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五日(一) 人生的五个层次与主题


2014/9/4    热度:205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五日(一) 人生的五个层次与主题

   我们把阿弥陀佛的十七种依报庄严做了一个提示,现在我们学习阿弥陀佛正报庄严的八种功德。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都揭示了我们心地真正的皈依处。因为我们的生命意识生灭变化,人的心智身心总要有个依止,要不然任何人都会产生迷茫。极乐世界给我们这样一个心地的这样一个参照,让我们有个认知。

  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反衬了阿弥陀佛这样一个令人瞻仰的绝待的法位。十法界中,佛法界一真,阿弥陀佛在这个位置上就表现为住持一真法界的一个主持者。

  这个“主”与世俗概念不一样。世间就有大小的理念,而这个“主”完全是由心所显的,以此泯灭一切众生的诤讼,直接给予一个平等的绝待、象法印一样的真实,不让我们的心智再来去对比高底什么的,就是一个一真的抉择,一真的一个描述,来让我们认知这个一真,也就是所谓说的对法性最贴切完整的描述。

  这个住持,十方九界所敬仰,就是让我们来真正地简单化自己的思想,简单化我们的意识。我们要在十方九法界中去捕捉、去认知,实际上是很烦杂的一个大工程,这里直指这样一个主功德的内涵——阿弥陀佛为十方九界一切众生所顶戴,所礼敬,所随顺,那我们就知道念佛这样一个唯一的事实、一个事实的修法,在此处就能得到一个究竟的抉择。

  因为我们对法的迷惑与徘徊,使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身口意三业的变异的作为,每天的思维念头是无量无边的,唯有真正地瞻仰于佛、念于佛、皈依于佛、供养于佛、随喜于佛,这是真实不虚的事实,是可行的。其他行为是变异无常的,自己的、他人的、周边共有的,那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如果在这个唯一的事实处有一个休息,那么三业显现之时我们就能休息,能不去随它流转,也就是说用这个事实的心智来观察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就会在这个无量无边的变异法界中得到安稳,即所谓的主功德的安稳。

  这个“主”,是不动的一个安乐,唯一的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在这无量无边的身口意三业的变异中不休息,在这里面去捕捉,去迷失,那我们很辛苦的,即使一天的心所,或者自业他业共业的交织就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疲惫。这个疲惫是很痛苦的一个事情,让人就疲倦不堪。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能休息了,了解了这个事实与这个不动的住持是我们心灵真正的皈依处,那我们就在这无量无边的自业他业共业的三业中得到安乐,或者说能透视这样一个无量无边无自性的变异的法则,或说无常法则,在这无常的本质中得到安乐。

  所以这个“主”对本性、本质的一个完整形象的表述,所以为九界所瞻仰所顶戴。这里的“天人”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了十方九界众生。你若做这样的顶戴,就会产生安乐的休息的抉择。这是一个过渡,即依阿弥陀佛的成就,来令一切众生虚妄的业习、虚妄的作为、虚妄的语言得到休息,令我们回入一真法界,得到一个真实的安住,这样主功德就能表现出来,所以九界所皈依、所礼敬。

  “天人丈夫众”,这里把天人和丈夫这个两个词联系到一起,实际是对九界同归者,对皈依者的一种赞美。或者说阿弥陀佛所摄化的这些天人丈夫,是九界众生,这些九界众生往生彼国皆是天人丈夫,以此来赞扬弥陀不动的功德。这个不动功德是一切众生心智所成,是一切众生的不动心智的一个真正的描述,以此让我们能得见得用。

  阿弥陀佛这个主功德,不是说折服众生,实际是让我们认知,来启发或者说来完成我们一切有情的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我们怎么来认知这个的德相呢?——依阿弥陀佛这个主功德来真正地表达出来,若是一众生在这个主功德如实安住,那十方九界就同归。所以在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法界中,这个一真的事实都能统摄九界,自身法界与九界的有情同归,使其无疑地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是我们应该观察的,如此得到究竟的休息,得到安乐住,使我们的法身慧命得以康乐,使我们的烦恼业习得到了消融。

  “恭敬绕瞻仰”,是我们在这个法界中选择的一个过程。瞻仰,是一个恭敬心的回归。恭敬这个名词,在我们学佛的这个角度,真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中的这几个次序:

  (一)物质的。一般的人生,对物质的感触是十分直接的,我们吃的用的住的车子等等,我们认为自己很需要,就会对这个东西很在意。物质若增若减,所以我们说物质是一个增减的角色。

