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三) 先回家来,行化自在


2014/9/4    热度:235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三) 先回家来,行化自在

   我们提一提五种果门。因为在五念门中,第五门还没有展开,我们先跨越一步,来看五种果门是怎么讲的?

  念门有一个心作心是的过程,果门的教法基本上展示的是即心即是,它省略了心作心是的过程。但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心作心是是我们的空间,我们若把这个空间直接拿掉,我们有时候就会不能接受,就是说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东西,你不接受。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东西。就象手机、照相机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慢慢地我们就接受了。一般我们希望自己作为出来一个东西,尤其娑婆世界的人,自我作为的意识十分强。所以念门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方式,对这个即心即是的五种门,我们把名字提一提,折射回来看看是不是有方便?

  一.  近门(身业)礼拜

  二.  大众会门(口业)赞叹

  三.  宅门(意业)作愿

  四.  屋门(智业)观察

  五.  园林游戏地门(方便智业)回向

  五种果门,是即因即果,即心即是,就是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动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把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做了一个交代——用因果同时来展示与念门的差异。念门有一个让我们的心智自由择取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心地的取舍的自由的过程。这五种果地门不这样讲,它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动念缘什么就是什么。因为我们已经成熟了意识的游历自在,对意识的舞蹈已经熟悉了,知道应该择取乐、究竟、圆满、清净、佛所证、顺性,我们已经了解这个了,那下手就很准确了,所以即心即是,不再做啰嗦了。

  在五念门中还给我们心作心是的取舍方便的训练与教育,就象学一个舞蹈动作,没有学会之前,动作要分解地教给你,你学会了,那举手投足就可以做了。前五念门就是分解动作,让我们去进趣、了解、认识我们的意识怎么得到真正的解放?究竟位上的意乐怎么选择?怎么舍弃杂缘?怎么成就二种清净?怎么远离二种浊恶?让我们去审视、思维、观察,在作意自在力上产生事实了,那就来讲所谓即心即是的方便。

  这个“近门”,让你象回家了一样,说往生彼国是回本家本国。它用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把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之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做了一个步步深入、最后得自在的引导。

  园林游戏地就是已经对家彻底了解了,就可以出去游戏了。人们一旦有家了,工作生活疲劳以后,说出去走一走,到后花园去逛一逛,但是要有这个安稳的过程——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通过身、口、意、智的这样一个自我审观,回到家,安下心来,再去游化。安下心来,就是自身的利益已经具足了,已经踏实了、安稳了、没有疑虑了,那么再去娑婆世界、十方世界游化,那就得自在力,无疑无虑,无有后顾之忧。所以前四门展示的还是回到家里,先安心。

  净土一法不可思议,先回家来,行化自在。就是先把自己的身心安顿下来,认知极乐世界是我的本家本国,身心皆有所归了,归向清晰,毫不含糊,来去自由,毫不含糊了,这样可以入第五门,于生死园烦恼林中游化自在。这个自在力是来自于你身心具安,身心得到了安乐与依止,我们才有在生死园烦恼林中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耐心和支持力。要不然你自己尚不得安稳,怎么去支持别人?怎么去不舍有情?

  这个礼拜门为什么称为“近门”?此处摈弃了思维的过程,天亲菩萨讲——“身业礼拜阿弥陀,为生彼国故,即生彼国”。我们要知道意识是自由的,业无所属的,意识可以随意安排,意识国土没有国界,那愿生即生也不成问题。礼拜,就是往生之抉择,抉择就即生,即生就即安即稳,那就近门,表示我们已经回到家门口了。所以礼拜就是回家之意,“愿生即生”在此处已确认了。

  若对五念门真正实践过,我们就知道意识法界是自由的,意识可以漫舞在十方法界中,不管是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意识欲往生极乐世界,那往生是毫无障碍的;意识欲在娑婆世界,那执著于娑婆世界也是毫无障碍的。我们在五念门中,把自己的意念训练的成熟了、自由了,了解了随意自在的自在力就是无自性,业无自性,业无所属。因为无自性故,人的意识在意识法界中是可以自由遨游的,是可以自由抉择的,是可以成为某个角度的事实的。所以愿生即生,在这个果门中就成为一个事实。

  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那就入大会众数。怎么赞叹呢?因为见佛相好了,如亲临其境赞佛,因为你与无碍光明相应故、无对光明相应故、清净光明相应故、无边光明相应故、不思议光明相应故,那你的赞叹就象在大会众中的一样,就是你已经回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了,你来赞佛。

