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4
2014/9/4   热度:222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4 为什么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佛陀的弟子,都因为执著于名词,二谛法中俗义谛要舍啊,胜义谛要求啊,要求真舍妄,所以是有求可得,有妄可舍,终归还只是小乘啊;或者弄个人天乘,不能破疑故,所以呢在第一义谛里面没有妄可舍,没有一谛可乘,当体就是第一义谛的时候,他就不能会到哪个体上面,紧紧抓住哪个名词不放;因为名词能立妄故,抓住不放,另外一个妄就出来了;因为一个花,然后花的妄心就出来了,出来后继续相续展转,妄套着妄,越套越多,不知道花是表达一个什么东西;所以离言词正好是证无生之时,但是我们到无生的时候,执著于一个无生的法,就因为有胜义谛、俗义谛这个名词,所以呢名词皆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啊;那我们带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跑去找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呢?哪不又是找妄去了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妄体啊,释迦牟尼佛才是真体啊,找到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还去找文殊普贤呢?去找妄呢?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啊,你找到了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这个名言就不要了;大家知道了吗? 所以我们知道第一义谛的时候,方便又不舍故,不舍是干什么呢?不舍妄,不舍文殊普贤,你心里面很清楚,不舍但也不住,也不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有住呢?他住的全部是实相,不舍是对众生来讲的,不住是对于佛来讲的,佛教佛是无住的,无余涅槃,我们众生认为不舍呢,意思是说我们还是要把胜义谛俗义谛拿出来吧,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理搞通了,释迦牟尼佛是怎么住?原来释迦牟尼佛平等互摄里面,完全是实相,没有任何说我要度众生的体,度众生完全是众生的起心动念而已,因为众生的体就是……方便的言词是依众生心显,对于释迦牟尼佛来讲,是随着你的言词而讲出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通达于一切众生心想处,因为一切众生心想与实相是一体的,所以众生动念佛皆知之。因为你一动念,就会在你的心中显出佛陀种种法藏,对佛陀来讲,这些法都是实相,如如不动,当体即是;我们呢以假而思维,就是说佛陀讲的这个无法之法,他示现出来的这个行住坐卧的体,本身就是众生的心,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有来有去,不了知实相故,了知实相,那你同释迦牟尼佛一样没有什么来去之分,吃饭其实没有吃饭是表法的;是表实相的,实相就在这个法里面是表里如一的; 要让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吃饭也是实相,睡觉也是实相,那你就不知道吃饭,不知道睡觉了,都是实相了;一天到晚安住,如如不动;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呢,是实相的显现,但我们依妄……实相本来已经到我们面前,我们依文观字马上趋入佛陀的实相里面去了;但是我们同佛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听法后绞力思维,而心不去承担,然后穷力思维思维变成妄了,也就是说听法后变成法执,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我们法变成执著了,另外有妄念产生,不知道当体即是;有妄见出来;所以我们听法后往往就起来另外的妄见;心细细的思维,释迦牟尼佛跟我讲这个法,胜义谛跟俗义谛,那我在讲的时候,佛陀在吃饭穿衣睡觉,我们看到,澳,出家人吃饭穿衣睡觉,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实相啊,认为我们吃饭穿衣睡觉这个体,依这个法而绞力思维,心不落实,心里面起妄见;但是呢不能跟……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没有讲话,因为金刚经要表法啊,所以呢不能讲话的,不能够放种种光种种东西的,他以吃饭穿衣睡觉本向就示现无言之法了,也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了,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东西呢?