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浅说


2014/9/3    热度:243   

唯识浅说
  慧 兴
  一、用“因缘”观照事理
  “唯识心理”这题目范围很大,要研究佛教经典须以唯识为基础、基本的佛教理念能了解,才能掌握经典的纲要,而佛教经典的大纲谈的是因果观念。几乎,人们都相信因果,但能恳切相信的寥寥无几,因为光知道有因果是不够的,要能确信,依此行事,那么成果就达一半了。在佛教经典中记载:初地菩萨才能真正知因识果,在因地里去行善的种子。谈“因果” ,它的范围很广泛,因到果之间是复杂的,其间还有助缘的存在,且这助缘才是最重要的。纵使种很大的善因或恶因,若无助缘,则
  一果”还是下现,且可能这一生中“果”都下会出现、待来生助缘成熟时才现、所以才有一句话说:
  一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故人下可种恶因,譬如人播种种子要选择土地,土地的贫瘠、肥沃即是助缘、种后还要人去照顾它,所以环境、人、地、物、时间也都是助缘。其实我们人活在生命的轨迹中,从事任何事业能否成就即是受助缘的关系,如果你对未来有计划、有抱负、那要能掌握第一因缘、第二助缘两个条件,就能预期未来的成功。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从凡夫地修到圣人位,也要考虑因缘、助缘两个条件,所以佛法下只是出世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要留心因果的关系。
  我们再来谈因缘的条件,如果能把握住因缘,则佛法已了解一半,而且你能活得非常快乐,因为遇到任何挫折、烦恼、你会用“因缘”来观照。譬如:你对某事计划得很周详,却不能如意,这是因缘的关系,而且因缘是通三世的。有人行善却没有好报,有人行恶却有福报;又如有人出生在贫穷家庭,有人出生在大富人家,所谓“投对了胎” ,一出生就汽车、洋房什么都有,或许你心里下平,这背后有三世因缘的条件。如果,你今生做得很好,那是在培养未来的福报,虽今生无法获致成就,但不要懊恼,或许是你过去生,积的福报没有带到今生来,这样想你就会很快乐,这就是所谓“智慧的观照” ,观照因缘的轮替和转换,如果你懊恼、放弃,就是没有智慧。总之,讲佛法要从“因缘”来谈,最后至“无我”的层次境界。
  二、无我的智慧
  谈到“无我”的境界,是很不容易,但要慢慢去体验。要达到无我的境界有两条途径,一是用修行的方法去成就,一是用智慧去透视,透过经典对空的观念的了解,这种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是从空中产生妙有。如西方极乐世界,佛说下可思议,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中所立的愿,那是在因地修行的共业,修行的功德由心的作用招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有的存在,下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我们肉眼能见的实在有限,如你用枪射击,子弹的速度快过我们的肉眼。我们就看下见,但不能说没有子弹掠过,又如下能因为没见过祖先,就说没有祖先的存在,有智慧的人能透过此见到彼,所以要以修行去体验,用智慧去观照,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但时下人的通病是重现实、求速成,希望修行两、三个月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十年后能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临命终时证得菩萨地,其实修行路是漫长的,如细水流长,若缺乏恒心、毅力就不要谈修行。以前的祖师大德说过:诸佛菩萨、圣人都是我们凡夫修成的,只是一般的凡夫心下坚,往往初拜佛时佛在眼前,三个月后佛在云端,一年后佛不见了,进三步退五步。永远在六道轮回,这都因我们毅力不够,虽有在修行种善根,但善与恶差别太大,往往被恶的业力拉回到六道轮回。
  “无我”就是“我空”的境界,必须靠修行去体验到身体是四大的假合,才能悟得我空,所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是佛陀以智慧观照得的,有修行体验的人也能证得,但科学至今仍无法证明,一般人也无法接受,未来的科学成就如能达到极限,可能可以证到这境界。我们现在用X光能照出人体骷髅的形象,这是我们人在世间最终的遗物,而修行者进入禅定,透过身心轻安调适的境界,确实可见到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所组成,体验到“我空” ,这道理看似简单,其实要很长久岁月的修行。身体要达轻安是不容易,一天需修行好几个小时以上持续半年或一年,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性急浮躁的人烦恼重,往往按捺不住要发脾气,不易达轻安,性情温和和心地善良的人来修行较易达轻安。《阿含经》中谈到佛弟子都是以观照四大假合而证到我空的境界,成就阿罗汉果位,这种修行法佛陀当年对徒众教育使用得最多。