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霖法师净土思想浅说
2014/9/3   热度:492
圆霖法师净土思想浅说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西园寺菩云法师
一、
圆霖法师生平及其倡导的净土宗
1、圆霖法师生平
圆霖法师(1916—2008),号大雄山人,安徽宿县人氏,俗姓杜。
师自幼天性仁慈、聪颖脱俗,少习绘事于乡里,颇有名声。稍长,心系三宝,虔诚奉佛。移居本县佛教居士林内,早晚课诵,晨昏念佛,感应无数。深感佛法不可思议,遂离乡弃家,至上海大东门灵山寺听了愿法师讲《法华经》,相机落发,了却尘缘。
听经事毕,赴余杭一大刹发心剃度,因缘不契。经一乡里介绍往金陵江浦独峰寺,遇了意上人,言谈相应,几日后披剃,赐法号圆霖,时年31岁。
次年,于狮子岭兜率寺礼了成和尚受具足戒。兜率寺禅宗法脉,冬参夏学,每日坐香。师圆具后,依止道场,禅堂随众,出坡劳务,不在人后,功行渐进。
1955年,参学上海。先后在静七茅棚、金刚道场亲近一代宗匠来果禅师与能海上师,饱尝法乳,闻思宗门秘义、修学奥旨,道心日增。
同年夏,发心赴五台清凉桥,追随海公上人学教,三载之中,白日听教,晚则专修念佛,研习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安心办道。上人重其老成稳重,请为堂主,为众表率。
1958年,魔事渐起,台山不宁。师礼谢上人后,告假回兜率寺。途经江西,慕当代宗门巨擘虚云道德修证,朝礼云居山真如禅寺。盘恒三月,得以近侍云公,耳濡目染,深得提携。尝为老人造像一幅,颇受嘉许,后又绘祖师道影多幅,留存云山。
次年初,回寺。不久,法难席卷华夏。师隐居汤泉林场,看守桃园,严持净戒、密修念佛,守身清白,梵行高远。
伺国家拨乱反正,宗教政策回复后,师以积极饱满精神投入到狮子岭兜率寺的重建工作。满目废墟、荒草狼藉,阻挡不了老人的为法热忱,一砖一瓦,事必躬亲。培养后学,教育子弟,更凸显老人的卓识远见。
自80年代以来,老人座下剃度弟子过百人,内中不乏青年才俊,如曾担任美国万佛城首座的化来法师、现任广西佛教协会会长成清法师等。老人门下皈依的弟子更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有万人之多。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士农工商,深受老人影响,正信三宝、持戒念佛。
功课之余,老人还效法近代高僧弘一律师,以笔墨作媒介,广结善缘。书写经言祖语,绘画佛菩萨圣像,凡来山各界人等,有求必应,不惜体衰,老而弥坚。
师悲心坚固,护教尤甚,95年起,即在公开场合批判“***”为附佛外道,号召四众子弟远离其歪理邪说,正信正行,如理学修。
80年代末起,随着兜率寺硬件条件基本完备,老人致力于推行念佛法门,每年三个观音圣诞启建“佛七法会”,带领四种信众安心念佛。兜率寺每天除早晚课诵外,念佛二支香,晚间听经,礼拜四十八大愿。全寺住众,无论僧俗男女,均以西方净土为归宿。一时,此间成为念佛行人心目中向往的圣地。一些老年菩萨,都以到兜率寺念佛往生为荣。
2006年起,师着力恢复隆兴寺。建设期间,龙天拥护,感应随时。惜众生福薄,心念浊恶,无力感大德长久住世。2007年中秋后,师显微疾。11月,在众弟子恳求下,师至医院手术。术后精神一如往常,作画开示,分秒必争。
及至2008年初夏,老人自知世寿将近。于是,开始交代后事。5月6日晚21时38分,老人于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于狮子岭兜率寺白云丈室。在世92年,僧腊61夏。
圆霖法师出家六十一载,自牧以卑,始终韬光养晦,不喜大派头。他日常生活简单,衣以蔽体,食唯果腹。信众供养高级营养品,从不自己享用,或送至库房,与大众结缘。或折成现金,投入寺院建设。尽管年高德长,根据律制可以单独做饭,可依旧与大众饮食无别,不设小寮。老人高风亮节,细微行处,由此可见一斑。
老人一生清修,与世罕通,但“钟鼓于宫,声闻于外。”自九十年代初起,当地一些媒体及佛教信众相继走访狮子岭,感受老人道德与学识。此后,口耳相传,道风日播。
圆霖法师生于1916年,圆寂于2008年,在世92年,经过了中国社会几个重大变革。他的前半生处在中国社会大混乱、大动荡的历史年代。中年时期,正逢解放初期错误宗教政策导致的信仰危机。晚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宗教恢复与发展时机。
他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随缘不变,致力于弘扬净土一宗,推行念佛法门。他摧邪显正,扇莲风于江南。至行盛德,孚四众于海外。
