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40~49)
2014/9/4   热度:497
傅味琴: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40~49)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3)(总第40)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提要: ■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点好 ■ 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 享受声音的美会起贪执心,念诵是为了修行,不必求好听 ■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 讽诵经咒,不能世俗化 ■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点好 佛教不追求名利,一切的庄严全供养佛菩萨,自身呢,不管是名字也好,穿衣也好,要朴素,在家人要越朴素越好,出家人要遵守佛制。前两天,有人跟我说,她上次回去探亲,有人就说她,“你现在怎么不打扮了,变成‘阿土’了?”我笑笑说,“今天我穿的这双布鞋,一是轻便,二是舒服,还有一个你知道是什么?”她想不出,我说:“还有一个叫‘阿土’。”修行人嘛阿土好啊,你把一个“洋”字改为“士”字很困难,土字改为士字很简单,“士”即三士道,阿土转为修行人,很容易,洋派转为修行人就很难,因为他洋的瘾还没有过透。 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现在中国出现了很多金发女郎,可她们不是真金,是假金。你把头发染成金色,也不见得会有一个白马王子来喜欢你(笑)。有的头发一根一根像铁丝那样,我也不知道他擦了些什么东西。头发是细柔的好,男同志的头发硬得像鸡毛那样,有什么好看?婴儿的头发很细柔。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享受声音的美会起贪执心,念诵是为了修行,不必求好听 话再说回来,修行不要求美,不要求时髦。念诵也是这样,不要求好听,念诵是念诵,唱歌是唱歌,两码事。唱歌为了享受,念诵是为了修行。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想的好,但是事实往往不是那样,可是他就转不过来,这叫自得其乐,自我陶醉。我来问问你们,我这个老师讲课就是那样土里土气,假如我有一天,穿了笔挺的西装,打了血血红的领结,头发虽然没几根,也擦了油(众笑)。你们喜欢哪一种?(下答:“两个都喜欢。”)啊!你这个心理好像做新娘子那样(众笑),因为新郎个个穿西装的。念诵是为修行而念诵的,去享受声音的美,你会产生贪心,会产生执着。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我们眼睛看人,如来说过,要看丑的人,看病人,看老人,如来不主张我们去看年少英俊的,打扮漂亮的。但众生有个习气偏偏喜欢看,因此投合众生习气的东西,众生就特别相应,特别喜欢,所以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都变音乐化了。磁带里的大悲咒,完全在唱歌。把释迦佛的传统的佛教,进行了艺术加工,搞得面目全非,这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好好要考虑考虑。 讽诵经咒,不能世俗化 如今佛门大都在为钱做经忏,噪声实在太大。修行人要避免噪声,听多听久了要发神经病的,这是外国科学家说的。一天到晚咪里嘛拉,咚咚咣,还拉开喉咙唱得起劲,我是什么也听不懂,好不容易听懂了一句。一听,连唸一声观世音菩萨圣号,都像唱京戏、唱越剧那样,嗯啊嗯啊的,除了能拿到红包包以外,还能享受像唱戏那样的情调。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他觉得唱得好听,他自己就会学着唱,即使他不是一个演员,也没有业余剧团,也没有行头,戏装。他也拉开喉咙唱几句,叫清唱,靠这样来获取歌舞伎乐中的快乐,我看佛门里靠拉开喉咙来高兴高兴,这也离开修行太远喽。我年轻时候听到的唱唸,跟现在不一样,那是非常和雅的,现在的唱唸听起来,不是京戏的调,就是黄梅戏的调,或者是越剧的调,统称小调,这样就变成世俗化了。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有人说现代的佛教,也在向两极分化,一个是走向世俗化,一个是走向研究佛法的道理。像你们来到佛学苑学习,是喜欢研究佛法的真理,拉开喉咙唱几句什么戏调,那就是世俗化了。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修仪轨时,会越修越欢喜,越唸越轻松,心就逐渐安定下去了,这是靠什么力量?就是靠念诵、修观、达理。咱们好好地照仪轨的音声去唸,加上随文入观,能够起法义的作用。