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伍 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


2014/9/4    热度:1559   

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伍 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

   前一章我们从忉利天宫谈到净土、世间、法界,这三个你要弄清楚,否则后面我们在讲什么你就看不懂了。为什么祖师们要强调法、报、化这三身?《华严经》里讲十身,我们是简单地把它称为三身。南传佛教什么身也不讲,它只有释迦牟尼佛一身。为什么大乘佛教会有法身、报身、化身?这里面牵涉到的是整个佛教思想史演变的状况。古代这些祖师大德们的表达,古代的人很清楚,他们一听就懂、就开悟了,可是我们现代人来看,就看不懂这些到底是在讲什么。我举个例子,欧洲很有名的哥德式教堂,最早大概是在十二世纪左右就有了,刚开始盖出来的建筑,都被讥笑丑死了,所以才会用「哥德」那个轻视的字眼,「哥德」就是蛮族的意思。后来,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才被肯定。现代要再盖那种房子,盖不出来了,每年为了维修那个古堡,不知道要花个几百万。

  现代人脑筋用惯了,以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认为古代人迷信、落伍,我们现代人聪明多了。这个叫作「自大」,假如这一点不能看破,修行大概没什么机会。古人对于他那个时代的人用这种方式表达,能够开启当代人的内心光明,就达到目的了。像我是常常钻研在这些古书里面,常常觉得古人讲的这些逻辑非常好,只是来到现代,我们看不懂了;假使有人能以现代的语言、白话的方式,将这些古人写的经文,循着它的脉络写下来,这才叫作「翻译」。问题是,来到现在,你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了,怎么翻?我举《占察善恶业报经》里的经文为例,它里面有一句:「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一般人通常就这样念过去,不会追究它的真实义,你知道这在讲什么吗?虚幻的生命。当中的「忆念」、「缘虑」、「觉知」,就是在讲「虚幻的生命」。

  以现代语言来讲,虚幻的生命就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记忆」,第二个是「推理」,第三个是「目标」。所以古代这个词,你要翻就翻成「记忆、推理、目标」。推理是指合理的推理,推理一定有目标,一定有个结论。古代用那个词,古人一听就开悟了,我们现在来看那些用语,纵使看个一百遍,也不明白他在讲什么。讲到这里,也许你会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古代那个词,就是你讲的那个意思?」如果这样想,你就是完全用大脑了,那就弄错了。这个就是不能用大脑;因为它整部经行文下来,就是在谈「妄想心」的部份。有关妄想心作用的理论部份,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很多了,你要懂得那个理论工具的转换。这类的辞典还没有人编出来,各位可以发心去编,现在不编,两百年后才会有人去做。我们华藏工程五百年计划,这就是计划中的一部份。但前提是,经文要能够看的懂,经文懂了以后,才能去汇集编着这个部份。

  我们跟各位谈起的部份,有很多东西,因为时空的转移而产生了种种的隔阂。我们来比较看看现代和古代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社会环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社会封闭的时代;第二,是知识匮乏的文盲时代;第三,是个农业时代。现代呢?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高教育水平、资讯发达、工商业繁荣的时代,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用大脑跟以前用大脑不一样,以前的人不太用大脑,现在是叫你不要用大脑,你却说「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如何不用大脑」。所以你的方法一定要有所不同,各位假如真的想修行的话,要把这个部份弄清楚,好好地修行,你要带着疑情——我要修,那我要怎么修——这样就好了。没有人叫你这辈子一定要修成就或证阿罗汉果。你只要这辈子带这样的疑情:「我一定要修,到底要怎么修?」一定会遇到可以指导你的善知识;假使你找不到人可以指导你,那是因为你有业障,是那个业障障了你的圣道,只要你一直带着这个疑情,下辈子来,一定会遇到善知识来教你。假如没有这样的疑情,你根本找不到,你用大脑去找绝对找不到,而且经常当面错过。

  我跟大家讲我自己的例子。以前我师父常常要带我去参访四大名山,也鼓励我去印度朝圣,可是我都没去,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现在那些「圣地」都人满为患,到处都是观光客,那些寺院招待这些来来去去的观光客都忙翻了,你想哪里会有圣人嘛。当然,主要的是我心中一直有个原则——不顾灵山,只顾名山,无有是处;所以宁可花时间,先把我的灵山顾好。当然如果有机会到哪里去,我也会参访一些所谓的大师,看一看大师的风范,就这样而已。其实这样匆匆参访,你指望他能教你什么?通通都是谈一谈「修养」之类的。真正修行的部份谈不进去;因为他也不好意思开门见山的讲,我也不好意思问太多,所以大家都礼貌上点到为止。我讲这个例子是告诉你,你要懂得真用功,必须放弃一切,这是个关键。我哪里也不去,只照顾自己,前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去年圣人就找来了,把贤首慈恩宗的传承交给我们了,到我们这边是四十二代,这叫作传衣钵。所以你要找圣人,怎么找?虽然我肯定一定有大修行人能够把真正的行法传给我们,但是找不到,找不到就不要找了;你真修行,就会跟他们在法界中相应。

