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9


2014/9/4    热度:242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9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是须菩提赞美佛陀。希有,昨天晚上讲过佛陀是希有,在世间是难得一出的。佛陀出世他是通过无量劫的修行、修证而来。我们一般人认为开了悟就是佛了,但佛陀的这个德、这个愿并不是我们想像的是一个境界,他是有证量的。过去讲:佛陀贵为人天师表,富在恒沙世界,是为希有。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悟到我们就是佛了,因为佛陀有无量的大愿,像《华严经》里面,他摄取了自性国土和愿力国土。自性国土就是他本来自性中所具足的体,大愿国土是有差别的体。像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各有诸佛所住。那么,这些佛的国土和我们自性的国土有什么差别呢?是不是我一念金刚经,当下直指佛性、直指明心、见性成佛,那么我们就跟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就一样了呢?从自性上讲,我们绝对无二无别,从事上讲,绝对是二。 今天就有一位居士问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边地疑城不能说在这个地方,但也不能说那个地方就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理上讲是一,但事上讲绝对不是一。我们现在娑婆世界,你说它是边地疑城,因为是了不可得、因为是妄执,是虚妄之景。妄景在我们意识中的这个世界和你们意识中看到的这个境界,事实上都是妄体,在某一种情况下它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从理上讲,我们绝对也在这一念心上面,就是说不离开此世界,它绝对就是边地疑城。我们现在看到的说妄景是了不可得的,怎么会建立一个胎生的概念呢?因为每个人的妄景都不一样,所以事上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也不能离开当下。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说不在这个世界,它绝对在这个世界。但是,绝对不能说这个世界就是边地疑城。也就是像一支笔一样,我们的妄景是一支笔,那天人的妄景是琉璃,他不离开这个笔的。饿鬼、地狱、畜生,十法界所有的众生见这支笔他都有变相、都不一样的。但是,绝对不会离开这支笔,就是说你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你不能说这个笔之外还有一个地狱、饿鬼、畜生,绝对这个笔里面它有无量的世界。所以,这一层层的剥,这里面有无量众生的妄心在里面。所以,大家的妄心彻底的没有了,这支笔也就不存在了。只要大家有妄心,众生的这笔就可以有无量的变化。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说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但绝对在这个地方。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一定也在我们这,边地疑城就在这里。但是,一定是理上就这一个体,绝对不是两个体,但事上绝对不是这个。因为事是我们的一个妄景,虚妄之体。虚妄之体就是了不可得,根本不真实的东西。就像你的眼睛被打了一下,望天空起了一个花。这个花是因为眼睛有病,看见空中之花。如果你眼睛好了以后,那空中之花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你眼睛的花是西方极乐世界呢?是边地疑城呢?所以,等你病好了以后,那根本没产生过。如果你强行说这个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那就犯了一个毛病。说这个世界就是边地疑城也是犯了一个毛病。但是,如果你离开此景,它也没有一个边地疑城可得。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思维。那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到底在哪里呢?在这个世界也没有错,说不在这个世界也没有错,就是我们一个信,他有一个边地疑城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边地疑城一定在我们妄心上面。

  释迦牟尼佛他的愿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和佛直指见性的话,我们和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是一体,但他的愿力、他的国土绝对不是一。因为愿力国土和自性中的国土,我们现在在毗卢遮那佛一个自性功德之中,我们现在都在自性功德里面。他本身的法身、报身、化身,都是圆满的。因为我们妄执,不能圆满。如果你一念见性,你就可以进入毗卢遮那佛,那绝对是圆满。但是,在报身里面他就有差别。像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见性了,在你见性的体里面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你只有到见性了以后、你自己证悟了以后进入到你自己证量的体,那么,你才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自然会赞美阿弥陀佛。所以,你不能说我现在见性了,我已经见到阿弥陀佛了。那是一个唯心的说法。所以,阿弥陀佛并不是我见性的那一刹那,但阿弥陀佛绝对在那个地方。也就是你见性的那一刹那,就像大海的水。你到大海里去了,这大海绝对是你的心。但是,所有的水泡都在这个水里面,但你见到这个水,不能代表你跟一切水泡相应,你只能跟自性功德相应,你跟你的毗卢遮那佛相应,就是说自解脱。跟报身相应叫他解脱、叫功德。像八地菩萨他具备了功德,八地菩萨还叫性功德,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功德圆满了,但他的愿体功德以具足了。