而且这种身心上的舒畅,就像会渗入到你全身细胞里一样,作用极其微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4)(总第41)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提要: ■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 “般若无体”,从空缘起 ■ “显之于事”,恰到好处,即是般若 ■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 威仪也要恰到好处,太死板了,也就没生气了 ■ 说话的内容、速度、语调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初修念诵的人,虽然唸得慢,为了不唸错,他会很认真地唸,因此容易止住妄想,可是要真正做到随文入观,还是要靠唸熟了才起作用。 能海上师讲:“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倒,始名般若。般若无体,显之于事,亦犹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般若无体”,从空缘起 怎么知道今天有电没电,电又看不见,一开灯,灯光亮了,就说今天有电,灯光不亮,就没电,所以电虽然看不见,你可以看灯光,般若智慧也是这样。“般若无体,显之于事。”法无定法,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这就是说明了一切法体性空。既然空了,就没有体。一切有都是缘生的,一切缘生的有也会分散,所以缘生的体就是空,空就是会变,不是固定不变的。般若智慧就是讲,一切法缘生,一切法体性空。缘生的体就是空,所以般若无体,成佛也是成一个空的圆满。 “显之于事”,恰到好处,即是般若 “般若无体,显之于事。”般若无体怎么看得到?“显之于事”,般若会表现在我们做的事情上,你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恰到好处,没有什么漏洞,也不多也不少,刚刚好,这就是表现了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一个圆满的境界,你做事,不论小事还是大事,能做到圆满,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大事能体现般若,小事也能体现般若。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一个人的组成部分就是身口意,一个修行人能够修到身无倒转,口无倒转,意无倒转,这就是般若智慧。无倒转是根据什么标准?要以释迦佛说的法为标准。众生是颠倒,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这才叫无倒。要把颠倒的东西转正,转偏了也不行,转过头了也不行,往那边倒不行,往这边倒也不行,要刚刚好,恰到好处,才叫般若,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 威仪也要恰到好处,太死板了,也就没生气了 我们没有威仪不行,但威仪也不是死板板的。例如听法,趴在桌子上,一只耳朵休息,一只耳朵听,眼睛闭起来,闭目养神,这就没有威仪。假如说法的人,坐笔直,眼睛不动,脸也不动,只是嘴巴动,这也死板得太过分了。我以前总被人家说闲话,说我这个老师讲起法来不庄严,说得我有时候心里有点砰砰跳,后来我看到好几位法师讲法时,表情动作也很自然,讲起话来也挺风趣的,就没有人说他闲话。记得有一次听法师讲,他要去开会,被看门的人挡住了,他就说,“你不让我进去,我就唸倒霉咒,让你倒霉!”就呜呜噜噜地唸了起来(众笑),可把看门的吓坏了,“别念了,别念了。”就让他进去了。学威仪也要恰到好处。 说话的内容、速度、语调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口呢,说话也要恰到好处。有许多话,你说得太过分了,也不好,说得不够也不好,加了一些不妥当的话,更不好。这三年来,我一直说要训练口才,到现在还没开始,难怪我的学生有些当了老师,在语言方面有很多地方不恰当。有一次我听他讲课,他的“口头禅”特别多,“你们知道了吗?”“你们懂了吗?”但又不需要人家回答,这就不必要嘛。还有讲经说法,不要20个“啊”,“这个这个”,要改掉。还有的人,说话太慢了,“今天是一个……”(众笑)听得人肚肠都痒了了。还有的太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众笑)。还有的快到把二字都连在一起了,“今天天冷,要穿‘苗’,你的‘苗’怎么破了?……”什么叫“苗”?他把“棉袄”连在一起成了“苗”。有的说话不连贯,断断续续。还有的说话没有标点,咕噜噜一口气滚下去。有的速度太快,从前有个天津来的,跟我说句话,我都来不及听清楚,他咕噜噜一转,没了。我说:“你刚才说啥?”他咕噜噜一转,又没了。 说话应该训练,有时要像小河的水静静地流,有时要像黄河之水一泄千里,想昏沉的一下子就醒了(众笑)。听得高兴了,活跃了,免得他太激动,再小河的水静静地流,今天且不谈这些技巧,只是启发一下,例如我常先不讲这个问题的中心,因为一讲你们不好懂,我就绕圈子,把这个中心包围起来,再一圈一圈收紧,收到最后自然就能显示出题目的中心来,人们就容易懂。有时候你想要知道底下一句,我又故意拐弯了,为了要听底下一句,那你就集中精力等吧。可是这一套太灵活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5)(总第42)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提要: ■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但是最要紧说话不要颠倒,要随顺法义说。不能宣扬世俗情调,例如不能说,“这个女孩子虽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当然说明问题可以,但不能宣扬,要多讲观身不净。