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述义(释显普)


2014/9/4    热度:661   

 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述义(释显普)

   八关斋戒述义

  编辑:释显普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八关斋戒是释迦牟尼佛根据在家弟子的条件和根机,而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本文通过八关斋戒制立缘起、名称、内容、受持、方法及意义等,来阐述其内涵。以期僧俗二众能够重新审视八戒的活水源头,为在家弟子的修行解脱之路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八关斋戒六斋日杀生戒

  作者简介:释显普,闽南佛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生。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留给自己的时间甚少。这就给在家学佛者带来了困惑,既无法摆脱社会、事业、家庭的牵缠;又期望通过修学佛法获得出世的功德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受持八关斋戒可以作为治愈这一难题的良药。《菩萨处胎经》中称八戒为诸佛父母,它是渡越生死的桥梁,破除痴暗的灯炬。在家佛弟子正应受持此戒,以此作为出世的阶梯!

  一、八关斋戒的制戒缘起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观察当时的实际情况,发现世人受戒不易,特制定六斋日受持八戒。《优婆塞堕舍迦经》说:

  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急得阿罗汉道者,若欲疾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1〕

  佛陀制定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完全是为了配合在家学佛的生活形态,以适应俗人的时间可能性。

  关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的缘由,经论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现略述如下:

  (一)恶鬼横行世间说

  《大智度论》中讲:佛之所以定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是依据古印度固有的宗教传说:在每月六斋日中,世间会出现一种恶鬼,经常追随在人后时刻要夺取人的生命,令人生些难以痊愈的怪病,或发生种种灾祸。因此,人们在这几天皆心怀恐慌。于是,劫初有位智者,教导人类在六斋日整天不食,持斋修福。这种习俗在古印度盛行不衰,一直流传到世尊出世时。佛陀成道后,观察到六斋日持斋修福的确是一种良风美俗。因此,开示弟子们:“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2〕释尊特将印度宗教的一日不食,改为过午不食,再加不杀生等戒条,而成为佛法的八关斋戒

  由此证知,六斋日持戒斋并非释尊独创,而是印度固有宗教一向流行的习俗,佛陀只是对它加以修正,从而成为佛教中特殊受持八关斋戒的日子,这不能不说是佛陀的大善巧!

  (二)四天王探察善恶说

  依据《四天王经》中说:帝释天在每月六斋日,典主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的善恶邪正。这在《毗婆娑论》中也有提到:“谓彼诸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复次三十三天常共伺察造善恶者。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3〕可见,帝释天称量人间的善恶,完全是根据四天王的报告。当他们巡视人间时,如果发现人类如法持戒,布施贫穷,孝顺父母,作诸善行,帝释天就会很欢喜的降福于人类,使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发现世人作诸恶业,帝释天就会予以责罚,以此警告人类要改恶行善,因此世间就会遭遇种种不吉祥的事情。

  帝释天有偈说:“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4〕所以于六斋日持斋受戒,所得福德越过余时!在《成实论》中还有说:三善月(正月、五月、九月)为毗沙门天王分镇南瞻部洲之月,在家二众亦应受斋修福。这在《四天王经》中虽然未曾提到,但于三善月持斋,确是殊胜可行的。然而世俗之人,事务繁忙,如果单独抽出整月的时间用来修道,难免会障缘重生。至于六斋日,由于时间短,行来较易,不会感到诸多不便,所以在家佛弟子应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

  二、八关斋戒名称略释

  (一)总说戒名

  八关斋戒,在各部经论中或称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支净戒、八支斋法,或单称八戒。它属顿立戒,即是在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此戒与渐次戒虽然同为佛戒;但是不受三归、五戒同样可以直接来受八戒。

  依《俱舍论》:一、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的床上;八、食非时食。远离以上八种非法之事,就名为八戒。而在《萨婆多论》、《成实论》、《智度论》等中则将“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分为二戒。因此,总有九条。

  受持八关斋戒,可使在家信众熏习长养出世善根,因此又称为“长养律仪”;受持八关斋戒必须一日一夜远离家居,亲近三宝而住,因此又称为“近住律仪”。

  (二)分释字义

  “八”,是指所受持的八条戒。“戒”,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护身符。“斋”,指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斋”有净化身心、远离妄想的作用。 “关”即关闭众生生死的门户。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YIN欲与饮食。YIN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助缘。俗语说:“饱暖思YIN欲”,为了抑制YIN欲心,所以要持斋,这便是八关斋戒的重心所在。

