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2014/9/4   热度:278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篇头语〉 心情的好坏受主观因素影响殊大。你用悲观的眼睛看世局,优愁和不安即刻袭上心头;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遭遇,就能增添信心和活力。悲观是一种错误的思考习惯,它把一个错误看成全部,把单一的挫败泛滥扩大成整体,就像被洪水淹没了一般,陷入绝境。所以要随缘觉察,保持乐观,扬弃悲观。 人若要随缘培养好心情,就要懂得在忙中偷闲,从悠闲中培养兴致,去发掘生活中优美怡人的小事。你忙的时候,看不到山是青的、云是白的;待你心情进入悠闲,就能看到许多令人莞尔美妙的趣事。 与悠闲同样重要的是雅兴,它能为生活增添许多情趣。雅兴是指你能用不急之务的心,去创造一些生活的美和典雅,去体验生活中的轻韵。你不妨在周休二日时,放慢生活的脚步,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做一点有趣的雅事。 世事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你喜欢的东西可以永久持有,也没有你讨厌的事会紧跟著你不放。无常变化,永不止息,所以要随缘培养开朗的态度,才是正确的立身之道。 我总觉得爱和温柔,是人生最美的两件事。特别是温柔,它给人留下无尽的喜悦和怀念。它就像是生命的乐章,请注意多欣赏它,多创作它,好与你的家人和朋友分享。一个人的爱心要像绵羊一样,不断分株扩展;爱也要像木桩一样,随时支持别人。 最后,我要指出心灵世界的两种力量:一种是成长的力量,一种是毁灭的冲动。成长与堕落的分野,就在于你跟随哪一种力量走。工作经验告诉我:挣脱自毁的冲动,是喜乐与光明的唯一选择。它的方法是随兴培养好心情。 1你可以选择快乐 不当的追求快乐,失去的快乐也越多。快乐不是追求来的,而是自己对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释得来的。 快乐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和评价所产生的内在回响。如果觉得回响是舒服的、欢喜的或愉悦的,那就是快乐;如果你的内在回响是不悦,甚至是难耐的,那就陷入不快乐或痛苦。 很多人想要追求快乐,在物质生活上提高享受,在感官或情意上增加刺激,结果一时的激情和快感,仍然不能排遣沮丧。为了使自己能维持快乐,于焉增加物质的刺激和激情化的生活素材,或是对自己家人、子女,提出更多要求或挑剔,结果失望、冲突、无奈接踵而至。 不当的追求快乐,失去的快乐也越多。我在心理谘商工作中观察到,快乐不是追求来的,而是自己对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释得来的。简单的说,人若碰到挫折,直觉地把它解释成一辈子歹命,就会陷入无奈和绝望,而反应出消极的情绪。反之,若把它解释为暂时的逆境,只要想办法,就能克服它,信心和热情又再度被挑唤出来,这就引发乐观的想法。 曾经有一位满脸愁容的爸爸来找我,他说: “我的儿子令我绝望。他不听话、不肯用功读书,还会顶撞我,用钱不知节制。我被他气得半死,夜里不能入睡,连工作的士气都受打击……。”我专心聆听他的倾诉,他说得越多,我了解的也就越多。我知道这位父亲就是标准型的悲观主义者。从他的叙述中,他几乎犯了大部分悲观者的不正确思考方式: ·把一件不如意的事,看成全部的不如意;孩子的一件错误,总被他解释成危及前途的错误。 ·把孩子现在的叛逆、用钱不当的行为,看作孩子一辈子的缺点,而使自己陷入不安和绝望。 ·对于生活上的挫折,习惯性地往消极面去想,总认为要克服难题是不可能的。 ·不懂得转寰,没法打住消极性思考的恶习,不能采取新的行动去培养乐观的态度。 一个悲观、受批评、不肯说鼓励话的父亲,再加上孩子的叛逆和不当行为,就使父亲和儿子陷入水火不容,发生严重冲突。这位父亲模仿儿子的语气说: “我儿子骂我冷血动物,指责我小气,说我比猪还笨。老师!这些话是堪入耳的吗?”我告诉他这些话是过火了,是极不当的愤怒发泄。不过,我却问这位父亲: “人在冲突时,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没错,这是极富攻击性的话,你说它是恶毒也不为过。不过,你能告诉我,在冲突之后,你的感受怎样?这些话会影响你对自己的评价吗?”他沮丧的表情,无助中带著愤怒,他说: “他伤害我的自尊,他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地自容。”然后,用双手捧著脸痛哭一场。等他哭完,我说: “儿子的话只是愤怒的表示,那是跟你冲突的工具,而不是对你的评价,你要把它区隔开来。否则,你永远没有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儿子。 “现在,你要学习培养乐观的态度,不要把单一的事件解释成孩子的全部缺陷,不要把暂时的冲突看成永远的绝望和失败。请留意,不要把错误通通往自己身上揽,也不要一股脑儿想著都是儿子的错。冲突时,要把握如何化解它,并使它成为心智成长的助力,而不是看著冲突发愁。” 于是我给了这父亲处方:当亲子冲突时,记得先叫停,想清楚怎么办之后,再采取行动。这位父亲与我谈了两次,竟然发展成家庭谘商,乐观与有效的沟通成为重建温馨家庭的起点。 你快乐吗?