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


2014/9/3    热度:260   

恭祝印顺导师百岁嵩寿
  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
  仁俊
  从印公导师一生中的一切,加以审谛察究,我总认定︰怹老人家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发透了大菩提心,无挂无碍照行于圆涅槃境的极希有者!因此,浩浩无涯的佛法涌现于怹的心头,于法光中择摄著诸佛菩萨的一切,于是乎悟于内而诠诸外的,莫不义圆而味醇,豁露出诸佛法王之身了。如此的豁露,全从怹的圆涅槃境中照(治)行(护)得极严极细,极猛极快,猛快得不让惑习有隐窜潜藏之隙,做到了法律等持、惑习兼治的净廓与妙通,菩萨行超胜(一般)声闻处,全从这里见出。修学整体佛法,握紧著法律等持与惑习兼治的宗趣,诸佛本怀与诸大菩萨的器量,始能纯纯真真地从三业上体悟、阐诠、表现得够模够样,能中能善,不著不了的于无量劫的长时大空中通作真理净事,发挥大力实用,大乘佛法的行世、化世与度世,都这么凭大乘行者的(精诚)精神与(毅勇)气势而展开(遍布)的。坚韧而充实的菩萨行愿──竖通而横贯于无底(无极)无边(无限)的三世与三生。于三世中学得不落“世路”(世间种种邪见),于三生中行得直悟无生(不令惑习滋长),大乘者的品概与觉道,植基于此。扣紧而落实在如此的三世、三生中,廓清了三世中所作所积的种种过患,悟发出三生中所创就(而不占)的种种福德;从福德的无尽回向中,藉福学慧而行悲,验悲契慧而践悲;悲行得成为惯习,慧观得化为必应,这么习应得一(清净)心一(如实)道;从清净心中上观诸佛一切,则能与诸佛(菩萨)通消息了,消息通得愈灵而愈明,灵明得永不间断,一味的如实道便灿豁而衬平在眼前足底。佛法学得、行得这样的灿豁衬平,从竖通于无底(无极)的三时中,所展开的无边(无限)的三生的深观大行,从这样的深观大行中,时时处处都与生活配应得明确准定,明准得不忽不错分秒,时光从紧净中引发出空明智光,智光成为生命的前导与前卫,怯劣感与惊缩念,则猛断得不动不转,勇健的精进行便直向生死中投去,于生死中作“园观想”。大乘行者平常镇静得安安稳稳,声色惑不了,利名钓不去,心地澹泊而厚重得不著不荡;因此,一旦面临非常关头,神色也一样镇静得端整一如,因为,生命从生活中体认的、操修的,补充的没一丁点儿掠虚、泛浮,所以于生死中现行的一切,莫不光光正正,健健全全,默默融融;默融得入世不受污染,出世能舍静寂,活在、行在这般境界中,动力与通道,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槃境。于此,我必须肯认复肯认︰这般境界久己成为印公导师所心会与面对的现(前如)实,怹从如实中所学与所觉的整体佛法,所诠与所传的应机法门,就这么样全都落落实实,空空明明。忝为怹老人家弟子之一的我,敬谨地以此二语为题,略分四个层次叙述。
  一
  无始来的净心净得极净,所以能自在地体现久远前的深广宿智。无上而绝妙的般若大智,乃是诸佛圆成法身慧命的唯一正因,发大菩提心的菩萨行者,即是觑准著这样的正因而发心的。发透了大菩提心的,将共世间的“真常心”遣破了,佛法不共世间的大菩提心,方能从无谬中发趣如实的清净大道。此处所说的清净大道(亦可称之为清净大心),与真常大心的心绝不相同;因为清净大心的“心”在“初期大乘”般若经中,称之为“是(“舍我之心的那个”)心非(“真常”)心,本性净故”,这个净字,含有彻底否定的意味,与“中论八不”的“不”的意义一样,所以与真常自性本有的心绝不同。圣龙树斥真常心,称之为“梵王旧心”,这正是学中观者所必须灭除的(生死)心。所以“智论”说︰“惟有净直心,所说无依止,离于有无见,心自然内灭”;“内灭”的这个“心”,即凡俗妄执的本有自性心,指得更为分明了。又说︰“俯仰屈伸立去来,视瞻言语中无实,风依识故有所作,是识灭相念念(了)无(实体)”,说得更特别清楚了。