  三、八关斋戒的内容

  八关斋戒的前面五支实际上就是五戒,不过五戒中“不邪YIN” 在此改为“不YIN”。因为八关斋戒的重点在于戒YIN,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信众,便称为“净行优婆塞(夷)”。另外,这八条戒就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条,除了未将第十条的“不持生像金银宝物”列入之外,其余则与沙弥戒完全相同。因此,八关斋戒相近于沙弥十戒的分日受持。

  由此可见,八关斋戒包括五戒和沙弥十戒(十戒仅多一不持生像金银宝物)。受持五戒功德极大,但仍属于世间法。虽可不堕三恶道,成为人天道善人,但不能了生死,出轮回。而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却能成就出世的功德,并能藉此达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根据《萨婆多论》的说法,八关斋戒为如下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 、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在此,本文就八关斋戒的内容略述如下:

  (一)不杀生

  佛陀告诫我们,生命对于每一个众生都是宝贵的,众生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愿望。就人类而言,每一个人都有求得生存的权力,并且当我们活着时应有安全感,这是人权最基本的要求。设想一下,当我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生活在极度恐惧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时,哪有时间精力安心工作?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如何才能活着?所以,世界上第一宝贵的是生命安全,爱惜自己的生命重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东西。因此,佛陀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

  1.定义:根据《律学发轫》云:“上至罗汉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5〕诸佛圣人师僧父母等,都属恩田,我们应当念恩图报,如果反而加以杀害就犯逆罪,死堕大阿鼻地狱。“蜎飞、蝡动、微细昆虫”概括一切虫类,它们虽然体形和人类不同,但是都有生命活力,都贪生怕死;并且都有佛性,都可能成佛。所以佛制:凡佛弟子,不得杀害有生命的众生。

  这里说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其中当然包括天、人、龙、神、鬼、畜等都不可以杀害。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堕胎、破卵。明白不杀生的道理,更进一步连草木都要爱护,以免伤害到小生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持守“杀生戒”。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无心误杀众生,虽不算犯戒,但有误杀的业报,应该立即为他念佛、往生咒,助他往生西方,令解怨释结永断恶缘。

  2.构成杀业的因缘上面已经讨论过,凡有生命的一切有情,都不能故意杀害。如果有人对待众生具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四种条件,就构成杀生的罪业。

  所谓“杀因”,“因”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无论是自杀、教他杀、赞叹杀……总之,有置对方于死地的想法这就是因。产生这个心念以后,倘若立刻反省检讨,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化解心中的恶念,就不会造作杀业的业报。但如果没有觉照、观察,心中念念迁流,杀心日益坚固执著,一旦遇到会合的因缘,就会发之于身、口,或是自己动手,或教人杀生等造下罪业。杀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心中残暴不仁,运用种种惨毒的方式导致众生死亡,罪过就愈重,将来所受的恶报就更重。

  起了杀生的心念,动诸行为让对方的生命结束,造成杀生的事实就构成杀生的果报。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不管以何种借口,都不为佛教所承认。因此在佛化社会中,如果能守第一戒,所有生命的形态都能得以保护。

  3.本戒的社会意义:不杀生,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人类对生灵的一种“开恩”。其实,我们之所以要持不杀生戒,并不完全出于对众生的 “开恩”,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换句话说保护动物和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在佛教缘起法的理论中解释得很清楚。如经中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从无明缘行乃至积集而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6〕从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离开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人类也不例外。现从三方面讨论杀生对人类自身的危害:

  第一,不杀人:生存是最基本的人权,可在动荡不安的当今社会中,不少人连这最基本的权力都得不到保障。国与国之间,因意识形态之争,利益冲突以及争夺势力范围等,战争时有发生,使得无数人丧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种族矛盾、派系斗争、政见不和等内战连续几十年,无辜百姓遭殃;在同一个社会中,为了名利,尔虞我诈,甚至谋财害命。其结果是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

  第二,不杀动物: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口福或娱乐,大肆捕杀动物,有时手段残忍至极。动物界本身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由于人类残杀动物,反过来又危害到自身。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有些地区发动了一场灭麻雀的运动,一年后麻雀的数量锐减,但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害虫猛增,粮食减产,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第三,不毁坏植物:当今社会,人们为了牟取暴利,大肆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也使得千里良田变沙漠。另外,由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世界各地气温不断升高。长此以往,北冰洋的坚冰融化后,海水上涨,陆地面积缩小,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由此可见,毁坏大自然,残杀动物,就是毁灭人类自身;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不杀生是保护生态平衡最彻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佛陀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生态学家。所以说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今天,不杀生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不偷盗戒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云:“物属于他。他所守护,不与而取,名之曰盗”。〔7〕对于在家信徒而言,故意取未经允许的东西,或在村落或森林等处取他人之物,就犯盗戒。因此,无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凡有物主的一切物资,如未得对方同意加以盗取、强夺、霸占、吞没,都是犯了盗戒。依佛法讲,不能以饥饿、疾病,或者孝养父母,供给妻女等任何理由来盗取,盗取的一律成罪。仅仅做到自己不偷盗还不够,还必须做到不叫他偷或见偷随喜。正如佛陀在《如法经》说:“佛子应该自觉戒绝在任何地方偷窃任何东西,也不指使他人偷窃,也不赞同他人偷窃,应该戒绝一切偷窃。”