  我常跟各位讲,你一定要定位;不能定位,是因为你对自己没信心。因为我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定位以后,我说「不要我去找你,你们应该来找我」。就这样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当中,我常常有孤苦伶仃的感觉,就是所谓的「头无遮阴之篷,脚无立锥之地,前后左右又无可靠之壁」,就这样一个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但是时间到了,他就自己找来了。这三十年里的三大因缘,第一个就是「遇到我的剃度恩师」;他是怎么来找到我的,你知道吗?就是地藏菩萨叫他来的;照理说,我要剃度,应该是我过去找他,但却是他来找我的。一开始,是有位同修去找他,结果没几天,他就跑来找我,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要求他帮我剃度。就这样,第三次见面时,他就帮我剃度了。他是我「定位」以后第一个相应的,而我师父梦参老和上就是华严宗的。

  第二个相应的是「华严宗的正式传承」。虽然我师父是学华严的,因为他是跟着慈舟法师学,所以没有华严宗的正式传承,而我们要找华严宗的正式传承,却从钦因老和上那边找过来ぇ。第三个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也找来了;因为华严宗本身是属于中观论派,大乘的两个行法,一个中观论,一个瑜伽行,全部掉到我们家来了,但都不是我去找来的。你为什么要找呢?我这样讲,也许你会说「那是你才有可能……」,告诉你,任何人都一样,修行靠自己。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个人吃个人饱,个人修个人了;你不修你不了,你不吃你不饱。」难不成我饿了,可以那五百块给你,叫你帮我吃饱?不可能嘛!饿了就要自己吃。同样的,你也不要跟着流行走,流行是一种惯性,惯性是一种相续心,跟着流行走,只有继续生死轮回。你能不能有此认知?所以我不断地告诉各位,修行要怎么一步一步走上来,你要能觉知、觉知。这个「觉知」跟刚刚前面举例里的「觉知」不一样,刚才的意思是「目标」,跟我现在讲的觉知不一样。中国字很麻烦,各位要把它弄清楚。

  从前面到这里,我们所讲的,你要用在大乘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它不是华严所专有的,因为整个佛教思想的架构就在这里。从现在到未来佛教思想的演变,这叫作「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第一期是佛世时代「部派思想」;第二期是「大乘佛教思想」,我们刚擦讲的中观论派跟瑜伽行派是第二期的;第三期佛教思想是在唐朝那个时代形成的,这时候是「以密教为中心的思想」,接着中国文化就进入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发展,因此第三期佛教思想的义学就停止了,但是禅观继续发展(编按:有关四期佛教思想及禅观的演进,在《华严学导论》一书有较详细的介绍)。时代改变了,我们必须重新开始,不能完全用旧有的佛教思想。但是问题来了,新的佛教思想还没有诞生,旧的现代人又不会用,那怎么办?很显然地,产生新时代佛教思想的动力就在各位的身上了,因为这是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办得到的。所以我们提倡了五百年的华藏工程计划,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五百年里,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用现代的理论重新架构,但这不表示古人讲错,你记得这一点,我们是立足于古人的理论跟经典展开的。

  第四期佛教思想里头要展开的东西相当地多,因为第三期佛教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就是「华严思想」,会昌法难之后,华严思想就停止了。所以身为华严子孙的我们,接下去的路要自己往前迈进了。告诉各位,华严思想跟华严宗的发展,是百分百继承了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我不知道其他宗派能不能这样讲,但肯定我们是第一个讲的。这样讲,别人听了当然会不高兴,但他也可以这么讲,因为佛陀可以有很多孩子,大家都可以继承这一个法身慧命的DNA,没讲只有独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佛陀未出家前的悉达多太子谈起,悉达多太子是半夜逃跑出去的,佛传上是写说「他骑着飞马逃出去的」,问题是,那时候的马哪来的翅膀?故事书都写得很美,写实版应该是他把守城的人打昏了,或是三更半夜爬墙逃出去的。他十九岁就跟马夫车匿半夜逃出城,你看他是不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格的人?

