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学研究:浅谈持戒的意义(德戒)


2014/9/4    热度:1995   

 戒律学研究:浅谈持戒的意义(德戒)

   内容提要:戒律是佛教伦理道德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而就中国佛教界目前来讲却面临着“佛门轻戒,戒条难守”的问题。有鉴于此,中国佛教戒律应如何调整自身,以期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实有必要关注。本文对戒律的由来、戒的名义、持戒的重要性、持戒的功德、毁犯的过失、持戒对当代佛教的现实意义作一阐述。

  关键词:持戒正法久住僧团和合

  1. 戒律的由来

  俗话说:

  “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对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起作用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有法律的设置,因为社会之中及人类之间的害群之马,并非绝对的没有。同时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线,也仅在于一念,为了警策大家,不要闯这一十字路口的红灯,不因一念之差而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

  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戒律不是无缘无故制定的,而是逐渐的在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总结而成。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佛教最初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他们的根器也特别深厚,往往听到佛陀的开示以后,即使仅是三言两语的点化,也会立即证入圣位圣果。小乘初果断邪YIN,三果断一切YIN;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至于偷盗和妄语,当然不会再有。所以佛时初期的僧团,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大家也是本来清净的。

  佛最初制定的第一条戒律是“YIN戒”。据《僧只律》记载:

  “世尊于毗舍离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东向坐一人半影,为长者耶舍迦兰陀子制。”因为耶舍迦兰陀子出家之后回家看望父母时,其母为了能传宗接代,便强迫迦兰陀子与原妻同居而失了戒体,佛知道后就制定了YIN戒。其它戒律也是一样,由某一个僧人所犯佛才制定。从此之后佛教就开始有了戒律,并且由于僧团的扩大,僧侣善根越来越浅,犯戒的僧人也越来越多,佛教的戒律也就越制越多。僧人犯哪一条佛就制哪一条戒,就这样为了使僧团清净庄严,比丘戒体不失,佛制定了戒律,使所有的僧人皆不得毁犯,也对僧团的庄严和戒体的清净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 戒的名义

  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内涵广泛而名称众多,如尸罗、波罗提木叉等。只有了解了戒的名称,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藏的含义。

  2.1梵语尸罗,意为清凉

  所以名之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正如《大乘义章》所说: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又会引发诸不善行,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瞠痴火常炽然”。而持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使我们远离引发热恼的因缘,避免使内心陷入不良情绪,具有清凉的作用。

  其次是依靠戒所具备的防非止恶的功能。这种力量来自内心,就像铠甲在身,使烦恼不再有可乘之机,从而获得内心清凉。

  2.2梵语波罗提木叉,汉译为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随顺解脱等:

  因为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效妙药,戒是生定的胜因。又能免离罪恶而得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果,故名别解脱。而若严持某戒,即能从某种不善行为中解脱出来。持不杀戒,可从杀生恶行中解脱出来:持不盗戒,可从偷盗恶行中解脱出来。同时,持戒还能使我们成就解脱圣果。由此可知,持戒是迈向解脱的关键一步。

  《遗教经》云: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佛陀入灭前的谆谆教诲,告诫弟子在失去依怙后,应将戒法视为导师,才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开发自身本具的功德宝藏。

  总而言之,戒的名义虽多,但总的宗旨不离“止恶、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精神。

  3. 持戒的重要性

  3.1佛弟子持守戒律关系到佛教的兴衰存亡

  佛弟子是否持守戒律,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兴衰存亡。若能依戒行持,佛法必定久住世间。大家都知道,佛陀在世时,当时波旬魔王用各种方法来破坏佛法,佛陀不睬他,后来他就对佛说:

  “等到了末法时代,我让我的魔子魔孙来披你的袈裟,做你的弟子,来讲经说法,以破坏佛法。”佛当时就流泪了。所谓“末法时代,魔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我们佛弟子,一定要守持戒律,若无戒行,等于五师父。故<<佛遗教经》云:

  “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如若持戒,即与佛住世无异。”所以佛在临入涅槃时对阿难说:

  “汝勿见我入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波罗提木叉及饥馀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由此我们可以了知持戒的作用和佛陀在世时教诫弟子的作用是一样的。戒为佛所制,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也会遭到破坏。

  3.2 若不持守戒律,教团就不能久住

  3.21遭受信众的远离

  因为不尊行戒地的出家人,会以各种方便的名义,将戒法世俗化。使其它出家人去行世间小善。出家人既然奔忙于五欲粗重的人群中,那么自然被世间八法的缰绳越捆越紧,佛法无人弘扬。时间长了出家人习惯于杂务了,与世俗人无别,人们心中再找不出人天师表的形象。再加上,出家人有资格接受供养,经过概念上的冲击过后,若再有人提起僧,在家人心目中自然引生的概念,就演变成不劳而获、活一天算一天、念经吃饭、烧香求神、疏懒出家的弱势团体。出家人便成了社会中值得怜愍的弱势团体。如此人们不光是会轻蔑和背离僧人与僧团,更会害怕这个团体,以为碰上出家人会沾上倒霉气。堂堂人天师表,却成了人间的另类。

