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


2014/9/4    热度:323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谓之十二支缘起。旧译为十二因缘。

  缘者,牵引之义;谓由此境引起他境也。亦称缘起;或称因缘。由无明至老死凡十二事,故曰十二支,此二二支展转缘引,故日十二支缘起。

  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识尽则名色尽,名色尽则六入尽,六入尽则触尽,触尽则受尽,受尽则爱尽,爱尽则取尽,取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老死尽。此则十二支息灭也。

  缘起之法,若因由不兴则无从引起,无明若消尽则十二支息灭。此息灭之义,有浅有深。浅者属消极,一味遮遣,令渐次净尽;深者属积极,使觉十二支当体即空;前权后实也。

  不明十八界本性,谓之无明。

  误认假相为实有,执着不舍、是谓无明。

  因而发生种种妄行,谓之无明缘行

  既误认假相为实有,乃采取善行、恶行、或梵行以求遂意,困此迷真逐妄。

  行中加以认识,谓之行缘识。

  了别行法如何联络,以第六识为主,从而熏发第八识本有种子,得开见相二分。

  随识起者,或色(色法)或名(心法)谓之识缘名色。

  由认识引起之相分,约前六识有外境色法,约后识有内境色法。人类对六尘幻相,每代以假名,故云如是。

  由名色熏发六根,谓之名色缘六入。

  六入即六根,根而曰入,取接纳义也。

  根也者,对某种经验培养纯熟之谓。

  由根应境入心。发生接触,谓六入缘触。

  六根应境,随六识引起触心所;同时六根得开发还入心中,转熏第八识起触。

  由触引起领受之情,谓之触缘受。

  凡起触必生受感,五俱意识生苦乐舍受,分别意识生忧喜舍受,第八识唯舍受。

  受而引起心之所贪谓之受缘爱。

  喜乐受皆凡夫之所贪恋,宜引起爱感。忧苦生“非爱”,舍虽无所爱,然皆爱亦相也。

  爱之不已对境极力取求,谓之爱缘取。

  爱则恒为境缚。五尘当前,固不愿放弃,法尘当前更希实现,多方追求之。此等缠缚,概名曰取。因爱而生。

  执取具足,则种子成熟为中有(中阴),谓之取缘有。

  有也者,法性表现之相也。众生界分二十五有。现生之身名本有,托生之始名生有,示死之际名死有,死后生前为中有。种子成熟,即业因成熟也。

  现生报尽,中有从而托生相当之趣,谓之有缘生。

  现生报尽,中有所以必求托生者,有根无尘,要依父母乃得参加尘境。

  得此生身,不免四相迁流,终于老死,谓之生缘老死。

  自无明至老死凡十二事、辗转为缘,众生生死轮回不已,端在于此。若能消除无明,则十二支展转息灭、遂得超脱轮回矣。

  经教中对十二支缘起,原有种种释法,今举二门如下:

  佛学正义:一方面谈万法皆空;一面谈万法缘起。即无性缘生,缘生无性之旨也。 只知缘生,不达无性,固落凡外。只知无性,不达缘生,亦堕权小。是故真实大乘,恒于实相中详究缘起之道。

  (一)缘觉乘观法

  此类观法,从现在果溯过去因;复据现在因,推未来之果。

  过去因

  (1) 无明——无始烦恼。

  (2) 行——依烦恼作业。

  现在果

  (3) 识——现世初入胎时的识神。

  (4) 名色——托胎后渐起心法色法。

  (5) 六入——胎中成就六根。

  (6) 触——出胎后接触外物。

  (7) 受——对事物起苦乐等物。

  现在因

  (8) 爱——贪染种种可欲事物。

  (9) 取——贪爱炽盛,驰驱诸境,取求不已。

  未来果

  (10)有——依爱取业、复堕三有。

  (11)生——业果成熟,又复出胎。

  (12)老死——依四相迁流渐老至死。

  十二支观法,籍明轮回大意。依此观法作正思维,终使十二支息灭,得证辟支佛果。为别于只泯人我的声闻小乘,特称缘觉乘,或中乘。

  此约三世观轮回之迹,属业感缘起门。

  (二)菩萨乘观法

  现在因

  (1) 无明——不明世间正理,不离三界。

  (2) 行——由善恶心所,起善恶梵行。

  (3) 识——由行熏成之果,藏于识中.

