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八日(三) 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2014/9/4   热度:187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八日(三) 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我们都知道,一切有情皆有三业。这个口业在任何众生的因缘下,只要生来不是聋哑,都是最殊胜方便的。口业最有传达力,我们的身业作为有时候会受很大的局限,但这个口业传达最为灵变,尤其现在人的这个口业,一句话,录上音一播放,全世界都可以听得到。现在的技术下,真是梵响也可以闻十方,浊音也可以闻十方,这个媒体传播效应十分的厉害, 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现代媒体的传播,我们每一个人的语言,一旦表达出来,也都在传播十方,只是我们会误认为自己的声音可能只有这几个人知道。不是,我们每一个言说都在这个法界飘荡、漫移、作用,所以你不谨慎就会造很多口业,绮语、异语、恶语、两舌等等,这就会给你带来许许多多的障碍,在你的未来设置很多行为交流的障碍。所以在五戒中,妄语戒是很应该注意的一个戒律。 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其口业是什么呢?阿弥陀佛有这样的誓愿——“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在其名号声音传到的地方,众生闻号就具足金色身相,就具足心智,得到印契,若用不用。不管你用不用他都给你印契,好比一个人拿到一个介绍信,盖上章以后,这个介绍信你用它,它就起实际的效果,你把它丢掉了,或者你不知道它的作用,但其作用力是有的。 我们闻到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名号,一切众生皆得到了印契。若用不用罢了。知者智者用之,迷者固执者虽未用,远因已成。智者当下就可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这就是智者之回归,之印契与回归,不离于当念,一个具足抉择印契的人就不会再索取了,他当下就会具有慈悲心,悲悯那些争执、掠夺、亏欠心的有情。对愚者固执迷失者来说,亦种下一个远因,但是当你第二次听闻、再一次听闻、智慧唤醒的时候,它也就成熟了。 实际我们也是千百次的逐渐成熟,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有十劫的呼唤了,我们才能听得到这样一个教法,我们也不是今天就能成熟,或者说今天能成熟也是因为久远的加持。 所以,阿弥陀佛殊胜的口业,就是他的誓愿与他的名号。具足了三身功德,令智者听闻众生,即他方菩萨闻即得三种忍,令他方的愚者,闻即得随顺方便,即得总持法门。 口业功德成就,就是所谓的音声佛事。这个音声的内容是愿力所展示的,阿弥陀佛的口业展示了其愿力的内容,所以依名号令听闻众生得到解脱。 相应与不相应 往往很多人会这样说——阿弥陀佛是无碍光,那我怎么会遇到碍?经典上说“闻其名号,是为无上大利”,那我怎么没有感觉呢? 这就是所谓的阶段性的相应与不相应的问题。相应了,我们一般说是这个因缘现在就成熟了,那他在闻名的即下就会得利,即下就会成为事实。很多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一念就安心了;有的人念了,烦恼也没有什么薄少,看着还是老样子,那么不成熟者就表现不出来相应。这个相应,说共鸣,说印契,说契入等等。不相应,那就没有共鸣,也没有被印契的感知,但毕竟是种下了一个远因,种下了一个种子,虽然不相应也有其利益。 就象我们一次一次地学习,有些角度我们可能反复地、千百遍地在讲,就像一个串习的作为一样。实际严格地说,是不必要的。就象拿着这个粉笔,不断地说粉笔粉笔粉笔,对于清醒的人、了解的人,一遍就可以了,但对那些昏睡的人、昏昏欲睡的人,或者说心不在焉的人,说十声他可能还在昏睡,旁边的人一推他说,你看看粉笔。他有个概念,但可能还没有太大的直接的感受。 因为我们人的状态的差异是十分大的,阿弥陀佛的功德是随顺愿力所成熟的,是顺性的给予,是利益十方无障碍的。障碍在众生边。所以佛陀施教是没有障碍的,这个不相应、不成熟,都是我们个人的业力所使,业障所使啊,但这也是没有问题的,必然种下了一个种子,一旦到一些特定的因缘它都会成熟的,所以学习佛法是功不唐捐的。 在这个音声佛事中,成熟或不成熟,我们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因缘是不是对应的。不对应也不可怕,不对应也不需要着急。就象一个人睡了一觉,别人在听课,他睡了一觉,醒过来以后也不要有啥遗憾,毕竟你休息了这样一刻钟,那也是很好的。你就这样看就好了,你也不要有着急的想法。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在一个法益上会进入那种无记与昏沉的状态,没问题的,你心里要在这个地方松弛,它在你的意识法界中已经悄悄地种下了一个种子,我们在以后的因缘中就会有欢喜踊跃相应的一个机会。 