  不少人一提起偷盗,便想起小偷,其实不然。偷盗现象极为普遍,偷盗档次各有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现在让我们以不同的工作为例,具体讨论现实生活中各种偷盗现象及其危害:

  1.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讲无意义的话,浪费他人宝贵的时间是偷盗他们的生命;乘公交车不买票是犯盗戒,平时贪小便宜,让他人付款是偷盗。

  2.对于普通工人来说,上班迟到,下班早退,但仍领取很完整的薪水,就是犯盗戒。

  3.对生意人来讲,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谋取暴利是偷盗。偷税、漏税是偷盗。

  4.对国家官员来说,贪官污吏贪赃枉法、行贿、收贿是偷盗。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以佛陀所制的不偷盗戒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不非梵行

  YIN欲是生死的根本,求证涅槃的大障碍。因此佛陀在《如法经》中说:“智者应该避开非梵行生活,就像避开烧红的木炭。”从这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脱离“爱著”和“系缚”。为了使在家佛弟子早出生死苦海,世尊要求受持八关斋戒的弟子从人生最大的贪欲——爱欲断起,所以主张绝对禁欲。

  1.定义: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云:“YIN者,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秽恶行,名不净行,又名非梵行”。意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在家男女二众也应当断正YIN。正如《佛说斋经》中说:“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YIN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8〕在此最重要的是要向佛陀看齐,虽仅一日一夜,也要做到百岁比丘那样的梵行清净,身不犯YIN行,口不说YIN语,心不念YIN意,在此一昼夜之中,完全要以出世离欲的身心来自期自处。凡是一念YIN意现前,或者回忆过去的YIN境,或者想象未来的YIN乐,便算斋不清净。

  2.本戒的意义:不非梵行戒的核心思想就是去除贪心。一切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如《沙弥律仪要略集注》所说:

  皆由YIN欲未除,妄想颠倒,其中阴身飘忽无定,生大恐怖,于黑暗中,见有白光,寻光而至,见他男女交媾,自动YIN念,男者妒父爱母,女者妒母爱父,欲相争夺,于是业识所牵,投托母胎,而成身根……生与死,皆由一念YIN心投胎而起。

  如果不动YIN念,就不会再有投胎之事。因此《毗尼止持会集》说:“若诸世间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YIN心不除,尘不可出”。〔9〕故《楞严经》云:“必使YIN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10〕

  然而时至今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西方的性解放思潮已经在世界各地蔓延,两性之间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邪YIN,通奸这类词汇,今天却以外遇、婚外恋等近乎中性的词汇所代替。即使是一些学佛人,对于这种恶行也不但没有辱耻感,反而认为是一种时尚追求。因此,有不少人因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使夫妻反目成仇,家庭破裂,子女受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复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为了挽救今日之时弊,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中的“不非梵行”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能净化现代人放纵不羁的心行,而且对社会的安定也起着极其重要的稳定作用,更能种下出世善因的种子!

  (四)不妄语

  《沙弥侓仪要略集注》中说:“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欺诳他人,叫做妄语”。不妄语戒包括禁止四种口过:1.妄语:大妄语如希图名闻利养而妄说自己开悟证圣果,死后必堕地狱,不通忏悔。其次为谋私利而妄语欺人,也是自种恶因,终受恶报。此外,方便妄语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例如你在山上看见一只野兔跑过,后面打猎人追来,问你野兔的去向,分明野兔往西跑,你告诉他往东跑的。像这样目的是在护生,便是方便妄语。2.恶口:用毒恶语言咒骂别人,这是自种恶因,终将自食其果。3.两舌: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语言,特别是说四众(在家、出家二众)过失,居士菩萨戒列为重戒,更应重视。4.绮语:指花言巧语,包括下流污秽的语言。如果做了以上四种口业中的任何一条,就是犯了“不妄语”戒。佛陀在《如法经》中进一步说:“在大庭广众或社交场合,不应该对人说谎,也不指使他人说谎,也不赞同他人说谎,应该戒绝一切谎言。”根据此经,如果我们犯了以上三种之一,都犯了妄语戒。

