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因缘观──读《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2014/9/3   热度:299
佛法的因缘观──读《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吴文宗
一、前言
《贤愚经》是一部汇集本生、因缘、譬喻故事而成的佛典,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九《贤愚经记》(大正55.67c)所载,系公元五世纪时河西沙门昙学、威德等八位僧人西行求法,到于阗时适遇五年一度的般遮于瑟大会,会中听各宗派长老讲经说律,昙学等八人分头作成笔记,并译为汉文,回到高昌辑译成书,再由凉州高僧慧朗为经命名。自成书以来,一直流传不衰。由于《贤愚经》的故事性极强,其中主题生动,情节曲折,生活气息浓厚,特别具有吸引力,故将经中精彩动人的情节,透过故事的方式呈现,自然可理解佛教思想之精随。
二、《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全译
以下所结集的内容,是阿难听世尊讲的,那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乞食的时间到了,他穿好衣服捧著钵,带著阿难入城乞食。当他们来到城里时,一位年迈的母亲也带著两个儿子来到城里,这两个儿子因为好吃懒做,偷盗无数,被主人逮著送到官府,依照当时的法律将论处死刑,其罪行也就是所谓“旃陀罗”1。
当他们快到刑场时,远远看见世尊迎面走来,母子三人立即跪地叩求:
“衷心希望世尊能怜悯我老人家苦命,请救救我儿子的命。”
世尊受这位母亲的真情所感,生起悲悯之心,于是吩咐阿难到官府请命。官府听说是世尊慈悲教谕,便放了他们。
母子三人脱此苦厄,感念佛菩萨之大恩,内心法喜无限,便亲临世尊修法处,当面行大礼拜,叩头礼足,双手合十说:
“承蒙世尊慈悲恩泽,救我等余命,但愿世尊悲悯,收留我等于此学佛修行。”
世尊慈悲允诺地说:
“很好!善来比丘!请自剃须发,换下身上穿的衣服,改穿袈裟。”
从此,他们内心中生起恭敬心,益加坚定正信修行,也因得世尊的说法增上,勤修佛法,两位儿子因此五恶2尽除,而证得阿罗汉道。母亲听闻佛法后也证得阿那含。
话说当时阿难亲身见闻此事,大为赞叹这是未曾有的大好事。除一方面赞叹世尊的德行懿范外,另一方面也疑惑母子三人何以有如此因缘,今生得遇世尊而免除死罪获涅槃安乐。更赞叹他们一生之中能获此福益,是何等的幸运。
世尊告诉阿难:
“这母子三人,不只今日因我而得活,在过去世中,也曾受到我的恩惠而得以继续活下命来。”
阿难不知道在过去世中,世尊是如何救度这三人?因此,请教了世尊过往的因缘,于是世尊告诉阿难:
“在过去阿僧祇劫时,这浩瀚的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叫摩诃罗檀囊,汉文称为大宝,他统领了五千小国。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太子名摩诃富那宁、二太子名摩诃提婆,汉文称为大天、最小的太子名摩诃萨埵。
这小太子从小就具有仁慈心肠,悲悯一切众生,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般。
有一天,国王偕夫人、太子与朝中大臣等出外旅游。几天下来,国王真有点累了,因此就小住休息。而三个太子游兴正浓,就相偕到森林中游玩。他们看见一只母虎正在为二只小虎喂奶,母虎状极饥饿,简直难以再忍受了。这时,小太子告诉他的二位兄长:
‘这只母虎的处境已困厄到极点,不但羸弱到濒死边缘,又加上正喂哺小虎乳汁,元气大失;我看它若再无进食,最后不得已恐将会自食其子。’
两位兄长也颇有同感的说:
‘正如你所说,确实会如此!’
小太子又问二位兄长:
‘这只母虎今天将可能有什么可吃的呢?’
两位兄长答:
‘若能得到刚宰杀、有血腥膻味的肉可食,当可满足它的欲望,而不致伤害小虎。’
小太子又问:
‘今天,可有人能做这事?救救这一生命,使它得以存活?’
两位兄长回答:
‘这就难了!’
这时,小太子内心独自思索一番:我在过去无穷尽的时间里,捐躯无数次,每一次捐出生命躯体,不是为了贪欲,就是为了嗔恚,要不然就是为了愚痴;从来没有一次是为法捐躯的。今天,我已拥有这么多福田,这四大假合之身又有什么贪恋留存的价值?
