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智慧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本觉法师)
2014/9/4   热度:340
《心经》的智慧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本觉法师)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自佛教重要的一部经典《大般若经》。因为《心经》太过于重要,智慧太深,因此被单独抽了出来,作为一部单独的经典传世。 在佛教中,《心经》有着十分的重要性。第一,它是字数较少的佛经之一。《心经》全篇只有260个字。第二,它是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佛教诞生两千多年以来,《心经》是被诵持和流布最广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几岁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第三,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是经中之经。它阐述了大乘佛教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般若空观的思想。佛教经典分为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在宛如宇宙的佛经中,《心经》就像是永恒的北极星一般,在人道众生看来,北极星就是头顶星空中永恒不动的中心。同样道理,《心经》也就是大乘佛教经典的根本。 经过以上三个重要性的简单介绍,可以说,学佛之人不读《心经》、不参《心经》,就好比夜晚行路,如果不依靠北极星指引正确方向,难免会迷失在荒野之中。所以,我们要好好端正自己的身心,以一种最恭敬、最虔诚的心态来奉持《心经》、诵读《心经》、研究《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用现代汉语读出来的一种版本。其实我们知道,一来,所有佛经都是经由佛陀所说(《坛经》例外),最原始的佛经应该使用古印度的梵语来诵读和记录的。当然,今天懂得这种语言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不可能要求广大学佛之人都去学习用梵语诵持《心经》。现在我们读到的《心经》,是由古代一些著名的法师翻译成汉语的。翻译中有直译——直接翻译、意译——按照意思翻译,并不要求字字对照,和不译—也叫音译,因为意思太过复杂,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无法翻译,因此为了表示尊重,就直接将梵语的音用汉字表示出来,比如说“般若”、“南无”等,以上一共是三种翻译的方法。所以我们知道,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的《心经》,也并不是原始佛经的原貌。这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其次,为什么不是原始佛经的原貌,又不用梵语去读诵,却不影响我们诵持和研究《心经》的功德呢?大家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担心呢?其实大可不必。我们讲佛陀说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是为了应对世间不同根基的人、不同的事情而随***应变。用汉语简单来说,就是因人制宜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读佛经,是为了要习得佛陀无上的智慧,而佛经的功德,也是在我们运用佛法智慧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什么文字、什么读音,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佛陀的意思,正确地运用佛陀的智慧,就能够获得无上的功德,得到很好的福报。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却不会灭绝的原因所在。现代佛教甚至已经把佛经翻译成了英语、法语等各种世界性语言,流传泽被世界各地的众生,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接下来,我为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心经》全文的大致意思:观自在菩萨——就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知的观世音菩萨,他的智慧能通晓“万法皆空”的最高真理,开示世间一切都是没有实性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色即是空——色就是我们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性的,不具有实性的。我们在了解了“缘起性空”这一宇宙之间最根本的真理之后,便能够以大智慧化解自己的痛苦,并且推己及人地去救度世间一切苦难众生,成就自己的菩提正果。 《心经》之中,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用语。比如前面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除此之外,还有“般若波罗蜜”,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哪怕是一些没有佛学经历的人,也能朗朗上口。可是,我们明白这几句的意思是什么吗?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就属于前面讲过的翻译佛经中的不译原则。那般若是什么呢?以前有的翻译师把它直接翻成了“智慧”,其实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不完善的。因为般若的确有智慧的含义,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凡人的智慧,是没有开悟的有限的智慧,往往夹杂着很多烦恼的,是有缺陷的,这种智慧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比如,我们今天看到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可谓学富五车,学识何其渊博,但是他可能只是专注于某一门学问,并不可能精通世间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这就是有限的智慧。另外,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科学统计,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中高级知识分子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知识很渊博,智力很高,但不一定情商也高,心态也健康。这就是有烦恼的智慧。 而《心经》中所说的“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超越一般智慧的,它是无限的、清净的、圆满的。掌握了般若智慧,我们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地解脱人生烦恼,同时,也就到达了佛陀、菩萨的境界了。而“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连起来就是说:依靠着般若的大智慧,将我们从烦恼痛苦的现实中,也就是此岸,度到解脱清净的彼岸。《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修成正果”了。三世诸佛,依靠的都是“般若智慧”才能修成正果。我们学佛之人,都要这样做。般若智慧就像是渡船上的舵一样,随时保证我们是在正确的航向上行驶。那么,般若智慧是不是太重要了呢?《心经》上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我们学习佛法,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地记住,我们是在追求般若大智慧,只有凭着般若智慧,我们才能学习正法,正确修行,愉快生活,最后抵达圆满的彼岸世界! 那么,综上可知,智慧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佛陀认为,般若智慧是最高的、无上的智慧,应该是可以解决一切烦恼。这样说起来,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解决的样子。