  什么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有几种菩提心,菩提心有三种解脱。有种解脱叫自解脱,像阿罗汉,不求利他心。阿罗汉解脱和毗卢遮那佛和佛圆满报身解脱是无二的。在经典上面有这个说法,说:解脱解脱,无二,乘不一样。那到了无上乘,不可思议的境界。唯有佛跟佛知道,或者说阿弥陀佛跟佛知道。以现前我们的现量,只有大乘、小乘跟中乘。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金刚经》本身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功德,而自利利他的功德有二。一个菩萨道,建立个人因地上的利益众生。讲六度万行,众生不度尽就誓不成佛的大愿。还有一个是先成佛后度众生,就是我要成佛,然后再来度众生。所以,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令众生成佛啊。金刚经发启的众生都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小乘讲阿罗汉就是佛呢?小乘里面不讲菩萨的,就讲阿罗汉就是佛。那么,阿罗汉就是佛,有没有错呢?对于解脱上来讲,没有错。但对乘上利益众生来讲,佛陀出世因缘就是要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说不但你自己要得度,还要利益众生,令众生成佛,还要发愿建立国土庄严。像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在我们面前做了榜样,都是要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不是说我们解脱就算了,最重要的要我们成佛解脱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阿罗汉听到以后自然会惊讶或者不安,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度不尽,佛难成就啊。阿罗汉还有名言和清净体的执着。

  小乘的执着清净法和名言,很难发无上菩提心,就像离开这个家,就不知道哪个地方是家了? 第一个这个世界无住体就是南摩阿弥陀佛大圆镜智,就是众生本来真如。第二个,这个世界是无相体就是南摩阿弥陀佛平等性智,就是众生自性宝藏。第三个,这个世界是妙用体就是南摩阿弥陀佛妙观察智,就是众生无量化生智身。度众生不见众生可度,誓成佛道,不见有佛可成。劝众生如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这样做就对了,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他就是在修行的状态。但是,我们众生认为这个吃饭、穿衣、睡觉不是修行,还有另外的修行。所以,找一个独立的方式,独立的念阿弥陀佛去修行,或者坐在房间打坐啊,却不知道念佛、利益众生、修诸功德本身就是一个修行,在法界中做到无住、平等、妙用,安住在这个当下体,但我们不如理修行,非有另外所得。所以,一谈起修行,法师们就给他一个方法。然后,他坐在房间天天修去了。却不知道闻般若离相修行实相无住、无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清净心则生实相。

  菩萨修一切善法,无住、无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这就是菩萨道。只要你无住就是大智慧、无念就是大福德,则生实相般若智,只要你无住、无相、无念即大因缘啊,成佛上无佛可得、度众不见众生可度。因为无住即十方佛以现前,无相法界圆满。妙智现前。因为有得有失啊,变成了障碍,众生的知见上面有这种烦恼。像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有无量好。他的八万四千相也就是大光明藏。所以,这光明藏圆满十方的体在一切众生心中建立了,那这种相好就在我们的信心之中。所以,阿弥陀佛兆载的修行是建立在众生心中。