  这每一门就直接把你拉到极乐世界的现场。如宅门,意业作愿得到安稳;然后到屋门,数自家珍宝;熟悉了以后,那你再去旅游,没问题了。

  那我们回头再看现在人念阿弥陀佛,或者净土这个修法,就背离了这些东西,它讲你的功夫如何,而不是让你去亲近阿弥陀佛,亲近极乐世界这个本家本国,去观察彼国的庄严,去认识自心的自由,认识自心的应抉择应舍弃、应回向应不舍。这样一个次序的教法是十分完整的!

  今天先提一提这五种果门,实际就是愿生即生的事实。整个净土教法两个次序的训练——一个是作意,心作心是,一个是即心即是,整个都是以了义教、圆顿的教法为事实的依据而相续的,就是我们现世的利益——不离本座即得往生的事实。

  我们以前接触的可能是人临终了、舍报了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你,你才能往生彼国,那么这个世界跟你是隔阂的。对这一类人,此处这个训练也没问题。这个训练先让你熟悉彼国,先让你看地图、看图片行吧?你没往生没问题啊,你看看介绍的说明书行吧?对这一类固执的人,它也是一个说明书,是一个路线图,是一个往生彼国的指导。那对不固执的人,当下就是利益,就是安乐,就是解放,就是现生即得往生彼国!历代祖师在此处的说法是毫不含糊的!

  当然有情的执著分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人一定要坚持我这个色身不舍弃那怎么能往生呢?有的人就死死地咬住这个地方。那对这一类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极乐世界的说明书,你应该睁开眼睛看一看!那你说说明书我也不看,我就等死!那也没办法,也有这样的人——我就念佛等死,那也没人反对,这毕竟是你自由的权利。世尊允许我们三辈九品啊,允许我们所有的作为与选择。三辈九品都是众生的选择,不是佛的选择。佛的选择是唯生报土,唯是一乘啊,唯是大白牛车。此处若认识不清楚,对极固执有情来说,那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极乐世界的路线图,里面附了很多极乐世界的照片,你观察了以后,说这个地方还很好。

  对五念门和五种门的差异,我们做了一个提示,我们现在还不去讲这个所谓的五种果地门,因为讲它有点太早,就怕大家即心即是的接受力不够,那样听了,也就是过过耳根,在我们的作为中不起作用,所以此处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提示,让大家有一个概念。

  我们还回到心作心是的念门上来。实际这一夏,我的主要目标就是把这个心作心是的作为、心地的自由使大家真正地认识清楚。心作心是实际是一个法尔本然的状态。通过观察,我们对业无所属是有认知的,就是所谓的法无自性、法无我。

  我们要了解心作心是,就必须有一个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观察。你看我们还是凡夫人,我们可以观察极乐世界,去感受极乐世界,去缘极乐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及菩萨的正修行。那我们也可以缘五浊恶世的种种业力,种种贪嗔痴慢疑,种种苦难。这两种“缘”,是由我们的心“作”,即心选择所成熟的。此处很容易认识。

  我们心“作”,选择——极乐世界,就会在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清净庄严中得到加持,得到影响,得到感知。那在“舍九界”的舍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在九界所有泛出来的因缘面前我们可以休息,因为可以不取它,所以舍九界、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这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方法,这个方法实在是你自己可以选择成就的。

  前四念门中,让我们舍九界,实际就是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缘中。就是说九界缘一成熟,除念佛以远,所有的动作、意识我都可以休息,我都可以用念佛来圆成它,在此处都可以休息,即舍弃它,不再操劳它。为什么不再操劳呢?——选择,是我们心地的自由。故成就心意自在所做。

  这个地方要反复地去成熟它,若不成熟,后面五种门我们没办法去学习,就会滞约在念门上,因为念的随意自在我们还没有真正成就,那对即心即是,你不敢的,你会产生畏惧。如果心作心是的选择——我们所依的,都是世尊清净的教法,业无所属也好,法无我也好,无自性也好,我们已经顺着教理教法,又顺着佛的愿望做了如理的抉择,那我们舍九界就是圆成九界,就是休息于九界,也就是于九界缘中得休息,于九界缘中得舍弃,即现缘中舍弃它,不去纠结它,现缘中得休息。

