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2014/9/3    热度:447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王孺童
  《瑜伽》大论,自玄奘大师译成以来,千余年间,未几能通读贯通者。究其原由,终因卷帙浩繁、名相复杂、义理错综,使学人难捉头绪,亦无下手之处也。
  古来注释之书,以最胜子菩萨之《释》为最古。该《释》以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略述《瑜伽师地论》之造论因缘及十七地名义,为欲探大论奥义之学人必读之书。
  此《释》玄奘大师亲译,窥基之《略纂》、遁伦之《论记》于“本地分”亦皆不敢离《释》而释,足见此《释》之重要。然《略纂》、《论记》虽多引《释》文,但于《释》之结构未多发明。
  余近查唐法成之《瑜伽师地论分门记》,于“五识身相应地等前十二地”全依《释》而造,且对《释》详作科判,使《释》之结构一览无余,实为《释》之不可多得之辅读材料。今将法成之科文划出,配之天干,合于《释》文,显明层次,以利学人。
  甲一、三门之义
  乙一、归敬等门
  丙一、归敬三尊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1]。
  丙二、叹说门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丙三、赞造论门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飡受美音自满足,复为饶益诸世间,等注无穷字花雨,荣润牟尼如意树。[2]
  丙四、赞论功门
  此论殊胜若莲花,犹妙宝藏如大海[3],具显诸乘广大义,善释其文无有遗。
  丙五、造论意门
  于此瑜伽大论中[4],我今随力释少分,为令正法常无尽,利益安乐诸含识。
  乙二、所为门
  今说此论,所为云何?
  丙一、久住并益门
  谓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如来无上法教久住世故。
  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
  丙二、隐不隐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决择,倍兴盛故。
  二为一切有情界中,有种姓者[5],各依自乘,修出世善,得三乘果,出生死故;无种姓者,依人天乘,修世间善,得人天果,脱恶趣故。
  丙三、破无见有见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者或有于多说空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拨无,一切憎背有教,为令随悟诸法有相,解经密意,舍无见故。
  二者复有于多说有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执有,一切厌怖空教,为令随悟,诸法无相,解经密意,舍有见故。
  丙四、成就大小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成就菩萨种姓补特伽罗,唯依大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一切障,修一切善,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他利乐,无休废故。
  二为成就二乘种姓,及无种性补特伽罗,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烦恼障,伏诸盖缠,修自分善,得自乘果,出离三界诸恶趣故。
  丙五、离倒生信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者或有宿习无知犹豫颠倒,执著外道小乘邪教,故于大乘不能信解,为善分别大乘法相,令其信解了达,决定离颠倒故。
  二者复有闻诸契经,种种意趣,甚深难解,其心迷乱,诽毁不信,为善开示,令生信解,饶益彼故。
  丙六、利略广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摄益乐略言论勤修行者,采集众经,广要法义略分别故。
  二为摄益乐广言论勤说法者,于一一法,开示无边差别义故。
  丙七、立正破邪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开显诸法实相,问答决择,立正论故。
  二为灭除一切妄执,问答决择,破邪论故。
  丙八、破增损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显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理有情无,令舍增益损减执故。
  二为显了世间道理,证得胜义法门差别,令修二谛无倒解故。
  丙九、不相违有差别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开阐随转、真实二种理门,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违故。
  二为开阐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种理门,令修观行,有差别故。
  丙十、位果差别门
  复有二缘,故说此论:
  一为示现境界差别,令知诸法自性相状位差别故。
  二为示现修行差别,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别故。
  如是等类所为诸缘,处处经论,种种异说,当知皆是此论所为。
  乙二、所因门
  今说此论,所因云何?