一个出家人更不能说:“哪有你们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现在啥个时候了,还讲戒吗?”,“戒可以改变改变了。”也不能说:“末法时期啰,正法行不通了,应该用末法来度众生。”也不能说:“我到社会上去赚一大笔钱有什么不好呢?我可以修供养呀。”赚钱就是求利,为名为利全堕落。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从前我曾对学生训话说:“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饭就吃,明天没饭就饿死!考虑什么!”有的学生总是动脑筋去赚一笔钱来供养,只要你修行,用不着你供养,你来了,我供养你。听过我训话的人,都会信心坚固。说句笑话,你真的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你也成就了,因为你什么世俗心都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觉悟。这是讲的意。 所以最要紧的,身口意无倒,不能离开佛法一步,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能做到这样,你才能显出般若智慧来。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时生活里,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会,因为他看看就会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媳妇,婆家很富有,客厅有红木茶几。茶几,她在娘家时从未见过。她叫不出名字来,怎么办?她到厨房里抓一把烧火的砻糠,放在茶几上,老爷出来看到了,就说,“谁把砻糠放在茶几上?”哦,她懂了,这叫“茶几”。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随时随刻细心观察,细心思考,巧妙地处理一切问题,这种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东忘了西,想出来的事情,没头没脑的。比如,这杯药冷了,该怎么办?(下答:去热)去热一热。但是有的人不这么想,“再冲点开水(众笑)”,再冲点开水嘛,药的浓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说句笑话,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折纸,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点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来还是歪了一点。有一年在苏州,学生们都热心地帮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时候,不好,全部报废,因为油墨都给擦糊涂了,他们把纸对折齐整后,再用手指一抹,去压平它,纸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纸上,字都看不清楚了。还要我去教他们,我用一张白纸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压就很干净。可见有些人听法听得久了,做起事情来还是没头没脑的,就是因为听了法不思不修,那怎么出智慧?所以说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能海上师说:“念诵为修般若之条件。” 修般若必须根据佛法法义去悟。念诵是唸经文里的话,经文虽是名句文身,每句话都有法义,你听了法以后,在念诵中,一边唸,一边去思维法义,这也叫随文入观,思维法义也叫观。我们现在的修定是观种种境相,但是观法义也叫观,例如我们观四谛法,也是观。观苦谛,不一定真的观一个苦的境相,是叫你去思维生老病死的苦,并非一定要观起一个弯腰白发的老人来,也并非一定要观起一个气喘叫疼的病人来。 所谓思维就包含着观,同样的道理,唸诵的时候,你去思维法义,就等于去观这个法义。至于具体境界的观法,现在因为事情很忙,学修很忙,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们修《文殊法》修八供,作阿刚手印时,要懂法义,阿刚是冼澡水。要观手里捧着一盆冼澡水供养如来,布白是供花,作布白手印时,就要观想成一朵花,还可以由一朵花观成无数朵花,修到文殊观的时候,“从空之中阿字转成月轮”,空中要出生阿字,阿字要放光转成月轮,月轮要观成平面的,一步步观,乃至观到宝剑里的“的”字放无量光去召请十方如来,每个光头上都有个光丝,光丝的头有位光钩,这么细的观,哪有不成就的,你们现在不必修,以后会教,什么时候教?等想走的人都走光了,可能教。(众笑)俗话说宝剑赠英雄,留下来都是英雄,这是说风趣话,鼓励大家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坚固的道心,一定要在今生成就的决定心,有法就有成就,没有法哪来成就,有了法成就不成就看你自己了。现在下课。