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九集
2014/9/4   热度:343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九集 耳根圆通章第九集 海云继梦和上 好,我们今天要开始看经文。在讲经文之前,我们要把这几天讲的作一个结论,这个从讲经的立场来讲叫玄谈。华严跟天台都有一个特色,这个叫脾性,在正式开讲之前它都要玄谈一番。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讲个《妙法莲华经》的“妙”字就讲了九十天,这个也真饶舌。华严更厉害它玄起来分十个单位,这个很麻烦。 我们还是一样,传统归传统可是内容要讲的方法不同,前面所讲的是行法的一个基本架构,是从微观来看,这讲完了,讲完了你要作个结论,所以回去这个功课你自己要想办法把它整理出来你的一套。那里面有一个系统,换句话说,从你现在因地发心,如何置心一处把心按在心性上,这个模式一直到你成佛的整个过程。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但是都听到,听到你就整理出来,要不然下一次你不要来,要来之前先交作业。把那个过程你仔细的整理一下,你不要抄,每个人的都会不一样。 内容已经都讲了,这是属于微观的部分,这个里面要包括着那些信心、那些菩提心、那感恩的心,那种所谓最重要的就是那一个内在生命的体验,那不可言说就有那么一个东西的,那个是什么,你自己要去找出来。有的话回家一天坐一个小时就可以了,没有的话你一天要坐五十个小时也要把它坐出来,不然你没有办法下手。那不是我自己知道,用嘴巴讲的不算,一定要把那个东西找出来,这是一个关键处。没有的话,你的学佛跟你的修行都是假的,岡修,岡修国语不知道怎么讲。那个没有用,那个当做民间信仰使你的心不乱,那可以,那是可以的,可是你真的想要改造生命,那个不行。 这个部分我们陈启烈师兄他是专门经教,我想请陈师兄自己当然要写,那各位你也要写,怎么样子把它完整起来,那是一个我们应该来讲,佛教的基本理论、核心理论,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尤其是大乘佛教来讲,这个是心性学的核心,一个基本架构。当然八个小时是讲不完,我们也试着把它讲完了。 这个部分你来进行,这是一个微观的部分,另外一个就是宏观的部分,这个都是基本架构。宏观的部分是每一个修行人他都有一个内在的稳定机制。这个机制每个人也都有,但是处理得不太好。有些人是一个向外扩散的疯狂机制,就像这个社会上讲的两个制度:一个是极权主义的经济制度,一个是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 极权主义的经济制度它是一种内在的崩溃制度,内在,它会向内缩,它的经济向内缩,到最后它会崩溃,苏联就是崩溃了。它向内一直缩,缩到最后穷,穷就穷死了,就崩溃了。大陆比较聪明一点,还没有崩溃一点赶快改革,所以叫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赶快跳出去,要不然它就崩溃了。那跳得快,苏联慢,苏联就解体了。 自由经济是一个向外型的,它是完全不一样,可是它也会崩溃,但它不叫崩溃,它会疯狂。所以你看自由主义,它的扩大会产生一种经济发展不能停,一停它就完了,就垮了,所以它经济成长要一直成长,一直成长,通货要一直膨胀,一直膨胀,它维持一个稳定缓慢的膨胀,它的经济会一直繁荣。 我们修行人也有类似这种情况,有的人一直发飚,一直发飚,他无法踩刹车,这叫狂,修行人会狂,因为自己有证、有得,那个傲慢心就一直起来。这每一个都一样,每一个都一样,那个狂,假如自己不能踩住刹车那就真的是疯狂了。那有的呢,太拘谨,太拘谨的话,他就内在他会自己一直压迫自己,到最后也是一样发疯。这个都不对,两个极端都不对,但是你自己要有一个内在的稳定机制,稳定的,它能够成长,能够成就,但是很稳定,既不崩溃也不会抓狂。 那怎么来呢?就我们也常跟各位讲的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不是罪恶感,因为一个修行人他是越修越自在,自在难免有些时候从社会标准来看,怎么会这样?你不要人家一跟你讲你就罪恶感深重,想一想,这样子有人看不惯,我们自己就调一下,调到人家看得很惯。佛陀他就这一点厉害,他在跟人相处当中他拿捏的很好,所以我们在印象里你飘过去你会看到佛陀很慈祥,他没有忧郁。