  那是不是说阿弥陀佛有众生可度呢?其实,过去讲阿弥陀佛讲得很清楚,在阿弥陀佛智身成就的那一刹那,已经没有众生可度。为什么呢?一切众生皆是佛的智身。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他就是智身。他的智身就是我们的身,他的吃饭、穿衣、睡觉是他的清净无住就是佛陀圆满福德相,他的福德无住是故清净不二和我们迷惑、烦恼的体是不二的。如果释迦牟尼佛认为他的智身里面还有众生可度,那他的智身福德就不是圆满。清净智慧也不圆满,智身是遍法界无有取舍,智身在众生心中、在我们大众里面,他是没有众生念,他把众生转为智身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现三十二相,但阿弥陀佛现无量相,他也是智身。所以,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智身和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一体法报化身。但是,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稀有的体,他的德能够震憾世界、他的福德润泽大千世界。所以,是无以伦比。不可以用我们的知见和识来比论的。如来希有之身,须菩提看到佛陀如来希有功德他会于佛性,了知佛身啊。知道佛身是不可思议智身,而这种智身并不是我们的识身,识身跟智身是两回事。识身是相对的、妄见分别中来,智身是觉悟觉性绝对中来,没有相对识的妄见。所以,须菩提能悟佛知见,心中非常地震憾、赞美于佛、视为稀有。佛陀的德,佛陀每一念、福报,福德是无量劫兆载的修行,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百劫修福修来的。三十二相就是稀有。佛陀的慈悲、方便在一切众生心想中所建立,看似跟我们众生有相对,但了解佛心无非方便。那如果你了解佛心的话,刹那刹那在众生心中。了知真如实性就在空有不二的体,法界就是如来的平等性功德体,而这个法界就是如来不住的空性,体相一如空有不二。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如来空相真如实相不取诸佛自成佛,不舍众生而自在度。须菩提看到我们众生跟佛无二的这个体视为稀有,福德不可思议。福德是在每个众生心中所建立的,福德智慧的方便力是不可思议境界。就是我们今天在末法、相法、正法时代能住在佛功德法界如来境界,须菩提能通达了知,视为稀有。我们在这里面刹那刹那的佛陀都在护念,我们看不见。你看观音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智慧,大菩萨们都为了开显如来善护念善付属。如来者,如来共一体性共一法界。众生闻性共一性一法界无二一体圆成佛果。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包括我们娑婆世界。而这个一体性一法界有大悲无碍故、神力无碍故、智慧无碍故、愿力无碍故。所以,他种种无碍,跟众生是同体的才能摄取舍一切九界众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善巧,这种善巧与众生同体的,善护念法界体有不可思议的妙德,在我们念念的心里面护念着我们。就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过失,佛的大悲心大智慧大神通大誓愿是不离于众生的、是故,他希有不可思议功德。迷在妄想的众生没有办法了知如来稀有,须菩提通达无碍。前天我就讲过,佛陀与我们坐在一块,他也吃饭、穿衣、睡觉一模一样。但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众生不认得,众生不知道佛在哪里?认为佛陀在我的对面,却不知道佛陀跟我们刹那刹那跟我们是绝对的。如果不绝对,佛陀就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有众生才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和佛对立的。佛陀是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故佛绝对。是故,佛陀的福德、佛陀的方便、慈悲、稀有,佛陀的慈悲非常稀有。所以,我们通过明了般若就知道如来稀有的体。所以,须菩提赞美、赞叹。

