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文集:评道宣律师佛教史学的三部著作(法清)


2014/9/4    热度:348   

 律宗文集:评道宣律师佛教史学的三部著作(法清)

   评道宣律师佛教史学的三部著作

  法清

  闽南佛学

  道宣律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他开创南山律宗而垂绩千古,同时他也撰述了大量的佛教史学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广弘明,集》,《续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都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从我国唐初以前中古时期的思想史、文化史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个人在学习佛教史的过程中前后接触了这些资料,不揣浅陋,仅将道宣律师的三部史学著述评于次,敬请赐教。

  一、《广弘明集》

  (1)《广弘明集》与《弘明集》的区别:

  《广弘明集》是道宣法师继承并扩大梁僧拈大师的《弘明集》。但它的体列有区别于《弘明集》。首先《弘明集》分卷不分篇,而《广弘明集》则除分卷以外还按照所作的文章性质分为十篇。  (即归正,辩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恻、戒功、启福、仟悔,统归)并且在每篇之前均撰序言以明何以造录此篇。不仅如此,《广弘明集》还用这十种范畴给《弘明集》分类列目。又将它们收在除戒功,仟悔以外的八类中。其次《弘明集》局限于选辑古今人的文章,而《广弘明集》则不然,除了选辑古今人的文章外,他撰写与辩论的文章编入甚多。因此《弘明集》仅是选辑,而《广弘明集》则叙述辩论与选辑并用。

  (2)内容结构:

  第一《归正篇》从三教进行比较,极力推崇佛教主张“只有佛才是彻底的解脱者”。也是真正的归依处。这种独尊佛教的观点与以前佛道调合的看法不同。自第一卷《列御寇商太宰问孔子圣人》起至第四卷《通极论》止。可选的文章共五篇,却不外阐明这个宗旨。

  第二《辩惑篇》不相信佛法的人是由于对佛法认识模糊,产生错误的看法。此外也惑于道家相性之说,这就须加以辩解。而第五卷至第十四卷所造文章属此类。

  第三《佛德篇》这篇将有关叙述佛的祥瑞与颂扬佛的盛德的文献选辑出来。以启发人们对佛陀的崇仰,自第十五卷至第十七卷却属此范围。

  第四《法义篇》这篇主要辩解真俗二谛等佛法的教义,从第十八卷至二十二卷所选文章八十篇皆属此类。

  第五《僧行篇》自二十三卷至二十五卷选辑高僧大德的高风亮节的行事共三十六篇。

  第六《慈恻篇》从二十六卷起至卷末共五篇都是阐明佛陀的大慈悲心禁止杀生。

  第七《戒功篇》欲登圣城,必先以戒德约束自己。戒律特重慈悲,一念慈悲即功德无量。自第27卷至卷末止所选文章共九篇却阐明此义。

  第八《启福篇》主要阐述佛教的慈济利众修福等事,第28卷所选的文章其中38篇皆属此类。

  第九《忏悔》诸佛大悲不忍众生因造罪业沉沦生死,制定悔罪仪式使得自新。

  在第28卷中的15篇文章就说明这个道理。

  第十《统归篇》以上九篇总从各方面护法明教。此篇系就法陈词颂德。自24卷至30卷共三十一篇文章,均属此类文献。

  上述十篇为《广弘明集》的梗概。

  该书的宗旨是为了“弘护法纲而开明识"。(见《统归篇序》)。这与《弘明集》的主要宗旨在于排斥异端而弘道明教的目的大致相同.

  (3)《广弘明集》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内容比《弘明集》更丰富多采,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篇。道宣在《广弘明集序》里说:“余博访前叙,广综弘明”,“孤文片记,撮而附列”(见《大正藏》第52卷见49页)表明该书的访求之博与搜集之广。收入该书文献作者缁素共130余人,南北朝100余人,唐近30人。尚有道宣叙述中所引用者未计在内。 (见陈垣《中国佛教史藉概沦》卷3、53页)

  在《广弘明集》的大量史料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佛道之争,在该书中记载三次。北魏时代因太武帝信奉道教累加崔浩的进谗,北方佛教遭受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②北周武帝时代复因黑衣当王的谶语,并经道士张宾、卫元嵩的构陷,北方佛教遭到第二次的打击。但是同时道教也受到损坏。③唐高祖武德年间有沙门法琳与付奕之争。这次佛教虽未受到严重的打击,但后来韩愈辟佛,  武宗毁法,直接间接都与付奕有关。这些记载说明了佛教在唐以前与道教的复杂关系,以及相互吸收,互相攻击的历史实录。

  其次在《广弘明集》中还记录佛教思想史的争论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佛性问题,二是二谛的问题。