  实际我们大家都需要休息啊,在现缘休息是最好的休息!在现缘之外找休息,反而麻烦。这样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休息了,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可以天天休息了。为什么呢?你若真做一个念佛的人、舍弃九界的人,那你就可以天天休息,睁眼闭眼都可以休息,作为不作为都可以休息,因为你在此处可以不计较得失地休息,不计较人我地休息,不计较是非地休息。

  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休息,就是不操这个心了,因为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心作”,做了这样一个“心是”,我们知道这个自在力是每一个独立的生命对自己的一个尊重,对自己的一个究竟意乐的择取。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独立体的所有意识作为的第一受用者是自己,那我们怎么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呢?那我们一定会择取一个究竟的意乐,或者说真实的意乐,或者说真正地让自己的身心在这个休息中安宁下来,在这个圆成九界中成熟起来。

  刚才提到五种果门,是让我们大家看一看我们还是对心作心是比较亲切,距离比较小一些,一说即心即是就有很大的距离,突然心里有一种陌生,有一种我们驱驭不动的感知,因为即心即是做时即成了,没有过程,就是说你没有品味的时间。这个心作心是还有我们的选择成就这样一个品味过程。

  所以作意是凡夫心的一个特定的作为。《瑜伽师地论》中讲菩萨有七种作意,我们现在的作意就是一个意乐的作意。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充满了辛苦,这个辛苦是徒劳的,是无意义的,是造诸恶业的一种勤劳,那我们需要休息的。这个休息不是无所事事,是在种种作为中不做计较,不做执著,不做对待,以平等心智观察、面对,那这就是圆成与休息。它本来圆成,实际我们本来也应该休息休息。这个娑婆世界对我们造成的辛苦与疲惫,实际很多人都有体会的,只是说不出来。

  我们真正审观了我们意识的深刻的角度的需要。有的人说我还需要很多躁动,还需要很多造作,因为在这个世俗中还有很多未了未尽的因缘,即我们说的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缘,很多很多的,那怎么办呢?——在菩萨增上法中,你可以不散坏地去作为,但要是在凡夫业力中,你很快就迷茫了、迷失了,很快就变成种种恶缘了,很快变成种种苦业的纠结了。实际我们这一生,解脱也好、往生也好、得不退转也好,这是我们的主题,我们在完成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去完成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一定是方便!你的未了情,你可以生生世世以智慧业力、方便业力去饶益它,它不会转换成一个恶缘。那你的未了事,事事可以增上,直至菩提。这在菩萨的因地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的。

  因为现在在娑婆世界的整体业分中,我们大家都是为五障所遮,眼耳鼻舌身意都不通了,五通者稀少,所以你说未来没用。但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这些佛菩萨的作为,可以从文字上、教法上去随顺观察,能了解——我们若是取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事,在迷茫中相续、业习中相续,那我们一定会丢失生命的主题!会陷入无际的轮回的苦海!会在变异中不能把握、不能自制!一直在沉沦与迷失,最后就是个挣扎!而我们若是完成了往生的主题,于法得不退转,能如实地行菩萨不退转之增上业,直至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们所有的现缘或过去缘中,未了的情缘、事缘、业缘等等都是增上缘了,因为你已经在菩萨不退转的业与作为中成熟了,你有这个不退转的加持与守护,那么你在未了缘中就会得到种种的增上作为,所以导引众生趣向菩提,无有舍退。你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那我们在世俗的颠倒业中,在这个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缘中沉沦、迷失与挣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恶劣,变得善缘越来越薄少,因为减劫故,因为共业所促使故,因为无始以来的业力交织你不能自制故。

  那么此处的择取,所以我说究竟意乐是主题,我们人生的主次一旦分明,那我们就是一个自在的人、快乐的人、清晰作为的人,我们不会在人生的选择上再次迷茫!那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条理清晰、因果分明、作为结果分明!