  如来善护念,如来无始以来善护念于众生。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来是五劫以来,诸佛、菩萨的大愿力护持着我们,祖师护持着我们,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的众生,诸佛菩萨在刹那中护念着。或有显或不显、或有形或无形,不管你是看得到的佛菩萨或看不到的佛菩萨都在护念,你看到有相也好还是无相也好,因为佛菩萨有相是众生的心,无相是无所住的心,他是本体。无相、有相都在护持着我们的心。所以,遮止教法里面就有这种说法,为什么呢?遮止之法里面讲,因为佛陀不可思议境界在大乘的教法来讲很容易的告诉我们。金刚经直心道场,我们内心中还有一些很难当下承担。但是,菩萨有方便故,令我们可以承担。怎么承担呢?是故,讲有释迦牟尼佛、十方佛十方菩萨、示现声闻、阿弥陀佛,他这一切法的显现,无非是让我们能够接受当下、能接受承担。承担什么呢?你看佛陀大悲故、大智故、威德故、种种愿力故,这些东西把我们包容了、把我们摄取了,那我们在这里面被护念着、在这里面众生被妄境所迷惑、以执妄为真,不能了知如来菩萨法界是同一体性。懂得金刚经你就知道了一体的概念,我们现在所有的妄执都有一个真如实性的护念,也就是我们本来自性的护念。没有自性,哪来的妄想呢?就象没有金矿那来的金一样,没有水那来的水波一样。这个水就是护念波体暂时影子,没有水就没有波。但是,波不能离开水。所以,水是护念于波的。但我们没有见性之前,我们执波失水,以为波就是实相。其实,水不能叫波,波形影执着是众生的妄念。如果你把这个圆形的,就像月亮在转的时候,你说月亮是一个转的体,实相上月亮是没有转的,但你看到月亮在空中转的时候呢,有生有灭相。你能说月亮是生灭相吗?月亮体是不来不去。但这个圆圈是众生看到的错念头。月亮确实在转圈,这个转圈是我们众生自己的空间妄心,就是说认水不认波,波还在那个地方,你认月不认来去,体无来去,不要认妄为真。那这个妄体就是众生分别心,阿弥陀佛建立十方诸佛的护念,十方诸佛建立无量菩萨的护念,无量菩萨建立种种善法、六度波罗蜜、种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种种善法来护我们的这个心。水能起波叫菩萨,水就是佛性。波的形状影子叫众生妄心,舍妄全真。所以,这个水一定能示现于菩萨,示现于在众生心处,众生所有的境界都是波的体。菩萨上会于诸佛,下会于众生,为什么呢?菩萨上会于诸佛,全波即水,下化度十方众生,全水即波。所以呢,离水无波,离波无水。佛是究竟已成全相即体,众生度尽全体即相,这个体叫善护念、善咐嘱。咐嘱什么呢?咐嘱于佛心。善护念什么呢?护念于众生。这叫上求下化。而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所谓来者,是众生的心,所谓无来者,是诸佛。来而无来,无来而来。来者无非是波,是一个行菩萨道者,如来尽未来际护念众生,对我们自性来讲,他长期的护念众生,只要有众生在他就常护念,众生没有了,佛也就没有了。须菩提看得到,他知道佛陀在这个世间,本来是无住的,因为善护念故。所以呢,须菩提就知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菩萨有几种,一种是果德上的菩萨,就是佛再来;一种道位上的菩萨,他正在修行菩贤之德,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圆满;还有一个呢,是因位上的菩萨,已经发心了。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中讲般若,开显真实,当时出家成道时候,讲苦集灭道四谛法的时候,度五修行者证阿罗汉;有的因听十二因缘法了缘起性空证阿罗汉。因为是小乘根机证阿罗汉,这个法就建立了他这个心,但阿罗汉得法后就执着于清净名言,他认为四谛法修行而证的清净而不舍法执。悟十二因缘法的人呢,他认为十二因缘法令我证阿罗汉,他就执着于因缘法不舍。不知究竟成佛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无住法界本来清净无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原因,就因为他偏执于这个无常,偏执于空,偏执于这个涅槃,执着于清净得法,不能够到生死中自在,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他看到生死众生如麻,恐怖而不知道怎么去度尽,叫他舍清净法执发愿成佛心就空意乱掉了。小乘罗汉只有安住清净法执感到安心自在。所以,阿罗汉发菩提心是很困难的。

  对于小乘来讲,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来,一直在护念着众生及小乘,没有跟他开显这个金刚般若,为什么呢?机缘没有成熟,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直在护念。佛菩萨三十年中,乃百万劫中常护念,善护念。善,就是无执之意。他这个善,和一般的善是不一样的。他这个善,上如佛陀的究竟觉相应,因为如来者,亦无所来,亦无所去。无所来是佛性的体,性是众生之性,无所去是法界相的体,相是如来法界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所去无所来,故名为善。所以佛观一切众生都称善男子善女人。但是我们观众生,就没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呢?你还没有通达于佛如来知见。你说众生善男子、善女人,是一个妄见,是妄识里面建出来的这个体。所以如来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从自性中出来的,所以他见一切众生无所来、无所去。

  无所去就是佛相相应,因为众生就是佛事,无众生可度故,大智慧的示现。

  无所来就是佛性相应,大悲心在此世界摄持无量众生故,是大悲心的示现。从这种大智慧大悲心里面,成就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观如是众生心本自清净,观如是众生法界萬德周圆。所以呢,善护念这个体,大家要认识到。

  那我们无始以来执着。不要说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护念,释迦牟尼佛现在还在护念,法报化一体的阿弥陀佛正在护念,释迦牟尼佛把众生交给阿弥陀佛,无非是交给他的真实法报身而已,因为他这个身体是要涅槃。就是在此世界示现一下这智身,最后要把众生交给他的真实处,所以交给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人,只是他的真实的显现,但是我们不知道,以为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是两个人。其实啊,在此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应化身,开显如真实法。他这个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众生就是他的所护念,诸佛是他的所咐嘱。诸佛所咐嘱,释迦牟尼佛和诸佛同一体,都共一体。这个众生是如来所护念,法界是诸佛一护念。众生就是如来的大悲心,那么如来在哪里呢?什么叫菩萨?菩萨叫菩提萨埵,菩提,心空,萨埵,法空。心空,会于诸佛,萨埵,是法空的境界,会于众生。心空是佛的境界。中间呢?无所得故。众生就是佛的功德,佛是众生的果,众生是佛的因,见佛实见众生,见众生实是见佛。为什么呢?见佛者众生皆空故,见众生者,佛皆有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空有不二之门。

