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7


2014/9/4    热度:180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7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前面是讲校量福德,这已经是第四次校量功德。第一次说,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一切法生出无住之心。闻金刚经,了知一切相无住,它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广大。了知佛无住体,了知心无住,了知菩萨无住,了知众生无住,获得的功德跟虚空一样。然后又讲布施,无住相布施的功德在校量中讲,就相当于一千大千世界。后来讲不取相,佛说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面是分成三相:前面讲的是体,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三十二相则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是讲身,“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讲境。就是叫我们对这个三十二相不要执着,对世界不要执着。但是又不离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名,不离相。前面的校量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到这个地方已经是一恒河沙的生命,来作为布施,还不如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直接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还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了。这里为什么它的功德有这么大呢?前面是讲相,比如说一大千世界七宝,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这些都是心外之法。到这里是以恒河沙的生命,是内财了。这部经典只要我们闻到能受持读诵,或者解这一品,后者是闻到而受持的人,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都相当于恒河沙的生命。生命来自于心执,它能破很微细的执着的心。释迦牟尼佛讲法,头十二年是讲阿含经,八年讲方广,然后二十二年中讲般若智慧,在二十二年中讲到这个地方才讲金刚经。金刚经完全是显示佛陀大乘的教法。以前讲的是破有法可住,以有法破有住之心,阿罗汉有一个无住之法执,他获得一种清静。无住之心阿罗汉有了,但是无住之法还没有。因为修无住这个心,是有个无住的法执,他没有破这个法空,所以不能进入大乘,就不能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讲大乘佛法是为了破法空故,只有破法空才能进入到佛陀真实的教法。须菩提讲:我得到慧眼以来还没有闻到这样的一部经典,大乘的教法。释迦牟尼佛在此后讲了很多的大乘教法,像无量寿经,闻到也会大开智慧的。须菩提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也就是说,进入大乘,就是破法见,破法执,破阿罗汉无住之法执。

  所谓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个意思就是当下不离相说心,在相里面无住之心建立广大之相,这是阿罗汉没有的。我们现在大乘教法,佛法怎样能够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来?阿罗汉只能见到佛,看见释迦牟尼佛坐在我的面前,无住而清静,他守住那个清静的法,但是他不能在这个法里面建立空。他是有一个法空执获得一个清静的心。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到一种清静,却不知道阿弥陀佛名跟世间法是相应的,这才是大乘的教法。如果阿弥陀佛究竟觉跟世间法产生冲突,那就不叫“所谓大千世界即非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所谓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大千世界是一体的,众生执着于大千世界是妄执;执着于另外有个微尘可得也是妄执。微尘与大千世界不二。

  大乘的教法是我们现量上面建立无住之心,佛法即现前,是要我们在现量上面感受到佛还在我们心中。并不是说佛在我面前就有,佛不在我面前就没有了。大乘的教法就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个身体会灭的,这个三十二相会灭的,如果我们执着于三十二相,那三十二相灭了以后我们就没有佛法了。小乘佛法为什么很快就灭掉了呢?因为他不是在现量上面显现出我们的无住之心。大乘的教法是要我们在现量上面建立无住之心,就是佛法,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见到佛,可以见到法,无住之法,只要生出无住之心,佛法即现前。大乘的教法,就是佛、法无处不在。在末法时代,五百世后,闻到这部法当生信心。因为在这个时代,大乘的教法还照样是通达的,小乘的教法可能不通达了。因为小乘的佛法有一个无住之法,有无住这个法建立了,执着于这个法的时候,它不是我们现前看到的这个体。当把无住法执舍掉的时候呢?一切法变成无住了,你可以现法身,可以现报身,在报身里面可以现化身。如果你这个法不舍,就变成法执,有这个无住法的执着,你就安住清静执着里面,就不能破法空。

  因为你可以破法故,得到清静是为果,法为因,把这个法给破掉了,然后进入法里面,尽虚空遍法界,不另外去执着。从这里面我们可以趋入,彻底的把自己独立出来,舍去这个法执的妄见,因为法不空不能度无尽众生啊,心不空不能成佛。阿罗汉只是一个心空,没有法空,诸佛报身不能现前,就不能作菩萨,不能度无量众生。所有的众生是无住之体,就没有众生可度,但是能度无尽众生。阿罗汉法不空,就看不到众生了,因为法是清静体,无住体,不能够见一切法,只能见到自己无住之心,安住在清静里面。但是菩萨就不一样,菩萨是住在破除清静的这个法,他依法来,所以他能够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能度无尽众生而无住,他心是无住的。阿罗汉不会度众生的,因为他以无住为自己的清静心,他安住在无住的清静心里面,他不是安住在破无住法里面,他有无住这个法可得,有无住的清静心可得。