如果你想当不快乐的人,就照前面悲观者的思考方式去做,保证你越来越痛苦。如果你想过得快乐,让心智不断成长,那么请试著照我给这位父亲的处方去做。 2悠闲生趣 只要心情保持清闲,维持童心一般的惊奇和觉察,日常小事都能带来丰富的心灵生活。 在平常素朴的生活中,只要稍稍保持平静,就能觉察到许多优美怡人的小事。它能令你生活悦乐,心灵充实,更能洗濯浮夸虚华的习气,从而带来几些惬然自得的淡淡欢喜。 人要懂得在平常生活中享受美和情感,否则就会变得空虚、饥渴、一意向外追求感官的满足。人的野心和欲望通常是在空虚饥渴时才会如火般的燎原。像今天,家里的软枝黄蝉开了一朵黄澄澄的花,我站在阳台,看著它迎秋风飘扬;枝干柔柔地延伸出去,就在翠绿的枝头,悬挂著一朵盛开的花和一个待放的苞。花的姿态婀娜动人,花儿带著笑意,我陶醉其中,感受到安定的喜悦,体会到这也是一种定境,是在打坐中似曾相识的体验,它是初禅的入门。过去灵云志勤禅师在看到桃花时开悟了,曾写下诗句: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我能了解灵云当时的悟境,也知道只要心情保持清闲,维持童心一般的惊奇和觉察,日常小事都能带来丰富的心灵生活。更明白的说,只要保持敞开的心,喜乐的事真是俯拾可得。张九成听到蛙鸣,得到禅喜,而写下偈子: “春天月夜一声蛙, 撞破乾坤共一家。” 禅家告诉我们,喜乐和丰足的心灵生活,是来自舒坦无障碍的心。它令人完全体验到“耳闻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真是美妙无比。 阳台上,一朵花令人开启喜悦,定眼看看旁边的兰花,更令人惊奇:一支嫩芽从土中钻出,就像躲猫猫的幼童,露出天真的稚意。这时,许多喜乐自然涌上心头;那是无心的喜乐。 今天是连续放假的第二天,尘劳已经涤除,心中没有旁惊,或安坐书房,或沏一壶茶品茗,或障著秀真漫步山坡,有著敞开的心和宁静,这种喜乐是丰富的,也是平淡的。我曾经有过初禅的经验;那是无心的专注,自然的觉观,悠然的喜悦。这种定境并非只在打坐中能有,而是在平常的行动中也一样出现。当心灵净化时,觉察和观照自然出现,就像近视的人戴上眼镜,一时分明清朗,神清气爽。我可以了解到法眼文益为什么要写出: “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 云归山谷静,风送杏花香。 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法眼这首诗原来是因为“澄心万虑心”而起的,是经过萧然坐之后的清净心灵,才有了这种觉观,才发现鸟语如音乐,柳枝的摆扬像金线一般的精致美妙,山谷的云和春天的风,都能带来无比的喜悦和丰足。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诗人,只要心是清净觉察的,就可以永日丰收。你不必拥有诗的写作技巧,自然流露著诗心和诗兴。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一个人必须经常保持诗心。现在我有所了解了。 对于禅的领悟何止如此:我发现祖师们似乎一一现前为我说法;我见识到沩仰宗的两位开山祖师,在采茶声中演示了道的精奥;也见识到药山为何会“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不过,他们所承传的诗句和行持,也只不过是文字而已,如果不是敞开心去扬眉瞬目,又怎么能展现那活泼的诗兴和自在呢?信哉!道信大师说: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因为假期,我过著悠闲的日子,虽然也看书、写作、会亲友、登山眺望,但心中无事,国泰民安,所以抬头能见万里一片云,定眼可赏黄蝉花儿开几朵。亲友来往语清话妙,平常凡俗的事,都像甘霖之后的花木,变得生动美妙了。 3随缘中的雅兴 我们默然在枫树下,接受“体露金风”的洗涤;共同领会在“无常”的背后,有一个永恒的法体,彼此谦虚得不敢在枫树下说什么。 早春的星期天,秀真和我迎著和风,顶著晴暖的丽日,到后山散步。接近晌午时分,山上往来的游客不多,我们一步步登上山岭,没有说话,只听到彼此的脚步和气息声。这时的气氛和心情,令人觉得轻柔安定。它寂静而不寂寞,恬淡中流露著雅兴。 我们欣赏花草树木,倾听鸟儿悦耳的歌声,来到一个斜坡转弯的地方,目光共同移向几棵枫树。我们只向它瞄了一眼,枫似乎已为我们说了无尽的话语。树上的叶子大半已落,留在枝头上的红妆片片,更是零落惹人怜。但这几棵大枫,似乎在默默演说,它们是何等的丰富,何等的自在。秀真引了禅偈说: “树凋叶落, 体露金风。” 这是云门文偃大师的佳句;第一句是弟子的问题,“树凋叶落时怎么办?”云门的回答很简捷,“体露金风”。随即秀真问道,世上有谁了解云门禅师的深长意味呢?我说: “去年元月时,绿意上枝头, 今年春未至,枫红落满径。” 她接著问我,“你觉得感伤吗?”我说,“那是无常的表露,是生命现象的揭示,有谁可以插嘴,说一句感伤的话呢?” 我们默然站在枫树下,接受“体露金风”的洗涤;共同领会在“无常”的背后,有一个永恒的法体,彼此谦虚得不敢在枫树下说什么。我们欣赏这几棵大枫树,春夏时青翠成荫的柔美,严寒时枝枝直插云际的悲壮。我们拾起一片片红叶,捧在手里,窝在心头,不一会儿,像丰收一样荡漾著无尽的喜悦。 我们越过小径,边走边欣赏手中的枫叶,在阳光中格外嫣红。秀真说,“这像花,不像叶。”我说,“不起分别心时,是花是叶,非花非叶,都可以任君说。分别心一起,非花非叶的禅句也救不了纷繁错落。” 秀真说,“仔细端详时,叶非叶。”