这个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功德、口业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一类成熟众生,即下利益,即住不退转。很多人闻到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殊胜功德名号,也有信心,也有欢喜,但是没有一念,没有得不退转,他还在变异退转迷失。不是,实际的内容是没有退转,他的业习、他的执著、他自设的障碍使他看似在退转,实际也是得到了不退转的种子,不退转的内容实质已经成就了,但是作用力尚未显现。 所以净土这个教法不怕大家现在的利益没有,这个地方是一点点的畏惧都没有。 很多人说,哎呀,念佛不得力啊。 这也没有问题,你毕竟是念佛的,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一定要相信这个,你不相信也没有问题,未来它也会起作用。为什么呢?这个种子是不可思议的!教法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是真实不虚的,尤其是了义教的教法,你就是听不懂也没有问题,入你的耳根,那就不可思议! 有人说,我是诽谤者怀疑者对抗者行不行呢? 也可以,那不过是更久远的未来,因为你现在的阻隔和对抗,还是会让你有谤法疑法的果报,你还是会有厌倦排斥的,会造成这种心理结果,但在之后,它的后效果必然还会产生,不退转的加持还会成熟。 所以了义教法犹如人入旃檀林,就是入很香的树林里,有的人去礼拜,有的人去打、去折,但是都有香气,所以打者折者拜者咸得同等的利益,什么利益呢?当然拜者了是调柔的利益,折者了是损坏的利益,但毕竟都有香气。 所以了义教普利十方无有疏漏,是真实功德所在。净土教法是真实的,是了义的,是彻底究竟的一个教诲,哪怕你就一个短暂的听闻都行,我们有时候心中会有些对抗、有些疑虑,这也不可怕。都应该放放松,现下不相应也应该放放松,现下相应了也应该放放松,没问题的。 了义教诲真实究竟遍摄十方有情,犹如入旃檀林,若打若赞若拜咸得香气,其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说成熟与不成熟皆是无障碍。所以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成就——“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梵响闻十方,净化十方,这是十分有意义的。此了义教诲与真实的功德普及利益着一切众生,若信者若未信者,若相应者若不相应者,若随顺礼赞者,若毁谤疑虑者,普等回施,所以梵响闻十方,净化十方,润物无声。虽是以音声来滋润印契我们的心地,但它的作用是悄悄的,尤其是对那些利益尚未现前之人,其利益在久远的相续中的某一时刻就会成熟。我们在这样一个学习实践听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与阿弥陀佛有意无意地贴切、相应这样一个过程。 如来:本来:印契 “如来微妙声”,是法性之贴切展示。我们对“如来”这称号的认识,往往会比较空洞。佛陀十号,即对佛陀的十种称赞中,为什么第一个就是“如来”这个名字呢? 我们我把“如来”翻成“本来”,你感觉就很亲近了,我们就要知道——如来,就是说他跟你本来没有距离。阿弥陀佛的功德跟我们是没有距离的,我若说这个“如来”是“同一空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说什么样的认知呢?阿弥陀佛名号乃至十方诸佛的名号功德,实际上就是为了唤醒我们,他并不是为了表明他有多么高尚伟大,他所有的高尚伟大就是利益众生,所以十号中,“如来”也是唤醒众生的方便罢了,唤醒我们觉性的方便。 我们会把佛陀看得很高尚、很高贵,把他推的很高很高,实际上一切佛陀的这些功德、名号利益,都是很平常很平常,很平实很深入人心的,他希望最平实最简单最能深入我们心智,来启迪我们每一个凡夫有情,迷茫的有情,令我们来觉悟,成就众生是他们出世的唯一因缘。我们一般说“不为自身求安乐,但令众生得离苦”,一切诸佛就是这样的成就者,其名号亦复如是。 如来,就是没有距离,是法尔本然的一个状态。不要让我们去排斥他,让我们去贴切、去印契、去认知认领这样的心智,或者说让这种心智在我们心中同时得到成熟、作用,就像佛陀的心智一样,那样圆明,那样透彻,那样有力,这就是一个所谓的唤醒。 所以说“如来微妙声”,实际就是能唤醒我们的那个美妙声音在心地中生起,在我们没有距离的空间中生起,在我们随顺法性中起着作用,传达着这样一个没有空间没有距离的音声,什么音声呢?——净化我们的心灵。怎么净化?——没有距离。没有距离,你的心就得到了印契与净化。假如我们心跟佛心有距离,我们就得不到净化,得不到印契。 这个印契、净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干净的,但我们不知道,被业习所蒙蔽,那么“如来”——本来我们心里干净,本来佛性跟我们没有距离,我们一旦认知随顺印契了,那我们心中的所有的不净、习气、障碍,都会被净化,被洗涤一尽,一切障碍一时散坏。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个“梵”就是净化与相应。“闻”者,闻成就,就是契合,普利十方无所疏漏,若现下相应者,若不相应者,若即得利益者,若未即得利益者,究竟利益毕竟成熟,究竟利益必然圆满。