  因为有清静心可得,有法可得,他把法当作一个清静心的体了,他安住在清静心里面,不知道清静心就是无住之法,无住之法就是清静心,他不能够入法界,不能够入一切众生心,不能入法界心,只能自己安住在清静的涅槃自性里面。这是我们众生都有的,每个人都喜欢守着自己那份清静,不能够进入到法里面去,他以为只有那个清静才是佛,如果他失去了清静就像失去了家一样,他不能进入到一个大家庭里面去,他不能够进入到众生的心里面去。而菩萨不一样,他在这个世间里面是进入到众生心里面去,破法空的时候,他依法为自,法里面没有另外的清静心,清静心里面没有另外的法存在。阿罗汉有法有清静,以无住之法建立对立的清静,不能到一切众生心中去,不能遍法界,不能获得报身,不是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就是有那份清静心,实际上我们也证不到阿罗汉的境界。

  但是我们发起利他的心的时候,认为这个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做一切事情你只要无住,就是与“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所谓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的这个体是相应的。要有一个忘我的精神,舍身。因为你有法的执着,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阿罗汉都有粗相。有四相就还是个凡夫,在三界之中。菩萨还有四相呢。有四相就有妄见生起,就有我执,不能得忍。菩萨无生法忍,你只能得心忍。人家打你骂你你可以忍一下,但是你不能得到法忍,你不能在众生心中法忍。怎样在世间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乃至于做一切事情得到法忍呢?无四相,做一切事情不要执着。只要你不执着,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即为无非法相,就是佛,为众生开觉之路。般若是为众生开觉之路,为阿罗汉开般若之门,为菩萨开成佛之法。觉之路就是众生闻到金刚经,知道你现在所住的法,就是佛,无住就可以了。

  所以一切众生了知觉在哪里,就在你的当下。为阿罗汉开般若之门,就是要我们舍去法执,不要一天到晚守住自己的清静,守住自己法上得到的利益,却不知道法的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所以呢,你舍去了自己的利益,直接在法上面生起佛的这种信心,这个叫做般若之门。所以众生就是没有修行,就知道原来佛就在当下,这个叫做觉之路。而菩萨是成佛之法,菩萨一刹那时间就可以成佛,菩萨不离四相啊,不舍四相。无住故,四相俱无。不离四相,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但是他无住,当体即佛,菩萨不住相,没有菩萨可得。什么叫菩萨呢?不住相,不住相就没有菩萨,没有菩萨就叫菩萨,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哪有菩萨这个体可得呢?菩萨虚无故,没有一个真实相可得。所以我们总认为菩萨可得,那完全是凡夫相。不管你是阿罗汉是菩萨,还是凡夫,现在我们闻般若,我们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要成佛。

  你是凡夫,金刚经开显你的觉路;如果你修清静法,应该舍去你自己内心的清静,应该要知道清静就是法的本体,就是无我的清静,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要另外达到一个无四相,那就错了。什么叫无我呢?我们一般人要做到无我,却不知道无我的本体就是无我,法的本体就是无我的,就是真如实相。诸境清闲,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个清闲的世间。但是我们住心自闹,众生的心自己在闹自己。若达无生,诸境如如,如果你通达无生的道理,心不生,不生妄想,不生诸见,若心不住,住境自如,这一切境界自然而然的与一切境界是相应的。我们都是自己在闹自己,生烦恼,其实这个世间一切法本来是无住之体,本来就是佛之体。上会于十方诸佛,中会于如来报身,下会于众生的心。我们众生有住,感觉到外面有生有灭;众生无住,外面就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是跟无住相应。外面的相有生有灭是如来真境。我们有住,是故外面有住相。我们有生,是故外面有生有灭。生灭是来自于我们的心,其实外面是没有生灭。所以只要你无住,外面就无住。无住达境,你无住就可以达如来真实境界。所以为什么要舍身呢?能够得忍故,得无生法忍。若你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就进入法相,叫无生法忍相,佛就为你授记将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不进入无生法忍,有四相,十方诸佛皆不给你授记。你的心舍去我了,没有我了,就达到忍,这个忍很重要。

  恒河沙的生命,就是破法见。我们自私自利的心,不愿意把你自己所得失的这个心舍掉。基督教都不是这样的。基督教讲仁义,仁就是爱人之心,义为孝敬之心。他说上帝是爱人的,孝道为义,要孝必须仁,仁合于孝。上帝是爱众生的,那我们爱众生正好跟上帝心是合一的,这叫孝道。百孝不如一顺,我们顺从于父母的心叫孝道。我只要去帮助别人,这个心就是上帝的心。上帝在哪里呢?爱众生的心就是上帝。这是基督教都这样说啊。基督教高层的人说,我拿一杯水给你喝,并不是说要取得你的微笑和欢喜,也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我能做这件事情我感到欢喜,就是我能得到这份事情,我能拿一杯水给你喝,这个就是我的利益,因为这个是合于上帝的心。因为我信上帝,上帝是爱众生的,只要我拿这杯水给你就代表爱你,我能爱你就跟上帝心是一个,上帝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上帝,跟上帝心合一。因为他对上帝有无上的信心。

