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2014/9/4    热度:1048   

傅味琴: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1.31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今天是能海上师的生日,早上我们一起诵经供佛庆祝上师生日。能海上师圆寂已有37年了,今天是他117岁的生日。能海上师是我们的根本上师,能海上师法流是大般若的法流。大般若具足教证二法,显密圆满,既然是个圆满的法门,就无所谓宗派。可是在汉地,人们总是要问“你们是什么宗派”,所以能海上师说:要说宗派,也只能说是大般若宗,因此,海内外都称能海上师为大般若宗初祖。

  今天大家都想听听上师的功德,《供养观行法》里有赞叹上师功德的一段,从“功德生源”开始一共是三个颂子,我就把第一颂给大家讲一讲。我们观上师的功德,能够增强我们修行人的信心。

  能海上师讲“功德生源”等一段,观上师功德及恩德,为本法正修,若不能念全书,但从此处开始念亦可,观师功德,亦即自求成就如此功德,师若具德,则自己成就容易。

  “‘功德生源’等一段,观上师功德及恩德。”师要具备十种功德,至少要能做到调伏与悲深。调伏,自身持戒,并能以戒调伏弟子;悲深,悲心很深,没有一点名利思想,完全以悲心摄持弟子,使他快快成就,将来能够树立法幢。要观上师的功德与佛的功德一样,是佛功德的传承,也是佛功德的等流,佛的功德从历代祖师一代一代传下来,就传到我们现在师的身上,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的功德,断智悲的功德,以及法报化三身的功德。恩德呢,上师极其慈悲,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培养我们年轻一代,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像我们父母一样。父母养育孩子很不容易,孩子小的时候非但要照顾好他的衣食住行,连走路也要母亲扶着走,所以父母对我们是恩重如山。可是父母只养我们肉身,师养我们法身慧命,我们肉身死了以后,仍然会六道流转受苦无穷。我们成就了法身,就永远没有生死的苦,所以师的恩德远远超过父母的恩德。我们今天成为一个佛弟子,能够学佛法,能够修行,这全是师的恩德,师最欢喜的事情就是弟子将来修行成就,所以师恩难忘。这一段经文是专门观师的功德与恩德,“为本法正修”,这部《供养观行法》,从“功德生源”开始为正修。

  “若不能念全书,但从此处开始念亦可。”假如你有一天非常忙,没时间把《供养观行法》全部修完,那么你从“功德生源”这一段开始唸也可以。

  “观师功德,亦即自求成就如此功德。”我们都是佛弟子,佛经上叫我们常随佛学,常就是不中断,不懈怠。跟谁学?跟佛学。现在佛已经涅槃了,我们已经没有像佛在世时那样跟佛学的福报,可是佛法在娑婆世界还没有灭,即使如今邪师邪说多如牛毛,魔道外道猖獗,可是我们还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福报的人,因为现在还是有正知正见的人,还是有弘扬正法的地方,还是有善知识作为我们的师。善知识他继承了佛陀的事业,他自身具足戒定慧、断智悲种种功德,他对弟子极其慈悲,所以我们观师的功德,师的功德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观师的功德,念念不忘,就能使自己逐步成就像师那样的功德。要不然的话,你没有一个修行的念头,没有这颗想将来成就的心,你整天地想念师,免不了会堕在世俗感情里,堕在世俗感情里是了不脱生死的。所以今天我们对师念念不忘,常观师的功德,是为了我们将来也能成就如此的功德。

  “师若具德,则自己成就容易。”按照择师法的要求,师要具足十种功德,方能摄持徒弟,现在要找十种功德具足的师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求只好放低,但至少要有调伏与悲深两种功德,师要戒律清净,能以戒调伏弟子;要有悲心,能把法传给弟子。戒律清净具足悲心的师自然就没有什么为名为利的思想,他整个的心全扑在弟子身上,全扑在众生身上,如果师具备了这些功德,那么弟子的成就也就容易了。俗话说吃谁的奶,长大了脸就像谁。同样,我们能够得到师的法乳,我们将来就能够成就师的功德。

  能海上师讲:“第一颂观上师解脱道之功德,即根本乘成就功德,前三句即配三学,第一句戒功德,观师功德戒为第一,第二句多闻功德,是慧学,第三句解空功德是定学,三种之中尤以持戒为最重要。

  我们今天只能讲第一个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这四句是观师解脱道的功德,解脱什么?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佛度众生,目的就是把众生度脱六道轮回,度脱生死苦海。

  释迦佛对他方净土非常赞叹,正如十方如来同样都赞叹释迦佛,都赞叹娑婆世界。你们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赞叹,每个人都有优点,不可能没有可赞叹的地方。人觉悟起来了,欢喜心起来了,尽说人家好话;烦恼起来了,怄气了,尽说人家坏话。修行人起烦恼是不应该的,修行人要断烦恼,因为我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流转生死就是烦恼流转生死。我们常观同学的功德,常起欢喜心,这就叫修行。

  虽然释迦佛赞叹他方净土,可是释迦佛并没有否定娑婆世界同样是净土,也没有说娑婆世界众生不能成佛,佛在《佛说无量寿经》里说,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而是极乐世界的年份,那可长得不得了。所以诸佛如来赞叹他方净土,并不等于一定要我们到他方世界去成就,佛教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初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目的就是要弟子们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当年至少有一万六千四百人证到阿罗汉果,这完全是事实。

  解脱是解脱生死。要解脱生死必须要解脱烦恼。我们既然是佛弟子,我们不能不接受佛的好意,我们不能违背佛的教导,我们这一生有因缘有福报进入佛门,在家同学应该向出家同学学习,出家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所以我们首先要观上师的解脱道的功德。

  大乘佛法是离不开解脱道的基础的,否则你就是一个没有基础的菩萨,能海上师称之为轻毛菩萨。如今的人经常会互相吹捧,一吹,轻毛就飞上天,可有什么用?要不了多少时间还是掉下来,因为没有基础。每部大乘经典都有讲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修行的总则。《佛说阿弥陀经》里有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内容。你在娑婆世界作为一个释迦佛的弟子,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极乐世界的众生,仍然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所以不管是出家在家,也不管当师的当徒弟的,都要走上一条解脱的道路。

  今天是能海上师生日,早晨听说有的同学做了梦,说是梦中她赶上了末班车。我们现在就是末班车了,你们总算赶上了,可别半路里跳下去了。今天佛虽然涅槃了,正法还在,能海上师虽然也涅槃了,可是能海上师的法流还在,这也是我们的福气啊。

  解脱就是解脱烦恼,如果一个修菩萨法的人,自身不断烦恼,这算什么菩萨呀?不要自命大乘,实非大乘。在懂佛法的人看来,现在那些口说大乘的人,用六波罗蜜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搞的并不是菩萨法,而是人天道,仅仅止恶行善罢了。

  “即根本乘成就功德。”出离法就是根本乘,如果没有根本,你什么也没有,因为没有根了。当初释迦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说的就是四谛法,五比丘得度,娑婆世界从此有了三宝,佛教就兴起来了,佛宝释迦佛,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后来49年的教法都是从四谛法广开出来的,所以四谛法是根本法。

  讲一件好笑的事给你们听,这可是实在的事情,苏州报上有段消息,有个女孩子结婚生了孩子,却不会养孩子,很苦恼,就聘请一位养孩子有经验的人来给她做指导,你说笑话不笑话?一个女孩子不生孩子倒也罢了,既然要结婚成家生孩子,那么,怎么养孩子对你来说是个根本法,你当初怎么不跟妈妈学一学呢?真是笑话,忙着去赚钞票,钞票赚得再多,你也不会养孩子呀,这是打个比方。你学这学那,你不学了生死的法,你还是了不脱生死。所以师的功德首先要有解脱道的功德,也就是根本乘成就的功德。

  这四句的前三句就是配三学。第一句“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这是赞叹师的戒功德。第二句“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这是赞叹师的多闻功德,就是慧学。第三句“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这是赞叹师的解空功德,就是定学。所以这三句是赞叹师的戒定慧的功德。尤其以持戒最为重要,所以放在第一位。我们知道修禅定必须以戒生定,如果没有戒,那就是邪定。我们将来要成就五分法身,也以戒法身为第一。释迦佛涅槃前就曾经说过,如来涅槃以后,以戒为师。所以一切功德都从戒功德起源,一切功德都以戒功德为首。

  能海上师讲:“戒为一切功德生源,如海为一切大宝所出,广大不狭心,方能称海,故学律,应学律藏全体。

  戒海者,谓行者不可离戒,如船不可离水,置于陆地即是坏船也。

  “戒为一切功德生源。”功德从哪里生起来?功德的源泉在哪里?在戒那里。所以说功德生源在于戒海,生源就是生起功德的源泉。

  “如海为一切大宝所出。”大家知道有许多宝是从海洋里出生的。海是又广又深,表功德极大。居士只受五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其实二百五十戒跟三百四十八条戒性质是相等的,都称具足戒。为什么比丘尼戒要多一点呢?因为女性烦恼比较重,所以佛开的对治女性烦恼的处方,药也多一点。女性到底有多少烦恼呢?你们去读《大爱道比丘尼经》就知道了,至少女性有84态,在男身中是很少见到的。虽然五戒中的根本戒跟出家人根本戒是相同的,不过五戒只有五条,也就是说在支分上不够细,不够广,不够深。所以出家的功德比居士大得多。打个比方说,二百五十跟五,二百五十大五十倍了。这里把戒称作海,意思就是戒律像海那样广大,像海那样渊深。

  “广大不狭心,方能称海”。人能够发心持二百五十条戒,这个心可不是小心,应该是大心。所以有的居士心里想,出家是好,要我持二百五十条,我发心可发不起来呀。

  既然一个出家人能持二百五十条戒,在持戒这件事上,你的心就广大了。既然戒广大了,出家人学法的心也要广大,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去对付它,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反过来说,假如出家人受了戒,连戒本也没有背出来,或者他只知道持一条二条三条戒,这就不广大了。这样的人我看他在修行上也发不出大心来,很难行菩萨道。看见众生起烦恼,他也起烦恼,起烦恼的人都是心量小。持戒的人有广大心,而不是狭小心,方能称海,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戒就称不了海。

  “故学律,应学律藏全体”。既然受了戒就要学戒,不学戒,你怎么持得起来啊?学戒可不是五天十天就能学完的。就算讲得快一点,每条讲个两三句话,五天十天讲完了,可你还是持不起来,众生的习气太重了。修行就是把我们熟悉的烦恼习气变生,把我们不熟悉的戒定慧变熟。戒要熟,可是你光听上几天能熟练吗?就算你把戒本都背出来了,但是一到生活中往往记了这条忘了那条,一没做到就犯戒,所以学戒必须五年。说二百五十条要学五年吗?五年里对你培训练习啊,教你怎么持起来,五年学下来,你也已经熟练了,那时你才安全。“故学律,应学律藏全体”。学戒,不仅仅是光学戒条,还要学律藏里的种种的规定。

  “戒海者,谓行者不可离戒”,海是比喻,行者就是修行人,你既然是修行人,就不可以离开戒,“如船不可离水,置于陆地即是坏船也”,犹如船不能离开水,你把船放在陆地上,日晒雨淋,这条船就要坏掉。又如房子要有人住,房子没人住,就容易坏。假如修行人身上没有戒,就好比你出门走东走西没把戒带在身上,把戒存在仓库里,等你回来,也就发霉了。

  能海上师讲:“广”者,律之教理法相,“深”者,正宗阿含,会通经律,契入无我,速入涅槃。

  “‘广’者,律之教理法相。”律藏里的教理、法相非常广。你们出家同学有极其殊胜的因缘,可以深入律藏,在家居士就不能看出家人的戒,自然也不能看律藏。顺便说一句,我家藏书里有一本《四分律》,这本《四分律》怎么会到我家里我也记不得了,可是我包起来始终没有看过,一看就违背如来教导,有罪过。可惜现在有些佛经流通处把《四分律》放在玻璃橱窗里,只要花钱就能买,也太不严肃了,这就是末法现象,全是金钱挂帅,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可以卖。

  “‘深者’,正宗阿含,会通经律,契入无我,速入涅槃。”《阿含经》非常宝贵,有人把《阿含经》当故事看,有人把《阿含经》当文学看。其实《阿含经》所讲的内容,都是经藏跟律藏会通的。所记载的都是当年释迦佛在人间时的种种事迹。《阿含经》里包含着非常广大深奥的法义,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你是看不明白的,《阿含经》里显密圆满,所以当年能海上师在《增一阿含经》的学记上说过这么一句:“我发现《阿含经》的珍贵为时已晚。”因为那时他已经到了老年。

  “契入无我。”经藏律藏非常重要,论藏都是菩萨和声闻弟子写的,经藏律藏是佛亲口讲的,如果你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你必须要深入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

  “我”是众生流转生死的一个根子,有“我”就有流转,要想不流转生死,必须修无我。佛教为什么比世间法伟大?世间上高尚的人讲“忘我”,要把“我”忘了,佛教把“我”不仅是忘了,还要连根拔掉,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如果能达到无我境界,你的心就空掉了。世俗人心里始终有一个东西充满,就是“我”,其它一切都是从“我”产生。你能够修到无我境界,你这个心不是空了吗?“心空罪亡是名真忏悔”,你心空了,罪也就没有安立的地方了,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忏悔法非常重要,是佛对犯罪的弟子一个挽救的方法。可是有人,忏悔以后又犯了,本来忏悔了就不该再做了,他为什么又犯了?因为他有“我”,忏悔后他又跟人碰了起来,又在贪名贪利了,为什么碰啊?他跟“我”碰呀,或者“我”跟他碰呀。名利谁在搞?我啊。还有的人,虽经别人好心提醒,说:“你忏悔过了怎么又犯了?”他还无所谓,“没关系的,我晚上做晚课还要忏悔的。”那么你的罪何年何月才能了啊?这种行为都是投机取巧,钻空子。忏悔是认错改过,改过了还要再犯,岂不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修行人哪可这么随便的?老要犯的原因就是“我”要犯呀。所以修行最难修的,就是去掉一个“我”,众生都执着一个“我”,所以叫“我执”。

  今天学法了,只学到一点点,或者讲法的人也讲得不圆满,不清楚,或者你劝他去听法,他自满地说:“我学了一点就可以了,够了够了。”就以这么一点一滴为满足,那你这个人怎么干净得了啊?妈叫孩子去洗脸,孩子说:“我昨天洗过了,可以了。”那你今天的脸到底肮脏不肮脏?如果是肮脏,你今天还得洗啊。外面的灰尘经常飘上来,会不肮脏吗?。我们初进佛门的人,每天都起烦恼,每天都做错事,能不多学吗?哪能只学一点点就满足了。

  还有,佛法学不多的人往往在修行上只知取不知舍。初进佛门的人,你不学手里哪有法?可是学到后来,为了成就,为了解脱,就叫你要放下对法的执着,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同之处。可是他只知拿不知放,也就是只知道取不知道舍,形成了法执。本来只有一个“我执”,学了一点法起了“法执”,成了我执法执。现在末法众生,一知半解,你学到的法还不一定完全正确,又偏偏执着得厉害,而且思想顽固得很。

  所以说“深”,要学得深一点,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做到的,因为你皈依了法,就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打个比方,做生意的人,签了一个合同,没有达到合同的要求,就得赔偿多少损失。他不承认,说:“我当时签合同的时候,糊里糊涂,没搞清楚呀,不算数的。”能行吗?这样讲,你仍然逃避不了法律责任的。一个佛弟子也是如此,你不能讲,“什么皈依法要深入经藏,我当初是糊里糊涂皈依的呀,所以我现在不深入经藏没有罪过。”能这么讲吗?皈依的时候,为了慎重,叫你自称三遍,三遍为准,哪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别说深入经藏了,连听法都不肯听,学法都不肯学,还以为不学没关系。这个犯三皈依戒的责任还是要你负的,哪怕你是受了某些人邪知邪说的影响,有句话,“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果是逃不了的,哪会像现在某些佛弟子想得那么简单。你是佛的学生呀,你不来学习,算什么佛弟子,至少不是一个好学生吧。所以说你皈依三宝了就必须学法,并要一步一步提高,一步一步深入,你才能契入到无我。

  “速入涅槃”,如果你能知道一切流转生死都是因为一个“我”,你能修无我的话,你就能很快证入涅槃。有人问涅槃是不是死?完全不是。涅槃,不是死人证涅槃,是活人证涅槃,就是说你证了阿罗汉果,你就是达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了。当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这么多的弟子都是活着的时候证阿罗汉果的。死亡是个生理现象,有生必有死,身体是物质所成,到后来总要败坏。

  现在佛门一死了人就说这个人涅槃了,这是随心所欲地使用佛法的名词。当然死的这个人也可能已经证果了,但不等于说证果必须要死的时候才能证。说句笑话,死了以后才能证阿罗汉果,那不是变鬼罗汉了?

  还有现在不管什么老和尚死了都叫圆寂,那么假和尚呢?也说是圆寂了。圆是功德圆满,寂是烦恼寂灭,这才称得上圆寂。他持戒都不持,有的还整天搓麻将,烦恼重得很,死了怎能叫圆寂。中国人有个习气,往往不根据实际情况说话,以为只要说好话就有功德。那么好话骗人难道也是有骗人功德?

  无我的功德,速入涅槃的功德,都要你能通经通律,经律要合起来。律就是叫我们去实践,经则是理论,是一个指导,两个都要。佛说49年法,可以归纳成戒学定学慧学。如果我们在戒定慧上能够修成就了,你所在的地方就叫净土,因为心净则土净。你断了烦恼,即使你还活着,你也就到了常乐我净的彼岸。戒,清净,定,一心不乱,慧,觉悟,心清净有定力的人,不要说烦恼,妄念可能也不大会起来,又有觉悟,怎么可能随业流转生死呢?

  涅槃的“常乐我净”,“常”哪里来?去掉无常就是常,世间上一切都是无常。人的生命也是无常,人的肉体也是无常,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刹那刹那在生灭也是无常,这些无常的动态你都要离开。人世间一切相,有相皆虚妄,你不要着相。心理上不断起念头,第一个念头灭,第二个念头生,这种生灭的妄想你少打,去掉了这种种无常就叫常。可是凡夫不懂佛法,明明是无常,却执着为常,总想花好月圆,长命百岁,其实花好即谢,月圆即缺,有生必死。

  “乐”,去掉烦恼就是乐,去掉了苦就是乐。你现在到底有没有苦?说:“有啊,但是有时候我好像说不出快乐也说不出苦,我就傻乎乎地望着天花板。”这叫无聊,无聊本身也是苦。人们常说“哎呀我无聊透了,做人真苦啊”。有人说“我也有快乐的时候,快乐就不是苦”,其实快乐里就包含着苦,当你快乐的时候苦已经来了,为什么你感觉不到苦呢?时候没到。比如药丸外面包了一层糖衣,你吞这个药丸的时候甜,其实里边就是苦,所以当你抓到快乐的时候,苦已经在里边了,因为快乐是常不了的,当快乐去掉的时候,就好比糖衣化掉了,苦的东西也就出来了。所以涅槃的乐是指没有烦恼的乐。

  我,这是指大我,去掉了小我就是大我。好比一滴水非常渺小,把这一滴水投到海洋里去,当这一滴水与大海水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找不到这一滴水了,所以当你的“小我”融化在“大我”里时,这就成了无我。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没有“我”的心,心里充满着众生。小我不见了,留下来的就是大我。

  净呢?净就是如如不动。心一动就会迷。说这个我懂,我看到外面花花世界,心一动,就起了贪瞋痴,那么一看见众生就发菩提心,这算不算心在动呢?这个动跟那个动不一样。那个动你会跟着它走的,这个动,你发菩提心,心有觉悟了,犹如一面圆镜,镜子里的影子在动而镜不动。以讲法为例子,哪儿请你讲法,你就去讲法,但你心不动,不被什么动?不被烦恼动。如果讲法的人贪图大众对你的尊重恭敬,你心一动就起傲慢。讲法的人如果贪名闻利养,就是不清净心。讲法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动瞋心。例如听到人家给你提个意见,人家是好心,你偏要动瞋恨心,“我不懂你懂?你听法怎么没恭敬心?问这问那,问什么呀?”有时候讲法的人还有愚痴心,讲法中间夹杂种种世间上的世俗知见,世俗心态,世俗的话,讲这些世俗话就是愚痴心。所以,不管走东走西,也不管你到什么地方,坐什么车,心要如如不动,常住大悲心中。这是简单通俗地给大家举举例子打打比方。如果你真能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你就到了彼岸,你就重担已下,生死已了,达到涅槃的境界了,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1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能海上师说:佛法广大,勿厌多闻,虽不能多闻者,仅得“诸恶莫作”一偈,亦可成无学。然欲教化众生,则不敷应用。

  这几句话,能海上师把两面的情况都讲清楚,利根的人即使听得少,却悟得多,能触类旁通,你只要给他点一点,他就明白了就能做到。缘觉无师自通,是利根的人,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佛弟子都是声闻乘,都是听佛说法以后,按照佛的话去悟去修去证果。

  在声闻弟子中也有利根钝根。最初佛度五比丘的时候,四谛法只讲了三遍,历史上称为“三转十二法轮”,五比丘就证果了,他们也是听了佛说法以后证果的,所以也是声闻弟子,但是跟今天的佛弟子来比,我们是远远比不上的。佛说法49年,说了那么多法,别说我们是不是真能够悟到,真能够修起来,可能学了也不好懂,还要通过这么讲,那么解说,这么举例,那么比方,才有点明白。你假如不去做到,那是不可能成就的。佛法必须亲证,亲就是亲自,证就是证果,亲自证到佛法里的一切境界。

  佛法既然如此广大,我们千万不要嫌听得多。修行人如果时久生疲厌,修行力量就减弱了。在日常工作中也看得到,一个人抖擞精神去干一件事情,他的力量很大,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如果他有点不起劲了,厌了,看他的样子,慢吞吞,软绵绵,就是一个简单的事,他也办不好。所以修行人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时久生疲厌,有的人因此就退心了,有的人还不会退心,因为他善根深厚,觉悟心大。