  后来佛陀悟道以后,车匿也跟着他出家,而且成为佛史上第一位恶比丘。因为他从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着他,一直到后来悉达多太子成佛,也是跟着佛陀,所以别人都别想管他,他是老大。所以不要一直用你的意识形态来看整个佛传,想必佛陀的生活里也遇到很多挫折,就因为他具有这种革命性格,他才能觉知;假如他是那一种温温吞吞的性格,怎么会有觉知?也不会半夜爬墙出去。那时候的墙应该是那种很高的墙,他能有这种魄力完成这个壮举,你就知道他出去以后非成功不可;所以他在修行上是超乎你想象的精进,佛陀是不倒单。不倒单,可不是你想的坐着睡,而是入定,维持清清明明的状态,这样生命能量就会恢复,出定以后就开始工作忙碌。这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因为你没修行,大家都不修行,然后就说佛陀是坐着睡。谁在跟你坐着睡?他的行法是急惊风的行法,跟我们想的那种慢郎中行法不一样。

  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就不一样,他要修行的时候,空调要先开一个钟头,点个香精,坐垫要铺好,吃饱喝杯咖啡,上个厕所,肚子消一点再打坐,要不然会堵住;每半个钟头要下来一次,再喝杯茗茶,可能是陈年普洱也说不定。他的修行方式,就是要条件具足才修。释迦牟尼不一样,他卧如弓,可是你看弥勒菩萨那个肚子怎么卧如弓?一定是大字型睡觉,不然那个肚子挺起来像一座山。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修行方式。这只是提供给各位作参考。

  我们再看一下胎藏界这个图,前面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也从佛陀到忉利天宫说法,谈到《地藏经》是《华严经》的一部份。你从北门「地藏院」进来,这个修法叫作「福德门圆融道」;从南门「除盖障院」进来,这个修法叫作「智德门圣解脱道」。从福德门进来是直接修圆融道,从这个世间转入法界,重点是需要「发愿」,而发愿的要领是——你要去相应;这是关键,光是文字愿没有用。智德门进来的这个行法跟发愿没关系,就算发愿也是发要成佛的愿,这个愿跟行愿不一样,从福德门进来的是「行愿」。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讲,这两边行法的人搞不清楚一种状况,就是通常教你禅修的人,没有教你发愿,而教你念佛的人,可能会教你发愿,但也仅止于「愿生极乐世界」。愿生极乐当然也是一种愿,但那个愿是想要生极乐,跟我们讲的「行愿」不一样,通常我们把这种单一愿叫作「回向」,而不叫作愿。所以要往生极乐的人几乎都在回向往生极乐,因为它是单一愿。

  这里讲的「大愿」是要去实践,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你要「广设方便」,记得这一点。发大愿的愿,它是综合愿,你遇到什么境界就发什么愿,那个愿要一直不退,而且一直扩大、一直成长,是尽未来际要去做的,所以叫「行愿」,跟回向愿不一样。回向极乐世界是单一回向愿,而地藏菩萨这个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不是单一回向愿,它是广大愿,在你「广设方便」的时候就是行法;所谓广设方便,是为了达到这个愿的目标你去做的。广设方便不一定成功,而且常常会失败,但你的智慧一定增长,这是一个行法。

  通常次第道它有两个部份,一个是禅法,一个是密法。不管禅法、密法或是净土念佛,所有禅凈律密要进行的行法,我们把它统称为「禅观」。像我现在跟你讲的这些,讲一堆好像跟实际修行没关系的,这个叫作「义学」。义学是传统的讲法,新时代叫作哲学。哲学的「哲」,拆开来就是「折口」,什么叫作折口,就是把自己的口折起来,意思就是去实践;哲学的英文叫作「philosophy」,在西方就字义来讲就是「爱智慧」,意即不断地求智慧;假如从求智慧的立场来讲,他就变成实践学了。可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学哲学的不是「爱智」,是「爱讲」,很会跟人家辩,都是在折别人的口,不是折自己的口。假如是折自己的口的那种哲学,它就接近哲学了。所以我们这里就不用「哲学」来讲,因为误会太多了,我们叫「实践学」。