从下净观、白骨观、数息观去修行,最快能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这境界时粗的烦恼就了断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内心矛盾、懊恼、或和人产生对立理念不能沟通时,你观照“无我” ,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我去和人争执的呢?观念一转,身心彻底地放下就没有烦恼。孟子讲“求放心” ,是要把,心收回来,摄心专一,和禅定功夫是一样的,都是在收散心。佛法更要求超越,心浮气躁散乱则智慧下高:如听课,一堂课五十分钟,有人专心听了五十分钟,有人只听到“下课”二字,所以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他下专心,专心的人反应快、记忆好、学得多。修行犹如用绳索系住我们的心,所以要修禅定才能得智慧,人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安静、专心思考的情况下启发出灵感来的,动中产生智慧的不多,因此佛陀示现于行住坐卧的“坐”中觉悟—在菩提树下打坐,夜睹明星而开悟,是行住坐卧中以“坐”最殊胜,修行禅定是证得“我空”最重要的方法。
  三、由无常体悟空性
  研究佛教经典,透过智慧去体悟,知道世间凡我们所见都是空的,是一种假有的存在。 “世间是假有的存在”这个观念若下是透过很高的智慧是很难了解的,世人看这世间明明是存在的,你为什么说是假有?这“假有”是“无常”之意。 “世间是无常的” ,任何科学家或权位最高者都下能否定这句话,但人们都不能深切去体悟,就像大家都相信因果,但都下能恳切地去体验因果的存在。无论有情、无情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尤其我们人心变化最快,如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了不可得,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太快了,每一个念头刹那间变成过去,包括我们身体,新陈代谢,每一刹那也都在变化中。诸佛菩萨有三明六通,能见到变化的过程,阿罗汉证得三明六通时,他能知道你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会到那一道去投胎,因为他们已超越这样的境界才能见到那样的境界,凡夫则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修行就是在透过“无常”的观念去证得“空”的境界,既然一切都在变化中。那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呢?所以彻底的,一切有为法是空,如果能了解这个道理,再去研究经典就不会偏差,面对世间人事等就能彻底放下。
  但是这个理论研究到此似乎产生矛盾,既然世间都是空的,那我就什么都不要做。因此有人误认佛教消极,一切都无常,那人生有何意义呢?于是有人相信算命的说我会克夫或克妻,那我就一辈子不结婚,所以算命、看风水的人,如果做得不好,造业很重。再举个例子说:如果他自己看到一块风水很好的地,祖坟在此就能福荫于孙,那他何下自己买下,怎会只收你五百、一干元就把最好的地介绍给你,可见他说的根本不可信。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能知道如何去消业,如何去种善因缘的种子,你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一定要有信心。若能先透彻去了解“空”的道理,再从无常、假有的境界中去行善的因缘,种善的种子,未来定能成就庄严功德的“妙有” ,但这种理念若下是经过长期在经典上的研究,或在修行上的观照,是很难体验到的。从古至今无论是政坛或商场上有成就的人到年纪大时都会想修学佛法,因为经过生活上的历链,更能体会人生的变化无常,了解佛说的道理确实是真的。因知“无常”所以我们更要把握时间去修行、积极去行善,普贤菩萨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煮云老和尚在高雄凤山莲社时曾有弟子对他说:“师父,你们出家人真精进,四点钟就起床作早课。”煮云老和尚说:“我们还不够精进,隔壁杀猪的凌晨两点就开始杀猪,造业比我们精进。”我们修行因感受无常,所以要精进,若积极造业,无常到了,业果很快就会现前。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绝不会偏离“无常” 、 “因果”的道理,印顺导师妙云集中佛法有三个主要观念,即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是为三法印。先有这些观念,才能进一步了解唯识心理。
  四、修行从守护六根下手
  研究唯识,最基本的要从因明学、百法明门论来研究。我先介绍弥勒内院的慈航菩萨,未出家前他曾到闽南佛学院去上课,每当他一听唯识就打瞌睡,老师就用粉笔丢他,骂他相貌堂堂,同学中年纪又最大,却下开智慧、下长进。之后他发愿要把唯识研究透彻,勤作笔记、讲义一直留在身边二十年,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时,对唯识学突然开悟了解,写下了“相宗十讲”这本书。