  例如我们清凉山佛学苑没有暑假寒假,天天不断地学法、修行,如果你在暑假寒假期间,有紧急的事情,可以请假回去两个星期。那么从修行上来说,请假回去的人,是不是有这种情况,这么长时间没出去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到底怎么样,出去走一圈,透透气。这就是时久生疲厌。其实这儿哪会闷气,四周树林这么多,空气这么好,他肺里倒是没有闷气,是心里在闷气。你不生气哪来气,肯定你平常在生气,想要靠财色名食睡去刺激一下,好比吸毒的人熬不住了,偷偷到厕所里吸毒去,痛快痛快,要知道你越吸毒中得越深啊。

  因为咱们这个地方属于僻静的山区,尤其是冬天,为了安全,必须要重视防火防盗。防火防盗是国家提出的要求,我们佛弟子的修行团体也要安全,也不能被火烧。因此我们提出每个人都要积极投入爱国爱教防火防盗的冬训学习中去。并且规定今年的冬天,一律不准请假。这也是我们爱国爱教的具体表现。

  这次冬训,你们确实得到了好处,精神面貌改变了,意志力增强了,工作中经常在自己检查有什么漏洞没有,而且能及时认错,及时改正,烦恼也少了。所以要想修行,就要接受管教。良马是怎样训练出来的?良马以往都是野马,性情暴躁,尽闯祸。训练前首先要把野马抓住,所以要有一种特殊的本事叫套马,内蒙古的牧民去抓野马的时候,用根绳子打个圈,骑着一匹马拼命地往前赶,赶到差不多了,绳子一挥过去,很准地把野马头颈就拉住了。不管它怎么个脾气坏,怎么个跳,一根绳子拉住,它就没办法了。

  我们的烦恼就是野马,这儿修行的规章制度就是一根绳子,但是人到底比马聪明,野马被套住了,它跑不了了,人被套住了,人还会扭过头来把绳子咬断,还是跑掉了。所以要驯成良马,你首先得抓得住野马,跑掉了就没有办法,跑掉了是他的天下。那些跑回家去的,老年人做奶奶的天下,高高在上,脾气古怪,年轻人是妈身上的一块肉,宝贝得不得了,像小皇帝那样,全是他的天下。小皇帝怎么产生的?放纵他,宠爱他。人越长大,脾气也越坏,你拿他更没有办法。

  所以我常告诉大家,我们这儿是把野马驯成良马的地方,非但能够为人类做贡献,而且他本人也会得到功德。我们这儿是断烦恼的天下,不是你烦恼的天下。

  这么几年来,我们都有一个感觉,我们有进步,但进步不快。首先我承认我管得少,因为我实在太忙,但我不承认我没有办法。我们有我们这儿的特殊情况,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我年轻时候就是这个作风。我六岁死了父亲,哪有什么条件?我在社会上所干的一切,当然有我成功的地方,全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我也养成这个习惯了。去享受人家既有的条件,都是长不了的,而且还会磨光你的意志力,修行人就要自我奋斗才有志气。我说那些话,就是告诉你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转变一切。

  我们即使是钝根,但根是可以转变的。怎么样才能使我们转变得快?投入集体,投入大众,但这个集体大众可不能彼此宠爱,讲究享受,宠爱、享受会把人的意志磨光。修行的大众力量能够帮助你烦恼断得快。断烦恼断得最快的方法就是对境修,对着这个烦恼的境来断自己的烦恼。什么地方烦恼最容易起来?就是在大众中。至于你一个人在房里,有时候也会发脾气起烦恼,第一,这是你过去世的种子发作,第二,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今天想想又冒火了,就说明你的烦恼太厉害。一般来说一个人谁也没有惹你,你不大会起烦恼,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各有各的性格、脾气、习惯,就容易起摩擦。

  这个摩擦是不应该有的,如果我们都照佛的话去做,就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因为我们还没有学好修好,既有烦恼,又有觉悟,一面起烦恼,一面在修行,是这种状态。可要知道,起烦恼了正是你断烦恼的时候。

  断烦恼还要有断烦恼的方法,做工的人没有工具,他怎么做器具?将军到了前线没有士兵,他怎么打仗?不是你自己想一套就顶事,修行要讲究实力。自以为是地想一套,不是佛经里的一切唯心造,这是世间法上讲的“唯心论”。你以为想成这样就会成这样,那么你拿鸡蛋去碰石头,你把这只鸡蛋想成是铁的鸡蛋,你怎么地想,还不是鸡蛋碰得粉碎?所以发愿只是第一步,真正去完成要靠实力。

  我有两个优点你们也可以学学。我年轻时在上海,认得的居士,都说我很纯,又说我是实力派。我信仰佛教信得很纯,脑子里只有佛教思想。现在一般信佛的,脑子里还有儒教思想,道教思想,有的还有旁门邪道思想,这些我全没有,也不跟他们来往,可以说我是一门心思学佛法。

  因为是实力派,所以我到今天还没有倒下去。你们有时候看我年老了,年老难免就会想到无常要来,总想抓紧自修了。你们常鼓励我,说:“老师啊,现在要请你去弘法的地方很多啊。”那么你们想想,为什么请我去啊?就因为我是实力派,因为你有实力,所以才来请你啊。

  我们修行就是为了打败烦恼,断烦恼可不能空想啊,方法在哪里?方法就在佛法里,佛法的智慧就是针对我们的烦恼说的,我们常说增长一分智慧,断一分烦恼,所以我们要多闻,佛法广大,我们就要广大地学。说一句风趣话,你们男同学中有个人个子高,有武功,谁看见都会抖三抖,修行人就要修个子高,模子大,要多吃佛法的营养。你没有佛法的法乳哺育,你能长得大吗?所以说“佛法广大,勿厌多闻。”

  也有虽然不多闻的人,仅仅得到“诸恶莫作”这一偈,就可以成为无学,那是利根。现在有没有这种人,我不知道。我不敢说现在末法时期没有修行修得好的人,也不敢说没有菩萨再来。即使是菩萨转世,即使是个有成就的修行人,他在哪里?他在千千万万的人中间,你能碰得到吗?你也没办法找啊。我们常说,十六位大阿罗汉常住生死林,他们一直在人间,全世界人口可不止十六亿呀。真正要给你碰到了,那你这个福气可不得了。

  就拿能海上师来说,是我们非常敬仰的根本上师,你们也没碰到啊。其实当年能跟能海上师学法的也没有多少。我还是个居士,一会儿上五台山,一会儿又下来了。就像来这儿小住的人一样,虽然在这儿学习,一会儿回去了,一会儿又来了。也有的既不常住,也不小住,说:“我是来看傅老师的。”那么我就坐好了让你看吧,一会儿又回去了,以后就不来了。所以说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三心二意,要想证果成道是极难极难,不是没有法,是你这个人不好,人不好就要改变啊。整个佛法就是叫我们怎么样去变。

  无学就是证阿罗汉果了,在了脱生死上他成功了,用不着再学了。像这样听得一句一偈也能够成为无学,确实有啊,以往拘那含牟尼佛、毗舍佛就不广讲经法,也不结戒说戒,只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弟子们照样证果,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根机利啊。后世的众生根机就差了,光说这几句话是证不了果的,可是佛已经涅槃了,谁也不可能再广大地讲佛法了,他想修行就没有办法了。

  释迦佛说法49年,归纳为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所以释迦佛涅槃以后,后世的众生哪怕根机越来越差,烦恼越来越重,可还是有办法啊,因为佛法留下来了。有佛法就有办法,没有佛法就没有办法。

  现在你们在我身边的年轻人,来向我求加持的很少,外地跟我学法的居士,求加持的可就多啦,什么道理?因为你在这里天天学佛法,天天修行,当然苦难少,而且天天跟我生活在一起,你天天看见老师,老师也天天看见你,心中有你你就得加持。还求什么呀?外地居士听不到法苦难多,看不见老师更加着急,怕老师早就把我忘了,我在苦难中,老师还不知道哩,赶快寄一张照片求加持,叫老师看看照片,这个照片上人就是我。

  你们有不及我的地方,也有超过我的地方。不及我:我还在能海上师那里学过法,你们见也没见到。超过我:从前谁这样从早到晚看着你,天天跟你讲法,还要用规章制度来管你,我可没有这么大的因缘福报哇。你们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过我,再不成就,不是条件太差,而是太不争气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虽然利根的人听了这个偈也能成无学,然而要教化众生,那就不够应用了。众生不一定个个是利根。末法时期佛门里的人,接受了世俗上的影响,进了佛门也不肯改变,总以为凭着自己得到的一点点就够了,就可以彻底究竟。这种唯心论可不是佛经里讲的一切唯心造。

  佛法是科学,佛法是辩证法,佛法是现实主义。举一个例子吧,有人修秽迹金刚,得到了一点感应,就到处讲,到处叫人修秽迹金刚。有人唸大悲咒得到感应了,到处劝人唸大悲咒。可是修了没得到感应的人就说菩萨不灵。那个人就有点怄气了,说:“菩萨哪会不灵,我很灵嘛,你自己业障啊。”这个人也怄气了,“既然我有业障,说唸了能消业障,我唸了怎么不消除业障?”这种现象多得很啊。你好心劝他信,他倒反而不信了。就因为不懂法,没有得到法的力量。

  人家常说诚则灵,诚在哪里?诚在心里,叫诚心,起的作用还不是心理作用?不要把诚则灵看得很神秘,其实调动众生的心理力量这就是诚则灵。一般的诚则灵还只是当时当境起作用,改变了心态,调动了心理力量,这个作用才是长期的,才是根本地解决问题。修行要自力为主,也要得到他力帮助,但你不求自力光求他力就说明你是个没用的人,你也不像个修行的人。释迦佛一直讲解脱靠你自己,就拿这个偈来说,“自净其意”,还有个自己的“自”字。

  今天众生的愚痴颠倒,越来越厉害了。凭这样简单的四句话能度众生吗?你学了一点点,即使拿到好处了,也不过一点点的好处。所以最可怕,最危险,最不好的就是拿了一点点就自以为圆满,释迦佛最反对末法时期一句半语就认为可以彻底究竟。可是现在佛门里面偏偏这种思想泛滥,尤其是有人在每天散布宣传。这个人假如是小人物,影响还不大,偏偏是名望很大的人,他说一句话一下子就传播四方了,影响很大。所以如今我们自利也好,利他也好,要想教化众生,你靠这么少的法,乃至少到一句一偈,在教化众生上是不够应用的。

  你们也有医药室,假如橱窗里药放得满满的,其实只有一种感冒片。那么碰到拉肚子的人,给你感冒片;胃疼,感冒片;脚扭伤,感冒片;昏倒了,感冒片,行吗?如果你认为只要一味药能治百病,你上了当。佛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个烦恼。

  能海上师说:三学宝藏应当积聚,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如折纸,久折则断。如水滴石,久滴则穿。

  三学,就是戒定慧。戒定慧非常广大,非常起作用,所以称宝。我们不要老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了,要知道三学宝藏应当积聚起来,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你喜欢浓缩也没错,比如我在十年动乱时期,把所有重要的经典仪轨,乃至能海上师讲经的笔记,全都抄在一张张小纸上,字比蚂蚁还要小,这就是浓缩。虽然这么一叠,可是那么多的经文全在里边。没有广大,哪来的浓缩?你把一个很大的字,缩成很小,即使很小,也只是一个字啊;即使你一个字写得像纸那么大,也不过一个字啊。我们今天看到能海上师的讲记,其实能海上师也不至于只说了那么几句话,肯定说得很开阔的。整理这个讲记的人,不会把能海上师每句话都写进去,如果不多闻,你就开不出来。

  我每次讲法总想今天这么几句话够不够讲啊,别讲完了没讲的了,赶快再准备一点,每次都这么想,结果每次连这几句话都讲不完。有人跟我说,“老师你不用备课,你一上法座就会讲。”这不从多闻,又从哪里来啊?要知道即使定中能开智慧,你不多闻,你也开不出来,你连后得智都没有,基础都没有,你咋能开得出根本智来?要这样的话,文字般若就可以取消了。所以戒定慧三学必须要积聚。要靠多闻,要靠广大,要靠一次一次地累积起来。

  “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你们现在来久的老同学,除了个别的脾气坏,不听话,一般来说,就算你来了一个月,这里的规章制度你也习惯了,也很自然,好像规章制度跟你没有关系,你本身就是这么一个人,一行一动,习惯成自然。可是刚来的新同学呢,或者来小住的呢?就不习惯吧,因为你们没有通过重复。两三天习惯不了,两三个星期就能够习惯,两三个星期习惯不了,两三个月就能习惯,你两三年都不习惯,你也太不像话了。所以要熏陶,要重复,才能达到熟练。

  你不要有这么个心态:“连规章制度都要上课,这些我也知道的嘛,说话小声一点还要你说?即使我有时候说话很响,但这种道理我懂的呀。”要知道你懂了还会忘记,提醒你就是叫你不要忘记。你一次不这样,二次不这样,三次不这样,也就习惯了。

  我不知道你们同学中间还有没有随地吐痰的,就算有,你在一个人去散步的路上,老习惯来了,随地吐痰,可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这口痰会吐在佛堂里,因为佛堂里是不许你随地吐痰的。种种坏习气要改变,开始不习惯,慢慢也就习惯了。一个拒绝改变恶习的人决定下三恶道。

  好比一张纸,你老是这么折,折久了这张纸就断了。一滴水,不断地滴,这块石头会给它滴穿。你要想成就,最重要的就是重复,可是人偏偏没有这个耐心。

  从前清定上师还没有到四川的时候,上海的老居士总是请他到家里去住,别的居士们都来听法。有一次这个居士家两间房子挤满了,坐在外面这一间人比较随便,我旁边年轻的知识分子,一面听法一面说话,“这个话昨天说过了,今天又说了。”或者“这个例子举过了,怎么又举了?”可见他很不习惯于重复。

  你们假如也是那种人,早晨修禅定,肯定会打妄想,我在报,“空观,调气”,你就打妄想了,“昨天修过了,今天又是空观,调气。”你要每天换新的,你怎么成就?岂不等于只学不修了?修是什么?修就是重复,修行就是把原来熟悉的坏习气搞生,把修行上陌生的好习气搞熟,要搞熟就不得不重复啊?你们记笔记,如果把我每句话都记上去,以后还可以靠靠它,因为你即使自己动不出脑筋,就照老师从前讲过的东西讲,还能讲出点东西来。可是你总不能够拿着你从前的笔记讲,“傅老师从前如是说,我今也如是说。”行吗?哪有一个医生一面看病,一面翻医书的?全要你不看笔记讲啊,说:“我记不得呀。”那你就重复呗。拿念诵来说,天天念诵,你将来也有成就,叫念诵成就。

  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1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

  能海上师说:三学宝藏应当积聚,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如折纸,久折则断。如水滴石,久滴则穿。

  三学,就是戒定慧。戒定慧非常广大,非常起作用,所以称宝。我们不要老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了,要知道三学宝藏应当积聚起来,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你喜欢浓缩也没错,比如我在十年动乱时期,把所有重要的经典仪轨,乃至能海上师讲经的笔记,全都抄在一张张小纸上,字比蚂蚁还要小,这就是浓缩。虽然这么一叠,可是那么多的经文全在里边。没有广大,哪来的浓缩?你把一个很大的字,缩成很小,即使很小,也只是一个字啊;即使你一个字写得像纸那么大,也不过一个字啊。我们今天看到能海上师的讲记,其实能海上师也不至于只说了那么几句话,肯定说得很开阔的。整理这个讲记的人,不会把能海上师每句话都写进去,如果不多闻,你就开不出来。

  我每次讲法总想今天这么几句话够不够讲啊,别讲完了没讲的了,赶快再准备一点,每次都这么想,结果每次连这几句话都讲不完。有人跟我说,“老师你不用备课,你一上法座就会讲。”这不从多闻,又从哪里来啊?要知道即使定中能开智慧,你不多闻,你也开不出来,你连后得智都没有,基础都没有,你咋能开得出根本智来?要这样的话,文字般若就可以取消了。所以戒定慧三学必须要积聚。要靠多闻,要靠广大,要靠一次一次地累积起来。

  “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你们现在来久的老同学,除了个别的脾气坏,不听话,一般来说,就算你来了一个月,这里的规章制度你也习惯了,也很自然,好像规章制度跟你没有关系,你本身就是这么一个人,一行一动,习惯成自然。可是刚来的新同学呢,或者来小住的呢?就不习惯吧,因为你们没有通过重复。两三天习惯不了,两三个星期就能够习惯,两三个星期习惯不了,两三个月就能习惯,你两三年都不习惯,你也太不像话了。所以要熏陶,要重复,才能达到熟练。

  你不要有这么个心态:“连规章制度都要上课,这些我也知道的嘛,说话小声一点还要你说?即使我有时候说话很响,但这种道理我懂的呀。”要知道你懂了还会忘记,提醒你就是叫你不要忘记。你一次不这样,二次不这样,三次不这样,也就习惯了。

  我不知道你们同学中间还有没有随地吐痰的,就算有,你在一个人去散步的路上,老习惯来了,随地吐痰,可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这口痰会吐在佛堂里,因为佛堂里是不许你随地吐痰的。种种坏习气要改变,开始不习惯,慢慢也就习惯了。一个拒绝改变恶习的人决定下三恶道。

  好比一张纸,你老是这么折,折久了这张纸就断了。一滴水,不断地滴,这块石头会给它滴穿。你要想成就,最重要的就是重复,可是人偏偏没有这个耐心。

  从前清定上师还没有到四川的时候,上海的老居士总是请他到家里去住,别的居士们都来听法。有一次这个居士家两间房子挤满了,坐在外面这一间人比较随便,我旁边年轻的知识分子,一面听法一面说话,“这个话昨天说过了,今天又说了。”或者“这个例子举过了,怎么又举了?”可见他很不习惯于重复。

  你们假如也是那种人,早晨修禅定,肯定会打妄想,我在报,“空观,调气”,你就打妄想了,“昨天修过了,今天又是空观,调气。”你要每天换新的,你怎么成就?岂不等于只学不修了?修是什么?修就是重复,修行就是把原来熟悉的坏习气搞生,把修行上陌生的好习气搞熟,要搞熟就不得不重复啊?你们记笔记,如果把我每句话都记上去,以后还可以靠靠它,因为你即使自己动不出脑筋,就照老师从前讲过的东西讲,还能讲出点东西来。可是你总不能够拿着你从前的笔记讲,“傅老师从前如是说,我今也如是说。”行吗?哪有一个医生一面看病,一面翻医书的?全要你不看笔记讲啊,说:“我记不得呀。”那你就重复呗。拿念诵来说,天天念诵,你将来也有成就,叫念诵成就。

  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今天继续讲“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这是讲师的多闻功德,也就是慧学。

  能海上师说:“多闻亦是思修,宗大师自称多闻比丘。佛称弟子亦称多闻贤圣弟子,故我等亦应成就多闻。”

  “闻”是闻法,法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觉悟,有了觉悟才能成就,一切都是从闻法开始,闻思修,开始就要闻。

  “多闻亦是思修”,佛弟子能够多听佛法,这里面就包含着思跟修。除非你听法的时候昏沉,或者打妄想,或者由于语言不通,听不懂,那样得到利益就很难了。

  我们修禅定的人,如果能够克服昏沉和妄想,就是五地菩萨的境界。五地菩萨称难胜能胜,什么最难取胜?就是昏沉和掉举,妄想就是掉举。

  不仅在禅定中如此,在生活里也是如此。在生活里,有的人倾向于昏沉,有的人倾向于掉举。

  真正说起来,昏沉和掉举也不能完全分开。好比病的症状,虽然表现不同,但根源还是一个,昏沉和掉举的根源都离不开我执。所以我执起来了,昏沉、掉举也就起来了。

  昏沉的我执在哪里?提不起精神,原谅自己,这是精神上的作用。有些昏沉还可以理解,因为睡得实在太少,这是生理现像,可是往往我们修行人的昏沉还是心理现像居多,时久生疲厌,结果就倾向于昏沉。时久生疲厌还不是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平时的懒惰、懈怠都属于昏沉这一类。

  还有一种拖拉,一切都是慢吞吞,有气无力,青春活力在年轻人身上竟然也会慢慢消失。你叫他提起精神来,他很不乐意,就好比一个修禅定昏沉的人,你叫他提起精神来,他也不乐意。这些到底问题在哪里?就是抓住了一个我,我没精神,我习惯了,我就是这样。

  一切昏沉也是我在昏沉,我要昏沉,或者说我喜欢昏沉,因为昏沉的时候多多少少能休息一会儿。

  掉举,也是起源于我执,我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心跳东跳西,始终没有停止过。比如说主意经常变化,如果是因为小心谨慎,想想有漏洞要变化一下,这也可以理解。可有些人不是这样,他喜欢变化就变化,这么一变,那么一变。喜欢怎么变就怎么变,这就是我执。

  像这样的人,妄想特别多,他心的灵活度很高,可惜的是他不在觉悟中灵活,而是在妄想中灵活。

  “想入非非”,就是想的东西多,可是都不切实际,而且带着情绪想,他的脾气就是一个固执。这种情况,本人一会儿痛快,一会儿也苦恼。他想怎么做就随心所欲地去做,随心所欲很痛快。可是做出来的事情自己看看也不像样,又苦恼。

  昏沉的时候也是我,掉举的时候也是我,昏沉和掉举都在自己身上,一物两面,不会分开来的。举个实际例子说,早上醒来,很多人总要在被窝里躺一会儿,开头昏沉,好像没有睡醒,躺了一会儿,慢慢比较醒了就起来呗,又起不来,干什么?胡思乱想。所以昏沉和掉举,昏沉去掉了,掉举来了,掉举去掉了,昏沉来了。而且为什么难以去掉?人喜欢它。你喜欢它了就难去掉了。

  世间上的人,我执一来,凭着自己的爱好,凭着自己的想像,又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精神伟大,你更加转变不了。人世间为什么有许多苦啊?就是从这里来的。

  世俗生活中,有些人真是苦得不得了啊,例如当初有人劝过她,“这男孩子是流氓,是小偷,你赶快跟他一刀两断。”可是她不听你的,“我就是要跟他好,因为我喜欢他。”我喜欢他,我作主、我愿意,你说将来受苦是我,是我你管得着吗?

