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9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


2014/9/4    热度:111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29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一     海涛  辑

  1.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

  2.学佛并不能保证我们一辈子都在顺境中,学佛只是让我们能够身在痛苦里,心却不被痛苦所掌控。

  3.透过单纯地接受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世界,学会面对这些逆境,并观察我们怎么面对它。

  4.修行就在我们这个身体。修行不在于我们读了什么书,也不在于我们记得了什么道理,而在于我们能够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是如何为外界所引动,我们的心又是如何因这些引动而起了喜恶的反应。

  5.往内去观察我们自己是佛陀的方法,也是历代禅修者共同秉持的方法。

  6.以生病的身体为老师。

  7.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我们的心,不让它受外在的变化所遮蔽。

  8.错把五蕴的感受当成是主宰,其实那只是短暂的现象,可是我们大多没有这层的观察,很容易就被感受的假相所主宰。

  9.生病的时候,让生病的身体成为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我们迈入新的道路——让心引领我们。

  10.照顾我们的心,让心不会因为身体的舒服与否,就跟着起舞。

  11.心,也像一面反射镜,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心的投射,是我们决定了自己所感受的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真的以我们所认为的面貌存在。

  12.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

  13.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二     海涛  辑

  1.戒、定、慧三者的核心在于智慧:他不是指开悟这个层次的智能,而是指我们在面对人世这实存的经验里面,能够去辨识什么会导致痛苦,什么会导致快乐的因果关系的智慧。

  2.除非我们能如实的去观察所有的因果相互的变化,我们不会发现自心是如何的被蒙蔽,又如何的自我欺骗。

  3.但为什么人们不想要脱离苦,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不想看苦。

  4.因为我们不想看苦,所以不能认知苦,当然就不想脱离苦了。

  5.知道苦的因果循环是让我们愿意修持戒律的根本动力。

  6.戒律的目的,并不是要控制或形塑我们,而是要让我们保持醒觉,在保持觉察力的增长上去持守这个戒律。

  7.犯戒是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强,才会犯戒。

  8.持戒,是帮我们在提升内心的专注力与智慧的开发上,建筑一道保护墙。

  9.唯有对自我内在的有限性能有所觉察,我们才会意识到需要持戒,以保护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10.定——培养专注平静的心。

  11.追求内心的平静,关键不在于要有很好的老师,也不在于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重要的是要懂得训练自己的心。

  12.训练我们的心能够找到合适的修行的场所,也就是所谓的「业处」。

  13.培养专注力的目的是让心能够平静和安定,之后才有能力进一步观察觉知的心。

  14.戒、定、慧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15.在观照自己的心时,不管是什么念头、感受,都得直接面对它们,去看这些痛苦或快乐是怎么生起的,更要去观这些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根源是什么。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三     海涛  辑

  1.在观的过程中,不管念头是什么,觉知的心若是清净,就可以清楚觉察这些念头所引起的感受与反应,念头只是进来然后就离开,心却不会被这些喜恶情绪带着跑。

  2.觉知自己的心,对于所接触的任何状态不执着,可是也不逃避,而是去直接观察。

  3.痛苦烦恼都有它们的家,贪有它的家,烦恼、瞋恨也都有它们的家,你就是观察它们,然后让它慢慢回到它各自的家。这比喻是要告诉我们,对待烦恼不是去讨论应不应该有烦恼,而是能够清清楚楚的看着烦恼来了,让烦恼自己回家去,始终保持「自己做主人」这般的清明。

  4.由于定力和智慧的增强,也会进一步地支持与强化戒行。

  5.戒、定、慧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绝不只是单一命题,或者只是阶梯式的次第。

  6.修行的场所是我们的内心,而非任何其它的事物。

  7.心的特性就是会去抓取对象,这种抓取是一种贪爱,有了贪爱,就会想进一步保持它、拥有它,于是就会对可能失去它、不能掌握它产生恐惧和焦虑。

  8.我们长期顺应着心的这个特性活着,在它的惯性思惟下运作而不自觉。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是活在焦虑、不安与矛盾里,这是由于我们顺着我们的心要去追寻什么、去抓取什么的习惯性导致。

  9.法的价值就是在看到心是无常的,心所抓取的对象也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

  10.如果有永恒不变的事,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夸大性的期待,导致我们希望它永恒不变。

  11.佛陀在帮助我们看到心的特质,期望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

  12.我们的心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不随着惯性反应进入一个惯性的制约历程,我们在当下就可以灭苦。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辑要—四     海涛  辑

  1.知识的累积事实上只是记忆的增加,并不是观察。

  2.佛教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丰富的细微描述,知道这些描述只是记忆,并不是真的知道,唯有透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到这些细微变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

  3.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所产生的痛苦与快乐,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观察,这持续不断地观察以及自我的诚实面对是一种精进。

  4.「放下」——不执着我们任何的思考与感觉,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动,而不执着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连想它就是这样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5.当我们把修行变成一个熟悉的习惯时,心会比较平静,身体的负荷也会比较低,接着就有余力去观察内心的种种想法是如何生灭,并能随时提醒自己放下、不执着。

  6.让我们不住任何执着,只活在当下、活在觉知的观照里。

  7.苦并非绝对的真理,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心可以超越它,获得解脱。

  8.佛教的一个重要世界观,是颠扑不破的因果法则——每项行为都有一个同等与反向的作用力。

  9.佛陀深入实相本质的智慧,让他了解到这个道德的宇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然即是如此运作。

  10.无论是现世受报,或未来世受报,符合因的果报必然会出现。

  11.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导:以恶心思考与行动,忧愁必将随之而至,就像车辙跟在牛车后面一样;以善心思考与行动,快乐亦必随之而至,如影随形,永不分离。

  12.一旦我们放下错误的执着,实相就会呈现出来。由于实相难以言传,因此最适合也最不让人误会的方式,就是留白,别愈描愈黑——这就是「否定方式」的本质。

  13.一切心灵提升都得依赖正见与纯净的行为。

-------------------------------------------------------------------------------------------------------------

更多HT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