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安:《西藏中观学──入中论的甚深见》自序
2014/9/4   热度:548
林崇安:《西藏中观学──入中论的甚深见》自序 西藏佛学的一个特色是深入剖析中观的正见,发掘佛法义理的难处,阐明诸法无我的奥义,此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此论含摄中观宗的甚深见和广大行二大部分,也就是智能和慈悲二大部分。本书便是以宗喀巴大师的名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作为「西藏中观学」甚深见的主轴,并作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舎那的延伸发挥。 佛陀提出重要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三法印。佛灭二百年后,佛教的不同部派对无我和空的意义开始分歧,有的部派主张有「即蕴我」,有的部派主张有「不可言说我」等等。佛灭六百年后,约公元二百年,龙树《中论》的出现就是厘清《阿含经》中无我和空的意义,破除「离蕴我」、「即蕴我」、「不可言说我」、「实质有之我」和「自性有之我」等错误的见解。但是《中论》的义理深奥,仍常被误解。到了公元六百五十年,出现了月称的《入中论》,将无我和空的意义,给予更细腻的分析,并以大悲心结合深观和广行的道次第,成为印度佛教后期思想的顶峰。这一系统后来称之为中观宗应成派。 西藏佛学非常重视理性的思维,以因明辩经的方式,广引经论来剖析义理。从宗喀巴大师早期(31岁)的《现观庄严论金鬘疏》,经由中期(46岁)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到晚期(62岁)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都可看出这一风格。由于中观的义理甚为艰深,因而宗喀巴大师《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将其微细难解之处厘清,使后学者有所依循。 中观宗应成派的不共见解是,一切法(包含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不是从自方存在,都是自性空,都是自相空。最重要的是,这一思想符合现代科学的看法,认为我们所观测的现象,都必受到观测者的影响,所以「自性空、自相空、不是从自方存在」的观点经得起科学的检验。 佛法的禅修内容不外是奢摩他(寂止)和毗婆奢那(内观)。厘清无我的意义,是属于毗婆奢那的核心项目。为了理解「诸法无我」,实有必要先从《入中论》来听闻和思考无我的要义,而后以止观双运来体证真实性,获得「涅盘寂静」。本书一方面参考法尊法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汉译本(1942年初译),一方面针对「甚深见」这一主题,配合藏文原文作初步的校定,同时略加说明,并将复杂的科判简化成一些扼要的章节,便于现代人的阅读。此中先编出「法无我」的略说,而后是「法无我」和「人无我」的详说,共有三章(三单元)。其余的五章也以单元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学和掌握要义,其内容是:二乘通达法无我、考察真实性的异品、二谛的差别、全无自性生、空性的差别。 回忆公元1975年8月起有缘从福德法幢上师(1914 - 1997)修学西藏宁玛派教法,11月起又从君庇亟美喇嘛(欧阳无畏教授,1913 - 1991)处,依次学习藏文的《因明启蒙》、《宗义》、《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释量论》等格鲁派要典,前后共十六年,受益实深。今日一方面温故知新,由《因明》而《入中》,一方面整理《善显密意疏》的要义,编成《西藏中观学》,用以报师恩于万一。 愿正法久住! ◎本书由大千出版社出版,目录如下: 第一章、《中论》相关资料 第二章、「法无我」略说 第三章、「法无我」详说 第四章、「人无我」详说 第五章、二乘通达法无我 第六章、考察真实性的异品 第七章、二谛的差别 第八章、全无自性生 第九章、空性的差别 ------------------------------------------------------------------------------------------------------------ 更多林崇安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