我说,“片片艳红透禅机。” 枫叶红如琥珀,杜英的落叶红得更鲜丽,只要从树下走过,俯拾可得。我们一片一片小心的捡拾起来,捧著、挽抱著,最后红叶泛著喜乐的阳光,回映在我们的双颊上,化做我们的春装。 她说,“我们拿这些瑰玉般的枫叶供佛如何?” 我说,“从一开始就上供了;枫把春绿供在枝头,冬把枫红供在山野小径,秋风春日,有无量佛来受供,所以鸟儿婉转唱颂,林木风涛法器一时齐鸣,你不是参与其间了吗?”两人相顾会心一笑。 她兴致显然未减,说,“这种供奉可有经典依据?” 我说,“有,佛陀拈花微笑即是。” “可有人信受奉行?” “有,无量无边的无量寿佛。” “可否举一古德实例?” “大唐天柱崇慧禅师。有朝一日,弟子问‘如何是道’,答曰:‘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华’。” “怎么实践这样的道?” “套用天柱的说法是: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我们边走边逗趣,转了几个弯,下山来到真修寺。这儿宁静得春光明媚,大殿上空无一人。我高兴得把满捧满怀的枫红杜英,洗净装盆,恭敬地地供在供桌上,心里觉得无尽自在和喜悦,因为没有人来多嘴,插话问一句,“怎么可以拿掉落下来的树叶供佛呢?” 我们静坐片刻,似乎找到印心之处;华开华落,叶绿叶红,循环不已,是色是空,是空亦是色,我们合掌笑著对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后步下殿前台阶,踏上归途。边走边谈,谈起无常和变迁,谈起精进与智慧,谈起在无常中打起精神,活得丰富有意义,同时要在无常中看清不我执的恬淡。 4开朗面对无常 无常的变化,若能以慧眼来看,以创意的耳朵来听,以智慧和弹性的心境去面对,你会发现有许多的美感和创作。 世事是无常的,周遭的人事环境不断在变化,如果我们不用创意的智慧去适应,生活就会发生困难;如果我们对于无可挽回的变化,不能看透它的本质,而执著于过去的记忆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引来更深的痛苦。 人必须看清生活之中无常的本质;没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可以永恒的持有,也没有一样眼前的遭遇不会流逝,苦与乐是生活情境中所发出的音声。如果抱紧已过的事件不放,就会脱离现实,而产生许多错误的回应,带来更多痛苦。 曾经有一对夫妇,从远地来和我晤谈,他们为爱子的横死而伤心欲绝,事情已过了半年,孩子的卧室、用具和书籍,保持完好一如生前。他们说这是一种爱和怀念,这是为人父母者爱不能舍的心情。我很能了解他们的处境,但是他们天天触景生情,不断想到爱子血淋淋的境况,而活在沮丧、哀伤、精神不振和绝望的心情中。我问他们: “爱子已逝,留著那些遗物和情境,徒然带来更多哀伤。你们这样做对爱子有益吗?对你们有益吗?” 他们摇摇头,接著又是痛哭失声,我以专业的口吻问下去: “你们对孩子的感情至深,令我感动。容我再问:孩子来人间走一趟,受到你们的爱和温暖,现在他必须回到极乐世界或天国,请问你们如此的哀伤,如此保留过去的生活环境,让他一直幻游在你们的身边,既不能活著为人,也不能放心往生极乐世界或天国,这样对他好吗?” “大概不好。”他们停止了哀泣,以严肃的心情面对我。 “好!你们的孩子一定很孝顺,是不是?” “是的。”他们说了许多孩子乖巧、孝顺和品学兼优的事。 “你们这么难过,哀伤不止,孩子有知会不会心疼难过呢?”这时,这对夫妇有了面对现实的表情。于是,我又问:“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些努力,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让日子过得好些,也让孩子心安,得以往生极乐净土呢?”他们终于道出肯定的答案:“愿意作一些改变。” 这是他们能脱离哀伤重要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他们打理爱子的房间,该送的送,该收的收;他们为了孩子又作了一次法会,这样他们才心安,然后计画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看清了无常,看清无常中的真爱:既是互爱的,也是彼此自爱的。这个家庭逐渐走出阴霾,迎向阳光。 在《法句譬喻经》中记载,有一位痛失爱女欲绝的梵志,向佛陀请求开示,因为他优恼优愦,不能自己。佛告诉他说: “有常必有无常, 有富贵必有贫贱; 有和会必有别离, 有强健必有死亡。” 佛陀要他看清事实真相,要活在真实之中,而非生活在绝望或执著于虚妄之中。后来梵志开解了心结,而成为一位懂得生活智慧的人。 人最忌执著在自己所设的不合理框架里,这一来创意全消,心灵的自由也会断送。你看,如果一个人坚持著不合理或缺乏弹性的观念,就会变得痛苦不堪,例如: ·凡事我应该做得好,受到别人的赞美或尊重。 ·别人应该公平对待我、体谅我和尊敬我。 ·别人应该要了解我的立场,替我想想才对。 世事无常,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感受和判断都不一样,如果死抱著这些观念,就会挫折和不满,不是造成愤怒,就是引致不平,这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了。所以,你要对这些真实象有所了解,才不致造成心情或情绪上的紊乱,急欲争取别人的尊重,寻求公平的待遇,要别人了解自己的立场。 