你看耶稣也是个修行者,也是成就者,你一想到耶稣,他怎么那么倒霉,因为他好像很忧愁,有没有?他就是内在的压抑造成他的崩溃。 那也有人好像很疯狂一样,他很高兴,载歌载舞的这种情况。载歌载舞还好,有的行为就让人家觉得很疯狂,这关键就在这里。你说他没有成就吗,他有成就,印度那奥修他就类似这一型的,他有成就,但是他自己毫不检点,我的就对,你怎么讲我不管,所以他敢发动十万人围攻白宫,所以被美国驱逐出境。就是这个样子啊,那你说他没成就吗,未必,但这一个机制内在稳定的机制不够。 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还要再测试自己。常常要自我忏悔,在佛前发露忏悔,你不要以为有成就的不用了,你看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拿念珠,对不对?佛印还问他说,你拿念珠念什么?他说,念观世音菩萨啊,那你怎么自己念自己,他说,你不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所以自己念自己啊,你自己要想办法,你不要说,师父跟你讲“你开悟了”,你就要发疯了。不是这样子,你自己还要一再的自我反省、自我测试。我们至高无上的是佛,没有错,你也可能成佛,成佛还是要忏悔,但是,不是罪恶感,各位要留意一下。 这个机制自己一定要有,不要太狂,不要太傲,我们一定在一个持平的稳定性上。这个部分就是要我们师兄弟之间要互相勉励,我常跟各位讲你要有一个根本上师、依止上师,然后最少你要有一个同行善知识,要有个师兄弟。你们要常常谈,我跟他讲一讲,我跟他讲一讲,要互相勉励。你看,杨师兄来,郑师兄一定跟着,两个一对宝,好像劳莱哈台,那就对了。 你要修行就要有一个同行善知识,这叫互相漏气求进步。相互之间,因为你很熟,所以可以互相吐槽,你都没有这种好朋友,没有这种好兄弟,师兄弟都没有,那你一定傲慢,一定慢,有一个好兄弟在旁边经常跟你浇冷水,你开始要吹牛,他就给你漏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鞭策,而且你在行法中有任何的境界可以跟他探讨,这是你们两个可以分享的。两个、三个倒无所谓,不过这两个人当中,两个人当中就开始有族群公约,有些事情你不能把他向人家公开,尤其修行的这种机密。他只是跟你探讨,你们两个是一体的,你不能拿去向外面讲:他现在怎么样,昨天梦到什么,昨天见到什么,什么境界。你替他吹牛出来,你完了,这个叫造业。你们两个互相检讨,一段时间以后找不到答案,那就找师父一起来探讨。这样的结构就很完整。 所以,修行绝不是独立自己一个人在那边闷着头瞎干,那个要不是傲慢,大概也是人格不健全。怎么你会没有好朋友,对不对?你看这几只狗,你看他们也会有比较好的两只在一起。人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你要跟人家相应,你假如都不跟人家相应,你看就那几个缺点而已,所以正常的人有正常的生活,我们从这里来看你的人格是不是健全。 要记得,不要老是,尤其出家众,不要老是以你是一个法师的身份出现,你要有几个朋友,包括在家众,不是出钱给你的就是好朋友,不是,要能够在法上跟你相应来探讨的,这个一定要有。所以我们这个阶段的部分所讲的,希望大家努力的整理一下,请陈师兄来汇整这个部分。 现在,我们要看经文了,那就从经文的立场我们来了解一下。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坐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是一个仪式,这个就是经家,写经的人补充上去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动作,佛绝对没有讲这一句话,对不对?这只是一个动作而已,经家要补上去,是不是这样?你想想看,我们现在在整理文章的人就是不会加这个东西,写书的人就是不会加这个,所以那个书看得就很头痛,好像少了一个什么。因为有些现场的动作,不是语言的,你听打的人就是照着听打,这个你要加上去,你因为没有加这个上去,所以看你听打的人,他根本就不知道你为什么讲这个,因为当中有一个这个东西,那问题就在这里了。 我们看凡夫跟觉悟者不同,我们常跟各位讲,传记,修行人的传记没办法写。修行人要写传记,只有同样成就的修行人才能写。我们看很多传记,你去注意看看,虚云老和尚怎么成就的?