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禅茶文化,促进国际禅茶文化交流
2014/9/3   热度:357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年第2期37-39页
--------------------------------------------------------------------------------
摘 要: 佛文化中凝炼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品茶提供了“禅茶一味、身心共修”的哲学思想,提高深化了品茶的思想内涵。佛教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使茶文化更具神韵。我国佛教在本土弘扬禅茶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禅茶文化交流。
关键词: 佛文化;茶文化;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05)01-037-02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唐代创立中国茶文化的茶圣陆羽,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后来又与著名诗僧皎然结为生死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和禅僧爱好饮茶的记载。因此,中国茶文化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具有密切的关系。成都大慈寺从魏晋间的宝掌禅师朝峨嵋、礼普贤,归大慈,到唐代无相禅师驻锡大慈,行禅茶之法以来都把禅与茶相提并论,一样看待,这就是广为世人所知的“禅茶一味”。
一、佛教对品茶、茶技、茶道的贡献
1.无僧不茶的普遍性
魏晋以前,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人修行或生活时所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就多处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特别在中唐以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吟:“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庙后、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正因为这样,自唐朝以后,各地寺院和历代名僧为我们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可胜计的茶史资料。只要对《全唐诗》稍作浏览,就能即时勾勒出唐代寺庙饮茶的风尚。
2.佛教研究茶叶的物资基础
寺庙的僧人不只是重视茶叶、消费茶叶,而且也积极生产茶叶、研究茶叶和宣传茶叶。如众所周知茶圣陆羽就是由寺庙收养长大的,其对茶的最初了解和兴趣,也是从寺庙得知。当时,《茶歌》和《茶经》差不多同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我国茶叶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茶歌》则是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所作。此外,皎然除有大量茶诗传世外,还曾专门撰写过《茶诀》一篇,对茶的功能和煮饮艺术,也颇有研究。再如唐代的贡茶院或贡焙,即每年专事督赵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贡茶的处所(无疑也是当时我国制茶或茶叶生产技术的中心),其地点就设在顾渚“上吉祥院”内。上吉祥院,南朝陈时原建于武康,贞元时为把贡焙附在一个大的寺庙,特把吉祥寺从武康迁建顾渚。
寺庙都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品质和宣传茶叶。因为寺庙都有一定数量的田产,种植茶园;特别是寺庙的方丈、职事、禅僧,他们有文化,参加种茶、制茶、品茶;常与达官、富贵、名人接触;禅寺多处为环境幽静的名山大川,因此禅寺、禅僧最有条件来品茗、吟诗来宣传禅茶文化。所以我国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如唐朝李肇《国史补》中提到一些名茶,如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邑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等,其真品就都出自寺庙或寺僧。近代的很多名茶也是与寺庙或僧人有关。如四川名山的蒙顶茶、峨嵋山的毛峰茶和竹叶青茶等。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3.茶与佛教的关系
我国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寺、禅僧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风尚,又促进了我国茶业和茶艺文化的发展。饮茶能提神、醒脑、治病;佛教僧人在坐禅饮茶中,融合“清静、空灵”的思想,在饮茶中使身心得到解脱,即茶中有道;因此,“茶道”、“禅茶一味”首先由禅僧提出,并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唐时赵州高僧从稔禅师,有一句口头禅,就叫“吃茶去”。有关无关,开口闭口,都是说:“吃茶去”。这当然是一个典型例子。赵州在北方,北方寺庙中饮茶已如此普遍,其时南方各寺庙中饮茶之盛,由此也可想见了。佛教使茶文化兴盛,并传到世界各地,佛教使品茶提高品位内涵,在日本称茶道、韩国称茶礼、中国称茶艺、茶技。
禅僧自古习文坐禅,诵经、品茗、吟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品茶提供了“禅茶一味、身心共修”的哲学思想,提高深化了品茶的思想内涵,使茶文化更具神韵。茶是诗词的题材,而诗词无禅,则诗词无灵、无境,品茶与为文之道,为禅之理密切相关。
禅是茶的中心,茶是禅的表象,禅与茶的共同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禅茶一味、身心共修,如水光山影、水乳交融,自然天成。
二、古大圣慈寺对禅茶文化的弘扬
1.我国宋代禅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成都古大圣慈寺的大法师,是唐代祖师,新罗国王子出家的无相禅师,他在参禅品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创了“无相禅茶”之法。对禅茶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大慈寺参学和讲经的宋代佛果克勤禅师(即圆悟国师),间接把禅茶文化传到日本。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人珠光来华,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授以“正法眼藏”,并书赠“禅茶一味”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内放“禅茶一味”墨宝,外用生漆密封的竹筒,漂流于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禅茶之道,盛传至今不绝。十三岁在大慈寺出家的宋代高僧南溪道隆禅师,更直接把禅茶文化传到日本。宋淳佑六年(1246年),三十三岁的道隆禅师带着几位弟子,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惊涛骇浪东渡日本,创建长禅寺,建立了日本禅宗体系。圆寂后被天皇封为大觉禅师,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为纪念道隆禅师圆寂700周年,1986年4月25日,日本建长寺等十九座寺院的代表来中国成都朝拜大慈寺祖庭。
2.弘扬世界禅茶文化,促进各国禅茶文化交流
2004年9月18日,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禅文化》杂志社,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等30余人,来到成都大慈寺朝拜生于韩国,圆寂在中国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师。同时,参加成都大慈寺举行的“无相禅师学术座谈会”,并在成都大慈寺作“无相禅师禅茶法”的茶艺表演。交流活动对成都大慈寺的禅茶文化将起到广泛宣传和推动的作用。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达到真正理解,还必须靠自己亲身实践去体会,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味去参悟。如:宋代大慈寺宝月大师惟简的同宗族弟,大文豪苏东坡写的禅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禅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读了上述诗联偈语,我想应有助于我们从禅中闻到茶香,从茶中品出禅味。
参考文献
[1] 苏东坡.苏东坡全集卷二?五言古诗[M].西宁:青海
人民出版社,1999,(1).
[2] 濮文起,陈耳东,丁大同.佛家素食,斗茶与茶道?禅茶
一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
[3] 金刚经.南京金陵刻经处(古线装书),1929.
[4] 琛明.蒙山施食仪探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4.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