(2001.6.5 第十五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8-1)(总第43) ◎ 傅味琴 讲于 2001.6.13 念诵是入定的导引 提要: ■ 文殊仪轨的组织是个圆满的法 ■ 智慧表现在我们身口意动作上 ■ 读经要求法义,能否解如来真实义,还得看你悟到什么程度 ■ 利人不利已,始终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达不到究竟的自利 ■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处 ■ 念诵是入定的必备工作 文殊仪轨的组织是个圆满的法 “般若无体,显之于事。亦犹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文殊法即是修般若的法。要修般若、成就般若,其它的法也要具备,文殊法就是由其它法的基础来进入文殊般若,所以文殊仪轨的组织是个圆满的法。 智慧表现在我们身口意动作上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慧相就是智慧相,我们经常举生活上一些事情,看你做得是不是恰到好处来观察你的智慧相。这不过是举举例子罢了,更重要的智慧就是我们身语意的动作,在这方面做得好就能度得了自己,也能度得了众生,这才是真正起大作用的智慧相。真正在自利利他上起作用的智慧相就是自己能断烦恼,同时能够以善巧方便度得了众生。善巧方便大家都需要,可是真正的善巧方便是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太重,不太轻,不太多,不太少,这就比较难。在《阿含经》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形容词,描述这个人,很庄严或者很美貌,常有这样的话,不高也不矮,不白也不黑,其实从智慧上来看,就是形容这个人的身材相貌恰到好处。 读经要求法义,能否解如来真实义,还得看你悟到什么程度 附带提醒一句,无论是看经书,或佛教的文学作品,都要追求其法义,否则,个人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很难悟到如来真实义。《阿含经》有的人看成是一部释迦佛当年在人间生活的记实,有的人看成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实每篇都具足佛法的意义。能海上师说《阿含经》还具足密教的密意,显教的人看《阿含经》讲的都是显教法,能海上师能看到密教法义,就看你悟到什么程度了。 利人不利已,始终是凡夫,利已不利人,也达不到究竟的自利 做到既能利己,也能利他,就是恰到好处。光是利他,而不利己,精神可嘉,可是自力不足,说到底咱们还是一个凡夫,还不圆满,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广大地利他。如果只利己而不利他,也不圆满,也达不到究竟的自利。如果是损人利己呢,那就变成造恶业了。损人不利己呢?那是颠倒的大愚痴。 修行走中道,才是恰到好处 在利己利他的工作上,要处处做到恰到好处,必须要修精进,不修精进,不修禅定水平就提不高,也不圆满。可是也不能过分地精进,猛力精进的人,如果你到水平了,咱们就不说了,不到水平,整天像茅山道士那样打坐,就不恰当了。外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第一,外道虽然有讲断七情六欲,其实真正修到后来,他们仍然断不了欲。第二,为了要达到目的,就拼着命干,这些都没有做到恰到好处。修行要针对自己的烦恼,在断烦恼过程中不偏左也不偏右,走中道,那才是恰到好处。 念诵是入定的必备工作 释迦佛教导弟子要念诵,佛弟子当年经常诵佛所说的偈,不通过念诵,修禅定难以入定。念诵就是在做入定的准备工作,怎么入定?自己对这条路线首先要搞熟,就好比要赛跑了,运动员先在原地活动活动手脚。所以不要以为念诵对修定有防碍。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8-2)(总第44) ◎ 傅味琴 讲于 2001.6.13 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 提要: ■ 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 ■ 心能按规定的路线动,就能自己做主人 ■ 观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 人不能脱离现实,佛法不过是改变一条路线 ■ 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 ■ 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 凡夫还得从动进入定。动与定是相对的,是辩证的,如果想从不动求得定,那就等于一个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你看他坐着一动也不动,其实他是个傻傻乎乎的人。即使在修定作观时,我们的思维还是保持着动,否则没有心的觉照就成了枯定。佛讲的法是辩证的,我们修行,就要按照佛的法去修。我们修定的时候,身子不能动,连舌头也不能动,其实呼吸器官还是在动,心脏还是在跳动。如果呼吸,心脏都停止了,那你也不可能入定呀。所以,不要执着某一点,往片面去发展,这样就会搞偏了。 心能按规定的路线动,就能自己做主人 心也是如此,修定止住了妄念,如果你不让另一方面动起来,你这个定就是修止不修观的外道定。所以我们要修观,观就是心里在动,不过不是乱动、妄动,而是按照规定的路线动。最后修行人的心能自己做主人。自己做不了主的就是凡夫众生。 观一切如幻,由幻入空 我年轻时,有次到一个居士家去。