各位心中肯定有这样的困惑。其实佛陀没有说错。佛陀认为,世间的一切烦恼产生的原因其实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两个字——“执著”。执著就产生障碍和迷误,执著就像是我们眼前的一片叶子,俗语有云:“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执著使我们容易钻牛角尖,使我们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更使我们固执地坚守着很多错误的原则,因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如何***执著呢?各位肯定会认为,简单啊,执著的对立面就是“放下”嘛。放下就不执著了。可是各位请仔细想想,很多困难、很多不幸,是不是我们放下了就不存在了呢?地震后,我们放下了对苦难的执著,就能够改变亲人离开、家园破碎的事实了吗?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我们放下了,就能够改变腐败、不公等重重丑恶现象的出现了吗?答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放下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般若智慧要解决的问题了。佛陀讲了四十九年法,说了如同恒河沙数的佛经,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讲了这一个问题。归结为四个字——“缘起性空”。 般若智慧要认识的就是“缘起性空”这一真理。因为执著产生的种种烦恼,只要你认识到“缘起性空”、或者说“万法皆空”的真实含义,就能一下破除,你就再也不会执著,自然也就再也不会产生烦恼了。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解释这至关重要的四个字。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只依靠自己而存在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众生在内,都是由各种因缘相互产生作用,也就是所谓“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因果规律是我们这个世间最根本的规律。比如,桌子椅子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木工用木料做成的,木工和木料就是桌子产生的因,桌子就是木工和木头这两个因缘所产生的果。而木料又是由什么因产生的呢?就是树木。树木往前推就是种子、土壤、空气、水分等等原因,这些再往前推就是细胞、元素、矿物质、氢气、氧气等等。所有的原因都能够无限地向前推,而所有的原因也必然能够产生一种结果。这就是“缘起”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性空”呢?再以桌子为例。桌子就是桌子吗?或者说桌子的本质就是桌子吗?不是,桌子是由木工和木料因缘和合而成的。而木料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没有本质,它是由树木和合而成的。如此往前推,可见万事万物都是没有本性的,也就是不能依靠自己而单独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也都会因为因缘散开而毁灭。桌子如果散了就不是桌子,而只是一堆木料。房子散了也就不再是房子,而是砖瓦木石,人也是如此。人的诞生是父母因缘和合的结果,人的生命的结束是因缘散尽的结果。因缘散尽了,人也就不是曾经的人了,生命也就不是过去的生命了。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自我本质的,人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虽然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只是暂时的,不是真正的有,而是假有。万物的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缘起性空”的真实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尘、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缘起法告诉我们: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为我们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各种因素的成就。 但是同样缘起法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既然万物的本性是假有的,是真空的,那么就无需执著。你所执著的东西其实都是假有的,是暂时存在的,是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必然会随着因缘分散而消亡。所以执著是没有意义的,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我们能够看破万事万物的本质,认识到万物的存在跟宇宙相比只不过是一瞬间,那么各种烦恼、各种执著、各种迷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就让我来联系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实状况,谈谈如何运用《心经》中“万法皆空”的智慧来化解烦恼吧。 无可否认,现代社会因为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因缘,生产力空前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都史无前例的繁荣。世界上有部分发达国家的人们已经开始不用为生存而担心,粮食、住宿、医疗、教育等基本的生存条件已经获得了非常充足的保障,这些发达地区的人们开始为如何更有质量地生活、更快更好地发展而努力奋斗。即使是我们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还有很多人处在贫困的生活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比起60年前,至少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似乎不用再过于担心没饭吃没衣穿了。以前认为是富贵人家才能天天享用的大鱼大肉似乎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现在最健康的生活理念反而变成了素食主义。就算是大家目前最烦恼的买房问题,人人都在喊房价高,买不起,但是好像露宿街头的人也没有成群出现,有钱者买房,无钱者租房,总归能有片瓦遮头。总而言之,以前古人烦恼的种种生存问题,现在看来都不再是什么大问题了。 但是,我们现代人有没有就觉得烦恼少了,智慧增长了呢?恰恰相反,现代人的烦恼可能远远超过古代人。无论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还是科技的飞速进步,似乎都没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真正的智慧。抑郁症、孤独症等众多心理疾病在现代人,特别是有知识、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中的发病比例越来越高。很多精英可能事业非常成功,但是精神和心理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是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杀率也特别高。这看起来非常的矛盾对不对?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还是要回到佛陀教给我们的真理——执著才生起烦恼。现代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我们减少执著,恰恰相反,它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执著。我们现代人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对于人生的一切都能令我们生起执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执著财富、执著地位、执著情感、执著生存的环境、执著家庭、执著人际关系、执著拥有的知识、执著自身的见解、执著事业、执著技能所长等。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不舍得放弃,我们想占有最多的资源,占有最多的财富,并且希望永远都不要失去。