  可看出释迦牟尼佛他不叫释迦牟尼佛,他叫如来。善护念,是诸菩萨。我们无始以来,三十年中,小乘的执着,都不了解佛心。须菩提在佛前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他解空第一,能解如来心,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如是护念,善护念、善咐嘱,善护念就是善咐嘱,善咐嘱就是善护念,善护念为遮、为止、为戒、为佛,善咐嘱为真、为直指,是直指之说,就直接指于佛心。但是呢,直指不违背护念的,为什么呢,善护念的体就是善咐嘱的因。善咐嘱这个体就是善护念的果。它是因果同时的。它是一念多成就。用我们方便之言,两种说法,其实是释迦牟尼佛一念所成就。他不可能说有众生所护念,有诸佛可成的这个体,为什么呢,他的善护念、善咐嘱是一体而成,不可能有凡夫思维分别。是须菩提问话的这个过程之中,是用方便的语言说出来的,所以呢世尊实在是没有这种言辞,只是一个吃饭、穿衣、睡觉的一个不可思议体,不可议,不可以辩,议,是口;不可思,是妄识,我们的思维是妄见。不可以用口来说的出来,不可以用思维来辨别。也就是说,思维是妄想,口辩是争论,就是不可思,不可议,叫不可思议身。世尊是不可思议身。他是绝对体,你怎么思议呢,言忘道断是如来真实处。只有众生才建立名言,你看到这个名言,是须菩提问来,如来说如是如是,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是随着须菩提而答出来的,如来自己没有这个言辞。所以呢,如来说法,应机而显,众生有问他必有答,是应众生心建立种种名,是众生心里面的名字,并不是他有名言。事实上,他是如如不动,“饭食迄,洗钵已,敷座而坐”还归本处啊,敷座而坐,这么一个体。三十年中,世尊如是做,他没有多一点执着,也没有少一点心思。虽然说金刚经,般若的显现,从始到终都是般若的显现,他没有说我讲般若了,从始到终都是般若的显现,但是呢,众生不知道圆满的佛就在众生心里当下。所以众生每天看到佛陀,那么自在,那么安心,也想跟佛一样度众生,心生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佛一样度众生,心不安住啊,不知道怎么去成佛。佛陀度众生那么自在,佛陀成等正觉也是那么自在,佛显现的自在体,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自在心不安呢,就没有降伏心故。

  须菩提看到了世尊如此之大悲心,尽未来际,应用了自己无尽的大悲心、大愿力、大神力,在护念着众生,并且呢,跟咐嘱无有差别的体,无来无去的真实体。须菩提密行菩萨,外行声闻,其实跟佛陀的心很通达的,所以因为空生,他了知佛陀般若智慧,他会于佛心,了知佛陀空有不二大悲心,圆满无碍智慧,心生顶戴赞美于佛,善护念、善咐嘱,也就是为众生祈请。首先赞美于佛,赞美佛就是须菩提跟佛两个心心相印,须菩提今天怎么赞美于佛?须菩提看到了一个现象,看到了众生不知道如来真如实相。第二个呢,看到有无量的众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不知道怎么样的降伏其心?所以,问这个话的目的,就是看到了很多的众生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请求于佛,赶快施与最珍贵的法,令这些众生得度啊。这个须菩提的邀请,邀请佛来讲无上的妙法,这些众生机缘都已经成熟了。就像世自在王如来,跟法藏比丘说啊,法藏比丘已摄了二百一十亿国土的庄严,世自在王如来马上就说,劝法藏赶快发愿,无上愿力不可思议,国土不可思议,赞美并劝他发无上心发愿。因为须菩提看到众生机缘已经成熟了,机成熟才有法的显现,就像我们尽未来际,无量的众生不能得度的原因,就是机不成熟。机不能成熟,不能代表众生的不圆满,等待众生的机缘成熟,弥勒菩萨,哪一个不是在等待众生,他在常护念,等众生成熟了,该成佛的时候一定会来度你的。只要你机缘不成熟,你就没有办法,机不相应故。