  所以缘佛成佛,主题不变了,然后我们再回头照顾这些未了缘,各修短自在,解决自己未了的缘,各以增上缘而作为,如释迦文佛一样,因为证得应化方便,得自在力故,所以入此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已成熟的因缘令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成熟的因缘结以胜缘,令现世得到清净的加持;未有因缘者亦种下因缘。所以,于一切众生皆做增上。这就是佛陀的出世。

  我们这一生,若是了解了忆佛念佛成佛,随顺佛愿往生彼国,住不退转,然后再修短自在这样一个次序,那我们的究竟意乐得到了一个抉择,方便意乐上你再了你的未了缘,于其各个增上,各个自在,你可以把持,可以运用,可以成熟,可以互做饶益而不做减损。要不然我们在世间沉沦,在未了缘中相互纠缠,那你只能堕落!因为减劫中的共业,你若要个体超越,那只能念佛忆佛,随顺佛愿,成就不退。而我们大家的业相是集体滑坡,减劫故。这个“减劫”不是一个借口,是我们业力所载负的一个事实!我们可以回顾上一个世纪与这一个世纪人类的作为、道德、意识,消费的、情感的、家庭的、社会成员的组成等等,是不是在滑坡?是不是在整体滑坡?要是个体、群体、某个角度滑坡,那好调整,但要是整体滑坡,谁来调整?

  因此对极乐世界的择取,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自尊的第一受用。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有身口意的表达,自己是第一受用者了,所以在第五门回向门中,“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是顺性回施诸佛的教法、饶益众生。对此我们还是第一受用者。那我们在世间做一个自利的人,也是第一受用者。我们做一个贪嗔痴慢疑的人,还是第一受用者!

  意识是业无所属的,其择取完全是由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体来个体作为,个体受用的第一感知者是我们自己。对此我们若生起了尊重,若认知清晰,那我们在这个究竟意乐上一定就会拿得准的!因为这个心意自在的作为是完全由我们每一个意识生命的独立体在做抉择的,没有任何人能干扰我们!尤其是我们学了净土这个教法,我们完整地审观了这个意识法界应该怎么择怎么取?怎么舍怎么不舍?这些角度我们不断地在审观,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那究竟意乐的主题我们就抓得住了,未来世所有的未了情、未了缘、未了业都是增上的了!

  如果这个问题你还没有抉择,那你身边的业还会不断地变异,趣向于恶化。这不是警告,这是事实。你看看你自己身边是不是恶缘慢慢地在增强,善缘慢慢地在衰减?你说我就是个念佛人,那你的善缘增长是有依止的,是有事实的。你如果就是一个随顺着你的业缘情缘沉溺纠缠,那你只能去衰减自己的善缘,慢慢地恶缘炽盛。

  有的人说我很自信,我周边都是善缘,这样的人可能不如实,或者说起码有自欺成分。因为世尊取灭以后,这个五浊恶世中人的心智的变化基本上都是飞跃性的变化。在阅《四分律藏》中我们看到,过去六群比丘、比丘尼,不管他们犯任何过失,都是直语、如实语,绝对不说异语!说了以后然后问世尊如何施教,我当守护。我们现在的人,即使你是个极好的人,极殊胜的人,极了不起的人,你看看你的作为,你能不能事事如实?于语言与事上不做增减?我们要如实地审观现缘,否则难免堕入一种自许与自欺。

  我遇到很多做很多善缘善事的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善缘善事,很了不起,但在善事与往生的抉择上,往生无疑是主题,在这个世上做善缘无疑是增加自己世俗资源的一个方法,就是说你在世俗的资粮上做了一些准备。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自己审观。

  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个究竟意乐的必然的择取!这必然是我们心作心是的,因为我们这个心已经做了细致的审观,业无所属的审观也好,意乐的审观也好,相续业力的审观也好,或者说于彼二种清净与此娑婆世界二种浑浊我们怎么来衡权?这是更有效果的、更有意义的、更尊重的、有把握的、自由的、自在的一个抉择。因为你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浸自自己的现业现缘,或者现实的情感纠缠中,这个整体的滑坡是必然的事实!

  那我们选择了极乐世界,因为是业无所属,不管是彼世界还是此世界,心意自在的作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认知,所以你选择就可以成就,愿生就可以必生!那么往生的必然,在我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尊严中,在我们的第一受用中,一定会做抉择!那我们就知道了,念佛不是逼迫,不是数字,是由心而产生出来的感激、赞美、赞叹、感动、守护、传达、饶益有情、自他二利!