无常的变化,若能以慧眼来看,以创意的耳朵来听,以智慧和弹性的心境去面对,你会发现许多的美感和创作。美感是从窠穴的局限中跳跃出来的新奇和协调,韵律是在变化中组合而成的柔媚与优雅。人类的惊奇、创造、发明和慈悲,乃至宗教上的开悟,都从无常中看出它的真相。 大自然是无常的,所以有四季之美,能体验它的启发,才会唱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美丽诗句,才能画出传神变化的人物景致,也才有“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才气。无常的变化启发我们,孕育我们,给予我们丰足和多采的生活。 无常是美的、喜悦的、创意的;但相对于执著的情感而言却也是痛苦的。可是,我们明明知道是无常的,就应该对于执著保持适可而止的省觉,要多去品触无常迅速的变化、美和旷达才对。 人生就是要跨越一段无常的路,但要走过这段路需要一些配备、工具和地图。请记得,你是在运用这些装备来走无常的路,却不是执著在装备之中,不敢跨出无常的人生路。 5温柔的精神馈赠 家庭生活中温柔越多,孩子的人格成长越硕壮,夫妻的情爱更甜蜜;它使人更有精神去工作,更有创意过生活。温柔是人生的守护神,是家庭的平安符。 柔能克刚,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但却很少人能了解柔在心灵世界里是一种安定、化除障碍、孕育高级心志的素质。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它称作温柔;它使人感受到爱、尊重和关怀,在没有压力和敌意之下,引发内在的反省和喜悦。温柔的人,总能体谅对方;他不急迫,也不功利;不是要强制对方听从,也不是冷漠疏离,而是彼此共鸣和同理,体会到真正的互爱。 温柔是人类特有的天性,是精神成长到一定层次时,才发展出来的。温柔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夫妻的感情,亲子间的互动,都需要它。温柔能消除人际摩擦,给人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的性情。家庭生活中温柔越多,孩子的人格成长越硕壮,夫妻的情爱更甜蜜;它使人更有精神去工作,更有创意过生活。温柔是人生的守护神,是家庭的平安符。 请别把温柔看成母性专属的特质,温柔没有性别之分,它是人性至高的流露。传统家庭教育,一直存在著严父慈母的古训,以为父亲要扮黑脸,母亲要扮白脸,才能把孩子教好。事实不然,家庭教育果真用一白一黑的方式教下去,必然要出现一些问题。依我的观察,父母亲都要采取权威的民主,才能把子女教好,而且要在权威和民主之间加上温柔作调和。 接受温柔的感受,使你永远怀念,长保心灵的温暖。它是父母亲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大脾气的人,凡事直截了当,如果惹毛了他,就可能来一顿迅雷飙风般的训斥。可是,有几次温柔往事,却永远温暖著我的心,也对我往后待人接物和教育子女,有著很深的启发。 念高中的暑假,我跟父亲上山垦植,种些番薯粮食。垦植的山地离家很远,走路要两个多钟头的行程。有一天,我忘了带水,到了中午吃饭时,父子俩已经渴得连饭都咽不下了。夏天的烈日,加上粗重的工作,汗水都流光了。父亲的脾气是会骂人的,我很担心他在这时候大发雷霆。 出乎意料,我看到他脸色和蔼,语气温柔地说:“你先用午餐,我设法去弄点山泉水来。”我知道他要越过数百公尺的荆棘,才能抵达涓涓细流的山泉。过了好一会儿,他用山芋叶包了两袋清洌的泉水回来。那时我已用完饭盒。他说: “山泉水恐怕有马蟥,不小心让它寄生在鼻孔里可不是好玩的。你把嘴巴张开,我慢慢把清水例进你的口里,这样比较安全。”我知道马蟥总是附著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牠一嗅到人的体味就会弹跳过来,贴在人身上汲血。如果没有察觉,牠可以吸掉十几西西的血,而且在马蟥吸饱血掉落之后,被螫吮处还地继续流血不止。在山上工作的人都很注意预防牠的侵袭,所以我张大了嘴巴,一口一口把自父亲手中缓缓例下的山泉水喝光。 我喝得很过瘾、很舒畅,清凉得像这一辈子再也不会受渴的感觉。父亲笑容满面,没说一句话,却在我的心中留下述说不完的温馨和诗篇一般的回忆。我知道这就是温柔,是人性中美得像那清凉直渗肺腑的山泉水。我可以了解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因为它是何等的柔,我们的身心都需要水,而温柔就是心灵生活的水。 还有一次,我又被父亲的温柔感动。那是我念大学的时候,他只身在台北作水果生意。当时,他生意失败,身负债务,手头当然拮据,可是我缺生活费用时又不得不找他资助。那是一个严冬酷冷的夜晚,我去找父亲要经援,正巧他外出,得不到经援的沮丧落寞于焉袭上心头,我独自踽踽走出中央市场,凛冽的风刮得我发抖。正当转角处,我看到父亲的身影,正在一个露天面摊的位子坐下。我喜出望外走过去,跟父亲打招呼。 父亲在寒风中也发抖,夜里快八点了,他尚未用晚餐,嘴唇冻得发紫。一见到我,立刻要我一起吃面;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吃进肚子里有说不出的温馨。他关心我的生活情形,两人作了简单的交谈,因为风大天气冷,我们只好狼吞虎咽,草草结束面食。他知道我的来意,从口袋中掏出一把钞票,“这是今晚收到的账款,通通给你;天寒地冻要吃饱穿暖才行。”