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法华经》讲座 九


2014/9/4    热度:493   

梁乃崇:《法华经》讲座 九

 

  时间:2012年06月09日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201演讲厅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郭藤辉、梁玉明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祂们都是菩萨,有两万多,一群人做了以下的誓言。

  「『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所谓「异国土」不是在娑婆世界说,是在娑婆世界以外的国土说。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祂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因为这一娑婆世界比较难,人比较差,所以,祂们不是要在娑婆世界说,是要在别的世界去讲《法华经》。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波阇波提与六千比丘尼,大家一起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然后,看着释迦佛。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憍昙弥就是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比丘尼。

  「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世尊晓得她的意思,祂就讲,你好像很忧虑的看着我,是不是以为我不说你的名字,就没有给你授记?祂说,前面已经说过,一切声闻都已经授记完毕。比丘尼是声闻乘,所以,已经授记了。意思是都已经给你授记了,你还在担什么心!祂知道,一定要称她的名,因为祂们的关系不同。世尊一出生,祂的母亲就去世了,所以就是由姨妈养大的,这个关系当然要有一点不一样。

  「今汝欲知记者」你想要知道你授记的状况。

  「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就是跟着祂一起的那些比丘尼都要做法师。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你看!要从声闻乘转成菩萨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祂要在六万八千亿诸佛的法中做大法师,要在这么多佛前,做这么久的大法师之后,才渐渐具备菩萨乘。从这里就知道要转成菩萨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祂做佛的话,名称就是一切众生喜见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些尊号都有。

  「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祂授记完后,其它的,就交给六千个菩萨当中的一个,一个、一个授记下去。

  「尔时,罗?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耶输陀罗心里这么想。

  「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怎么都不把我的名字也提出来授记?其实,祂已包括在里面。但是祂们的关系不同,所以她心里就会这么想,没有说出来,佛就已经知道了。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也是一样要做很长时间的大法师后,渐渐才具备了菩萨的条件,才能够修菩萨道,才能够作佛。

  「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寿无量阿僧祇劫。」祂的佛寿可长了,不像前面所讲的,都是多少个劫,祂是「无量」阿僧祇劫,那就很长了。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祂方国土广宣此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个时候,世尊就看着法会现场的菩萨,有八十万亿那由他。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这些菩萨都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最后只要来下生一次,就要作佛了。

  「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祂们都是只要再来下生一次,就可以成佛的菩萨,这是最高等级的菩萨,再上去就是佛了。

  「而作是念」,祂们心里就想:

  「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祂们心里想,如果世尊特别告知我们要讲这个经,那我们就一定如佛所教导的,来广为宣传、宣说这个《法华经》。祂们只是心里这么想。

  「复作是念」这么想了以后,又想:

  「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可是,佛并没有明讲,没有交代,那我们该怎么办?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这个时候,这些菩萨就恭敬的顺着佛的意思,也想要满自己的愿望。所以就不等祂告示了,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

  「师子吼」,祂们就在佛前,「大声」的发誓。

  「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祂方遥见守护。」祂们就要在这个十方世界,穿梭来穿梭去,要令这些众生都能够书写这些法华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那么,这个都是佛您的威力。

  「惟愿」希望世尊您在灭度以后,就在别的地方、世界,遥见来守护我们。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祂们就说了下面的偈。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广说」就是说《法华经》。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祂们在十方世界穿梭来穿梭去,祂们是这么高等的一个菩萨。可是,在众生的眼里面,祂是跟众生差不多的。不然的话,这些人怎么还会骂祂们,又拿刀、拿杖来对待祂们。当然,人们不会知道祂们是这么高等级的大菩萨,都把祂们看成是一般人一样。所以,祂们穿梭来穿梭去并没有顶着一个大菩萨的光环这样招摇。从众生的眼中看来,根本就是普普通通的众生嘛!我们看到这个,就晓得状况是这样。所以,那些无智的人不知道祂们是大菩萨,会打骂祂们。祂们怎么办?只有忍受。不是应该要防卫、要对抗、要争取公平正义吗?祂们并没有去反抗,只是在忍受。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恶世末法时期的这些比丘,祂们「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实际就是这种状况。