上来所说的,从初期大乘般若经及圣龙树中、智二论,一再的指出“是心非心”及(“心”)识的开示,用以证明真常自性心的问题够严重了。根据经律中记载,释迦佛初成正觉后的心境,曾慨叹著说︰“……先闻邪见法,心著而深入,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甚深法”──尽破“神我”及“真心”的无上无比的净妙之法,这样的法,顽愚众生真个太难、太难理解了,所以释迦佛短暂的默然沉思著。但是,无始来弘愿大行究竟圆充的释尊,终于为他彻骨的悲心所激发,巧应群机将自己所证所诠的,从浅至深、至究极的,作条理的、层次的开示,循此而导扶信众正直上进,(发心)真切下化。同时,则更致力斥破真心常我而倡“识幻”“无我”的圆净的“未曾有法”;从“未曾有法”中而激发僧俗二众的大菩提心。释尊出世的唯一本怀︰导劝众生发大菩提心,行真菩萨道,大菩提心与真菩萨道,乃是灌植大乘行者最极急需的血脉与骨概。大菩提心之所以极其重要,因为他是顶撑大乘佛法门的栋梁,没有他,大乘门庭便很快崩塌荒凉了。释迦佛频数地“嘱累”弟子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意趣,在此。所以,真能领契佛心而体践佛道的弟子们,总是从兢兢业业与果果毅毅中同见闻到释尊“耳提面命”般的勉励而奉持;励持得从菩提心行中“习应”得坚牢而精诚,精诚得尽绝诳负,内不昧心,外不惜身,菩提心所现显所展布的一切,就令人们感到也见到有佛陀与菩萨之“分”(部分净善质素)了。将此部份净善质素修积得日见增上、增明,增明到和佛陀和菩萨永不隔绝,受到诸佛之光与诸菩萨之德的导进与加持,有形无形中所见所持的一切,则净廓而健昂得不偏不倒,能转能依,“不尽有为”与“不住无为”的发誓︰将身心鼓激得无极地旺沛奋迅,尽让人们见到和听到我们所说与所做的事业与法义,全都从诸佛菩萨处闻熏、观摩中体解而兑现出来的,信得过,学得切,摄得住,大乘法门就这么开廓得廓之又廓,永不被魔外毁灭的。
  大乘道的纲要︰不著不了,能舍能摄。不著──不共于一般凡夫,不了──不同于一般二乘(学二乘道而不证二乘果)。能舍──献奉身心而普济苦恼众生,能摄──涉历(长)时(大)空而广学诸佛智悲。菩萨把紧著这样的不与能,策勖得宁可抛却自我,绝不离开众生,对众生关爱注护的热烈悲情,掀腾得同大海潮般的沸涌不降。菩萨端的得这么样,始能见诸佛见众生,为救众生而学佛见佛。所以菩萨念头心底,总是整贯地敬护一切诸佛与众生,对诸佛恭敬得尽心致意,对众生体恤得施财演法;由于众生的“空性佛性”与诸佛平等平等,所以真发了大菩提心的,也就从平等观中一样的生佛等敬。从生佛等敬中体见到诸佛因地与果地,那么样亲挚真纯得对一切苦恼众生体贴得无微不至,无时或忘,这二无不论安危及逆顺,都从念头上化为诸佛大声疾呼的咛嘱震撼著自己;如此的咛嘱震撼得脱落自我,菩萨则成为不共凡夫之著,也不共二乘之了的出格(非凡非圣)之人,因为从无私无畏的大公大力中,光明平健得不诳诸佛而以诸佛为标徽,迳直地对此标徽瞻效,瞻效得于四威仪中成范成导;不负众生,而视众生为父母(师长,……),真切地对此(无数)父母(植福德)回向,回向得于四弘愿中致德致义。大菩提心体现而展开得无间无滞,能用能透(脱挂碍恐怖),此所以菩萨能从(凡夫)酷恋(二乘)苦厌(极怖)中转化为彻悲圆智,就这样,才怎也不敢诳诸佛一念,不肯负众生一瞬,舍身舍心练磨出最够精神最够精诚的活在一切人中,一片敬心将佛法学得、做得平平实实,平实到克绝自我,自觉得自律永立;一贯大心对佛陀观得、瞻得平平等等(生佛)如一。三觉的总根源──大菩提心──;大菩提心之所以被称为大,简括说︰恭敬一切(诸佛及众生),所以“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人,总是说︰“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据说他就是释迦佛前身。敬得对一切人都看得比自己大,所以发了大菩提心的人,没一个不著力降低自己身段的;降低到愈平实愈平常,平常到极其平常、平实,“人人生而平等”的观行,则成为普世道德之准。