  (二)精神的。伴随物质,就有精神的变化或者精神的适应与不适应,或者说精神的一种生活的内容。我们在每天逆顺健康不健康吉凶中,这个精神上会有很多的变异,所以我们说精神是一个多变的角色。

  (三)宗教的。实际这可能就说到恭敬的问题了,一般的宗教理念,它作为一个回归,就会使我们生起恭敬心,它就是一个安乐的平台,能令人在恭敬心智的培养下有一个安稳的、逾越了物质与精神的归宿。一般宗教给人一个归宿感,因为它不是依得失、多变增减来审视的。很多人现在也学习宗教,学习佛教等等,但他依增减心、真假心去搞,一样会变成世俗的这种多变与增减,结果就失去了信仰的这种安稳与如实,即尊重、恭敬。这个恭敬,它不依得失大小人我来看的,它是依自己心理的安乐安稳来作为事实的,所以作为信仰崇拜,许多宗教有祈祷赞美供养忏悔这些内容。佛教的普贤十大愿王彻底揭示了一个宗教的实际内容,也是一个宗教的智慧的内容,有实际的意义。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习宗教也出现了问题,同样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功利,那人就得不到这个安稳,虽然有这样的生活,但要是不升华,那这个宗教也会变成世俗。所以它有个升华的东西,就是有智慧的认知,或者智慧的升华。

  (四)智慧的。智慧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五)证悟的。我们一般说就是一个觉悟者的生活,他就有一个果位,一个安稳的位置,一个法则。智慧的升华给人带来一种自我提升。

  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观察角度,我们尝试着看能不能来找一个主题性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主题,生活就没有次序。有的人有物质了,有精神的感知了,有宗教的接触了,他都不知道升华自己,不去证悟,结果就会迷失在世俗中。有的人就真正地去使自己得到了所谓的升华,安定下来,有一个真正的抉择。

  大部分人都会停留在第二或第三个主题上,对第四、第五的过程了,往往就摈弃了。很多人接触了宗教,但他不安稳,他没有恭敬,他没有在这里面只是付出尊重休息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挑剔这些宗教、宗教人士、宗教教言的矛盾,或者说他们的不足,结果又变成世俗的精神的的多变与物质的增减,这样来衡量宗教,也就把宗教变成世俗了。

  如果我们用智慧升华的过程去审视宗教,提纯宗教给我们带来的安稳,有一个安稳以后的升华,一个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会真正地去证果,体会到人生的真正的回归。为什么说是回归呢?实际上对本来的面目我们应该有个认知。

  人生的主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思维,或者说有方法没方法的思维,这样提示一下了,也可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着观一观自己在哪一个状态下去生活。你若是真正在这个智慧升华中了,那就是依无染的心去观察这个世间,智慧一定是无染无对的这个心智,证悟一定是究竟的安乐。大概就这样提一下,我们这样审视,要明白自己人生现前的一个状态,你要了解自己了,就有进趣的方便,或者你就有认识自己的方便,若是进步或者退步,若是恰当或不恰当,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

  现在我们这个人类大部分都困在增减多变上了,有的人了去接触了宗教,但是他又用增减多变去衡量宗教,结果又退到世俗上去了。那么一些有恰当的方法的人,他就无染地用这个恭敬心,得到了一个无染的安住,那再来审观物质与精神,他能升华自己,他能真正地去证悟这种究竟的安乐,得到一个彻底的解脱,这个主题,希望大家有一个认识。阿弥陀佛不过是这个主题的成就者,他在究竟的安乐上亲证了,我们称为主功德成就,所以“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瞻仰他的什么呢?瞻仰他这个亲证的究竟安乐。这个升华层次我们大家都会有,大家不妨去观察。

  要是我们从这个宗教的生活退到物质与精神的多变、贪婪、染著上,那我们一定是不得当的。如果我们通过宗教的恭敬,得到了无染的升华,即智慧的升华,得到究竟安乐的亲证,那我们一定是恰当的。人生的主题那你就找到了,起码说你做这个作为是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看见很多人会徘徊,接触了佛教以后,他在安稳与恭敬这个无得失的平衡上不去升华自己,而去在多变的精神上、增减的物质上索取,或者在这个多变中寻求精神刺激,结果就丢失宗教了给他带来的恭敬的安稳、真诚的安稳。