那吕学芩没有办法记载,因为他没有他的成就,所以他没有办法记到他的那个心性上面的东西去,他只能够每年每年的大事记一下,记到那一年说“他烫了手,打破杯,虚空法界粉碎了”。他讲的把它记下来,他内心里头的状况没办法记,他知道那个时候在高旻寺那里开悟了。我到那禅堂去,德林老和尚说要把它拆掉重盖。我说:“那是圣迹,你怎么拆掉?虚云老和尚就里面开悟啊。”他说:“嗯,嗯。”我说:“不要动,就维持原状,维修可以,那个柱子拿掉一根补一根上去,不要拆掉。”他说:“嗯,嗯。”我不知道他拆了没。 这个地方就讲说,一个经家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那么一句话,也就是说这个人开悟的状况是什么?那个内容你能写出来吗?写不出来啊!所以你看传记是勉励自己精进一下,怎么精进,你不知道。所以,那个时候他开悟的那个状况,写出来的那个状况,其实就是一部经。 那么要能够记录下来,通常这种经都是自己本人。可是本人,你叫广钦老和尚怎么写?大字都不认识,小字更不用说,所以就那同行善知识才能写。所以你想真的把你修行的东西给记录下来,你要有个同行善知识,因为你那个心路的那个地方其他人没办法,唯一能够交代的是这一个在你身边可能跟你搞了二、三十年,知道你在修什么,内心心路轨迹是什么,你是怎么用功的,因为你们平常经常在谈,这一个谈对你自己也好。 你要留意到这里,它是在记载这个东西。那么这个地方这一句话,因为二十五圆通差不多二十五位大士他都有这样的一种状况,所以这一句话就比较没问题了。这只是一个程式,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动作。 我们这个动作就要告诉你,每一个修行人你一定要有你的基本行为模式。这就告诉我们说,每天你都要顶礼,顶礼三宝,每天你都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站在那里念一念就好,每皈依一次拜三拜。你是个修行人你还要再皈依你的上师,然后每天要拜三拜。这个一定要的,你这基本礼仪一定要有。你不要讲,哎呀!我们到这个时候这些都免了。什么叫免了,人家到这个时候都还没免,观世音菩萨都还没免你要免什么免。我们就常常会忽略掉这些非常重要的,然后你的慢心就慢慢起来了,哪个地方看不惯,那我执我慢就出来了。你没有办法扫除,因为你已经免掉了,那我执就出现了。你要压制那个我执,你这礼仪一定要有。你不要以为礼仪怎么样,礼仪是个根本。 我们看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你找不到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这民族事实上整个文化跟发展来讲,它是来自于周朝。你看周文王、周武王怎么取名的?周文王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因为他儿子很厉害,所以周文王变成很有名。你要了解到在这个时候,周公订了礼制——礼乐的这种制度。这个礼也就是我们讲的法义,法义的这个部分。 你从这个发展下来你会看到我们的五术,它其实五有一个礼,所以见道它本身就有一个见礼,再有一个见术,然后合起来才叫见道,是这样来的。因为那道里头一定有一个礼,假如那个道没有礼就不对了。茶道一定有茶礼,茶礼一定有茶术,所以茶礼加茶术才变茶道。你要留意到,假如只有茶道——只有那个仪式跟表演的那个叫茶匠,工匠、水泥匠的那个匠,那不叫茶道。 那个礼在哪里?不是那仪式:我端茶给你,这茶要这样端。这样端是相,茶要这样端给你的时候,那个礼有没有到。礼是很抽象的,不是说我照这个仪式给你就好了,不是,它一定有一个真心在里面,你要行这个礼的时候,你有没有做到,那个真心有没有到? 观世音菩萨顶礼世尊是没错,他只是行礼如仪,这样吗?那真诚心有到。一个行者重点在这里,这一句话是讲这个,不是像演戏一样,轮到观世音菩萨,你来吧,那就不叫修行了。我们团拜的时候每个人都这样子,好,换你讲就换你讲,那个真诚心你真的做到了。 经家在记载这个,这只是一个语言,你透过这个语言你要了解它的情境,那个思维模式跟行为模式就出来了。你假如不能进入那种情境,你根本看不到,就像演戏:现在换他了,那个上来了,那个拜下去了。就变成这样了,这个就没有意义,那经文就不必记载,记载这个干嘛。 这里就表示观世音菩萨这位行者他的虔诚心到。你不要人到心不到,你也不要只有相上,那个诚心在礼上表达出来。礼是个相,但是那个诚意一定要到,假如没有的话,这个相就多余的。现在宗教界的一些活动,法会最出名了,法会都变成仪式而已,你都完全不知道那个作用。 