由于执著的关系,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执著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佛经中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在佛经中简单地归纳为五种,称的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大多数人的生命就是在不停地追求这五种欲望中延续,通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不过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断向外的追求中。 比如说,我们执著于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够完美,是不是够顺利。我们常常听到别人祝愿自己“心想事成”,但是碰到挫折,我们就会心情郁闷,甚至痛苦。我们执著于成功,没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你对你的人生有哪些东西是非常执著的?各位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东西,你认为在你的人生中是无比的重要,是没有了就感觉活不下去的?我想一定有吧。最简单的一样东西:我的生命。我想没有人会否认生命是最重要的吧。 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实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请各位问一问,“我”是谁呢?你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是张三,他是李四嘛。各位,那只不过是个名字,是个代号,把名字拿掉,你是谁呢?你可能会说,你是父母的孩子,是谁的妻子丈夫,是谁的朋友同事等等。那都是你的社会关系,按照缘起性空的理论,你都是要依靠这些社会关系才真实存在的。大家再往下追问,就会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吧。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你以为“我”是我,但其实只是各种因缘的假合,并无独立可言。你都没有独立性,那么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不可或缺是不是也没有什么根据呢?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什么人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好像没有吧。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地球离了谁都转”。我希望各位除了对别人说这句话之外,也常常对自己说说看。多说说,你的心态就能平和好多,你的身段也就能放低好多。 其次,我们来问一问人生最关键的问题——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很多人念佛就是想求个往生,希望死后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不错,我们想一想,人是在世的时间长,还是死后的时间长呢?人诞生之前,人死亡之后,宇宙都无始无终,你在世不过短短百十来年,跟前后相比,哪有一点点可比性呢?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这短短的在世一生的享乐而造下恶业,犯下错误,我们就要用漫长的来生甚至来生的来生来承受果报,为自己这一生的错误还债,甚至因此无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笔账实在太不划算了。 再接下来,我们说说小的问题。有些人执著于财富。为了生意上的一些亏损,为了一点祖上传下来的家产,而导致与亲人撕破脸皮,六亲不认。我们不是常常听说不肖子孙争夺家产大打官司的事情吗?也有人因为股市里亏了钱,或者是投资失败,有想不开跳楼的,有产生恶念去犯法的。这种事情媒体不是也天天都有报道吗?大家想一想,财富这个东西,在你出生之前属于你吗?在你死亡之后,又能被带走吗?都不可能。财富只不过在你手上停留短短的几十年,这已经算难能可贵了。而对于一些富豪、大企业家来讲,他手上的巨大财富其实更不属于他自己,他只是在为社会保管财富,他应该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如果就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诸位觉得值得吗? 我们都想占有一切。穷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满足,于是就希望过上方便舒适的日子。希望有各种家用电器,希望出行有代步工具,工作之余,希望能多些消遣方式,工作也希望越有价值越好,能创造越多财富越好。要满足这些希望就得拥有大量的财富,为了赚钱就得拼命地工作。然后,有财富的人,希望有名誉地位;有名誉地位的,希望有更大的权利。如此等等,欲望无穷无尽。总之,别人拥有的,我也得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们在不停地追求,不断地占有中度过。处在欲望中的人,总是忘记已有的东西,而去追逐未有的东西。 我们还希望和别人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你坐好车,我得坐更好的豪华车;你的孩子考上名校,我的孩子就得送出国去念书。还有比官儿大的,就更可怕了。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他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用比较心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会满足的。 这些现代人的毛病,我想大家也有很深刻的体验。有人执著于地位,有人执著于权利,还有美貌、享乐、感情、人际关系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欲望的执著,其实都导致了痛苦。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地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得像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如果我们都能用般若空观的大智慧去观照,还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如此执著的呢? 执著使我们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学生为升学而奋斗;知识分子为职称而奋斗;工人为月薪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政客为更高的权利而奋斗。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奋斗。真正留给自己内心平静安宁的地方有多少呢? 所以我们要反复去读诵《心经》。在《心经》中,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宁静。只要你能“照见五蕴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心经》针对我们对万法本性的错误认识及执著,揭示了宇宙的真理是“无自性空”,目的就是要我们放弃错误的认识,同时也放弃对它的执著。只要我们依般若大智慧,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开启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之说。大家今天来这里听经,就是成就自己成佛的殊胜因缘。大家都是未开悟的菩萨,一旦开悟,便是人天师表,如同佛陀一般。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参学《心经》,就是在成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实在值得恭喜。末学学识有限,如果讲的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不吝赐教,各位也是成就我法身慧命的大菩萨!阿弥陀佛!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