  我们为什么学佛就不能有这种信心呢?烧饭也好,扫地也好,要某种利益,啊,功德大我就做,功德不大我就不做,为什么就不能不住呢?但是上帝还有住,我们要超越他,我们就不应该有利益的观点。真正的利益是以无住心而得,无住之体能得是来自于我们的法身。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因为有法身,有法身就是化身、有报身,法报化是一体的。所谓得就是你现在的无得体,你无住之心就是你本来的法身,而报身是遍一切处,化身在众生心中。所以无住就获得三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三心俱足了。我们一般说,我现在无住,我要获得将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不能这样想呢?你不需要有将来,因为你无住心,法身里面就有报身,报身里面就有化身,众生心里面有三十二相,如果没有众生要三十二相干什么?但是法身是无相的,报身是遍法界的,那比三十二相不知道要庄严多少,你执着于三十二相干什么呢?三十二相是众生的利益,众生要三十二相来度他们。

  所以呢,你无住之心,跟法身就已经相应了,你当体对法身生起信心就可以了,剩下的一切自如,就得而无得,没有一个我将来要得到三十二相的心,不可以。所以呢,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有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众生又执着了,以为如来有得。后面讲,如来有大身否?如来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大身就有广相,有广相就有众生之悲相,有众生慈相,庄严之相。而这一切相从大小里面分出来的,本来是一,不是二,不是三。所以不能执着,因地上不真,哪来果地上的真呢?因位上的心非常的重要。我们不甘心将来无所得,因为我们老是有果报的观点,对当下不能生信。如果现在这个相你立即生起无住的心,我们一般人是不心甘的,我们觉得这样天天吃饭穿衣睡觉就可以了吗?因为我们众生有很多的业障啊,心不定啊,心中不服气,还有所得之心,不满足,没有信心,不知道当下的体无住啊。

  无量寿经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闻说阿弥陀佛获得三心:观察无我;观察平等;回向的妙用,内心的大悲心俱足,阿弥陀佛的大悲心融到你心中来,没有我,全是佛心,所以就是一个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外面是平等相,表里如一,无处不安此心。你到北京,到上海,你心中都是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中永远感受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心就叫做无生法忍。闻说阿弥陀佛即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生法忍。一个是清静相,大圆镜智现前,无我的,幻化的,这个世界就是个大阿弥陀佛,你彻底的超越了我,整个的法变成了一个大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大阿弥陀佛,外面都是平等的,你心里真实的感受到处处内心中都是平等自在,就是化身。闻到阿弥陀佛同闻金刚经也是一个意思,无生法忍的体,你自己融到法里面,没有一个妄执,在法里面安住着。此法就是我身,此法就是我口,此法就是我意。身是我法身,口是我法相,意是我法受、法用、法自在、法清静,你在这个里面一直安住着,无事不办。这样的住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还没有闻到般若之前呢?你心里面非常的散乱,所以还是要老实的念佛。既然此法都是以般若之无住之体,我何于牵挂呢?就不牵挂了。既然此法是平等的,那我心中还有什么等待呢?你就当下了。既然众生都是般若之法,无众生可度,那我还有什么担心呢?我就不担心了。你不担心了,不等待了,不牵挂了,你就心安了。所以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彻底的安住在阿弥陀佛,已经无事了。吃饭也是阿弥陀佛,走路也是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而不念,你要知道念就是不念的体,念阿弥陀佛当下的体就是无念的心,无念即法身,念就是无住的体,所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一天到晚念,但是你知道,你念的体是法界无念的体,所以你心无念,心本来无念啊,那你念是什么呢?你的念就是无念。你一直以为这个有念的相就是无念的体,尽虚空遍法界是无念之体,包括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个相也是无念的体,念的相是法界之相,念的体是无住之体,所以念阿弥陀佛心无住故,认为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无住,你不要另外找一个无住,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没有无住体,有个无住体你就变成阿罗汉了,你就变成守住清静了。法界就是无住体,所以阿弥陀佛名号一定是无住体,念而无念,念就是相,相本来无住,你心无住就是相,不离相而无住,离相无住叫阿罗汉,不离相而无住就是法身,就是报身,就是化身,就是佛如来。就是绝对不是相对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一刹那,所有的相就是无住体,这就是菩萨。

