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因果报定律


2014/9/3    热度:1047   

业因果报定律
  佛 日
  佛法世俗谛的核心内容,是“因果律”,即业因出生果报的法则,这种法则,是运用缘起法则观察众生的思想言行时,总结出的有关规律。佛典中所说因果律,大略包含有五条定律。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据缘起法则,“此生则彼生”,因必生果,什么因必生什么果,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有果无因。这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所说缘起法包含的十一项内容中,可摄于“种种因果品类别”、“因果更互相符顺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三义。众生所造的业,应必遵循这贯彻一切现象的不变法则,同类业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这是像物理、生物等科学的定律一样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人们不认识、不相信它而失效。
  善恶之得报,不难从人际关系中发现其例证,如‘出曜经’载佛言:“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一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于己之损益恩怨施以反报,是畜类也都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大概植根于作用力必生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佛经中,开示善恶必报的规诫触处可见,如‘旃檀国王经’载佛言:“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者。”‘法句经’偈: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目受罪,善自受福。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
  ‘法句经’还将善恶果报比喻为车轮碾过处必然留下的辙迹,说明只要造业,便不可能逃脱果报的追逐。这铁的规律,对谁都一视同仁,不管尊卑贫富、聪慧愚痴。‘法句经’云”“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中国佛家常说:“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佛家认为,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业力’,为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力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不能敌业。”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灵。就是佛力,街不能随意转、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报的追逐。‘涅槃经·狮子吼品’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大智度论’卷五引佛说偈:“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中略)从地飞上天,从天入雪山,从雪山人海,一切处不离,常恒随逐我,无一时相舍。”
  与此偈相关的一个故事说: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力图以神通力逃避,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去大海,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
  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其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另一方面,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其所造善业之善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拟将修福还灭罪,应世得福罪还在。二‘坛经’)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人格主体“俗我一,则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其五蕴相续而生者承受果报,不可能由别个承受。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是自己以前或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像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大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无量寿佛经”说:“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楞严经”云:“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来自受。一皆强调自作自受,把行为的责任和后果只归诸于行为的主体。这与中国儒家以血缘家族关系为中心所宣扬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及道教的子孙承受先人罪业的“承负”说,很是不同。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佛典中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有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分类。二因:贪侄等多作则侄欲愈益增长炽盛,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名“习因”或“同类因一,善恶业因能生来生后世的果报,名“报因”或“异熟因一。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出‘成实论’。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者,名“能作因一:互相依存而生果,名“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名“同类因一:同时相应而生,名“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名“遍行因”:恶业与有漏善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名“异熟因”。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这属于间接的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多说有五种。一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受用的果报,如学习知识技术,从事工商农业等,现前便得果报利益,这在‘瑜伽师地论’卷七有所论述。该论卷九还说两种极重的善恶业必得现法果: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三宝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极重恶业指“五无间”(五种必堕于无间地狱的重业)——好污阿罗汉和生母、打最后身菩萨、出佛身血、劫夺僧财寺产、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二等流果,谓同类因果相续,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譬如抽烟会形成难以戒绝的烟瘾。三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五道六趣。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干念,每一念都可以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就像每株植物都会结出多数种子,生出多倍的植株,‘阿吡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云:“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一身,谓由一业力,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多身,谓由一业力,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一身,谓由多业刹那数数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多身,谓多刹那业更相资待,展转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一出生五道异熟果的业因颇为复杂,有的业,一个便能招致一期乃至多期生死,有的生死身由一业所生,有的则由多业所生。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论中回答:“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储备、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积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典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四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学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皆是众生业力所戚,是业报的一部分,称“依报”,意谓为众生身心之“正报”所依的生存条件。:不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增上(果)谓外缘,是正报所依。”若行善修德,会感招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多端,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业报差别经’载佛言:“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六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若一人犯罪,则会使全家脸上无光,心中不快。
  众生,尤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等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乃这个社会群体所造共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秉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仅为缘起果报诸缘中最重要的一种,街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具备,才能出生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事物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无有间歇阻隔)四种缘。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多种条件而定,有一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像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今生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为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须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依其成熟的时间,分为三种报应方式: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眼前、今生便能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现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等。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世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体质、容貌、智商、性格等禀赋。‘瑜伽师地论’卷七说:“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作)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穷家。”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或被强缘所遮障,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能诸缘齐备,成熟果报。但不管受报的时间乡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没有不生果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合遇时,果报还自受。”‘法句经’偈云:“妖蘖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不能因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行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种报通三世说,长时期以来随佛教之流传深入于中国民间,成为被很多人所奉守的伦理信条,对促进人们行善修德,平衡社会心理,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不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涅槃经·师子吼品’解释:“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善,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定业,是以决定心、深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反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方式,又有三种之分:一者报定,肯定会受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说所作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他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造,回转有道