他冻得发抖的手,从怀里拿出暖暖的现金交给我。当时,我感动得眼泪夺眶而出。 这些点滴旧事,每当我忆往的时候,都会活生生的浮现脑海。我总觉得父亲虽然急脾气,但也留给我不少温柔的往事。这些感人的记忆,却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从中我不断地反刍,成为生活的态度与智慧,更重要的是它给我幸福和生活的价值观念。 生活中有严肃的一面,有温柔的一面,这两者相得益彰,无论在待人接物、夫妻之道、亲子之情都各有严肃和温柔面。依我看来,严肃给我样振奋和能力,而温柔给予我们灵魂和幸福感。 6绵芋和木桩的启示 家人彼此要互相扶持,家才会有温馨;同事需要互相扶持,才会众志成城发挥力量;国家社会也是一样的。 过去我任职的教育部训育委员会,是一个道地的学习型组织。每星期同仁们一定会分组讨论,分享工作经验,彼此互相支持鼓励。每隔两个星期举行全体研习,请专家学者来作专题演讲。当然,所谈的主题均与训辅工作有关,所以,我们的士气高昂,合作的气氛良好,新的构想和创意不断激发出来。 有一次,我跟同仁讲话,对于大家的表现表示激赏,尤其是同仁彼此对业务相互了解,互相协助,使工作效率提高,更创造了如同家人般的友谊和温馨。于是,我为他们说了一段有趣的比喻。我说: “大家能够互助合作,共同激发创意和热情,这种工作态度,已成为我们每个人性格的一部分。这里的每一个人,无论到那里,都会有创意,能生根发芽而茁壮。大家要好好珍惜这种高贵的生命力。 “我给大家一个比喻,好记得这段时间所获得的经验和智慧。你们可曾有过一种芋头俗名叫绵芋的吗?这种芋头,肉质是白色的,松软柔绵,味道香美。它长在田里,就会往四面八方伸展出去,长出一个个小芋头,就是那群小芋头最香甜可口。一年之后,那些小芋头又往外伸展出去。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绵芋学习,在工作和待人上,要向四周伸出服务和热忱,结更多的善缘,好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人的成功妙诀就在这点上:肯结缘,肯服务,永远保持活力和热忱,就会有大丰收。 “另一种芋头名字叫槟榔心芋,它只管自己成长,却一直孤零零的一个,没有结缘,没有扩展,长得再好也只有一个,它发展不出去。 “所以!各位要记得绵芋的启示。保持现有的活力,不但能把训辅工作推展出去,同时还能培养开展自己人生的性格。将来无论到那里,都能茁壮发展。” 记得这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是在传达部务会议决策后的讲话。由于语出真诚,同仁的表情显得亲切,有著意犹未尽,希望我多讲几句话的神情。我有感而发,又作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同仁们互助合作的好习惯。我说: “合作与相互扶持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佛学上所谓‘和敬’就是互相尊重和彼此合作扶持的意思。大家今天能培养出这样的好习惯,是自己人生的一大成就,这个智慧可以用来成家,更可用来创业。请听听我的比喻:人的手里,要经常握著木桩,看到树将例下来或者歪斜了,就要去撑著它。你看到周遭的人,在生活上、心理上、境遇上需要你扶持时,请用那无形的木桩去支持他们。 “家人彼此要互相扶持,家才会有温馨,同事需要互相扶持,才会众志成城发挥力量;国家社会也是一样的。凡是不懂得合作和互相扶持的团体,最后必然落得离心离德,士气涣散。 “教师要先扶持学生的信心,然后才可以指正错误。外科医生要先维持病人的体力,才能动手割除病灶。扶持这件事,就用木桩来作比喻,那么请记得手边要随时带著扶持别人的木桩备用。” 绵芋和木桩只是随兴的比喻,对我而言,说过之后就把它“放下”,但是同仁们却有了热烈地回响。我常耳闻他们说“绵芋”,说“木桩”,令我觉得莞尔温馨。第二个星期,我到五楼的办公室,负责编辑辅导双月刊的同仁向我催稿。我说,“啊!猪头皮炸不出油来,怎么办?”另一位同仁却说,“我们不怕你交不出稿来,因为有绵芋也有木桩。”我真感谢这样的提醒,当晚我把它写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7成长与堕落的分野 当个人受到严重的威胁或面对绝望时,消极性的冲动会突然窜起,不能从中解脱出来,就会失去光明和快乐;若能摆脱它的纠缠,智慧和安定感就产生力量。 一般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人应当经一事长一智,随著经验的累积,心智不断成长,解决问题的本事会更多。但却很少注意到,人的心理底层,同时存在著一种相反的力量,它被称为自我毁灭的冲动。当个人受到严重的威胁或面对绝望时,这种消极性的冲动会突然窜起,不自觉地走向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 人类精神生活就是要超越这个野性的冲动,不要被自暴自弃或自毁前程所困。我们可以观察到,心智健全的人,他们可以接受挫折的失败,有耐力承受痛苦,而不会自暴自弃;在经过蓄劲和疗伤之后,再度向前挺进。心智健全与否的主要分野,就在于能否化解这股冲动,创造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我观察到自暴自弃、堕落、自杀或自我伤害的人,就是任由这股自我毁灭的冲动肆虐,戕害其生活。而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从这些邪恶力量中解脱出来。