释迦佛于旷劫中对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恭敬,所以他一证大菩提就说“人无所尊,则事业不成”,足以证明恭敬心的重要性。敬为和之里,和为敬之表,敬与和配应得紧紧切切、足足实实,这个世界的人际与国际,才能从皆大欢喜中享受和平福乐。菩萨行者的大心、大愿、大行,一切都集中在人际的幸福与世界和平。菩萨一开始发菩提心时,也同普通凡夫一样,由于宿因深现缘足,值逢善知识的身教言教,当即信受得一心精诚、渴羡;但比之于上了阶位的菩萨,自忖感到落差太大,因而向上的奋效心极强。菩萨从大菩提心中向上位菩萨跟进及效摩,略分八类陈布:
  一、大惭愧心,菩萨发心的当下,念头即注省在大惭愧上,惭愧化为念头的鉴戒,鉴戒得深而久,整除得猛而快,不让怠逸萌滋,直向“正理”切入,身心体见与现行的,就掉转突破腐气旧样。佛法的本质:彻新彻正,学佛法,首须体肯著这,体肯得惭愧不离念头,烦恼中最根本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此五者中,尤以贪痴为首,对治、遣破此烦恼之光的第一巨力:惭愧,所以,历久的修学进程中,就得紧紧切切地执持它、随顺它、凭依它而发趣彻新彻正之圣境;否则就与圣道绝缘了。
  二、大奋发心,惭耐(守、坚忍) 愧激得锲入、渗透六根,面临与心会的,想到和作出的,则不再越离贤圣则轨;循此则轨与(空净)理性体应得深澈清净,则能优游法海而洞辟法门。缘起圣道甚深极甚深,解之行之,始能发厌离(我)心,发(大)菩提心;发大菩提心的发,必须毅勇决绝得不恋惜、不畏怯,直效诸佛之心为抱负,直济众生之苦为天职。所以大誓的奋发心,必须克绝了恋惜与怯畏,始能直效诸佛而不中缀,直济众生而能永荷。
  三、大精进心,圆成佛道而普度众生的大德大任,乃是超时劫超空界的绝大事业与义命,大乘行者面对如此的绝大,从未被“难心”与“苦心”所吓倒或惊退,因此,面对“生死道长,众生性多”的难行难度,振脱了“长”与“多”的妄计,也不觉难了,只是从一(清净)心一如(实道)中学无量法,见无数佛,为无尽众生而坚持直进地如法如律而修为;修为中所体悟的极正直,正直得尽破颠倒,直趣无上道;所了却的都脱落,脱落得清除缠纠,永践无著行,任何“旷劫”与“大空”的时限及空限,大乘者的观行中,就全都抛开这些世俗计思了。所以,从精进中深入胜义(空),从胜义中彻底的翻身豁眼,直见诸佛而普为众生的“久学菩萨”,明触得朗朗豁豁,身心感受的喜悦与快畅,真的是从“脱胎换骨”中塑出了崭新的身心;如此的福智所感之身,维摩经称之为从“坚法”中所感得的“无极之身”;有了“无极身”,必然地有无极之心;无极,也就必然地超越时空之限,从无限的法喜、法乐、法光、法力中,永恒地从“少壮精神”中敬学诸佛正法,切拯众生剧苦。举现前的例证说︰印公导师即是这么一位足足实实的表率者。
  四、大勇猛心,超时空的大精进者,掀鼓其上求下化的动力与激素︰大勇猛心。发决了大菩提心的,其内策与外现的一切,尽让人看得气宇宽坚、气质重厚,没一点靡萎空虚的神态,所修为与谈吐的,都能令人看得顺眼、听得入耳,引发慕仰的倾向心。这一点,大乘人与(一般)二乘人迥异,二乘人对世间抱著软怯与静避之心,都想尽快证入无漏无为,获得了生死的无学果。从无学圣者断尽了生死烦恼方面看,的确值得恭敬供养,但得道后,仅是存著「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的洒脱意念,对苦恼众生,淡漠得鲜少关心,对无上无极的大法也不勤求通达,因而欠缺德用,不克令大法久住弘传。发足了大心的菩萨们,总是恭敬勤恳地常随无量诸佛修学,普为无数众生服务,一实一致地有学有为;正因为一实一致地有学有为,所以能渐渐地通达诸佛无上正法,能切切地解决众生无数大苦,成为“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的大乘佛种。大勇猛心振提得身心卓挺,(气)志(意)誓锐猛,一切遵诸佛嘱咐,一心为众生奔波;嘱咐与奔波,成为发扬、倡阐“一乘”的宗旨,再也忘不掉、夺不去,大勇猛心中的大乘佛种,才有自己的份!