  谈“唯识心理”的作用,要先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谈起。由六根、六尘的作用产生十八界,是研究唯识重点、六识再加上末耶识,阿赖耶识而构成八识,佛性是在第八识中,日本人又发明“第九识” ,叫“清净识” ,道理是相通的。眼根看到外境(尘)由根和尘相对产生识的作用,此是由凡夫地来说。所以一个人修行要从六根著手,眼睛不去看能让你产生心的作用的东西,以致胡思乱想而造业,其他如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要能守六根。佛陀要我们以戒为师,戒的用意在防非止恶,谨防造恶业,根尘清净,心就清净,故戒如护城河,能保护自己,帮助你产生更强的意志力和定力。对佛法的修行、体悟因人而异,所以佛陀才会讲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的理念,如禅宗、法华经是从高层次来谈,下见得适合一切众生,所以佛陀因慈悲心而说八万四千种法,希望所有有情众生都有得度的一天。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来摄心、禅宗直接从心下手,标榜下立文字,下是一般人能懂的,如五祖到六祖的工作坊去用杖敲三下,示意他晚上三更来找,今天换成师父到你房间,就是敲一百下你也不知师父的意思,心不能相应,所以禅的教法要一对一,且程度差不多,才能用禅来引导。
  现在虽科学进步,但一般众生智慧不如古人,佛陀在世时讲经说法,五分钟、十分钟开悟了一百多人,现在人修一辈子,几万人中开悟的寥寥无几——善的共缘少,恶的共缘多,故生态、社会混乱。人要少烦恼、就要使六根淡泊,好坏都下要执著,一执著就产生相对,有相对就产生烦恼,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是强烈的相对。佛菩萨以慈眼视众生,内心就如大海一样,离开相对,才能无碍,才能观自在——普门品:“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我们凡夫眼睛下够慈悲,只见别人缺点,不见自己缺点,甚至别人告诉我们,还死下承认,于是产生相对立的烦恼。故佛经中把六根、六尘比喻为六个强盗,会使我们造业,起心动念能否不造业,要端看你六根守护得好不好,如要守护得很好,该怎么做呢?在日常生活中要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做人有原则,能知足,能活得快乐。现代人物资丰裕,生活太过奢侈浪费、不知珍惜,放逸以致迷失自己,无时无刻下在向外追求,活得很痛苦,更以此招感共业,社会必将动乱。所以修行人要六根清净,不赌博、不抽烟、不酗酒、心就不会被物质所役,如你今天嗜酒,人家叫你“酒鬼” ,你死后定生三恶道,一定堕落饿鬼道,因为在生前人家已把你归入鬼类了。坏习惯一旦养成,则习气已染,形成业力,平日嗜好就要培养好的嗜好,女孩如遇到男孩会赌博,最好不要嫁给他,不要期望爱的力量很大,婚后他会改,事实上可能只改三个月,四个月、就故态复萌,总之,六根已养成下好习气要谈修行是下可能的。太虚大师说:“人格成,佛道成。”道理就在此。若你能养成好习惯,把心经背起来,每天在心中默念,或念阿弥陀佛圣号,或念大悲咒几递,或养成看书的习惯,持之以恒,必能有成,如此种下大善因缘,那怕再遇恶缘出现,也能把逆境转变为顺境。
  五、调适想法 放宽心量
  心的微妙变化就是造作,而心的造作无非是由六根来造作“业” ,凡起心动念皆由身、口、意来现行,又身口意业又无非是由攀缘六根、六尘而来,如能守护六根的业缘都是善的,那你的行为就都是善的。修行人每起一个念头就会下觉照的功夫,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佛教讲无我,证到无我,才能破我执。众生的我执非常强烈,害怕死亡,因为我们在六道轮回太久了,生生世世落在凡夫的境界里,恶的因缘根深蒂固,下能改过,对我喜欢的,认同的执著力很强,所以我们烦恼很多。佛陀告诉我们去掉我执对立的观念,就可以没有烦恼,佛法的理念很好,他指导你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想法,所谓“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只要你去观照“无常” 、 “无我” ,就能把烦恼放下,一旦放下,你会发现天地太大了,不会再划小圈圈来限制自己,心量放宽,无论好人、坏人我们都包容他。万一我们定力、愿力不够,没有办法去改变别人时,那我们先把握住自己,使我们内心善恶的想法不要强烈的对立,结交善友,若有行为不好的朋友他欣赏你,愿意听你的话,那你可以慢慢去改变他,这就是菩萨心。佛法就是教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在身心上,在理念上知道如何去做调适。这就是一种修行。
  摘自《僧伽》第3卷第3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