同时,圆霖法师还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苦修僧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因其道德高尚,四众弟子礼请担任南京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2、
净土思想在近代的发展
明清以降近三百年,中国佛教基本上起重要影响唯禅净二宗。宗门以一句话头作为工具,净土把一句弥陀尊为根本。大体沿袭了明代莲池、藕益、憨山的思想,其中,莲池、藕益分别为净土宗的八祖与九祖,三人都注重戒律,提倡净土为归趣。其中代表人物有:清末民初著名居士彭绍升信奉净土,曾言“志在西方,行在梵网。”
稍后有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代表杨文会居士,他自称“教宗贤首,行在弥陀。”
上世纪初期,中国遭受到列强的凌辱,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难之中,人们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以及现实命运都产生的更为积极的关注。
一些有识之士,汲取佛教中的思想,作为实践救国变法的手段与工具。如康有为“大同极乐世界”的理想,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建设”,客观上促成了净土思想在当时的发展。
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科学思想进入国内。举国上下,一些有识之士在政治上提倡改革,在经济上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方法,在文化思想上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呼唤科学精神与方法。
在这些运动的影响下,佛教也受到强大的冲击与挑战。个别不解佛教为何物的政府官员,公然提出“庙产兴学”的举措。当时,以太虚大师为首领的一些大德为挽救佛教,抓住机会,联合教内各种势力,提出革新佛教弊端,进行“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运动。通过兴办佛学院,培养僧青年等事业,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在当时取得一定社会影响。
同时,以印光大师为代表的一些净土宗大德则立足时代需要,借国人渴望理想、太平生活的愿望,为治国安邦开除一帖药方。他曾经将其思想总结为十六字——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
他在苏州开办弘化社,提倡因果书籍,劝导时人注重道德。参与社会教育,监狱弘法,化世导俗,不遗余力。
他还积极投入社会慈善事业,印光本人参与组织开设佛教慈幼院,多次号召弟子支援国内的自然灾害。
他多年以书信为缘,用文字般若开显净土法门大意。后人结集为《印光大师文钞》,至今仍被净土行人奉为圭皋,作为必读之物。
在其影响下,给净土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当时的佛教徒,约有百分之六十声称自己信奉净土。同时,在印光大师提倡下,全国各地创立的白莲社、净业社、居士林,几乎遍布各地。其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临海省份的尤多。
此外,近代阐扬净土法门的法师还有弘一、律航、净严等,以及一批护法居士,如施省之、王一亭、高鹤年、黄庆澜等。
这场由印光大师等人倡导净土复兴运动,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继续发展,如李炳南、净空等。直到今天,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二、圆霖法师净土思想的渊源
净土思想起源于印度,兴盛于中国,后波及日本、韩国等地区。
客观地讲,净土思想在中国这块沃土上结出了奇葩,中国的祖师对净土思想的发展做出开创性的阐发,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赋予了它时代性、民间性、包容性等特征。
净土思想传至中国,最早可以推溯到汉代,随着净土典籍的相继译出,以及实践这一思想的僧信两众与日剧增,标志着净土思想在中华大地生根落户。
稍候,以东晋慧远、东魏昙鸾、唐道绰为首一批高僧,或著书立说、或亲力实践,或回应质疑,多种方式阐扬净土,一时间净土普遍弘传开来。特别是唐善导大师专修净土,提倡持名念佛,著《观经四帖疏》,以楷定古今的气势独赞净土一法。自此之后,净土法门的影响迅速地发展起来。此时,就已经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势态。