  佛性是《涅槃经》的中心问题,同时也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争论的热点所在。东晋时代道生首先对佛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即顿悟渐修,一阐提有佛性。这种主张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有些人甚至认为道生的主张是。离经叛道,其中谢灵运作《辩宗沦》并与法助等诸家往返答辩。主张顿悟惭修一阐提有佛性的观点是道生的独具慧眼。当时他所见的《涅槃经》是法显所得的六卷本。其中本无阐提成佛义,但道生认为此说是传译未尽,阐提即众生应当能成佛。道生的主张到北本《涅槃经》泽出后才得到证实。为六朝以后主流的经典。

  二谛是般若学的核心思想。当般若学流行于晋代,宋齐间《涅槃》与《成实》并盛。而成实师之说易与《般若》相乱。它不但于人空外主张法空,並且还大谈二谛与中道。梁代成实师的代表僧曼,智藏,道悼诸家都认为二谛可以相即而与《般若》三论说法抵触。因此般若三沦学者不能不对成实师;之说加以批判。从周颐作《三宗沦》而攻难之后,!双方争论不绝。如梁武帝注《大品经》,昭明太子说二谛异与二十八家往返议论,都对般若三论的弘扬有很大影响。

  我們从佛道之争及早期佛教思想史上出现的争论可以看出《广弘明集》收集了这些历史文献为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续离僧传》(1)撰写的因缘及所依史料:道宣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僧传的著述。他认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高僧过多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于是他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撰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从梁代初叶开始到贞观19年(645)止,144年的期间,共写正传331人,附见160人,即于贞观19年完成。但在成书之后的20年间陆续有所增补,又成后集《续高僧传》10卷。见他自己所著的《大唐内典录》第十卷中。

  该书所根据的资料,道宣自己说:“或博咨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磬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嘟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他博取资料加上长时间的编修增补才完成这样篇幅巨大的作品。道宣在《续高僧传》后记中说,江表陈代,河北高齐都有许多大德高僧。但作者当去访问他们时,连他们的名号都不被人们所知。更谈不上什么事迹了。有鉴于此,所以他“仰托周济,务尽搜扬旷微有操行,可用师模,即须缀笔,更广其类。这说明他编选的尺度是相当宽泛的。所依的史料大体上有三种,一是著作,二是碑铭,三是作者亲身访问的资料。

  (2)《续高僧传》的组织结构:

  该传分为十科,每一科的后面有论无98赞。把《高僧传》的神通改为威道,亡身为遗身、论经为续论,合经师唱异为杂科。另增护法一科。适当地反映出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背景。另外《梁传》不著录生存的人,该传则把一些当时仍存在而有名望的僧人编写入传。  如慧净(卷三)慧休(卷十五.),法冲(卷廿五)等。

  该传“译经尸凡四卷,记载梁至唐朝重要的翻译家。而汉僧占的比例相当大,这意味着中国佛教发展到梁、隋、唐时代已有了自己能直接从事翻译的专家。并显示出佛典翻译文学巳进入相当繁荣的时代。

  《义解》凡十一卷,其中包括了各宗派的大师。这些人对当时的教派,教义的组织和传播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撰述了大量的作品,流传到今天还是佛教的重要著作。

  《习禅》六卷这里包括了禅宗,天台宗和三阶教的一些开宗人物。是研究这些宗派的建立学说,演进的重要文献。

  《明律》三卷,其中有许多是四分律先驱者的传记。《护法》二卷、《感通》三卷、《遗身》一卷、《读诵》一卷、《兴福》一卷、《杂科》一卷。其中包括了许多佛教界中的出色人物。如昙无谶,菩提流支称他为东土菩萨并翻译他所作的《大乘义章》为梵文传到西域,受到西域学者的敬佩(卷23)。;《法冲氏传》中记录了许多有关禅宗初期的史实(卷25)都是值得重视的。

  《续高僧传》记录了从南北朝到唐麟德间的高僧,凡正传498人,附见229人,较他初稿增加十分之四以上。

  (3)《续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道宣法师写该传的态度极为谨慎严肃?他综合了大量史实,缜宻整理,分别弃取,细心剪裁,然后组成一篇篇完整的传记。从中可以看出自后汉至梁初佛教发展的轮廓和不同人物的面貌,以及佛教思想潮流的发展倾向和对社会的影响。尤其译经、义解两科,作者特别注重著录人物既多,内容也极为丰富。关于翻译大师的生平、学派、翻译的过程,译晶的好坏,以及义解沙门的创宗立说,学识著述与当代社会名士的往来等都加以记载。对于东来大德为法忘躯的精神,西行求法不避艰险的意志,力加颂扬。高度的评价高蹈脱俗、远绝尘器、遗弃名利、甘心枯槁的僧人。

  道宣法师在撰该传时正是初唐全国统一的时代,所以在地域—匕南北兼收,·弥补了慧皎的久缺。关于北魏南齐方面还补充了《梁传》的不足。《慧达传》卷二十五则是《梁高僧传》卷十三。此外传中还包含很多极为重要的史料。如梁武帝欲自兼白衣僧正,管理僧众,后因智藏的抗议才停止这一打算(见卷五《智藏传》)。