  菩萨,菩提萨埵。果位上的菩萨,一听到这个道理,跟他的般若一相应,他都是知道的。像果位上的那些大菩萨,或者果位现因位的,像须菩提啊,阿难尊者、迦叶尊者,这些都是古佛再来的大菩萨,内行密行,外现罗汉,示现这些佛菩萨到我们面前,无非是让这个法,能够流传后世故。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有千佛来护着他,这个叫果位上的菩萨,不可思议境界,他能够跟佛心心相应故。发菩提心有三种,一种是叫发菩提心,一种是叫伏菩提心,还有一种叫明菩提心,还有叫出菩提心。发菩提心,比如看了地藏经,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都是一个菩提心的显现;或者说,我感觉到地狱饿鬼畜生很苦,我想出离,其实也跟菩提心相应。而伏住菩提心,想求得清净,念阿弥陀佛达到一种清净,可以伏住你的烦恼,烦恼你伏住了,其实菩提心就伏住了。菩提心是对于烦恼来讲的,烦恼伏住了,你的菩提心就会生出来了,还有一个出菩提心,无我人四相的大菩萨才是出菩提心,就是说我要究竟成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般人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看了一些苦啊,地藏经啊,想出离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都是在发菩提心的体上面。佛住佛行佛回向位是明菩提心,出菩提心是地位菩萨,实相中大菩萨道已经相应了,你要想利他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菩萨体,你读华严境界,一念回向于十方,要把你念念功德普遍回向于十方,而十方本来就是你的体,为什么要回向十方呢?因为十方是我真实体啊,十方世界是佛法身,十方世界是佛报身,回向十方一念觉性是佛化身。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讲了两个云何,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两个体。要想云何住,就必须要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为了云何住。没有降伏其心怎么住?我们众生烦烦恼脑的,哪一天都是在住,如果不降伏其心,此住叫妄见。此住无住,才是真住。是无住之体,才是住之体,住之心无我。我们现在念阿弥佗佛,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讲,摄住六根,净念相续,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就住在阿弥佗佛名号上面,自得心开。心开的这个体是在你念阿弥佗佛的无住生心。如果你本心开了,心花即开即佛,就是告诉我们当下的这个体的无住本心,就不需要另外去找,当下的本心就是。如果你把妄识当作是一个心花开的体,不了无住心法界即佛即阿弥陀佛,你把三界的妄识当真,执着妄识坚固不放,就等于执着于三界,获得了一种清净也只是一种善报而已,不能解脱。必须把妄舍,阿弥陀佛体如真心相印。不需要任何方便,舍妄即真如显现。那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是真实实相,念是有生灭之体,生灭就是无生体,不生不灭就是生灭体,生灭与不生不灭,体是不二的。或逢不逢,或见不见。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的体。众生迷惑了,以为有逢和不逢的独立相对体,事实上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觉了,一回头即是。子若逃逝,妈妈又有什么办法呢?你一回头不就是吗?当下一念觉,无生的体就是在你生灭的相上面啊。你离开生灭的这个体,哪有不生不灭的相呢?它讲的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当下的这个体,如来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个体,念阿弥佗佛时,阿弥佗佛就是念你之时,你不念阿弥佗佛,阿弥佗佛怎么念你呢?所以你念的阿弥佗佛是当下这个体,就是阿弥佗佛念你的一刹那。所以你念即佛念,佛念就是你念,所以你念的这个佛,正好跟佛陀跟你念的念是一个体。因为我执的念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念的真实处。所以你一念无常,正好跟它那个真实是相应的。是故,一念阿弥佗佛,你一旦明了了,当体这一声你就圆满了,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已经究竟成佛。你要念阿弥陀佛相续的这个识作为你成佛的基础,那你跟当下一念毫无相应,你只能是追末舍本,把本给舍掉了,然后追那个末尾去了,不断地往前跑往前跑,就不知道回头了。所以呢,追识,就不知道当下的这个体。