很多人跑去藏密修那个什么西藏度亡经,什么中阴身救度法。噢!好棒、好棒,因为你现在只有那里有诚心,你都不知道我们大蒙山就是台湾人“中阴身救度法”、“台湾度亡经”。放焰口就是啊!怎么不是呢?那焰口的法比西藏度亡经高几百倍,可是你只有仪式,你没有诚心啊! 蒙山施食,跟你讲比西藏度亡经高一百倍,初二、十六你不是都拜门口吗?那就是那个法门。可是你现在只有一个仪式,长条桌一摆,三杯酒、一个凤梨罐头的罐子装一桶米在那里,插三支香,后面猪肉一块、鱼一条、鸡蛋两粒,然后又一桶饭在后面,金银纸,等香烧了一半以后就开始烧金银纸,烧完以后酒在上面洒一下。噢,赶快收回去,好哩加在,刚才狗没来。你不知道那就蒙山施食啊,但你没有法,只有仪式,纯粹的仪式。一定要三点半以后,椅条一脚在前面,一脚在门内,有没有?记得吧,纯密法啊。初二、十六做牙,你说打牙祭,做牙毫无价值,一点价值都没了。人家西藏度亡经、活佛,你不知道你都是活佛、你是法王、你是仁波切啊,纯密啊。 初一、十五为什么拜拜?你都朗朗上口“初一、十五”,初一、十五佛前大供啊,佛前大供你知道吗?修密法为什么都要去护摩,修火供、烟供就是佛前大供,你只会供你再也没有修法了,所以你都已经剩下仪式。没有法就没有那真诚心,所以修什么密法?家里到处都是,还人家坛城、曼荼罗,你家的佛幛不是曼荼罗?你看,你在家里就是修大密法啊,四曼具足,可你不会修啊,跑去人家家里修,自己家里的宝丢着不用,不会成就啦。所以我跟你讲,台湾人修藏密保证绝对不会成就,你要修,修家里自己密,家里就有了。 这关键就在这里,你要有诚心,那个礼要出来,你礼一出来你就看到家里宝那么多,家里就是一个净土,为什么不会修呢?你没有诚心所以跑到人家里去,你再修也没有诚心,你要修的话,你有诚心回到家里看:你看,观世音菩萨堂中坐,下面四大天王,有的不一定,三太子也上去了,有的还画个孙悟空,那都无所谓,护法神统统上去。所以观世音菩萨下面都有几个神祗,有没有?有的关公、有的土地公,那都不要紧,那护法神嘛。为什么西藏的护法神可以拜,台湾的护法神不能拜?奇怪呀,对不对?那你整个曼荼罗很具足啊,为什么一定要画那青面獠牙的才叫曼荼罗,画你家里的那个就不算?哪有这种事。 然后,你有法宝旁边有对联,虽然字也看不太懂,我问我阿嫲,她说我不知道。然后,你会发现有两个花瓶,花瓶没什么,就是竹叶青,不是竹叶青,万年青。然后两个烛台,有没有?一个香炉,这叫五具足,这五具足是密法的基本啊。前面你一定会三杯,我问阿嫲,是要供开水还是供茶?她说,小孩不要问那么多,拜就好。都是啦!很具足啊!在台湾,自己家里的密是很具足。 你这样拜有没有传承灌顶啊,阿嫲就给你灌顶了,叫你怎么修,现在你只要把它恢复过来那个密法,因为在你家里待很久了。压箱宝要把它翻出来,好好修。你家里要有那个佛祖幛,千万不要丢掉,你去问问看西藏那些老曼荼罗,贵死了,你家里那一副一样贵,你已经自己拜了好几代,那是宝啊,你不要敲一敲丢掉了。不识家中藏宝,你去找外面的,没有意义,那是最贴身的,已经好几代传承了。 你自己想想看,不要以为那个不重要,绝对重要。同样,这个礼仪也是一样,你要懂得这个诚心非常重要,你只要仔细一下,你会发现我们修行者真的——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你还要再到哪里去找极乐世界?你看,家里有个法王,你自己都法王传承啊,你知道吗?你自己都不知道,还要跑去找人家法王跟你灌顶。搞错了,你爸爸给你灌顶的你都不要了,你还要去找谁要,人家跟你灌顶的你会珍惜吗?你把供养他的去供养你老爸。假如是妈妈教你的你妈妈就是法王,自己懂得珍惜嘛,真有法。那么藏密当做参学,可以参学,你不要迷,这个是从礼上来看。这个礼的部分我们跟各位提了一下。 第二句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话了,他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这一句话很简单,你也是这样讲说:“老师啊,我想想,过去很久很久以前”,就这样,没有错。这一条恒河的沙有多少?这个是说古早古早再一个古早古早那么久以前。一粒沙为一劫,一条恒河有多少沙,形容那时间之长远,然后他又讲无数恒河沙,这里面有两层意义,你要弄清楚。这就是我跟各位讲,为什么我们要讲无数次的失败一次成功,无数次的失败就是恒河沙劫,一次成功就是一个恒河沙;无数次的成功一个成就,无数次的成就一个成熟;无数次的成熟成佛。这样子把它用成传统佛经的语言叫做无数恒河沙劫,知道吗?经典的语言模式化成你的行为、你的修法就是这样。