宋元以降,一般佛教徒不注重义学,实践主义特别显著,因此净土也就十分流行。其他一些传统宗派,如天台、华严、律宗、禅宗等,多少放弃了固有的修学法门,转向以净土为归宿,促使诸如台净、严净、律净、禅净等合流的现象。加上各地结社念佛此起彼伏,运用社团的形式联络信众,对净土的推广与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更加推动了净土思想的民间化,净土法门也成为影响较大的一个宗派。
到了明末,佛教界出现几位高僧,莲池、藕益,在佛法与外教思想关系上,二人一面倡导“三教圆融”,一方面主张佛法为本。在佛法各宗派之间,他们主张净土法门最为直接,契合时机,方便易行。
之后,清末民初,高僧印光继承藕益等人净土思想,极力弘扬净土法门。
藕益与印光的净土传统对于圆霖的影响很大,基本上构成了圆霖净土思想的主体,特别是一文(《印光大师文钞》),对圆霖的净土思想几乎形成决定性因素。
据圆霖法师自述:在他没有出家还是居士之时,就 笃信净土法门,以念佛、念《阿弥陀经》以及念观音菩萨为日课。
他对于净土法门的深信切愿力行,其源头在于《印光大师文钞》。通过阅读,他对于净土法门的事理性相因果、极乐世界的殊胜、娑婆人间的不圆满生起了坚定不移的态度,从而真正发起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的愿心。印光大师的《印光大师文钞》主要从四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圆霖,这些也构成圆霖净土思想的基础:
第一、净土法门摄机最广,在一切法门中最为契理契机。文中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第二、戒律为修学成佛的根本。文中说: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第三、提倡阅读经典,配合念佛。文中说: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
第四、念佛方法多样,但以持名念佛最为契机。文中说: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以上四个方面,形成了园霖法师净土思想的主要特色。
三、
圆霖法师净土思想
1、特重净土
圆霖法师早年接触佛教,便将净土法门作为自己的修学方法,专修此门,一生矢志不移。他出家的寺院虽是禅宗道场,每日坐香参禅,而他本人却在禅堂里老实念佛。他经常说起当时在禅堂里,一些老师傅们讲授修行方法的时,告诫学人如果不会参禅就好好念佛。
他以为,末法时代修学一般法门都不容易成就。比如:参禅、修密、做观等方法,不适合绝大多数根性陋劣的众生,而且容易引发问题。诸如一些参禅人只有口头活计,无实际修学,甚至盲修瞎练,造成走火入魔,这种人比比皆是。
他曾经用比喻的方式来赞叹净土法门,他认为现在的时代就好比天快黑了,其他方法不对根机,只有念佛往生净土,好比赶在黑夜到来之前回家.他的这种观点,除了与《印光法师文钞》有密切关系外,我们还可将源头推溯到中国佛教末法思想与净土法门合流。
在净土宗的根本典籍《弥陀经》中出现了“五浊恶世学说”。
经中认为,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成道说法,广度众生。所谓五浊恶世,也就是我们人类所生活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具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种染污,其根本上含有不清净的因素。
又根据《像法决疑经》等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的法运分为三个阶段,即正法、像法与末法,计算时间从他圆寂那一年开始。具体方法如下:佛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接下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下来一万年为末法时期。根据记载:正法、像法时期,在家与出家修行者容易成就。末法则不然,不仅自然社会环境出现“五浊”的特征,而且也会左右到修道的成功率。
照这种计算方式,从唐代开始,佛教已经处在末法阶段。于是,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特别从南北朝开始,就出现用净土法门与其他修学方式比较,强调净土法门的这种倾向。一些实践净土的祖师,如昙鸾、道绰、善导以著书立说、破斥异议等形式开展这一活动,成效卓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与信赖。到了宋明,其本确立净土宗一枝独秀的局面。
