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文集:梵网经十重戒浅谈(乘刚)


2014/9/4    热度:423   

 律宗文集:梵网经十重戒浅谈(乘刚)

   梵网经十重戒浅谈

  乘刚

  闽南佛学

  梵网经中最基本的便是十重戒,这十重戒常被人视为佛教的根本戒——即诸戒之母。如能严持十戒,即得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以祈望大家对於十戒加以重视,贝浪门幸甚,僧团幸甚。

  所谓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不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坚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戒、兹分别略述如下:

  不杀生戒:即名不夺命戒,如有那个断绝我人的生命。使它不再继续相生,生命不能延续下去,就叫杀生.因为命为一切生灵之最宝贵的,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私利,断他人的生命,这岂不是残忍之至了吗?所以佛教中所说的杀生是在违反众生要求生存的意志上,强断他命,故说杀生是—极之罪。

  《增一阿含经》三七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生命,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我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已所不爱。不快之法而系缚他?。

  据《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记载说杀生有十种恶报,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忧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

  杀业的恶报是如此可怕,所以世尊特别的注重杀戒,在大乘菩萨戒中,这—戒排在重戒之首。佛让我们戒杀就是要使我们远离杀业,成就大悲法门,同时更能做到放生,或是救济将被残杀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及得到保护,以成就大慈行门。也就是说守持杀戒,即是止恶行善的妙道,便能无尽的功德。在《十善业道脚上说:“…若离杀生,即能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於众生普施无畏。二、常於众生,起大悲心。三、永断—切嗔虑恚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减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二、不偷盗戒:又名不予取戒,也就是说人家根本没有把这东西给你,你就把它取了过来便是偷盗.这也是佛教绝对不允许的.即使是世间法律,也是禁止的.不过世间法律只是禁止盗取,而佛教则能进—步做着布施等的慈善行为.在《华严经》上说:“性不偷盗菩萨,於自资财,常知止足.於他慈悲,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於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舆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在《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三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减.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一十,命终生天。。据上所述守持不偷盗的善行,有如是的功德。反之,犯了偷盗戒,在《分别善报应缈上说:一、多结宿冤;二、恒常疑虑;三、恶友随逐;四、善友远离;五、破佛净戒。六。王法谪罚;七、恣纵豫逸;八、恒时忧恼;九、自心不乐;十、死人地狱。。偷盗的恶报如是可怖,望修学者皆当慎之。

  三、不YIN欲戒:又称不净行,即是以爱欲染污自己的内心,趣於非法的境界上,而染污清净的戒品。世尊对於出家的僧众是绝对禁欲的,因为爱欲是人最大的系缚,若不根本断除是难於得到清净的解脱,所以世尊才严制行者,必须守持梵行,如经中说:。YIN心不除,尘不可出。总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YIN,必落魔道。。可见YIN戒对於修学佛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诸有不想在欲海中翻腾,在爱河裹浮沉,守持净戒至关重要。当知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依正报说:犯YIN欲是要堕三恶道受极重苦,或於地狱抱铁铜柱,或为畜牲鸳鸯等。就余报言:转生来到人间,不是妻妾相竞,就是妇不贞良,或是所有眷属,不得随自心意,使得家庭不和,是以YIN欲实为众苦之源,障道之本,凡学佛者皆宜戒之。

  四、不妄语戒:发言平正,真实直述其所见、所闻,是为不妄语戒。这—戒并无特殊的工夫,实在是很容易修持的。但是一般人为好奇心的驱使,没有见过的事,稻说有见过,没有闻过的事说已听过,捏造妄言而致使自己失去人格和信用。如果能老实的守持不妄语戒,所得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在《十善业道锄中曰:。若离妄言,即得八种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鉢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反之,犯了妄语戒,在《分别善恶报应缈中说:“有十种恶报;一、口气恒臭。二、远离正直。三、谄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浅勘。七、称扬不实。八、诚语不发。九。爱论是非。十、身谢恶趣。。恶报如是,凡修学佛法者当皆戒之。

  五、酤酒戒:亦名卖酒。酒是一种能使人麻醉的饮料,喝了会令人昏醉,因此大小乘戒及僧俗诸戒,对酒无不严制,不但出家五众不应做酤酒的生意,就是在家二众亦不可饮酒。

  酒为五戒之一,一般通常把饮酒看得很重,那么佛又为什么把酤酒列为本经的重戒呢?只因为饮酒的过患很大,但不过是本人了。可在大乘菩萨看来,不是顶重的罪,所以不列为重戒。可是酤酒卖人,使众多的人受到酒的毒害,甚至国破家亡,失身丧命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如纣王,幽王等广作酒池,昼夜长饮,以致亡国丧身。又如号称诗仙的李白也是因饮酒过度,误认月在河裹而投入河内,溺水身亡。还有一位持五戒的居士,由於误喝酒後失性,见邻家—只鷄走来遂乘机执杀,烹煮佐酒,之後邻妇前来找鷄,他又答不见,并起YIN心,强迫成奸。因一时的酒醉,致使五戒全犯。

