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与“霹雳说”
2014/9/3   热度:214
“三界唯心”与“霹雳说”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梁乃崇
台湾圆觉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三界唯心”[1]与“霹雳说”[2]分别是佛学与科学阐述宇宙生成的两个假说。对于宇宙开端的探索,这两个不同的系统竟得出类似的结果──宇宙是从“空无”[3]中生出来的,实在令人惊奇。然而,双方所说的“空无”,仍有差别:科学所指的“空无”,与“心”无关;佛学所说的“空无”,与“心”是相关的。此外,这个结论,佛学可以透过修行而加以验证;至于科学,则无法以实验的方式来加以证明。
佛学的“三界唯心”
“三界”是指无色界、色界和欲界,意思就是“宇宙”。而“三界唯心”,意思即是:“宇宙,是从心所生出来的”。然而,“心”是什么呢?
佛学中的“心”指的就是“觉知能力”。对于“觉知能力”,佛学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觉性、心性、自性、本性、佛性……等等。每个人对于自己是否有觉知能力,都很清楚;有了觉知能力,就意味着我们都有心。“宇宙是从心所生出来的”,意思也是:“宇宙是从觉知能力所生出来的。”
当有“觉知能力”的时候,必然会有“被觉知的物件”。为了陈述上的方便,以下以“能觉”代表“觉知能力”,以“被觉”代表“被觉知的对象”。
“能觉”和“被觉”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依存关系:“能觉”与“被觉”一定同时并存──当有“能觉”时,一定会有“被觉”;当有“被觉”时,也一定会有“能觉”。关于这点,佛学有一专有名词:“能所”。“能”与“所”分别就是本文所指的“能觉”与“被觉”[4]。
我们知道“心”即“能觉”;凡可以被觉察的物件,都是“被觉”。将所有一切被觉察的物件集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宇宙。宇宙,一定是“被觉”──被我们所觉察;而且,它一定不是“能觉”。
“被觉”的性质是:它一定是被“能觉”所觉知的对象。而“能觉”最重要的性质是:能觉知,但他不可被觉知。如果一个“能觉”被觉知时,必然有另一个更高的“能觉”来觉知他;此时,原来的“能觉”已经变成了“被觉”,而不是真正的“能觉”了。
既然,“能觉”是不可被觉知的,那么,这个“能觉”就必然是“空无”。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佛学中的“心”即“能觉”,也是“空无”。如此一来,“三界唯心”──“宇宙是从心所生出来的”,也可以阐述为:“宇宙是从空无中所生出来的。”
科学的“霹雳说”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对宇宙的认识也随着时代而有所改变。
随着天文观察资料的累积,二十世纪初人们已不再被“地球不动说”所困惑,但仍然被“宇宙静止”的观念所拘束,大家相信宇宙是稳定的。尽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指出宇宙可能膨胀或缩收,他却引进一个所谓“宇宙常数”来阻止宇宙的变化。其后经由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发展出“Friedmann -Lemaitre -Robertson- Walker”宇宙膨胀模型[5]。其中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更提出宇宙是从一个“初级原子(primeval atom)”爆炸而来的——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霹雳说(Big Bang)”。[6]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理论。[7]
实验证据方面,一开始是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经由红位移现象,推测“离我们越远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再来就是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使人们接受“霹雳说”为宇宙起源和演变的主流论述。
1980以后,霍金(Stephen W。 Hawking,1942-)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大霹雳和宇宙的起源。他与哈特首先提出了一种宇宙初始量子态──“无边界的边界条件”(no-boundary condition)。其特点是不存在奇异点,不必对应任何更早的量子态,能使我们的宇宙从“空无”中诞生。[8]
科学所研究的对像是物质与能量;可是,由物质与能量所组成的宇宙,竟是从“空无”中所生出来的,这真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换句话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事件。
宇宙生成说──佛学与科学的相同点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佛学的“三界唯心”,意思是:“宇宙,是从空无中生出来的”。──而这竟然也是科学的“霹雳说”所做的主张。
“宇宙,是从空无中生出来的”,更简单地讲,就是“无中生有”;而佛学中有另一个说法,更微妙细腻地形容了这个现象,那就是“真空妙有”[9]。佛学一直在阐述虚空、空性、真空,指的其实就是心的性质。
佛学与科学这两套不同的系统,对于宇宙生成的认识,会有这么惊人的相似,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宇宙生成说──佛学与科学的差异点
关于“宇宙生成”这个主题,佛学与科学相同的部份,仅是宇宙生成的“源头”;至于生成的“过程”,他们便迥然不同了。
佛学是怎么阐述“宇宙生成的过程”呢?佛学有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缘”论述,整套系统十分地绵密而复杂。“十二因缘”[10]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十二因缘的概意即是:“觉性”生出“无明”,“无明”生出“行”,此后一环生出下一环,一直到生出“老死”为止。
“十二因缘”,是宇宙生成过程比较详细一点的划分;若再简化一点,则可分为四个层次:“觉性”生“识心”;“识心”生“身体”;“身体”生“世界”。
科学对于宇宙生成的过程,也有其推演,但不在本文的介绍范围之内。
虽然,佛学与科学都发现,宇宙是生于“空无”,然而,二者所说的“空无”,却有着很重要的差别:“霹雳说”所称的“空无”,与“心”是没有关联的;但佛学所说的“空无”与“心”,则是同一个东西。
关于宇宙生成说,佛学与科学的差异还有一点。“霹雳说”,是一种推论,无法经由科学实验证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去制造一个宇宙。科学的假说若用实验证明为真,则由假说升格为理论;而“霹雳说”是无法用实验证明的,故它仍为一种“假说”。
而佛学的宇宙生成说,人们是可以体验的。怎么做?人们可以透过修行,层层地深入探索自身的心灵;当回到最高的觉性后,便可以从自己的“觉性”开始,观察自己怎么沿着十二因缘一环一环地生出“无明”、“行”…,一直到“老死”。这个过程,就可以印证世界是怎么生出来的。佛学的修行者可以做这样的实践,然而,他们不称这是实验,而是修行。所以,我们也不拟将“三界唯心”升格为“理论”。因为,从佛学的观点而言,“假说”与“理论”并无差别。
结论
关于宇宙生成的“源头”,佛学与科学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却有着相同的主张:宇宙是由“空无”中生出来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说佛学与科学,是没有冲突的。
关于宇宙生成的“过程”,佛学与科学则有着不同的认识。科学对于宇宙发展的演变虽有许多的观察与立论,却无法以实验方式来加以证实;而佛学对宇宙生灭的探索,则是可以透过个人的修行来加以证实。也可以做验证这一点而论,佛学略胜科学一筹。
佛学是以探讨“心性”为主、“物性”为辅的学门;科学则是探讨“物性”为主的学门,甚少涉及“心性”。因此,“霹雳说”未将“空无”与“心”关联起来,应是必然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2] 大霹雳,译者叶李华,天下文化,1996 年。
[3] 科学的“空无”是被测知的对象;佛学的“空无”则不是。因“能觉”不可被觉知,所以“能觉”是被推断,而非被测知为“空无”。
[4] 探究真心,著者梁乃崇,圆觉文教基金会,2005年。
[5] 预知宇宙纪事,译者林淑贞、林宏涛,商业周刊,1998年。
[6] 维琪百科:大爆炸理论。
[7] 时间简史。
[8] 同注2。
[9] 楞严经宝镜疏。
[10] 同注4。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