小太子心意已定,因此与二位兄长再度往前走,来到不远处,小太子告诉二位兄长:
‘两位兄长请先行一步,我有一点小事,随后将赶上。’语毕,便快速返回原路,来到老虎处,置身于老虎面前,准备以身喂虎。
由于母虎已饿得连开口的力量都没有了,因此无法进食。这时,小太子便取来一尖锐的木棒刺进自己身上,让鲜红的热血流出来给母虎舔食;母虎尝到了鲜血,稍加有力量了,便张开口大口大口咬食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两位兄长等不到小太子赶来,便折返原路。他们想起先前小太子的话,又推断他的心意,更加担心小太子是否以身喂虎去了。
当他们俩追到岸边,只见小太子摩诃萨埵早已横尸虎前,母虎正在啃食他的身体,斑斑血肉涂满了整个地上,惨不忍睹。两位兄长见状,顿足捶胸晕倒在地,过了不久,才慢慢苏活过来。
这时,在睡梦中的王夫人,梦见有三只鸽子正快乐的一起嬉戏;不料空中飞来了一只穷凶极恶的老鹰,攫住最小的鸽子并把它吃了。王夫人梦中惊醒,向国王泣诉梦境:
‘我曾听古谚里说到:鸽子就是代表子孙呀!我今梦见小鸽子被老鹰叼食,我正担心小儿子是否已遭遇不祥?’
于是,国王随即派人四处寻找。
不久,两位太子神色仓皇的从外面回来,国王及夫人问起小太子的下落?只见两位太子激动、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才说出小太子已被老虎吃掉的不幸。
国王与王夫人知道小太子已遭此不幸,哀恸恒逾,昏厥过去,失去知觉,过了很久才又苏醒过来;仓皇地与两位太子及婢女赶到爱子陈尸处,只见这只饥饿的老虎已把小儿子的血肉啃食尽净,只剩下骨骸狼籍地散落一地。
眼见爱子已成骨骸,于是王夫人扶著爱子的头骨,国王扶著手;哀嚎许久,忧闷懊恼地晕了过去又醒了过来。
小太子摩诃萨埵死后不久上生兜率天。
在兜率天的小太子想到自己从有生以来,不知是种了什么因而来受此业报?于是以其天眼彻视一切色界,观遍众生依其过去所造的善恶业而趣往之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所往处。
他见到先前自己的色身还在山间,父母在一旁悲伤哀悼,承受丧子之痛的哀伤。小太子矜悯其愚惑,担心父母若过于哀痛可能因此丧命,遂决定规劝一下父母,免得两老哀伤过度。于是便从天而下,停驻于空中,以种种话语来善劝父母。国王与王夫人听言抬头问道:
‘你是何方神圣?希望你能现身告示。’
小太子于是禀报父母:
‘我是太子摩诃萨埵,我因舍下身命,救度饥饿的老虎而上生兜率天。父王您当知道:在宇宙之必然理则中,任何的存在当必会消失,所有的开始也将必有所终了;行恶者将堕入地狱,为善者将必上生天堂;生生死死乃生命之必然道路。父王今天何必将自己掩没在忧愁烦恼的苦海中,倒不如自我醒悟,勤修一切善法。’
这时,国王与王夫人回答说:
‘你行慈悲心行,悲悯一切众生,舍去我们而取善终;我心心念你而不忘你,就如同身在荒烟阻绝的地方一般的痛苦难受。我知道你因修大慈悲心行,才能如此通晓事理,大彻大悟而上生天道。’
于是,已成天人的小太子又以种种妙善偈句来报谢父母,也因此国王与王夫人才能稍得醒悟。
随后,他们做了一具七宝箱,盛放小太子的骨骸并完成埋葬,上头又盖了一座塔;如此得以追念并也很自然的得以教化国王、王夫人及所有大众。
事后,大王等乃返回宫中。”
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那时的大王摩诃罗檀囊岂是别人吗?他就是我现今的父王阅头檀啊!当时的王夫人,我现今的母亲摩诃摩耶便是!当时的摩诃富那宁者,就是现今的弥勒菩萨呀!当时的二太子摩诃提婆也就是现今的摩修蜜多罗呀!当时的小太子摩诃萨埵岂是别人,就是现今的我呀!当时的母虎也就是现今这位年迈的母亲呀!当时的那二只小虎也就是这母亲的那二个儿子呀!所以我才说:‘我于过去久远劫中,就曾救度他们三人危难困厄之命,使其能得以安全。当今我成佛了,也救度他们之困厄,使他们能永远离开那生死之大苦海啊!’”