不能从中解脱出来,就会失去光明和快乐;若能摆脱它的纠缠,智慧和安定感就产生力量。经上所谓: “世间是佛与魔共存的, 但要归于佛, 而不是归于魔。” 现在我更知道念佛的道理,每当空闲,我总是提起正念来念佛,让自己和精神世界的光明和力量感应,就像充电一样,得到无比的喜悦和积极的态度。 心智健全的人有几个特质。首先,他们不逃避现实,却更进一步去认清事实。他们了解自己的需要,也清楚地掌握目标,面对现实,设法解决。他们既不逃避现实,也不作白日梦:他们竭力克服障碍,并具备良好的挫折容忍力。 其次是他们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信心;适应力高,解决问题能力好的人,自然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和喜欢。从许多适应不良的个案中,看出案主的共同特徵是不喜欢自己,而且有自贬身价或憎恨自己的现象。不喜欢自己的人容易自暴自弃的人容易自暴自弃,喜欢自己的人,则乐观进取。 喜欢自己的人,未必在各方面优于别人,他们的特质是自爱;能接纳自己,珍惜自己所有的去成长、去实现、去发挥创意。这些人有其健全的自我形象,所以能不断学习和成长。真能随缘成长的人,都具备这种特质。 我发现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心理比较不容易受创;相对的,憎恨自己的人,不但常常心情不好,即使有机会也施展不开。喜欢自己和不喜欢自己之间,最大的分野是眼光不同——前者著眼于自己拥有的,善于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后者著眼于自己没有的,所以经常挑剔自己,形成退却或自卑。 其三是喜欢别人,有爱护别人的习惯,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他们的人际关系较好,善于沟通,能结合更多人的力量,完成艰难的工作。喜欢别人就能跟别人合作,这些人知道的讯息比较多,得到的支助也多。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别人也愿意和他共事。 不喜欢别的人,敌意较高,会为芝麻小事而动肝火。他们对别人的陈诉缺乏聆听的习惯,所以同理心较差,对人的了解也不够,这在待人接物上,形成严重的障碍。 其四是清楚的目标,并透过对于目标的努力,创造自己的前途和成就感。人有了目标和方向,就能克服种种遭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他明白人生免不了有挫折,世事无常难测,但他有了目标,念兹在兹,勇于学习和接受挑战,终究有了自我肯定的本钱。这包括献身某种价值观念,如爱、智慧、宗教;或者实现生涯的目标,如完成自己的抱负和事业;或者对人生的体验,如旅行或某种兴趣的培养。有目标的人就能维持平衡,没有目标的人总是在风雨中飘摇不定。 心智健全表示能不断学习成长,肯去面对问题,设法克服解决。他们不会被自我毁灭的冲动所支使,其生活态度是积极振作,能开展创意和生活的情趣,这是我在谘商工作中所发现的真理。 8挣脱自毁的冲动 每一个人心中有两种势力,一股是通往光明的爱与智慧,一股是挟持人走向毁灭的恶魔。我们的生活态度是迎接光明,而不是屈服于恶魔。 人的心理活动,潜藏著两股势力:其一是面对真实,是刻苦和成长和动力;其二是自暴自弃,是倾向于毁灭自己的冲动。这两种力量同时存在,互为消长;当我们克服困难,建立积极、主动的态度时,毁灭的冲动就渐渐式微,甚至被转化成正向的精神力量。这是人类精神生活得以提升和圆热的转机,而爱和智慧就是那精神力量的光环。 相反的,当毁灭的冲动坐大,消极的特质增多,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下来时,沮丧、颓废和暴力就逐渐扩张,悲剧和暴戾之气就明目张胆地出现。这时邪恶的倾向,是精神生活的恶魔。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它叫做死本能,而宗教家把它成为魔鬼。 心灵生活中,一直是两种力量互相倾轧。你若不提高警觉,尤其在遭遇挫败的时候,邪恶的消极性想法就人乘势窜起,一时觉得情绪恶劣,前途悲观,嫉妒仇视的想法也容易出现。所以唐朝的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他提醒我们时时保持警觉,看清这两种力量的消长,把握自己正确的思考、行动和观念,才不致被挫败的大浪卷走。心理学家布兰德(Dorothea Brande)曾说: “任何人都会在不警觉时堕落, 能立志不堕的人, 实在难得。” 人就生活在求生存与自我毁灭两个势力之间,精神分析学上称它叫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我们只要把握光明的一面,用爱、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就能走出阴霾,步向光明的未来。 几年前,有一位年轻人来看我,他优愁沮丧,痛苦非常。他说:“我的经济情况不好,女朋友的父母亲对我们的婚事不很赞成;我觉得很没有尊严,所以决心离开她。”我很仔细地听他的倾诉,确切地问他: “你是说她父母不很赞成?或者压根儿反对到底?” “没有那么强烈,只是不很支持我们的婚姻。” “不很支持,只是没有肯定地表示支持,这不能解释成他们全然反对。