  这样的心你得到了,就是觉之路,就是般若之门,就是成佛之法。你是凡夫就是觉之路;你是阿罗汉就是开般若之门;你是菩萨就是成佛之法。但是此三法都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住是金刚经,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金刚经无住之体,金刚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有住名号之相,所以名号就是无住,无住就是名号,相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相,相是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无住就是金刚经无住之体。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金刚经无住之体,无住之体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随时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到后面,你入于心,你口上不念了,看到法界无住之相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尽虚空光明无量了,无住之体就是寿命无量了,一切众生寿命是无量寿,一切众生法界叫无量光,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众生已经度尽了,佛已经成就了,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佛已经早已经成了,没有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

  金刚经讲,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就是死心塌地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彻底的放下你的妄心。念阿弥陀佛,吃饭穿衣睡觉,这个叫做死心塌地,这叫做一片,这叫做净。净土法门讲净,禅宗里讲心,密宗里面讲密,密宗里讲一切相,你就安住在净土里面了,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安住在无住之心,无相之相,安住在里面才叫净土,你口上念阿弥陀佛,你不住到里面去,你不落于心,那你口上念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念到心里面去,一针见血的来念阿弥陀佛,这样你就死心塌地,没有什么事情了,心中真是无事了,不牵挂了,不等待了,不担心了,还有什么考虑呢?不牵挂了,紧紧记住,现在过去未来都是阿弥陀佛,你在牵挂什么呢?不担心了,当下当体就是无住之心,法界之相,一念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念,你还有什么担心呢?还有众生可度吗?一天到晚吵着度众生,哪有众生可度呢?你还担什么心呢?所以你就彻底安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你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没有我啊,所以众生自度,因为在你做之时,即是佛。我帮助你的时候,就是佛的心,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能拿一杯水给你,是不是在度众生,但是我感觉是上帝的心啊,这是佛的心啊。我的觉悟的心里面是佛的心,我在度你的时候无住,无住就是佛心,是佛在度。如果菩萨说我在度你的话,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所以呢,菩萨度众生是跟佛心相应,是没有众生可度。此相是佛相,我拿苹果给你吃,佛是爱一切众生,所以我爱众生跟佛同体,因为我是为了行孝道,我没有资格爱众生,只有法才会爱众生,只有佛才是真正的爱众生,我们在因地没有爱众生的条件。我们在行孝的时候,就是佛爱一切众生,所以全是佛事。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舍去生命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必然能成就忍故。因为能成就忍故,所以用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还不如这里面的四句偈等,自利利他,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尔时,又有一个开头。

  解,如果你真正把这个意思听懂了,把这个境真正落于心,才为解。如果这个境不落于心,就不为解。过去须菩提二十二年中,都没有闻到,都是讲的相法,都是有法可修,有心可证,有无住可得。但是现在彻底的把这个法给破了,法破了心也就破掉了。因为破法的时候你心也就变成法了,心也就破掉了,就无相了,这个时候叫做解。

  深,就是广之义。一个是心广,无住之心;一个是法广,落于一切处,在一切处无住故,叫广,叫深。因为一切处无住是心,是法,平等清静故,这叫做深。若心有住,肯定是不深也不广,也不会有真实的清静自在。你心有住,有清静可得,是自私自利,为小乘。心有住,法不广,不能在一切处建立佛心,建立无碍心。你无住,是福广,大身现前,你无上庄严。阿罗汉就没有深广。闻到此法,得深广之义。所以须菩提就会哭啊,他想自己声称解空第一,今天听到如是甚深经典,彻底的放去了自己无始以来的贪着,清静的小乘的教法法见,舍去了我执。