夫妻俩在讨论怎样入空,一个说“由空入空”,一个说:“从有入空”,我一进门,他们就问我,我说:“由幻入空”。如果说“由空入空”,虚空只有一个,哪有从这个虚空来进入另一个虚空的?放下就是空,难道放下后再来一个放下?如果说“从有入空”,“有”对空有碍,它会破坏空,所以佛经里经常要我们观一切如幻。我们现在的动虽属有,但要观它如幻,我们修观想的境也是如幻。 人不能脱离现实,佛法不过是改变一条路线 念诵也是如此。念诵时要读文字,要作观,有时还要举腔,就是在动,这个动是你入定的前导,而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妄动。脑子里乱想,嘴巴一动就讲世俗烦恼话,这也是动,可是动不出好结果来。佛法不过改变一条路线呀。比如说,世间上的人吃饭为了去赚钞票,我们修行人吃饭为了修行,人总要吃饭,人不能脱离现实。吃饱了一个忙名利,一个忙修行断烦恼,路线改变一下而已。 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 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你修定的观照般若也没有。因为没有语言文字你怎么懂得修定啊?你怎么知道如何去修观啊?我们念诵的都是佛法,都是佛的智慧,当然是出生实相般若的条件,我们当然要把唸诵修起来。 能海上师说:“法从因缘生,因缘即组织也。念诵仪轨时须摇铃,并结手印者,盖籍之摄持三业,由此即能作观入定。” 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法从因缘生”,没有因缘,法就出生不了,一切法都从因缘生,所以叫缘生法。举个例子,今天早晨给你们开示以后,听到一句话,说“我懂了”。这个懂就是缘生法,因为我讲了,你才懂。懂些什么呢?“老师的讲法就是修行”。因为你听到了,再通过自己思维,你才出生了这个念头,还是缘生法呀。所以“诸法从缘起”,就是这个道理。“因缘即组织也”。盖一个房子,也要把砖头、木头、泥土等这些材料组织起来,那才能建成一个房子,你讲一段话也靠组织,这种组织叫构思。写一篇文章也要靠组织,要把词句、含义都组织起来,才成一篇文章。一本佛经也是这样,后来的祖师发现每部佛经都组织得很好,就把它分成什么“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个军队,也靠组织,有兵没有将,有将没有兵,这个军队怎么打仗呢?所以一切都是组织起来的,也就是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8-3)(总第45) ◎ 傅味琴 讲于 2001.6.13 念诵仪轨,能身口意同修可摄三业 提要: ■ 念诵仪轨时,身口意同在修,故能摄之三业 ■ 佛教不要用神秘来吸引人 ■ 法高人不高,不会作观,唸经又打瞌睡 ■ 有人竟说:可以把业障封起来 ■ 显密修法都要搞清楚,各人各法就会离了谱 ■ 了生死得靠断烦恼,断了烦恼就得漏尽通 念诵仪轨时,身口意同在修,故能摄之三业 “念诵仪轨时须摇铃,并结手印者,盖藉之摄之三业,”仪轨本身就有组织,由加行、正行、结行三部分组织起来,念诵的时候,要达到摄持三业,也得要组织。三业就是身口意,口念诵,是口,身呢,两只手要摇铃结手印,意,要随文入观,就是那样组织起来的。所以身口意如果能同时修,一修就全抓起来了。摇铃啥个意思?可以从各个角度说,第一起个音调的作用,配合一些佛教的音乐,佛教本身就有音乐,何必弹钢琴?第二是表法,铃表说法,杵表降伏。法上常说,铃声振动三界,当然天魔波旬的魔宫也会振动。从摄持三业上说,你在口诵的时候,你身子也在修行。 佛教不要用神秘来吸引人 很多人把铃杵看得很神秘。由于众生本来就有个喜欢神秘的根子,就很容易去追求神秘。比如听到一个魔字,头脑里总是这种魔,那种魔,其实哪有这么多魔?从法义上讲,内心的烦恼是内魔,外境的干扰是外魔。外魔最厉害的就是五欲,魔射的箭,就是射五欲的五花箭,而不懂法义的人,听到这些名词马上就倒向神秘去了。末法时期有挂着密教牌子的人,却用神秘来吸引人,我很担忧后世的人把佛教搞偏了。以前我在一个女众佛学苑教禅定,课后有个比丘尼要我等一下,她要去拿样活佛加持过的东西给我看,说 “临终挂在头颈里,一挂就能往生了”。我说,“你别拿给我看了”,因为我不信。我很想问她一句,“那你现在还唸佛干什么”?真有点像《封神榜》里的“法宝”了。深圳还出现了一个“快速成佛”班。还出现一个叫“阿弥陀佛功”,都是利用人们不懂法追求神秘去吸引人。有几个年轻人学密回来,对唸佛求往生的人说,那边一次送往生送走200个,有人半信半疑,总觉得奇怪,就问,“这200个人是一次全命终了,还是陆续陆续去的?”像这样,把释迦佛49年的法抛在一边,以送往生来吸引人,真叫末法时期。 法高人不高,不会作观,唸经又打瞌睡 从前有个人唸经时举杵摇铃,结果打瞌睡了,瞌睡一醒,油灯的油也烧光了。这个瞌睡的时间可长了,这样唸经有啥用?还说有修大手印的人,往往连个光明观也不会修。 有人竟说:可以把业障封起来 我在能海上师身边受的影响很深,对这些搞神秘的,搞稀奇的都不感兴趣。我只知道把我学到的法去修行断烦恼。有一次我到成都昭觉寺,清定上师不在,我在客厅休息时,进来一个人,手里拿的念珠特别大,人家给他介绍,这位是傅老师,他一听就来兴趣了,坐在旁边跟我讲,“在某某地方,开顶,特别殊胜,(开顶是把草插进顶门去。)这地方开顶用的草特别粗,这样,准能往生”。他一面说话,一面还在拨念珠。我问“那么本人的业障呢”?他回答我,“这个开顶能把本人的业障封起来”,等等。对他神奇的宣传,我只好朝他笑笑。 显密修法都要搞清楚,各人各法就会离了谱 所以要把密教是怎么回事,弄弄清楚,就好比唸佛怎么往生的也要弄弄清楚,否则的话,你会走错路。