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昙鸾净土思想“二道”说
2014/9/3   热度:240
论昙鸾净土思想“二道”说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理净
绪论
《往生论》为天亲菩萨所著,与净土五经并称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五经一论”,对净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昙鸾大师为其作注名为《往生论注》 ①昙鸾在注释《往生论》时,依据龙树菩萨所造《十住毗婆娑论》的思想,提出了“易行道”与“难行道”二道之说,认为依靠自力修行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是为“难行道”;依靠称念佛号借佛力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名为“易行道”。如《往生论注》卷一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②因此,主张末法时期的众生,由于业障深重靠自力成佛非常困难,必须依靠阿弥陀佛佛力加被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昙鸾大师并且运用龙树“二道”说的理论,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认为依靠“持名念佛”借助于佛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比只凭自力一生中成佛更加稳当。以此念佛求愿往生西方净土,成为修学净土法门的主要思想。今本论文即是从佛陀教法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文化、不同社会形式下,论说“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形成和倡导的历史意义。
一、昙鸾倡导“二道”说的思想背景〖1〗1、昙鸾生活的时代背景昙鸾大师(476—542年)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南北分裂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南方较为安定,而北方由于政治和民族的争执常年战乱不息,国家贫穷、赋税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乱,使得佛教在“义学”上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再加上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就发生在北魏时期。由于这种国土危脆、生活苦难不堪,使得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世界是一种苦难无常,向往和平世界追求出离之心油然而生;而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依正二报清净庄严,一切应有尽有、平等和谐的极乐世界无形中成了人们向往的目标。因此,弥陀净土的信仰也就越来越适合于当时人们的需要,使得弥陀净土在中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另外,由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学者重视义学,提倡讲学研究理论,于是形成了南方佛教重义理的特点;而北方佛教则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主重于佛教仪规上的修持,形成了北方佛教重实践的特色。由于南北佛教在形式和认识上的差异,北方佛教主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弥陀净土的思想在北方很快得到了大力发展。
2、昙鸾的本人信仰背景
昙鸾大师判弥陀净土为“易行道”,除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安乐的愿望和北方佛教主重实践的特征之外,其直接原因来自于昙鸾大师的本人信仰背景。昙鸾大师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青年时就对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这四部论有精深的研究,对于般若性空的思想体悟的非常深入,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义学沙门。龙树的“性空”思想对昙鸾大师一生影响非常重大,昙鸾大师一生以“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为宗旨。在其《往生论注》中引用了龙树的《大智度论》作为比喻来阐释文义。尤其龙树以初地菩萨的身份往生净土,激励了昙鸾大师对弥陀净土思想的好求和信仰。如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说:“本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关闭邪扇开正辙,是阎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欢喜地,归阿弥陀生极乐。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又“譬如龙动云必随,阎浮提放百卉舒;南无慈悲龙树尊,至心归命头面礼。”③后来由于身体疾病的原故,四处寻求长生不老之仙药,有缘与天竺译经大师菩提流支三藏相遇,传授《观无量寿经》,提倡他力本愿,信愿持名,以及五逆十恶之人皆能往生之带业往生思想,从而更加对弥陀净土法门信仰坚定。
二、昙鸾“二道”说的思想主张〖1〗1、“二道”说思想的依据昙鸾的净土思想所提倡的“二道”说,是根据龙树的《十住毗婆娑论》卷五中所说菩萨追求不退转法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易行的,称易行道;另一是难行的,称难行道。所谓难行道,是指在这个末法时代的五浊恶世之中,业障深重依靠自力来解脱非常困难;所谓易行道,即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量来往生净土的简易方法。如《十住毗婆娑论》 卷五所云:“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④又《往生论注》卷一云:“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娑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⑤由此可见,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思想,完全是依据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2、以“二力”思想提出“二道”说
首先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主要思想基础是依据“二力”说。在昙鸾大师看来,这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来成就佛道,如同陆路步行非常艰难。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解释 “难行”的时,引用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有五种原因:“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⑥如果要克服这五种障碍仅靠自身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如同人在陆路步行非常艰难,名为“难行道”。如果能信净土法门发愿往生净土,依靠佛力加持必定能够往生净土,则如同水路乘船而行则比较容易,名为“易行道”。
昙鸾大师依据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所说的“二道”之说,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举例说明了自力与他力的差异,认为“自力”者,如人畏三途受持禁戒,修习禅定,以神通游四天下;“他力”者,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乘虚空游四天下。⑦这就是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思想理论之一。正因为昙鸾大师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大力发扬了念佛净土思想,使得弥陀净土的信仰在当时得到了讯速发展。同时为后来净土法门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以“本愿”思想提出“二道”说
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另一思想依据是“阿弥陀佛本愿”说。昙鸾大师认为众生修净土法门,其根本原因还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愿力所成。因为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在因地时所发“四十八愿”的本愿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如《往生论》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⑧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解释为:“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⑨所以昙鸾大师认为众生能够往生净土者,是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所发的“四十八愿”。这也是昙鸾大师提出弥陀净土法门为“易行道”的重要理论依据。