  所以如果烦恼难以去掉,就是你喜欢烦恼。说:“我哪能喜欢烦恼呢?”你不改变习惯,强调习惯难改,那不是喜欢啊?你掉在习惯势力中,不肯跳出来,那不是对这个习惯有感情啊?

  如果一个人听法能够听得懂,这个作用就大了,可是有一种人就是听不懂。其实佛法不见得听不懂。佛法讲得深入浅出一点,有步骤地讲,比如先讲小学一年级,后讲小学二年级,怎么会听不懂呢?有步骤地学都听不懂,你怎么大学毕业了?佛法学不会,根本在你不喜欢学,不喜欢多听,还是一个我执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除非有人不根据你的水平讲,你是小学水平,他给你讲大学课本。

  还有一种情况,中国的方言复杂,真有听不懂的地方。我从1956年开始讲课,可是我普通话没有学过,所以到今天有的人还指出我很多字都是上海口音,宁波口音,听不懂。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更加难懂。从前我在昭觉寺听清定上师讲经,我都听得懂,因为在清定上师身边久了,慢慢就能听懂。有这么一个老太太,天天坐着听经,而且从来不昏沉,似乎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我问她:“上师的讲话你听得懂吗?”“听不懂。”听不懂天天听,精神可嘉,但是说到底不懂没有利益,要懂了才有利益。

  一个听得懂的人,耳朵里听,脑子就会想,这个想不是打妄想,是根据讲的法去想。那就包括思了,一面听一面想,就听到心里去了。只听到声音,脑子不去想,等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过了就忘记。一面听一面想,听过了就不容易忘记。

  在想的过程中,你又有个利益了,越听越懂,越想越明白。或者这么一听,就明白自己过去想错了,过去也做错了,赶快以后别这样。这又是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叫修。你在想的过程中,一再想,想通了,这就叫修。能海上师说过:“再再思维曰修。”因为你想通了去行动,这个行动就不会错。

  我们知道修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正确的实践。你听法的时候想都没有想,法义也没有明白,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去实践,这样就会搞错。你真的想通了,这就叫觉悟,觉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想通了以后产生的。所以讲“多闻亦是思修”。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多听有啥意思?关键在修。”他的方法就是不听而修,什么方法?就是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不懂佛法理论的修是盲修瞎练。

  我讲法35年了,讲了那么多,你们从年初一听到年三十,也听得多了,听是听得多,可没有好好修啊!所以你们也有苦恼。没有修起来是你的问题。

  为什么不修?说“没时间”,我讲法并不是从早上四点钟讲到晚上八点钟,我每天给你们讲一个多小时,其它时间你都可以修啊。你说:“这儿太忙了,哪有时间修?”确实你们是太忙了,吃饭要吃三顿,睡觉要睡八个小时,你看忙不忙?还有的整天打妄想,妄想也够忙的了,还有的偶然心血来潮,跟人家闹闹矛盾,说说闲话,够忙的了,这些忙你们不讨厌,偏偏做弘法度众生的工作,你就觉得浪费时间,颠倒不颠倒?

  从前禅师说过,“吃饭也是修行,睡觉也是修行”,连吃饭睡觉都是修行,你今天忙弘法工作就不是修行?你们听了这么多法,应该修得起来了,为什么修不起来啊?不是你们不懂得怎么修,也不是没时间去修,是被烦恼挡住了,也就是说业障来了,业障怎么会来?烦恼怎么会挡住?你喜欢它呀,习惯了呀。

  再反过来看,有人确实很认真很用功,除了必要的功课以外,还唸这部经那部经,认为修行就是整天唸经,应该给他指出来,“你唸了这么多经,经书上跟你讲明白这个事情不能做,你怎么做了?经书里讲勤修戒定慧,你怎么不修禅定?经书里讲要断灭贪瞋痴,你怎么又起烦恼了?”唸经只是唸经呀,不去想不去做有什么用?给你们讲的修的方法,已经太多了。你们究竟修起来几个?

  从前有的徒弟,师父要再跟他讲,他说:“师父,你就讲到此地吧,让我把你刚才讲的先去修起来,我修好了你再给我继续讲下去。”这话没错啊,咱们何妨不照这个方法?比如我们讲的这个颂,你修好了,你就具足师的功德了,也就是你具足了将来成就的功德。那么我讲完这四句,你们去修三年,修完了我再给你们讲下去,行不行?方法是好,可是今天你们没有这样的条件,或说没有这么大的福气了,等你修到两年半,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老师重病,赶快回来。”你回来,再给你们讲,第二个颂子讲了一半,“咯”,走了(众笑)。你会说,“老师,何不从前多讲一点给我听呢?”还有种人,我跟他说:“你学了那么多,修得起来吗?”他就回答我:“现在先学起来,以后慢慢修,别以后学也学不到了。”那么你慢慢修,慢到什么时候啊?临终一刹那修啊?你也修不起来啊。

  所以这两种我看都不恰当,如今最好的办法,学修同时进行,讲过了你就要去修,就要照讲的话去实践。说昨天讲了一个多小时的法,我一天能修得完吗?你修一天也好,总是修过了,这一天多多少少也有点体会吧。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句颂,听了以后,就要去思维,等你明白了,只要你觉悟提起来,你自己会注意会警觉的,你注意到了,警觉到了,去改变了,这就是修。

  “宗大师自称多闻比丘”,现在多闻比丘这个称呼几乎听不到了,真是末法时期了。其实末法时期更应该要多闻,可是偏偏多闻听不到了,容易听到的就是自称“惭愧僧”。有的来信就自称惭愧僧。还有的写惭愧弟子,惭愧人。怎么老惭愧?我就想不通嘛,如果你这一次惭愧了,以后改正了就不会惭愧,惭愧的目的是要改正啊。如果你又提高一层了,又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又惭愧了,这倒还可以理解。

  可是现在惭愧僧有没有改正啊?比如佛叫我们多闻,多闻能得智慧,多闻能去烦恼,多闻能证涅槃,你想:我没有做到,我平时很少听法,由于自己的懒惰,没有依教奉行,惭愧,惭愧,那么你心知惭愧,马上改变,从此以后,也变成多闻比丘,这就对了。可是自称惭愧僧的人到老还不多闻,到老还是惭愧僧。释迦佛从来也没有赞叹过少闻比丘。

  按照道理来说,一个比丘不懂法又不肯学法,叫哑羊僧。现在搞成比丘变成了一只哑巴的羊,还有的更滑稽,做了哑羊僧了,他偏要叫,竟然叫出《太上老君感应篇》来了。佛可不赞叹哑羊僧,佛弟子个个要做狮子吼。

  居士能不能讲经说法?佛一再说依法不依人,而且正法时期也有白衣说法,像法时期也有白衣说法,难道末法时期白衣说法错了?而且从前我们学习《大般涅槃经》的时候知道:末法时期能够做狮子吼,赶快要吼,因为哑羊僧实在太多了。我讲的都是事实,都是以一颗菩提心指出所以佛法衰落的毛病,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把正法弘扬起来,可跟毁谤没有关系,毁是什么?毁坏人家的名誉,谤是什么?不根据事实说话。有人常用这种话来吓唬我,说我骂和尚,可他连骂字怎么解说,和尚怎么解说都搞不清楚。

  说到骂人,粗人骂粗话,细人骂细话,医生骂医生话。有个医生跟邻居吵架,说他:“歇斯底里!”这个邻居一点没生气,因为他不懂啥叫歇斯底里。如果一个医生告诉病人:“你的病是歇斯底里,也叫癔病。”这怎能说医生在骂病人呢?如果病人把医生说的“歇斯底里”听成“歇斯罗底”,那就跟骂人更没有关系了。

  古话说过:恶人先告状。报纸上有个消息,一个很好的警察,背了十年黑锅,等到问题搞清楚了,他已经老了。事情是这样,有人家里请了个保姆,只有三四十岁,保姆没地方住,爸爸想儿子还小呢,就让保姆跟儿子睡一个房间,其实儿子二十一岁了。结果这个保姆有一天要走,还到街道治安干部那里告状,说他儿子跟她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消息一传开,儿子就觉得自己没脸了,他怀恨在心,就想起街道治安干部的儿子是个警察,可能跟这个事情有关系。所以他就污告,说这个警察品质败坏,在外面嫖娼,告到公安局局长那里去,换一个局长他还是去污告。结果调查来调查去,根本没这回事,这个警察背了十年的黑锅。最后一个局长跟这个警察说:“你就别放在心里,他有神经病!”这种人没有神经病也是神经病。

  “佛称弟子亦称多闻贤圣弟子”,一个佛弟子应该接受佛的称呼,应该照这个称呼去做到,佛从来也没有希望弟子做“少闻愚痴弟子”。现在佛法快要被摧灭了,就是因为两种风气漫延,一种是不听佛法,一种认为愚最了不起,这是佛弟子吗?代如来宣化,要根据佛的话讲啊,“佛称弟子亦称多闻贤圣弟子”,我可没有讲错啊。

  “故我等亦应成就多闻”,所以我们也应该要在成就多闻中来成就种种功德。

  能海上师说:“宝藏是心中熏成的种子”。

  “宝藏”就是心中充满由多闻而得到的宝。“心中熏成的种子”,听法要听到心里去,听一句就等于在心里下一个种子,八识田又叫“能藏”,无论多少种子,在八识田中都能够装得下。人的皮肉身子,会死亡会毁掉,八识田中的种子是不会毁掉的,即使到来世它也跟着你走。

  你们不要以为,好像自己工作忙,没有好好修,没有什么长进。有没有长进,不是你看得到看不到的问题,长进就是你的觉悟。你说你昨天唸经唸了一个小时,今天唸了两个小时,哪怕一天唸五个小时,你不觉悟有什么用?一个小孩子今天看他这么高,明天看他还是这么高,你说他没长进?你看不到他长进,可他确实在长进。你只要不退堕,长进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你自己看到长进了,往往并没有长进。好比看到一个女孩子一下子就长高了,其实不是人高了,鞋跟高了,鞋跟高了谁都看得见。真正的长进,每天进步这么一点点,谁看得出来?只有隔一段时间才看得出,过两三个月你们去探亲时亲友会说:“你变了。”别人容易看得出来,你自己是不容易看得出来的。

  可是还要说一句,如果你真的能够心里平静,随时随刻回光返照,检查自己的一切,你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确实比从前好多了。你烦恼心去看长进,妄心去看长进,除非看形象上的表面现象。长进在觉悟里,你只有以觉心去体验你的长进,才体验得出来,修行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你只要不退堕,心里的种子一天比一天多,这都是法上的种子,能不起作用吗?佛教是科学,它有客观规律,拿煤气灶上烧开水来说,要二十分钟水开,就得二十分钟水开,才半分钟就把手伸下去,感觉一点没热起来,你能说真没热起来吗?仅仅你自己没感觉啊。除非那样,本来二十分钟就开了,四十分钟还开不了,为什么?因为那天刮风,风把火吹得动动摇摇。人世间修行为什么进步慢?常被八风所动啊,有风,你心动了。世间上的法不等于佛法,可是世间上的法可以说明佛法,因为它们中间有相同之处。

  能海上师说:“积聚是要经过长时熏习,宗大师每日读三页生书。多闻要善,不善者杂有恶见邪见,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以佛法为恶见工具,如以原子能做武器,不如不多闻。”

  “积聚”,就是累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要好高骛远,想得好,并不是真的好。多闻就是累积。心理上不断投下法的种子,越投越多,这就是累积。

  种子有了,肯定会起作用。你们白天有时候也会感觉到,正在苦恼的时候,突然过去听法听到的一句话,会在脑子里跳出来,这句话有大大的利益,就照这句话去理解,马上想通了,问题也解决了。有时候梦里忽然想起经书上一句话,或者刚刚醒过来的时候,忽然经书上的话会跳出来。这些都是由于心里有种子,这就是证明法的种子投在心里,不可能不起作用的。起的作用大小,就看你烦恼的轻重,作用小都是被自己的妄想烦恼掩盖住了,很可惜。所以我们在法上应该知道要积聚,要积聚就要多闻。

  还有点非常重要,“多闻要善,不善者杂有恶见邪见,不如不多闻”,能海上师讲这话可能有一百来年了吧?那个时候尚且讲这个话,何况现在。如果你听到的法,夹杂着邪知邪见,你看到人写的“佛书”,夹杂着种种恶见,还不如不听不看,否则这种邪见恶见,就像原子能武器那样,一爆炸开来不得了啊,非但当场会伤害很多人,而且一代一代继续下去,害人没有完的时候。比如国际上稍微有点头脑的国家领导,总主张和平吧?人类不要自相残杀,要消灭核武器,因为核武器实在太厉害了,到今天消灭光了吗?还是保留着,而且还在研究比核武器更厉害的东西,所以科学搞到杀人方面去了,还不如不学科学。

  不得不跟大家提醒一下,乱七八糟的书少看,乱七八糟的磁带少听,因为里边掺杂着很多恶见邪见。有人说,我也辨别不出来,那是因为你已经对它产生信仰了,有好感了,认可了,这么一来,你没心思去辨别了,如果你能照佛讲的话去辨别,能辨别不出来吗?

  唸佛的人做早晚课,课诵里有三皈依,“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怎么学起愚来了?你怎么对愚崇拜了?你对“唸经不必求懂”、“只要一句样样不要”这些话怎么会听得进去?你可以辨别的嘛,尤其我们听了那么多法,很容易辨别某些人讲的话到底是不是根据佛法讲的,佛怎么讲?他怎么讲?一辨别就明白谁是谁非,如果再去接受这种邪见恶见的说法,或者对过去听到的邪见恶见的说法舍不得放掉,不肯改变,你这个人大有问题。比方恶见邪见是原子能武器,你这个人会变成人体炸弹。人体炸弹是谁想出来的?恐怖分子,挺可怕的。

  如果有人心里还有想法,甚至连释迦佛的话都不能信服,还是有办法,等我们有空余的时候,可以把某些磁带某些书上的话,提出来讨论一下,辩论一下,难道释迦佛法上的智慧还比不上愚人的知见吗?(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3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这是观师的多闻功德。

  能海上师说:“多闻要善,不善者杂有恶见邪见,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以佛法为恶见工具,如以原子能做武器,不如不多闻。”

  我们佛弟子应该要多闻,多闻要根据佛讲的话,佛讲的话就是佛的法,所以叫佛法。一个善知识讲经说法,或者写书,不能离开佛法的原则,更不能夹杂恶见邪见,所以,多闻必须要善,也就是说,如果你夹杂恶见邪见了,就叫不善。不善的坏作用是极其可怕的,就好比以原子能做武器,这种情况还不如不多闻。邪知邪见的话越多,非但对听到的人有可怕的恶劣后果,而且对广大众生是一个很严重的破坏作用,因为讲法也好,写书也好,听的人会传布开去,看的人也会传布开去,如今为什么邪知邪见的人这么多,而佛法却相反衰落得很快?就是因为有人名义上是在讲法,甚至有的还被称为“大法师”,其实他讲的内容中掺杂了错误的知见,使得初进佛门的人不容易识别出来。

  尤其是先入为主,一开始没有听到真正的佛法,就听到那些佛法里加了邪知邪见的话,一听进去了,就很难忘。外国人常说,头一次印像是最难忘的,你偏偏头一次就碰到了那个称为善知识,实非善知识的人,而且听了那些夹杂邪知邪见的话。由于我们自己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进佛门想学佛法,想修行,他既然被大家称为大法师,善知识,你既没有辨别能力,又是头一次印象非常难忘,当然你对他恭敬,他说的话你就听。

  假如印象太深刻了,肯定会发生一种感情作用,这就更可怕了,不仅仅是一个知见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世俗人难以避免的感情问题了。你对这个人有感情了,会帮他讲话,而且叫你放下也非常困难,咱们在凡夫生活里看的多了。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无知的老年人那里,也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即使他不是年轻人,可是他在对佛法的正知正见上非常年轻。

  打一个世间上的比方来说,人们常说,男女青年的初恋是最难忘的,但初恋大都不会成功,因为当初凭感情,是不理智的。哪怕你以后的生活里受了很多很多苦,明明知道这种世俗生活是苦的,婚姻成家是苦的,这种男女感情也没有多大意思的,可是一回想到初恋那个时候,你还是非常留恋,没有人会说他初恋的人坏话。所以人最容易受感情迷惑,颠颠倒倒,有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有感情了,有欢喜心了。人凭感情凭欢喜心看问题往往会发生错觉,一发生错觉就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有这么一家,女儿由于脑膜炎后遗症的关系,脸部形状不太正,人也有点傻,靠爸爸妈妈养着她,爸爸死了,妈妈老了,所以很发愁,老人死了以后这个女儿怎么办呢?后来听说,这样一个女孩子也有人要娶她,我想呢,只有一种人,他自身条件很差,也没有福报和机缘遇到更好的,他正需要在异性身上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所以降低到只要能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所以就没有要求。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知道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知道释迦佛智慧圆满,极其伟大,如果他有崇高的志气和理想,哪会不想学啊?如果有人跟他说:“用不着的,只要一句就可以了。”他听得进去吗?除非是一进佛门就听到只要吃素、唸佛、放生就是修行,由于心地善良,先入为主,就以为佛教就是这样,修行就是这样。听进去了就有感情了,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要常随佛学。还有一种,没有雄心壮志,或有惰性,要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法门无量誓愿学,他就厌烦了。一听到只要一句就圆满,很好。法也不想听了,学也不要学了。所以,不想多闻的人,就是一种愚痴,你不多闻,听不到佛法,就会一直愚痴下去,因为你没有智慧。

  假如你被投你所好的话,比如:“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这么一吹,就把在家人吹高了,在家人听得高兴,听进去就有感情了。有了感情,就会听不进别人的话。假如一个善知识,根据佛的话来指出,这样说不对。他一听就会坐立不安,“什么?即使鼻子歪的也是美的。只要我喜欢,你说什么闲话呀?”会形成这种样子。

  佛称弟子为多闻贤圣弟子,多闻是叫你听正法,不是叫你听邪法。特别要提醒有一种最具有危险性的,有人先说几句佛法,后面再加几句非法,来抵消前面所说的佛法,使你搞不清楚,就好比冒牌商品,怕你一开始就看出他是冒牌,他有办法,五分之四全是假货,上面五分之一抓一点真的放上去,否则他骗不了人啊。

  据报导:有这么一家,来了一个提着两桶油的人,是来送礼的,一问是他家里人的好朋友,可是女的又不认得他,既然是好朋友,又送来两桶油,就以礼相待,热情招待他,说某某人出去了还没回来。这人谈吐很文明,像个有资格的人,谈到不久,这人说:我有要紧事急着要办,正需要两百块钱,你是不是先给我借一借,我回家拿了钱就送过来。人家想,你是我家里的好朋友,又送来两桶油,看你的样子也不像骗子,就给了他两百块钱。等到家里男的回来,说有人送来两桶油,男人说不认得这个人呀,就提高了警惕,打开油桶盖子一看,确实是油,而且是好油,再把它倒出来,面上一层是油,下面全是水。

  有些磁带,有些书,我实在没时间去听去看,有时偶然一翻,前面几句讲的还没错,“不过呢”一来,使你觉得后面的话也蛮有道理,其实后面的话把前面佛的话全推掉了,就变成佛讲的话没有道理了。

  “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用种种手段,把法说成了非法,例如,“现在时代不同了,按照佛这样子做法是行不通了,我们只要与人为善,这就是佛法。”“现在什么时代了?戒也应该要修改了。”还有一种手段,前面对佛讲的话也赞叹几句,后面来一句:“现在末法时期,戒是持不起来的。”意思叫你们做一个冒牌货,对自己犯戒或别人犯戒不必严肃对待,不要大惊小怪,因为根机不对了,这等于在说受了戒不持戒是很现实的,犯戒也是正常的。

  很多年前我家来了个熟人,是个信佛的女医生,我女的在前面招待她,我在家里平时不大讲话,也不习惯于招待,所以我管我在后间,听到她在说某某法师,持戒持得很清净。我就忍不住了,我这一辈子不管别的事,我只管法。所以就去问她,因为这是法上的问题,我就要说说清楚:“居士不能看比丘戒,你说他持戒很清净,你懂比丘戒吗?”她回答我说:“他连牛奶都不喝的啦。”好啦,只要不喝牛奶,就是戒律清净,比丘戒变了牛奶戒了。笑话不笑话?这就是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我问她:“释迦佛也喝牛奶,他为什么不喝牛奶?”她回答说:“因为牛奶是给小牛吃的,喝了牛奶小牛就要饿死了。”我说“有这样笨的农民吗?为卖给你几杯牛奶,宁愿让小牛饿死?上海牛奶棚里的奶牛有小牛吗?”(众笑)这就是“非法说法”,他把不喝牛奶说成是持戒清净的法。

  信佛的人吃素是修慈悲心,不信佛的人吃素是修苗条,可以减肥,佛门里的人有的吃素也吃得发胖了,至于他有没有偷偷在外面吃肉,我可不敢说。你们女众部有个老师过去在别的佛学苑,有一天来了一个海外的大和尚,大家排队迎接,看他胖得连走路都走不动,见佛顶礼也顶不下去,直喘气。

  不杀生就是慈悲,吃牛的奶牛会痛苦吗?上海奶牛它身边又没有小牛,你去挤它的奶,它会感到很舒服,“我不雅词不显示奶胀得难受,你给我挤掉了,我就轻松了。”

  说不喝牛奶戒律清净,那么释迦佛喝牛奶,戒就不清净了?以佛法做为恶见的工具,这个破坏作用像原子能武器一样,所以不如不多闻。

  我做老师的总想把你们引导好,我虽然没有能力,但我按照能海上师的教导来引导你们,这是一个好办法。偏偏有的同学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看那本书,我也不好说话,因为他看的这些书有《菩提道次第广论》、《清净道论》、《掌中解脱》,都是好书,可惜我没时间看,也还没有开讲过。他比我先走一步,后生可畏,以后你把《清净道论》、《掌中解脱》中两句话讲出来,我也说不过你了,后来居上,我得甘拜下风。问题是你自己真能看得懂吗?能海上师戒定慧《基本三学》的讲录还是比较好懂的,我讲给你们尚且要再加以解说。从前有个男同学书看得多了,常会对我冒火,不敢当面冒火,就在背后冒火。有一次因为他离开了一段时期,回来借磁带补听我的讲课,碰巧这个磁带里有我批评他的话,他听得火冒三丈,“我要跟傅老师评评理!”因为他书看得多,看出傲慢来了,这样能修得好吗?修出瞋恨心来了。

  还有一个男同学,因为他看了一本好书,就想到这位善知识那个地方去,我跟他说:你看看,这本书是什么年代的?两百多年前人写的书,即使这位善知识的寺庙还在,或许现在也开放成旅游事业了,他的徒子徒孙你也找不到啊!