  「或有阿练若」阿练若就是阿兰若,就是清净的修行道场。

  「衲衣在空闲」就是日子过得很空闲。

  「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自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才是真正有道的,对人间祂们是轻视的。

  「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可是,祂们很着重、贪着你的供养多不多。祂跟白衣居士说法,也被这个世界所尊重、恭敬,好像尊重有六通的罗汉。所谓六通,最后一通就是漏尽通。

  「是人怀恶心」可是阿练若这样子的人,心怀不善,祂的心是不善的。

  「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他所想、在意的,就是世俗间的事情,并不是出世间的事情,祂只不过顶着阿练若的名称。阿练若,是一个很高的修行者;清净的修行者。祂这个阿练若是假的,空有其名而已,实际上根本是假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我等」就是那些大菩萨们。假阿练若很喜欢抖出我们的毛病,出我们的糗。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这些比丘其实是什么呢?就是大菩萨。可是看不出来呀!说祂们是贪利养,就是贪供养,说的都是外道的论议。

  「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说祂们在做的这个《法华经》,是祂们自己创的;自己搞出来的,是来骗惑世间人的。

  「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为了求名,那么就来分辨这个《法华经》,这个《法华经》怎么样;那个《法华经》怎么样,在那里议论东议论西的,这种议论就是前面讲的谄曲。这样的议论很复杂,搞来搞去的,这个就是分别世间。

  「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就说祂们是坏蛋。

  「谓是邪见人。」说我们是有邪见的。

  「说外道论议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被人家这么讲,祂们为了对佛的恭敬,所以对这样子恶劣的作为、这样的对待,是忍让的。

  「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虽然被你们这样子轻视的骂,说我们的坏话;但是你们还是佛,所以我还是恭敬。

  「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全部都忍受!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有的人鬼附了身,然后辱骂我们。

  「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我们敬信佛,就穿上这个忍辱的盔铠。那忍辱的盔铠穿上去就是忍受,就是比较好忍受。

  「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不但骂,骂完了还把祂们赶出去。

  「远离于塔寺。」从塔寺中把祂们赶出去。

  「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我是世尊使。」我就是世尊派来的使者。

  「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你看祂们好委屈哦!要讲这么好的佛法《法华经》,给世人听,还要忍受这样子的对待。这就是大菩萨们所说的誓愿。

  所以,我们不要想:这部《法华经》是佛讲的,我要为祂广为宣传,敲锣打鼓。你看,佛都已经给了我这个令箭!我已经拿到证书、招牌了,那么,当然要大大方方、轰轰烈烈的来推广,你们都应该要恭敬、好好来听!不是这样子,反而是这么委屈、这么忍辱的来传这个《法华经》。我是认为这是有非常深的含意,绝对不是我们一般世人所想象的,正好跟我们世人的想法相反。祂是世尊使,也是如来使,就是佛派的使者,佛派的使者推广起来竟是这么可怜。所以这个经典透露了一个,跟我们一般世人非常相反的想法。这样子呈现出:如来使至少比上帝的天使还要大,对不对?人家天使下来,都是那么神气,人们对祂钦佩恭敬。而我们的如来使出现的时候,在恶世里面的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对他钦佩恭敬。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前面这些大菩萨都发了誓愿,要讲这个经了。但要注意一点,那些大菩萨们就是在娑婆世界,并没有到他方世界。更前面那些授记者,祂们都是要到他方世界,到他方世界就可以风风光光的讲《法华经》。这个娑婆世界,因为是五浊恶世,是没有办法风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娑婆世界,所以那些委委曲曲、受尽人家责难的事情,恐怕才是真的。那些风风光光的,反而好像不是真的。从经文看起来,好像是这样。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风风光光,虽然不如意,但是你可以暗自庆幸,你可能就是个大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文殊师利问说,祂们这些大菩萨都要在以后的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说《法华经》,祂们为什么能说这个经,这么困难,还要被人家轻视、受到恶骂,在这种状况下,祂们为什么能够说。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祂们想要说这个经的话,祂们要做到四个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祂们第一个要做到的,是能够安住在菩萨的行处,以及菩萨的亲近处;能够安住在行处和亲近处,那么,就能够说这个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什么是菩萨行处,行处是什么?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猝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这就是安住了菩萨的行处。怎么样一个行处?祂说,菩萨要住在忍辱地,就是忍辱波罗蜜地,前面已经讲过,菩萨说法也会被人家骂来骂去的,祂都要能忍受,这就是忍辱地。