在唐道绰《安乐集》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末法万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也就是说,处在唐朝绝大多数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只有选择净土念佛法门。走其他门径,很少有人不碰壁。唐代况且如此,之后就更不必提及。
他们由此突显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包容性与适应性,极大地促进大批佛教徒皈依净土,专修净土。
这种潮流一直延续到民国,并波及至今。所以,圆霖法师在他的宗教活动理论与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导致他一生“特重净土”的特征。
2、持戒为本
戒律,又明波罗提木叉,是佛教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凡夫修到成佛,必须经过一定的修学次第,即“依戒生定,由定发慧”的过程。戒好比楼房的地基,定慧象征地面以上部分,这就说明了戒律在佛法中的核心地位。
而佛教之所以认为戒律这么关键,那是因为僧侣通过实践戒律,可以简化内心的种种粗重烦恼,进而再以修习禅观来控制细微的烦恼,最终引发智慧,彻底解决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困惑。
如果一个人没有戒律的前提,不能用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身心,不枉成佛,就是作为一个世间善人都没有资格。
圆霖法师自出家以来,就信奉佛教的这一教诲,在其一生的修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以戒为师”的精神,律己甚严。他曾经阅读律典,并在五台山清凉桥依止当代高僧能海上师学习教理,其中就有关于戒律的课程。因此,他对于戒律的开遮持范也十分熟悉,止持二法了然于胸。由于他受中国佛教大乘菩萨戒和丛林清规的影响,对于声闻律的实践又有自身的理解。能够站在大乘发菩提心的角度,予以其以积极、开放的变化。
在念佛与净土法门的联系上,他提倡持戒念佛,认为严格守持禁戒是达到念佛往生的必要条件,坚决反对日本净土真宗认为“往生与戒律无关”的错误论调。
他在对信众弘法过程之中,运用多种方法,弘扬戒律。他悲心真切,凡是来山皈依的居士,在做完仪式后,他总是叮嘱他们要严格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条在家基本戒律。同时,他还会详细叙述五戒的制戒精神、社会意义以及如何来实践。
他曾经大量手书《佛说五大施经》,以及“三皈成就、五戒庄严”的书法条幅赠送有缘居士,提倡持戒。
日常开示中,他反复强调“五戒得人身,十善生天堂”的因缘果报思想。
由于他持戒严谨,所以受到僧信二众的赞叹与认可。他本人也经常担任在家人的皈依证明师和僧团传授具足戒的尊证师。
3、解行并重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他不以宗教情感为主体,更多主张情感与理智的结合,落实到具体修学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佛教的八正道以正见作为起点,最终达到正定的目标。这就标志在学习中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即所谓的“以学导修,以修证学。”忽略这一要点,就必然造成麻烦。如祖师说:“有信无解长愚痴,有解无信增散漫。”
圆霖法师特别注重解行并重,以解导行,以行证解。他注重经教的学习和念佛实践相结合,二者不偏废。他通达教理,在家时期就自己研习《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系经典,对于其中阐述的佛教诸法缘起、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核心思想有充分认识。
出家早年,他经常参与讲经法会,听闻当时佛教界一些高僧大德的现场讲解。先后听华严座主应慈法师等讲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大乘经典,听能海上人讲解《菩提道次第略论》等重要论著。
圆霖法师晚年驻锡狮子岭兜率寺,他每天都要带领寺院僧俗二众学习净土法门法师讲解的《净土五经一论》。坚持数年,乐此不疲。
他善于用经典指导净土法门实践,他认为净土法门虽然以“信愿行”作为三资粮,可是信心的升起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发愿也要有正确的目标,至于念佛行持就更要正见来纠正。否则,极容易出现问题。