  法雅组织僧军,帮助唐高祖作战(卷24《智实传》),都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三、《集古今佛道论街》

  (1)编撰的宗旨及资料来源:

  该集是道宣法师晚年的著作。他撰的目的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道教人士时有异议,为了明辩是非,他才。商榷由来,铨衡叙列V,撰成《佛道论衡》。在道宣的著述中与本书关系最密切的是《广弘明集》。第一《归正篇》与第二《辩惑篇》,收集历代佛道争论的有关文献。该书第一、二卷所收唐代以前的文章多半是内容相同的。从份量上看,几乎占了该书的五分之二。其次《续高僧传》与该书也有一定的关系,该书部分材料也有来自《续传》而稍加补充。

  (2)《集古今佛道论衡》内容及争论的主要内容:

  佛教从后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到唐高宗麟德年间,约六百年。其间佛道争论的事情很多,但该书录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言论三十篇(附录未算在内)。第一卷录后汉明帝时事一篇,三国吴王孙权时事一篇,元魏时事一篇,!刘宋文帝时事一篇,元魏明帝时事一篇,梁武帝时事一篇,北齐文宣帝时事一篇,共七篇。附录曹植、孙盛等论文三篇。第二卷录北周武帝时事三篇,北周宣帝时事一篇,隋文帝时事二篇,共六篇。第三卷录唐高祖时事三篇,唐太宗时事七篇,共十篇。第四卷录唐高宗时事七篇,附录道士郭付真舍道归佛文志十六章。

  该书所收集有关佛道争论的问题,有些是在《弘明集》{广弘明集}中就巳提过的,有些只在本书中提到。其中比较重要的如:①佛道二教的夷夏问题。《牟子理惑论》中早巳提到(见《弘明集》卷一),在南北朝时一直是作为道教反对佛教的藉口。!北周武帝灭佛即以:“佛经外国之法,此国不需"为主要理由。虽经慧经抗辩,终无济于事(见该书卷二)。②佛道二教的真伪问题,道士以华夷不同来攻击佛教,佛徒则以当时的道士是“黄巾之类”,妄托老君之教”,用以迎击道士(该书第三卷)。⑧佛道地位先后问题,在唐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自称是道教祖师老子李耳之后,在三教的名位次第极力抬高道教。高祖武德八年下诏说:  “老教孔教此土原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当时胜光寺沙门慧乘与道士仲卿在国学中对此问题争论得很激烈。后来,贞观十一年太宗又下诏说:“殊俗之典,都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慈累代。……

  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称谓道士,如道士可在僧尼之前,返本之俗。"(《全唐文》),玄奘圆寂前,为此事表陈高宗。

  (《慈恩传》卷九)但到天授二年(691)则天武后便改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如冠之前。"(见《旧唐书》卷六)

  以上所争论的问题也是佛道两教历来争论的重要问题。至于涉及两教教理的争论,在本书谈到只有两次。—次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玄奘译《老子》为梵文,玄奘与道士蔡晃等辩论道与菩提的异同。

  又一次是在显庆二年,高宗召佛道二宗到宫中评述名理,道士李荣立道生万物义。沙门慧立反驳他以后,标出佛法是以因缘为宗。这两个命题表现出两家不同的论点。

  (3){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史料价值:

  此书载从佛法初传汉地时与道教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如第一篇《后汉明帝感梦金人腾兰入雒道士等请求角试事一》记述了佛教在传来之时的困难与阻力。这些记载可以使我们从侧面了解到早期的佛道之争等问题。又如第四卷收集了唐初佛道交涉事件七桩,{广弘明集》中未曾收录,亦不见于他书。再如玄奘翻译《老子》与道士等议论一事,较《续高僧传·玄奘传、}所载详细,这都是很有价值的记述。

  四,结束语

  道宣法师在佛教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对《四分律》的发挥开宗弘化,以及综括诸部会通大小的创见。他整理律学,立说著书,创立南山律宗,被后人尊称为南山律祖。同时道宣以他的博学多识著述了大量的佛教史学文献,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佛教史学家。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三大部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大唐内典录》,这是在唐麟德六年(660),因对于原有的经录感到不完善,有待补充的地方,欲补前录的不足而撰写的。全书根据《历代三宝记》及仁寿录之处很多。尽管对此二录的缺陷不加检讨改进,加以沿用,但具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尚称道宣录。此外《释迦方志》是道宣于永徽元年(650)撰,记述西域与印度的方士。内容分为封疆、统摄、中边、遗迹、还履、通局、时住,教相等八篇。尤其遗迹是八篇中最长,最详细之一篇,记载汉唐之间西域求法僧所往来之道路与沿途各国之情形,属于地理方面的著作。对了解中古时期印度,西域地理状况等等都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由此可见道宣对佛教史学的贡献之大。他的著作对研究中国佛教史以及初唐前中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史来说都十分重要。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