  第二句是须菩提为众生所请,前面是讲果,后面是讲因。“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须菩提会于佛心故。对于金刚经来讲,本来是没有什么男女之分别的,这里面为什么有男女之分别呢?无量寿经里面,四十八愿里面,就有女人相,女人成佛愿,为什么女人也会成佛呢?男女只是我们众生的分别相而已,其实男女这个相啊,是没有男女的体。善男子、善女人,无非是依众生心而说,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佛陀认为真的有个女人和男人的概念,他没有这个分别心。所以,须菩提他说善男子、善女人,善者,是会于佛心,男人女人是会于众生的心。就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的意思。在金刚经没有讲一定要女人成佛,也没有讲一定要男人成佛,也没有讲一定要女人要转男人相,金刚经都没有说,在别的经典都说女人一定要转男相。在这里面,男众、女众,都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可以发成佛的心,为什么呢?男女相本来了不可得。在真实相里面,众生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哪有男女之分别呢?证明男女是了不可得。但是呢,在这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都讲到,很多女众闻法难啊,男众是大丈夫啊。

  须菩提看到众生都发了成佛的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菩提心有三种,一种是叫菩提心,一种叫无上菩提心,一种叫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叫正觉心。正觉心就是阿罗汉,阿罗汉也具足了正觉心。其实每个众生都具备了正觉心,哪个众生没有正觉的体呢?如果你悟了,你就有正觉心。正觉心它并不是发出来的,是你悟出来的,没有悟出的正觉心,就没有发无上正觉心。你怎么会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令众生具正觉心。这就是化城,化城令住,如果没有正觉心,就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此世界,首先令正觉,令悟到正觉的体,就是佛的这个体,要了解无常,空、苦、无常的道理,如果你执着于这个常,如果你不悟无常的道理,如果众生不了解十二因缘法,与正觉心是不能相应的。如果众生对四谛法不了知的话,不知道苦集灭道法,不知道苦空无常,寂静涅磐的这个法,与自性涅磐这个心不相应者,不知道本体清净故,连这个正觉心都没有,正觉心没有的这个人,彻底是迷惑的。

  释迦牟尼佛在三十年中安住众生,无非是令众生起正觉心,悟到正觉心,正觉心是一个化城,令众生安住。如果你正觉心都没有,你利他全是假的。因为你本身的自性都不清楚啊。你都不了解自性啊,你不知道天上的月亮,但是你要知道水里的月亮是假的。如果水里的月亮都不知道是假的,就证明说与正觉心不相应。如果你知道天上的月亮,那是无上的菩提心。因为天上的月亮是自利利他圆满,它是妙用现前。现在所有的阿罗汉还不知道天上的月亮,他只能够相似的看到一点,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点影子而已。佛陀比喻说,佛陀看牛啊,每个毛孔都看得清清晰晰的,菩萨呢能看到毛孔头发,众生呢、阿罗汉呢,只能看到一个牛的影子,就是看到恍恍惚惚的一个影子。所以呢,阿罗汉看佛就像看到水里的月亮一样,只知道月亮是圆形,他看不清楚。他以为那个圆的叫月亮。连十地菩萨都还看不清楚。真正的佛的这个究竟的清晰的境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个究竟的佛,因为功德的圆满,大愿之圆满,像阿弥陀佛那个清晰的角度啊,佛跟佛才知道。除非你是果地上的菩萨再来。如果是因地的菩萨,没办法知道十地以上的菩萨的功德。八地菩萨就没有隔世之迷,而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能够供养诸佛,还不能够了解佛的心,他还要到他方世界做菩萨、做国王、做大梵天王,利益众生,七地菩萨不能做主,他还有隔世之谜,到他方世界去做国王的时候,把自己忘记了。不知道自己是谁。像阿罗汉、菩萨,都有变易生死。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进入无余涅槃。八地以下的菩萨,是有余涅槃,就是还有习气,有名言清净的执着,有法的执着。所以呢,从阿罗汉、到七地以上的菩萨,都有名言和法的执着。到了八地菩萨,没有法、没有名言的执着了,但是进入无余涅槃还有众生度的习气,还要断无明。无明还没有断尽。