  这个念佛实在是我们的需要,实在是我们的意乐门,实在是我们生命的主题!那些九界所有的作为,除念佛以远的作为,反而是附着在上面的,应该以念佛利益回施的对象,这样我们人生的生命、修行、生活的主题都清晰了。主次一旦分明,那我们就做的主,就不在九界业力海中去纠缠,去迷茫,去倒见了,那我们在九界中就得到了自在,所以舍九界、圆成九界、修行于九界,同样我们在渐次心上,也在某些角度利益着九界。

  念佛这个主题,变成我们是意乐的,是随缘的,是随心的,是顺性的,是一个无疑的念法了!那我们再念佛就不会有强制性,或者说念佛感到很苦,或者没有效果,或者说有某些角度的自我逼迫与任务性的感知,或者说要达成一个什么的误导。这些误导我们都摈弃了,我们变得轻松、喜悦、安详、从容地忆佛念佛赞佛,随顺佛愿,饶益自他,安住在极乐世界的二种清净中。

  虽在娑婆世界,无疑安住于彼国!为什么呢?意识海中无障碍!意识海中名字世界,所以此世界彼世界不过是个名字,名字后面是执著造成的差别,若没有执著,但依意识海,我们随顺彼国二种清净即得安住,摈弃九界即舍弃娑婆。所以未离娑婆,已舍弃娑婆;未往生于极乐世界,已安住于极乐。这个心智选择,是心作心是的最殊胜方便!也就是所谓的我们的心意所作自在成就。这个成就是我们五念门学习的必须的结果!若没有这个结果,那我们这几十天的学习就走入误区了,那我们在此处就应该反思它,我们在净土教法的念门上的学习就应该换角度,做及时的调整。

  因为念佛本身是我们的意乐造成的,本身是菩提心的自然的宣化,本身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力加持所成,是载负着我们的,是由心而发的,是喜悦所成的,是悲智的相貌,不是负担,不是要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是要达成什么功夫,它是一个法性的力,也是一个弥陀的果德的力,它回施给一切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众生,令此众生在业无所属的交换中摈弃九界,接受佛果,安住在二种清净的如实的安乐世界中,摈弃五浊恶世的二种浑浊,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即下的安乐,何以故?业相之相,实无自性。那我们这个心作心是可以有择取方便,在这个择取方便中。即生往生彼国是事实了,

  那么对这个念门,我们的修持就会有一个守护的结果,即所谓心意所作自在的抉择。所以净土三种根性中,心作心是不是利根,也不是钝根,是中性根,是大部分人的心智中可许的。因为说利根,就是即心即是者,多有不许,那干脆我们就从心作心是,顺着《往生论》的教法次序来给大家做以提示。那我们了解了这个“心作”,是心选择所成就的一个结果,我们在这个地方反复地思维、观察,通过礼拜赞叹作意观察这四门的确认,我们再来做回向门的饶益有情、不舍九界的一个顺性的现世的修行者,那我们就远离了在娑婆浊恶世界迷失的畏惧,因为在彼世界已经真正得到了皈依的抉择。

  心意自在所为,一定是在舍九界、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现缘中这样一个唯佛是念的现行中,我们才能转换到不舍一切众生,不舍九界、饶益众生的这样一个次序中。若是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次序,直接就不舍一切,那我们就浑浑噩噩地在此五浊恶世继续沉沦,不能自拔。

  所以这个次序我们一定要清晰。前四念门,入功德,为善巧,舍弃九界、圆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现缘中,那我们知道业无所属,所以摈弃九界之时,唯佛是念,因为随顺佛愿故,摈弃九界,那也就是圆成九界,也就是休息在九界的现缘中,这样我们能入佛功德,因为佛功德是令九界众生休息,令九界众生圆成,令九界众生于现缘中不再挣扎迷失。

  这五念门,前四门入功德与第五门出功德,饶益有情有方便说不舍一切,一定要在次序上我们要反复地自我捶打、认知,在这个地方要去善思维,善观察,不能含糊!有一丝含糊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警觉自己,在自己的意识海中对自己负起责任,因为我们的意识、作为、口业是每一个独立体的第一受用者,应该尊重他,应该爱护他,你应该在这个意乐上帮他抉择,他是谁呢?他无我,所以说你要帮他抉择;他无自性,所以说你要帮他抉择;他在相续,他不断灭,所以你要帮他抉择!他是个名字差别,所以若是凡夫,若是念佛者,若是沉沦者,若是觉悟者,都是靠每一个意识独立体的自我尊重的抉择。所以,顺着法无自性、业无所属,我们来抉择、随顺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的二种清净,那么我们再来不舍九界,不舍一切众生,来回向为首,饶益有情,出生方便。那么我们做一个顺性修行的人,那在这个念门上我们各有所得。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