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与念佛
2014/9/3   热度:338
正念与念佛
释德星
和、爱、舍工作室
慈光禅学学报 第二期
--------------------------------------------------------------------------------
目次
一、念佛是正念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净土念佛者应有正念指导
三、正念念佛是往生土净土最根本的福德因缘
正念是八正道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为它与正见,正思惟一样,在身、口,意三上中属于意的范畴。《法句经》开篇一句便说:
一切事,心为先导,心为主使,由心作成。假使人以秽恶的心,言语或行动,苦恼就追随着他。如挽车的牛,车辆随足蹄。一切事,心为先导,心为主使,由心所作成。假使人以清净心,言语或行动,安乐随着他,如影随形1。
念佛是大乘佛教净土宗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也是一般佛教徒众所周知的常识。正念与念佛看起来一个是原始佛教的教理,一个是大乘佛教的用功方法,彼此关系不大。其实,依目前净土宗发展的现状来看,并依净土宗的历史渊源来分析,两者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本文围绕这个问题,略述几点意见。也许能对当前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人有点参考价值。
一、念佛是正念的重要内容
念佛一法,在原始佛教的根本论典《清净道论》中已有非常详细的阐述,称之为「佛随念」,是修习禅定的重要方法,为「十随念」之首。其念法为:
于此十随念中,先说为欲修习佛随念而证信具是的瑜伽行者,当于适当住所独居静处禅思,「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间解,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应该如是随念于佛世尊的功德。其随念的方法是:「那世尊亦即是阿罗汉,亦即是等正觉者……。亦即是世尊」,这样的随念。次说世尊有这样那样种种名称的原由:
(一)(阿罗汉)(1)远离故,(2)破贼故,(3)破辐故,(4)应受资具等故,(5)无秘密之恶故,先依此等理由而随念于世尊阿罗汉。
(1)他已经远离一切烦恼,即是说对烦恼已经站得很远了,已由于道而完全断了一切烦恼和习气,所以说「远离故」为阿罗汉。
不具烦恼,说他为远离,无诸过恶,称我主为阿罗汉。
(2)以道破诸烦恼之贼,所以说「破贼故」为阿罗汉。
我主以般若之剑,斩杀了那称为贪等的烦恼之贼,所以叫他为阿罗汉。
(3)以无明与有爱作成的毂,由福行等所成的辐,老与死的辋,贯以诸漏集成的轴,连接于三有的车这个无始以来辗转轮回的车轮,世尊于菩提树下,以精进的两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执业尽智的斧,破一切辐,所以说「破辐故」为阿罗汉。或者轮回的轮是说无始以来的就回流,因为无明是根本故为毂,老死是最后故为辋,其余十法是以无明为根本,以老死为周边故为辐。
(说十二支)对于苦等四谛的无智为无明。欲界的无明为欲界诸行的缘,色界的无明为色界诸行的缘。无色界的无明为无色界诸行的缘。欲界的诸行为欲界结生识的缘,余者(色界无色界的诸行)亦同样的(为色无色界结生识的缘)。欲界结生识为欲界名色的缘。色界亦然。(无色界的结生识)但为无界名的缘。欲界名色为欲界六入的缘,色界的名色为色界的(眼耳意)三入的缘,无色界的名为无色界(意)一入的缘。欲界的六入为欲界六种触的缘,色界三入为色界的(眼耳意)三触的缘,无色界的一意入为无色界一意触的缘,欲界的六触为欲界六受的缘,色界的三触为那里的三受的缘,无色界一触为一受的缘。欲界的六受为欲界六爱身的缘,色界的三受为三爱身的缘,无色界的一受为无色界一爱身的缘,各种爱为各种取的缘,而取等为有等的缘。何以故?兹有二人想:「我要享受诸欲」,以此取欲为缘,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恶行满足,便生恶趣。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由业而生的五蕴为生有。五蕴的生为生,蕴的成熟为老,蕴的破坏为死。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天福」,同样的(以身语意)行诸善行,善行满足,便得生(六欲)天。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其它同前。
另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无色界的福」,于是修习空无边处等无色定,修习圆满,便得生于彼等诸处。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由业而生的四蕴为生有。四蕴的生为生,四蕴的成熟为老,四蕴的破坏为死。其余诸根本取(见取,戒慧取,我语取)亦以同样的解说。
(法住智)如是这无明是因,行是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缘的慧是”法住智”。过去世和未来世亦以无明为因,行为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慧是”法住智”。其它各句亦以同样的方法解说。
(四类)于此十二支之中,无明与行为一类,但名色、六入、触与受为一类;爱,取与有为一类;生与老死为一类。这里前一类为过去世,中间二类为现在,生与老死的后一类为未来。
(三世二十行相)在十二支中,当你说无明与行的时候,则也包括了爱、取、有三支的意思,所以这五法为过去的业转,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法为现在的异熟转。当你说爱、取、有的时候,则亦色括无明与行,所以这五法为现在的业转,生与老死一句即表示识等,故此五法为未来的异熟转。这便是依十二支行相而成为二十种。
(三连接)十二支中的行与识之间是一个连接,受与爱之间是一个,有与生之间是一个。