  以上四条规律,只是就业力的自然规律而言,说因必有果,业必有报。但人若知晓佛法,掌握了业力因果的本质,了彻业由心造、可由心转,再加上殊胜增上缘等方便,便可以利用因果律,转移、消除宿世所造恶业的果报。这是佛学业力因果律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便失了佛法因果律的神髓。‘华手经’中,佛陀甚至说:“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为诽谤如来及如来法!”为什么?因为“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不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具有无量善恶业种的众生,只能是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了,难以摆脱业力的束缚,至多只能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难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槃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之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并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学。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
  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如‘涅槃经·师子吼品”云:“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又说:“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
  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的果报,唯依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智慧为导而修道。‘优婆塞戒经·业品’云:“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又说:“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疗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清除诸毒的“除毒鼓”。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福大而智慧小,虽作小恶,亦必受报,能令他堕入地狱;而“大慧福德者,虽有罪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说一个名鸯崛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又曾企图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当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因闻佛说法,得大智慧,精勤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转移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回转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言。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转而治?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律,则可利用“果待众缘”方得出生之理,创造条件阻碍业果之成熟,便可转移业报。太虚大师在其“真现实论’中曾说:“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扨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像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若业有其不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转可治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这个东西,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中,质愈轻清者力愈大,水力大于地,火力大于水,风力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空灵的心,其力大于风。心打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应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水嘉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即使当堕入阿鼻(无间)地狱的极重恶业五无间业等,也可由心与实相相应、证入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间便被融化稍释。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治众生业报的巨大威力,依虔敬信心的净因,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浩恶业果报。
  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话,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二刚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二刚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学不仅说转、治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治业果之道和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㈠、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悔疚,决心悔改,具有消灭业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金光明经”云:“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四十二章经’比喻忏悔灭罪如有病发汗,渐致痊愈。‘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佛教诸乘诸宗,皆以忏悔业障为佛教徒修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忏悔又分事忏、理忏。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所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改,“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一二“观普贤行法经”说观想专司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法’、‘大悲忏’等等。密乘则主要观密法本尊,普贤王佛秘密报身金刚萨埵,诵念其“百字明”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修行者入门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谛理,观业从心起,由心中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起,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凿曰贤行法经”偈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应,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要大。
  ㈡、对治现行力。修佛教所示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典、观空无我、持诵有消罪灭障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灭罪业。如‘观普贤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阿僧只劫生死之罪。”‘金刚经’说持诵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命终人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阿弥陀佛的形相、光明、净土庄严等,亦皆灭罪无量,得生无量寿佛极乐净土。‘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圣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逼,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的众生,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密乘经续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说有消罪减障之神力。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因缘之结合。
  ㈢、遮止力。指恪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㈣、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大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转移、消灭罪障的作用。
  佛学虽说恶业罪报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还说是否实际转治,须严格符合应有条件。如前所述,事忏须修至“见相”,方算见效:理忏须修至明见心性,与空性相应,?水嘉证道歌’曰:“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了,谓明了自心佛性,证悟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对不起,那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转可消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三石:“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一又说,依佛法修道,证到阿那含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后世应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释迦牟尼成佛后,尚示现受宿世业所招“金枪马麦”之报。但佛力亦非绝对不可灭定业,只不过因缘较难具足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转、消定业。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涅槃经·师子吼品”),因此,应说业报可转可稍。
  佛教所设各种灭罪消业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两者大有差别,‘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YIN、妄的根本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以上。有些佛书中说,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重大恶业,可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律规定,同XING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容忏悔(僧团不接受其忏悔)的,僧尼若有违犯者必须槟逐出僧团。这样就避免了说业可转消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治罪一等副作用。
  原载《内明》第265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