  意,就是第一谛,如来了义。深解就是了义,有深有解才是了义。深是无住之心,无住之法。因为无住之心,无住之法,大身现前,大身是法身,大身是报身,然后你的心在一切处,都是无住体,没有我了,在一切处自在故,度化一切众生,入一切众生心想,跟了义是相应的,若不深不广,你不是大心,不是大身,不能解;不能解怎么能与了义相应呢?不能了义,怎么趣向呢?趣:去向之意;其国不违逆,自然之所牵,违逆叫趣,去向菩提,去向彼国,去向彼佛,去向真如;去向如来,去向究竟之佛。如果你没有深,没有解;就不能了义,不能了义,怎么趣向于佛呢?不能趣向于佛,何来悲泣呢?为谁伤心呢?须菩提伤心,内心悲泣啊,悲苦交加,就象弘一大师圆寂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丢下四个字“悲喜交加”。悲,无始以来不闻甚深精典,不了解如来真实之法;甚至于我们凡夫流落到六道轮回生死,岂不悲哉!我们有贪心,无始以来在地狱底下,我们有嗔心,无始以来在饿鬼道,我们有嗔心,无始以来在畜生道;是故我们都有贪嗔痴的习气;所以我们反思,回光返照一下,我们无始以来贪嗔痴,证明你无始以来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所以这叫做悲;悲悯无始以来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受尽苦难;不知道珍贵的佛法渡落三界,冤枉生死;冤枉的苦海,虚妄之体。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不得自在,乃至于天道都不得自在,不能够随心所欲;五衰现前,一观察自己要堕到地狱,身心流臭汗,都不得自在;我们人道也不得自在,天天吃饭穿衣睡觉,带着肉体拖来拖去,不得自在;因为你不能进入法空啊;如果你进入法空,你自己就很自在了;无处不在自在当中,因为你心不空了,不再执著于此身是我的身体了,如果放下我执,如果闻到金刚经,你就不可思议啊,你彻底的超越了我,一切法不住吗?那您心不就无碍了吗?你心不住身体,这个法就变成妙用了;因为心有执著,那就拖着肉体跑来跑去的,多累啊;所以我们要急廹地舍身故,修金刚经就是身无挂碍啊,如果你不闻金刚经,你身体会很笨重的;有人走路非常轻巧,轻巧的原因是因为他心里没有多大的执著;有人走路身体笨重,像牛一样,为什么呢?身体笨重跟他的贪心有关系,有贪心就代表身体笨重;你带了一身的罪,恶业,贪嗔痴,老来身体都走不动了,走啊走啊,变成一身劳累;生老病死在你身上,牵挂着,如果你跟般若相应,你一身轻松;如果真正的把金刚经这一品听得懂,你真正的法里面具有无住,那你就心清净了,心就无碍了;就是很自在了;生老病死无所拖累,生老病死在你身上没有任何牵挂;你随意的就放在一边,看是在你身上,其实你心中不住啊,就像手上拿着个小小东西一样,很轻松的;我们学金刚经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要你轻松一点,要你真正的破除对这个身体的执著;所以人家须菩提听了以后涕泪悲泣,想到自己过去以来,为什么不能像菩萨那样自在?为什么不能像佛陀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像佛陀无量的光明,诸佛与诸佛手跟手可以牵到一块,阿罗汉做不到;你看诸佛三千大千世界一刹那时间整个世界变成清净,阿罗汉做不到;佛与佛心心相印,阿罗汉做不到;不知道众生心里想什么?我的心他都不知道,何况是佛呢?所以阿罗汉的身体他有累的感觉啊,他不得自在啊,好像是自在,其实不自在。就像我跟蚂蚁比,蚂蚁自在吗?爬来爬去也只是那么一点路而已;所以阿罗汉也有不自在的体,比如阿罗汉看到一根针掉地下去了,对阿罗汉就像雷打的一样,我们听不到啊,但阿罗汉听得清“锛”就像一个雷炸在地上一样,你看他有没有烦恼。心到一定的时候,他有细处的烦恼,他虽然抓到了清净,但还是有清净里面的烦恼;他这个烦恼我们见不到的;就像我们有我们的烦恼,那个畜生他不知道。地狱饿鬼畜生的说,你还不幸福,我天天在受苦是不是?牢房里的人羡慕那些有钱的人,你那么有钱还不自在,我天天在牢房里面没有饭吃,人这山望着那山高啊,总是看到前面的。那么说我们在三界之中,在我执之中,都有这种执著,都是劳累身心,我们不讲阿罗汉不讲天人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拖着个肉体,拖一辈子,一百多斤的东西拖来拖去的,真是好苦啊,如果你真正心细下来你就知道了,确实很累。若闻到金刚经在你的身心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你就知道那种自在,那种轻松,才知道学佛的重要性啊;就想出家就想修道啊。如果你拖着个身体执著了,重视这个感官上的一点快乐,那你就麻烦了,我住了,眼睛住,耳朵住,色声香味触法无一不住,身执就出来了,有身执就有法执,一辈子就很辛苦了,你了解了这个法,彻底的超越了你的身心,你的心独立出来了,身体不在执著了,那种自在,你马上会生起真实的出家的心。真正出家者,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金刚经,行无为法,金刚经了解了,才是真正的佛心,才真正的学佛了。了解佛心没有一个不想出家的,了解了金刚经没有一个不是在真正的正智里,真正了解了金刚经,才会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就像我们不闻阿弥陀佛不能真实信一样。