如果你们一定要结婚,他们还是会同意的,不是吗?” “老师,他们不赞同,表示他们瞧不起我,令我很没面子,这使我觉得痛苦。现在,我正陷入结婚或分手的挣扎之中。”谈到这里,他的消极思考特质,已然暴露无遗。我知道,如果不设法改变他的错误思考,他有可能决定离开女朋友。问题是他深爱他的女友,这一来,他会被自毁性的失恋所困。另一方面他的自尊将永久受损,这会使他振作不起来。于是我问他: “你们两个深深地互爱吗?” “是的,我爱她,她也爱我。” “你们的恋爱和她父母亲不支持的态度,是同一回事呢?还是两回事?” “有些关系,但应该是两回事。” “那么要把两件事分别来思考。首先,要积极巩固你们的爱情,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希望,这样才会快乐,才有信心去面对那些许的困难。其次,她父母亲不太支持,并不见得反对你们结婚,如果你们的爱情坚固,他们是可以被说服的。”我接著分析说: “请注意,不要把美好爱情和自尊受挫混淆在一块儿。你的痛苦和沮丧,源自于没有把这两件事区隔开来处理。你已经和女朋友为这档事闹得愁云惨雾了吗?” “我正想疏远她,但还没有著手。” “你若离开她,你想她会有什么感受?你又会有什么感受?” “她会很痛苦,我也会。但痛苦一段时间就好了,她可以找一位他父母亲看得起的人结婚。”于是我针对他的想法作了以下的引申: “你是说,为了没有得到她父母充分的支持,你就背弃了她?你认为爱情是可以找一位她父母亲看得起的人来替代你跟她结婚?然后,你眼巴巴地看一场悲剧发生?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当然,我不愿意,所以我才如此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反诘交谈,他渐渐弄清楚自己被消极思想所困。他说: “我想,我原先的想法是错的。我应该把事情区分开来处理,追求比较好的结果。” 在我的谘商经验中,这种不警觉而堕入自毁前程的事例很多。他们不是心理有问题,只是一时被消极的冲动困住。这个邪魔一般的冲动,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悲剧就会出现。我回顾多年的助人经验,因受这种自毁冲动困住,而酿成无可弥补伤痛的人,为数不少。 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在自己心中有两种势力,一股是通往光明的爱与智慧,一股是挟持人走向毁灭的恶魔。我们的生活态度是迎接光明,而不是屈服于恶魔。 9不被我执套牢 越是可伶自己,就越陷入自我的执著。这时防卫性、敌意和强烈的自私心就会窜起。这对于心理健康有害,在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碍。 人因为执著于自己,往往排斥别人,对别人产生敌意,而有强烈的防卫机制。这样就会生活在疏离和焦虑之中,当然也会衍生许多精神生活的痛苦。 一味只想到自己的人,很难与人同理,不能了解别人,他们容易落于偏狭的视野,凡事看不开,心灵上也就失去自由。至于人生终究义方面的修持,那就更难领会知悉了。 有一位离婚的先生,由于陷入极度的怨恨和痛苦,来找我晤谈,言谈之中,我知道他已堕入严重的陷阱。要拯救一个人从严重的我执中走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要花上一年以上才会有效果。可是他受痛苦煎熬的哀痛和愤怒,却令我心生恻隐。 这样的个案,我一方面听取他的抱怨和表示了解,也机警地提醒他:受到的委屈已成过去,现在应该计画一点新的生活,让自己过得好些。这需要学习,需人较长时间才能领会。有一天,在谈话中他又陷入对过去的愤怒,激动地说: “我受到的委屈和虐待永远不能忘怀。” “我知道。不过,我们来讨论一个宗教上的故事好吗?” 这一次,我刻意把话题引到宗教的故事,要他做不同角度的思考,希望他能渐渐脱离我执的痛苦。他答应了,于是我说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死以后,来到阎王那儿接受审判。阎王从亡者的阿赖耶识(记录一生的所藏意识)里,找不到一点做过善事的纪录。最后终于发现一件好事:她曾经帮助过一位乞丐一块钱。于是阎王说,就因为你做过这一件好事,也让你升天。阎王把一块钱丢到空中,这位亡者一手握住它就飞起来了,她就因为握著这一块钱而飞往天国。这时,有一位乞丐拉住她的衣裾,跟著她往上飞,接著一群乞丐也一个接一个拉上来,很快就在空中形成一条人龙,一起升天。 “这位亡者很高兴,一心一意响往著天国,没注意到后头跟来了这么多乞丐。到了天庭门口,亡者回首一看,才发现一群乞丐,拉著自己的衣裾跟著上来。她想著,这是我的福报,又不是你们的,怎么能跟我进天国呢?她愤怒地说,‘你们给我滚’,然后伸手拍打其他乞丐的手,希望甩开他们。当她松手拍打时,那一块钱就掉落了,她又掉到阴曹地狱里了。”讲完这则故事,我问: “你觉得亡者如何?” “罪有应得。”他迟疑了一下又说,“只有那一件善事就能升天堂吗?” “这可是他唯一的机会。”我说。 “可是她太自私了,自私害了她。” “自私的习气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而使自己丧失上天堂的机会。就像怨恨也会不经意中出现,那时无论你多么善良,也完全陷入怨恨的世界,而原来的善良就失去它的影响力,使人掉落困局。” “你是说我的怨恨?”他坐在那里沉默一会儿说: “怎么样才能破除‘我恨’的执著?我实在摆脱不了自己所受的委屈?”