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皈依的真义
2014/9/4   热度:273
梁乃崇:皈依的真义 皈依真义(一) 梁乃崇教授 -------------------------------------------------------------------------------- 华藏祖师开示—— 皈者,皈元义、汇归法界义。依者,依、止、住,即依般若波罗密多之法而止息妄念义,即返妄归真是也。由见、闻、思修外缘而发心皈依常住三宝,由本觉内熏,始觉复发,而皈依自性三宝,是为内因。外修内熏,皈依常住三宝,依其所止,返妄归真,而复显自性三宝;再进一步,于自性三宝,依其所止,而悟证无上菩提,是为究竟。 上述四皈依亦即一心三观心法,兹略述其义于下: 皈依师——师者,菩提心体 住世——圆觉一心 出世——真如一心 皈依佛——佛者,菩提心性——定慧均等,止观合一——中观。 皈依法——法者,菩提心智——属定——亦即空观。 皈依僧——僧者,菩提心用——属慧——亦即假观。 -------------------------------------------------------------------------------- 皈依的真义 今天我要讲的是「皈依」的真义。当然「皈依」的真义内容很多,但我只讲几个重点。 华藏祖师的开示录里有「皈依真义」,我们就先看「四皈依」这一部份,而且只讲「皈依」的意思。我们不讲俗义的「皈依」,只就真义上来讲:「皈依」的真义是什么? 「皈」就是「归元」,也就是要「汇归法界」,或者是「汇归毗卢性海」。如果我们能够归元,或者能够汇归毗卢性海、汇归法界,就是「皈」的真义。那「依」的意思是什么?是「依其所止而息妄念」,就是依佛所教的这个方法,把妄念息掉,也就是停息自己的一切妄想。所以「皈依」就是「归元」、「汇归法界」,并且把妄念止息掉。 平常我们念「南无咕噜啤」,或者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释迦牟尼佛」,这个「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若把「皈依」解错了,会影响整个修行的结果。如果皈依就是听命于「佛」,那就错了。尤其是皈依了一个师父,就要听命于他,这就更错了;这一错,修行也跟着错,当然不可能修成。我们如果想修成,一定要了解这个「皈依」真正的意义。 那么在世间的上师、佛、法、僧,在「皈依」中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是外缘,可以给我们一个学佛的机会和缘份,而不是听命于他们。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自心中的上师、自心中的佛、自心中的法和自心中的僧宝。 所以「皈依」的真义是什么?也就是皈依「自性三宝」——在自己心中的,不是外面的。如果依照这个皈依的真义来修行,即使没有读过任何的佛经、没有看过任何的法本,而只是把握这个真义,一样可以修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弄错会走错路。因为我们习惯上都会想要找一个依靠,一旦找到了,就会让人一头栽进依赖的陷阱里,不容易回头。 华藏祖师的《发菩提心义诀》里面也讲了一些关于「依」的原则,请看下面这一段文字:「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请参考《圆觉之友》第十二期「发菩提心义诀讲义」) 各位特别要注意,「四依法」里面提到要「依法不依人」。譬如说,你跟一位老师或者是一位师父学佛,不是要跟随这位老师、这位师父,而是要跟随他讲的方法佛法来止息妄念。如果只是跟随某一个人,盲从地摇旗吶喊,根本与修行无关,决不可能成道! 再来讲「依义不依语」,一个法总是要用文字、语言来说明。所以我们面对法时,要怎么办呢?不是死守着那些文字、语言为教条,而是要依据它所表示的「意义」来修行,来止息妄念。 第三个「依智不依识」,对于一个法我们要去了解它的意义,要用什么心去了解呢?我们要用「智」去了解,不可以用「识」。 什么是「智」呢?「无分别心」是「智」,「分别心」则是「识」。我们只可以依「智」,不可以依「识」。也就是对于佛所说的法,我们先用识心去了解,但这不够好。初步不会用「智」的时候,我们只好先用识心去了解;以后若能用「智」,也就是用「无分别心」去了解的时候,就必须依照无分别心去了解。因为用识心的了解是有误的,所得到的意义是不正确的,一定要用无分别心所了解的意义才是对的,才是真正的意义。 接下来讲「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在了解佛法的时候,已经用「无分别心」去了解了,但这里面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就是说,我们了解佛法要有一个究竟、彻底的了解(了义),而不要不彻底、不够究竟的了解(不了义)。