  什么叫喜呢?我遇到这么好的金刚经,或者是无量寿经,心开意解,心要开意要解,心开了意不解不叫心开,阿罗汉是漏尽意解,意解才漏尽,意不解不叫漏尽。你心打开了,极乐世界莲花也就打开了,莲花一开就没有我了。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前面也有一个“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这个希有,是阿罗汉为众生所问,为众生启法;讲到现在的时候,须菩提自己解了,但这个希有是什么呢?破阿罗汉的法执,破菩萨度众生的这个心,成佛的这个念,破众生种种的知见,因为三界九流吗?要度这个九流即九法界的众生,所以说了甚深的经典,能令九界众生得度,须菩提也是其中一个。希有,甚深之法,唯佛与佛究竟证得;释迦牟尼佛讲这第一个:佛跟佛的知见,因佛的知见开众生之觉路,开阿罗汉之般若之门,开菩萨成佛之道。唯般若才能开显。金刚经直接开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只有佛才能说,所以须菩提称为“希有”,这个地方赞美的是法的希有;赞美释迦牟尼佛能说之人。因为须菩提闻法之后,才知道佛的知见是那个样子的,我们以前过去的错,了解到佛陀住世的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希有,是来自于无住之体,他已经得到甚深之法,以前只是为众生开显。我们现在见不到释迦牟尼佛,得缘份成熟啊;释迦牟尼佛百千年才来出来一次,这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相无处不在,是谓希有。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无处不在,这个相是通达于法身故,因为我了知甚深经典,了知三十二相,是尽未来际一切众生只要闻到般若,都能够观察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这叫希有。尽未来际,并且这个相与究竟相应故,这个法与佛心相应故,与究竟觉相应故,此相与究竟如来之体相应故,此法与如来究竟觉是相应的,众生闻此法与真如相应故,如来所述法令众生究竟觉,如来真如究竟之佛。般若开众生究竟之觉,三十二相开显如来无来无去的体,众生见是法得真如。如果众生不懂就麻烦了,要靠众生的心来会,所以讲,说法乃是次要的,听法的人太重要了。如果你不念觉,就像木头乌龟一样,跟木头乌龟讲法是对牛弹琴,你听懂了你跟他相应的那一刹那非常重要。所以大家重视法不要重视人,要重视人就麻烦了,说不定哪天我做点错事情,大家猜师父讲的法对不对。要跟这个法相应,说法的人不重要,听法的人重要。何况闻法受持之人呢?听法的人一定比说法的人功德要大,如果你能受持读诵,又能为他人说,当然更好了;这种能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能听得懂的人,我并不赞美我自己在讲法,实在是赞美你们听法的人,因为在经典上面开显的很清晰,后面也会讲到,还是讲听法的人重要,闻法的人很重要;闻到会到第一义谛的人太重要了。

  释迦牟尼佛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把我空,心空,法空都已经说完了,把般若已经开显出来了,故须菩提才涕泪悲泣,甚深经典,是为希有啊!从一会到现在第九会,“希有世尊”所谓当机,机缘未成熟的人则无利益,机缘成熟的人甚为希有,你看“当知是人称为第一希有”,就是说你一闻到这部经典,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就是说你闻到这部经典的人,是谓当机之人,而机缘成熟与法相应,那有不受利益之道理呢?甚为希有;你今天听金刚经,能懂的叫时,就是这个时候,是谓希有。第三,无说而说,如来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说无说之说,你悟到的时候呢,在你听释迦牟尼佛说你心开了意解了,那就是佛说,所以呢,他说的是无说的体,就是我们的当下,我们的当下就是他说的体,所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是我们心开意解的那一刹那,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言词是不存在的,因为此言即此相,就是此真如,真如就是此言,是不二的;所以佛说就是没有说,为什么呢?佛陀说的那个体就是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个体,释迦牟尼佛在哪里说呢?就是我们无说,释迦牟尼佛从这个地方说,从我们真如处说,就是我们自己在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好像是佛在说,其实他在我们真如处开显出来了。无说而说,实在是无说之体里面,说出来的这个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从哪个地方说出来的呢?从无说处。但是我们悟到的时候,正好是我们无说处;就是如来,真如。而佛从哪里说呢?从真如处说,所以佛陀说就是我不说的体,哪有佛陀说呢?原来我悟到的一刹那,就是佛陀无说的体,不可思议;