不能会意,以为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后面呢肯定还有更好的东西出现,就是要找,找什么东西呢?要找后面释迦牟尼佛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给我们,他不知道后面没有东西给我们,就是吃饭穿衣睡觉,你看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总是在等待之中,在期盼当中,其实讲到最后面还是这个,一部金刚经无非如是。但是我们心中,重重无尽的迷惑,重重无尽的疑惑,无非是破疑惑而已。为什么不敢当下承担呢?为什么不敢承担呢?后面说啊,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不会承担;到最后面“啊,我承担了,吃饭穿衣睡觉”还回到我们本来的地方,叫“还至本处”。原来我们到城里面吃饭还是要回到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来,还至本处起个表法的作用,讲的是还至本处,释迦牟尼佛从哪个地方来回到哪个地方去,就这么简单,一部金刚经讲完了以后,还是开始:原来是“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到后来还是“尔时世尊着衣持钵”。还至本处。就是一部经典的还至本处;是心上的还至本处;是法上的还至本处,他一相,以这个心相我们要会到他的这个法;这个叫做平等互摄; 平常行:在也不能平常去了,所谓平常就是当下,行住坐卧皆为平常,行不平常,我们的行有目的,住不平常,我们的住要达到某种境界,坐不平常,证量上要几禅几禅,行有所目的,坐要达到目的;卧不平常,种种幻想;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我们每一样的都不平常,因不寻常故,与般若心不能相应;其实平常的体就是……佛陀在任何一部经典行了很多不寻常之事,象华严经呢,地藏经呢,还有妙法莲华经啊,很多经典都行了很多不平常之事;动我们的心,金刚经是吃吃喝喝的,非常明了的,非常直接的;每个众生都可以信受,每个众生都可以听得到,每个众生都可以含摄其中,那么说很多的经典,为什么六祖坛经,或者禅宗里面哪么多的禅和子,在我们中国来说影响力哪么大,其实就是个平常心;越是平常心能量越大,所有的惊动我们心的哪个体,都是一种感化加持,令我们生信故,但是此法门是直接将金刚心交给我们,破我们的怀疑。但是呢我们全盘的接受佛陀的这个金刚经,破我们的烦恼;这部经典金刚经太直接了,一切经典都有种种神光,眉目间放光,头顶放光啊,身体放光啊,鼻子放光啊,手放光啊,种种放光,只为惊动众生的心而已;众生听到以后呢?用这种方法也就是不平常心,不平常的事情就有不平常的法显现,但是平常的事情正好是训练我们平常的心;我们的本来面目; 在这个不平常的体里面,说降伏其心啊,在别的经典里面讲我们要广度众生,心不厌倦,要对一切众生生起信心,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都强调任劳任怨,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讲,众生哪么多,哪么难度,我怎么度得尽呢?看到芸芸的众生,一个都度不了,能发起勇猛的心吗?既然你有种种出家的威德力,或者你放光的力量,能令我发心,很多众生都会退,不会安住的;但是金刚经这部经典不然:非常的平实,用一个平常的心,你全部接受了他,众生就度尽了;你佛已经成就了;你所有哪些无尽的众生一刹那间全部度尽了;哪种安心,哪种破疑断惑,哪种觉,哪种解脱,哪份安心自在,是不可思议的;可以看出金刚经非常的重要;所以金刚经象无量寿经一样,一切经典都阔开我们的心胸,要我们的心量达到广大,唯有金刚经和无量寿经,念此一念,一念生清净心者,……就是当下一个平常心,金刚经里讲,一心于法界,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你一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就遍满十方,这个叫易受,但是金刚经也是如此,当下一个平常心,一信而植入,也是个难信之法,信金刚经这个难信之体,顿悟之体,无量寿经跟这个金刚经断疑生信,都是讲信的;都是难信之法。 三昧行:一切三昧现前,佛陀住世啊,一切三昧都会现前;他是圆融无碍无我的大空三昧,就是说十方诸佛在实相之中,他安住实相的这个体,上圆融十方诸佛,下大悲心圆融于十方众生,不离实相,圆融于十方诸佛不离实相,一切智一切体,一切悲一切众生,都在他三昧里边,什么叫三昧呢?就是正受的意思,正就是佛的知见,什么正知见呢?