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 安那般那——无边妙用的基础


2014/9/4    热度:448   

海云继梦法师: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 安那般那——无边妙用的基础

  安那般那行法

  「安那般那」是印度话,是「息入、息出」的意思,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而已。向来各家的译法都不同,安世高就把它翻成「安般守意」;他特别用「守意」二字,就是强调不是空心静坐。现代人大乘佛法学多了,放空话、讲大话的很多,实际修行这方面,却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很多学佛人喜欢讲「一切都要空」,可是当家产、太太、孩子通通布施出去以后,却在那边「怨叹」,那个叫作「怨叹空」,不是真空。像这样的情况都是弄错方法,不知道真实义在哪里。

  根据《安般守意经》里面的定义:「『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为莫使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心念不要乱,叫作「守意」;「意」就是意念,意思是要把你的念调御到「无为」的境界。在修法中,各位不要把这种基础行法当成「有为法」或「有念法」,而把大乘的法叫作「无为法」或「无念法」;不要用二分法,在佛法中是一法,不是二法。所以我们称小乘佛法为「基础佛法」,称大乘佛法为「运用佛法」,必须要先有基础佛法才能运用;换句话说,「基础佛法」必须要能运用才能圆满,而「运用佛法」要运用得当,一定要先有基础。所以,什么是基础佛法,要如何运用,我们要把它弄清楚,二者不要混淆了。大乘佛法的辞汇很好、很迷人,很多人却也因此「被骗」,那就像是大理石刻成的馒头,虽然也叫作「馒头」,但只有傻瓜才把他当成真的馒头来啃;这种石刻的馒头花莲很多,你把它拿来供佛可以,但拿来供养五脏庙那就惨了。所以要弄清楚,千万不要被文字骗了。

  《安般守意经》说:「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众生心之溢荡,无微不浃,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觅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髪,犹以晦曀;种夫深耕,巧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赌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而心不自知,犹彼种夫劳形役躯,而不知其源也。」

  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安般者」是佛的大乘,不是小乘。假如自己搞不清楚为何要学「安般」,那就要先提疑情。它整段文章写得很美,意义你现在不见得能体会,但是你好好地修就对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从这边产生。文章我不解释,只跟各位讲一下「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它的意思是说这个种子在地下腐烂了,所有的果实可以在上面生出来。为什么用这个来形容「安般守意」呢?其实是告诉我们,你花三个月的时间在禅堂里把数息观修成,「无边的妙用」可以在你一生中去兑现。

  你要学数息,不仅仅在禅堂学,假使能发心当堂主,那是你成就自己的最好机会;二六时中,最好一直守住鼻息。怎么守呢?你现在功夫还不够,在禅堂中坐下去,守鼻息可能就让你守得头昏脑胀;不数息,呼吸还很正常,一观呼吸,呼吸反倒乱了。其实这很正常的,不用担心,它是表示我们还没有接受调教,所以必须经过一番训练。这时候你的感觉,很可能像是把刚买回来的棉被从塑胶套里拿出来,要塞回去时塞不进去了,棉被好像变大了;等你能够把它调好塞回去,人家就会说你很内行。现在你是很外行、很状况外,勉强塞完后已经是满头大汗,而且里面的棉被也是奇形怪状。不要因此感到沮丧,这很正常,它是必经的过程,假如因此而放弃,那就只能永远当凡夫了。

  假如你说还有一法比他更快,那就等你这些同学通通成佛,度尽众生入灭去了,你再来好了。当然你不见得会下地狱,不用恐惧,只是生生世世在「人天善道」里生死轮回而已。各位能进到禅堂来,已经很殊胜了,我可以保证决不堕三恶道,但若要进一步出离,非得经过一番训练不可;牺牲三个月把基础打稳,无边的妙用跟喜悦将从这里产生。这次训练不成,不要紧,再来一次!我相信经过几次的训练,一定可以证得初禅定;再笨的,五年应该也可以。

  假如花五年,每年三个月的时间训练,可以让你证得初禅定,这个投资非常划算。在这个时代,我不敢说你可以证阿罗汉,虽然证阿罗汉也不是多困难,只要心法、色法弄清楚,没有「我」,就证阿罗汉了(当然用讲得不算,我这样子讲或你听到转述给别人听,都不表示已经证阿罗汉)。假使你花十年六个月来训练,不见得能确确实实体会到「心法」跟「色法」构成一合相的假我,但是你花五年,每年用三个月的时间训练,要证得初禅定绝对没问题。当你证得初禅定以后,会发现自己比现在变漂亮多了,男生像天王,女生像天女,因为初禅定是在初禅天。但你是在欲界里头时,很难保证你是在忉利天,知道吗?在欲界里头,变成罗刹女、修罗女的机会比较高,要成为忉利天的天女就不一定了。但你要是证得初禅定,那就是色界天了,绝对没问题!所以一定要证得初禅定。