世尊「对于这四类三世十二行相及三连接的缘起的一切行相都能知见了悟。智是知的意思,慧是理解的意思。所以说:『把握于缘的慧为法住智』。世尊以此法住智如实而知彼等(十二支)法,于彼等中厌、离、离欲而解脱,破离断绝如上述的轮回车轮的辐。所以说:「破辐故」为阿罗汉。
我们的世间主,用他的智剑,破了轮回回车的辐,所以叫他阿罗汉。
(4)因为他是最胜应供的人,所以才值得领受衣服等资见及其它的供养。故世尊现世时,任何有权威的天人都不愿在他处作供养的。即如梵天娑婆主曾以量如须弥山的宝环供养世尊。又如频婆娑罗王,憍萨罗王等的天与人也尽力供养。甚至对于般涅盘之后的世尊,如阿育大王曾费了九十六俱胝(九万万六千万)的财产,于全阎浮洲造了八万四千的塔寺,其它的供养更不必说了。所以说「值得受资具等故」为阿罗汉。
一切资具和其它的供养,唯有世间主少值得领受,阿罗汉的名义,世间的胜利者才得相符。
(5)犹如世间上自以为智的愚者,深怕不名誉而秘密行恶,但彼(世尊)决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说:「不密行恶故」为阿罗汉。
于诸恶业中,无秘密可说。因无秘密故,称为阿罗汉。
再综合的说:
因为牟尼的远离,杀了一切烦恼的贼,破了轮回车轮的辐,应受资具等的供养,又无秘密的恶行,所以称他阿罗汉。
(二)(等正觉者)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
(三)(明行具足者)因为明与行具足,故为明行具足者。…
(四)(善逝)善净行故,善妙处行故,正行故,正语故为「善逝」。…
(五)(世间解)完全了解世间,故为「世间解」。…
(六)(无上士)因为他自己的德更无超胜之人,故以无过于他之上者为「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他能御其应调御的丈夫为「调御丈夫」。调御即调伏的意思。「应调御的丈夫」是说未调御而当调御的畜生丈夫、人类丈夫及非人类丈夫。…
(八)(天人师)以现世,来世及第一义谛而适应的教诲,故为「师」。…
(九)(佛)以他的解脱究竟智业已觉悟一切所应知的,故为「佛」。或者以自己觉悟四谛,亦令其它有情觉悟,以此等理由故称为「佛」。
又曾示知义:「觉谛故为佛,令人觉故为佛」。这样的说法在一切义疏及《无碍解道》的解说相同。
(十)(世尊)这是与德之最胜,一切有情之最上,尊敬之师是同义语。所以古人说:
世尊,是说他最胜,世尊,是说他最上,那值得尊敬的师,才称他世尊。
或有四种名:即依住的,依特相的,依原因的,随意而起的。「随意起」,是说依世间的名言随意取名的。如说犊子,应调御的牛(青年牛),耕牛(成年牛),此等是依位为名的。如说有杖的,有伞的,有冠的(孔雀),有手的(象)此等是依特相为名的。如说三明者,六通者等,是依原因为名的。如说多幸运者,多财者等,并未考虑此等的字义而起的,这便是随意而起的名。而此世尊的名是依据原因的,所以说此名不是摩诃摩耶夫人,不是净饭大王,不是八万亲戚所作,也不是帝释,兜率多等的殊胜诸天所作。法将(舍利弗)曾这样说:「世尊这个名字不是母亲作的…是解脱之后得的,此乃诸佛世尊在菩提树下证得一切知智之时共同获得的名称」。……
(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等),「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为阿罗汉」,……乃至「依此等理由为世尊」,(瑜伽者)像这样的随念佛陀之德,此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瞋所缠之心,及无被痴所缠之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来,有乐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佛德而生起,故称佛随念。
其次勤于佛随念的比丘,尊敬于师,顺从于师,得至于信广大,念广大慧广大及福广大,并得多喜悦,克服怖畏恐惧,而安忍于苦痛,及得与师共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佛德随念,所以他的身体亦如塔庙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纵有关于犯罪的对象现前,而他亦能如见师而生惭愧。他虽然不通达上位(近行以上),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应对于如是有大威力的佛随念,常作不放逸之行2。
以上引文看起来似乎有点冗长,与时下流行的趋向简单的念佛法门不太一致。但以上引文系统论证了早期原始佛教念佛方法和许多关键性的原则,是净土念佛法门的真正源头。正本清源,应该从这里开始。
原始佛教时期的念佛,是修习禅定的方法之一。八正道中的正念,很多佛学概论著作将其归于戒定慧三学中的慧学,并不十分恰当。念,相当于今天我们常说的记忆这一概念。记忆当然有其对象或内容,不能离开其记忆的对象与内容。让记忆的对象与内容始终保持在我们的头脑里或藏识里,这就叫做念或记住了,如果记忆的对象与内容不能保持在我们的头脑里或识田里,这就叫做忘了,不再属于念了。所以念力或记忆力是一种定力,主要是用来辅助「正定」的,不属于有善恶之别的慧力。我们记忆或念的对象与内容才真正属于慧的范畴。因此八正道中要求我们有正念,保持正念,消除邪念。什么是正念呢?念佛就是正念之一。
原始佛教的念佛,念的是释迦牟尼佛,念释迦牟尼佛的功德、觉悟、智慧、解脱及十种名号。念佛的目的是解脱轮回,超越三界,出离娑婆苦海,释迦牟尼佛的作用相当于一位导师,他指导我们如何超越自我,升华自我,出离三界,脱离轮回。但我们是否能够和他一样达到解脱,圆满、自在的境界,还要靠我们自己努力。
原始佛教时期所念的佛号,虽然与时下流行的称名念佛方法有点相似,但佛号所代表的内容截然不同。原始佛教时期所念的十种佛号,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同的名号,并非属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独有。因此,我们在观想时可以用任意一尊佛作为我们观想的对象,观想他与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功德圆满,威德自在,是我们归依的对象,是引导我们出离苦海的导师,这才是原始佛教时期正确的念佛方法,这对我们今天在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来说,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二、当前净土念佛者应有正念指导