昙鸾大师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说明,众生往生净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在《往生论注》中引用了《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进一步作了详细的叙述。如《往生论注》云:“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⑩昙鸾大师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十念往生愿”,作为众生往生净土的增上缘。将众生得以往生净土迅速成佛的原因,归结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愿力。这一理论极大的鼓舞了普通信众对往生净土的信心和愿望,对净土思想在民间的流传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4、以“信愿持名”提出“二道”说
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又一重要思想依据是“信愿持名”说。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目的在于劝导众生修学净土法门,而往生净土的重要条件是“信愿持名”。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提出五念门成就可以往生,如《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其中“赞叹门”即是信愿持名说。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解释说:“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此即是说众生只要能称念彼佛名号,即可往生弥陀净土。因为彼佛光明无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满众生一切志愿。昙鸾大师运用这种“信愿持名”的理论,建立弥陀净土的“易行道”说思想体系。
昙鸾大师对于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条件,依据《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提出“十念”即能往生净土简捷实用方法。昙鸾大师认为虽有人造五逆十恶不善之人,若能在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开示,以十念相续者亦能往生净土下下品。如《往生论注》云:“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 此即是说众生只要“信愿持名”,既是在临命终时能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十念声,就能够往生极乐净土。关键在于众生对阿弥陀佛的无上愿力和对极乐净土坚定不移的信愿。
三、昙鸾“二道”说净土思想
的现实意义1、对“易行道”的正确认识
昙鸾大师的“二道”说思想,出自于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娑论》,而龙树菩萨提出“二道”之说具有其现实意义。印度佛教当时正处在部派佛教衰败,大乘佛教正在兴起的时期,为了更多的人来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将佛陀圣教判为“二道”,认为二乘靠自力得解脱的修行方法太难,而净土思想所倡导的依靠阿弥陀佛来接引而往生较为容易,这样无形中人们对净土经典思想的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视。如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娑论》中所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是故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我们从龙树的《十住毗婆娑论》可以看出,当时龙树菩萨提出“易行道”之说,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易行道”思想的提出对于当时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为了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对于净土思想往生净土的主张很快接受,再加上昙鸾大师本身由于身体上的疾病和痛苦,自然对往生极乐净土的思想更加推崇。所以昙鸾大师特别倡导龙树的“二道”说,大力宣扬净土法门为“易行道”,鼓励人们通过念佛名号依靠佛力接引而往生极乐净土。所以说昙鸾大师当时倡导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难易”之辩
难行道与易行道之“难易”是对机不同而言,佛陀所说圣教虽有“难易”之别,但其目的是为不同众生的根性而说,有上根之人依靠自力就能断除烦恼得到解脱,如佛在世时所说小乘经典及方等诸经论皆为“难行道”。有下根众生业力深重,必须依靠佛力接引先往生净土,然后再成就佛果,如净土法门就是佛陀专为末法众生业力深重者所说,称为“易行道”。如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所说:“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士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此即是说,佛陀所说圣教有难有易者,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佛陀圣教自有“难易”之别,而佛陀圣教本来“平等一味”无有高下、浅深、难易之别。
另外,所谓“难易”者是相对而言,其实所谓“难”者并非真实是难,所谓“易”者也并非真实是易。虽然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但如果就佛教理论上而言,往生净土法门者,必须是福慧具足、一心不乱者,入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如《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者,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所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七日一心不乱”等,皆是说明往生净土者并非只是称赞一句名号就能往生,而是运用此“一句名号”来修善根福德,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如此者才能决定往生极乐净土。所以说,净土法门名“易行道”者,并不是形式上或言说文字上的简单意义的“难易”;而是相对于依靠自力修行一生成就佛果而言,依佛力接引往生净土然后再成就佛果者为“易”。
结论
今本论文仅是从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佛陀说教之本意以及龙树提出“二道”说的现实意义,来论述“难行道”与“易行道”的真实含义和价值观。虽然净土法门在近代佛教史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占有了今天中国佛教“行持”的主导地位,但在教理的研究和对佛法的正确认识上,应当客观的、平等的、实事求是的看待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之说。唯有正确、客观的看待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之说,才有利于人们对净土思想的正确理解,不至于盲目的信仰成为一种“迷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修学净土法门,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圣号而往生净土,成就圆满无上佛果。这只是本人的一点不成熟思想和粗浅认识,今撰写此论文,其目的请诸位佛学专家和大德高僧赐教。
注释:
①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②《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1;T40,p0826b。
③《赞阿弥陀佛偈》卷1;T47,p0424a。
④《十住毘婆沙论》卷5;T26,p0041a。
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1;T40,p0826b。
⑥《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一云:“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T40,p0826b。
⑦《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二云:“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T40,p0844a。
⑧《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卷1; T26, p0231a。
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T40, p0840a。
⑩《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T40, p0844a。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卷1;T26, p0231b。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二云:“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T40,p0835b。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1; T40, p0834b。
《十住毘婆沙论》卷5;T26, p0041a。
《佛说阿弥陀经》卷1;T12,p0347b。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