  实践学就是「禅观」,而「义学」是把禅观的过程里,内在感受的那个境界陈述出来。从智德门来为什么不讲发愿呢?因为它是一步接一步过来。你记得,是一步接一步过来,而且不能「躐等」,用跳的过去,那就没用了,就不能完成了。所以在我们这边进行的整个行法,在你证到阿罗汉以前,过程当中大概有两百多张的表格要你填写,也就是考试的表格有两百多张,而且不是考过及格就算了,它会一再地回过头来验证。因为很有可能是刚好被你「蒙到」猜对的,不是真的会;就像你以前读书一样,有时是胡乱猜对的,不是真的会。修行跟一般学校的考试不一样,不是形式上过了,你就真的过关了,它是讲真功夫的,若是没有那个功夫,到了那个地方,自然就卡住了。修行本身,没有任何人情可言,当你到那个地方不行,只有重来,就算禅师不叫你重来,你要没有真的解脱,阎罗王照样来抓你去报到;到时候,你跟死神说:「不是我,我已经得到证明了,干嘛还来抓我?」他就跟你说:「那个证明是假的,我要抓你才是真的!」

  以前有一位高僧叫作金碧峰,禅定的功夫很深。有一天,皇帝送了一个紫金钵给他,他心里很开心,于是对这个钵起了贪爱之心。一日,他的阳寿尽了,阎罗王差了两个小鬼来找他,可是因为他入定去了,小鬼找不到,这下只好去找土地公帮忙了。土地公想一想说:「还不简单,金碧峰最爱他的紫金钵了,你们只要敲二下紫金钵,他自然就会出定。」果然,二个小鬼轻轻往紫金钵弹了三下,金碧峰就出定了。「是谁啊?干嘛敲我的紫金钵?」小鬼跟他说:「你阳寿尽了,是阎罗王要我们来抓你的。」金碧峰心想:「这下不妙了,修了老半天,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于是就跟两个小鬼商量,让他再好好瞧一瞧这个紫金钵。小鬼说:「好吧!再给你几分钟。」就在此时,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个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次他已经心无挂碍了,留下一句:「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拿老僧金碧峰。」各位有没有这种本事?他有真功夫不怕,没功夫的,看到小鬼两腿就发软了。

  修行一定是论实力,马虎不得。很多人强调有什么易行道、简便法门,没有啦!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千万不要轻信那些。修行没有所谓的「跳楼大拍卖」,假如可以的话,佛陀早就跳了,哪有那种打八折,然后再对折的?没有这回事儿!功夫是一步一步很扎实走的。如果以数学来形容,智德门次第道的修法就是一种「多元联立方程式」;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很清楚,假如没有弄清楚,进去一定会迷路。这是一个比较繁琐的修法,很多修行人就是搞不清楚那个「联立方程式」,看到就昏倒了,总是想有没有最快、最好的方法。没有啦,你要一步一步地把基础扎稳,一步一步上来,否则智德门你进不去。

  假如你是从「福德门圆融道」的修法,它就不需要这样,但你必须一再地发愿。问题是,很多人很怯弱,「唉唷!要是发了,万一做不到……我看这条路还是行不通!」当你一再地这样想,一再地这样叹气,那愿就发不出来了;即便有发愿,发的愿也是那种「功利愿」,也就是「我发这个愿,看能不能给我怎样……」。发这样愿没有用,它不是功利,也不是交易,他是要你去实践,真的要你去做。这里面你要记得——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心性有关;真想要修行,你要从修行的立场来看,不要从红尘中的立场来看。「师父!我现在还要上班,还要养家,哪有办法发这种愿……。」如果你不从修行的立场来看,那就没有办法了。

  「发愿」是从世间要转入法界的一件大事,必须要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各位,你要记得,红尘中的事,就归红尘中处理;所有要入法界的事,就用法界的方式处理,这个绝不矛盾。所以要发愿就赶快发愿,不要扭扭捏捏,那么怯弱,圆融道不能修,解脱道不能修,那你要干什么?找来找去,到最后只有死路一条。别想那么多,这两个修行方法,你要能够去行。修行其实不难,但你要是自己在那边糊成一团,就难了。本来这碗饭、这碗粥,你一口一口吃就好了,可是你硬是要把它捏成一团,一口塞进去,我看是去见阿弥陀佛比较快。一步一步来,一口一口吃下去,这不是很自然吗?所以不要和成一团。佛法不是你想的,大脑想象不到,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修。所以我们常讲,想当然耳、自己想的、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这些都不是佛法。佛法就是佛法,你要好好地找个善知识,从头到尾修过来。不要去想:「师父,我要快一点的,我很忙。」你永远都要快一点,永远都很忙,那就永远都「快要开悟」,而永远不会开悟!所以你要嘛,一定从基础来,不要以为自己程度有多高,资粮道一定要先具足;资粮道具足了,那一关很快就会过了。只要你基础打稳,不管以后你到哪个道场去或是跟随哪位善知识,都是要从头来,但你会很快;假如连基础都还没有的,那对不起,你就在这个地方好好地把基础打稳吧!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