净土思想来源于《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这是研究净土教理者最普遍的看法。但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一种思想的产生和一种宗教派别的建立的本质区别。我以为,净土思想的产生与净土宗的建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净土思想的出现,依《无量寿经》之记载,是久远劫以前的事,是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的事。其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之,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百劫,发四十八愿,此后再不断积集功德,在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为阿弥陀佛。
而净土宗的建立或曰起源,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学术界一致的看法是东晋的慧远大师在今江西庐山的东林寺结白莲社与其徒众百多人共修念佛三昧,于定中见佛像好,共期西方,以此作为中国净土宗的开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慧远及其门下所修的「念佛三昧」与禅定还有者密切联系。其见佛像好是在定中,而不是临终接引。他们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求,主要还是生前,而不是死后。活着的时候通过精勤修积功德,实证自己死后的归宿。
念佛法门,在印度早已有之。原始佛教时期可以从《清净道论》清楚反应出来,前文已作详论,此处不再赘述。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时期,也非常重视念佛法门的应用,这从中观学派的开创人龙树菩萨的《十住毘婆沙论》可以很明确地看出。该论第十七卷三十五品中说:菩萨求阿毘跋致(不退转)有二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毘跋致为难……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佛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因五浊无佛之世,外道法畅行,而打乱菩萨无相行法,小乘声闻,自利自调之法,障碍菩萨大慈悲行,而使其退转。又,不知因果之恶人,破坏菩萨胜德,颠倒有漏善果,动乱菩萨梵行。不但如此,于无佛之世,实行皆靠自力,无佛力加被,故难得阿毘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难。反之,易行道是仰仗佛陀本愿力,乘愿往生,加之佛力加持,则入大乘定聚,而住于不退转,此即是仗他力而获得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而名易行道。龙树菩萨所说的易行道,其实就是称念十佛十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说的念佛法门。念佛的目的是得大乘正定聚,再一次证实,早期的念佛法门是为定力服务的。
综上所述,念佛法门并非中国净土宗所专用。念佛法门早在佛世时就有不少佛教徒在修了。只是那时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念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追求的是正定解脱而已。我们当前修念佛法门的人则主要是念阿弥陀佛,追求的是往生西方净土,虽然表面看起来称念的佛号不一样,追求的目标也不太一样,其实内在的本质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以听闻念佛、念法、念僧及渲演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之法音为主,以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为安住西方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在西方极乐世界化生的人,不是在那里安享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要在那里精进用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之藐三菩提。但是当今一些修念佛法门的净土宗人,往往忘记了这一指导思想,其念佛之时,往往离开了正念的约束,把一句佛号看得过分容易了,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理解错了,自以为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是称蓄念佛之数量,所以一天到晚念珠数了很多,口中世念念有词,但心里一点也不与佛法僧三宝相应,这样念佛,事倍功半,念一辈子也不如一心不乱之人念佛七日。
三、正念念佛是往生净土最根本的福德因缘
《佛说阿弥陀经》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3。