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感官为根本,是以心和实相相应,与实相相应故这一刹那时间如如不动,他不是用耳朵听到哪个声音而感受,我们往往哪个里边会起妄识,但是呢我们用心,什么叫用心呢?通达实相体,了知这个世界是实相体,哪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然后用哪个心会于法界,法界心,实相与实相相应的这个体,这个体完全是佛的受,用心来受,心与实相受,觉与法相应,觉与实相相应,觉与无妄相应,哪一刹那叫正受,妄受,我们的快乐都是感官,都是妄见。所以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是在三昧之中,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无法可说,讲法的法还是实相,是名为说法,是众生之妄见;以为有法可说,这是谤佛,所以呢释迦牟尼佛说法都在实相之中,每讲一句话都在实相的体里面,并且不离相;不是说另外有实相可得。 就是我现在给你讲法,就是实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在实相的体上面,所以释迦牟尼佛生老病死、行住坐卧,你看到的这个生生灭灭,现前不现前的你看到的这个相,大相小相,做种种事说种种理,说种种法,所做的种种戒律,规矩,都是实相的体,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能闻到这个实相体,实相体跟众生融成一体;我们要从这里面悟入的话,那么说我们的行住坐卧跟实相相应了,我们一切戒行规矩,与实相相应了,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所说的一切法,跟实相相应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我吗?你生起这种大信心的时候,无处不在实相当中,说法而无说,持戒而无戒可持;所做事无事可做;遵循所有的规矩又无规可立;一切融于实相,同于实相,没有第二个妄见;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安住实相当中,这种自在,这种清净,这种安祥,这种三昧,都会现前;你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呢?佛无相故,有相即无相,是实相故,你能悟到的是个实相,和佛陀所证的实相无二无别,你与实相相应故,三昧就现前;你一天到晚跟佛陀是同体的;没有男相得,没有女相走,佛相无相,好象有三十二相,有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就是三十二相,如果我们是非相,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非相,非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三十二相;你悟到了非相,实相,其实就是三十二相,所以呢是名三十二相;如果你认为三十二相实有者,与实相不能相应,独立出一个三十二相,就变成偏执,所以呢三十二相我们具足故,我们只要与实相相应,佛陀的三十二相就没立,你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你认为转轮圣王也是佛吗?所以佛陀讲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三十二相不是实相,因为三十二相妄相,了知它非相就是实相,所以看到三十二相就是你现前的实相,不二故;所以你悟到这个道理,你了知实相就是这样了; 也就是说你一天到晚跟佛陀一样,行住坐卧都在三昧当中,以后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实相了,我们上殿也是实相,我们吃饭也是实相,我们念佛也是实相,那你天天在实相里面,你不是在三昧里边吗?是不是?这个就是三昧;你天天如是,迷了就迷失了实相,所谓迷觉只是一念,所以六祖大师讲:觉者即佛,迷者就是凡夫;你觉悟了当体就是实相,那有什么佛可得呢?你迷了就众生现前了,众生现前,就佛也失去了,众生也度不了了,业障也现前了。佛现前了,众生就没有了,三昧现前了;懂得这个道理,所做一切事情皆是实相。 那你就在这个世界,大家想一想,你们以后回去做?怎么做?你走路也是实相,你睡觉也是实相,你上殿也是实相,都是安住在实相里面,在实相的体上面;实相无相即是非相,有相就不是实相,有分别故,这个是实相!那个才是实相;分别故起妄,动妄了,有妄念就不能如如不动;就是无所来无所去的体,不能安住,你有妄念,哪个是实相,哪个不是实相?哪个道理是实相,哪个道理不是实相?都是妄见思维;(思维之妄才是源头之妄根本之妄)哪个这个道理是实相,哪个道理不是实相?都是我们绞尽脑汁的思维,(与实相根本不相干),破我们的什么呢?