  语言是一切文化之母,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文化、语言和社会三者总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如果语言得不到净化,人人讲粗语、谎话、大话,人与人之间就会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和相互仇恨。社会混乱、不和与冲突则会增加,最后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社会就不可能有任何希望。由此可见,恶言给社会造成多么大的破坏作用!反之,如果能有意识地净化自己的语言,做到人人讲爱语、善语、实语,大家就会坦诚相待、和睦相处,每个人内心就会平静,社会就减少争执。因此,语言的净化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持不妄语而获得。

  (五)不饮酒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说:“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之酒。”〔11〕在受持八关斋戒一昼夜内,除了要做到不饮酒,更进一步还要做到不意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也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彻底将这一戒持守清净了。

  佛陀制此戒的本意,是要确保修行人使用健康的精神食粮。根据“饮酒”的定义,凡是能使人乱性的就名为酒。换言之,必须戒绝一切乱人心智的行为如:饮酒、吸毒、吸烟等都包括在此戒内。

  第五戒的禁酒,是佛戒的特色,自五戒乃至大乘菩萨戒无不戒酒。其实,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酒能乱性,容易使人丧失理智,使人的思维不合逻辑,从而造下恶业。诚如广化侓师教诫弟子时所举的《婆沙论》中的一个案例:“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12〕由此可知饮酒的过失甚大,所以佛陀制定不饮酒戒,的确有其甚深含义。

  (六、七)不着香华鬘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

  不着、不涂是为了远离香、触二尘;不歌舞观听是为杜绝色、声二尘,以防止三业过患。因为芳香的气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声可以丧人心志。所以衣着应当力求朴素,不穿鲜艳华丽的衣服,不涂抹香水、胭脂,如此则有助于摄心正念远离贪染,自然能迈向清净之道!

  (八) 不坐卧高广大床

  不坐,意指身离触尘。高广大床,在《法苑珠林》中说:“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13〕其实,佛制此戒的用意,主要在告诫我们不可放逸度日,不可沉溺于感官的物欲享受。要勇猛精进,才能打开束缚一切烦恼痛苦的枷锁。

  着花、涂香、涂油、唱歌、跳舞、弹琴、杂技、卧大床等,不论自己去看,或为他人做都不适宜修行人。这些都是追求物质享受和导致YIN欲的媒介,影响身口意三业清净,甚至触到YIN欲相关的东西上,因此这三条戒仍属戒YIN的范围。然而这些又是现代人不惜一切代价所强烈追求的,由此不难看出八关斋戒对现代学佛人的意义所在。

  可见,第六条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第七条不歌舞倡妓、不故往观听以及第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三条戒是为了间接的戒YIN,也属YIN戒的范畴。

  (九)不非时食

  此戒在天竺叫做“过日中不食戒”,因为中国的计时法,上午十一、十二点钟,叫做午时。过了十二点,日向西斜叫非食时,为适应中国风俗而译作“过午不食戒””。《沙弥律仪要略增注》说:“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14〕“非时”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关于日中的推算方法,最好以东经117度为基数来推算,经度每减少15度,日中的时间就推迟1小时)。过午不食叫“持斋”,“持斋”虽不是戒,却是戒之体,是八关斋戒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吃素不等于持斋,斋含有内心清净,摒绝杂乱的意思。故不论在家出家,要净化三业,均应持斋。

  不非时食戒,这是佛道修行者节制食欲的戒法,以此先从事相上养成佛的习惯。如《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引《毗尼三昧经》说:“佛为惠法菩萨云:‘食有四种:早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以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15〕另外,不非时食戒从理上来讲,有其更进一步的意义。禅宗祖师说:“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缕丝 ”。〔16〕一般人觉得很难理解,其实悟通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佛法处处都是道。我们受用饮食时,知道酸甜苦辣,保持能知的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着,不起憎爱取舍。当下这念无憎爱,不落两边的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7〕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帮助我们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这念清净的无住心。

  四、八关斋戒受持方法

  八关斋戒可以择日受持,时间只须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因此,受持八戒之前,首先要清楚六斋日的内涵。

  (一)六斋日

  六斋日,梵语叫做逋沙他。这与出家僧众半月的说戒布萨,是同一义,意为“长净”,即长养善法,清净梵行。具体来说,农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日,便是六斋日。

  其实,八关斋戒并非一定要在六斋日才受持,譬如诸佛菩萨圣诞,父母师长的诞辰,自己的生日等,都可以受持八关斋戒。目前一般寺院为适应工商社会人士的需要,大部分订在星期日举行。求受者只要事前报名,届时前往寺院,经过报到、安单、说明等程序之后,便可开始一日一夜的斋戒生活。