  五、大荷担心,大乘佛种直从心地生根发力,根深力固得莫可拔莫可毁,从慧命之根所发之力,则足以摧断自我之根;从慧力中所发之光则足以灼破邪外之力。因此,从慧光慧力中所建立的慧命,无间于动静明暗,身心所思所向的一切,无一念离开佛法,无一事染著世法,就这样,从佛法中积聚的光德日日强大,从世法中展开的事业处处公正,由于佛法中的力德强大到无虑无怖、不屈不亢,身心中所承受与境相上所涉临的,则能耐大苦而不起恼,舍大乐而救大苦(者),从“善软”情性中修涵得“以德报怨”而敬事之,能这样,悲行才兑现得永不缺匮,智观才了当得决不迟徊,应荷担的诸佛大法,应济拔的众生剧苦,则心铭脑地不却不避了。
  六、大坚强心,菩萨道所具的独特的条件︰不却不避。发透了大菩提心的菩萨,其所以不共二乘畏难畏苦而中途入“化城”,就因为具有而发挥这样的独特条件与特殊精神所使然。能于长时大空中脚踏实地、身献实道而绝不倦怖或暂息,这全凭大坚强的誓势与极(妙)道的(极)义所致。妙到抛绝世俗身心瞻顾,出世实相化为行愿实力,从实相中所显露的实力,任何凶悍魔外也摧坏不了;极到无住偏空涅槃豁融无上涅槃成为佛法净(毕竟)空,从净空中所默融的净心(“是心非心”),一切冥顽业惑都掩盖不著。行化于如此的实相与涅槃中,念头上所显现与缘头上所推布的︰一切以佛法为先;佛法为先的旨趣,无间任运,自然现行,若语若默,若生若死,若危若安,时长空大中面对的:一切诸佛与一切众生,切切实实地以诸佛之心敬待、体恤众生;体恤得不怠忽,许多人甚至一切人,都察觉到学佛者的言行,真个是“水滴成珠”,“一诺千金”。诚学佛法与深观佛陀的大心及常从诚学中治伏见与爱,从深观中通豁智与悲,佛法印得不落我法二执,佛陀点得不离智悲二德;智离执而悲展德,理明得不离智则能导众,事真得不离悲则能效佛,效佛效得极真更极真,极真到行大有义苦,不畏不避而当苦,就这样,释尊因位中苦行大行的实际志神与印象,化为自己苦行及大行的激素与动能,活在、验在这样的激素动能中,久久地激动得任运而自然,自然到极其自然,则能从毕竟实际中做到同释尊因位中一样的苦行大行,我们无畏的现在与无尽的未来,则被人视为释尊化身;尽让人从我们三业上看出的是释尊化身,我们的内行外化,才称得上是智空悲真的行者。我们必须具此抱负,展此精神,心胸中的智光灼照得澄澄清清,身体上的悲德露透得切切实实,最极坚强的大心,念念从心头上现起,处处从缘头上(让人)见出,尽绝诳虚而落实得明明诚诚,大不退心则能“为偿多(“无限无量阿僧祇”)劫愿,浩荡赴前程”!