破我们的分别心,破我们的妄念,我们不要去执著于什么是实相,过去一个讲:不要看我有多大的智慧,是看你多少妄见而已啊;(修行中我们常常喜欢检点我们的智慧,并且形成顽固习惯,其实检点还有多少妄见才更加的重要啊,才更显修行之功啊)我们看看我们有多少妄见呢?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的时候,还有没有认为:哪个地方是实相?哪个地方不是实相呢?哪个地方重要,哪个地方不重要?哪个地方圆满哪个地方不圆满?还有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你有此念叫妄见,妄念;如果你这个念头没有了,那就对了;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清净之中,无处不在实相之中,所以呢你一天到晚安住在实相的体上面,没有我得了;所以你的吃喝拉撒……如果久久的住下去,就叫做安住实相不动。到任何地方说法自在。说一切法如如不动,因为众生……并且你说法是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心齐才通灵,佛陀不会去找众生诸法呢?佛陀观缘起,缘和故,而生实相;缘不和不生实相,如果你找众生,到处找众生去度,那你心中起妄念,认为你当下不是众生,我们哪个地方不是众生呢?花也是众生;瓶子也是众生,你把它度了众生就度尽了;如果你认为花不是众生,还有另外众生可度吗?我们有起分别就是有众生可度,不起分别就无众生可度,无处不是众生;你要度众生,花也是众生,……, 你哪个地方去找众生呢?真正的佛是不找众生的,一切完全是缘和,缘起,由缘和故,缘和起实相,只有缘和的体才能显现出实相,我们攀缘怎么能生实相呢?攀缘不叫实相,我们坐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当下就是实相,度众生就度尽了;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个缘起,不以缘起攀缘哪个地方,不知道当下就是众生;在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当下就是众生;当下众生当下度;当下度的时候,当下实相,所以你到哪个地方都是缘起,你走到哪个地方,堕在哪个地方,都是这种实相安住,如如不动;见到什么人,缘和了,给他讲法,缘不和,不要作声,不需要讲话的,为什么呢?缘和合了,才会生实相,缘不合和不会生实相的;有攀缘起妄念,这和实相是不能相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如如不动,过去讲法为什么要香花供养呢?其缘和故;众生攀缘来的,你跟佛攀缘,佛跟你起缘起,和合故,这叫香花供养,香花供养是为了缘和故;缘和顺故,能起实相,缘不和,释迦牟尼佛还不会讲金刚经呢?金刚经是缘起成熟了,才会讲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生活中,每一个动念都是因为众生缘熟故,不会因为众生缘不熟故意找他;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与众生同体故,大悲他时时刻刻顺应众生,他这个同体大悲是应众生的心念来说的,事实上佛陀的境界在真如之中,没有众生之见,佛陀是如如不动的,他安住在这个世间,常常好象在行走,众生跟他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应了;我们要感受到他的三昧跟我们的心相应。 何谓密行?何谓心法?密法?如何能弃思维以心会于密意?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做的,他善护念,善咐嘱;善护念跟心相应,善咐嘱是金刚心,是为示现因地密行,释迦牟尼佛,这段话,“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因地密行,什么叫因地密行呢?佛陀的真如实性,是秘密之中,秘就是永远不会示现的,只有心会不可言谈,言谈出来都不叫密;所以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行住坐卧,吃饭穿衣讲法,都是因地密行,密就是实相,因就是我们众生,那么说他来这个世界,他以实相来的,不是以众生因来的,绝对不是以众生因来的,所以他叫因地密行,密行者,我们用显相的东西来看释迦牟尼佛都是错误的,佛陀秘密处跟我们同体,只有你用心会,(决疑),绝言词,绝对待,才能够会得到;你所讲话,走路表达,这个体都是假的,只有言词道断,只可心会,过去讲,心在哪里,找心,了不可得,当下就悟了;密行是什么?真正的是言词道断,大家不知道能不能会得到;我现在跟你讲话,讲法,但是我的密行你看不到;你只是听到我的声音,然后你脑袋里想啊想的,你不知道,哪个声音就是你的心地啊,如果你会到了这一刹那的时候,哪有言词呢?我现在讲话的声音就是你的实相呢?