  还有一个老同学,离开了我又感觉到自己错了,老师的话是对的,又回来了,过一段时间又走了。后来才知道,他过去学过外道,有追求神秘急于求成的心理。还保留了学外道时的傲慢和执著,他最欢喜的就是一本《清净道论》,就是因为一本《清净道论》,当初发心学能海上师法流的心也退了,出国去拜师了。

  还有一个人,听到我讲十二因缘,心想:缘觉无师自通,我也可以修成辟支佛啊,就打起无师自通的主意来了。以上这些事例,虽不是邪见恶见,但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幻想纷飞,导致自己不能在一个圆满的法流里安心学修,还不如不多闻。以上这些毛病,最容易出在知识分子身上。

  文化大革命中有句话,“知识分子臭老九”,现在佛门缺乏人才,总想来几个知识分子把他们培养成人才,因为他们比较有文化基础,所以现在我们这儿变成了“老九不能走”,(众笑)“老九不能走”是尊重你,可是知识分子也别变了臭老九。这几年来我深有感受,大家对依止法的观念确实很淡薄。不放下自己的凡夫知见、傲慢知见、愚痴知见、烦恼脾气的知见,那必然会起破坏作用。既然戒有了戒条,法有了佛经,学苑有规章制度,不管是你,不管是他,全要依教奉行。自说一套,自搞一套,这就会有破坏作用。

  能海上师说:“‘善’者顺因果、合戒律也。”

  “善”要顺着因果讲,顺着戒律讲。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居士戒,四众弟子各有各合乎自己的戒,佛学苑过集体生活也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要合乎规章制度去做。要顺着因果去做,前因后果要弄清楚,开始有这个想法,是因,还要考虑到,照这么做下去后果好不好,是果。在集体生活里,每个人想的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就必须要大家商量研究。不能这样想:你不照我的办就是不尊重我。每个人都是那么想,那到底照谁的办?照你的办他要说话,照他的办你要说话,结果只能大家各管各,还像一个团体吗?群居生活里还有群居生活的因果,今天你吃亏了,他占便宜了,你何必这么想不通呢?明天他吃亏了,你占便宜了,还不是一样?偏要一点不吃亏,非要照自己一套办,事情就办不成了。

  举个例子说,现在分币不用了,银行付利息的时候,没有分币就得四舍五入,如果是五分,就付你一毛,四分三分就去掉了,大家都有吃亏占便宜的时候,还不是一样?

  家里如果有女皇帝,男的都把她没办法,什么都要听她的。老话说“十年媳妇十年婆,再过十年做太婆”,做媳妇的时候脾气好,因为还有人管,做了婆就管媳妇了,婆的脾气坏了,做了太婆更不得了,哪个敢不听她的话?进了佛门,你拿出这套脾气来行吗?其实你那种得意、傲慢就好比使出太婆的心态、太婆的脾气来了,人家心里再给你加个“老”字,“老太婆”(众笑)。也不见得会看得起你。

  为了调整这些矛盾,所以要有戒律,以戒来统理大众,为了要搞好一个团体,所以要有规章制度。还有每个单位、团体,总有一个领导,没有领导有时候很难摆得平,两个人意见不同,你也有道理,他也有道理,那怎么办呢?总得两者取一呀,那么谁是领导谁说了算,你就不能说话了。

  我二十四岁上五台山,在能海上师那里,清凉桥的吉祥律寺正在修起来,一个塑佛像的人在塑像,旁边几个比丘边看边说话,这个说应该要这么做,那个说应该要那么做。塑佛像的人朝他们笑笑,“你们说话不顶事,只有老上师一句话才顶事”。

  也有想不通的:同样是一个人,我为什么一定要听大和尚话?为什么一定要听师父话?没有这样一个关系,凡事哪能行得通啊?一只螃蟹八只脚,脑子只有一个,如果八只脚上都有一个脑子,这个脑子:“我要这儿走”,那个脑子:“我要那儿走”,那不是寸步难行了?大家既然选他为领导,至少有个道理,也许他智慧大一点,佛法懂得多一点,当然也不能说你一点能力也没有,也许你缺乏全面的能力。

  你们这些同学,当领导的,被领导的,你们几根肚肠我哪有不知道的?我常开门见山说,没有能力当领导,下去!别人上来!你们背后笑我:老师说话不算数,老师一直批评这些领导,却从来没叫他们下去。那么你能上去吗?你跟他比起来,他还比你好些呢。选不出人,没办法呀,你拍拍胸,“我保证比他好”,这可不能开玩笑,如果你做得比他还差,你负什么责任?担当得起吗?从前打仗,能保证打胜战,就让你当主将,要立下军令状,打了败仗就砍头。可是即使砍头也无法补偿全军覆没的损失啊。法师讲经常说,修行人镜子不要光照别人,也要照照自己有什么毛病。

  能海上师说:“‘充盈’为不缺减,不盈则溢,所谓半罐水也。”

  “充盈”是指善的要充盈起来,充就是充足,盈就是满。“为不缺减”,我们都要求圆满,修行想修圆满,就必须要求到法的圆满,法都不圆满你能修得圆满吗?“不盈则溢,所谓半罐水也。”这个比喻能海上师深有体会,能海上师当年学法时,每天早晨下山背水,那时不用水桶,用皮做的水囊,从山下背到山上,就烧火、煮茶,天天供师一杯茶,没有中断过。所以他对背水很有经验,皮囊里的水不能太满,上面再放几片树叶,水就不会晃出来,如果你不满,装一半,更糟糕,更容易晃出来。这也说明,我们修行要求得圆满的法,如果是不圆满的法,修行的麻烦就会更多。

  如果有人挑水,想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每个水桶只装一杯水,挑起来既不会晃出来,也不吃力。你这么轻松,想要挑够用的水,跑到晚上腿都吃不消了,这些水加起来就是这么一点点。挑水是打一个比方,人生几何啊?可要考虑到生命的短促,哪能老贪方便、简单,每天挑两茶杯水,要滋养你法身慧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以少水发心供众,大众的法身慧命也都将枯死了。(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4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能海上师说:“‘生死在握’一句是定学,于定力则能于生死来去自在。”

  今天我们讲第三句,“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生死在握”,生死要有把握。“能仁”就是释迦佛。“主”,释迦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第二”,释迦佛以后,能像释迦佛讲法那样圆满的,要算宗喀巴大师,所以称“能仁第二”。

  了生死要有实实在在的把握,而不是自己没有根据地认为自己有把握。这个根据要依照如来的教导,自已去领会,别人是不能轻易说话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对佛法都不懂,你说你有把握不是狂言就是胡说八道。尤其不能听旁人所说,他能体会到你的修行吗?所以他人所说怎么能信呢!

  今天我们都没有自知之明,对别人也不够了解,也无法了解。我们看问题只是看一个表面,心里谁能看得清楚?他不讲出来你还不知道,即使讲出来,谁知道他是不是骗人?即使不骗人,今天讲出来这句话,明天情况又变了,一切都是刹那刹那在变,会变好也会变坏,谁能讲得定?

  很多年前我在昭觉寺佛学院,有人跟我说,“傅老师,你快要开悟了。你还有这么一层,过了这一层你就开悟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傲慢。”我一笑了之,一切听其自然,我根本没有一个念头想去追求开悟。我听了他的话倒觉得问题很多,你怎么知道我快要开悟了?这种话给人印象就是他肯定是个开悟的人,因为他能对我快要开悟做印证。还有,你凭哪几点说我快要开悟了?我禅定修什么你又不知道,我怎么样用功你又不知道,我又没有给你讲过我禅定的境界,即使你看我很会讲经说法,凭这一点能肯定我快要开悟了吗?难道会讲经说法的法师个个都快要开悟了?有的会说法的出家人外面还有老婆,还喝酒呢。就算一个正派的修行人,也可能只是理悟,要真正开悟,就必须要亲证。尤其好笑的是你还不知道我有没有入定,就说我快要开悟了,假如我过了两个月还没有入定,我找你说话?

  所以旁人的话不要听,哪怕他是权威,释迦佛也说过,不要轻易相信有权威人的话。这句话在末法时期更加重要,现在人名利挂帅就称权威,名利挂帅的人如果没有什么修行,也不懂得怎么修禅定,可是他也有悟道,悟什么道?悟名利的道,如果这样的人说你快要开悟了,是不是说你也快要悟到怎么去贪名利的道?

  修行尚且不能依靠别人,又怎能去听信别人赞叹你的话,或者是诽谤你的话?也不要相信别人给你什么保证,有人常说保证你往生,自己都无法保证还能保证别人?可是现在众生偏偏这种话都听得进去。

  我们只能相信释迦佛说的话!即使是你的师父,如果讲的话违背了释迦佛的教导,也不能听,佛说“离经一字即是魔说”。什么叫师?师本身也是佛的弟子,因为佛涅槃了,他以佛的教导来教导你,所以称师。跟佛陀教导相违背的人能称师吗?

  人难免有错,只要改正了就好。可是有的当师的错了他肯改正吗?这么多年来他改正了没有啊?坚持跟释迦佛的教导相违背,坚持他自己一套,走邪知邪见的路,师都称不上,哪能称法师?法师都称不上,又哪能称大法师?

  所以要想了生死成就,不是别人认为你修什么法或者你已到了什么境界,或者别人保证你能了生死,你就能了生死。就算一个证了阿罗汉果的人,也不能证明一个菩萨的境界,因为他没有体会。

  听到这里你难免要想:我到底修成什么样了?能不能了生死?我该去问谁啊?如果你佛法学得多,肯深入经藏,你自己会懂的。佛法既广大又渊深,即使它一层高一层,一层深一层,你往里走,自会进一层明白一层,这要自己修行去体会。你如果能明白了,这个明白就叫悟。

  拿修禅定来说,你禅定的理论不懂,又不听善知识讲,也没有禅定的经验,经常把妄境认为是定境,那就要着魔了。着魔是什么?搞错了还放不下。错了能纠正会着魔吗?所以有人叫你不学戒定慧,不必深入经藏,就是叫你走上一条愚痴的路。你照他的办法用功,要不了多少天,多多少少得了魔加持,即使没变神经病也到边缘上了。不是我说得可怕,去年连续来了两个,都是在外面受了这种影响,差不多全变了神经病。

  从前有个人对我说:“我一闭眼睛就看到满地都是蛇。”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你过去修的外道东西不要修了,也不要放在心里,不要去执著它。”可跟她说了没用,见到我就说个不停,同学们要阻挡她,她总是等着机会又来找我了。我后来才明白,她不是请教我怎么办,而是在我面前卖弄她的功夫,她现在的功夫能一闭眼睛全是蛇。

  你们老同学还记得吗?有个人头疼了很多年,医生怎么也治不好她的头疼,原因就是因为听了大法师的话,整天唸佛,结果唸出了连医生都治不好的病。一般人会想:他叫我整天唸佛是叫我精进呀。那搞出事情来呢?你找谁去算账?无知的好心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所以这种好话是听不得的。

  好比我年轻时会推拿,去一个亲戚家给她推拿,她要留我吃饭,可是饭菜都还没准备,她忙着下面条,我只好坐下来。端来一碗光面,吃完了,要给我去添,我跟她说:“添一点点。”又是一大碗,我吃不下,她偏要我吃,“自家人嘛,别客气,别客气。”她老说我客气。(众笑)意思她不相信我吃饱了,我实在吃不下,留下来又不好,她又在旁边催,“吃啊,吃啊。”(众笑)宁波话叫:“缺哪缺哪。”光面上面一叶青菜都没有,硬是吃下去了,又要把我碗抢走,我想这下糟了,我不给她抢,她拼命要抢,像拔河那样比气力。最后我手一松,给她抢走了,又来一碗。(众笑)还是:“自家人莫客气,莫客气。”结果我吃到了这儿,(用手指喉咙)站都站不起来了。(众笑)我想咋办呢?灵机一动,想到我学过转腰功夫,(众笑)最后终于把面慢慢转下去了,总算站起来了。你看看,她又不花什么本钱,表示非常热情,却把我搞苦了,想来想去,人家是好心呀,只怪我自己业障深重。我是用这个事实来作一个比方,其实邪师邪说就是玩弄这一套,而你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生死在握’一句是定学”,修什么法门都好,可真要了生死,没有定力是了不脱的,唸佛还要唸到一心不乱。有没有把握就问你自己有没有入定。说到这里,你们可不能一听我这样说,就想:要入定才能了生死,结果每次修定,“快快入定,我要了生死,快入定啊,入定啊。”(众笑)你想快快入定,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妄念,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这么干的,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又如唸佛,原本唸六个字,有人说:“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赶快唸四个字。四个字可以多唸一点。”听起来好像都是为你好,结果怎么样呢?老太太高血压,一着急很危险。我对高血压深有体会啊,心里稍微有点牵挂,稍微有点情绪上的波动,血压就升高,所以高血压的人不能着急紧张。现在科学上提出来,要三个半分钟,就是在起床时,要在床上躺半分钟再起来,坐起来又坐半分钟,下床时要两腿下垂在床沿过半分钟再站起来。这就说明高血压的人不能着急,一切都要非常缓和。现在差不多老年人都有高血压,满脑子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不是叫你着急吗?心里想唸得越多越好,还边唸边跟旁边人讲讲话。白天事情忙,又说唸佛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否则罪过无量,吓得到晚上十一点钟还在唸,这么着急紧张危险不危险?何况心想:来不及了,抓紧一点。这就是妄想,妄想不断又怎能达到一心不乱呢?真正说,唸佛要唸而无念,唸到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

  “于定力则能于生死来去自在”,来也自在,去也自在,自在在哪里?自在在定力。从前清定上师讲经时常讲这句话:“你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要发菩提心啊,快去快来啊。”快去快来就是来去自在!你有这个水平吗?你即使真的往生到莲花里去了,莲花不开你也回不来啊,即使莲花开了,你要回娑婆世界还得有定力才能来。哪有靠身子飞来飞去的?如果你有定力,一入定,一刹那就到。

  阿罗汉到他方世界,只要曲伸臂倾,这是定的力量,你要去极乐世界,也要靠定力才能去得了。照《佛说阿弥陀经》讲,去极乐世界要过十万亿佛土,不是过十万亿星球啊,也不知道要过多少星球才能遇到一个佛土,这么远,真能往生的人照样能到,靠什么?靠定力。平常一个人拖着这样沉重的躯壳,就算能走一百里路,再走你也走不动了。

  既然不是身体去的,那是什么东西去的?心去的。因为心的速度最快,所以能去得了。假如凡夫一颗妄心也有这种力量,释迦佛何必叫你修行呢?只有修行人的一颗心,依修禅定获得的定力才能去。所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你心定得下去阿弥陀佛就在眼前。

  修行人在禅定中,或者正在趋向定的途中,其味无穷啊。弹钢琴的人,弹到心一境性时什么也没了,房子也没了,会出现这种境界。如果你真的出现了这种什么都没了的境界,真的一点乱心也没有,也就能穿墙而过,这全靠定的力量,叫定力。有定力才能出这样特殊的能力,特殊的境界。

  上师有戒德,有慧德,还有定德。戒能止恶,智慧能消除愚痴,定能使我们成就。

  “生死在握”这一句,是说上师的解空功德,我们讲空可以大讲特讲,因为整个佛法都在空门里,整个佛法归纳在无,无就是空。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三种解脱门就是空跟无。要解空首先要在理论上悟到空,真要证到空性,只有禅定才能使你得到亲证,所以在般若智慧前面是禅定度。你不通过禅定这一步,般若智慧是出不来的,理论上得到的智慧都是广般若,说的全是世俗谛,仅仅给你一个理解,但你的心可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而得到亲证。

  解是什么?空是什么?解是解缚,空是放下,这么讲就具体了,修起来就有充实感,现实感。众生被什么缚?被烦恼缚,什么东西使我们放不下?执著使我们放不下,解缚要靠智慧,要靠觉悟,觉悟都来自智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想得通,智慧越大想通得越快。上师三宝给我们的智慧仅是一个解缚的方法,而真正解这个缚的还是你自己。没有方法你也找不到一个头,有了方法你不解,仍然没用。不要去依靠别人。

  你们修行依靠我老师领路,其实靠我只能靠两种力量,一种,我把懂的告诉你,一种我给你作有形无形的加持,这仅仅给你一点力量,真正动手解缚还要用你自己的手,古人说过: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初是你自己的烦恼把你绑起来,现在要解开还得你自己解。

  不是有句话吗?“作茧自缚”。蚕吐出丝来把自己围在里边,可是它要出来谁也帮不了忙,还是靠它自己变成了飞蛾,咬破了茧才能飞出来。自己解放自己,自己解脱生死。

  说,“说到底是我自己解放自己,要你老师干什么?”不要老师你什么都不懂。如果现在能海上师还在,你向我求法,我给你写张纸条,叫你上五台山去跟能海上师学法,可是如今能海上师圆寂了,我也只能把你收下来。

  有些人心里会想:我跟傅老师学是出于没办法,因为能海上师圆寂了,只能这样了。你们有没有这种心态我不知道,可是初来的人可能有这种心态吧?所以对于这种心态的人我说话就经常不起作用了。

  那么傅老师到底能起什么作用,我曾经作过解说,深圳有这么个人跟我学法,一会儿向我求忏悔,没多久又来向我求忏悔,忏悔来忏悔去就是:“老师我求忏悔,我对你太不恭敬了。”“老师我忏悔,我对你不相信。”“老师……”不断忏悔不断犯。后来我就跟他说:“你应该知道我这个老师至少是一个接线板,因为能海上师圆寂了,你又没有这么大福气亲自听能海上师讲法,好比你这根电线没有那么长,如果中间再接一个接线板通过去,你这个电灯就会亮。你别小看这个接线板,没有这个接线板,或者你把这个接线板拔掉,你这个电灯就亮不了,即使不拔掉,你信心动摇,好比把插头动摇,这个电灯一会儿亮一会儿熄,你能写字吗?”

  你这样事情放不下,那样事情放不下,总括起来是烦恼放不下,同样是人,别人怎么放得下?“我就是这么个脾气嘛。”是因为脾气关系放不下,脾气就是烦恼形成的,发起脾气来全表现烦恼,造恶业全是在烦恼里造的,烦恼可怕到什么程度?即使一个佛弟子懂法,烦恼起来了,照样要发脾气,既伤害了人又对自己没好处。常有人说:“这个人心是好的,就是脾气坏。”师父脾气坏,徒弟全吓得跑光,徒弟脾气坏,师父说:“我没本事教育你,你走吧。”有啥好处?

  所以,要想解空,我看还是具体一点,你还是先从脾气烦恼中解放出来,先把脾气烦恼放下,然后才会在禅定中得到殊胜的利益。

  严格来说,禅定是不能随便给人修的,要修也得有个层次,开始先修空观、数息观,止止妄念。你们现在修的禅定在逐步往上提,你们心里可能在想:老师怎么还不换新的观呢?修了两个月了还是这个观。其实你们现在学到的观已经有几十个了,应该说是教得太快了吧?学到后来越学越细,把你的心也越磨越细,必然会使你分散的心慢慢集中起来,否则后面的观你是修不起来的。

  心越细力量越大,用错了地方可不得了,心力强的人非常勇敢,能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心力强的人如果走错路了呢?你发脾气去扰乱别人,伤害别人,也是勇敢,脾气发到底,那就坏了。所以光修禅定不持戒不行的,光修禅定不听法不行的。尤其是现在的人烦恼重了,根机也差了,所以归纳到最后还是这句话:学法修行戒定慧不能缺一,要圆满。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5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了生死要有坚固的信心,要有迫切的要求,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这样才能使你有力量修成就,否则的话,说是会说,懂也懂,仍然是了不脱。哪怕你下一世还想了生死,如果还是这副样子,你还是了不脱,生生世世这个样子,生生世世了不脱。

  有时候靠数量的累积,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候靠数量的累积仍然不顶事。比如棉花能御寒,这条被子四斤重,到了严寒的冬天,不够暖和,那么再加两斤棉花,六斤重的被子,它就起作用了。有一种,很像棉花,实非棉花,就是卖给小孩子的棉花糖,在转动的机芯中放点糖下去,转出来的都像棉花那样,棉花糖能当棉花用吗?再多也不顶事啊。量变要产生质变,才会突破,不产生质变,始终是量变,能行吗?

  想喝一点茶水,把冷水煮开了才能喝,你光是锅子里加冷水,底下不烧火,加得再多能变开水吗?所以在质上没有发生变化,随便你修行多少时候,都难成就。

  做老师讲课也是如此,如果你讲课是把傅老师讲的话重复一遍,初听的人,觉得你讲得好,假如他从前听过傅老师的讲法,他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你们学习是第一步,照样画葫芦,画得像,不能说你错,可是你没有自己的东西啊,要怎么样才叫做有成就了呢?你要把老师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既没有违背法上的原则,并在老师的启发下你自己又能悟出很多道理来,而且悟得没有错,要这样呀。

  有的在量变过程中反而越变越麻烦了,比方说老同学摆老资格,可是别人看这个老同学比新同学还不如,这岂不越变越糟糕了。就拿刚才的比喻来说,锅子里本来只有一点水,你不点火,等到水加满了,你忽然想起来:还是要开煤气灶点火啊。你原来只有这一点冷水,一煮就煮开了,给你加了一锅冷水,要煮开非得一个小时不可,时间更慢了!所以你们在数量上增加,年岁在增加,听法越听越多,可是冷水不变热水,行吗?