  宗教的安稳中主要是真诚、恭敬。它不是依得失多变来审视的,以此走出来一种所谓的安稳。因为真诚、恭敬,会使人有把握,这个把握远离了得失与变化。世间再变,我是个信仰者,我就会尊重这个东西,就会真诚地面对,那这样的佛教徒也好,宗教徒也好,心理就会升华,就会过着一个证悟者的生活,就会真正地去亲证这个究竟的事实,就会给世间带来安乐,给出世间带来一个真正的结果。要不然我们就会反复在这样一个循环的圈子里面——虽然了解了物质精神的多变性、无自性性,接触了宗教或者接触了佛教等,但是在接触以后有返回到世俗的多变、染着、增减的这种得失的衡量上去了,把宗教又世俗化了,结果就得不到这种所谓的智慧的升华与证悟的一个结果,那就会迷失在现实生活的这种多变与得失之中,那就是一种世俗的状态。

  那我们的现状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状,不需要别人评价,需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反思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如实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说阿弥陀佛的这个主功德成就是能令“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的呢?就是因为他有真实的亲证,得到了这个究竟的安乐,不光是有这个究竟的安乐,他还把它回施给十方九界一切众生,他这个回施的心是真诚的,因为他彻观了这样一个回施的大愿的真实,所以我们说,佛陀的愿望就是把他亲证的果位、实质的究竟安乐回施给众生,于一切众生作大安,令一切众生离苦,这是他的一个主题。那我们瞻仰他什么?礼敬他什么?——我们来学习他这这种作为的精神、作为的力、作为的效果,那我们人生的主题也就变得简单了,或者说我们人生的主要目标就不散坏。

  现在许多有情修行作为容易迷失的是什么呢?在繁杂的业缘中,他是择取不清晰的,他不知道怎么来择取,大量繁杂的意识思维交流就把他淹没了,他没有一个正面的审视,没有一个简单的抉择,没有一个主题的、主流的动力,结果就会散坏。所以我们人生中一定要认知自己的主题、主流。象我们现在这个念佛人,往生阿弥陀佛国,若现下与佛陀的心智印契,若舍报往生彼国得究竟安稳等等,这一定是我们念佛人的主题。这个主题认识清楚了,那我们在智慧的升华与证果的这个过程中很清晰,一旦回到世俗的多变的追求与增减得失的染着上,那我们就会忏悔,就回到宗教的安稳的虔诚上来、真诚上来,会去无染地升华自己,使我们在究竟安乐的这样一个果位的进趣的上,会清晰地、稳健地迈着修行的步履,来完成我们这样一个短暂的人生,在这个究竟的法益上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与事实的作为。

  净土一法,它彻底,它把人生的所有内都涵含纳在内了。

  有的人说我现在就贪求物质,这是我的现状,我就贪求一种精神的多变的享受。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很多娱乐场所就是多变罢了,好比灯光啊、舞台啊一些设置,大家在寻求这种多变的一种精神的刺激,刺激之后回去了又感觉疲惫不堪,就那一刻钟有一点喜悦,但一下去就会疲惫,为什么呢?这个多变给人带来的不适应。当时的多变给人带来一种丰满,所以造成了精神上多变的一种习惯。

  又比如物质增减给人带来的一种刺激,许多人在追求事业,也就是一个物质的增减罢了,事业大了,钱多了,这都是一个增减的加减法罢了,一个数字的变化,但它实际的作用力并不是这个,最主要是人在这个增减中得到了安慰,好比说他从十万挣到了一百万,一千万,挣了十个亿八个亿,挣到了更多的钱,或者说把事业做的更大了,只是增减的一个感知,它的实际的内容是没有什么的,对于生命价值的安慰实际没有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事业做的越大越好,寺院盖的越大越好,我说也不尽然,要是一个人成就了,那是最大的事情,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人都在学佛而没有成就,也真不是大事情。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个主题的认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现状。阿弥陀佛的主功德成就,“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我们瞻仰的是什么呢?——原来在这个究竟安乐上的认知与回归是我们真正所瞻仰的。人人都有佛性是这个究竟回归的动力,阿弥陀佛不过是佛性的一个亲证者、一个完成者、一个安住者、一个回施者,来接引我们这些有情。这种大安的接引,这种大愿的接引,这种回施的给予,实际在召唤着我们,或者唤醒着我们、印契着我们的心,并不是说他比谁高谁低,他是一个事实的安慰,一个事实的果的亲证,一个究竟安乐的表达,令一切众生皆有归趣,不再迷失在散坏的法界、变异的法界,或者说痛苦迷失的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及种种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觉悟自己的现状,你这个现状是一二三四五,你自己可以找的,是一二三四五哪一个都没问题,但是你要知道自己,要来做人生的一种自我审视。

  (岁次辛卯六月十三2011年7月13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