  「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一弹指有几念,一念有多少生灭,这你自己去算就知道了,这里只是简称;它告诉我们,一天一夜当中有十三亿念。「意」就是念,这个「念」很重要,但一般人都这样含糊带过去了。「意有一身而心不自知,犹彼种夫劳形役躯,而不知其源也。」这个念有个身,自己却不知道,那就好像农夫在那边忙碌,劳形役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我们也一样,晚上回到家,洗个热水澡,倒头就昏睡过去了,隔天再迷迷糊糊的醒来,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念」有个身,这就是为何我们讲,有呼吸身(又叫息身)、色身和念身,这三身就是「法、报、化」。大乘佛法中还有所谓的「意生身」,「意生身」从哪里来?就是从数息观来的,你如果没有数息观的基础,不可能有意生身。把数息法训练起来,你到那个阶段就知道为什么。告诉各位,这绝非神奇鬼怪,那个神通是真的神通,不是用讲的就有,是真修来的。但是真有这个能力的人,不会去炫耀,没有的人才会炫耀,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被骗。各位要知道,修行的过程是非常踏实的,所以我们要求你进入这个道场,就要依据这个道场修,你去别的道场也一样,要把其他的杂讯都放下。

  念有个身,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想要知道源头,一定要先断「思觉」。思觉有三粗、三细之别,三粗思觉就是「贪觉」、「瞋觉」、「痴觉」;贪瞋痴叫作三毒,我们应该要有觉醒三毒的能力,这是比较粗的。三细思觉是比较细的,有「国土觉」、「亲里觉」和「不死觉」。国土情就是「你是台中人,我是台北人……」他对这块土地有感情或是喜欢住在哪里。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想要在台北找个地方住下来,同学们知道我要找房子,许多人就跑来跟我说:「你来住我们那边,我们那边很好……。」每个人都说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很好,我是听了一脸茫然,因为我对那个地方没有国土情,有的话就会不一样;这就是一种偏爱。贪瞋痴要觉察比较容易,国土情很难觉知,它很微细。像有些人说「他比较喜欢住在南部或哪里,因为天气比较热或比较冷……」,讲是这样简单带过去,其实里面有国土情自己不知道。

  「亲里情」,「亲」就是指亲人,「里」是指周遭生活环境的人。你对于那些亲戚朋友,会有眷属的感觉。你要住在哪里,大概都是跟亲戚朋友有关。除非你恨透了家人,所以他住东方,你就住西方,他住南方,你就住北方,因为不想跟他们来往,否则一般来讲,即使吵架归吵架,还是要住在一起,这个叫「亲里情」。亲里情之间的关系,你也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我跟各位讲,不要吵架,尤其不要诅咒对方,因为那是一种情,那个情绪没有调好,就会变成恨,亲人会变成冤家死对头;情绪若可以调得好,亲人是非常好的增上缘。现在由于生活环境的复杂,使我们跟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恶质化了。其实,生活步调放缓的话,这种亲情就会很好,可是你看不出来,因为你没有感觉到。这是为什么?因为这种亲情很微细,你身在其中,自己却感受不到,就像「犹彼种夫,劳形役躯,而不知其源也」,农夫他身在其中,自己却不知道。

  「不死觉」,大部份的人很少意识到自己会死,其实每天都有人死,什么行业都有可能休息,只有出生跟死亡是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大部份的人都只想着怎么样去帮助别人,没想到自己也会死。乡下有些人,专门备一套黑色的西装,准备参加别人丧礼用的。你看,别人死的时候自己都穿得很高级,很少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要穿哪一套,寿衣店里面卖的大都是粗布,哪一个人会想说「我先试穿一下,哪一套寿衣是适合我穿的?」这个叫作「不死觉」。

  一个人能够想到自己会死,那就算是有智慧;所以不用参别的,就花一段时间去参「我死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功德,保证以后你会死得很美,这就是五福临门的第五福——考终命。你想要有那个福报,现在就要去想「我会怎么死?」自然会死得很美;要是从来都不想,有可能会死的很难看,眼睛一颗大一颗小,嘴巴歪一边,跟不动明王一样。人都会死,没有例外的,当初被耶稣救活的那些人,也早就死了,没有永远不死的。你如果想要死得好看,那就要靠自己了。国土觉、亲里觉、不死觉这三个都属于比较微细的部份,范围也很广;这些都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有些人说:「佛教太自私了,只管自己了生死……。」我们要弄清楚,想想这些自己的事不是自私,他跟自私无关。所谓「自私」是只图自己的利益,不管别人,而我们做的这个修行,不仅没有伤害别人,他让自己达到完美,同时也会带给别人非常好的效果。