  「柔和善顺」,非常柔软,心很柔和、很善良、很温顺。

  「而不猝暴」,没有火爆气,被人家侮辱了还要没有火爆行为。

  「心亦不惊」,心也不会惊怕。做到这样,就是忍辱。下面还有比较深一点的。

  「又复于法无所行」。你于法没有行,无行才是无为,有行的话就是有为。

  「而观诸法如实相」,观所有的法都是实相。所谓实相,指祂本来就这样。真的就这样,你不用行,你不用去造作。祂本来就是这样,你还要做什么?你要做的话,就是因为祂不是这样,你才要把祂做成这样嘛!而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真实,就是这样呀!而已经这样了,你还做什么。

  「亦不行」,你面对实相的话,你不会要做什么的。你会要做什么的话,就表示那个不合你的意,要把祂做成合你的意,你才去做嘛!「实相」,本来如是,就是这样。就这样了,还需要做吗?不需要做了!所以「亦不行」。

  「不分别」。祂本来就这样,真实的状况,就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好分别的?要分别的话,就会出现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假的,哪一个是对的、错的,哪一个是好的、坏的,这时才有分别。都是真的,如实呈现,就这个样子,你就没有什么好分别了,这里讲得好深哦!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行处就是什么呢?处在实相,就是安住在实相。这里把实相表达得更是清楚了。这样子来看待,你就会了解了。

  我上次有提过一个问题,到底哪一段在讲《法华经》?讲来讲去都没有真正讲到《法华经》。都是讲跟《法华经》有关的一些事情而已。为什么没讲?因为《法华经》不需要讲呀!祂是实相啊,祂就这样呀!所以,没有讲《法华经》,你怎么能够讲?《法华经》就是呈现实相嘛!如果你到这个恶世,就是会被一些恶比丘骂,那也是实相呀!所以才会说忍辱,祂以忍辱来面对,这也就是实相。祂有说什么?祂什么都没有说。

  「于法无所行。」祂没有做什么。所以也没说什么。只是在「观诸法如实相」,这些都是实相。怎么样子可以得到实相?就是你接受祂,你连人家的辱骂,你也接受。当你接受辱骂的时候,不就是在忍辱。其实,忍辱就是接受。而且也没做什么,因为实相不需要你做,祂已经呈现了,祂就是这样。这就是行处。这样子的话,这个行处就深了,就是在讲《法华经》。因为处在行处、安住在菩萨行处,就是在呈现《法华经》,也就是在说《法华经》。所以,祂说要怎么样才能说《法华经》?要安住行处,原来是这么回事。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亲近处又是什么?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

  「梵志」就是婆罗门。

  「尼犍子等」,尼犍子就是当时的一个外道,六个外道里面的一个外道,专门修苦行的一个外道。

  「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祂也不去用世间的语言来美化。说得多好听、多美丽、多理想呀!等等这些外道的事。不亲近、不去靠近哦!我想通常我们不但要亲近,同时自己也要做,不只是亲近还要做。