就是你的心地啊;你的心地在我这个地方,并不在你的思维里面啊;不在你的妄见里边啊;就在我的这个声音里面啊;是不是?你的心地就在密行里边。在虚空里边,在大地里面;在草木山河里面;山河大地,树木丛林,鸟语花香这个里面都有你的密行,秘密,但是呢永远不会出来;你不管怎么讲怎么说,他都不会出来;你只有心会吧;当时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说:我有密法,传于大众。这些大阿罗汉都呆了,平时法执很重啊,期待啊,热求啊,盼望啊,激动啊,疑惑啊,到底是什么呢?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纳受心地啊。心地就是弹指一念之间啊;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有心法,传于迦叶”,什么心法,我们得到了没有啊。 密法非思维之能,思维歇,密法才会显 (师微笑)我讲金刚经,也有心法传授,你得到了没有啊。你是不是觉得后面还有珍贵的东西啊,我们天天在找东西,我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啊,我要得到很多知见,很多思维啊;你想得什么东西你讲?金刚经讲完以后,你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对了,知道吧;就是要传这个心法;密,永远是密。大家要紧紧记住,如果你要是修密法,永远不要找到,以心来会,才懂密法。如果不会心会你得到的密法都是假的,所以在密宗里修密法,你一定要得到心法;就是开悟的一刹那,得不到心法你就……你象现在说把什么经典翻译出来,作者翻译出来,读给你听,都是错误的;密法不可宣,如果把密法宣出来还叫密吗?密是心会,要你用心来会,完全是断绝言词的,表达出来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这样绞尽脑汁的讲,无非是把这个心地的密法告诉你;但是无论我怎么说我也不能给你啊,我也没法给你啊;因为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不在你思维的哪个地方呢?思维有什么用;你在想,你在表达,你在讲话,你讲有什么用?你讲?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这就是我的心地,你怎么讲?你怎么开口,你能将我的声音在你的口里表达吗?你讲的是你的声音,跟我有什么关系?那你表达的东西,我都知道了,你讲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我不管的,因为我得到心法了;所以我马上会于法的时候,你讲什么话都可以了;你乱讲都可以了,因为我得到心法了;因为我得到心法,你怎么讲都对的;因为我在绝对处,无善无恶,无来无去,无上无下,无高无低,你讲什么?善恶、好坏、杀人、放火,对我来讲我听不到了;我只知道心地之法里面没有善恶没有好坏、没有高低,没有大小,无来无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哪来的这些题呢?得到心法,无有言词;我可以得到你的心法,但是你得不到我的心法,一得全得;一悟全悟,你悟到了就全悟了,所以你给我解释,给我表达,都没法去会;你真正会到了,是什么样子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因地密行,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这个相啊,他是密行而来啊; 道平常之行:薄地凡夫业障深重,今欲回光返照,不以善为启迪,不以善为诱导随喜种种神行,因为这部经典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了道这部经典出来,说了三十年的安住法,说四谛,说苦集灭道,说因缘种种小乘之法,众生执著于这个法,但是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啊,因为他说的法跟众生心缘相应的这个体,但是为了众生能够跟佛心相应,佛陀用种种方法诱导,但是众生自古以来业障非常的深重,要欲令众生回光返照,故说此经,令众生还本故,而一旦还本的话,必须要用实相,不可以用其它的相,以平常相包容众生平常的心,法师在哪里?法师就是这个样子的,跟我有什么区别啊?平常心即平常法,一平常让众生平常,他的目的是让众生能平常下来,众生好奇心很重啊,常常求于不平常;不落于此当下,不甘心自己的当下,佛陀讲法,因为我们对佛陀有无上的恭敬,平时现种种不平常的事情,而在此金刚经中现平常之事,导致于众生有平常之见。 不以为释迦牟尼佛高高在上,因为当时在印度的时候,当时很多象婆罗门教啊,或者说认识了种种妄见,很多的经典很多算命,天文地理,种种这些东西都懂啊,并且还有种种异相,所有外道都是用明暗,你看现在这个社会,你当官当省长了当县长了,用不平常的东西来诱导于众生,社会上所有的外道无不如是(识得于平常之处用功,能够于平常之处用功,以平常之心用功,于平常之处见大光明藏才是修行上路了,检点我们自己有多少平常之功呢?)