  丙一、明教初兴由
  谓诸有情无始时来,于一切法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起诸烦恼,发有漏业,轮回五趣,受三大苦。如来出世,随其所宜,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实相,令诸有情知一切法。
  丙二、明二宗起由
  丁一、明胜义皆空宗兴由
  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随其种姓,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乐。
  丁二、明唯识中观兴由
  戊一、明造论因
  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
  戊二、叹论功
  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
  丁三、明教所被
  戊一、大
  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
  戊二、小
  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
  如是略说此论所因。
  甲二、释论正文
  乙一、释论题目
  丙一、释瑜伽两字
  今说《瑜伽师地论》者,名义云何?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丁一、教瑜伽[6]
  戊一、略标释
  境瑜伽者,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此境瑜伽,虽通一切,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
  己一、依四种道理明教瑜伽义
  或说诸法四种道理,名为瑜伽,观待作用,法尔证成,总摄一切正道理故。
  己二、依不相应行
  或说二十四不相应行中,一名瑜伽,因果相称,无乖违故。
  此二并如〈决择分〉等,处处广说。
  己三、依杂染净
  或说杂染清净无性名为瑜伽,除违契顺,最为胜故。如《大梵问契经》等说:诸瑜伽师,观无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灭。亦无少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谓于一切杂染无性瑜伽中行,观无少法可令其生及可令灭;及于一切清净无性瑜伽中行,观无少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
  己四、依究竟清净
  或说究竟清净真如名为瑜伽,理中最极一切功德共相应故。如《入楞伽契经》中说。若观真义,除去分别,远离瑕秽,无有能取,亦无所取,无解无缚。尔时在定,当见瑜伽不应疑虑。
  戊三、总结
  大义经中,说从一法增至百法皆名瑜伽,法门虽别,义无违故。
  广义经中,说蕴、界、处、缘起、谛等,皆名瑜伽,摄一切境顺机宜故。
  于如是等诸经论中,说一切境皆名瑜伽,总具四性,顺四法故。
  丁二、行瑜伽
  戊一、略标释
  行瑜伽者,谓一切行更相顺故,称正理故,顺正教故,趣正果故,说名瑜伽。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
  此行瑜伽,虽通诸行,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己一、依正修诸行明瑜伽义
  如辩《瑜伽师地经》中,正修诸行,说名瑜伽,总摄一切相应行故。
  己二、依三十七品
  《月灯经》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说名瑜伽。此于一切顺果行中,最为胜故。
  己四、依三摩地
  于《大分别六处经》中,辨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运道,说名瑜伽。如是止观众行主故。
  《海慧经》中,修三摩地说名瑜伽。住心发行,此最强故。
  己五、依四法
  《显扬论》等,信、欲、方便、精进四法,说名瑜伽。作意、或智、说名、方便,此四通生一切行故。
  己六、依九道
  闻所成地,别辨九道,说名瑜伽。会理除惑,位别胜故。谓世出世,加行无间,解脱胜进,软中上道。
  己七、依对治道
  修所成地,总辨修习诸对治道,说名瑜伽。为乐略者,总说修故。
  己八、依无颠倒智
  有处说缘诸地所摄无颠倒智,名为瑜伽。缘诸地法无颠倒智行中胜故。
  己九、依方便善巧
  有处复说方便善巧或唯方便,名为瑜伽。作意与智发行胜故,或就最初发悟胜故。
  己十、依缘起观
  《功德实性契经》中,说诸缘起观,名为瑜伽。缘起观智于出生死最为要故。
  己十一、依八圣道
  《正行经》中,说正见等八支圣道,名为瑜伽。趣涅槃城此为胜故。
  己十二、依戒定慧
  《毗奈耶经》,说修戒等名曰瑜伽。戒定慧学因中胜故。
  己十三、依世出世道
  《大义经》中,说修一切世、出世行分位差别,皆名瑜伽。正行阶位,相符顺故。
  如是皆说共声闻行,名为瑜伽。通证三乘行中胜故。
  己十四、依空作意
  《慧到彼岸契经》中,说观空作意,名为瑜伽。发起大行,此最胜故。
  如彼经言:菩萨所有大瑜伽者,谓空作意。菩萨由此空作意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乃至能净诸佛土等。
  即彼经中,复说般若波罗蜜多,名胜瑜伽。导大乘行,此殊胜故。如彼经言:菩萨所有诸瑜伽中,慧度瑜伽,最上最胜。广说乃至,是无等等。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为无上瑜伽法故。
  己十五、依无分别空
  余处说此慧度所摄,无分别定,名为瑜伽。能发一切胜功德故。
  己十六、依慧悲双转
  余处复说菩萨所有殊胜慧悲,平等双转,名为瑜伽。能证无住大涅槃故。
  戊三、总结
  如是等说,诸不共行,名为瑜伽。能证无上佛菩提故。
  于如是等诸经论中,说一切行,皆名瑜伽。具上所说四种义故。
  丁三、果瑜伽
  戊一、略标释
  果瑜伽者,谓一切果,更相顺故,合正理故,顺正教故,称正因故,说名瑜伽。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
  己一、总标
  此果瑜伽,虽通诸果,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己二、别释
  庚一、依力无畏等广大功德明果瑜伽
  《分别义经》,说力无畏不共佛法,名曰瑜伽。能伏诸魔,制诸异论,胜余乘故。
  庚二、依无住涅槃
  《殊胜经》中,说佛所证无住涅槃,名为瑜伽。尽未来际,无所住故。
  庚三、依无分别智慧
  《大义经》中,说如来地无分别智,及以大悲,名为瑜伽。自利利他,常无尽故。
  庚四、依佛地功德
  《辨说瑜伽师地经》中,佛地功德,皆名瑜伽。穷于法界,无断尽故。
  庚五、依三乘果德
  《分别三乘功德经》中,三乘果德,名为瑜伽。皆与正理,等相应故。
  庚六、依三身三德
  《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一切果德,不相离故。
