别,就是一个是具足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一个是灭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换一句话说便是,一个是具足一切有为法,一个是纯净无为的。这具足一切有为法的主要便是“阿赖耶识”,这纯净无为的便是“无垢识”。由凡夫的地位,要修到佛的地位,须过五个阶级:第一是“资粮位”,第二是“加行位”,第三是“见道位”,第四是“修道位”,第五是“究竟位”。
  资粮位的人并不是真正能修唯识道理的人。譬如人要远行,必须要筹集资财粮食,方能起程;不然半路上是要受冻饿穷困的。所以人若是无有相当的智慧和相当的福德,作修行唯识道理的资粮,是无从修行的。这资粮如何的筹集呢?先是要切实研究唯识的学理。这种研究所得的思想虽然也是一种现行,也还熏习成种,却不属阿赖耶识,便是启发本有的无漏种子成“习所成种”。虽然不能见着真实的法,却与真实的法相似。由此再用三种事来勉励磨练自己,除灭四种障碍。甚么是“三种磨练”?第一要知道十方的世界是无穷尽的。在这无穷尽的世界之中,时时刻刻有无数的有情证得佛果。第二要信我若修行“六度”,必定可以圆满,并不是难事。这“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菩萨行。第三要信世间人作有漏的功德,所熏成的种子尚能令将来得一切富乐;我修这圆满妙善,将来决定可得一切圆满。甚么是“四种障”?第一要舍离“声闻”“独觉”的小乘思想;第二要决定信大乘的道理,不可犹豫;第三对于一切所闻所思的法不可生“相对”的执著,便是不可有“我”和“我所”的执著;第四对于一切境界只可任运的进行而不可有执著分别。
  这资粮位中分三十位,叫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这“发心住”发十种求觉的心:第一“信心”,便是信大乘的道理,心不疑惑;第二“精进心”,便是勤励的修行;第三“念心”,便是念念在正道不忘失;第四“慧心”,便是能分别邪正,不起错误的见解;第五“定心”,便是心能寂静,没有散乱;第六“施心”,便是没有贪爱悭吝;第七“戒心”,便是不作一切恶事;第八“护心”,便是保护这其余的九种心不叫他废忘;第九“愿心”,便是愿断烦恼,愿明正法,愿度众生,愿成佛果;第十“回向心”,便是所作所为只是为求佛果。这以上所发的十种心,也叫“十信”。十信圆满,所以叫做“发心住”。
  “治地住”便是能修身业,口业,意业,可以生长一切功德;如同耕治土地,生长禾稼一样。
  “修行注”便是对于一切事上观察他胜妙的道理,能巧妙的应付。
  “生贵住”便是一切都能依从佛的教化。
  “方便住”便是能善巧的利益众生。
  “正心住”便是对于一切毁誉能不动心。
  “不退住”便是人若说有佛无佛,或是有过去未来现在,或是无过去未来现在,那心不为所动。
  “童真住”便是身业口业意业都极清净,不受“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染着。
  “法王子住”便是明了佛法。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