。因为众生常常以这种心来熏陶与熏习,所以我们心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不平常心,来熏习自己的习性。现在平常的东西一下子到你面前,很难接受。是故佛陀常常讲到……诱导于众生,但是金刚经里面完全是导入众生啊进入平常之体,就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乞食种种知见,释迦牟尼佛讲次第法并不违背平常心之道,后面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阿那含能作是念吗?须陀洹能作是念吗?阿罗汉能作是念吗?须菩提说:一去来实无去来,一去实不去,阿罗汉得道实在是没有道可得,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法里面本身,是跟平常心相应的,但是众生执著于法,认为有须陀洹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总认为有这样一个名字存在。不知道名字的实修法,不知道法的实相的体,应该都是无相的; 但是我们执著于名言,执著于修法,执著于道,执著于果德,我们有四禅八定,初禅者:心空及第,二禅:法至极地;三禅:性至极地;四禅:无生至极地;讲到极地的时候呢,就是无为。就是无相,心无本无相故,法本无相故,无生本无相故,阿罗汉证的时候还是无相故;因为他这个体是无相的体,无得的体,那么说要在分别的讲,…… 比如杯子在这个地方,颜色是空的,众生说这个颜色是空的,这个圆形是空的,众生说这个圆形是空的;这个蓝色实在是空的,众生认为这个蓝的是空的,这个里面水是空的,众生认为这个水是空的,玻璃是空的,认为这个玻璃是空的,啊建立六七个法出来了;把七个法分开来,有颜色空,有圆形空……其实它讲的是空的体,并不是有个什么圆啊,蓝色,玻璃啊,瓶内瓶外啊,这个形体叫众生的执著,众生执法反而是对法的执著,不能够融会一体,融会一空;讲心空,是心的一面空,讲声空,是声的一面空,讲法空是法的一面空;但是我们执著于心空法空,产生一个名言的执著。其实你把它汇在一块的时候,全是空与实相是相应的,其实呢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会于实相,是不为障碍的;没有任何障碍;众生的心呢执彼是此,执此是彼;讲法的时候,心不实,讲心的时候法不实(执),真是此就是彼,妄心总是要升起;念念妄心生起,象授菩萨戒时:不杀生就是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不邪YIN,不邪YIN就是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饮酒;众生在不杀生的时候,我问你能不能偷盗啊?叫你不偷盗的时候,哎能不能邪YIN啊?……他老是要问,问了很多出来;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地,不杀不盗不YIN不妄不酒,就象梵网经里面讲的,犹如网孔互互相摄,但是我们总是将这个东西分开隔裂开来,比如说到北京去不要执著啊,他就问到天津可不可以执著呢?答:到天津也不要执著;问:到南京去可不可以呢?答:到南京也不可执著;非要把他讲得如此清楚明白才可以。啊,师父讲了到北京不要执著,到天津不要执著,到南京也不可执著;老是在这个方向上下功夫,这就是小乘修行中常常出现的,执此失彼,执彼失此的情形;一根筯不能转弯。众生就是这样的,往往将一根筯抓住,老是问过来问过去,没完没了,不亦乐乎;不知道一解脱一切解脱的体,所以我们众生不知道其实什么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其实是合在一起的一个体,不是四个,众生总是习惯分开来看,隔裂来修;为什么妙法莲华经上讲三乘皆是一谛呢?三乘就是无上乘呢?讲三乘其实只是众生的分别执著,其实三乘就是一乘,一个自解脱也是空,你得了二个解脱不还是空吗?一百个人解脱,不还是一个个的空吗?因为一百个人也是哪一个空,二个人也是哪一个空,一个人也是一个空,难道有区别吗?其实没有区别,总认为小乘是一人得度,中乘有二三人可度,大乘是很多人可度;执著于大小中的名词,不知道一人空,二人空,一百人也是空;他当下是无二故,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我们众生执著,以为有大小中乘;其实都是一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金刚经不违背他平时所讲的经典;不讲金刚经,众生没有办法知道,所以为显第一乘,为破众生种种妄见故,所以把众生的种种妄见给破掉了;南摩阿弥陀佛。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