  庚七、依有为无为诸功德聚
  《集义论》说,果位所摄,有为无为,诸功德聚,皆是瑜伽。等至究竟,和合位故。
  戊三、总结
  于如是等诸经论中,一切果德,皆名瑜伽。具上义故,如是圣教,亦名瑜伽。称正理故,顺正行故,引正果故,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数数进修,合理顺行,得胜果故。境果圣教,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论瑜伽故,亦名瑜伽。
  如是此论瑜伽两字,尚遍扰动,圣言大海,何况具说?瑜伽师地,恐难受持,故且略说。
  丙二、释师义
  丁一、依闻思等因位明师义
  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
  丁二、依无学果明师义
  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
  丙三、释地义
  丁一、总标
  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
  丁二、别释
  戊一、依境界
  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
  戊二、依所依
  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
  戊三、依所行
  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牛王地。
  戊四、依所摄
  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
  戊五、依十七地
  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
  丁三、总结
  是故说名瑜伽师地。
  丙四、释论义
  丁一、总标
  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
  丁二、别释
  戊一、依有学无学地
  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
  戊二、依无倒说
  或复此论,无倒辩说瑜伽师地,故以为称。如《十地经》。
  戊三、依增长义
  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如水陆花。
  丁三、总结
  由是论名《瑜伽师地》。
  乙二、释论正文
  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
  此论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就初立名,故无有失。又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此中存略,且说十七。
  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瑜伽师地。
  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
  丙一、释本地分
  论曰:“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
  丁一、略释
  戊一、总问
  释曰:初问“云何瑜伽师地”者,总问此论一部宗要。问者先闻诸经所说瑜伽师地,其义未了,故为此问。谓《辨瑜伽师地经》中,数说正修瑜伽师地。《月灯经》中,亦说修习瑜伽师地。如是非一,如前广说。或作论者,先总受请,论体五分,尽在心中,欲为学徒分别解说。自假兴问,为起说因,故问“云何瑜伽师地”。若不尔者,先无略说,无容欻问此地云何。
  又发问者,略有五种:一、不解故问,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故问,五、为欲利乐有情故问。
  今是第五,专为利乐诸有情类,造斯论故。
  戊二、总答
  谓十七地者,总集所说瑜伽师地,略有十七。若广安立,地位无边,一一地中,分位差别,义无边故。
  如是一转,总问、总答。
  论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
  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戊三、征问
  释曰:何缘更问“何等十七”?虽闻总数,未了别名,故复为问。
  戊四、以颂略答
  嗢拖南者,先略颂答,略集地名,施诸学者,名嗢拖南。
  戊五、长行列名
  五识相应者,谓五识身相应地。
  意,谓意地。
  有寻伺等三者,谓有寻有伺等三地。
  三摩地俱者,谓三摩地,俱名三摩呬多地。非者,谓非三摩地,俱名非三摩呬多地。此就一相,且别地名,非尽理说。如是二名,互宽狭故。三摩地名,通定不定,唯在有心。三摩呬多,通有心位及无心位,唯局在定,如后广说。
  如是具三乘者,谓由如是闻等地故,或由如是上诸地故,得具三乘。
  及有余依、无余依地,一一别名,如后广释。
  论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丁二、广解
  释曰:次广列名,重答前问。
  戊五、长行列名
  己一、释五识身相应地名义
  庚一、辩识
  言五识身相应地者,谓眼等根,是眼等识,不共所依,眼等不为余识依故。又是亲依,眼等利钝,识明昧故。又同时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
  由是五识用眼等根,标别其名。犹如麦芽,如鼓声等,故名五识。
  庚二、解身
  由所依根有形碍故,又必不离所依身,故犹如身受,故名为身。又复身者,依义体义,如六识身,六思身等。
  庚三、释相应
  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故名相应。如律中说,王相应论,贼相应论,谓依王贼而兴言论。此亦如是,虽此地中分别多法,五识为主,是故偏说。
  又五识身相应心品,总名相应,于此地中,虽明多法,以心心所胜故别说。
  又相应者,是摄属义。谓此地中,说五识身所摄属法,即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故名相应。
  庚四、说地义
  地如前说,自后诸地,识身相应,随其所应,亦有通者,略故不说。
  己二、释意地名义
  言意地者,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
  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
  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
  相应准前,故略不说。
  又六七八,虽皆同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
  第八持种,心义偏强;第六普遍了别境界,识义偏强,是故不说心地、识地。
  身及相应,略故不说。
  地义如前。
  何缘五识合立一地,说在最初;余识立一,说在第二?
