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学研究:戒律的意义


2014/9/4    热度:341   

 戒律学研究:戒律的意义

   戒律是佛教僧团中的纪律,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禁止恶行与保护善行。

  梵语“毗尼”“毗奈耶”,意译为律。梵语又叫“尸罗”,意译为“戒”。律中详细地说明了僧伽怎样就是犯罪;怎样就不是犯罪,以及怎样教育和惩罚的规定。佛教徒必须严格地警策自己的身,语、意,使它离恶修善。梵语又叫“波罗提木叉”译作“别解脱”,或译为“处处解脱”;是依照戒的规定,调伏自己的身、语、意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地离恶修善。

  最初世尊在菩提树下证得大觉后,到鹿野苑去,时有五人归依佛法,随佛出家,于是就有了僧团。以后,世尊到各地游行说法,弟子数目渐次增加起来;到了舍利弗、目犍连出家的时候,僧团中已有千二百五十人以上的佛弟子了。世尊成道后五十年中不断地说法,就有更多更多随佛出家的弟子。待世尊灭后,佛教僧团益行增大。

  本来,佛教是以世尊所说的道理为所归依;世尊所说的道理是求得“解脱”的照路明灯。但是随着依据教理修行的进步,就感觉到在以爱欲和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家庭生活中难以达到修行的目的;在信徒中具有迫切要求出离家庭生活的人,而转到以世尊为中心共同过着集体生活,这样的团体,叫做僧伽,它的目的是互相策励,专精修道。

  在世尊灭后,僧伽有责任护持教法使之传续于后世;为了要使世人对于僧伽信仰和尊敬,为了要保持教团和合团结的精神,于是弟子们把佛制定的规戒结集成为“律藏”。但是后来一般人所注意的只是比丘的二百多戒和比丘尼的三百多戒的条文,却少注意到维持僧伽更主要的那些“犍度”——作持戒。

  如上所说,戒律本是禁止的意思。然而仔细地去了解戒律,并不是全部都是禁止的事。律藏的后半部(犍度部)就不单单是禁止的条文,而是叙述教团制度的规定与行事。

  试看律藏的前半部,多有“比丘……勿”之语;后半部则说“比丘……听”之语。古人对于戒学,把前者称为“止持戒”,或者“止诸恶门”;把后者称为“作持戒”,或者“作诸善门”。

  戒律的目的是离去恶生活,达到修道的目的——解脱。因此,禁止的条文,在表面上看似是消极的,实际上还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止持”戒,“作持”戒,是戒律的一体两面。

  修行佛道,主要是受持戒律,远离罪过,使“身”清净;修习禅定,获得智慧,使“心”清净。故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三大纲目,戒律为三学之一,在佛陀全部教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没有严肃的戒律生活,也就得不到真实禅定,因而也更得不到真实的智慧。所以,戒律,是求解脱者所必然要践行的。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