  无余涅槃,自性涅槃就是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就有清净,就是说,他观察十二因缘和苦空无常而成道的。这两种阿罗汉,一个是住在缘觉里面,一个是住在声闻里面。声闻是住在空里面,缘觉是住在须弥山。须弥山如大功德聚,声闻阿罗汉安住不动,有大功德聚。就像人手上有无穷的力量,但他没有东西提。缘觉阿罗汉常行于人间,他可以到人间来,他常唱因缘生、因缘灭,他认为一切因缘本体生灭无常不住故。他虽然能够随缘而住,但是他是不怎么度众生的。但是有时候呢他讲因缘法,可是呢导致众生也是进入因缘,不能够究竟令众生发菩提心而得解脱,进入到大乘里面来。声闻阿罗汉是不行走于世间,他住在空里面,住在三十三天,跟大梵天王住在一块,大法识空境界,住在法空里面,他没有缘起,他不修缘起的。所以呢,他没有众生可度。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阿罗汉呢,都是密行者,也就是古佛再来,或者发了大心的菩萨,不住有余涅槃,他常住于世。为了行菩萨道,他不入涅槃。他为了亲近供养诸佛,不入涅槃,不住生死,行菩萨道,在此世界,从四地、五地、六地、七地……不断地圆满他的果德、他的功德,有正觉之心,他必定就安住于此世界。但是呢,这个还属于是化城,须弥山也好,大识空也好,是释迦牟尼佛方便,令他不堕落故,令他不到六道轮回,为了他将来做佛子故。是先令他有一个安心,住在那个地方,然后呢再破他的知见,法的知见,空的知见,所以呢,等到他机缘成熟开讲般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菩萨,什么叫无上呢?无上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菩萨道,离开众生就没有佛成,离开佛没有众生可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体即佛,六度相即菩萨,六度用在众生,布施等六度无有妄想相体,就是没有实,寻找不到在那个众生身上,还是在菩萨身上,还是佛在身上?寻找不着就是无住体,佛无住六度体,菩萨无住六度相,众生无住得处,所以离开六度无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你说持戒这个体,有众生吗?你打我,我忍耐,就是修忍辱,这个忍辱的本体是圆满的,它自身是一个法,它没有你啊,你骂我是个忍辱啊,忍辱众生自度,只要我忍了众生就度了,所以呢,没有众生可度,为什么呢?你骂我无非是修忍辱啊,如果讲般若,讲智慧,说度你其实没有度,我跟你之间完全是一个六度波罗蜜法用。所以呢众生世间相,就是菩萨修的之法。心生诸法无众生,全部是法的显现,所以,众生就是佛法,众生都是佛陀圆满之教法。佛在哪里呢?佛陀圆满是法界六度圆满了,六度波罗蜜的功德在佛菩萨心中已经圆满了。所以,离开法界六度就没有佛可得,菩萨的心量自利利它,是在无上菩提心,没有我见,完全是融到无住法界里成佛究竟,众生度尽。为什么呢?六度波罗蜜的法云功德,像云彩一样,众生都变成菩萨的功德报身。功德跟法身、报身是一体不二的,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不可能波离开了水,佛必须在当下乘当,不住心生六度波罗蜜即佛无上菩提心,菩萨六度波罗蜜为心,以无住为身,菩萨的身是无相的,菩萨的心是六度,六度就是众生,没有众生存在,无住身即不成就,无住心即清净法身如来,无住六度就是圆满报身如来,六度本身就是佛陀本来具足的功德,它是圆满的,持戒圆满、布施圆满、忍辱圆满、禅定圆满、精进圆满、智慧般若圆满,所以这个体对佛陀来讲,都是圆满。但是你想一想,只要你行六度波罗蜜众生自度。但是呢我们执着于有众生可度,不知道众生就是六度。所以只要你安住六度,就是一个法,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什么众生可度的。本来这个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是佛陀的一个报身的功德,只是我们没有圆满,所以你认为有众生可度,一旦你有一天得法圆满顿悟菩提,就是佛陀圆满的体显前刹那一念。但是呢,你能沾上一点边,了解了这个道理,行六度之时,就是与佛心相应之时。就像法水,就像明矾丢到水里面,水就清了。所以如果我们能懂得这个道理,原来六度就是心法,没有什么众生可度,我在布施、忍辱,等待并不是为了帮助你,本来就是一个佛法的圆满。所以呢,众生自度,法尔自然,一切众生不度而度,自己度了自己,菩萨在不闻般若前行六度没有圆满之前,总认为有一个众生可度的这个体存在,我要度众生啊,却不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见皆是妄见,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非相不是不要,是非相无住,则见如来。这个是对于众生的这个因地来讲,若见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对于果来讲,一个讲果,一个讲因。对因来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对果上来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对于菩萨来讲,破疑生信啊,都是破我们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很多的疑见。所以金刚经从头破到尾。龙树菩萨讲金刚经有是破七十二疑。金刚经就是破众生的疑,南摩阿弥陀佛!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