  七、大不退心,大苦中荷得直下承当,大难中受得当前果决,大行、大愿练磨得沉平整卓,心目中出现的不离诸佛大德,气骨中挺当得直顾众生大苦,以诸佛心肠周旋照料于众生血泪之中,从众生血泪中激发扩充诸佛之心肠,诸佛心肠与众生血泪交织交现得觉梦不离,诸佛心肠则化为自家心肠,于是不再忘却诸佛、背弃众生。大菩提心就这么样对诸佛与众生等敬等孝的。大菩提心的广大净育与善护,全凭如此的习以成性,性以成习的。于此,我忽然想到大丈夫论中的‘气味’二字,论说:‘与他乐者,欲知施身气味,故施身’。发透了大菩提心的菩萨行者,他之所以从‘施身气味’中‘施身’,因为他旷淳的功德力形成了‘施身气味’的‘习应’性,‘习应’得勤恳无间。所以,不加勉强地好乐得非常奋快,因此,施身之气与味,乃是大气磅礴之气,大(道)味充满之味;具有如此的气味,志义的激发与道味的彻体,从‘施味’中‘得尝功德味者,得自在修福’,所汇摄的无尽力德,则必然成为(殊)‘胜气味’,薰修、涵发、成长于如此的‘胜气味’中,心念的体见与事行的印决,尽是诸佛之悲与众生之苦,大悲之潮腾掀得震透耳根,众生沉于血泪中的大号疾呼,心痛骨惊得奔向前去慰护苦难者,手直臂挺地扶得起、担得住、敬得足、助得切,菩萨的所言与所行,就这么尽让众生‘体信’得不疑不诡、能依能亲。学佛者的感召与佛法的盛兴,完全寄托在众生‘体信’上。‘胜气味’中‘尝’得透、鼓得坚(恒旺充),切切实实地对诸佛见面交心,热热摰摰地为众生做事交身,从这二交中,交联得极净极紧,从诸佛的一切净中体会得脱落空廓,化为为众生的一片真,大乘行者的面目与命脉,就这么光灼而健搏的。诸佛因地中对古往诸佛的倾心敬学,察体得的的准准,为当前一切众生的舍身大行,恤顾得喜喜畅畅,所以,其面目与命脉直至无上菩提都越发光灼而健搏。慧观的彻透与悲行的毅决,乃是招致这么种光灼健搏的主因。因此,诸佛“十身”中的“力势身”,也就从这种光灼健搏中感得的。于极长的时间、极广的空间中参询及度化,面对的是:“生死道长,众生性多”,这么样的“长”与“多”,不要说一般人感到茫昧迷惘,就连敏锐而豪放的名诗人也还是照常凄楚得“念天地之茫茫,独怆然而泪下”!至于二乘行者,看世间与一般泛常众生,莫不浮沉于“三有海中”头出头没,于是,对无常轮转深觉惊厌,急求解脱而超越三界。菩萨行者面对与目注的:无量诸佛与无数众生,广学无量诸佛与普度无数众生,对此视为无贷的天职与道义。所以,“生死道长,众生性多”,不仅不迷怆、不惊厌,却更奋发得无比的积极、精进而壮昂,恼镇得著而猛伏,(有义)苦受得了而勇为,气劲实得永不泄,骨挺卓得决不屈,具有如此的气骨概品,则沛然得莫之能御,廓然得莫之能堵,大不退心就操(练)策(激)得能见诸佛,能为众生。真能永见诸佛、永为众生的先决条件︰不离大惭愧心,所以,又得从大惭愧心说起。
  八、大惭愧心,构成一切有漏众生随生死漂沉的动力:“无惭无愧心”。障蔽惭愧最顽恶的敌怨:“无惭无愧”,释迦世尊最关注的整体法门:因缘与因果,而释尊初成正觉所唱导的:四谛,这,因为十二缘起的内涵──“甚深极甚深”,一般有漏深重的众生太难了悟,所以,劈头便“论因说因”,无异乎对“痴人说梦”,因为(痴)“因”的来由极久极久,久得漏重众生怎也听不进,反而掩耳而逃哩!但是,由于释尊的无上净慧及其善巧,所以,开门见山地直从众生现实身心的“果”(报)说起:身有“老病死苦”,心有“贪嗔痴苦”,这六种苦的交相增续、压轧,一般众生惛盲得罩目羁足,招致说不尽数不完的剧苦,渴求解脱而无处问津。悲心彻髓而智照逗机的释尊,明明白白的面对一般众生,将此六种大苦析别得现现实实,许多人听到释尊如此的现实开导,当下引起两种反应︰或发惊厌心而急求解脱,或发(大)菩提心而普济苦难。从释尊“论因说因”的究极立场看,他尤其著重诠演十二缘起中“此故彼”的“甚深极甚深”的义涵。因为如此的诠演,三世流转的不断与三乘还灭的截断,始足以周详而遍明。悟阐这般绝妙绝正的义理的初始导趣者︰“大惭大愧”。“大惭大愧”的念头激发得无间现行,二乘行者由此而回小向大,大乘行者由于极强烈而痛切的惭愧鞭策,更能从猛毅中精勤得无底极地上求下化。这样看,大惭愧心则成为求解脱道,发菩提心一贯的力源、德本,大小由之的一致宗要了。如果直从发大菩提心发得无遮无极,能忍能化,决顶决行说,则成为从初发心,乃至极久后觉证无上菩提绝不可少的箴规︰大惭愧心即是彻始彻终的津梁。所以,光是口头说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而不知发此心行所必具、必察、必行、必验的要著,那仅是一句空头话,行不上路的!因此,拙文一再地说明大惭愧心为重要中的重要!我们亟应抚心自问、常问、紧问,一切时问,有否发菩提心?必须对自己切问得无时或忘,无念不发,大菩提心始能成为我们最新、最大的心;有了这么样的心,面对平常及非常之际,才会端平得不动不倒,健决得能赴能蹈。尽让人看出衬遍于心地的是无尽的佛陀之德,表现于形象的是菩萨的无畏之愿;假使我们缺乏了此无尽之德与无畏之愿,娑婆世界的人际与国际,就不知有佛陀、有菩萨,我们也就迷旋、落泊得不瞻佛陀,不学菩萨了哟!于此,我们务要吃紧地考问考问自己:“次生”究竟到哪儿去哟?!