我们对这个“究竟利益”的认知往往就会有一个空洞,因为现下的业习与执著会有自我蒙蔽,就会造成自我蒙蔽这种虚假现象下的一个排斥力,因为这个排斥力我们就认为没有利益。实际不是。那只是你的一种习惯罢了,你这个习惯哪天悄悄地放下的那一刻钟,或者你不放下的那一刻中,“究竟利益”都在悄悄地起着作用。 我们每天在念着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在聆听着阿弥陀佛愿力的印契,在净化着我们本来没有间隔、没有对待的心智,我们的心智本来象阿弥陀佛一样的圆明,一样的无碍,一样的具足,一样的真实,我们只是在自己的业习、共有的业习、交织的业习的蒙蔽下,相互在制约,或者说在制约自己,制约着他人,但这都是一种假设、假象,它是无常的,是变异的,是没有自性的,我们这个觉性的心智与佛不二的心智是真实的,是究竟的,是不可毁坏的。一真一妄,真必生起作用,妄必然散坏。 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所谓的“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是普利十方十法界的一个真实抉择。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讲九界了呢?——九界是往生方便,印契则是对十方十界有情。九界众生是要往生的,包括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往生彼国,一生必然成佛,但诸佛如来不需要往,也不要来,也不需要去,只需要印契。印契的刹那,印坏文成,即得圆满,不假来去。所以说这里包括十方十界有情了。 我们可以读一读《无量寿经》上半卷快结尾的文字,就是来提示阿弥陀佛怎么印契十方诸佛的,不单单是印契众生。 阿弥陀佛印契众生,我们众生要往生,实际利益方显,因为我们有九界差别的固执,因为这个固执,需要往生,才能圆满印契。一定会印契,但我们的固执、我们的业习、我们对差别的执著不能放弃,所以需要往生。往生就是放弃,放弃你的固执,放弃你的差别,放弃你的业的守护,那就是往生,那就是如佛一样的印契。 实际阿弥陀佛在印契着十方十界。九界众生往生彼国,而佛不必要往生彼国了,为什么呢?佛入无碍智,究达方便,光明普摄,他们本来就没有距离,他们不需要来来去去。但我们九界众生的执著,包括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细微的尘沙惑的执著,犹如隔纱,尚不见于究竟,他也要往生,所以象文殊普贤这样的大士他们也要发这样的愿——愿我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国。干什么呢?——其细微惑、尘沙惑,他也要通过往生来彻底解决。这是一个大事因缘。 你说,我即心即是,就守护这样一个法则,不以来去为方便,但以印契为方便,来弘扬阿弥陀佛这样的殊胜教法,实践这样的教法,行不行? 行。无疑无虑全在于此。有疑虑了,你还得往生,为什么?你不往生,疑虑以后又会蒙蔽你,就会又让你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所以再疑虑者,说“我有疑虑,我也愿意往生”,那就生边地疑城懈慢国,所以在这个法界海中,九界皆是往生群体,唯有诸佛心心印契,不离于当下。 你说,我们也念佛,也应该念佛时即佛,对不对? 那太好了,实际说成熟者念佛即佛,不成熟者念佛亦即佛,只是说业习蒙蔽尚不能究竟觉知,实是同样的印契,所以假于来去,来剥离我们那些细微的执著,那种习惯性的执著,那种自诩的共业交织的一种执著,所以九界有情一定是往生的。 我们经常读到《普贤行愿品》这样的文字,象文殊普贤这样的大士们发的愿望,象龙树菩萨在后期的许多赞佛偈中,也都是说——愿我临终往生阿弥陀佛国。你就是再大的菩萨,再大的功德,你不愿意往生彼国,你后面都有阻隔,你一生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分的,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愿往生”者方生,不愿意生者怎么能生呢?所以古人讲信愿往生,讲即使念佛念的风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那也不能往生。故“愿生”是九界之必行!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对九界的一个共同提示,不管是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地狱恶鬼畜生,九界众生同一的行为,所以往生彼国,是凡圣同修的一个法则。这个凡圣,就是九界。 说“印契”,为什么有佛界?你读一读《无量寿经》,就了解其中的内涵了。即心即是者,佛之大用。过去的禅师们听到“即心即是”,就弘化一方去了,教化有情去了,那是什么样的人呢?但将心印心契,就结束了,没事情了。不知道我们现在能不能站出来几个一印心就出去弘法去了,那太好了,那大家都不劳累了,也不用天天拿两个小时啰嗦了,对不对?要是我们这里面全部都站起来,都弘法去了,你说我多好啊?可以吃饭睡觉了,对不对?是啊,法越简单越明快,我们拿到手里烫手啊,就拿不住了,烧手的山芋没人拿。那我们九界往生,这是一个事实的一个修法。 