你不要以为我那种讲话都语出没根据,真的根据,这就是根据。 我常常讲,你也常常听,“师父每次都是这么讲,都没人这么讲”。观世音菩萨就这么讲,不是我说而已,只是他的讲法跟我的讲法不一样,我是讲你现在的话,他是讲他那时代的话,这叫语言模式。你懂不懂?他讲的你懂,用你的话讲,大概你讲的就是前面讲的解释:一条恒河有好多沙,一粒沙一劫,恒河沙劫就是一条恒河沙那么多劫数,无数恒河沙就无数条恒河。所以就是这样解释,绝对一百分,可是你也不懂,讲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怎么修?这句话不是修的,告诉你这句话就是修的。 那么,“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那意思就是:现在我讲一下我过去以来所修行的状况。那么一句话已经把他修行的状况全部讲了。你要懂得这一句话:我从那时候开始修到现在。那个时候怎么样呢?那个时候怎么修呢?这个就整个修行状况,他才讲“于时,有佛”,从最早的时候开始讲。“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有观世音佛在世间。“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这我们前面跟各位讲过,菩提心一定要先提,他在观世音如来那个时候,他发了一个菩提心。那个菩提心是什么?我们通称用“菩提心”这一个词的时候是盖过一切。那么,有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般来讲,从经典出现都是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他在这个地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发,他没讲,但是你要留意到,这个都是你真正深入穿透以后你才有可能发现的,否则,你没有办法解出这些东西。这个叫解密,把那个秘密给你解开。 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把你的心安住在心性上。这个心性是指你有过内在最深层的生命体验,而那个体验不能够灵光独耀,就是过了就算了,而是心要安住在那里,要安住那个心理结构上面。那个内在的体验你无法言说,不能应付,是真实的、真诚的,那个部分你要安住在那里,那个叫不可思议的因,你才有可能在往后有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个部分每一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所以就不详细讲,因此用菩提心带过。但是我们每一个行者你一定要解构,解开你自己的那个心理架构,你才有可能完全通达。你要是含糊统一览带过,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不行了。所以他讲这个地方,我们行者那就要心知肚明,你自己现在是怎么样? 然后,他这里很重要一句话大概你也不知道,叫做“彼佛教我”,这观世音佛教我。这没错,这个“教”我们就谈到我们跟你讲的,这个“教”我们很多注解里都讲“观世音菩萨”应该念“观世音菩萨”,因为习惯上大家念“观”所以就从俗。那个“观”要念“观”(念去声),不是念“观”(念平声),他假如念“观”的话那就变成“能观能自在”。观是动词,所以你要从性德上来看,它不是一个人,它是一种性德——修行的性德。一般民间信仰把它当一个人,那就马马虎虎了,可是你是个修行人,不能把它当一个人。这个我们前面是跟各位讲很多,所以不再强调了。但是这个“教”也是一样,它是“教”不是“教”,它要念去声不是念平声,你大家都念平声你解释很容易出错。 这个“教”就是法义教理的“教”,这问题就在这里了。前面为什么我们要讲那些,你那个不知道你这里就听不懂了,因为是教,所以它就不探讨法义,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它不探讨法义,它直接——你讲我修。现在我们这里很多人有这种苦恼就是这样,就是要我讲你就照着修,可是我讲你听不懂,因为我要你的是,把法义给弄清楚,因为在华严里它不共就在这个地方,它有法义,你要试着去把法义探讨出来。 你要去探求那个法义的时候,它的本质不是你要一个答案,而是你要一个模式,你要有那个模式你才能够进去,进去法义的堂奥。你假如不见法义的堂奥,那你是修大乘法不是修一乘法。