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所分佛法修行五十二阶位


2014/9/3    热度:2683   

  ——————————————————
  【外凡】【干慧地】【十信】【内凡】【三贤】【四善根】【十圣】【等觉】【妙觉】


  【干慧地】
  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
  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


  【五十二位】
  大乘菩萨的阶位。即始自发菩提心,终至成就佛果,其间可分成五十二个阶位。兹列其阶位名如次:
  ┌————————————————————————————————┐
  │    ┌十 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  │
  │    │    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
  │    ├十 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  │
  │    │    、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
  │    ├十 行: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  │
  │    │    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
  │五十二位┼十回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  │
  │    │    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  │
  │    │    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  │
  │    │    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
  │    ├十 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  │
  │    │    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
  │    ├等 觉                        │
  │    └妙 觉                        │
  └————————————————————————————————┘

  【外凡】
  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为外凡,四善根之位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等三贤之位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舍故名为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1)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
  (2)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
  (3)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
  (4)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
  (5)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
  (6)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退也。
  (7)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
  (8)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9)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
  (10)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也。


  【内凡】
  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为外凡。
  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三贤位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为内凡。
  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贤位为内凡。
  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为外凡,相似即为内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又曰:“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种性以上渐息缘故,内求真性,故名为内。”


  【三贤四善根】【七方便】
  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又名七方便。详见七贤条。

  【七贤】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七贤——
  谓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
  (1)五停心位:修不净、慈悲、缘起、界分别、数息等五观,顺次对治贪、嗔、痴三毒及着我、散乱等五障。
  (2)别相念住位:于身、受、心、法等四项所缘,观其自性与共相,以治净、乐、常、我四颠倒。
  (3)总相念住位:总观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
  (4)暖法位。
  (5)顶法位。
  (6)忍法位。
  (7)世第一法位,具观三界四谛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间最胜之善根之位。
  前三位为三贤,又称外凡;后四位为四善根,又称内凡。以未生无漏智,不能名圣;而以入正性离生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称七方便、七加行。法相宗立五位,以最初资粮、加行二位,总名七方便位。
  (二)大乘之七贤——
  仁王经天台疏上曰:
  (1)初发心人,
  (2)有相行人,
  (3)无相行人,
  (4)方便行人,
  (5)习种性人,
  (6)性种性人,
  (7)道种性人。
  此七贤皆于地前调心顺道,故称为七贤。


  【三贤】

  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之三种修行阶位。可分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和大乘之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

  (一)小乘【三贤】

  又作外凡位。即修有漏善根(即顺解脱分)之阶位。
  (1)五停心观位,以五停心观,抑止贪、嗔、痴、我见、散乱心之五种阶位。
  (2)别相念住位,一面观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之自相,同时观无常、苦、空、无我之共相。
  (3)总相念住位,即总观四念住之无常、苦、空、无我之共相之位。
  以上三位与四善根位(内凡位)合称七方便位,乃入见道之准备修行阶位。又五停心观位成就奢摩他(止),其他二位成就毗钵舍那(观)。

  (二)大乘【三贤】

  又作三十心。指十地以前之菩萨,其阶位有三阶十心之别。又相对于十信之称为外凡,此大乘三贤称为内凡。
  1、【十住】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
  (1)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
  (2)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
  (3)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
  (4)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
  (5)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
  (6)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
  (7)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
  (8)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
  (9)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10)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
  2、【十行】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
  (1)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
  (2)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
  (3)无嗔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
  (4)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
  (5)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
  (6)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
  (7)无着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
  (8)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
  (9)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
  (10)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
  3、【十回向】
  (名数)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
  (3)等一切物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
  (5)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真如相回向,
  (9)无缚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


  【四善根】

  (一)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
  (1)暖: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
  (2)顶: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
  (3)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
  (4)世第一: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
  (二)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
  (1)暖: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
  (2)顶: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
  (3)忍: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
  (4)世第一: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
  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十圣】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做十圣,或地上菩萨。

  【十地】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十地”即指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兹依法相宗教义试释华严十地如次: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
  (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
  (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
  (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满心,名金刚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刚喻定,又称为金刚三昧或金刚心。若由此再开出一等觉位,则成四十二位。
  等觉为断惑的最后位,是因位的最上位,与果上的妙觉仅差一等,次生即可补前佛处而作教主,故亦云补助位。但是,《璎珞经》则称为无垢地,以虽有烦恼余习,然只如微烟,有等于无,故名无垢地。

  【等觉】
  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只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
  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

  【妙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
  四教仪四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翛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三藏法数二十六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所分修行阶位
  -----------------------------------
  【十七地】
  即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境界。即:
  (1)五识身相应地;
  (2)意地;
  (3)有寻有伺地;
  (4)无寻唯伺地;
  (5)无寻无伺地;
  (6)三摩呬多地;
  (7)非三摩呬多地;
  (8)有心地;
  (9)无心地;
  (10)闻所成地;
  (11)思所成地;
  (12)修所成地;
  (13)声闻地;
  (14)独觉地;
  (15)菩萨地;
  (16)有余依地;
  (17)无余依地。
  此中,初九地系属三乘境,观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证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顺序。此说见于瑜伽师地论卷一至卷五十。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