  大惭愧心与大菩提心贯络得永不脱节滑套的,惭愧心中的菩提心,不论有形或无形,则不再感到空洞黯淡,学得上瞻上求,行得下践下化,孜孜克克地勉强而勤恳。人与佛之间的沟通向往,佛与人之间的应导教化,则直直接接地贯联起来。因此,菩提心则成为做人之正道与成佛之大道间的中枢了。这个中枢──中道之本,生死中履践于中道之本的人,则不再落入艳诡的险恶的魔(外)道,不再遁入畏厌的狭窄的二乘门,而能直游大菩提海,直登大涅槃山;一切小心机与杂念头,便没有时间去盘绕记挂了。印公导师怹老人家,真个是一位长游大菩提海,直登大涅槃山的行者。因此,怹的心量深莫可测,眼界净莫能拟,以此之故,愈接近怹而愈觉其法味之深而醇,愈体察怹而愈觉其境诣之寂而平(直)。这么样的净醇寂平,实在太难喻难赞啊!
  二
  无底的深心──所以能广摄法门中最杰出的精义卓见。佛法中最正直的法门──“八正道”──,这是贯通二乘与(一)大乘的共由之道。六波罗蜜作为八正道的扩充者,八正道成为六波罗蜜的垫衬者,这本是释尊出世说法的大纲与总持处,但由于适应时代根性的方便,所以先说八正道,后诠六波罗蜜,必也如此,方足以导应二乘与大乘的根性。能进入八正道与六波罗蜜之门的主导者──“直心”,最极宽阔无际的佛乘大道,看得清、踏得准、迈得决、拔得(快)脱(令天魔气沮,外道法破),安稳毅果地一路上进,仗凭的全是一片直心。心直得直见诸佛、直为众生,内心持得住,外境吸不去,具有这么样直直截截的决心,修学与体验的正法之光与力,则能明明足足地照透秽浊身心,也能从智照慈愍中奉献清净身心;奉献的行愿与精神,强化到直破(真常)大我,而巧用净因大缘化合成的假(名)我,将假我从佛法的力能中,练磨、发挥得兴盎神健,内在恋惜与外在诳惑,通统遣除得脱脱落落,佛陀之力与佛法之光加持与照导的充充豁豁,就这样念念步步趣向佛境而增益法味,深入而深见到从来未有的胜境妙义,酷爱与狂痴的葛藤索络几乎粉碎冰消,智光成为心地庄严,慈德现为面相仪鉴,说的与写的明晰详实,都足以解人疑(困);(人)见(到)与给(人自然)的(印象)端整朴澹,都足以令人喜敬,这等人到一切处作一切事,都能引起不可思议的实际影响与饶益大号召。印公导师就是这般高明而湛深的人!