他尝教导弟子们八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特别要求他们研习净土经典,对净土法门的“事理性相因果”能够准确把握。
同样,他也重视念佛与闻思之间的平衡。自出家那天,他就坚持每天念佛,定课至少两小时。此外,日常随时随地散心念佛。实践印光大师的教导,无论穿衣吃饭、走路写字,一句佛号不令间断,养成习惯,直至他临终念佛往生。
他每年还组织多次佛七法会,提倡以密集形的七日念佛,克期取证,获得念佛一心不乱。
4、持名念佛
净土法门,以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修学的方式。根据经典的记录,祖师们总结出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四种念佛方法。四种方法各有特点,适应不同的根机。在净土宗的发展史上,各自有其发展。可是,自唐开始,特别在善导大师等人大力提倡下,持名念佛以其简便易行逐渐成为念佛的主流。发展到近代,只要提到念佛,只知用口念,民国印光大师也特别强调这个方法。
圆霖法师受其影响,也只修持名一法。他认为,念六字名号,简便易行,无论男女老幼,抑或士农工商,还是平民贵族,识字与否,贫富也罢。只要肯念佛,张口就来,相当便利。
他为了提倡念佛名号,在寺院墙壁、大门上书写张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日常书写“阿弥陀佛”赠送大众。劝人平日多念佛号,消灾免难。
持名念佛的技巧上,他主张“蓦直念去”,念的时候只管念,不必参杂禅宗参究的功夫,一向专念。日久功深,自然达到念佛一心。在没有一心之前,千万不可以急躁,急于求成,前功尽弃。
他自己用印光大师发明的“三三四”方法念佛,即一口气念十声佛号,分三个步骤念出来,其中间隔分别是三声、三声和四声。他在多年念佛中,发现这种方法可以配合呼吸,既不伤气,而且又十分摄心,具有很好的效果与普遍效应。于是,在他倡议下,寺院的晚间念佛就采用此法。经过多年试验,得到大众一致好评。
圆霖法师净土思想根直于中国传统净土思想,其核心内容与印光大师的思想一脉相承,忠实继承了他的观念。
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字——“持戒念佛学经教,解行双重证菩提。”
四、
圆霖法师净土思想现代意义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种种机遇,同时,也遭遇到各种挑战。战争阴影、恐怖横行、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严重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面对这一局面,净土文化是否能给出一剂良方?回答是肯定的。净土思想中不仅有来世的诉求,他更为重要的是将现世行为与往生净土紧密结合。净土行人不仅要往生净土更要庄严净土,这是净土思想的重要部分。
《无量寿经》卷下叙述了在此人间修善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净土修善百年。
此外,净土三经之一的《观无量寿佛经》上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也就是说明,如果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履行道德规 范,维护人类乃至世界和平,不仅违背佛教的戒律,而且最终无法达到其宗教目标。
净土思想最主要的作为就是要将人类从贪欲、争斗、迷惑的观念与行为中拯救出来,授予其正确的观念,调整其心态,改变个体乃至人类的共同命运。
圆霖法师爱惜生命,提倡放生素食,呼吁世界和平从人类的餐桌上开始。他提倡以非暴力方式来解决地区间争端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他劝导信徒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夫妻和睦、互相沟通,努力工作、奉献国家,教育子女,耐心温和。他还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彼此接纳,切勿以德报怨、相互埋怨。他的这些思想,对于促进身心和谐,人际和睦,家庭和顺,世界和平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圆霖法师的净土思想将佛教徒的社会责任与生命终极需要结合,将来世与现世打通,将此岸与彼岸连接,更将佛法与世间法融合。他的这一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佛教关注人生、服务人生、启迪人生与圆满人生的根本特质,完整发挥了佛教本身具有的政治、精神潜能,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