  「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路伽耶陀」,就是顺着这个世间的法、道里、理论、方法,就是顺着这个世间。

  「逆路伽耶陀者」就是逆这个世间的法。我查到的那个注解,是这么说的。什么是「路伽耶陀」?就像孔老夫子的伦理道德,祂是顺这个世间的一套理论,这个就是「路伽耶陀者」。还有就像墨子的兼爱、非攻,也是顺这个世间的。什么是「逆路伽耶陀」?就像道家的那些主张,要离开这个世间,要清净无为,不入世的,那就是「逆路伽耶陀」,那么就更不能学这个伦理道德了,以后学了这个伦理道德,祂们就不亲近他,也不学这个道理,我看根本连亲近都不亲近。道家的也不亲近,事实上我们不都想亲近吗?这个「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我们都很喜欢的。其实我们都在亲近,这里祂告诉我们不要去亲近。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什么是凶戏?我们不是有很多影片,就是专门演那个凶杀的。这种都不要亲近。

  「相扠」就是互相拳打的。摔角、相扑,不是都很好看吗?相扑是日本的那个相扑。

  「及那罗」,那罗就是搏击、摔角那一类的表演。

  「等种种变现之戏」从这些变化出来的一些好看的花样。

  「又不亲近旃陀罗」,「旃陀罗」就是专门做那种杀生,就是做杀戮工作的人。

  「及畜猪羊鸡狗」,「畜」就是养,养猪的、养羊的、养鸡的、养狗的,都不跟他们亲近。

  「畋猎渔捕诸恶律仪」,打猎的、捕鱼的,也不跟他亲近。

  「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睎望。」就是像这一类的人,祂是不去亲近他,但是,人家会来找他。找上来的话就跟他说法,讲《法华经》。讲是讲,但是不怀希望,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不做期待,但是会跟他讲。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就是也不去亲近,为了求声闻乘的那个比丘、比丘尼以及优婆塞、优婆夷。你是求声闻乘的话,祂就不亲近你。也不跟你问讯。所谓问讯就是打招呼,连招呼都不打,这个叫做不亲近。

  「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如果在一个房里面,或者在经行处。「经行」是一种用散步、用步行在修行的方式。我们在恭敬的时候,就围着,右绕走,那个就是经行。所以,你在房中或者在经行,或者在一个讲堂中,不跟他们搞在一起。

  「不共住止。」不跟他们和在一起。

  「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睎求。」你不跟他在一起,他们来找你,就随宜说法,不抱希望。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你也不要在女人的身体部分做文章,说出能够生欲想的那个相,不取那个相来说法,不做这种事情。

  「亦不乐见。」也不愿意看到这个事情。

  「若入他家」如果到别人的家里。

  「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不跟他们讲话。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我想,不男,大概就是什么人妖之类。还有五种,我不知道,只晓得一种。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去亲近他们,是代表我是亲切的,在情上面是厚实的。去接近了,就变成浅薄的。

  「以为亲厚。」我想,就是在情上面是厚实的。如果那样去亲近的话,在情上是轻薄的。所以,这个亲厚是指情厚或是不轻薄的意思。

  「不独入他家」,独自不到人家的家里去。

  「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如果因为有事情,必须要单独去的话,就一心念佛。心里面想的都是佛,所谓念佛,不是念佛号,是心里面想的都是佛。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如果对女人说法的话,不能露齿笑,也不能把胸部露出来。

  「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就是为了法的话,也不能够去,不可以去靠近。

  「况复余事。」为了法都不可以,那么,其它的更不可以。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不喜欢养一些年轻、年少的弟子、小沙弥、小儿。也不会跟这样子的人去拜同一个师父。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这是第一地的亲近处。

