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16佛法释疑
2014/9/4   热度:116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16佛法释疑 佛法释疑 —一 海涛 辑 以下常见佛法疑问摘录自丹津?葩默所著之《心湖上的倒影》 问一:如果所有宗教都有相似的戒条,佛教为什么这样特别? 回答:所有宗教都告诉我们不要伤害他人,必须善良、爱他人,他们都告诉我们,想要别人怎么样对待我们,就要以相同方式对待他们。佛教的特点之一,不只教我们爱邻如己,还告诉我们怎样做到,它教我们培养慈悲心的方法。 问二:佛为什永远都是男性? 回答:我心里有个声音说:「佛是男或是女又有什么关系?」他是开悟的众生,他的心已超越男女。很显然的,历代以来有许多卓越不凡的女性,她们的心和佛合一。 藏传佛教当然也有许多女性形象,譬如度母、金刚瑜伽母。以金刚瑜伽母为例,她被视为诸佛之母,她是女性能量的象征。从许多方面来看,佛陀似乎是阴阳合一;许多伟大的喇嘛也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能量,他们是母亲,同时也是父亲。 我确信许多菩萨以女身利益许多众生,但不一定是在藏传佛教的组织里。我认为佛陀是男或女没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心中,他超越了这两者。但是,如果想象女性佛陀对你有帮助,那也很好。 问三:我们都受自己的教育和环境所熏陶,是不是这些造成我们的独特性? 回答: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每个人的独特性来自前世的累积。婴儿并不完全空白地来到人间,当你直视婴儿的眼睛,婴儿已经是一个人了。我们具备所有来自前已和今生的熏染和习气,重点是,要看待这些只是种种的熏染,而不要想这是「我」。 佛法释疑 —二 海涛 辑 问四:我们如何培养对自己的耐心和慈悲? 回答:我们必须了解耐心和慈悲是为了众生,而我们也是众生,因此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耐心和慈悲,对自己的无明、妄想、愚昧、愤怒、贪婪没有耐心和慈悲,我们也不可能以慈悲对待他人。 问五:如何以养育儿女为修行?当我的女儿出生后,我觉得没有办法按照计划修行。人们一直说:「妳的孩子就是妳的修行。」我当然相信这是对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找到教导我正式修行的禅修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呢? 回答:我觉得似乎许多修行方法都可以用来照顾小孩。首先,活在当下,和孩子同在,真正体会这个孩子;还有布施、给予,不只是给予物质的东西(这或许是最不重要的事),而是给出妳的时间、注意力,并修忍辱。妳要付出苦心和奉献,因为妳不能离开孩子,当孩子很吵闹或妳想做其它的事情时,妳不能把他们像猫一样放在门外,忘掉他们,妳全部时间里都有他们,他们永远跟妳在一起,即使他们不在,妳还想着他们。 当然,这其中有爱和慈悲,关心另一个生命超过关心自己。同时,不要执着,学习如何培养开放的空间,让孩子能够成为自主的个体,不要黏附在儿女的身上。妳在孩子身上可以做这许多、许多的修行。 问六:对于那些禅修会呼吸有困难的人,您有什么建议? 回答:如果有人呼吸困难,可能更合适用其它方式的禅修,方法很多。大部分人很容易进入呼吸,但是对一些很紧张的人,即使没有病也没有濒临死亡,专注呼吸让他们很浮动。在这种情况下,做其它种类的观想或专注在其它东西上,像是光等等,会比较合适。 佛法释疑 —三 海涛 辑 问七:如果发怒了,该如何平静自己的心? 回答:有几种方法,传统方式是做慈悲心的观想。这个概念是,我们将一种心情和它相反的心情交换。所以,如果我们对某人发怒,坐下来培养对他的慈悲心。 开始时,我们先培养对自己的慈悲心,然后,当那种温暖的、那种能够接纳愤怒的感觉在心中生起时,你就把这种感觉给予他人。 愤怒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情绪,因为我们通常希望将它驱除。所以,它和欲望以及执着不同,大部分的人如果能够实现自己的欲望,都会很喜欢有欲望。 愤怒会伤害我们,受伤的通常不是我们发怒的对象,而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喜欢它,因为它使我们觉得不舒服,所以希望驱除它。