阿难及当时在旁边的所有人,听闻世尊的开示都欢喜奉行。
三、佛法的因缘观
《贤愚经》中这则〈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的故事读来似有点神话的味道,但透过阿难疑惑:何以母子三人能有如此好因缘?能幸运的获得福益?何况不只今世如此,在过去世中也曾受到好因缘的救度;这就使我们感受到因缘的不可思议。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听到有人赞叹:某人因有贵人相助,官运亨通;也时常听到有人惋惜:某人因无贵人相助,以致未能度过难关。这看似迷信或偶然,其实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偶然,更不是命中注定或神意的安排。世间的任何事物,其实都是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可以说:宇宙中,大至全世界小至一粒沙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它随著因缘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其间,因就是主因,缘就是助缘,由于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或现象称为果。很多人因未彻悟这个道理,因此不了解为何有些人常获得照顾,有些人总是得不到关爱的眼神。其实,有时候,当某人准备照顾你时,你却已经离开;相对地,有些人虽然你从未预料到要照顾他,他却适时出现在你面前;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果及因缘所致呀!
谈到因果与因缘,一般人总把这二者混淆或互用,我们可清楚的说: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必然的法则。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事事物物都是依“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缘”是佛法的立义大本,也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是表明因果间的关系,即是缘此故彼起,在此一定义之下,宇宙中没有一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也才能消灭。故《杂含》卷二?五三经(大正2.12c)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若再深入的说,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页133)也提到:“因与缘佛陀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从相对的差别说:因约特性说,缘约利用说;因指主要的,缘指一般的。因缘可以总论,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缘。不但是生起,就是某一法的否定──灭而不存在,也不是自然的,也需要具备种种障碍或破坏的条件,这也可说是因缘。”此言明:因缘论乃以有情为中心,论到自他、心境、物我的佛法特色。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现实存在的事物,绝不会自己如此,必须从因而生,对因名果。在一定的条件和合下,才有法的生起,这是佛法的基本观念。当我们来到水塘边欣赏莲花的娇艳,我们当必知道:以莲子为主因,再加上人工、养料、阳光、空气以及水塘、泥土作为一般条件,方能发育成长,生出茎、叶、花、藕和次代的莲子等果来,绝不是从空而生或无因而生。可见因缘是很复杂的,其中有主要的,或次要的,必须由种种因缘和合才能产生某一现象。这也是必然的法则,一切现象都是依照这必然的法则而生灭、成坏。所以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即行灭……”这都依缘起而成的。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正30.500c)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可见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做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能明了此一因果关系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要时时与人广结善缘,若能生生世世结好缘,就少有障碍,而且能得到众人护持;我们也就不会疑惑:佛陀为何一再救度这母子三人?其实诸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没有特定的被度对象。例如:地藏菩萨曾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将所有的众生均看成是他要度的对象,至于能否获得救度,一切都得看因缘是否具足。
另外,我们也可从《本生经》中一段佛陀与阿难的因缘故事,来证诸此一缘起流转的道理。
原来在无量劫以前,佛陀还是一个小沙弥时,因为专心背诵经文,而经常错失了托钵的机缘而挨饿。幸得慈悲的长者阿难日日月月持续供给佛陀基本的生活所需,让佛陀长年无忧无虑,所以更专一精进,深入经典。所以佛陀说:“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正见,这就是因为过去彼此有结好因缘啊!”
可见缘与前世或累世的作为有关,前世的作为或与别人建立的关系,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可能会延续到这一世。所建立的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但个人终究逃不过其中因缘果报,这也就是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有些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得福报,便怀疑因果,甚至怀疑佛法。这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大宝积经》(大正11.335b):“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的。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更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所种的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息,也没有丝毫差错。各位!世间法如此,出世间法也是如此。
四、结语
因此,我们今生有幸遇到善知识,一定要好好把握此一殊胜因缘,趁有生之年,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赶快精进学佛。所谓“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大善知识难遇今已遇,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便是这个道理。
注释:
1.据《高僧法显传》所载(大正51?859b)︰“旃荼罗名为恶人。”
2.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
《妙心法雨》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