真实心地的自然流露出来的音声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样一个广大的究竟的印契,了义的教诲,实际也就是我们“一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究竟心地的真实描述,真实的心声!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心声,是一切圆满庄严具足的心声。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心地道德成熟了,是诸佛印契我们的心了,若知不知,若契不契,但是都在印契。所以许多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利益,若知不知,九界同归啊!相应者同归,不相应者也在同归。这个“归”,知者即下就有用,不知者未来必有用。 所以我们念佛人是世间福德人,是人间芬陀利花,是人中妙好人,是观音势至之胜友,这样讲是如实之语,是智慧第一文殊所行。佛在经典上经常会这样讲,因为这个“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心声的一个描述,你能念到这个声音,就印契了你的真实心,洗涤了你的真实心,印契了众生的真实心,洗涤了众生的真实心,相应不相应都在起作用,相应不相应都在印契。他的功德如是,即普利九界,若知不知,但是利益着十方九界。 你说”我们能不能利益十法界呢?能不能利益佛陀的法界呢?”严格地说,佛已经在圆满觉中安住无疑,你没有什么利益不利益了,所以我们一般说普利十方九界,凡圣同修,凡圣同归,同修同归这样一个事实!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是直指真实心声的印契罢了,一个成熟我们心地,唤醒我们的心地的妙用。所以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轻视它也好,重视它也好,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他都在起着不可思议的究竟的大用。 “究竟”二字经常出现,因为它是实质的内容,我们不得不用,再用其他名词不好表达。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与文殊等,与普贤等,与观音等,与势至等,与一切菩萨为伴侣,是人中之妙好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这当然也包括你知与不知,明与不明,契与不契。要是认为我们是劝大家念佛,才说这么多善知识的名字,不是的,你静悄悄地下面去感知,静悄悄地下面去试验,静悄悄地你去念一声,你悄悄地体会,不要跟别人讲,那个利益只能自知和佛知。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知,那个佛是什么佛啊?第一个佛,是觉悟的佛,第二个佛是即下使用的佛,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知。 我们总是把佛说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利益总不现前,佛法不可低就不可高推,平等是觉悟方便,平等是修行方便,平等是成就方便,平等真实安心。 在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中,我们逐渐会看到心性周边的事实,佛性周遍的事实,阿弥陀佛愿力周遍的事实。我们无始以来虽然造了很多业,很多习惯,我们的心与佛心没有一点差异的事实!佛的心智,无量兆劫永劫的修持,本质没有增加,我们无量兆劫永劫的造业,心智没有减少,这就是平等本质所现,平等究竟所在,真实修行之地,真实安乐之地,真正地载负一切众生的实际地里。 所以说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口业成就,名号功德,是四种度化众生的方便之一。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口业也在同时印契着十方有情,若信不信,若相应不相应,若成熟未成熟,若利益未利益,毕竟得利益,究竟得利益,这样使我们有一个平等的回归,真实的安心,九界的大利,是一个念佛的心声的成熟与认知。 你要是知道阿弥陀佛是清净庄严真实心地自然产生出来的声音,那你念佛就不会再累了。你要是从心底生起了这种圆满觉悟的音声,那个“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越念越明快,越念越喜悦,越念越自在,你周边的因缘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透达,越来越容易成熟自他二利。我们凡夫众生利益他人是没有方便的,但是在念佛这一法中,虽是凡夫众生念佛,可以利益十方九界众生,这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可以念佛成就,让本尊阿弥陀佛来给我们作证——你可以问问阿弥陀佛,今天晚上就可以问问他,你说阿弥陀佛这是不是事实呢?你的名号功德有没有这样的威德呢?今天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约定约定,晚上几点几分见面,要不约定你永远见不了啊。