于是我开始以诘问法来引发他的思考。 “你是谁?” “我是×××。” “不是问你的名字,你是谁?” “我是公司的会计。” “不是问你的职业,你是谁?” “我是受到委屈而且离婚的人。” “不是问你的遭遇,你是谁?” “我是……我是……我不是我的职业,不是我的遭遇……我是我自己。怎么说呢?我说不上来了。” “你现在可以把纯洁的自己和痛苦的经验区隔出来吗?” “有一点点体验。”我鼓励他把这种感觉说出来。 “好像,啊!我的过去遭遇就像一个变形的瓶子,我好像瓶子里的水。就像那些水,是像水,就是水嘛!” “现在呢?你准备怎么办?” “水不是瓶子。我正想把清净的水倒到另一个花瓶。” 我们谈到这里,他开始露出解脱痛苦的曙光。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面对新的情境,学习心甘情愿去面对自己的现实,渐渐减少自怨自艾的痛苦。 我知道越是可怜自己,就越陷入自我的执著。这时防卫性、敌意和强烈的自私心就会窜起。这对于心理健康有害,有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碍。 10扰挠中的安宁 创意、美感和良好的心境,都来自忙乱中尚能保存的一点安宁心境。唯有保持安宁的心,才能在烦乱波涛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你能在风雨中寻找安宁吗?每个人都得遇会许多挑战,有很多的逆境等待超越。你情愿或不情愿可以另当别论,但生活就是有这么多现实要面对,如果你不能维持安宁,失去心灵的平衡,那就会烦乱无章,弄不出理路来。 安宁是指一个人能维持平衡,他不会用怨天尤人的态度来看生活,不会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更不用批评的口吻来说别人的是非。我知道,人必须清楚的认知,了了分明于事情的真相,但心中却安宁地想著我怎么解决问题。心理烦乱就没法子解决问题,理性和情性都会乱成一团,这是我们所要避免的。 安宁可以使人在纷扰中超然出来,成为一位局外人;这不但能避免自己身陷烦恼,且能发展出悠然的性情,看出忙乱中也有几许情趣;这使人能面对困难,持续应该做的努力。创意、美感和良好的心境,都来自这种忙乱中尚能保存的一点安宁心境。 传说中有一位高僧,他已有神通的能力。在一个夏夜里,专注诵经,这时他注意到外头的池塘里,一群青蛙叫得太大声,加上草虫的鸣叫,吵得令人心烦。于是这位高僧徐徐站了起来,走出殿外,望著那扰攘吵杂的声音叫了一声,“蛙儿、虫儿,别叫!”蛙鸣虫叫的声音果真停了下来。 他回去继续诵经。不过,心里头却有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好像有两个人对话一样: “上苍会不喜欢蛙叫虫鸣吗?” “如果上苍不喜欢,为什么要让牠们夜夜大合唱呢?” “我想是的,上苍会喜欢才对。” “那就让牠们继续歌唱吧!” 于是老和尚又站了起来,走到殿前的池塘,说了一声,“好了,虫蛙们,尽情鸣唱吧!”于是青蛙和草虫又唱了起来。说也奇怪,老和尚仔细聆听,声音是一样的,但却感觉不出来吵闹。他回去诵经时,发现除了自己的祈福声之外,更有无量众生的祈福声与之相和。 这时老和尚真的进入止禅三昧,入于空寂,听到十方菩萨共吟唱著: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忽然超越世间 十方圆明。” 老和尚竟然是在深夜的蛙声和虫声中开悟了深层的心门,他放下纷扰,得窥众妙之门了。 烦乱是可以被澄清的。有一次一位被烦恼套牢的人问我,怎样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我说: “去承担它,不要逃避它。” “我每天都担著沉甸甸的烦恼,从早到晚,甚至睡梦中也不能例外。我一直都负荷著它。” “那很好,现在请看清楚,哪些是能解决或能做的,哪些是无可挽回的?区隔清楚,不要混淆。” “这我办得到,然后呢?” “接著就是全心去做你能做的,把它当做乐事;不要去理会那些无可挽回的事,只要你不理睬,它自动会走开。” “烦恼不自觉又来怎么办?” “观想我自己,彻头彻尾,包括头脑、肌肉、血液等等,都如澄净的水,觉得光洁清凉。哪里有病就想那里是光洁清凉:心烦气躁则用以观心,烦恼不安财用以观头,内脏有病则用以观病灶,自然平息不被干扰,不被干扰则焦虑不安自然消除,病痛自然减轻,容易医治复元。” 这位朋友照著做,并依我的建议,用透明洁净的花瓶插了几朵花,天天换水,每一次倾倒水时,就想著把沉痛的情绪倾倒出去,然后填上清净的新水,笑一笑,哼一首曲子,就这样他度过了最艰困的日子。 有一次,他问我说,“这样的观想法叫什么?它有什么经典的依据?“我告诉他这就叫水观,是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它是月光童子说圆通时说的,它的重点是: ·观自己身体中水性和谐,其水性清净妙洁,通彻全身,而得自在柔和。 ·由观水性入于清凉,入于止禅,而放下一切纷扰执著。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本性相合,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法忍,圆满菩提。 我们的生活免不了有很多纷扰,既需要面对困难,又要修补身心的创伤和哀痛,所以焦虑纷烦,红尘滚滚。唯有保持安宁的心,才能在烦乱波涛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