  像我常福在给你讲,你认为常福在给你讲话吗?在你悟的时候常福没有了,原来是你自己在讲法,你觉得我没有讲法啊,你没有讲法,为什么有法出来呢?这个法从真如那里出来啊,如来本来就是真如处吗?法报化是真如处,无住是法身,法界本来是无相,是报身,但示现众生的心,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此相是一相,无住是法身,相是报身,我们无处不在这个体里面叫化身,化身就是无所得故,众生无所得的体就是如来,所以佛在如来中说,无说而说,大家懂得吗?是谓希有;大家是不是稀奇吧?我们一直认为是佛在说,原来是真如在说,原来是如来在说,原来是我们究竟的觉在说,没有一个对立的来说,所以谁在说呢?大家要听到;大悲之说,甚为希有。佛说众生本来即佛,随顺众生,是故说为可怜愍者;你无为之法,不可说处,你种种方便而说,方便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度之。众生听到是法,这是佛在说。众生闻此法,心寂灭了。就是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本来就没有我,无住我已经灭掉了,相,执著于相,分别相,分别的心灭掉了,真实的法报身现前,无我了,有我变成无我了,法身现前;法身现前叫度;法身现前是我本来面目,报身现前是我本来无住之体,无住之相。所以呢令众生一闻法即得无余,我们现在有余就是习气了,知道吗;如果我闻了法无余,但是你有没有习气,是你自己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法一定是无余之法,众生听到了,你承担了,当体即是无余。你真正的深解意趣啊,你现在当下一念就是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已经没有了;你看我们现在就没有了;灭度实在是没有一个度的体,无众生可度。原来无度的体,有没有灭度呢?有啊,我们闻法开般若智慧,进入无余涅槃了,就灭度了;那么说有没有一个灭度的体呢?没有;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这是实相,菩萨了知实相。这个地方你深解意趣,原来悟到了,什么叫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自己觉之不需要佛讲了,所以你解此讲,就是佛讲;所以跟佛经不二了;这叫希有。

  这个四相,一个是佛与佛,佛陀说这部经典,是佛心与佛心相印;开众生觉,开阿罗汉般若之门,开菩萨成佛之道,令众生一念觉,称为希有。第一:是法的珍贵,这个佛跟佛相应了,知道金刚经就是佛,佛就是金刚经;就是叫法的珍贵;第二个机的珍贵,众生有机缘闻到金刚经,叫机的珍贵;第三个,佛陀无说而说,佛陀在我们心中说,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没有一个对立的佛,佛陀说的就是那个本来的体,第四个,无余涅槃,我们听到这个无说而说,当然闻到这个法,佛说众生,众生就是佛,一体的时候,就是说你闻到这个法的时候,也进入一样的体,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众生,一个是佛陀说法珍贵,与众生不二故,众生闻法珍贵,得灭度之;如果得不到灭度的话,那么说这个说法就没有利益了。如来甚深经典,跟无住,大慈大悲,大愿大行,跟大智,一切智现前,大智究竟智都是相应的。如来大智即是无智,无住之智,所以叫智慧。如来这个一念与法相应的体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叫大智。大悲,同体大悲,没有这分出二相的大悲。大愿体,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界就是大愿。大行,如来大行;如来大行无处不在说法,无处不在行六度波罗蜜,无处不在护持众生的善根,无处不在护持于众生,善护于众生,我们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中,哪一天不在受善护呢?哪一天不在舍身呢?如来在我们心中不断的舍身,不断的咐嘱,不断用种种的密法在帮助我们,叫大行。我们一天不成佛,如来就在我们心中在大行之中。如来没有离开了我们,都在大行之中,这个就是究竟第一义法;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深是广义,甚深,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啊,也就是般若之法;甚深经典啊。“我从昔来,”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个开始三十年中,在佛面前得到慧眼即智慧之眼,须菩提得空生第一,是智慧非常广大。未曾得闻,证明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中,没有开显般若之法,没有真实的把般若显现出来。如是得闻,今天闻到了。如果真正一个明了的人,闻到此法没有障碍,甚深经典于一切处,无有障碍,一旦闻到你永不再迷。因为你已经深解意趣了,你已经得到了甚深的经典;所以讲任何法门,你都可以把他解开。你今天听了金刚经,你明天听另外一部经典,你会以金刚经的心来解,不会再用你过去的心来解了。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年的法,并不是有住的,但是如果你知道无住之体,就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方便与真实,方便就是真实,真实就是方便;你不会被障碍。假如释迦牟尼佛现在给我讲法,我以金刚心会如来一切经,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讲有相无相的体,我都会知道他修行的次第,众生的解或不解。所以要把金刚经入于心,以后不会随意的被一些不了义的体所迷,因为悟了义法一切皆了义。如果你还有不了义法可得,那么说你还没有得到不了义。“一真一切真,一显一切显”,如果你真正的心正了,了义相应了,从此以后永不再邪,就是邪法在你面前也会变正;如果你认为你悟了金刚经后还会退,证明你没有真正解开金刚经;真正了解了后,一切法不能障碍。小乘教法你一闻就知这是阿罗汉修的,这是菩萨修的。妙法莲华经里也讲的很清楚,三乘法皆是一乘,他也是开般若之门的;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法是不是与般若相应呢?绝对跟般若是相应的。但是众生有我执在,如果你跟般若相应了就了知没有障碍,过去有法,众生需要种种方便,但是跟般若相应以后,方便就不需要了。如果你实在不能跟般若相应,觉得你闻到金刚经不能开显,乃至于你的业障很重很重,不能够当下承担,那怎么办呢?所以金刚经是为上乘者说,一般的众生还是会迷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利益很重要,众生不以最大究竟的利益为根本,它以小小的利益为根本,也就是说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这个很重要;他不以金刚经来会,他以感官上的快乐作为标准,感官上的快乐似乎好清净,念佛啊等等念得很清净;不知道法上的清净,无住的清净;非要得到心里面的清净。不了法本体就是清净的,是彻底的超越我执、超越意识的一种清净。众生很在乎这个意,妄见,有妄见就有妄生;妄见是细烦恼,妄生还是粗烦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妄见中生,没有妄见哪有妄生呢?妄见才是细才是根本;你有妄见必有妄生;有了妄生就有妄相,有了四相就有六道轮回,所以我们的见很重要,我们要把知见摆正。

  彻底的经是什么样子的?