  修行的关键就看你学了法,能不能点燃你自己智慧的火,把烦恼习气用智慧火烧烧掉。修行的秘诀是要理论跟实践相结合,成佛并不是耳朵成的,也不是经书成的,是靠心成的。你不改变过去的习气,凡夫的心态怎么成佛?

  了生死也是如此,为什么了生死那么难?是没有坚定的意志,因为他现在日子仍然好过嘛,忙着过日子,打了很多妄想,满脑子在想我今天怎么过,这笔生意我怎么做,怎样去找对象,有了朋友,我该怎么办?有了这些妄想,了生死的意志力就弱了,充其量不过是想想罢了,小风吹来摇几摇,大风吹来连根拔。

  了生死的心不迫切,还有一种,因为过去的苦已经过去了,以后的苦还没有来,现在嘛反正苦还没有来,可以为自己生活打主意。还有一种人,虽在苦来的时候,苦的力量推动他,能觉悟到生老病死确实苦,也确实想了生死,可没多久,情况变了,也就好了疮疤忘了疼。

  比如说,下雨的时候下决心要去买双雨鞋。一见太阳出来了,就想明天再说吧,要去买雨鞋的这个心就不迫切了,否则怎么会拖拉呢?

  世俗生活里就是这样,一会哭来一会笑,从前有本小说就叫《啼笑因缘》。人的一生如果光是笑,这倒也罢了,反正你没受苦,如果光是哭,你总要下决心跳出来,偏偏是有哭也有笑,这样了生死的迫切心就不强了。可是要明白,说到底你始终在受苦,因为你病没好啊。

  人们常说:“我前两天倒还可以,这两天我病又发了。”这说明你前两天没发病的时候,你病没有好彻底啊。人身上的老毛病,到底治得好治不好?治不好你可能早就死掉了,治得好为什么不赶快治治好呢?问题就在等到没发病的时候他又不想治了。

  打一个比方,医院里的病人天天疼得要命,总求医生给我想想办法呀,你看,心多迫切啊。还一种病人好好坏坏,这两天挺不错,医生说:“你还没有完全好啊,还得继续治疗。”他也不放在心上。还有一种更糟糕了,喜欢住医院,住医院就不用去上班了,吃药还有人送到面前,吃饭,还推车过来给你吃,费用报销,最好医院里让他住一辈子,也根本没有想治好病的迫切心,可是说到底,即使有这么好的条件,你仍然是个病人呀。不想断烦恼的人就是像这种病人一样,烦恼起来他也觉得难受,可是烦恼过去了,他又无所谓了。一个人连改习气断烦恼尚且是没有迫切心,没有高度的觉悟,何况想了脱生死成佛呢?

  你们新同学老同学,互有缺点。老同学的缺点:傲慢,缺少平等心,看不起新同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我这个老师天天在盼望新同学来,可是来了一个新同学往往被老同学当坐垫压在底下,他自己可以高高在上。新同学也有缺点,老同学即使有烦恼,他能够住三年、五年、七年不走,新同学呢?有的住了七天就跑掉了,如果这两个缺点不改掉,成就是没希望的。

  新同学嫌规章制度太严了,这就是你的不对喽,你是想来成就的呀,没人管,你能成就吗?有人说,“我看有的老同学实在不像样啊,所以我没有信心了。”你到底来跟他学还是跟我学?所以这也是不对的,这两者本来都是有希望成就的,结果却没办法成就。

  你说,“这儿既然没办法成就,我到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你不改变自己能成就吗?你就是跑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还是叫你断烦恼,你不断烦恼能成就吗?除非遇到一个骗子他在哄你。

  “生死在握”,修行就是修这句话,了生死自己要有把握,自己能够把握得住,这就是自在。菩萨发愿,留在六道里度众生,他是自在的,我想到哪里去,别人也挡不住我;我想不去,我就能不去,别人也拖不动我;我发愿转世,就能够转世;我不想到三恶道去,就有把握不去,这就是自在。众生是随业流转,你不把业这一条绳索切断,你能自在吗?

  生死流转就是恶业流转,恶业无非是烦恼造成的,你今世在断烦恼,你过去世的业力种子,就没有什么力量,过去世业力的种子在今世靠什么力量受报?靠你今世的烦恼,烦恼就好比是业力的生命力,你能断烦恼,非但过去的业力现不出威力来,而且也容易消除。打个比方,树叶都是绿的,风吹也吹不下来,可是到了秋天树叶都黄了,风一吹,全部吹下来,为什么?就因为绿叶有生命力,黄叶没有生命力。你自己今世能断烦恼,过去世的业力也仅仅是一张黄叶罢了,有没有?有,可是它没有什么力量的,如果你今世不断烦恼,过去世的业力就靠你今世烦恼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你既受业力的苦报,又因受苦而起烦恼造业,结果烦恼加烦恼,业力加业力。

  一个人在佛法道理上想通了,有许多问题都能触类旁通,比如佛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人身了,下世就保证不了,因为我们在受报时,又在烦恼上加烦恼。咱们来看看现实,现在的老年人,都是脾气厉害啊,如果她做姑娘的时候也是今天的脾气,男朋友吓得全逃光了,你说这个脾气比年轻时候到底变好,还是变坏了?别说世间上人不肯修行,在发展恶业,就算佛门里的人,你不肯断烦恼,这一世你也是在增加恶业啊。

  能海上师是修成就的人,他对自己任何一点小小的心态都非常注意。他跟我说过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因为他当年又是政协委员,又是人大代表,又是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所以常去北京开会。有一次因为原来的宾馆住满了,临时安排的宾馆,条件没有原来的好,能海上师一进去起了一个念头,“这儿条件比那边差了?”就起了这么个念头,能海上师就说:唉,修行修了几十年了,还是这种心态。

  还有一次,他在北京开会,忽然接到他一个师父病重的电报,他就着急地整理东西,想马上赶去,当他发现自己这种心态时,又感叹地说:修行修到现在,这颗着急的心还改不掉。这不是叫你别快,快可以,着急干什么?

  在我们看来这种心态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能海上师看来他认为是自己修行没有修好,所以能海上师真正做到了经书上说的: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能海上师传记上有这么一件事情,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派了一个特使,把总统的亲笔信交给能海上师,信上就是请能海上师到美国去弘扬佛法,来救济美国人精神上的贫困。能海上师就没去,他跟特使说:“请你回告总统,我就不来喽,以后会有人来的。”所以,大家都称赞能海上师爱国爱教,他关心祖国,关心中国的佛教,关心中国这么多想学佛的众生。这也说明他很自在,要留就留,拖也拖不动。

  能海上师确实做到了生死自在,想走就走,十年动乱当中,五台山出家人都集中在广济茅篷,当时各个庙都被破坏了,许多法宝都烧掉了,听说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劳动。因为能海上师年纪大了,也算照顾,叫他山沟沟里捡捡小石子。有一天晚上能海上师起来小便,刚刚碰到有一个出家人也起来小便,能海上师就问他:“你看呢?还是走好还是不走好?”那个出家人想,老法师年纪大了,当然回家乡比较好,就说了一句:“我看是走的好。”能海上师就说:“好,那么就走吧。你明天给我请个假,我不来参加学习了,就说我有病。”结果第二天早晨侍者师去看他,发现他袈裟穿得端端正正的,面朝墙壁一动也不动,他的呼吸都没了,当天晚上就走了,说走就走,这才叫有把握。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说“我有这个本事,我上吊。”(众笑)上吊叫自杀,死了下地狱。

  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轻人在五台山,发现天空出现很好看的很亮很亮的光,拿起照相机拍下来,结果冲洗出来,白云中有狮子,狮子头、狮子尾巴清清楚楚,上面一个小孩儿。他觉得不可思议,下山后就把这张照片拿给他奶奶看。老奶奶是信佛的,一看是十六岁童真文殊菩萨,就高兴地要了去,又加印了几张,我也请到了一张。后来我在深圳的时候,看到一本海外人写的书,说当年能海上师火化的时候空中出现文殊菩萨,所以,能海上师是童真文殊成就。能海上师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能够这样成就的,要有这样的志气。

  “生死在握”,必须要有定力,有定力则能于生死来去自在。来怎么来?就叫转世。去怎么去?去不是业力所牵,你被业力所牵,那就不是你做得了主了。有人想得好,我不是傻瓜,我死了以后投到狗胎里去干嘛?死了以后的情况你现在能知道吗?如果你能知道也就明白喽,到时候你自会去,是业力作主啊。

  初步讲讲,至少死了以后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对这个境你产生兴趣爱好,你自然就会去的,用不着别人推你去。比如说,你听到隔壁邻居在搓麻将打牌的声音,你的手也会痒,你两条腿会自动地走过去,没有你的位置你在旁边看看也舒服。如果打牌的朋友一来叫你,你跑得个快,你会不知道这是赌博吗?老婆急得:“你怎么又要去赌了?钱都给你赌光了。”你还是跑得个快。不搓麻将的人称他们“赌鬼”,喜欢搓麻将的人境界就变了,“那是我喜欢的地方呀。”

  还有第二种情况,如果你不投进去,你会全身不舒服,假如你觉悟低的话,“哎,这有什么关系呢?”一个觉悟低,一个全身不舒服,你就自己投入进去了。所有这种种就叫作业力,不是一根绳子把你牵走,而是这种力量把你牵走。人造了善业也有一种力量,人造了恶业也有一种力量,当你产生了这种力量后,你思想上的观点,眼前的境界,心里的动态,全会发生变化。

  昨天跟你们讲过,咱们修禅定的人,切记切记要配合断烦恼,你修定的心不断在集中,也会产生力量,你把这股力量用在烦恼上,可不得了,到那个时候你会天不怕地不怕,犯戒会下地狱,你也不信,也无所谓,非要完成你烦恼的事情,不完成,你就难受。而且这股想完成的力量极其强大,以前听清定上师讲:“修定人的一颗心,他想什么,就会一门心思的去干,就像初恋的情人那样忘不掉了。”有那么厉害!

  你们天天在修禅定,有没有天天在断烦恼啊?我不过是一个老师,你们不听,我是没有责任的。善知识不给你指路,是他错,指错了也是他错,可是善知识给你指路没有指错,你不听他的,善知识没有过失。

  要断烦恼就得靠智慧,就得天天听法,听法就是用来认识自己烦恼的,要教育自己,改造自己。你不照着去做,不但听法白听了,而且还有危害,你将来成了一个能够讲经说法的“大烦恼善知识”。

  所以一再跟你们说,戒定慧三者不可缺一,学佛要学圆满。拿我们这里来说,戒,无论你是谁,都要遵守规章制度,你们请过法的人就要遵守依止法。定,就是要有决定心,决定了就不要动摇。当然这个决定心是指出离心,菩提心。你用错了地方就糟糕了,比如咱们还在福鼎清净寺的时候,有一个出家人,本来她很喜欢听我讲法,就因为听到我有一句,“要以智慧去消除愚痴,咱们要做有智慧的人不要做愚人。”嚯,她就听不进去了,而且非常坚决,果断,当天晚上就要走,理由就是我要做一辈子愚人,这也叫“定力”。很厉害,随便你怎么说,不动摇的,可是她定在哪里啊?定在愚痴上。佛说愚痴堕畜生,那岂不是定在畜生道上吗?所以佛教的修定是为了自己觉悟,开智慧,为了了脱生死,生死自在,可不是为了下三恶道。

  上师的解空功德,是由定发慧,发的是无漏慧。我们初步是闻思修三慧,那是后得智,禅定是开发根本智。什么是无漏慧?什么是根本智?归根结底在般若智慧里,所以解空的功德来自般若智慧,整个一部《金刚经》,全讲的是般若智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里边释迦佛在跟谁说话啊?须菩提。因为须菩提接受了释迦佛的般若智慧,所以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7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今天讲“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这一句我们前天已经讲了很多,同时也讲了一些能海上师修行的功德。按照他圆寂的情况来看,他完全是生死自在,而且从火化时空中显现的境界来看,确是修童真文殊成就。

  我们今天能不能做到生死自在,有没有这样的信心?你说有,这多少有点盲目性。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信心,都是凭一时欢喜,心里一欢喜就说有信心,这是靠不住的,反过来说,你心里起了烦恼了呢?就没信心了,所以这是自说自话的信心,拿从前的话来说,有一点资产阶级的唯心论,只要一想:我相信成功,就肯定成功,哪有这种事?凡是成功,信心不过是第一步,第二步应该是实践,没有第二步你怎么能成功?信心可以给我们鼓励的力量,真正取得成功还要靠你本人的实力,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实力派。

  从前,看运动比赛,日本队运动员,有这样一个风气,休息时,在黄布覆盖下大家手握手喊几句口号,说这是增强信心的办法,那么他们每次比赛能全胜利吗?没有实力还是打不赢啊。有些人把修行看得很简单,好像只要有信心就能成功,现在有这么一句话:心想事成。可是他跳掉了中间环节,“心想”,必须要通过实力,才能“事成”。比如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当然能往生。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往生,有本书上说,佛当年说过,到了末法时期了,地狱门口都是出家人。今天念佛法门极为普遍,差不多出家人每天都在唸佛,怎么往生到地狱里去了?这怎么说呢?

  一切事都是人去做的,成功也是人去成功的,否定了人的因素,那就不是唯物辨证法,现在的人,怎么修行也不懂,怎么往生也不懂,连修行要断烦恼,他们也不懂,轻飘飘的,以为只要信就可以了。你真的保持一个信也有作用,那只是种种善根,可不是能够了生死,能够解脱,或者能够往生的全部力量。

  某些话本来是不错的,可是被后代的修行人想成了自己的一套,那还有什么希望?本来是“信愿行”啊,哪可以只强调一个“信”呢?而且现在连是不是正信都分不清楚。信要正信不能邪信。愿呢?认为只要发愿就行了,其他就不知道了,由于主张不要多听,不要多懂,所以才会这么无知。伟大的佛教,殊胜的法门,被后世的人这么一说,那么一改,变得非常简单低级庸俗。释迦佛讲四十九年法,你不懂又起什么作用呢?

  “愿”,从高要求来讲,就要修三解脱门里的无愿解脱门,愿而无愿,就像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都有一个无字,你才能解脱。“行”是修行,行是叫你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就是要断烦恼。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净土啊,你只有走清净的道路才能到啊,你不断烦恼能清净吗?通俗一点来讲,行是行为,行为为什么不端正?内心有烦恼啊,你不断烦恼,行为不端正,这是信愿行的行吗?

  说“我唸佛就是修行”,可以这么说,但唸佛至少也应起到烦恼消除,行为端正的效果。而那些背离了佛的教导,也背离了初祖的教导,随心所欲把佛的话改变,你想出一点随便的话说说,他再想出一点随便的话说说,那样就失去本来面目了。有人竟然说:“释迦佛成佛也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释迦佛是修行成道以后,才知道有十方佛,才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佛做太子的时候,他怎么会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啊?再说,如果释迦佛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那他度五比丘的时候,为何不叫他们只要唸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又何用说四圣谛,讲四十九年法度声闻弟子证阿罗汉果呢?马上叫他们唸阿弥陀佛成佛不是方便得多了吗?这种违反事实不明因果的邪见竟然有这么多的人会相信!

  根据《佛说阿弥陀经》来说,你往生了极乐世界你还是众生,称为“其国众生”,如果你花开见佛,还是不肯修行断烦恼,阿弥陀佛说法你也不听,你仍然照娑婆世界那些邪师邪说的话,以为整天唸阿弥陀佛就能成佛,那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岂不白说了?很好的一个法门,却被有些人故意歪曲了。

  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又称方便法门,往生是方便,你欢喜到极乐世界去,佛就教你一个往生的方法。解脱生死到常乐我净的彼岸才是根本法门,到了极乐世界,你还得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否则在娑婆世界做老众生,将来到极乐世界仍然做老众生。如果到了极乐世界你能照着阿弥陀佛说的法去修,你将来能够解脱,乃至于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能成佛,那么你在娑婆世界听释迦佛的话,你照释迦佛话去修行,也同样能证阿罗汉果,成佛,而且还比极乐世界快不知道多少倍,你为什么不修呢?

  《佛说无量寿经》里讲,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现在有的人却说:“娑婆世界修不好的,只有到了极乐世界才能修得好”,离经一字就是魔说,极乐世界一百年可不等于娑婆世界一百年啊,那是极乐世界的年份啊,有人用计算机算出来,换成娑婆世界的天数来说,要几万亿年呢!

  佛教是互相尊重,互相赞叹,十方如来赞叹释迦佛,释迦佛也赞叹十方如来。佛教完全尊重你自己的发心,十方世界由你自己选择,非常民主,死了以后,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释迦佛也尊重你,你发愿往生东方净土,释迦佛也赞叹,你发愿在娑婆世界转世度众生,释迦佛更为欢喜。可是讲到修行,释迦佛为了对我们众生负责,就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否则释迦佛没把真实情况讲出来,对佛弟子太不负责任啦。我想起从前在福鼎的时候,有一个很受人尊重的老和尚,称为佛门泰斗,有一天对居士们讲,“我快要走了,如果我再不把真话讲出来,那我对不起人”,就因为如今邪的势力非常大,他一直不敢讲真话,什么是他的真话?他说:“如果不修禅定,唸佛是唸不好的。”

  所以“信愿行”,首先你要相信释迦佛讲的话: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虽然有,你不想去你也不会去,要有这样的愿力,你才能去;更重要的是,修行要修出实力来。如果说只要一句,什么都在里面了,那你怎么戒不懂,定不懂,慧也不懂,自身烦恼这么重,菩提心也发不出来?

  为什么末法时期修行很难成就,就因为修行人把修行架空了,人为什么这么蠢啊?竟然把自己架空,还不是受了种种错误的言论的影响。魔王波旬也知道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所以早就钻到佛门里来了。他发愿:要在如来涅槃以后,化现比丘,专门破坏如来的法,那些专门破坏佛法的人,却大受某些人崇拜。

  生死能不能自在?就看你活着的时候能不能自在,你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自在的力量,你死了会有这股力量吗?这个自在不是指神通,而是指你的觉悟,是指你心的力量。身也是心的力量所指挥的,你没有烦恼,你怎么会去投生?换句话说,你不想投生到六道里来,你想到彼岸去,这也是心的力量,你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这就叫自在。

  比如你们今天二十几位居士不是来了吗?再看看,有多少人发心要来,他们来了没有啊?所以不是光靠发心就行的。他们也发心嘛,想来而没有来,这就是不自在。

  为什么有的想来的人没来呢?因为他们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空不了,抓住现在做众生时的这种感情,以及众生的一切生活爱好,自己把自己绑起来了。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每个人都有事情,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人放得下?有的人就放不下呢?放得下的人想去就去了,放不下的人想去就去不了。同样的道理,你今世是一个样样放不下的人,死了还是这样一个你呀,难道你眼睛一闭就成了阿罗汉,生死自在了?修行求解脱,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你喽。你被贪瞋痴绑住了,当然难,你把贪瞋痴的绳索解掉了,就容易了嘛。现在你活着的时候不自在,你死了也不会自在,你现在活着想去去不了,被这面拖住,那面拖住,发了心又退心,死了以后你也是想去也去不了。

  从前能海上师在四川讲经的时候说过,“有个老居士念佛功深”,功夫很深啊,“临终跟阿弥陀佛告假:我现在去不了”,所以从因果上看,将来是什么果就看你今天种什么因,你今天修行能够修成自在,你眼睛一闭也自在,你现在样样都不自在,称为“苦恼众生”,你眼睛一闭也是不自在,仍然是苦恼众生。有人投机取巧,只要人一死就说往生了,反正死了以后谁知道?一个懂佛法的人会同意他的话吗?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这是赞叹师的解空功德,空是空烦恼。烦恼能不能空掉?烦恼本身性空,怎么会空不掉呢?所以空不掉,因为你放不下!所以放不下,因为你对烦恼有感情,本来可以空掉的,你有了感情就空不掉了,而且有了感情以后,即使帮你切断了,你还藕断丝连,还要把烦恼再抓回来。

  你们老同学都知道,有这么个人在我们这呆了很久,起初他跟女朋友一刀两断,女朋友来信也不看,就往废纸篓里一丢。可是这个女朋友不死心啊,她还跑到我这儿来哭诉,说:“我不反对他信佛,可为什么他对我这么样铁石心肠?”我说“我明白,你对他有感情,他对你没感情,所以他不苦恼你苦恼。这样子吧,你离不开他嘛,就别离开他,他在这儿,你也来吧。”(众笑)那不是一件蛮好的事情嘛,结果她不来,偏要把他拖过去,现在,这个老学生,就被她拖走了。这是什么力量?感情力量。

  你们还不是如此?明明烦恼可以空掉的,由于对烦恼有感情啊,始终对烦恼难舍难离。听听法,觉悟来了,可到了明天又把烦恼拖回来,或者被烦恼拖过去,不是空不掉,是你自己感情用错了地方。感情用错了地方,你不苦才怪呢,人世间的苦都是因为感情用错了地方。感情不用在断烦恼上,却用在保持烦恼上。

  那么怎么办呢?你空不了必定被绳索绑住了,这根绳索你要解开来呀。解空解空,要解才能空。从前毛泽东讲过: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你光是在心里想:我知道烦恼的危害,我是要修行断烦恼的。你躺在床上叫个几天有什么用,床旁边的灰尘还是在嘛。这个灰尘你扫帚不到,它不会自己跑掉的。

  末法时期,有一个风气,众生的依赖性太重了,都把自己架空了,自己变成越来越没有力量。因为每个法门都是人去修的,所以不管是修什么法门的,这个心态可能都存在。现在有人说:“佛是万能的”这么一说依赖性就更重了,只有信神的人说神是万能的。佛是神吗?神是不是万能的?谁知道呢。《佛说无量寿经》有说,两种人除外,阿弥陀佛不要你,你也去不了,一种是犯五无间罪,一种是谤法,因为你的业太重,带不动。

  带业往生这句话,这是人说的,这不是佛说的话,如果你不听佛的话,专听人的话,那么所有佛经全部被你推翻,因为你不信佛说的话嘛。即使有的人往生的时候,不见得业力全消除光,但也能去啊,这是因为有的业带得了,有的业带不了。所以佛不是万能的,这不是佛的过错,是你的业太重了,否则的话,地狱早就空掉了。

  烦恼也好,业力也好,既然是你自己的烦恼,是你自己的业力,还要靠你自己去解脱啊,好比病生在你身上,还要你自己去吃药啊。哪会有这种事情:我怕吃药,就依靠你了,我的药你替我吃掉,我的病就好了。

  修密宗的人呢?求“上师三宝加持”,这没错啊,可你自己不修行不断烦恼,你能解脱吗?你们这些跟在我身边的学生也有一个心态,有人说:“老师啊,我们全靠你喽。”不靠自己全靠我!“老师是发菩提心的,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我培养成才,老师你培养我们个个证阿罗汉果吧。(众笑)我等着你培养。”即使我捧着一个金刚宝座给你:“老师,你抱我上去吧。”(众笑)我不是无中生有地批评你们,你们进步实在太慢,到今天有人还抓住我执不放。

  有些地方的人我执、法执抓得很厉害,执着得很。我看你们啊,法执倒还不容易抓住,因为能海上师法流是大般若法流,大般若处处讲空,你没什么东西好抓,你即使抓个空,比人家抓个有也好得多,到讲《文殊法》二十空时,就要你把空也要放下。可是你们抓一个“我”,却抓得紧。人与人之间闹矛盾,还不是因为双方执着各自的“我”闹了矛盾?工作搞不好,达不到要求,常有漏洞错误,不能尽善尽美,这不是我执又是什么?一起工作的同学有时候还闹意见,是因为工作闹意见吗?工作上的矛盾开会研究,大家商量,动动脑筋,这不是很好解决吗?可是偏偏一开起会来就争个不休,他要照他的意见办,你要照你的意见办,合不起来。执着一个“我”才合不起来呀。还有的人呢,明明开会时,已经商量好该怎么办,等到他工作时,我执又来了,仍然照自己的一套办,你这一套跟别人的一套明明有矛盾?能解决的办法你又不干,那怎么合作啊?