我们修行最好还是根据最早的传承,比如修净土法门,最好根据初祖的传承,假如一祖一个样,到后来就离了谱。我们这个法流是显密圆满的,从宗大师从师于阿底峡尊者开始,所以我们要根据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的传承。我们修文殊法,菩提道次第就是要知道显密圆满的法是怎么修的? 了生死得靠断烦恼,断了烦恼就得漏尽通 神通变化确实有的,但佛弟子不应该去追求神通,偏了方向,就很难了生死。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也不能使佛教兴起来。了生死还得靠断烦恼,我常说我不去修天眼通,也不去修天耳通,也不修他心通,我只求智慧、断烦恼修一个漏尽通。其实漏尽通修成就了,其它五通也就自然出生了。佛是无上圆满彻底究竟,佛叫我们要断烦恼,断了烦恼就得漏尽通。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8-4)(总第46) ◎ 傅味琴 讲于 2001.6.13 除赞三宝之辞,不得歌音念诵 提要: ■ 巫婆鬼附身,见钱就眼开 ■ 破迷信,破到他身上,他就恼火了 ■ “神”是大力,智慧上要通得过去,才能称“通” ■ 摇铃举杵能摄持三业,不易妄想昏沉 ■ 手印是表法,却被外道称为功法 ■ 除赞三宝之辞,不得歌音念诵 ■ 出家人不得歌舞观听,怎能听“四季小调” ■ 念诵不能讲究好听,只要声调和雅即能感人至深 巫婆鬼附身,见钱就眼开 可是众生心里有迷信、神秘主义的种子,一直到现在,人们还会去信巫婆,以为她真是观世音菩萨。其实她是鬼附身,有的连鬼附身都没有,是假装的。从前我们演出过的一出戏叫《戳穿迷信》,一个巫婆装腔作势,开始打哈欠了,好像神上身的样子,慢慢就唱起来了。旁边一个人不信这一套,说了一句话,“哎哟,谁的100块钱掉在地上了”。这个巫婆马上睁开眼睛说,“哎,是我的”。那人就说“你怎么睁眼讲话了,神跑掉啦?” 破迷信,破到他身上,他就恼火了 很可惜,到了末法时期,法都没有错,由于有些人不要法,把修行搞错了,却走上一条愚的道路,无知得很。我公开讲,我不信宗教,因为我是释迦佛的弟子。所有的宗教都带迷信,我就是破迷信、反神秘。所以有些人听我讲法听不进去,因为破到他身上,他就恼火了。 “神”是大力,智慧上要通得过去,才能称“通” 要知道,漏尽通,才是真正能了生死的神通。举例说,你没开智慧,这个法的法义你就通不过去,通不过去就没有力量,不能称“神”,“神”是大力,你通不过去,又怎能叫“通”?等你开了智慧,这个法义,你能通过去了,能够对法义有透彻的理解,也就是悟了,那才是真正的神通。智慧上要通得过去。 摇铃举杵能摄持三业,不易妄想昏沉 对摇铃举杵不要有神秘感,这只是一个摄持三业的方法罢了。摇铃举杵能使人不容易打妄想,因为什么地方要摇铃,什么地方要举杵,你一打妄想就搞错了。同时还不容易昏沉,铃子叮当叮当一响,你会惊醒。举杵摇铃主要摄持身业。 手印是表法,却被外道称为功法 “由此即能作观入定”,那就是摄持意业。念诵仪轨,还要结手印。哪一段要结什么手印,也有规定的。手印也是表法,佛菩萨一看就明白,所以容易相通。我们今天结的手印全是表法,没有什么神秘的。外道气功,连释迦佛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也说成是功法,全是胡说。他们只能哄不懂佛法的人。廿年前有一次我在一个信佛的人家里念诵文殊法,旁边有人看我做手印,他边看边笑。等我修完了,他说,“你做手印的时候,我看见佛菩萨都来了。”真是胡说,原来他是一个不懂佛法的人,我可看不见。 能海上师说:“除赞三宝之辞,不得歌音念诵。诵熟则声调和雅,感人至深。” 除赞三宝之辞,不得歌音念诵 唸仪轨要声音和雅,但不得用唱歌的音调来唸,除在庆祝佛菩萨生日时,可以开许,把赞三宝的一段可以唸得好听一点,但一般经文仍不许用歌调唱。只要唸得声音和雅就可以了。 出家人不得歌舞观听,怎能听“四季小调” 修行人怎么能唱歌啊?很多年前,我们到个小庙去,还没到门口,就听里边在放歌曲磁带,我说“这个庙里怎么放起《四季小调》来了?”《四季小调》是解放前的一首情歌,什么棒打鸳鸯两分离啊,我听了真不舒服,出家人不能歌舞观听的。后来别人告诉我,“调是《四季小调》的调,但是里边内容都换掉了”,可是内容谁听得清楚?我听起来只能听到《四季小调》,你既然要唱佛教的内容,就可以用佛教唱赞的调,何必用社会上的狼(郞)呀狗(哥)呀这种小调?《济公歌》我也反对唱,唸佛不好好唸,偏要像唱歌那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又“嗨!嗨!”两下,真听不进去。 念诵不能讲究好听,只要声调和雅即能感人至深 念诵《文殊法》,长行要用长行的调子唸,不能唸成颂的调子。有的地方,都把长行唸成颂了,说这样唸好听,佛教不能学世间上一套讲究好听啊。以前我在能海上师身边,有的人颂唸得太好听了,能海上师就指出:“不对,不对”,他常给大家改正。只要声调和雅就可以了,尤其现在你们老同学唸经时声音太响,把我的声音压下去了,结果自成一套,经常会变调。这里有我从前唸诵的磁带,你们可以听听,声音很和雅。我那时候条件比你们差,没有人手把手地教,可我怎么学会了?今天我辛苦地教,你们还是学得不像我,因为你们我执太重了,总是要拐到自己的那一面去。仪轨唸熟了,声音非常和雅,声音一和雅,心就能逐渐静下去,连旁边的人听到了也会深深感动。 今天讲到这里。(2001.6.13第十六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1)(总第47)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修文殊法开智慧是第一步 提要: ■ 心中没有众生,你到哪里去成佛 ■ 要止恶修善,但不要停留在人天乘 ■ 不能带着烦恼度众生 ■ 修行难成就,因执着心太重 ■ 菩萨不离世间,是为了愿力度众生 心中没有众生,你到哪里去成佛 无上乘即金刚乘,是以成佛为目标,又称佛乘。