  得闻如是经典,如是跟究竟相应故;闻者,落于意;如者,如如不动;是者,真实之意;经者:会于众生的心,会于法;机法同体是谓经。未曾得闻如是甚深经典,我们平时没有闻到,如是:跟真实地第一义谛相应故,与真实不能相应,与究竟觉不能相应,与真如不能相应,就不叫如是;如是很重要。闻如是很重要。闻是纳于心,解之意;如是:真实之教;纳于心叫做经,经是上会佛意究竟之觉,下会众生究竟之觉,佛陀的经典能够开显众生究竟之觉。社会上所有的书都不能会于我们真实的如来之心。这部经典能会于无住之心,因为他的无住之心就是当下啊,经就是当下,当下就是经;经就是如来,如来就是经;他是相应的,能会于众生心。如果这个经典是神秘的,你说这部金刚经是神秘的,一张纸而已,第二个佛陀讲真实意义是了不可见,是在意识里面跟这个法不能相应,跟无住心不能相应,是你意识里面绞尽脑汁的想一个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也好,或都他方另外的一个真如也好,又有另外一个佛可成也好,有众生可度也好,都跟这些觉不相应,那就不叫经。所以经要相应的话,才叫经,不相应就不叫经了;经是真经,但是我们心迷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经典讲啊,很多的经典在最后面全部迷失了,没有了,就只看到经典的名字和表面的一部书了,就是白色的纸,黑色的字,但是这本书是不是经呢?于闻性不能相应,它不能够成就经字,经是上会佛意下会众生,机法同体才称为经。上契机佛心,契机契理,契理会于诸佛,契机会于众生,它叫做经,会于众生不会于理,会于理不会于机,都不叫经。那就叫做邪,不正见。社会上的小说啊,这些东西;他叫邪见。所以外面很多的书籍,我现在都不看了;稍微一看就知道即不契理又不契机,根本不值一看。只要不是佛说,乃至于现在的祖师之说,一些我们心里面发出来的一些凡夫写的书籍,根本不会于理,就是讲不到位;从机上面讲会不到众生的心,跟妄念是相应了,理上会不到佛的知见,因为会于佛的知见就会会于众生的心,会于众生的心就会会于佛的知见,这才成就与闻;才成就与如是。所以好多书我真不想看,不会于经故。你以为这个经就是一个字啊,经是契机契理的,就象这个花把它锁起来,上诸佛所住,下众生所依,报身庄严所立,就是这么一个花能够统摄诸佛,统摄庄严,这个叫做经。经讲得彻底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一定要会到这个意思,这叫做“如是”之经。

  金刚经讲的就是这个。“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讲的这个破我空,破法空,无相可住的这个体。如果你信心清净,就忍,也就是舍身故,为什么这部经典能舍恒河沙的身命,乃至于闻之四字偈等,这个舍身命就是忍;忍到无生法忍则生清净;则生实相。如果你看了这部经典与忍不能相应,你必然就进入了六官?因为六官不能忍,于色生心,于声生心,见到色声香味触法你不能忍,不能舍心故就不能舍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地无寿者相,你才能舍身。你色声香味触法、起心动念都住在那个地方,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你怎么能够舍除自己的身命呢?或者护持于常住,护持于众生呢?所以住于法你才能够做到无住,无住才能成就忍,成就忍才能成就舍。平时叫你舍身很困难的,你有住就不肯舍。你只要无住,无我相显现出来,就能够舍,所以忍辱仙人呢,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他怕痛吗?他不是不怕痛,他平时薰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才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无缘无故的叫你忍,你是忍不住的。你必须要依法来,依般若智慧来忍才可以;你没有般若智慧你达不到忍。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是依般若安住,如果他没有般若安住,就不能成就五百世忍辱仙人。那忍辱仙人干什么呢?成就无量众生故,大悲心的显现,所谓成就无量众生又是什么呢?是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法忍?就是忍;怎么忍呢?就是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就是金刚经;什么叫金刚经呢?就是众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二故。所以他行就是无行,无行就是行,是故他修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就是这个意思。南摩阿弥陀佛。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