  有些同修来到道场就猛跟我解释:「师父!很抱歉,最近很忙,所以都没有来……。」其实不用抱歉,你把自己照顾好,那就是让师父放心的最好方法,否则师父还得要做功课回向给你,对不对?所以只要把自己照顾好,师父就不用替你操心了嘛!同样的,你跟朋友、家人相处的最好方法也是把自己照顾好,人家就不用替你操心。所以,照顾好自己算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你给朋友、家人最好的礼物,是不是?所以照顾好自己,它本身就是修行。一个人可以照顾好自己,让亲戚、朋友、同修、师长不必替你操心,那你的修行算是很不错了,六十分大概没有问题;想要到达六十分以上,那真的就要很精进了。照顾好自己也属于助道资粮,至于因为贪、瞋、痴而去搞自己的生活问题,那就不叫作照顾自己,而是造业了。

  能够将这些三粗三细的思觉都断了,那才可以称为「健儿」;而要断绝这些思觉,那就要念「安那般那」,学六种法,因此应当要念「数息」。安那般那行法,在中国的法本有很多,如《坐禅三昧经》、《大安般守意经》、《六妙门》等,而且各法本之间,名相定义等都互有出入,也不甚具体,本文是就《坐禅三昧经》的几个相关重点,把它标示出来,其他的有机会再详细探讨。《坐禅三昧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它是大乘法没有错。所以说「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六法怎么修,等我们讲正行的时候再详细讲,这个地方提供给你的只是一个概念。

  这六法我们会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一次,给各位作个依据,我也不知道讲义这样讲是否恰当,但我是觉得已经讲得很广,尤其要把大乘的语言融入其中很不容易,因为语言模式不一样,但是我们会偶尔带一些进去,因为修这一法,可以让你具备大乘佛法的基础。我常跟各位讲,你不经过实修,大乘经典你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在哪里,相关的几个重点我会把它标示出来。譬如,我们在大乘经典常常看到「佛放眉间光」,为何经典这样记载?经典有记载一定是真的,不然就是诳语者、不实语者。假如这样的话,佛陀是怎么眉间放光的?总要教教我们,不然我们都不会,这一法要教我们嘛!佛陀放光的情况,经典里经常出现,可是我们都把他当封神榜一样看过去,没有人去追究。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几乎都没有人谈这个问题;这要从实修当中去看,从数法到随法以后,你就会发现为什么眉间放光,修法在这里就有了。

  大乘一直讲「法、报、化」三身,小乘则不讲,那么「法、报、化」是从哪里来?你怎么去证得?你只会讲有个法身,但法身是怎么来的?总不能说「它本来就在那里」它当然本来就在那里,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没有,那我要如何证得法身?圆满报身怎么修成?这个就是我们的主要功课。告诉各位,透过「数息观」就可以证得;「数息观」就有观,「五停心观」也都是观,所有的行法都讲「观」。在佛教里头,没有一法「不观」,每一法都要「起观」。因此每个行法中不可能「无念」,只要讲到行法,就是要你「作意」;「作意」要作到「无意」时,才能够一念不生;当你「作意起观」,观到「无意作观」时,那就成就了。讲「无念」,是讲这个部份的无念,不是空心静坐的那个无念。一开始就修空心静坐的话,即使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没有用,业报尽了,你还是要再轮回!假如没有福报的话,空心静坐只不过是「野狐禅」,是外道禅的修法。

  我们讲法跟外面不一样,你从外面带来的杂讯,可能会在这里搅和不清,所以一定要重新来过。现在我们跟各位勘定的,是从头到尾的一个完整系统,你不要从前面就开始混淆到后面去。「数、随、止、观、还、凈」当中都有一个方法,我把这方法叫「技术面」,另外它还有一个「观法」的部份,我把它称为「工程面」。讲「工程」,是相对于「技术」上来说的;「技术」上你这样做,「工程」自然就会成就。