我们知道佛法中有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出离乘出离生死,证罗阿汉果;菩萨乘,广行六度,广度众生;菩萨乘后面是无上乘,即金刚乘,金刚就是成佛的意思。这四种不能分开,不能以为得到修无上乘的法自己就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得到的法最无上。众生为成佛的父母,是成佛的基础,你心中没有众生,不修菩萨道你也成不了佛。如果不修出离乘,你到哪里去成佛?也从来没有一个没有出离生死烦恼的佛。 要止恶修善,但不要停留在人天乘 你不修人天乘的止恶修善,修起来福气不够,障碍很多,但也不能停留在人天乘就满足了。所谓“前世不修今生苦,今世不修来生苦”,这个意义太小了。修人天乘也是为了出离生死,也是为了成佛,止恶修善这个基础无论如何要有,所以不要小看了人天乘,心有大小,法无大小。我是为了成佛,为了度众生而修人天乘,这就是对。为了享福修人天乘,这就不对了,那你就停留在人天乘了。 不能带着烦恼度众生 我们修出离乘断烦恼、了生死,也是为了广度众生,只有自己断了烦恼以后,才能做到广度众生。否则你带着烦恼度众生,众生看见你害怕,怕你偷他东西,怕你让他上当。所以必须要在断烦恼的基础上去广度众生。如果你只管自己断烦恼,不度众生了,这就不好了,你停留在小乘涅槃里,佛呵斥为灰身灭智,焦芽败种。不过我们要明白,佛是站在大乘角度说话的,如果站在人天乘来看,阿罗汉是非常了不起的。 修行难成就,因执着心太重 所以要辩证看问题,什么角度说什么话,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广州的角度看福鼎,福鼎就称北方,从南京的角度看福鼎,福鼎就称南方,同样没错。福鼎也是北方也是南方,你不能固定说福鼎是北方或南方,那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法无定法。末法的众生执着心厉害,所以不能成就,自己一执着水都泼不进。 菩萨不离世间,是为了愿力度众生 修菩萨行也不是专门为了行善而在世俗里流转。一会儿做国王,一会儿做大臣,一会儿做爸爸,一会儿做儿子,那叫流转生死。菩萨乘是乘愿再来,愿力所使。为了度众生,你做爸爸,宁愿为孩子辛苦,培养他成小菩萨。如果你做儿子,一切众生皆父母,那就广大了,没有广大的基础,没有广大的福气和智慧,是成不了佛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2)(总第48)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对未来要从高处想,现在修行要讲实际 提要: ■ 修行要加快速度,先把法学到手 ■ 对未来要从高处想,现在修行要讲实际 ■ 要持声闻律舍劣心 ■ 情绪易变,定型难转,不受教的众生更难度 ■ 宗派如能圆满,又何必称派 ■ 把一句说成圆满的人却连戒定慧也不会讲 ■ 要讲全面才能明白,要学圆满才能称圆满 修行要加快速度,先把法学到手 在这种基础上,金刚乘才能够安立得上去。如果你想快一点,快的办法就是同时修,比如修六波罗蜜,同时修就快了,既布施,又持戒,又忍辱,又精进,又禅定。如果你先修布施,把布施修到三轮体空,圆满了,再修持戒,当然没错,可是对我们来说,就太慢了。因为现时代修行不能太慢,要把速度加快。你得先抓紧时间把法学到手,这是最聪明的办法,以后假设环境有变化,你有了法可以自己慢慢修。 对未来要从高处想,现在修行要讲实际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佛弟子志气要高一点,对我们的未来要从高处想,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修行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实际就是精神安慰、精神寄托、自我陶醉,那是没用的。修人天乘止恶修善就是实际,但是心要从高处想,修好人天乘是为了快快成佛;修出离法,为了了生死,断尽烦恼,可以广度众生,这叫实际。 要持声闻律舍劣心 能海上师说,要“持声闻律,舍劣心。”以戒为师,可不能把实际的、基本的、根本的东西丢掉了,好高骛远,夜郎自大。劣心就是小心,低级的心,好比从前小学老师批作业,有“超优中可劣”五个等级,劣是最低一等。如果不舍掉劣心,时间一长,会变成竖心旁的“性”,“劣心”变了“劣性”,那就麻烦了。 情绪易变,定型难转,不受教的众生更难度 你们听人格心理学也听到,心,好比人的情绪,随时随刻都在变。竖心旁的性,好比人的个性,已经定型了,要你改变,须要长期的说服教育,还要你听得进去。为什么听不进去?“道理是讲的对,不过我的道理也没错啊。”他就转变不了。要了生死就要转变这颗心。以后年代的佛教,可能越来越败坏,所以要今世抓紧修,不要等来生,今世修好了,你发愿来生度众生,或者更上一层楼,这倒可以,但是今生不能放逸。 宗派如能圆满,又何必称派 文殊法不属密法,文殊法是圆满的。宗派都称自己是圆满的,我有点想不通,既然圆满何必称派?比如练太极拳,不论陈式杨式都能使身体健康,但是都不能称圆满。宗派也是如此,你修某个宗派,就不懂另个宗派。如果各宗派都是圆满的,那你只要学一个宗派,其它全懂了。从前好学的人能通各宗,所以鼎鼎大名。这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宗派就圆满了,他何必学那么多? 