  怹老人家之所以能有这般明深的修为,因其具有无底的深心。经中每每以海比喻大乘信心,世界面积十分之七为海洋所涵滀,广无边而深无底的海洋,所蕴容的物质非常多,所产供的食品也非常多,因此,人类对“海洋资源”极为重视。同时,他最巨大的功能与贡献,成为一切文化接触与交通的渠道。海洋的极深极广,为普世人类所欣赏、所称叹、所寄望、所探究、所凭借,都因为它所蕴容、所产供、所贡献的质、量、力的够多、够大、够真。所以就成为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人际与国际间的生动、生活、生机、生物(旧创的文化与新生的文化)、生命绝不可少的资源。佛典中也非常重视海,佛典所说的海,分为二类:一、“心海”,二、“大心海”。前者约众生心说,泛俗众生的心识如海浪般为业风所吹漂、漩流;后者乃是诸佛的无上大道心与大般若相应的大道心;般若与涅槃,是一际无二际的。佛法学得默融而明通的,没一个不从一际无二际中化尽了不共一般的“独常”之我与“妙有”之法的,向此而到此境地的︰所说的则说得非常透,所做的则做得毕竟(恢)廓。释尊曾经说明自己的觉境:“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但是,为著警示一般寻常者的堕于二边,所以又说:“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空亦不常,诸行业不失”。细细地体察释尊所说,还是著眼于“诸法相虽空”一句上,所以接著又说:“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再说:“若有人念空,是则非道行,诸法不生灭,念有故失相”。其实,像这一类文句与智度论有关的经论相当多,何曾看到、嗅到“妙有”真常的味与痕?“是心亦复空”的“心”,这样的心,依我所了解的︰一、幻心,即本教中的“识如幻”。二、由心,这个心与“因缘”有分不开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心是从因缘所生的,既从因缘生,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心具”(如来藏)及“妙有真心”了。“妙有”之“妙”──艳妙,艳妙到一失觉惊,当下便被酷爱之网缠罩得面目晕转,恶邪得一般不屑的也竟然做得酣畅身心,“恬不知耻”!因此,由“妙有”而演化为艳妙,所引爆而扩及的广大的局面,严重惨烈到极难形容!回溯到释尊所倡阐的(心)“识如幻”,与初期大乘般若经所著眼的(有为无为)“一切如幻”配合起来,谛察深究,把握著「本教”与“初期大乘般若”所说的“幻”,肯认此“幻”的义涵,完完全全地与般若经说的“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的内容相同。因此,“幻”,可直接地诠释为“毕竟清净”;幻心,也应视为“毕竟清净”的心了。“幻心”与“真(常)心”的“心”,必须极严格地厘清得决不浑淆,佛法的原貌与(长期流变中的)杂形,方能抉择得见不前蔽,思无后滥,游涵于极深极广的般若法海中,契透著无尽无极释尊本怀的圆净总持,到达这般地步,才有此“出格”手眼哩!
  身随佛、心印法、愿建僧的印公导师,三业久已与三宝相应得一致、一如;如行得不离实际,所以,怹的三业建树得成为住持三宝永不被摧毁的真道场。导师作息于这样的道场中,语默动静与往来思行之际,一切的一切,莫不安详澹虚得默默稳稳,明明了了,从诸佛的净廓胸怀中进进出出,进出得自在了;从正法的丰妙渊苑中照照摄摄,照摄得晶晶莹莹;从僧伽的明准事理中端端整整,端整得庄严了,就这样,契入了无极无著,也激发出有荷有献(坚卓地尽荷著诸佛家业,勤恳地普献于众生苦难);这是遍一切时空的荷与献。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圆觉真理与普度法界,因为一发了大菩提心,当下即诚诚恪恪地责成、励激著自己︰超一切时空而不设限(急求证入或顿悟),遍一切时空而不择弃(劣顽或恼害自己者),面对长时大空的一切事理与无数根性,总是从净智光中彻观得疑尽虑绝,从大悲德中确践得艰投险尝,视苦为乐而愈毅愈练,视乐为苦而愈畏愈厌;苦乐与乐苦的看法和做法,根本与世俗之流完全不同了。诸佛菩萨就这么备受普世称叹与渴仰的。我们修学的长时历程中,首须注目的若观若行︰勘破了一般流俗的苦乐倒想,从出世苦乐的正观中实践实享;从这样的实践实享中,对诸佛菩萨因位中身体力行的“有义苦行”,尽可能的致力地励练振效,“有义苦行”成为生命中坚而恒、决而果的天职与义命,对众生给予自己的苦受得落、化得了、现得(勤)慰、度得决,决度之行从天职义命中发挥得不匮不减,这样的度与诸佛菩萨之度则接得上、续得下,接续得直直接接、灵灵通通,诸佛菩萨于实相中所受的不可思议的净妙法乐,自己也就多少尝到些了。凡是能在菩萨道中精进不退、荷担不怠的行者,没一个不多少尝到些实相法味之乐的;因此,修学于实相法味之乐中的行者,对任何有义苦行都甘受得欢喜畅奋,因为实相中的充分法乐,完全忘却了有义苦行的“苦受”。于此,就特别显出“深心”的大力大用了。心,真个深彻得无著无极,与三宝相应得无间无违,则领悟到一切法不仅是“惟心”所现(所生),从释尊所说的色心相互缘起中深察谛究︰“由心”才是“了义”之说。诸佛通戒的一偈︰“诸恶莫作……”中,即显著地标举出等治等净的启示,并看不出甚么著重“惟心”的意味。所以,体握著释尊一切“由心”的启示,即知诸佛心与众生心都是深广得无边无底的,祗是染净之别而已。大乘行者体悟、肯定著极深极广的净心海中的力用、德泽与光能,所以总是积极热挚得苦学诸佛、恪为众生而赶赴、荷担得直挥血汗,久耐雪霜!