  打个比方,社会上的人讲究赚钱,所谓“钞票赚钞票,时间就是金钱”,我们这儿讲究赔本。佛门做经忏的人也讲究赚钱,那么这些人到我们这儿来,他要来赚钱,我们要他跟我们一起赔本,合得来吗?只有一种情况才合得来,你也有点善根喜欢听法,听听法慢慢转变了,“我也不要赚钱了,这儿没工资我也干,我培福”,慢慢慢慢地,“你们赔本我也来参加,我拿出二十万元来,赔光算数”,这才合得来呀。如果你执着一个“我”,他也执着一个我,这两个主意是相同的,你们还能合得来;不同,你执着你的,他执着他的。合得来吗?矛盾、烦恼、苦恼就是从我执产生的。我执烦恼不解决,你始终不得自在。

  比如说,有人很自在,工作听从安排,安排到这儿,马上就到了。有人很不自在,等了好久怎么还不来啊?派人去请,他说:“知道了,我等会就来。”过了一会又再去请,“我今天头疼。”自在吗?肯定他心里在怄气嘛,何苦呢?你放下了我执,也不会惹得人家对你有意见,你也不会受这个苦。明明烦恼是我们的仇敌,明明小偷是来偷东西的,偏偏当亲人,非把你身上的宝全偷光不可。

  有人说,“我也有道理啊。我觉得我这样挺自在,我喜欢这么做就这么做了,我想懒惰一点就懒惰,我想疏忽一点就疏忽,我不听你的,我怎么想就怎么做,这也叫自在啊。”这叫烦恼自在,因为你对烦恼有感情啊。一个修行人能贪这种自在吗?

  举例说,一个信佛的人哪怕他有随地吐痰的习惯,他也不会在佛堂里吐痰。假如有一个人贪随地吐痰的自在,无论什么地方他想吐就吐,人家说他也没用,“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管你的。我只要自在就好了。”这是对烦恼自在产生了感情,那你这个人就完了,非但烦恼断不了要做老众生,而且还要下三恶道啊。

  所以要解空,老师不过是讲讲法,教你一个解缚的方法,指导一下,烦恼自在的感情的缚,还要你自己去解啊!我刚才是结合我们生活来讲的。真正你要想达到解空,要证空性,二十空要全部空彻底,这种智慧就在大般若里。广般若是用语言文字来教导你一个你能够证空的方法,深般若才能使你亲证空性。能海上师法流就是大般若法流,我天天跟你们讲法,从年初一讲到年三十,无非是围绕着大般若智慧来讲的。这么好的一个法流,有的人听到了,还是我执这么重,烦恼这么重,工作做不好,修行修不好,人际关系搞不好,你可惜不可惜啊?

  好比墙上挂了一把宝剑,强盗来了,人家说:“快拿剑去对付强盗。”他说:“我这把宝剑是挂着看的啦,不是用的。”还说:“强盗来就来呗,他要杀,我伸长头颈给他砍。反正我是受报了。”人人都像你这样,谁来发菩提心度众生啊?谁来树立法幢啊?佛说:“人身难得”,可以这么随随便便的就把人身毁掉吗?你说得好听,“我甘愿受报”,你只想自己还报,你不想想,这个强盗杀了你,他造了恶业要下恶道,你有悲心吗?这不过是举举例子,可是现在的佛弟子,这种思想普遍得很。

  信因果就叫正,不信因果就叫邪,你信了因果,你照因果去修你才算修行人。五种因果里有一种士用果,你怎么不信呢?其实其他的因果你也不懂,士用果,士就是人,人的作用很重要,一个修行人求智慧断烦恼,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才发挥作用,为什么这个因果你不修呢?

  佛一再讲,自己解脱自己,一般佛弟子都知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有个自已的“自”啊。说句笑话,即使你懒得要命,这么大人了,洗澡还要妈给你洗,妈也只能给你洗皮肤上的脏啊,你心里的肮脏还要你自己洗啊。懒还有希望,邪了就没希望,如果你思想邪了,想叫人把你胸口剖开洗心脏,那你不是完蛋了?

  就算你只会这四句话,“诸恶莫做”,可你天天在造恶业,“众善奉行”,你只会供养布施,做做好事,这是人世间的善。修行人的善是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这个善,你修了没有啊?“自净其意”,你有没有在断烦恼啊?“是诸佛教”,你佛的话都不听,这四句话对你起什么作用呢?

  前天给你们讲了能海上师戒功德的成就,多闻功德的成就,解空功德的成就。能海上师在五台山清凉桥的修行道场称为吉祥律寺,本身就是突出戒要清净。能海上师讲经说法的智慧,无论哪个地方都赞叹,称为辩才无碍;昨晚还有武汉来的人说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智慧极大,这就是能海上师的多闻功德。能海上师圆寂后的成就,就是能海上师的禅定功德,解空功德的体现。我们都希望以能海上师为榜样,将来自己也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所以今天是联系你们生活中的实际,给你们做一下指导。

  你听了法不起作用,这叫多闻功德吗?即使你听熟了,也会跟一般居士讲讲,你自己悟不出修行的道理来,这只不过是在欣赏自己的爱好罢了。在修行上不依教奉行,你这个多闻起什么作用呢?

  持戒功德呢?你连这儿的规章制度,纪律都不遵守,嫌这儿规章制度太严,就要走,想去出家,好像出家比这儿松得多似的,也许是因为他看到现在有的出家人,很随便啊。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出家人比我们这儿随便散漫,可他们根本没有持戒。你连这儿的规章制度都遵守不了,你能持好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吗?

  解空功德呢?烦恼空不掉,我执放不下,就好像有许多修密宗的人只知道唸“嗡啊吽,嗡啊吽”,啥意思啊?不知道。嗡啊吽的要求你做到了没有?“我不知道”。很多年前,听说北京有个气功师教“嗡啊吽功”。你什么烦恼都没有断,我执依然这么重,一天到晚“嗡啊吽”,还不是外道气功师搞的那一套。

  如果想继续生死流转,认为去三恶道也无所谓,那我就不讲了。如果你真想脱离六道轮回,了脱生死,断绝一切人世间的苦,你不放下我执,不断烦恼,是不可能的。不信你试试看,你不放下我执,不断烦恼,反正靠老师了,你仍然会起烦恼跟人吵架,所以解缚要靠自己,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8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能海上师说:“能仁主第二”为释迦佛以后,能运用全部佛法者,为宗喀巴大师,故称法王第二也。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能海上师说,“为释迦佛以后,能运用全部佛法者,为宗喀巴大师,故称法王第二也”,佛称法王,于法自在称法王。如果在法上没有成就,就不可能于法自在。有智慧辩才的人,就跟普通人不一样,他能够以一法说一百个法,而且说服力很强,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辩才不是口才,口才是世间上的智慧。有的人口才好,因为他脑子比较灵活,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肯定很会说话。还有的人也有口才,不过人家听了不服他,甚至要冒火,这种口才往往是无理取闹,因为他正在起烦恼。一个人起了烦恼,说出来的话都是自以为是。如果你讲的话确实有理,听的人多多少少会有所考虑,他就不吭声了,因为他在思考你话中的含义、话中的道理,这种状态一看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的话了。而无理取闹的人,他的话里听不出什么道理,或者他这个道理人家不能接受,看到人家不接受,他就冒火了,闹起来了。当人家不能接受的时候,用冒火、用烦恼、用脾气,想把人家压下去,这就叫无理取闹。

  我们学佛法,尤其是我们学文殊法的,要有一个目标,今生要有所成就,至少要获得智慧辩才。要确实能达到这个目标,光学理论还不够,你自己还要去体验去亲证。智慧辩才跟口才,跟无理取闹完全两样,他一开口讲出来的话全是智慧的话,这种辩才从哪里来?从智慧中来。

  那些有口才的人,或者不懂佛法无理取闹的人,你世间上学问学得再多,你有口才人家也不一定会服你,因为世间上的智慧都有漏洞,你有你一套的主意,你认为你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别人不掉在你这个圈子里,他有他的一个圈子,旁观者清,他一听就听出你话里的漏洞,当然不听你的了。世间上都是这样,你一个观点,他一个主意,个人有个人一套,再加上烦恼,互不买账。

  智慧辩才是佛法的智慧,没智慧的人往往说千句万句,别人也不一定会完全服你,有智慧辩才的人没几句话,人家就听进去了。这不是一个会说话的问题,这个智慧包括的面很广,看你对人世间的矛盾洞察力有多少,也就是看事物的深度有多少,还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还要看你依据什么原则,还要看你根据对方的情况,怎么善巧方便跟他能契合得起来,而且所有这一切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就称为般若智慧。能海上师说过:“般若无相显于事,所做恰好即是般若”。不论你身子的行动,不论你语言,不论你干什么事情,你能把它做到恰到好处,这种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在众生的心里,如果不在众生心里,众生怎么成佛啊?成佛就是靠般若智慧成的,菩萨法修圆满了就成佛了,六度就是圆满在最后一度般若度里。

  这使我想起,我八四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时,我的学生请我到她家去作客,提了一个问题,当时报上全在讨论“什么是幸福?”文章发表了很多,结果还是闹不清楚,所以她想听听我的观点,以为我会大说特说,还准备了录音机,谁知我一句话就回答了她,哪一句?“, 放下欲望就是幸福”,她一听就明白了,一句话就真正解决了问题。(笑声)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明世间上长篇大论的演说,写的文章,在理论上翻跟头,种种巧辩,都不叫辩才。只有佛法里的智慧,你拿到了去对症下药,哪怕一句话两句话,使人,这才叫智慧辩才。所以靠世间上的学问,你永远也成不了佛,只有按照佛讲的话去实践,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

  自从释迦佛涅槃以后,“能运用全部佛法者为宗咯巴大师”,所以藏民就称宗大师为法王第二,法王就是佛,称宗大师“法王第二”,没有夸张,恰到好处。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风气,喜欢往高处说话,比如见了皇帝称万岁,皇帝的老婆称娘娘千岁。照这么说起来,肯定是娘娘先死,皇帝后死喽,可往往皇帝死了娘娘还没死,他们连百岁都活不到,却要称万岁,这就是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反正说得高说得好,我总没错。只有妒忌的人才会说“拍马屁”,假如马屁拍到他身上呢?他也觉得挺好挺好。(众笑)

  法王这个名词佛教原来就有的,指的是释迦佛,可是中国皇帝,为了要团结边疆上的那些少数民族,所以皇帝就采取封号的办法。当地的人对皇帝的封号也看成极为荣耀的事情。因为佛是法王,是无上的,是最圆满,最彻底,最高的,所以皇帝就封某人什么法王。后来法王变了一个传承的称号,一世一世传下去了,后世人难免还会对这些名词产生误解。实际上宗大师的“法王第二”倒有真实的来源,并不是一个封号,也不是一个传承。

  还有“活佛”这个称号,也会被后世人理解成“活着的佛”。其实这也是中国人说好话的毛病,“活佛”是翻译的错误,照原文应该译成“转世的修行人”,还不知道他有没有证果呢。

  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学佛就要说真实语,夸大就是绮语。绮语就是美丽动听的话,当然也包括夸张在里边。绮语常会迷惑人,就算你不想迷惑人,人家听了也被迷惑了。凡是违反释迦佛教导的,我都不起欢喜心,连称呼也要恰当。不恰当的称呼我就不喜欢。

  比如说,我年轻时候为了送法上门,全国各地到处跑,轮船也坐,火车也坐。每次坐火车,我跟旅客谈谈,总会说到佛法上去,大家听得都很高兴。有一次到站了,我要下车了,坐在我对面的人,说句好话:“今天听了你大师这些话,我是非常受益。”我一屁股又坐下去了,干什么?我说:“我不是大师,我是老师”,然后下车。现在最喜欢称大师的就是气功师,气功师个个都是大师,从没有一个小师的。

  佛所以成法王,所以能辩才无碍,因为一切功德都是在大般若里圆满的,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成就佛陀的辩才。你没有智慧,你自己能成就吗?你能度得了众生吗?不过在人世间哄哄热闹,死了还要背因果。你要想成佛,就必须以文殊菩萨为师,文殊菩萨智慧称“金刚智”,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大般若智慧,所以我们今天修《文殊法》就能得到智慧辩才。学好《文殊法》你就能运用全部佛法,能运用全部佛法就称圆满,智慧辩才是从圆满的佛法来的,佛法要圆满,那必须要有显密二教,教证二法。我们法流的修行,为学而修,为修而学,学修并重,教证二法圆满,所以非常殊胜。能海上师当年学法的时候,他的师父就是辩才无碍,能海上师讲经说法,听过他说法的人都称他辩才无碍。

  佛教传到中国成立了宗派,长期以来,宗派跟宗派之间互相攻击,排斥,已经发展到无理取闹,乃至成了互相诽谤。尤其是对佛法无知的人,不主张深入经藏,不主张广学多闻,加上他们又有一种狭隘的烦恼心态,凡是本宗同修的人,不论说对说错,都是对的好的,你说的跟我不同就是不好,总说如今末法时期这个宗不恰当,那个宗不妥当,还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来,已经有点谤法了。从前的宗派之间的辩论,还是带着一些佛法,现在简直是胡闹,可是对于宗大师的显密并修,以戒为师,以戒定慧为根本,要发菩提心,要修出离行,我看长期以来没有人说过什么闲话,这就从宗派的互相斗争的漩涡中跳出来了。

  有人专门诽谤密宗,称密宗是妖魔鬼怪,是妖法,近代历史上就有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竟然领头诽谤密宗,当年弘一法师也受了影响,在弘一法师的演讲录里,有一次讲到,“我过去对密教有所误解,应痛自忏悔”。还有一本诽谤密宗的书,但其中也有这么几句,“不过,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完全是正法”。因为显密并修就不成为一个什么宗派,而是一个圆满的法门,更何况菩提道次第包含了释迦佛全部的佛法。

  如果你对佛法了解不全面,总是强调自己这一面圆满,或者自己学的这一本经典为究竟,认为三藏十二部用不着,那佛何必说四十九年法呢?正像所有的好事不可能一个早晨做完一样。你只学一部经,你能完全圆满吗?释迦佛当年跟文殊菩萨讲过,末法时期的众生,总以为一句半语能彻底究竟。你有这个观点,那岂不是嫌释迦佛讲法讲得太多了,还不如你聪明?有许多谤佛谤法的观点,不仔细分析还不容易辨别得出来,这些谤法的人能成就吗?就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也往生不了啊。

  每一个法门都好,每一个宗派都是佛法,你说某一个法门不好,你就谤法了,除非有人把这个法门的原则、含义、说法改变了,那是另外一码事。不好是在人身上:懒惰成性,贪简单方便,就会不要圆满只抓片面,结果形成了口说圆满,实非圆满,口说大乘,实非大乘。

  所以能够运用全部佛法的善知识,应该要大大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举个例子说,一只香炉三只脚,一放就平了,假如这个香炉少了一只脚,虽是香炉但放得正吗?本来放得正,现在放不正了,因为少了一条腿。所以既然称为正法,就要圆满。不圆满的法也叫法,少了一条腿,摆不正了。就好比戒定慧也要圆满,戒定慧少了一个,也就少了一条腿,比如有戒有慧全是正法,可是少了一个定,就摆不平。

  那一年,我在无锡,临走的前一天,忽然上午十点钟来一个人,这家主人认得他,称他“黄总”。他说“别人跟我说‘老师明天要走,你快去呀,要不然你就没机会了。’”我说“你来看我有什么事?”“我苦恼啊,我唸佛唸了几十年,妄想多得压不下去。听了别人的话,我就唸满《佛说无量寿经》三千卷,还是不行,有人说,你再唸三千卷,我又唸满了还是不行。我实在没地方说啊,因为我是‘佛头’。”“佛头”懂吗?就是唸佛老太太的领头人。(众笑)我也不敢说,一说出来大家都看不起我了。所以只能够跟老师来说说。”我说“你今天希望我来给你解答?你知道我凭什么来给你解答?就是凭你不肯学,我学得多,凭这个给你解答的,你肯多学一点,你自己也会解答了,你看,”刚好我桌子上有一只小香炉,我就把它抓起来,再放下,“你说我这只香炉放平了没有?”“平啊”,为什么平?“三条腿”,“如果缺了一条腿,你放得平吗?你的苦恼你懂吗?按照我所理解的,净土宗以三本经作为主要的课本,《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什么这三本经你们只学一本呢?三条腿你缺了两条腿了。”他听得恍然大悟。无论什么法门,是佛法全都好,就是不圆满不好。

  今天,你们春节演出准备得怎么样了?据说你们搞得挺风趣是吧?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个男的,到一家商店里去买东西,看到女售货员挺漂亮,就一封接一封地给她写情书,后来这个女的就跟他说,“如果你了解我的全部,你就不会受我迷惑了”,她就叫他进去,这个男的进去才发现坐在凳子上的这个女的没有腿,他吓坏了。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受迷惑的人都没有了解全部。如果你懂得圆满的法门,再去看看这些搞片面的人,你就会明白这最多是种种善根罢了,而且大方向错了,也是利少弊多。

  今天就讲到这儿。(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9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今天是大年初一,每个人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年初一嘛休息休息,吃吃玩玩。其实世间上人,年初一有的还特别忙。小孩子看见过年就欢喜,大人也蛮欢喜,其实大人的欢喜还是由小孩子欢喜而来的,我们也是如此,因为众生欢喜,我们才会欢喜。今天我说了一句话:“年初一我休息”,旁边学生就跟着说:“老师你不是说讲经说法从年初一讲到年三十吗?”(众笑)当然,说话得算数。一个人说话算数,修行成就快得很,就是因为说话不算数,发了心又退心,说能做到却经常做不到,修行才慢了。

  今天一早我们去老和尚那里拜年,我看到一个居士在外面烧木柴。我想今天又不太冷,烧火干嘛?后来才知道这儿有个风俗,年初一要到庙里来烧火,火烧得越大表示越发,其实,咱们到佛学苑来还不是来“烧火”?我们烧的是智慧的火,烧掉的是烦恼薪,烦恼好比柴,有的树枝长满了刺,叫荆棘,它可厉害了,刺起人来从不买帐,本身又是非常的坚固,对付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一把火烧掉。所以我们天天在求智慧的法,去焚烧我们的烦恼薪。可惜社会上的人不懂佛法,他们不知道在佛法里求智慧,搞一些形式进行自我安慰,外国人就没有这个风俗,难道外国人都穷死了?我们跟世俗上人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搞迷信,我们求觉悟,凡夫跟佛,区别就是一个迷,一个觉。

  每年的年初一,中国人都说“吉祥如意”,但吉祥到底从哪里来?他们就不知道了,他们认为只要口里说说吉祥就会来。这么多年,我经常在说很不好听的话,“我说不定明年死”,但是到今天还没死。同学们对我照顾得很好,连我说话都有人管,我一说不大好听的话,马上有人提醒我:“这话不能说,要说吉祥话。”闽南这一带还有一个风俗习惯,孩子说了不好听的话,奶奶就要找块红砖头来擦嘴。(众笑)

  吉祥在哪里?吉祥就在智慧里,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多闻来,《文殊法》最后一段,“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你只要求智慧,何必去求吉祥?智慧是个聚宝盆,有了这个聚宝盆,什么都有了。我们经常看到世间上人在后悔,或者痛哭流涕,“我当时真傻呀”,“我上当了”,“我走错一步了”,这不是事实吗?傻,走错一步,上当,全是没智慧的缘故。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全在智慧里,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喜欢智慧喜欢法,我们就能法喜充满。宇宙的一切,人生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合乎这个规律它自己就会来,用不着这么求那么求,你只要把这个规律把握好就是了。为什么人生路上这样的波折?所谓人生坎坷,一会儿哭来一会儿笑,一会儿快乐一会儿苦,因为咱们今天智慧不足,没能力掌握这个规律,凡事都没有先见之明。

  所以咱们修行人心里要坦然,快乐也不是你求来的,痛苦也不是你找来的。说是这么说,可人们总认为是因为我有能力,所以我得到快乐,因为我不行,所以到处碰壁,从现象上看也确是如此,可是我们没有看到现象里边还有个规律,这就是佛说的,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因果不一定是前世因果,也不一定是三世因果,现世就有因果。现世因果里有你看得见的因果,也有你看不见的因果,前世的因缘更加看不见,因为谁也不知道前世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说来说去,还是劝大家,不要东想西想喽,还是安心学法,这倒可以将来对人类做贡献。

  打个比方说,社会上的年轻人,到了成年总有一个念头:要成家了。成家必须要找对象娶老婆,其实你找到老婆了也不是你找到的,人家不找老婆的人照样有老婆,也有许多到四十岁还没老婆的,着急得不得了,他难道没找吗?怎么找不到?还有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碰就碰着了,而且还不需要动脑筋,好像是自己跑得来的。不管你找到找不到,里边都有一个规律,规律里还包含着一个个过程。比如说有今天必有明天,有明天必有后天,日子要一天天过,路要一步步走,这就是规律。

  从前有一家人,全家信佛,这个孩子可能是因为职业关系,得了白血病,死的那一天就是去年他结婚的那一天。去年这个时候喜气洋洋结婚,今年这个时候哭哭啼啼,痛苦万分。他本人又不希望这样,全家也不希望这样,可是要来的时候还是会来,这还不是因为内部的规律在起作用吗?