把一句说成圆满的人却连戒定慧也不会讲 我从前在一座寺院办培训班,一天黄昏时大家在院子里谈论戒定慧,一个出家人过来说,“只要一句佛号唸好了,戒定慧全在里边了。”我是科学态度,如果你不能摆事实给我看,我不相信。我第二天就跟同学们讲:“是不是请那位出家人今天来给你们讲戒定慧?因为他说‘只要一句佛号唸好了,戒定慧全在里边了。’”他唸了几十年的佛号,他能讲吗?他能讲也用不着请我了。 要讲全面才能明白,要学圆满才能称圆满 每个宗派有各自修持用功的方法,你说戒定慧全在里边了,那你就在你这个宗派里,讲戒定慧修戒定慧,还要讲戒定慧的修法、作用和功德,讲明白了,众生才会懂。你不讲出来,人家又不懂,怎么叫全在里边了?举例说,如来断德、悲德、智德圆满,你必须要阐明是哪些智德、哪些断德、哪些悲德,那么一提到如来,听众马上想到如来断智悲三德圆满,一想到断智悲,就知道断德是什么、智德是什么、悲德是什么。什么都不讲,什么也不懂,“只要一句,样样不要”,怎么能叫圆满?在十年动乱里,有人拍毛主席马屁,说毛主席一句话顶一万句话。毛主席听了非常反感,说:“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顶一万句?”一句能顶一万句,学校可以关门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3)(总第49)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师前修法供养,实为殊胜资粮 提要: ■ 释迦佛讲戒定慧,有些人却说用不着 ■ 佛法显密圆融,因众生愚痴,佛只得分别而说 ■ 盲修瞎练败坏了身体,增长了愚痴 ■ 有法不修,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修文殊法要重视唸诵、讲解和实践 ■ 师前修法供养,实为殊胜资粮 释迦佛讲戒定慧,有些人却说用不着 所以宗派到了后期就出现了弊端,强调了片面。又因为排挤其他宗派,致成诽谤,也出现了架空的语言,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这个风气很早就有。70年代初,上海有个出家人,陪我到苏州去见当地颇有威信的两位居士。一位是男居士,他对各个宗派都不执著,都赞叹,都喜欢,无论什么宗派的出家人他都恭敬。一位是女居士,我跟她谈不投机。我说:“唸佛很好,如果唸佛的人肯持戒更好。”“用不着,唸佛的人不做坏事,本身就在持戒。”我又说:“唸佛的人最好也多听经,能够广求智慧。”“用不着,一句佛号样样都在里边,只要唸佛,就能开智慧。”又用不着。第三句本想不说,想想还是说吧,“如果能修禅定,更容易一心不乱。”“用不着,唸佛就是定。”接受了这样的说法,所以唸佛的人戒定慧都不要了。后来听说她死的时候很痛苦,我想可能是她轻慢佛法造的业太重了。 佛法显密圆融,因众生愚痴,佛只得分别而说 什么叫圆满?显密圆融才圆满,不修密教只修显教也能成就。修显教真有修证的话,也自会悟到其中的密义,一部显教的经典,如果你能解如来真实义,就知道显里就有密的含义。法是路路通的,因为众生愚痴,所以佛不得不分别而说。 盲修瞎练败坏了身体,增长了愚痴 你们写的日记中有一篇:“现在很多修行人常犯盲修瞎练的毛病。我出家五年了,天天在绕圈子,搞到现在身体败坏了,心越来越愚蠢,所以一定要有个善知识才行。”盲修瞎练的结果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法不修,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还有的人很可惜,他对法不排斥,也想求法,可就是不修。这种人也是受了宗派的影响,执著于宗派的观点,法求来了也不修。 我年轻时候,上海有位居士是个老太太,受人尊敬。她女儿向我求法,我到过她家,她叫外孙女也跟我学,还要我给她外孙女取个名字。外孙女叫卫星,我说这个名字太世俗了,不改音,字改一改吧,卫改为智慧的慧,星改为欣喜的欣,叫慧欣,是法喜充满的意思。他们高兴了,说这两个字改得好,所以老太太对我印象很好,认为我是个有智慧的人。老太太悄悄对我说,“我在别人面前不敢说,在你老师面前说说,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我该怎么办啊?”我说:“你一辈子修净土,安心净土很好嘛。”她说:“我昨天去助唸送往生,大家都说死的人往生了,我看下来不像。我又不敢说,怕人家会看不起我,所以我很苦恼。”我说:“你修修禅定吧。”她说:“我从清定上师那里请过《三皈依观》,我有这个法,可我从来没修过。”这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修文殊法要重视唸诵、讲解和实践 所以修《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的人,要重视修,也要重视唸诵跟讲解。开头要修好皈依、发心、忏悔、供养、诵戒、菩提道次第修法,还有修文殊十大愿,愿愿劝众生发菩提心,还有菩萨初地至十地修法,从初地修到十地,你初地二地三地……修上去,超九地就登上佛地,还要修二十空,还有专门修忏悔业障、消除业障的百字明,是一部次第圆满的法。 师前修法供养,实为殊胜资粮 师恩难忘,天天要供养,连师都不供养,怎么肯供养众生?有的人也不供养师,也不供养众生,可是他喜欢供养佛。说句笑话,供师,师给你拿走了,供养众生,众生给你吃了,供佛,佛一点也没动你的东西,仍然是自己吃,何乐而不为呢?既能培福,又能自己吃。虽是笑话,可这种心态是有的。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