  3.22造成僧团本身的腐败

  如佛教史上的三次法难,一般说来缘于僧道之争。而通过很多法师学者的研究,史料给予的答案,寻找其原因是僧团清规戒律的涣散和僧人素质的低劣。既然出家人已不持戒了,那僧团也就自然败坏了。

  因此,如果要想佛教兴隆昌盛、教团久住,只有我们出家人严持净戒,才能赢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赞赏;只有严持净戒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间,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和庄严。而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说,只有持守好戒律,才能够更好地精进修道。

  4. 毁犯的过失

  对僧人来说过,戒律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准则,是僧团统摄教化的总纲领。那么,我们出家修行,就要先从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做起,依靠戒律来完善我们的人格。僧人若能如法行持,僧团才会清净庄严,僧人才会安心办道,和合共住。如此才会使在家人对佛法生起信心。若僧人犯戒律,那么戒行就有亏损,人格也有损失,对整个佛法有害,对教团无益,也使他人对全体僧宝失去信心。不敬三宝,反而讥嫌、毁谤,促使他们造成谤三宝之罪,使佛门轻意受损。这样,佛教在社会上弘扬就会遭受障碍。有时毁犯戒律,能得到眼前的利益和享受,可是最终还会受苦无穷。

  《长阿含经》云:

  “犯戒有五衰:一、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犯戒之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还要感得无穷的地狱果报。

  《椤严经》卷七亦说到:如果不断YIN、杀、盗、妄则会分别堕入魔道、神道、邪道以及三苦海中。

  《大般若经》云:

  “我若不持戒者,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得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如果毁犯戒律,不要说升天的功德之身万不可得,就是下贱之人身亦不可得,哪里还谈得上成佛、成菩萨。

  佛制在家受持五戒。若以因果来说,在家毁犯五戒,其过失与出家一样,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若论二者的处境,则有不同之处。出家违戒,除自身招受果报外,对教团也无益:而在家若违犯戒律,则会使家庭不和,严重者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受何种戒,都需要时刻谨记,不应有犯。若戒律松驰,人身难保,解脱无期,佛法毁之在即,因此,应当尊重佛制,不应有违。

  5. 持戒的功德

  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准则,也是佛弟子通往解脱道的桥梁,若能受持净戒,就能完善我们的人格,得无上菩提,证究竟涅槃。持戒之人,现世能受到他人的恭敬,赞叹。在修行上也能减少种种障碍。感得龙天护法,人天供养。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和尚及广钦和尚等高僧大德无不是持戒清净,所以招感龙虎来归依,当护法。所谓: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如《长阿含经》云:“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生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可见,受持净戒的功德之深广。

  又如五戒中的不杀戒,就是提倡人在社会上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处的理念,这与儒家所说的“以仁治国, 以仁导众”的思想很相似。 《大庄严沦》云:

  “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悔过,并赞其戒德。”又《毗婆沙论》说:

  “若人持不杀生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可见,持不杀戒的功德利益是如此深广。假使整个人类都奉持实行最基本的五戒,那么,人类社会就可以消除战争、抢劫、谋杀、贪污、诈骗、婚外恋等种种困扰威胁人类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

  6. 持戒对当代佛教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 “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如果反过来说即是:

  “假使佛法败,莫非僧谤僧。”这话听来有些不太顺耳,确是千真万确的名言。如今,少数的佛教僧团内部不仅不能互相帮助和谅解,而且互相毁谤和诬陷,使得佛教僧团不合,信众失去信心,给佛教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了寺庙的经济收入,认为有了钱就可以创造一切,却忘记了僧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极少数青年僧人认为持戒修行皆是无能之人所为,根本上就不知道出家是为了什么!这实在是佛教的大不幸。

  在这高度文明和现代化的新时代,佛教大展宏图这项任务就担负在我们青年一代僧人的肩上了,佛教未来的命运也掌握在我们这一代僧青年的手中。佛教要在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辉煌灿烂,发展寺院经济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建设。只有佛教自身的强大和团结一致,才能给社会和信众一种可靠有前途的形象。佛教的自身建设主要是僧人的素质和僧团的庄严,要想提高僧人的素质首先要从戒律上开始,戒律是僧人和僧团清净庄严的根本保证。我们从历史中可得到见证:历史上每一次法难和灭佛事件,都是因为僧团不和、僧人素质差,在社会和信众中失去了信心而导致的。如果要使我们佛教僧团的自身建设强大而不被社会淘汰和遗弃,这就要从我们每一位僧青年从根本上做起,持守戒律、爱护僧团。只有持守了戒律才能使佛教强盛起来,才能保证佛法的久住和昌隆。

  结 语

  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便应如法严持净戒,发扬古德“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的精神。严持净戒,护持正法,精进修行,转烦恼成菩提,转秽土成净土,如此正法才能久住,生死方可解脱。

  (班级:3届1班指导法师:本觉法师)

  参考文献:

  [11圣严法师著《戒律学纲要》,上海佛学书局出版

  [2]台湾、劳政武著《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

  [31济群法师著《认识戒律》,戒律佛学研究所出版

  [41弘扬著《略论持戒》

  [51济群法师编辑《闽南佛学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