  (4) 名色——熏发赖耶中名色种子。

  (5) 六入——熏发赖耶中六根种子。

  (6) 触——熏发赖耶中触心所种子。

  (7) 受——熏发赖耶中受心所种子。

  (8) 爱——以贪爱等心滋润苦果种子,使渐起现行。

  (9) 取——执取甚旨,能使现行速现。

  未来果

  (10)有——苦果种子成熟,行缘出现于三界。

  (11)生——受未来五蕴身。

  (12)老死——未来身变异至灭。

  无明有浅有深,浅者属烦恼障,依人我见而起;深者属所知障,依法我见而起,本表观法所谓无明,仍以烦恼障为主,凡夫之第六识,攀缘不已,是谓逐妄。其中善恶无记之行甚多。既有善恶,则影响众生界而起反应力。反应力潜入心中,能使阿赖耶识发生变动,此等种子数数熏习,渐次发展。及其果熟,不免牵入轮回。其被熏成熟种子出现于世,谓之现行。然由种子至现行,须行强大滋润力促成之。此等滋润力,以贪爱为主,爱则眷恋不舍,不令种子退隐,加之以执取,则身口意三业均赴之;故能令现行速现。至此,与众生界新联络枢纽之因告成,准备作未来果之开端,由中有而生而老死,轮回不已。

  此约二世以观轮回之迹,属赖耶缘起门。

  赖耶缘起者,阿赖耶识中所藏种子,缘熟则起现行,而流露事相于世间之义也。

  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文全部写出应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无行尽;……无生亦无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共十二支。中间十支已省略,以“乃至”二字概括之。

  上文缘觉乘菩萨乘两种观法,虽浅深不同,要皆以破烦恼障脱分段身为主,业感缘起未足称真如境界。赖耶缘起堪称生空真如。然未见法空真如,未得谓之“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真如缘起法门也。一念心中,十二支顿具;不待开为若干世以观之。

  法界本体具含无边妙用,一念心中无所不具,非惟十二支因缘法如此。诸支一时并呈,不分先后,一时顿了。会此宗旨,得由绝无时间空间之法空真如本体随缘开为法相。多不碍一,一不碍多,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皆无不可。

  真如本体即大空;一法不立。明尚不可得,何况无明!无明尽者,与无明相对立名,即无明由有而无之相也。以观自在智直缘二空真如,绝无无明相与无明尽相;故经如此说。余十一支,亦准此例。是谓十二支空。

  真如本体,既一法不立,真如二字亦虚有其名。其能开展光明,亦只意密之能事。空之中不妨有明相,明之中不失其空性;斯称正觉,故曰明尚不可得。若明中顿失空性,便成幻光。无明者迷失本体,比幻光迷惘更深,故曰“何况无明”。

  然所谓空者,约智门言之。若观自在菩萨运用大悲时,不妨起种种胜行。非谓无行亦无行尽,遂不起度生妙用也。

  华严经十地品云:“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此正明般若波罗蜜多现前时,即缘起离缘起之妙用。

  有为法者,识身所造作而成之法相也。若论其本有功德藏,则于体在中,不缺一法;但未经造作,则不能出现于外迹。必以业力推动之,并需得外境为缘,始能起其幻相。若论新身之出现,尤须父母作和合因缘,乃克转中有为生有也。缘有四种:

  (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

  (三)所缘缘

  (四)增上缘

  若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缘虑其境;此属所缘缘。辅助外迹,流现法相;此名增上缘。四缘具集是为自动转变通例。若被动转变之有有为法,视须因缘增上缘两缘和合便得。

  有为法落于我见之中,遂成因果流转之法,所以过患甚多,欲免流转,必断其各合因缘,此后不再受生,永住涅盘,然为利益人人生故,不妨随缘,游戏于诸行之中。

------------------------------------------------------------------------------------------------------

更多唐普式居士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