  (二)受戒仪式

  受持八关斋戒的仪式,据读体大师撰《授八戒正范》分为:敷座请师、开导戒法、请圣证盟、忏悔业障、三归纳体秉宣戒相、教发大愿护念咐嘱等八节。由上述仪式可知,求受八关斋戒“要有证盟”,也就是要请法师证授。但是,《成实论》说:“若无戒师时,自于佛前心念口说,‘我某甲,今日受持八关斋戒’。”也是可以的。

  (三)受持的时限

  八关斋戒受持时日究竟要多长,众说纷纭。有人不能具受八戒,只求受昼日斋法,或只求受夜斋法,或希望连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等。这么做是否得受戒体?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说:佛制八关斋戒属一日一夜戒,因此不可昼夜分开求受,也不得过限。如果自己斟酌情况许可,应该于一日一夜后,再次继续求受八关斋戒。

  (四)持斋清凈的方法

  如果有人准备于明日受持八关斋戒,而于今天故意放纵一番;或有人今天受持八关斋戒清净,却有意明天去行杀、盗、YIN等,这样的人当日虽能如法受持戒斋,但还不算是清净。守持戒斋,贵在心念出离世间,贵在放下五欲的束缚。佛在《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18〕可见,受斋之先,不但要从身心清净而作准备,更应以口宣告他人,以使他人知道我要受持戒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戒斋清净?蕅益大师于《在家律要广集》的末后说:“凡斋戒日,不得鞭打众生;不得身口作不威仪事;不得起贪欲、瞋恚、烦恼等邪觉,更须修六念。”〔19〕六斋日受了八关斋戒,为防妄念业生,为增戒斋功德最好的方法是专持六念: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天;5.念戒;6.念施。是此修八关斋戒法门的一种规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如一时之间用不上六念的功夫,改用持名念佛菩萨的圣号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经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净土宗中的念佛,却是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再有方便法门,比如持咒、诵经、礼忏也是可行的方法。如《药师经》中说:“受八分斋戒……复应念彼(药师)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药师)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20〕

  五、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可得无边的殊胜功德,根据诸经记载,可归纳如下七项:

  (一)罪障消除:《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说:“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21〕

  (二)远离恶趣:《受十善戒经》说:“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22〕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三)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23〕

  (四)来世尊贵:《普达五经》说:“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常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24〕

  (五)得相好身:《杂宝藏经》上说:“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稀有心。释提桓因问:‘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中,获是端正报’。”〔25〕

  (六)得无上乐:《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26〕

  (七)所求如愿:《增一阿含经·高幢品》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27〕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尤其能令在家信众播下出世的正因,将来获致解脱,免于生死轮回。因此,人人皆应发心求受,以期早日进趣菩提大道!

  参考文献:

  1. 圣严法师著:《戒律学纲要》,东初出版社1998年版。

  2. 宏泰法师整理:《三归、五戒、八关斋戒讲义》,悟光精舍印。

  3. 二理法师编著:《在家律学》,华藏讲堂印。

  4. 太虚大师著:《优婆塞戒经讲录》,华藏讲堂印。

  5. 广化律师著:《戒学浅谈》,南普陀寺印。

  〔1〕《大正藏》第1册,第913页。

  〔2〕《大正藏》第25册,第160页。

  〔3〕《大正藏》第27册,第211页。

  〔4〕《大正藏》第25册,第160页。

  〔5〕《续藏经》第60册, 第557页。

  〔6〕《大正藏》第23册, 第874页。

  〔7〕《续藏经》第60册,第229页。

  〔8〕《大正藏》第1册,第911页。

  〔9〕《续藏》第39册,第336页。

  〔10〕《大正藏》第19册,第131页。

  〔11〕《续藏》第60册,第234页。

  〔12〕同上, 第286页。

  〔13〕《大正藏》第53册,第934 页。

  〔14〕《续藏经》第60册,第239 页。

  〔15〕同上,第365页。

  〔16〕《续藏经》第26册,第959页。

  〔17〕《大正藏》第8册, 第749页。

  〔18〕《大正藏》第24册,第1063页。

  〔19〕《续藏经》第60册,第467页。

  〔20〕《大正藏》第14册,第406页。

  〔21〕《大正藏》第24册,第1063页。

  〔22〕同上,第1024页。

  〔23〕《大正藏》第1册,第913页。

  〔24〕《大正藏》第14册,第795页。

  〔25〕《大正藏》第4册,第472页。

  〔26〕《大正藏》第24册,第1063页。

  〔27〕《大正藏》第2册,第626页。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