  所谓的「亲近处」,就是你跟谁、怎么样的人靠近,不可以跟怎么样的人靠近。很讲究哦!看起来,这些地方我们现在都没有做到。我想,我们现在到底是比较进步不需要这样,还是精神堕落了?我也搞不太清楚。不过,以现在来看,是严了一点。要做到这样子的话,那个环境倒有一点像回教,那些女生都蒙起脸来,大概就可以做到。尤其像现在的西方欧美国家,不但不蒙起脸来,还想尽办法多露一点。好像在这个环境里面,都没有到亲近处的状况。第一步的亲近处,都没有做到。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要观一切法,所有的原则、规则,一些方法、现象,都空如实相,实相是空的。

  「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观一切法如实相的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如虚空无所有性。」就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

  「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一切法会随因缘而生而有,这些法是从颠倒生出来的。是这么来看一切法。

  「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做到这里就是第二个亲近处,就比较深了。

  在第一个亲近处,就是一些有相的规则,要做的话,比较容易而且有迹可寻。这第二个亲近处,就无迹可循了。这个亲近处,其实,就是你已修到了,才能够观一切法如实相,观一切法不颠倒,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还是会生出来呀!一切法、一切语言,还是会有、会生出来。祂是从因缘而有,从颠倒生出来。

  「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很喜欢观这样子的法相。观一切法,就是观一切法相。能够观到这样子的状况,就是「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这第二级的,应该是更高一级的亲近处,这就比较难啦!我想也不是说这个「第二亲近处」比较难做,两相比较起来,反而是前面那个有相的「初亲近处」,比较好做,比较容易。所以第二个亲近处,就是亲近的实相。前面那个初亲近处,只是说,你不要去亲近那个不好、不可亲近的人。而第二个亲近处,祂是入法相、入法性,是进入实相了,就是亲近了实相。这个,比较深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睎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就是刽子手。)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衒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YIN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毋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这一段祂就是在说,如果你能够安住在行处和亲近处的话,你就能够在这个恶世里面,说这个《法华经》。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说的。所以,要说《法华经》还真的不容易。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前面祂讲有四个法,需要安住四个法,前面讲的是行处、亲近处是第一个法,接下来是讲第二个。

  「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第二个,是你要住在安乐行。什么叫做安乐行?就是你在说话、在读经、在讲解的时候,不说人家或者经典的过错。不说人的过错,也不说那个经典不好,也不去轻慢诸余法师。其它也有法师在说、在讲法,不去批评、不去说人家不好。也不说所有其它人的好恶长短,不说他们什么比较擅长,什么比较不擅长,都不讲别人的这些事情。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对于声闻乘修行者,不会指名道姓的说,他什么地方不好。也不会说他多棒、多好。对于声闻人,好坏都不讲。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不会去生起埋怨、或嫌弃谁的心。那个嫌弃、嫌恶、埋怨的心都不起。「善修如是安乐心」,你做到这样子,以后你讲《法华经》,你的听众都会顺你的意。如果有什么人,问你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你也不要用那个小乘的说法来回答,而要以大乘的解说法来回答。那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一切种智。这里就是在说一件事情,如果会遇到很多不顺的事情,那应该都是跟你造的业有关啦!祂这里说安乐行,不讲人家坏话,什么都不批评,你就没有造业。所以,来听你说《法华经》的人,他就不会来跟你捣蛋了。因为你自己都没有业嘛!所以能安乐行,其实就是不造业行。不要造那些恶业,讲经的时候,就不会遇到不顺你的那些业报。你不去造那些恶报,来听经的人都会顺你的意。讲不讲经有什么重要、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还是消业,不要造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睎望

  这是重点哦!因为我们讲经的人,也要吃饭、睡觉,所以,在讲经的时候,心里面都会考虑怎么样讲才会有收入,会顾虑这些,祂的意思是这些想都不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这些想都不去想。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现场问答】

  问:在无法分辨外道与非外道时,如何选择亲近与不亲近。

  答:如果你没有办法分辨,当然没有办法选择。所以,什么是外道?什么不是外道,要学会分辨。这个外道和非外道的分辨,有深有浅。你至少要会分辨浅的。譬如说,我们要知道佛讲的就不是外道,佛说的经典,那就不是外道。不是佛说的,至少我们知道,譬如科学,它就是外道。佛教的经典里面,特别指出的那些六师外道,就是外道,至少你这个地方你要会分辨。如果这个你也不会分,当然没有办法选择了。要亲近还是不亲近,当然是没办法的。

  问:为何不亲近,就是厚实?