你约定要有个理由,阿弥陀佛也不是是那么轻易好见,虽然他以大地山河为身,但我们只见大地山河,不见佛身。那就可以打个电话,跟他约定约定,说你以真身令我得见,没有理由他不见你啊,因为什么呢?你心中有隔阂。 所以诸佛如来住法界身,以大地山河众生身为身。我们怎么见?我们见的是特定身,认取身,自己设置的身,大家共同说的身,经典上记载的身,而周遍身、平等身、清净身、无分别身,我们总是不见,老是掉板啊。 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这见与不见,你要有约定方便。很多人说“哎呀,我怎么念佛老不见佛呢?”实际念念法界周遍皆是佛,关键是你那个“不见”是种子,结果就不见了,你一动念说“我怎么不见佛”,结果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不见佛的妄想的结果。你说“我念佛时就是见佛时,所有之见皆是佛”,你敢么?你敢了,那你念佛时就是见佛时。要不然,你要约定一下,你说“佛你来证实证实,我念佛是不是能见佛呢?” 但是很多人把佛设置成这个样子,那个样子。释迦文佛怕我们麻烦啊,说这些人怎么乱想呢?他就开始讲《观经》了,他说你不要乱说,我给你说吧,如此观是为正观,若不如是观就是邪观。我们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想法,一百个人说出来的就有一百个阿弥陀佛,不一样。实际上人人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抉择他那个是对的,所以这些佛都变成妄想烦恼执著了。 佛说我来给你抉择,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来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其实这个标准答案一点都不标准,但是要把你这个妄想执著的心停下来休息,怎么办呢?就要说一个标准答案,主要还是要我们休息。就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内涵一模一样,本来没有什么佛中之王,没有什么光中之尊,王是众生心,众中尊也是凡夫心,这不是佛心,佛不需要什么王不王的东西,佛不要这个尊那个不尊,佛是清净者,平等者,具足者,无差别者,善巧成就者。所以原来“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这个标准答案,这个最高尚的佛陀,也是大家的需要。 《观无量寿经》亦复如是,这个答案不是佛陀的需要,佛陀不需要的,释迦文佛也不需要,十方诸佛都不需要,但是我们未来的觉者、现下的未觉者需要。 因为你那个分别执著的心,会把那个真佛当成妄想执著,所以说你就找不到,那怎么办呢?——给你说一个标准答案,让你在这个答案面前安心,休息,让你有所皈依,要不然你就是迷茫、徘徊、犹豫、选择不定,这个标准答案让你安心了,休息了,宁静下来了,那就可以观佛忆佛见佛。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说法,为了接引我们,先以欲钩——先跟你搭上关系再说,要不然没有关系,后面就没办法修行了,先以欲钩,后令入佛智,那么“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绝对是欲钩,但他也是表达一个事实——欲令众生咸有所归,所以十方法界同一归向,“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代表着一真法界,一真究竟,这样我们的疑虑就荡涤一尽,不要你再这样想那样想了。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要是不了解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心地真实音声的成熟,是心地成熟而产生的自然的音声,那我们念佛就会很累。我以看有经典这样写,说大声念阿弥陀佛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这是佛陀讲的,那我们要是用沙哑的声音就是沙哑的佛,圆满的声音就是圆满的佛,你怀疑的心就是怀疑的佛,你不怀疑就是不怀疑的佛,他是对称的。所以如来这个名号我们要常念,把我们心中的对待距离给打掉。 很多人不知道如来的功德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佛跟我们没有距离。佛一开始就说,我跟一切众生没有距离。你看,多美好的召唤啊!我们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把这个当成佛陀的功德,把他推的很远很远,岂不知佛一见我们的面,就招呼我们说——我们没有距离。要不然佛出世就是来欺辱我们了,把距离拉的大大的,那有什么意思? 一切诸佛出世应化,唯一因缘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世间,破除众生的烦恼执著。那么阿弥陀佛的口业功德成就做了这样一个提示——这个“梵声悟深远”的微妙音声,这个能净化我们心地的如来微妙声,实际就是启迪印契我们心地本来的一个状态。 (岁次辛卯六月初四 2011年7月4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