  五识同无,当说分别所缘等业,所说事少,故合立一,说在最初;意地翻此,故别立一,说在第二。
  又以五识同依色根,同缘色境,故合立一;余依无色,所缘不定,故别立一。自性依缘,粗细次第,故说先后。
  又以五识,同现量摄,故合立一,说在最初;余识不定,或现或比,或非量摄,故别立一,说在第二。
  如是二地,自性依缘,助伴作业,合为体故,摄一切法。应知此中,以一切法不离识故,依识起故,识为体故,识最胜故,先依八识,建立二地。如是八识,自性、依、缘、助伴、业等,后当广说。
  己三、四、五、释有寻伺等三地名义
  有寻有伺等三地者,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即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非一刹那,二法相应,一类粗细前后异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义。
  此三就二前后相应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可有寻伺共相应故,名有寻有伺地。
  静虑中间,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定无有寻唯可与伺共相应故,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心心所,前后相续,决定不与寻伺相应,名无寻无伺地。
  若欲界地及初静虑,静虑中间,细心心所,不与寻伺共相应者,及一切色不相应行,诸无为法,不与寻伺共相应故,亦皆说名无寻无伺地。
  故后论言: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及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有义。
  此三就二离欲分位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未离欲,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诸法假者,寻已离欲,伺未离欲,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已离欲,名无寻无伺地。
  若在下地,并已离欲。亦得说名无寻无伺。
  故后论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如实义者。
  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
  静虑中间,有漏无漏诸法,于中无寻唯有伺故,名第二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无有故,名第三地。
  故后论言:此中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色界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无漏有为初静虑定,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
  若就相应及就离欲,建立三地,摄法不尽,亦大杂乱。虽言有寻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门,粗辨地相。于此门中,唯说第二静虑已上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名无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
  后有四门,复异建立,如后当说。
  虽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然唯说彼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必定已离寻伺地欲,不言已离寻伺欲者。下地诸法,亦得说名无寻无伺。若如是者,未离下地寻伺欲者,上地诸法,亦应说名有寻伺等。如是建立,成大杂乱。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己六、释三多摩呬多地名义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有义。此名唯摄一切有心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无心。以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故。
  三摩地者,是别境中心数法故。二无心定,不能等引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尔何故等引地说:此等引地,略有四种: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言静虑者,谓四静虑。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言等持者,谓空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言等至者,谓五现见等至、八胜处等至、十遍处等至、四无色等至、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此无有失。
  二无心定,是等引果,故与其名,实非等引有义。此名通有心位及无心位,所有定体。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离沉掉、戒无悔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名为等引。若无心定,虽不能引殊胜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发故。亦名等引。若尔何故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此无有失。
  颂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实等引非俱,亦是后说等引通无心故。如实义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无心两位俱摄,故名为通。后说无想灭尽定,亦是等引地体故,唯在有漏无漏胜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为局。以后说言唯静虑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对,得作四句。
  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谓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谓定位中。三摩地体,及无想定、灭尽定位,所有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