  答:不是,这个问题不对。是不亲近那些五种不男不女的那种,你不去接近五种不男,祂指的是不去亲近那五种不男或者不去亲近那个女神。当然,这个指的是男的,男性的菩萨。当然,他在世间不见得挂上一个菩萨名字或一个光环,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修行者,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就是优婆塞、优婆夷,都可以。你如果是一个平常的男性修行者,你不去亲近那些人妖,这代表什么呢?祂说这就是亲厚。我把它解释为这个叫厚情,这个人的感情是亲厚,就是情厚。反之,你去靠近那些人,你很喜欢、很有兴趣去接近那五不男的话,你的情是薄的,所以才说是轻薄,不是浅薄。你看!像这种都不动心、不去靠近的人,你会觉得这个人比较稳重、厚实。对那些人妖显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不是轻薄吗?这很明显嘛!对这些不闻不问,也不想谈,都不重视的人,就是一个稳重厚实的人。你会觉得这种人,他在感情上是稳重厚实的。对那个好有兴趣、叽叽喳喳的,都是小鬼头,就是一个轻薄的人嘛!

  问:佛教徒可以养狗吗?

  答:祂这边说养狗、养鸡、养什么的那些人,我们都不去接近,自己更不会养狗。如果我们泛指佛教徒的话,那我要说可以养。你要养就养,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是要讲《法华经》的人,准备在这个世间讲这个《法华经》的人,就不可以。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所谓的不可以,就是如果你这样子做的话,你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你的《法华经》里面可能会遇到麻烦,不能很安稳的讲《法华经》。为了让你讲《法华经》能够顺利,最好不要养狗。如果你养了,当你讲经的时候,也许有些人就要像狗一样咬你。你的听众里面就有这样子的危险。

  问:地藏菩萨有养一只狗,这表示祂与《法华经》有违背吗?

  答:嗯!应该不是。因为祂讲《地藏经》;祂没有讲《法华经》。这边讲的是,那个讲《法华经》的那个菩萨。地藏菩萨祂没有讲《法华经》,祂讲《地藏经》,《地藏经》就没有这个限制。

  问:《安乐行品》中的大菩萨,可以结婚吗?

  答:可以。这里,没有说祂不可以结婚。但是祂要结婚,找对象的时候,祂就要谨慎一点,不要太招摇,有些人大张旗鼓的宣称,祂要相亲了,结婚典礼也搞得轰轰烈烈,这个大概不适合。结婚,我认为是可以的。

  问:大菩萨一定是男的吗?

  答:不一定,也会是女的。不过,这边说的时候,祂是以男性的角度来说的,只是这样子而已,并不是说,一定是男的。

  问:「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中的「不出、不起,无碍、无障」是什么意思?

  答:什么意思?就是不出、不起,无名、无碍、无障呀!就这样而已。这算是第二亲近处,这边祂主要是说,祂能够看到一切法相,是祂看到了那些法相的「不出、不起,无碍、无障」,祂看到了很多啦!譬如说祂也看到了一切语言道断。祂也看出祂是不出的、不起的、无名的、无相的。就是,祂看到那个法相里面的这个部分,祂的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无障、无碍。不止呀!还有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通常我们观到法相,祂是有相,有东西的,是有事情的呀!但是,祂从那个有相、有事情的那个里面,看到了没有,看到了什么都没有,是这个意思。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