  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小时候去工地打工,我们一群孩子就负责把砖块、水、水泥、砂子一直搬运上去,我们就只知道这很简单的一法。等到房子完成了,我们站在下面看「喔,怎么那么漂亮!」为什么那么漂亮,怎么想都想不到,因为我们只负责把材料运上去,而「怎么那么漂亮」,其实还有工程师在负责。现在大部份的人在修行上也有这样的状况,只知道技术面,不晓得有工程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修法,佛教就变成只有拜拜、诵诵经,训练出来的就像是一批「只会挑砖块的工人」一样。所以,相信我们这边训练出来的,不仅是会挑砖块,而且是个优秀的工程师;房子要盖什么样子可以自己主宰,而不是坐在那边等工作的好工人。不仅技术面要好,工程面也要很精湛。修行跟生命的成长是一样的,都是全方位的,不是用大脑思考所能企及。所以在修行当中,大脑的思考模式必须放下,修行才有可能成就;假如没有放下,必定会经历一番痛苦的煎熬。我们所谓的「善根」好,就是指你来修行可以很快的不用大脑,老是喜欢用大脑来修行的,那就是善根不佳了。换句话说,如果你自认为很有聪明才气,那就跟颇有姿色的女人要警觉「红颜薄命」一样,因为你在修法上会愈困难。那种看起来憨憨的人,他修法上很单纯,因为师父教他什么,他就乖乖地、按部就班地进行。

  《安般守意经》云:「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千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曰尊主。演于斯而义出矣!大士上人,六双十二辈,靡不执行。」经文这里世尊为什么会化为「两身」?佛陀明明就不讲神通,为何经文这里又要讲「世尊化为两身」?这就是经文的语言模式,你要知道他在讲什么。他的意思是「呼吸」是一身,「色身」是一身,从「何等」跟「尊主」就可以看到一个是「能」,一个是「所」。你现在来看会看不懂,因为这是修行的境界,从修法中会修到这个地方,等我们训练完再来看时,你就会懂了。

  经文里面又讲到,安般守意有十黠,分别是「数意、相随、止、观、还、凈、苦、集、灭、道」,十黠就是十种智慧的关键。「六妙门」加上「四圣谛」,就成了十种智慧,这当中再加上「三十七道品」,修行才算完成。这部份到后面讲「凈法」时再来谈。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大藏经里头,禅、凈、律、密都有,里头北传的《阿含藏》则是从第二次结集的都还存在,比南传的资料来得丰富,但问题是很难看得懂,因为有些是汉朝或魏晋南北朝时的语言,有的是唐朝的语言,我们的古文训练不够,所以看不懂。大概也因为如此,一直没有人去作深入的研究,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这个法,想要研究的人,资料是很多的。这里面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每一部经,都有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南传如此,北传亦然。

  南传号称「原始佛教」,但原始佛教就一定是佛说的吗?如果真的是佛说的,就用不着结集了,对不对?当时第一次结集完毕就好了,为什么有第二次结集?其实第二次,第三次结集时,经家指导者的思想就介入了,他们的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已经干扰了世尊的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后来的人的意识形态一直加进去,因为加得太多,混乱了,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怎么办呢?那就再一次结集,大家来勘定,这时候新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就又冒出来了。世尊最初怎么讲,已经没人知道了,但是无所谓,透过经典的这些指导,照样可以成就。

  即使是第三次、第四次结集,距离现在也都已经一、二千年了,那些语言的表达法,还是让我们觉得很头疼,所以有必要用现代的语言再讲一遍。那么我这样讲,他那样讲,再过五十年,我们又得进行第五次结集,因为每个人的语言模式、思惟模式都不一样。这个时代不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又不行,但是只要一用新的方法解释,就不免会渗入个人主义、个人色彩。我们必须承认也必须接受及肯定这种情况,然后去寻求一个新的解决方法,这才是关键。就像现在旧有的伦理系统全部破坏了,那么要不要建立新的伦理系统?新的伦理系统怎么建立?我自己推动、建立一套伦理系统以后,别人也这样推动、建立另一套伦理系统,届时这些伦理系统必须串联在一起;要串联一起时,那就必须重新调整、协调,这就是所谓的结集。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经有他的特点,我的经有我的特点,这些全部要把它倂在一起通通接受。你要有「他的经有他的思惟、语言模式,我们的经有我们的思惟、语言模式」的这种临场感,他本来就是这个状况。

  现在我在这里讲,你们在下面听,每个人都把它记录下来,假如每一个人出去以后又讲给别人听,你注意看看,每个人讲的其实跟我当初讲的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一套,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思惟模式和语言模式去表达。其实,只要能令众生开悟、证果,那都对!佛法本来就是很活泼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守一法?死守一法,那就变成早餐苹果,午餐苹果,晚餐苹果;吃饭,炒苹果;喝汤,苹果汤;口渴,喝苹果汁,因为只有一个嘛!这样当然也可以成就,可是娑婆众生就是杂华庄严,我们在很活泼、很自在的情况下各自成就、各自庄严;在各自成就、各自庄严的情况下,互相成就、互相庄严,这叫作「自成就自庄严,他成就他庄严」。华严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这种境界看起来很高,其实,从根本上就已经开始了。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