  有一天我偶然问问他的妻子,“你们当初是怎么认识的?”她告诉我,“因为我爸爸跟他爸爸都是信佛的,就要给我介绍,见了面就走动走动。有一天家里人给我衣袋里塞了一张条子:‘你们可以结婚了吧?’,我就这么结婚了”,这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结婚时喜气洋洋,一年后同样的一天,哭哭啼啼。所以人要冲破这个规律,必须要有大智慧,如果没有大智慧的话,你只有一个办法:避开这个缘,既然快乐的后面紧跟着痛苦,那么你要避开痛苦,你就得避开快乐。

  你说,“我东避西避究竟避到哪里去?”你就避到这儿来嘛,你过去形成的这种规律,在这儿没有一个缘会使你成功。男女也好,冤家也好,你在人世间很难避开,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不是冤家不聚头”,广东人嫁到黑龙江去,那可不是一千里了,因为有缘啊。夫妻本是化装的冤家,如果你这个化装冤家今世要来找你,即使他来了,他也没办法跟你挂勾, 因为咱们这儿规定不准谈恋爱,这个缘就切断了,你前世的冤家今世要你命,他也没有这么多的闲功夫,跑到这儿来找你。

  我们这儿所干的唯一工作就是学法修行,在这条路上我们从来也没有出过什么事情,由贪瞋痴所起的种种业障的报应,在我们这儿就没空子好钻。所以学法修行,求智慧最吉祥,最安全。既然大家都要求吉祥如意,尤其是新年的头一天,所以咱们新年头一天就讲法。

  能海上师说,任何修行,不外三学,作任何事皆可应用三学,种树亦可应用也。

  修行要靠戒定慧,所有的佛法,哪怕开得再广,也无非是戒定慧,任何事情也都可以运用戒定慧。生活就是修行,做任何事情你用上戒定慧你就在修行。你即使在佛门里烧香磕头,拨念珠,敲木鱼,你用不上戒定慧,你修啥呀?

  现在信佛的人,一代传一代,这些神秘主义,迷信思想,都在修行人身上混杂。有的地方还非常好笑,举个例子,根本没有孙悟空这只猴子,那是神话小说《西游记》幻想出来的,却引起佛门有些人对它的迷信崇敬,闽南地带还在阿弥陀佛旁边供了孙行者,说这是战斗胜佛。还有的人更迷信,说某件袈裟是从南海观音那里飞过来的宝贝,木鱼敲久了会成 “木鱼精”,有这回事吗?如此种种迷信邪见泛滥,说明在他们那里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佛法。所以说不讲经说法就消灭了佛法,搞的都不是佛法,那佛法不是消灭了吗?

  我们修行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场所都可以修行,你到底在不在修行,就看你用得上用不上戒定慧,丛林是以出家人为主,听说过去丛林规矩很严的,违反丛林规矩严重的,要用棍子打出去。上一次你们女众部回去的一个沙弥尼,师父刚给她剃了头,就送到我们这儿来,她来这儿小住时也是蛮喜欢的,回去办了离婚手续,把孩子安顿好,这么大的决心来了,可惜只是一时冲动罢了。日子一长,时久生疲厌,烦恼就冒出来了,经常不遵守规章制度,纠察、老师对她批评,有时候她态度还非常的不好,乃至于一起烦恼就要跑。实在没办法,只好通知她师父来,听说师父把她训了一顿,“像你这种人出了家还一点不像个修行人,在丛林里,要用棍子打出去的。”

  佛学苑并不是丛林,咱们这个佛学苑可能是全国最特别的,一般佛学院光收出家人,我们这儿四众弟子全收,因为不能忽视居士的力量,居士力量很大,居士的人数超过出家人,居士既然信佛,他跟佛门就有密切关系,至少他经常到佛门来,如果在佛门里边尽闹矛盾,尽干坏事,表现极坏,那对整个佛门不是有坏影响吗?我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很重视居士。把居士教育好,对佛门是一个极大的助力,如果在家居士能够教育好,很像一个佛弟子,反过来还会促进某些表现不好的出家同学,心有惭愧。

  从前我跟隆莲法师说起,我想办一个四众弟子的佛学院,隆莲法师笑笑,说“现在和尚都管不了和尚,你一个居士想管和尚?”其实管得了管不了,还在于戒定慧。虽然丛林规矩对我们不太合适,因为我们又不全是出家人,但是这儿的规章制度就是我们佛学苑的规矩,你遵守规章制度就是在修行了,因为规章制度跟戒相应,而且这些规章制度完全是在修行生活里制定的,从早上开始到晚上,你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话,大家就能够合得来,这叫合众,这叫“和合”。你不遵守规章制度,你跟大家就合不来,你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也就是你把持戒的精神在生活里做起来了。

  修行要在生活里修,这句话我讲了几年了,有人心里还是无数,“在生活里怎么修啊?”只知道每天念经修禅定就是修行,那你仍然是在念经里修行,或者是在禅定里修行,现在佛门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好像生活跟修行是两码事。他的观点就是,“我只要把生活问题解决,有吃有穿有住,唸佛唸经就是修行了。你不把生活中的世俗习气改变过来,修行就慢了,矛盾也多了,除非你离开生活。生活里就是人会惹你,那你除非离开人,可是人是群居生活,你能离得开吗?修行人还在经常动生活脑筋,现在不论是大庙小庙,出家人在家人,都在动生活脑筋。如果你不在生活里修,生活会起反作用,你即使唸经的时候没有贪瞋痴,唸完经仍然有贪瞋痴,因为你生活里没有修掉贪瞋痴嘛。怎么在生活里修?把戒定慧用上去,这就是修行。

  “定”,我们修的定是戒定慧的定,有止有观,止观双运,光修止,别的念头都不起来了,人就会迟钝,无法触类旁通,也不可能八面玲珑,更不可能善巧方便。如果你只修观不修止,没有止的基础,你心就定不下去,妄念纷飞,你这个观也修不好,因为这些妄念经常会掺杂进来,扰乱你的思想。

  可能你们前世大多数都是修行人吧?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能进佛门来修行,没有过去世的善根,我看是不容易的!前世都有善根的啦,也就是前世都进过佛门的。那么从现在看过去世,你受的影响哪个居多?我观察下来,你们前辈子在佛门里受止的影响比较多,可能没有很好修观,所以现在进了佛门仍然如此。现在最普及的净土宗从不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只主张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就是修止,这叫以一念止万念,你真的能够用功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的境界,起一个妄念就不能叫一心不乱,可是,你不修观,智慧仍是开不出来的。

  如今其他法门,也是偏向于修止。比如我多年前在泉州承天寺,有一个华侨大学的教师过去也是跟我学法的,他发心来照顾我生活,结果却变成不是他照顾我,而是我照顾他。管生活的一个女居士告诉他,“你听到打梆声音,你就去拿饭,下午几点钟,你听到打梆声音你就去拿水。”可是每天都是我跟他说:“打梆了,你没听到?快去拿饭呀”,拿水也是这样,他好像没听到,我说“你离开我这么一段时间你到底在修啥?是不是在修一种法门?专门看自己的心,不要起念头?”他说:“是啊,是啊。”你看修成这个样子的迟钝,如果你们老学生这样子的话,我就得训你几句。外道修止不修观,虽能出功能,但是他们了不脱生死,因为他们开不了智慧,更谈不上成佛。

  再举一个例子,你们每天早晨修定唸经,我也天天来,因为天气冷了,要包腿子,你们就拿一条盖被来给我包起来,可是经常会发生差错,连铺在底下的毯子都要我重铺的,我重铺的时候你也看看,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可等到明天还是铺成一头长一头短,比例不相等,叫我怎么包得起来?(众笑)这就是只晓得止,在铺毯子上止住了,不知道观,不看一看怎么才能恰到好处。还有给我包腰部时,那边长这边短包不过去,他傻掉了,拿着不动了,(众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说你拖过来一点嘛,我看止得太厉害了,(众笑)停住了啦,所以修止不修观这怎么能出智慧呢?

  慧呢?听法是闻慧,你光听法还不行,闻思修三慧都要有,要通过你自己脑子的思惟,那才是你自己的东西。想不通的地方不要灰心,多想想就能想通了,这叫修慧。为什么我们要天天唸经啊?就是叫你根据经文去想,有的地方昨天还来不及想,今天再想想比如说:“生死在握”,生死要有把握,首先要有闻慧,听了法就懂了,要有持戒功德、多闻功德、解空功德,才能达到生死自在。“持戒”,想想我今天又犯了哪些纪律,你印象就会深刻,印象深刻,也就注意了,“再再思惟曰修”。所以唸经要跟着经文去思惟,以后还要提高,要随文入观,根据经书的文字,一面念一面修观。说那样修起来要求多高啊,哪里哟!本来就应该要这么修的,不是我讲得要求高,是你自己做的要求太低了。

  想不通的地方多想想,我所以能跟你们这么讲那么讲,还不是脑子里一直在想,想出来的?我为什么头发脱光了?(众笑)这就是个明显的证据嘛,一只狗一只猫,等到热天它就要脱毛,这是自然现象,脑子发热就要脱发,脑子怎么会发热?想得太多了,当然,这是打比方喽。

  我常说,“我还没有备课呢。”你们说“老师,你用不着备课的,你一张开嘴巴就能讲。”这倒也是,如果没有想得多,哪里讲得出来?脑子一直在法义上转,再结合现实生活,转得成熟了,一拎就起来了,其实我的备课,也只是在脑子里想一想罢了。比如,这个东西没有放在桌面上,是放在里面。你要找就很困难,你放在面上找起来就容易。再比如,桌子上只有一样东西,你拿走了就没了,桌子上放满了东西,就随你拿。所以要广学多闻,善于思惟,想通了就叫悟。

  你们男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女孩子强一点。我说话要小心,(众笑)所以我只能说某些方面,因为昨天晚上你们女众部演了一个《花木兰》,唱词里有“谁说女子不如男?”所以我也不敢说了。(众笑)男孩子比女孩子哭得少,英雄不轻易掉泪,只有在事业失败的时候,才“常使英雄泪满襟”,你们有没有失败,没有!那么哭什么呀?尤其是新年里最好不要哭,说句笑话大家都在忙吃的东西,又是做面条,又是做饺子,又是熬汤粥,你一哭眼泪都掉在这里边了,(众笑)不太卫生吧?我知道你们女孩子最难忘的就是妈妈的怀抱,谁都是妈妈怀抱里长大的,如果你实在想妈了,打个电话给妈拜拜年,这倒是一个礼貌。你们现在可能也没什么吧,我只是那么说说罢了,你们听法的时候也经常听到要做“女中丈夫、巾帼英雄”,我们现在正是精神奋发,前途光明,在弘法的道路上天天成长,你们将来面对歪风邪气,魔道邪道,个个能打个漂亮的胜仗,这是讲讲智慧。

  有智慧的人重理智,没智慧的人重感情。说不见得吧?有些人很重感情,可是我看他也蛮有智慧,那么我告诉你,即使他有智慧,他的智慧也掉在感情里了。智慧掉在感情里,智慧还得听感情的话,即使不说智慧成了感情的奴隶,至少也说感情老大,智慧老二,老二还得听老大的,就等于没智慧。会动脑筋,会想一套,会分析,这只是世俗上的聪明,不是我们讲的智慧,我们讲的是佛法的智慧。

  佛性是现成的,为什么智慧发挥不出来?就是因为有个阻力,这个阻力就叫贪瞋痴烦恼。烦恼在哪里找?烦恼在你感情里找,有的人找不到,“说贪吧,我又不做生意,也没有贪发财,也没贪吃,早上我两点半起来,也没有贪睡嘛”,从你感情里去找就能找到了,你对自己有感情,对众生没感情,这个就是烦恼,就是执着,就是贪,这叫偏爱自己,偏爱自己一切灾害就出来了,所谓“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等于说他没有感情,只是他的感情非常豪放,非常广大,如果他在感情上出现矛盾了,他不会掉进感情的陷阱里,他会用他的智慧来解剖这个感情,来跳出这个感情。从感情里跳出来,是不是就没感情了?也不是。你跳出了世俗的感情,跳出了小我的感情,跳出了执着的感情,跳出了难忘的个人感情,你就洒脱了,你也不是个没感情的人,你这个感情完全是跟着你的智慧去转化。

  菩萨假如只有悲心,没有智慧,怎么度得了众生?菩萨假如没有感情,他怎么肯去度众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菩萨的感情是一种智慧的感情,也就是说是一种菩提心的感情,一种大悲心的感情,今天就讲到这里。(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10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颂: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

  昨天我们讲到,能海上师说,“任修何行不外三学,做任何事也可运用三学”,我们在生活中,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都可以运用戒定慧三学。我常讲“生活就是修行”,既然修行人离不开生活,我们如果能够把生活作为我们修行的场所,我们修行的面就广了,而且体会也会深刻。

  拿戒来说,戒有开遮持犯,我们在集体生活里,大家都是修行人,为了要和合团结,咱们不得不有个法则,戒就起这个作用。我们今天是在佛学苑里,都要遵守佛学苑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就是我们修习的法则,能使我们趋向清净的道路,它比世间上种种的守则、制度要殊胜得多。

  那么规章制度能不能改变呢?可以改变,这就好比在问戒能不能开?当然能开,但是要有原则。如果你提出一个建议要修改某个条例,这样可以使大家更有利益,或者说环境条件有所变迁,为了大家适应变化,这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只为了你个人方便,而置集体利益于不顾,随心所欲的主张要改变,或者干脆就不遵守规章制度,那是不可以的。佛教既讲平等,又讲慈悲,你实在做不到,在这条上给你照顾一下,这是慈悲,这种作法在戒律上也有的,叫“留限”,只要你有觉悟,可以容许你慢慢的转变。

  拿到定来说,事前要考虑好,不要冒冒失失,不要随心所欲,一冲动,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错了又后悔。古人常说:三思而行。你没有考虑好,你要声明,“这是我初步想法”,或者制定某个制度的时候,先定个草案,等你考虑好了,决定了,就不要随便改变。经常改变会搞得乱七八糟,变动太厉害了,这就是在事情上缺乏定力。

  是不是不可以改变呢?假如一决定就定下来,需要改变的时候你不改变,情况变了你也不变,人家提醒你了,你还是慢吞吞的:“我已经这样决定了,再改变人家又要说我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算了算了。”那样你不出事才怪了。那好比你这个定,只有止没有观,像入了枯定,枯定没有用,也开不出大智慧来。

  拿每天早上你们修火光观来说,,开始嘛“一担柴火烧”,我已经报“十担柴火”了,他还在一担柴火中定着。慢慢报:“柴火烧光了……火息灭了……太阳出来了”,他还在烧一担柴火,我报了那么多句了,他却只要一句,样样不要了。还有的人抓住一点到处乱套,乱套的人跳来跳去,也没有定力。比如昨天他在厨房里帮厨烧火,他想想,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观观火,修起火光观容易一点。结果明天我带修的不是火光观,而是循身观。我在报“头发”,他观火了,(众笑)变成头发烧起来了,乱套了。你们工作所以经常出差错,就是因为乱套。工作遇到麻烦了,到我这儿来请问,我说你应该这样做,可是等到他做的时候仍就照他自己那一套做,不照我的话做。

  慧呢?在生活工作中,你考虑范围小,这是小智慧,你考虑范围大,这是大智慧,小智慧没有大智慧好。一个人生活,这是小圈子,跟大众一起生活,这是大圈子。从前的人,都生活在大家庭里,后来由于大家庭矛盾太多了,所以形成小家庭,兄弟姐妹分开,个人管好自己的家,大家客来客去,确实减少了很多矛盾。可是从另外方面想一想,虽然大家庭里有矛盾,可是现在小家庭也不见得没矛盾,时代在改变,你烦恼也在发展。大家庭变成小家庭,这是表面现象,根本的问题是人们烦恼增长了。如果去掉烦恼,大家庭也没有矛盾;你发展了烦恼,小家庭的矛盾比大家庭还要多。

  从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害苦了多少年轻人,大家一致公认自由恋爱好,彼此先交朋友,互相了解了解。可是常听到老人这么说,“你们都是自己看中的,怎么结婚以后经常吵架?我们过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之后也没有怎么吵嘛,奇怪!”所以世间上一切都叫有漏法,只有佛法才是没有漏洞。

  佛法怎么讲?要解决矛盾根本还在于断烦恼。如果你烦恼轻,道德修养高,古时候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照样有的家庭挺和睦的。自由恋爱,说是大家相互了解,了解是好事情,但是你贪瞋痴也在发展,结果了解一个离一个,了解一个离一个,这样你了解十个也不顶事啊。碰不是人跟人碰啊,人都是好的,是烦恼跟烦恼碰。每个家庭都有一肚子苦账,为什么能维持下去啊?靠彼此谅解嘛,能彼此谅解你烦恼就轻了。

  什么叫有智慧?你在小范围里搞得没有矛盾,这是小智慧,你在大范围里搞得没有矛盾,你有大智慧。在三皈依里有一条: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佛弟子应该要具有这种能力,要统理大众,统理到一切没有障碍,那才叫修行。你想离开大众搞一个精舍,舒舒服服在里边修行,那么当年释迦太子何必离开皇宫?现在搞精舍的那些人真好比是金丝鸟笼里的金丝雀,能飞向太空吗?所以在生活里在工作中,如果你考虑问题是为大众考虑,你这就是智慧,你只考虑自己,从来也没有考虑你这个方法会跟别人有抵触,会跟大众的利益有矛盾,你肯定会碰得焦头烂额。

  有人经常说这句话,“这儿你们都跟我合不来”,意思就是错都是人家的,我总是对的。“合不来没关系,我就走”,你走到哪里去啊?走东走西还不是那句话:你们跟我合不来。

  有的人跟大众合不来,却跟某两三个人特别合得来,这种情况往往好景不长。我跟你们相处的日子长了,形形色色也看得多了,这两三个人本来很合得来,谈起话来真投机啊,因为还没有利害冲突,一到有矛盾冲突了,你要照你的做,我要照我的做,又合不来了。比如春天的时候,大家矛盾还比较少,这两个人谈得来。一到夏天,一个开风扇,一个关风扇,就吵起来了。所以,即使你碰到两三个人能合得来,可你们都是为个人考虑,这也长久不了。百姓百姓一百条心,哪有一模一样的人?只有改变自己,你为大众考虑,那你跟谁都合得来,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今天我们讲,“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调伏是戒律的另一个名称,所以戒又称调伏戒。调伏是从戒律的功德,戒律的作用上来说的,戒律具备调伏身口意的作用,调伏身口意的功德。调伏身口意就是修行,而且是最实在的修行。现在有句话叫“要干实事”,调伏身口意,这就是修行上干的实事,自利也就是这么自利的。

  一个人无非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成。释迦佛跟儿子罗睺罗说,“汝今罗睺罗,于身口意业,应数正观察,念诸佛圣教。”要他好好的看住自己的身口意,释迦佛给自己儿子的法门,还会差吗?调伏自己,戒也有调伏的作用,定也有调伏的作用,慧也有调伏的作用,但是戒定慧还是以戒为首,总得有个基础吧,地基不牢,高楼大厦就盖不上去,所以戒是很重要的,这就好比是地基。虽然定跟慧的层次,定跟慧的境界随着修行的进步能一层高一层,一个境界高于一个境界,乃至能一直圆满到成佛,但都要以戒为根本,你即使能在地上盖起高楼大厦,可是这个地基还是根本。

  如果一个人持戒真的持得好的话,用不着口里经常喊,“我是持戒的”,“你怎么不像一个持戒的?”“这个地方没有戒”,也用不着自我介绍,“我是哪一年受的戒,我持戒持了二十年了”,“我从小吃长素的”,“我进佛门五十年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这个人具有慧眼的话——慧眼就是能够以佛法的智慧观点来看问题,他看你就看你的身口意,如果你身口意都管不好,你持的戒起什么作用呢?仅仅是挂名持戒,实非持戒。夸夸其谈,自我标榜,只会蒙蔽一些不懂佛法无知的人。

  所以我说,你修行修得好不好,我不看你唸了多少佛号,《佛说无量寿经》唸了三千又三千又三千,或者你一天要唸一部《地藏经》,我看你的脾气怎么样,改好了没有。你们假如要看这个人修行修得怎么样,可以看他的头发,这个人的头发软了,说明他有修行功夫。从头发里就可以看出他的脾气,头发软了脾气软了,古人不是说过怒发冲冠吗?发起怒来头发可以把帽子冲掉,这个头发多硬啊?一个人脾气硬了,样样都硬,头发硬,皮肤也硬,走起路来两条腿也是硬的,“噔噔噔”,动作很粗,声音很大。即使是握握手,他也握得你哇哇叫,(众笑)连说话也硬。