  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谓除上位所有诸法。
  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
  三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
  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摄一切定位功德。由是总故,偏目地名。
  己七、释非三摩呬多地名义
  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无烦广释。
  如是二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己八、九、释有心无心地名义
  所言有心、无心地者,略就五门,建立差别。
  庚一、就地总说门
  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于此门中,无心睡眠、无心闷绝亦名有心,有七八故。唯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与心相违,名无心地。
  庚二、心乱不乱门
  谓四倒等,所倒乱心,名无心地,失本性故。
  庚三、心生不生门
  谓若缘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若缘不具,彼心不生,名无心地。于此门中,随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无心地。
  庚四、分位建立门
  谓除六位,名有心地。若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名无心地。
  庚五、就真实义门
  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余位由无诸转识故,假名无心,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
  如是二地,诸门差别,进退不定。
  己十、十一、十二、释闻思修三地名义
  闻所成地者,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思所成地者,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修所成地者,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闻谓听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
  思谓思虑,即是思数发生智慧,思择法故。
  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智慧,修对治故。
  从此三种,发生三慧及相应法等,名三地体。三慧广义,如后分别。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为自性,故后论言:“修所成地,亦是有余、无余依地。”
  己十三、释声闻地名义
  庚一、释声闻两字
  声闻地者,谓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庚二、释地义
  如是声闻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声闻地。
  己十四、释独觉地名义
  庚一、明独觉两字
  独觉地者,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
  庚二、明地义
  如是独觉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独觉地。
  己十五、释菩萨地名义
  庚一、释菩萨两字
  菩萨地者,希求大觉,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愿坚猛,长时修证,永出世间,大行大果,故名菩萨。
  庚二、明地义
  如是菩萨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菩萨地。
  三乘大义,后当广辨。
  己十六、释有余依地名义
  有余依地者,谓有余依涅槃地也。
  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种:一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假者,名种性等;二摄受依,谓七摄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三住持依,谓四种食;四流转依,谓四识住十二缘起;五障碍依,谓诸天魔;六苦恼依,谓诸欲界;七适悦依,谓诸定乐;八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今全取一,最后边依。除六摄事,流转障碍,取余一分。
  又此地中,有四寂静:一苦寂静,谓当来苦,毕竟不生;二惑寂静,谓诸烦恼,毕竟不生;三业寂静,谓不造恶,修习诸善;四舍寂静,谓六恒住于六根门,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阿罗汉等,住无学地,具四寂静,有少余依,是故说名有余依地。
  此地即是二乘无学身中,有漏无漏诸法,总为自性如来。虽无真实身心有漏余依,而有变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说名有余依地。
  己十七、释无余依地名义
  无余依地者,谓无余依涅槃地也。
  一切有漏余依皆舍,二乘有为无漏亦舍,如来虽有有为无漏,而无一切有漏余依故,亦说名无余依地。
  于此地中,唯有清净真如所显甚深功德,离诸分别,绝诸戏论,不可说为蕴、界、处等,及人、天等。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所有名相,皆是假说有义。
  此地正用究竟择灭真如无为为性,兼以如来有为无漏功德为性。如来功德,甚深离相,不可说故。不言亦摄五识地等,理实亦摄有义。
  如来有为功德,有余依摄;无为功德,无余依摄。故后论言:“无余依地,五地一分,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独觉及菩萨地。”
  [1] “圣贤众”,《瑜伽师地论略纂》作“贤圣僧”。
  [2] “飡受美音自满足,复为饶益诸世间,等注无穷字花雨,荣润牟尼如意树”,《瑜伽师地论略纂》作“顶礼能见智灯灭,重然法炬照群萌。等注无穷字花雨,荣润牟尼如意树。归赞我本亲教尊,不悋躯命求法者。飡受自满升知足,复遗饶益我等类”。
  [3] “妙”,《瑜伽师地论略纂》作“如”。
  [4] “论”,《瑜伽师地论略纂》作“义”。
  [5] “种姓”,明本作“种性”。下同。
  [6] 案法成将《释》中之“境”,作“教”。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