这样也很好,并没有说它不好,但是我们的动机是来自于不喜欢它。 问八:愤怒和自我是什么关系? 回答:愤怒是自我的伟大拥护者之一,它同时也会让自我觉得伟大和可怕。当愤怒在心中生起时,我们应该意识它、认识它,如果可能,不要认同它,不要想这是「我的」愤怒,只要认识它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 然后,如果可能,把它丢下。如果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在真正看见的那个剎那,它会自然而然地转化,然而这需要非常敏锐的观慧。 还有一些对治愤怒的方法,就是提醒自己,对方会这么做是有其因缘的。如果我们考虑他们的背景、教育、想法及动机,就能看清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我们会更清楚愤怒来自哪里,并了解到愤怒不是适当的反应,或许还有更适当的方式,一种比愤怒更好的反应。 佛法释疑 —四 海涛 辑 问九:如何帮助一个非常害怕面对死亡的人? 回答: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死亡,我们是不是还有一口气,谁知道?但是我们将会死去,这是必然的。大部分人从不思考死亡这个问题,直到突然要面对它,所以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尚未处理的混乱关系,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将永远活下去。 如果你有这个伟大的机会,知道自己突然间就要死去了,那么,这是最后一次决定,什么事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念头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情感值得保留什么不必保留的好机会,这是个面对重要和不重要事情的大好机会。 死亡不是一件坏事,我们都会离开这世界,但是,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成长,好好整理人际关系,只有爱,没有执着,真正面对自己,没有遗憾的逝去;觉得自己曾经好好活过,现在离开没有问题,如果我们面对即将死亡的事实。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总免不了一死,只是没有觉察罢了。 如果我们被迫面对这项事实,那么,这是内心大幅转化的绝佳机会。所有人都是这样,刚开始时盲目惊慌,接着深深的懊悔,然后愤怒和怨恨,因为他们就要离开孩子和配偶了。 大部分人觉得活得不够久,多数才四十几岁,觉得还有许多事要做,但是他们最后都克服了这一段,然后可以说:「现在我准备好要离开了,我每天都流一点眼泪,但是,还好。」 佛法释疑 —五 海涛 辑 问十:您对在家人学佛有什么看法? 回答:佛陀说,在家生活的问题是充满了尘土。这是实情,即使动机是最纯净的,还是有工作地点、必须参与的环境,这其中便会有些事情会为其它众生带来困扰,这是娑婆世界的本质。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如果原始动机是为了帮忙和创造更美好的事物,那么众生受苦便是必然的,便是无能为力的。 以农夫的工作为例:农夫耕种食物,随着耕种他会杀死昆虫。他不只喷洒农药,还要犁田,将地底的昆虫翻出,置于表面;再将地面的昆虫搅入地底,这是非常悲哀的。 但是,这不代表农耕是不好的职业。尽量谨慎小心,动机不是要为昆虫带来困扰,而是耕种食物喂养生命;所以,从一个角度看,更高的动机超越了动物被害的事实,而且,已经试着尽量减少伤害众生。 如果你真的对此感觉难过,你可以为所有动物祈祷,希望他们往生善趣。在东方有「放生」法门,我不知道在美国要如何进行,但是在东方,人们购买将被吃掉的活鱼,或是笼里的鸟,然后将牠们放生。 但无论如何,你至少可以经常做一些祷告,或者,你可以请人为所有被杀害的动物做些祈祷。重要在于动机,我们做这事不是为了伤害众生,不因牠们的死而高兴,而是感到遗憾,我们没有漠视牠们的痛苦。
------------------------------------------------------------------------------------------------------------- 更多HT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