  印公之心,无始迄今都游涵于佛法大海中,所以,怹的心真可谓深莫可测,广莫能量。现代全球的佛教界人士,莫不称之为“佛学泰斗”,真可谓“其来有自”。学佛法,学得与三宝同化同在,一切时处则全都不离智慧之光与慈悲之德,这样的不离就显出了大小乘的分野。因为(一般)小乘行者厌畏的出离心非常急切,与大智大悲完全脱了节;大乘行者的悲智心则非常充塞,念念步步都与三宝贯通得紧紧牢牢。大乘行者最特出的精神:“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己得出”,这是圣龙树从甚深般若中所豁露的气概与神态。“般若法分”化为生命的新力素、大光明,此种周遍无际的净光照耀得无微不入、无大不通,世出世间的界际融泯为一相一如,还有甚么出入此彼可分?大乘圣者的“不二等观”,就这么遍照一切而又不见一切的。然而,一般凡小的“计(著)有(趣)无法异,是不离有无”;如果与大乘圣者的“不二等观”:“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相比,差距是多么悬绝?!大乘道的命脉与骨髓,完全系于“超胜成佛道”的中道。看准著如此的中道,向上直探释尊本怀,深契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诸大菩萨的精诣准量,所观照的默默融融,所履践的平平实实;平实得静不沉寂,动能巧应,佛法用得活络通廓,慧业作得化解导(向)胜(义),具有这般手眼胸怀的印公,其慧光之净而灿,其悲德之深而醇,都足以跻足于龙树、提婆等之列。因此,我推测怹老人家“嵩寿”一定会同圣龙树一样。
  导师一生将身心附系于三宝,从三宝中体察古今一切善知识的心境与身仪,印现得“若合符契”。因此,怹除了与三宝直通直应,又与一切善知识相通相应,将三宝与一切善知识不可思议的妙义胜境,整整足足地汇融于自家身心中;从如此的身心中,所吐露的一切,深固然深极了,但也明莹得极度明莹,象征著无上法宝的智光无尽无碍地照达一切,佛法就这样成为永恒地颠扑不破、摧毁不了的绝对真理。验诸现代最精严的逻辑的分别鉴透,找得出毫末许的错谬么?因为佛法所陈叙的内蕴外露的一切,莫不敞敞豁豁地呈现于一切人之前,只待慧眼洞开了,自自然然地看得清、作得正、成得全。印公所诠所行的一切,之所以足以激发我无尽的敬叹与净信,都因为契合此最精严的逻辑,消除我无始来丛丛的迷云疑雾,感到“旷劫”难逢的良机,令我鼓舞奋迅也服膺得处处印决,念念体现。于此,我惟有死活都抱紧著「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心,同样的偿报怹老人家赐给我难以言喻的最净纯的法乳大恩。
  彻始彻终以“但说无上道”为第一宗趣的印公,为著导应初机,虽也“方便”多途,但其重点莫不环扣在“但说无上道”的根本宗趣中。所以,体解或归趣导师,就得牢牢靠靠地肯认此“焦聚”,始能有个入门处。现代发心弘传佛法的僧青年,宿植深厚而笃重的,沉镇得钓不去、操得著的,对“但说无上道”的命髓,总护摄得不惜身心,苦淬慧命。一般看来活络而擅于适应的僧青年,将“方便”倡扬得热烈酷炫,“舍方便的舍”几乎忘却了,因此,“正直”面目与心术也渐渐地持不著、现不出,与佛法脱节滑轨。在此,我特别提一下︰凡能于佛法中出家,都多少有些善根,所以,只须当下掉转头来,对释尊“但说无上道”的宗趣,身体力行得果决毅弘,从“无上道”中廓开了心眼,破绝真我不稍牵挂,发挥假我直致精进;从久久致极精进中与诸佛相通,获得诸佛一切功德的加持,我们便具有莫可惑蔽的无限的精进与挺荷,直直地“无上道”而奉献一切,磨砺出“全天候性能,第一线精神”,共同的手携手、脚赶脚的“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这里,我再重复一下,出家的佛教青年们!我们著履践、发挥“但说无上道”的意趣,致诚致力地共同手携手、脚赶脚的著「无上道”的推展、扩充与弘通,奋迅地激振著从磨砺出的“全天候性能,第一线精神”中“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我们立即浩荡赴前程吧!我们久远地浩荡赴前程吧!久远极久远地浩荡赴前程吧!(下期待续)
  转自:《正觉之音》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