  总之酒乃万恶之源,以至导致五逆十罪,因此说酤酒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前面几个例子都是因酒造成的,这正是因酿酒酤酒所造成的恶果,这决不是菩萨所应有的行为,所以本菩萨戒经中,先制卖酒於人的是非。

  六、说四众过戒:凡是受过菩萨戏的佛子,不得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等的罪过是非.在世间做人,不论怎样的人总不免有过错。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明知他们有过亦本着佛法的悲心,运用极为善巧方便,好相劝说,使他们改过忏悔、重新作人,但不可向外宣说四众过失。这样不但使四众难堪,而且有辱法门声誉,使如来的圣道不兴.《莲池大师发稳》中云:“既云同道,若遇有过,应当三谏殷勤,密令悔改,内全僧体,外护俗闻,而乃咨口发物,贻羞佛化,岂大士之心耶?”又云:“尚教化人莫说,而反自说,慈安在乎?信安乎?”由此可知,既受过菩萨戒,应时时以大慈悲为心,利人为志,如果四众有过,应当以菩萨利人的菩提心,去教化他们,使之至速悔改,能一念归善才对!

  七、自赞毁他戒:自赞就是为了自已称赞自已的功德,把自已的各种特长尽量的向外宣扬出去,使人知道,从而使诸名利养,又得善信尊敬。可见,自赞完全是从贪求名闻利养不断向自已涌来。既得名闻利养的贪心而来。毁他就是讥毁他人所有过恶,把他人所有的种种缺点尽量张扬出来,使人知道,使之失去名闻利养。可见毁他,完全出于妒忌他的过失,目的在于显现自已,所以说这是不尽人情卑劣下赋的事。《菩萨善恶报应经》云:“若菩萨为人所赞,默然受者得罪”。据此受人称赞尚且不可,何况自赞毁他,故说这是极重罪,为重戒之一,诸佛子且当慎之。

  八、悭惜加毁戒:悭是悭吝不舍,即凡属于自已的,不论是钱财、知识、能力等总是无条件的保留在那里,不论什么人来求助,都不会得到丝毫的帮助,并对来乞者加以无情的辱骂,故在菩萨戒中列为重戒。

  总之悭惜是鄙吝最大的劣行,或吝财、吝等,这些与佛子皆不相宜。《优婆塞戒经》云:“见乞者,多少随宜给予,空遣还者得罪。”由此可见,在家菩萨尚且不可鄙吝,何况出家菩萨岂可悭吝。须知吝心生起,即是减失菩萨的大悲心。是以学菩萨行的同道们自已不吝,还要教人不吝。

  九、嗔心不受悔戒:嗔恚是三毒之一,也是生死的根本,古德云:“嗔心不除,离道遥远。反之能生慈悲心,即可得益无尽。”《莲池发隐》说:“心地平等,本自无嗔......观诸众生如赤子,不忍伤也,视诸众生,如已父母,不忍逆也。”

  故此戒在七众佛弟子间,都是不可违犯的,但所犯的过失轻重,由于大小乘不同,也就有明显的差别。大乘菩萨以接取众生为唯一任务,不论什么时候与众生来往都应以亲切之感和颜悦色的与众生相处,假定常与众生生嗔,那就与道相乖与都相违,这样众生与佛道相远离,所以其罪是很重。常言:“一念嗔动,三业齐彰。”佛法行者不得不特别注意。

  由此,断嗔恚,生慈心,是何等重要!有了慈心,才是符合大乘菩萨行的饶益有情的旨意。

  十、谤三宝戒:此戒又名谤菩萨戒。三宝是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可众生由于邪见作祟,从思想上产生种种的错误观念,对什么都会加以诽谤否认,以致造成很重的罪过。

  谤是乖违的意思,凡是说话不审实,见理不顺理,曲解异说,皆谓之谤。《莲池发隐》说:“世有谤辞,传播后代,使初学浅识,随而和之,此则自谤教他兼备焉有!为取快目前,遗累矣!”

  由此已显明的指示我们,犯了为一时取快的著作谤辞,则要受灾殃无尽,及于万世,可见毁谤三宝,其罪无边。

  以上所说十重戒,是修学菩萨行的根本戒《菩萨戒经》云:“善学诸仁者,是菩萨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俱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上所述,善能受持,则得无尽的功德,反之,若犯,则永失大益,故祈愿大乘行者用心为幸。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