外面也有人说他是一乘教、一佛乘,一佛乘就是会隔空治病,那叫一佛乘?在这里呀,所以到这里来要学华严,就要去学法义那一块,教理就没问题了。 可是这个地方呢,它从教理讲,它不是从法义讲,所以观世音如来是教了,他讲了,观世音菩萨是从他讲的地方开始修,往前没有探讨。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个地方大概很少人能够提到,不过你在华严道场里,这部分你必须弄清楚。好,前面没人讲不要紧,你自己要了解这个部分。 他教什么?“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我们跟各位讲叫哈达瑜伽,这个东西是使你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初学的人很有需要,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你要到这里学,你要先学瑜伽,学瑜伽以后,它可以帮助你在禅修当中的一个状况,你可以消除你一些生理上的一些不必要的杂质。不是说为什么要,要你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我们大乘佛法的行者都是罔博,罔博国语怎么讲?罔博,还没两下子我就很厉害。师父你看我怎么样,我看你普普通通。为什么呢?你大脑里头的内分泌里那个成分不纯,然后再加上你的我执,脑筋转不过来,那个内分泌那个杂质就会一直出现,到最后你没办法修下去。你没办法修下去,你的结论就是道场有问题、指导有问题、善知识有问题,你不会去想到自己有问题,因为我执在作用,这个是麻烦的地方。 所以,我们说你要透过瑜伽,瑜伽是怎么样?它讲的“哈达”这个字那意思是比较复杂,它就是调整你,让你的触功德能够很快过去。而我们一般禅修的都有触功德,有些触功德产生,他没办法,他把幻境当真实,阳焰他就当真,它是很虚幻可是你就会当真。可是有些气动永远都会在动,你就一定要透过瑜伽把这一些给除掉。最主要它不是把相上除掉,是把你身体内在的那内分泌会产生杂质的那个机制帮你给除掉。不是我们为什么要练瑜伽,你不练瑜伽也可以,你有办法除掉都可以。 中国是另外有一套叫气功,气功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那真的能够指导我们的人,不是说他气功不行,他可以飞起来也不错,可是它跟我们修行有关没。要能有关吗?他没有办法讲到有关的地方来,那我们不用。我们密法同修学呼脉也是一样,呼脉会的人很多,我们要看真能教我们修行的呼脉,不是教我们修行的呼脉我们不要,因为要跟我们行法相应的才有用,关键在这里。我们在过滤的是这个东西,哈达瑜伽它就是能够帮我们清除生理上的杂质,包括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分泌,它会调整你。 可是,有些人他不来这一套,他自己有一套,坚固我执,我们叫人家来教那不如他自己去找,他自己找的就比较好、比较高明,不管是住在哪里,反正他找的。你找给他的,他看起来时普普的,因为教的那个人也是一个头,也不是三个头,两个眼睛也不是三个眼睛,两个眼睛长得跟我们一样,是横的也不是直的。这个麻烦了,这没办法教,你自己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依止道场,道场有责任把各位教好。你自己那个心思不在道场里,不是这里的一份子,那就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学?我才不要,我修这一乘法,这是没有办法。修一乘法还从三十七道品开始,从五停心观开始,你这些基础的都不要,那下面怎么做呢?用你的意识形态那就没办法教,不管你在哪个道场都一样。这个我们自己要能够留意到。 那么,思就是思辨瑜伽,这个哈达瑜伽发展出来的,在大乘佛教里头就叫做瑜伽行派,思辨瑜伽发展出来的就叫中观论派。大乘的两个系统就是这边来的,弥勒菩萨是走哈达瑜伽这条路,龙树菩萨是走思辨瑜伽这条路,然后他们更有成就、更突破。 所以哈达瑜伽不是这样子,脚拗一拗,手拗一拗,浑身拗一拗,拗拗就完了。没有,弥勒菩萨把这每一个动作包括生理的、包括心理的他都通通解构出来,所以才有唯识学,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它这动作它不像我们现在瑜伽这样子表演一下,花拳绣腿就好了,不是,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把你心理、生理的行为解构得非常微细、非常清楚。 