以上引文,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极乐国中的人都已得阿毘跋致(不退转),也就是说能生到极乐国土的人,其生前就已得到相当强的定力,并且这种定力与阿弥陀佛的接引力相一致,与出离心相一致,与菩提心相一致。这与当前流行的往生西方净土全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说法不太一样。二是往生西方净土最起码的或必不可少的福德因缘是执持佛号一日或七日,并且做到一心不乱。这里所讲的一心不乱,即是得到禅定,因为只有获得禅定的人才能做到一心不乱。未得禅定的人和虽已得禅定,但不在定中的人,都是处于散乱心或昏沈心状态的,在散乱和昏沈中是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三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禅这力至少要能够维持一日(即二十四小时)以上。
《佛说阿弥陀经》是中国净土宗所依根本经典,其理论和方法是指导所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人的核心内容。修习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可以对其他经论的主张不予重视,但不可不对《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全面地、透澈地理解,并接受其思想。依据该经的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必须具备正念正定这一条件,只有正念念佛才能生到西方净土。
如何念佛才叫正念念佛呢?
正念,梵语Samyak-Smrti,巴利语sammāsati,指如实忆念诸法性相,明记不忘失。有的地方又译为谛意。可分为两类,一是世间有漏正念,指与世间善法相应的有漏作意。如念五戒功德,念父母养育之恩,念诸天欲乐等即是。二是出世间无漏正念,指与出世间正见相应的无漏作意,如念佛、念法、念僧都属于出世间无漏正念。所以正确的念佛方法必然以出离娑婆,解脱轮回为最终目的,是出世间的。
其次,正念念佛不应该存在自我封闭,执着一法,排斥他宗的偏见。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即多次提醒念佛的人们,一句弥陀包括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要念好一句佛号,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即使把三藏十二部摆在我们面前读他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正确领会其中的一句半句,何况要把一句弥陀扩展成三藏十二部的内容呢?因此不能把念佛一法看过得过分狭隘单一,就好像我们不能把中观学派的「空」理解得过分伦狭一样。依《清净道论》的观点,一句佛号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诸佛地位平等,没有高下,阿罗汉的功德亦与佛无异。我们今天一些念佛的人,为什么不把代表无量光无量寿的阿弥陀佛看成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化身呢?西藏密教信仰大日如来毘卢遮那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法身代表,阿弥陀佛虽然只是大日如来的变化身,但并不影响密教中人对阿弥陀佛的崇拜与信仰,很多教袅和教法都把阿弥陀佛观想成自己的本尊。本尊是可以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本尊身上集中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所有功德,与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弥陀佛就是净土信仰的本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阿弥陀佛的身上,同样具有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功德,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封闭自己,抬高自己,贬抑他宗,轻视念佛以外的其它法门。
第三,正念念佛必须与修禅定相结合,现今很多人一听到念佛两个字,就本能地联想到净土宗。好像念佛法门成了西方净土的专利,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念佛法门首先是作为一种习禅方法被加以使用的,是禅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德所谓的「禅净双修」之说已有头上安头之嫌了,如果再如当今一些大德那样以贬净或以净抑禅,那就离佛法更远了,甚至可以说完全与佛法背道而驰了。哪里还有一点正念念佛的意味呢?根本就谈不上!
第四,欣求净土的人应该把西方极乐世界当做正法久住的地方,生到那里是为了听闻正法,修习菩提,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处处都有法音宣流,人人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中所说:
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己,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极乐世界既是一个正法久住的地方,希求往生到那里的人,就必须时时刻刻,心心念念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与正法相应?只有与正法相应的念佛,才是正念念佛;只有正念念佛的人,才是在真正积集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福德因缘;只有真正积有福德因缘的人,才能到达正法久住的极乐净土。
参考书目:
1.《法句经》第一章
2.《清净道论》第七说六随念品
3.《佛说阿弥陀经》
--------------------------------------------------------------------------------
1 《法句经》第一章。
2 《清净道论》卷上〈第七说六随念品〉,p306~331。
3 《佛说阿弥陀经》流通本。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