  修行人修什么?沙门庄严十七法,其中有一条,修柔和。男生有男生的柔和,女生有女生的柔和,性别不同,柔和表现出来也不同,但都要修柔和。

  柔和嘛这个用不着多讲喽,至少你们总应该懂得柔和里包括谦虚和礼貌。有人假装谦虚礼貌,也看得出来,你假如能看出来了,你这个人就不容易受骗上当。前几年提倡语言美,学语言美的人呢,说话开头要带个“请”,最后嘛加个“谢谢”,尤其是服务行业,首先要做到服务态度好,语言美。有一年我到苏州,刚刚上车,卖票员是一个小姑娘,人还长得蛮秀气的,可是一开口就不对头了,她一只手指指向人家鼻子,(笑声)说:“请你买票!”(众笑)把我吓坏了。这种“请”,有什么用啊?有许多都是装模作样装出来的。

  过去有的出家人威仪非常好,因为他本来就是学儒教的,从前秀才可能比他威仪还好一点,连走路都踱方步的。结果嘛他不讲佛法,专讲儒教的东西,人家一看,威仪好就是修行人,哪里哟!他修的是“之乎者也”。

  真正修行人,讲身口意,非但要做到身要有威仪,还要做到语言要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心里不能有邪知邪见,一个人有了邪知邪见,你也别多去研究他了,也别去看看他还有什么,用不着。一有邪知邪见这个人就完了,什么修行成就都不会有。古时候修行人说过一句话: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生错见。哪怕这个人是个钝根,今生悟不了,后生也没有悟,千生不悟都还有希望,如果你今生知见错了,邪了,你就完了,因为邪见不可能成就。说句笑话,你即使到了天魔波旬的魔宫里去,魔王波旬也不见得把位置让给你呀?何况现在邪见的人大多数在造恶业啊,造了恶业就要下三恶道。

  “恒常安住”,我们要在戒定慧中成就,就必须要长期的安住在戒里,“所瓦德”,就是祈求师给我做加持的意思。

  能海上师说:谓持戒成熟,自然安住戒中,不作意持戒,自然不犯戒,故称无持无犯。初学不犯戒,出于勉强,成就者方能出于自然,学久成习惯,始名安住调伏。

  能海上师说“谓持戒成熟,自然安住戒中”,成熟了就习惯,习惯了就方便,方便来自习惯,你没有习惯就想方便,这叫投机取巧。可你不能是邪知邪见的习惯,你不能是自由散漫的习惯,你也不能是投机取巧的习惯,要戒定慧熏习再熏习,熟练了,那才真正是修行人的修行习惯,所以持戒成熟了自然安住戒中。

  现在常有新同学来报到,你们这次山东东营来的同学,大家都说你们挺好,还说一个道理出来,“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众笑)我五八年就到过山东济南,山东给我印象非常好,人很朴素,而且很讲究礼貌。

  但不见得每一个来小住的人都是好的,来小住的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呢,非常诚心诚意,也很安心,欢喜,因为他目的是来学法的,他知道当一个学生是应该要听话的,应该要从头学起的,还有一类呢?虽然也有这样的发心,但他以为发心就可以了,所以说起话来:“我是发心的”,或者说:“我本来是发心的”,或者干脆说:“我来的时候是发心的。”那么现在呢?“现在退心了。”你这个发心这么轻飘飘,小风吹来摇几摇,大风吹来连根拔,你应该说“惭愧惭愧”才对,还叫得个响呢!发心发到这个样子,脾气这么坏!发心的人能不改脾气吗?难道是发心来吵架?真是笑话。所有的笑话都来自佛弟子的愚蠢,偏偏愚蠢的人自得其乐,自从有人提倡愚以后,佛门里闹了多少笑话。

  第一种人呢,开头难免得有点不习惯,尤其咱们这儿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纪律很严,规章制度很细,管得很紧,光纠察就有好几个。我一动脑筋就是一个方案,又是分管总管,又是纠察,总纠察,又是检查工作,又是治安组,今年冬天嘛搞一个临时性的冬训,为什么这么搞啊?就是为了调伏身口意,虽然花样多,管得紧,习惯了就好了。

  还有一种人呢?本来他耐心一点,慢慢就可以习惯了,可他没有耐心,傲慢火暴,非但不想习惯,还硬碰硬。谁也不会肯定他脾气发得好,吵架吵得好,只会肯定我们佛学苑管得好。

  对你们老同学来说,一切规章制度你们都习惯了,习惯了怎么还会犯呢?如果你犯了,首先犯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你思想有毛病了,你思想没有毛病,习惯的东西你还会犯吗?肯定思想又在打别的主意,飘到世俗的习惯上去了。

  世俗上的人,咱们说说启发的话,有句话:一夜夫妻百夜恩。如果你今天修行了,乃至剃头出家了,你这句话还放不掉,出家十年还在想自己过去的老婆,那就糟了。同样的道理,思想有毛病的人就是他过去的生活习惯、习气,以及种种的世俗感情又翻起来了,世俗的东西翻起来,他还管你什么制度了。这种都是不正常的情况。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新同学有点不习惯,样样要注意,老同学已经习惯了,不注意也照样不犯,好比走路走熟了,闭着眼睛也会走的。习惯就是从不习惯中养成的,不习惯慢慢就会习惯,所以我们遵守规章制度,要有耐心。

  成熟以后“自然安住戒中,不作意持戒自然不犯戒”,“不作意持戒”,你在持戒可没有一颗持戒的心,虽然你没有持戒的心可你仍然在持戒,你也从不犯戒,这就是从前有句话:进入了自由王国。

  打个比方,我现在的说话是训练出来的,那可不是训练一两年,训练时真苦啊,天天朗读,最最开始时是整天朗读,一清早我拿了一本这么厚的书,到上海人民公园,草地上铺块布坐下朗读。常有人来看我,我从小害羞,有人来看我,我就不敢了,后来想通了,我唸的是儿童心理学,你们来听听也好,你们都不会养孩子了,(众笑)不会养孩子还要生孩子,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观念转变了,我也不害怕了,反而唸得更响。一直唸到中午,至少有四个小时,有时候不回家吃饭,只买两个罗宋面包,又叫黑面包,价格最便宜,营养却很丰富,唸到晚上字看不清了,书一合回家,天天这样。

  训练好了这几个讲话的原则,平时一不注意就要忘记,如果不掌握这几个技巧,我发音就很困难,这个过程真苦啊。后来成熟了,习惯了,脑子里没有去想这五个原则,心不作意,一开口这五个原则全在里边,比如我讲话头一个字都没有很重的重音,两字从不紧连,而且是一种波浪型的节奏,即使我讲了两个小时,从头听到底,我的说话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以成熟了以后,你即使不作意,照样习惯成自然,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

  再举个例子,一本《文殊广法》等到背熟了,你们修完定,就可以默诵文殊法,心轮一转动,“南无归依……”,它会一直转下去,从头转到最后,“愿昼吉祥夜吉祥……”,转完为止,完全自动化,这全靠成熟。持戒成熟也是如此,等到你成熟了就能够做到“不作意持戒,自然不犯戒”,所以称之为无持无犯。

  “初学不犯戒,出于勉强”,怎么叫勉强?因为你时时刻刻要警惕,时时刻刻要注意,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别犯戒了”。“成就者方能出于自然”,就是刚才讲的习惯成自然。“学久成习惯”,学习久了就成习惯了,那么成了习惯了呢?“始名安住调伏”,这才叫安住于戒中,即安住在身口意调伏的状态中。

  能海上师说:“所瓦德”,意即作白启,祈祷之意。

  “所瓦德”就是作白启,“白启”就是启白,“祈祷之意”,这是求上师三宝给我们加被。

  这一次从能海上师圣诞这一天开始,我们讲了师的持戒、多闻、解空功德,也就是《供养观行法》里赞叹师的功德的第一个颂子,讲到今天讲完了。

  我跟大家提起过,能海上师生日那一天,早晨我做了一个梦,有三个境界。有的同学就问我,这个梦里到底是怎么样?梦中第一个境界,有很多人,好像就在我家里,准备要上车出门,忽然呢,有人说今天走不了了,因为本来他们要走了,所以家里面就把东西都收起来了,连床铺也收起来了。现在又不走了,要明天才走,可是竟然没有人给他铺床,所以他们就坐着等天亮,我就看不过去,说“没人铺床,我给你们铺床。”我把床都铺好,让他们舒舒服服的睡到天亮。

  梦里第二个境界,我看到有个人交给小孩一样东西,叫他送到某个地方去,还跟小孩说:“如果人家问了,你就说这是仿造的,不是真的。”这个小孩天真啦,一出门就哇哇叫,“这个是仿造的,不是真的。”被一个大人叫过去问,“到底是仿造的还是真的?”小孩说“我出来的时候就叫我说是仿造的”,那个人打开来一看,连忙跪下,可能里边是一个皇上的金印,随便你是什么高官,见了都要跪下。因为这个人识宝,所以能够辨别得出来。

  第三个梦中的境界:我坐在一个地方,来了几个人,其中两个人,一个人对我说,“那位是季先生”,他又跟季先生说:“那个是傅老师,他修禅定很有经验,你有问题可以请教请教他。”我说:“你有啥问题啊?”他说:“我打坐的时候根据穴位走,怎么走到半路里通不上去了?” 我说:“如果你是正确的,我跟你学;如果我是正确的,你跟我学。”我跟他说话,他却没耐心听,起来走了。我想你既然请教我,我还没有帮助你呢,他走到那边,我就站起来,也到他面前,朝他说话:“你别执着你的穴位!”这么一说就醒过来了。

  这三个梦很有启发。你们听了有什么启发没有?其实这三个梦全是修行的梦,而且是修行的要点。你们去想想呢,如果你们要听我对这三个梦的看法,今天时间已经超过了,那么明天说吧。(众笑)(回向)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2.11

  (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

  昨天提到,我在能海上师生日的那一天凌晨做了一个梦,醒来后,记下了梦境中的法义要点,你们要我讲解一下,我就给大家作些分析。

  梦①为因缘不足之迟行众生发菩提心,令其在长夜中得安乐,成就其日后之远行,并应呵责不顾众生困苦而退菩提心者。(为与众生安乐)

  梦中第一个境界:有一些人在我家里,本来准备当天就要上路,后来发现车票没有买到,要等到明天才能走,可是床铺都收拾掉了,没有人给他们铺床,我就给他们把床铺好,使他们能够安安稳稳过一个晚上。所以这个梦境的法义就是要我们,“为因缘不足之迟行众生发菩提心”,我们应该要为一切因法缘不足,而在修行上迟行的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让他们在黑暗愚痴的苦难中得到安乐。

  我们这些众生也是迟行,像是在赶末班车,我们以往虽跟佛有缘,但是在修行上慢步拖拉,因为我们的思想,注意力,给世俗上种种的境拖过去了。尤其是在世俗里的年代久了,你就会样样都放不下,会感觉到这些放不下的事情就是现实,其实哪里是现实?人活在世间上还不是做梦一样?做梦的时候人总是把梦认为是现实,梦醒了才知道是一场梦,可是当时当境,当身临其境的时候,你的想法就两样,觉得自己在人世间必须要过生活,要过生活就得这样过生活,就是那种想法。

  是不是真的要那样生活?也不见得,你们都知道前两个月有个小孩,父亲亲自送过来,这小孩不大想念学校里的书,但是他特别喜欢听佛经,凡是家里有法师讲经的磁带、VCD,他就喜欢听,可见这个孩子有善根。他来的时候,父亲也说他是来长住的,他住了几天非常欢喜,而且听经记笔记很认真。咱们好不容易才动员他回去,这小孩还不愿意走。为什么我们劝他回去?因为他才十二岁,不能正式来佛学苑学习,他父亲陪他来小住一段时间是可以的。这是现实吧?

  还有一种现实呢?孩子将来还要念大学,还要工作,还要成家,这种想法也是现实。乃至于有的想:修行要等到退休以后修。这也是现实。所以,不是光你想的这一种现实,现实有各种各样。你什么都放不下,“儿子还没有媳妇,女儿还没有女婿,家里什么事情都要我掌握,我怎么放得下?”这也是现实。你想学法修行,将来自己成就,而且广度众生,为佛教事业做大贡献,也是现实,咱们以往还不是如此:“年轻时应该学佛,修行,广度众生。”可是照样放不下,放不下什么?工作、成家、生了孩子要负责,你当然要全力以赴。就是这样的现实成了主导,学佛法成了副业,人们总重视正业,而副业是随随便便的,你死后怎么样呢?肯定仍然流转生死,因为了生死成了副业,所以咱们这些人,以往的人生的时间很多都是浪费的。

  我到现在一直在后悔,我年轻时做了半辈子好事,做好事是不错啊,可是哪还有时间忙讲法修行上的事?我在社会上即使做了点好事,帮助很多人摆脱痛苦,我也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快乐,但是至少时间全过去了。我年纪这么大了,讲法讲到现在有好多法都还没有讲,如果讲得简单一点,讲得快一点,我也会讲,差不多讲法的人都是讲得很简单,但是对众生起什么大作用呢?听的人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我这样讲得很细,可是谁知道我还能讲多少时间?像我们这样的人已经算是晚点了,即使我们将来也能证果,成道,但是我们今天还是在生死的长夜里,还没有真正解脱。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这样很安稳地学法,就是上师三宝的功德,全靠上师三宝给我们慈悲,使我们能够度过这个长夜。所以说,“为因缘不足之迟行众生发菩提心”,上师是这样,我们今天也应该这样发菩提心。

  “令其在长夜中得安乐,成就其日后之远行”,让他安安稳稳地休息好,为了明天他可以远行。我们今天听法,还不是为了明天的远行?这条路长啦,我们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将来要去树立法幢,要弘法,乃至于我们自身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修上去。咱们这几年来,长时期的这样听法,修禅定,同学们在一起,树立了这样一个法幢,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将来出去弘法利生,你有什么力量?肯定不是精神抖擞,而是疲疲沓沓。

  “并应呵责不顾众生困苦而退菩提心者”,有些人不顾众生苦,也怕麻烦,一遇到麻烦,一遇到困难他就退菩提心,宁愿自顾自,对于这些人要呵斥。就好比我梦中也呵斥没有人给他们铺床。

  梦②“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童年得重任,称假实持真,王印服众。(孩童得宝,不忘重任,沿途说假,显真即服众)

  第二个梦境:有个人交给一个小孩儿一样东西,叫他送到某个地方去,并且告诉他,假如人家想看,你就说是假的。这个小孩儿很天真,沿途逢人就说这个是假的,也没人在意他。送到了一个地方,这个人叫他进去,听他老说假的,问他:“到底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一看,这个人连忙恭敬地跪下,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唸《供养观行法》上的一句话,“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我们忙忙碌碌,所做的一切不要执著,这些都是如影如幻,可是里边却是真的。“童年得重任”,小孩儿是童年,得到很重要的任务,这还不是指你们?你们今天到这儿来发菩提心学法,还不是“童年得重任”?我一直口口声声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都要为佛教做一番大事业,要树立法幢,要敢于跟歪风邪气,邪知邪见做斗争,要不屈不挠地把佛法弘扬出去,这就是重任。我培养你们就是要你们将来挑重担。

  “称假实持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称“假”是指的有为法,可是我们今天所修的要得到将来成就的是无为法。我们这样的忙碌,辛辛苦苦,全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比如今天晚上我们要搞春节联欢演出,买了这些红红绿绿的气球,这就是有为法,要不了多少时候,你不碰它它也会爆掉。可是我们弘扬的是无漏法,通过做这些工作,我们能够得到一个作用,净化人心。所以这种场面都是虚假不实的,而我们从中所得到的作用和收获,那才是真的。所以叫“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度众生“先以欲勾牵”,先要让众生欢喜,我们现在布置这个舞台,演出的时候众生看了高兴,欢喜,慢慢慢慢他就会来听法了。拿讲法来说,刚开始天天讲空也不行,讲法的人要像哄小孩儿那样,有时候还要讲得大家心花怒放。好比年初一的时候,我保存了两盒很好的巧克力,分给你们每人一块,每人枕头下面还有一个红包包。其实巧克力只一会儿就没了,红包包里的钱你在咱们这里又不能买东西,有什么用呢?作用在高兴,这就是先以欲勾牵。假如我不这么做,要你们年初一早晨听经下午也听经,那么一边听经一边怄气:“巧克力,还不给我们吃。”(众笑)度众生就得善巧方便一点。

  咱们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摄持众生。其实众生佛性个个圆满,本来自性就是佛。可是他现在愚痴颠倒了,他现在起烦恼了,你就不得不给他忙一忙。但是在做这种工作中,要知道这只是摄持众生的一种手段罢了,别去执着它,别去爱好它,不要忘记一切有相皆虚妄,要把这种觉性提起来。这样就像这个小孩一样,口里说假,事实上他拿的东西不假。

  “王印服众”,结果那个人打开一看,却是一个皇帝的金印,他一看见这个印马上就信服了,赶紧跪下来。古时候封建王朝就是这样,皇帝一个印那可不得了,你得跪下来迎接的。度众生要使众生服你,你必须要拿出皇印来。光是搞这些联欢活动,菜煮得好吃一点,大家热情一点,输送输送感情,那只是停留在世俗感情上,他不一定会服你,因为他世俗上的一切还是放不下。邪知邪见在他头脑里仍然保存着,你必须拿出皇印来他才服。

  皇印是什么?皇印是释迦佛讲的话,好比封建王朝的皇帝金口。所以要弘法也好,要转变邪道也好,要自了生死也好,乃至于脱离世俗行菩萨道也好,全要依靠法,你把释迦佛讲的法能够讲得很细致透彻,人家就没话好说,因为释迦佛的法是圆满的,没有空子好钻。所以,第二个梦境就是告诉我们在弘法度众生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运用各种善巧方便,但是千万不能够离开释迦佛的话,这是最重要的。

  梦③本属于无记,执著成有记,禅定若有执,即成世间禅,外道不求真,还得说究竟,禅定执观境,不如舍执,自然显出,但自然并非因松而懈散无力。(记先生求问穴位何不通,尚未得问即离,我亦起身猛声告知,勿执穴位。)

  第三个梦境:有个人陪同一个人进来说:“这是记先生,有关于打坐的问题要请教。”我说:“你有什么问题?”他说:“我打坐的时候有的穴位通不过”。可是我还没给他解答,只说了些礼貌上的话,他已经不耐烦地站起来要走,我就起身走到他面前,猛声地说:“不要执著穴位”。这个梦境啥意思啊?

  “本属于无记,执著成有记”,原是无记,你一执著就成了有记。他这个人执著穴位,所以叫“记先生”。我们学大般若法的人,将来要证到甚深空性,一切如影如幻,哪有什么有记?众生善恶各有报,都是因为有记的关系。

  “禅定若有执,即成世间禅”,修禅定的人如果执著禅定的境界,或者有所追求,像梦中的记先生那样:我这个穴位要通过去,督脉任脉要通过去,有所求,有所执,这就是世间禅。外道都修世间禅,世间禅可以升天,但不能了生死,外道目的就是升天。“外道不求真”。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外道不是心内求法,心内求法是真,心外求法都是虚妄,外道走的路线就是这样。“还得说究竟”,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或者作为一个度众生的善知识,还得要跟众生讲究竟的道理,“禅定执观境,不如舍执”,修禅定的人执著于观的境界,好的境界起欢喜心,恐怖的境界起恐怖心,这都不对,执著欢喜的境界要入欢喜魔,执着恐怖的境界要入恐怖魔,你不改变的话,将来你这颗心就跟魔相通,心一相通你就得魔加持,以后凡是你出的境界全是魔境。所以你禅定中执著于观境,还不如舍掉执著,让它自然显出来。

  假如你修禅定,要观天空中的太阳:太阳是怎么样的,我一定要把它观出来!很执著啊,力求尽自己一切力量把它观出来。你会有感觉,你不会白努力,你确实会慢慢的,好像在提高。其实还不如你不要这么做,让它自然的出来。我经常有这个体会,你不要拼着命去非要把它观出来,干脆放掉它,放掉执著,你重新很自然地再观,就出来了。那个出来是自然出来,如果你能走这样一条路,你将来修观观境就容易出现,叫自然显现。

  如果你执著,用学文化的方法拼命地研究,拼命学、观,你即使观出来,你观出来的东西总有点硬绷绷的,很难自然显现。比如,要把舞蹈练成功也不简单,初练时,确实硬绷绷的,老师假如不负责任,学生要练成功这路可长了。老师经常要批评学生,随时随刻要指点他,比如练舞蹈的时候一只手这样伸出去,老师就骂了:“自然一点,你这个手怎么硬绷绷的?”练舞蹈的人哪有这么去想的:“我这只手要伸得这么高”?没有的。舞蹈老师跳起舞来这么一来就可以了嘛,(众笑)全是自然出生的。这不等于说你不要这样学习,不要这样练习,而是你在学习练习中,不要执著,不要硬绷绷的。成佛从来不是像士兵做军操那样操练出来的,都是自然成佛的,开悟也是自然出生的。你拼命用功,“我写保证书,六个月之内我必须开悟,我宁愿晚上不睡也要开悟”,你永远也开悟不了。

  修行不是学文化,这种道理两三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所以要多讲,而且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即使给你们指导,你们又没有悟到,往前走的时候难免一会儿这么偏,一会儿那么偏,走一步会偏一步。你不讲得多,还没有讲清楚就叫他自己走,他遇到问题去问谁啊?所以,不妨这么说一句,末法时期为什么修不好,可能跟法师讲经也不一定会解决修行上的问题有关系。

  “但自然并非因松而懈散无力”,我讲的要自然并不是叫你松散,这个松是指懈怠、闲散,修行要聚集这种修行的力量。去掉执著就叫自然,不等于说叫你别用功了,那么一切都涣散了,这要你们自己慢慢去体会。今天这梦里三个境,给你们分析过了,我的看法这是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发菩提心;第二个要点,依教奉行;第三个要点,不要像外道那样执著于一切。(完)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