龙树菩萨从思辨瑜伽开始架构他的“中观论”,因为思辨瑜伽就是理论派,理论派重,哈达瑜伽是行为派的重,它一直在做瑜伽行,所以叫瑜伽行派,龙树这边从思辨瑜伽发展出来就成为中观论派。这个部分现在没有办法研究,事实上是很好探讨,你要把印度思想跟龙树思想相对比,你要把唯识的思想跟哈达瑜伽的思想相对比,你就知道他们怎么样青出于蓝。 那么奉爱瑜伽这个部分就是修的这个部分。所以修慧的部分那就是巴克提瑜伽,它这个部分等发展到这里,就是把这两个合并起来发展到这里的时候,就形成了《华严经》的思想。所以《华严经》的思想跟他们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从大乘中观论派来看,它始终只能讲到释迦牟尼佛,它没有办法讲到毗卢遮那佛。讲毗卢遮那佛,事实上他的地位在印度教里就跟克利须那一样,那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克利须那所在的世界其实就是华藏世界,到最高境界来就是在这里。所以《华严经》那么伟大因为它有个背景在,有个克利须那,有个克利须那的国度,然后这个思想里头不是完全印度的,它来到西域才在西域那个地方——中亚细亚这个地方,结合五大古文明的思想综合成立《华严经》。所以《华严经》事实上来讲它的量是比《四吠陀经》来得大,但是因为西域的文明不够长,记载的不够多,所谓的十万颂,如此而已,事实上到我们中国来的,这个地方不到十万,把六十、四十再加到八十里面去,筛选也大概最多只有八万而已,不会超过。这个就是它的那个过程。 我们要留意到它从整个三个修行层次里来看,从闻、思、修都可以入三摩地,这三摩地我们叫体性,法界体性,都可入法界体性,叫做法界体性智。我们一般来讲叫做定,这个三摩地在《楞严经》里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音,这种翻译是有点重叠,“首楞严”的楞严是定,是坚固的意思,首楞严是最坚固,最坚固就是大定,所以楞严定就是首楞严大定。这个名字中国人喜欢把它形容一下,它是最好的所以叫首楞严大定,其实楞严大定、楞严定、首楞严大定都一样。它用楞严,楞这个字就是瓦楞纸箱那个楞,还有一个曲线有没有,夹在中间那就很坚固,它是楞就是指那个意思,坚固的意思,所以这个定是很坚固,它这个地方讲入三摩地就是入首楞严大定。而那个定它不是一般的枯木定,它是有作用的定,跟你想象的就不同了,这个叫做法界体性,所以入体性定就对了。 那当然“三摩地”,一般的翻译,从印度的传统的翻译有印度语意的翻译法,我们就不再谈那些,这个意思就是你透过闻慧、思慧、修慧都可以入三摩地,但事实上这地方是不一样,所入的境界是不同的,但是入三摩地绝对没问题,但是思慧所入的跟修慧所入的不同。他现在主要讲的是从闻慧入,哈达瑜伽所入的这个地方,因此下面他讲“初于闻中”,这个地方很重要的,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句。 观世音菩萨说:在这三种修法当中,我现在只讲——观世音菩萨跟佛说: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三个方面来修,都可以入三摩地,现在我讲闻中、讲闻慧这个地方的修法,因为大家讲圆通,我讲这个就够了,后面两个就不必了。你要的一百块就可以,一千块的不用了,五百块也不用了,那太大张了。现在大家都讲圆通,一百块就可以了,大概是指这个意思。因为闻慧这个地方的修法,事实上成就的时候是圆初住,也就是入三摩地就是初住位就对了,他本身就已经破我执、破法执来到这个地方。它还不是终极究竟的地方,这一点你要留意到。你怎么可以留意到呢?你看那些注解,溥畹大师的注解、交光大师的注解,上面都提到这个问题,闻慧、思慧、修慧所修的境界。他现在从闻中、从闻慧来讲,所以我们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你就要知道你在看东西不要把它看死了。这个是讲前面的一个结构,一个整个的思想背景。这些大菩萨在一起不会像我们一样一出现就说:师父你看我怎样?你都没有背景,我看你怎样?你有没有吃饱,对不对?所以你要留意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接着跟各位再谈下面的部分。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