所以我们学佛不但要以无分别心去了解,还要做非常彻底而够深度的了解。在对佛法不同层次的解释中,「四依法」告诉我们了解佛法要到那个最深的层次——「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做到这样的深度,才够彻底。 它接着又说:「『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所谓「依识入地狱」,就是说若用分别心来了解佛法,所得到的解释不能使我们断生灭;而落入生灭轮回,总有机会要堕入地狱道的。明白这个道理,学佛就差不多啦!就接近了!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就必须先懂得这个「皈依」真正的意思。 讲到这里,我再回头说明一下什么叫做「识」,什么叫做「智」。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有分别,就是有差别,譬如说有是非、有善恶,一旦有这些差别,就是「分别」。而分别是「识」,不分别才是「智」。「依识染」,如果依照这个有分别的识心去做,就是有染;有染就是会沾上脏的东西,会被脏的东西所污染。「依智净」,依照无分别的心,就是所谓的清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染的话,就会生死轮回;如果一清净,心中无一法可得,连「佛」都没有——就是交待了我们的心。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依照无分别心,不可以依照分别心。 以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这个「四依法」是一层一层深入地解释、深入地皈依。第一层,先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再深一层,就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这都是面对佛法时应有的态度;再来又叮嘱说要「依智不依识」;再进一层,在智里面还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层一层的深度,在我们修行里面非常重要,也就是在皈依里面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前面所讲「皈依」的意思,就可以晓得,如果我们把它解释成皈依那一位师父、皈依那一个人,这个解释就已经不合弥勒菩萨所说的「四依法」里面的「依法不依人」了。 我们又要注意,这里要皈依的是皈依「自性三宝」,也就是恢复我们心中的佛性,即把自心中佛性显发出来,恢复本来面目,或者说唤醒佛性。事实上,这也就是「四依法」里面的「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智」本身就是各位心中的自性三宝。所以要恢复的是自性三宝,也就是「依智不依识」。 如此一来,外缘的师父、外缘的佛、外缘的法和外缘的僧,是不是就没有地位了呢?不是的,仍是有地位的。他的重要性就是来接引你,帮助你恢复自心中的佛法僧三宝。如果你把他们当作听命的对象,而盲目地顺从,这不是佛所希望的方式。佛不希望他的佛子——就是信仰他、学他的这些人,把「皈依」的意思解错,所以特别又警告佛子:「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 可是,我们要注意,虽然有很多人也在讲佛法,也在讲皈依,然而因为他的无分别心并没有显现,所以讲的时候经常讲错,甚至一开始就把意思讲歪了。他所讲的都是依照识心的解释,他自己弄错了,所以跟着他学的人也弄错了,这一点是要特别特别注意的。关于「皈依」就讲到这里,各位对「皈依」的意思有什么要特别问清楚的,现在可以提出来。 问:刚才您提到即使面对世间法时也要「依义不依语」,可不可以请您开示一下。 答:我们面对世间法时,当然也是这样的。譬如说我们在处理世间法的时候,有些条文,比如法律的条文好了,我们不能够把这些条文死死的只是按照文字来解释,那样常常解不通,都要就意义上来解。即使是世间法都如此,何况是佛法? 【编者的话】 「皈依」是吾人修行历程中一项重要的功课,惜其真义渐无人知,影响所及,许多人学佛伊始即向外驰求,偏离正道而不自知。故编者特将 华藏祖师与梁乃崇教授以前对「皈依」的开示一并刊出,供读者参考。因两篇文字较为简略,所以又将梁教授民国八十五年(西元一九九六)夏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圆智精舍讲述「皈依的真义」一文附刊于后(见下页),请大家拿来参照,可有更完整的了解。 资料记录-姚介和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