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
2014/9/3   热度:428
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陈清香
页次:71-97
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9月)
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
一.净土变相的源流
佛教虽是发源于印度,但是有某些东传的大乘佛法,却已在印度
绝迹,甚至找不到丝毫的根源,例如净土思想及其美术创作便是其中
之一。
净土思想在中国的流传,不但时间久远,而且还影响到东邻的韩
国及日本,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更是数量豊富而造形壮观。然而在
印度早期的遗迹中,却没有找到类似净土变的作品。即使法显、玄奘
、义净等人,当年旅行印度时,也只见到释迦牟尼佛、过去佛、弥勒
菩萨、观世音菩萨等造像,而未说见到阿弥陀佛像。甚至今日在南传
的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境内,也都没有净土变的历
史遗迹。
就净土经典的流传而言,原始的佛教经典,无论南传或北传均不
见有阿弥陀佛的记载。而中国初期有关西方极乐世界信仰的重要经典
,大都是在三、四世纪之际译成于月支或西域沙门手中,这些经典很
可能在二世纪时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提倡佛法时形成的,因一般学者
都认为大多数的大乘经典是由迦湿弥罗或尼泊尔地方出现的。
在中国流行的三大净土其中之一的阿弥陀净土之信仰,一般也都
认为是成立于西北印度或中亚一带,有关阿弥陀佛思想的来源,近代
学者有二派不同的说法,一是主张来自波斯,因西北印度一带地近波
斯,波斯人信仰祅教,祅教崇拜火或光明之神。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光
之含义便是吸收祅教教义(注1)。另一派学者,则主张阿弥陀佛思想应
源于印度吠陀神话或印度佛教神话而来(注2)。
无论是持源于外来或内部等不同的说法,学者却一致认为净土思
想或阿弥陀佛的信仰成立于二世纪的西北印度一带。至于反映在美术
品上的净土变相,也可以在古犍陀罗地方找到一些例证,如二、三世
纪所制作的带着浓厚希腊罗马作风的大理石雕像中,有不少是「舍卫
城神变」(图1-2)或佛说法图的题材,内所雕的往往是佛像坐在由池
海长出的盛开莲花之上,其四周围还雕了无数的人物(可能是菩萨或
比丘或供养人),此种布局严密,景物众多的石碑像,应是后代净土
变相的祖形(注3)。
此种类似净土变的艺品,虽没有出现于印度早期的遗迹,但是净
土变相中的莲花化生图,或莲花座的式样,却有某些蛛丝马迹可寻,
例如制作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印度巴尔户特(Bharhut)佛塔石柱遗迹
中,可发现到不少由莲花心中长出的人像(图3),或是在莲花中的
吉祥天女。
又如刻于前一世纪的珊奇(Sanchi)佛塔第一塔东门正面的石柱
上第二、三横梁中间,刻了一幅由二头象灌水,半跏垂一足坐于莲
花上的女神(图4),巴尔户特佛塔也有类似的题材。一般认为那是
吉祥天女,其莲花座的式样,与后代阿弥陀佛莲花座,必有密切的关
系。此吉祥天女也可认定为婆罗门教中的莲花女神,后来被佛教吸收
为护法神者。
由这个例证,推断阿弥陀佛或净土信仰的源流,似乎源自印度本
土思想之说,较合理些。
莲花化生的美术例证,在中亚西域和中原也可以找到,大谷光瑞
探险队在和阗地方取回了不少五世纪的陶塑像,有些造形是在一朵盛
开的莲花中,长出了人像(图5)、也有是在盛开莲花之上塑上佛坐像
等(注4)。
另外在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南壁也有化生图浮雕(图6),图分三
段,下段刻一天人自莲花中化生的瞬间,中段刻天人不久斜着身子向
上浮起,然后最上段刻天人握住枝叶之物,如穿天衣一般飞上空中。
云冈十八窟是昙曜经营的最初五大窟之一,约开凿于文成帝和平年间
(460-465A.D.)是五世纪时的作品。
莲花化生图,虽不是净土变相,但却和净土变关系密切,是净土
变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莲花化生图的东传,也意会着净土变的
入华。
二.净土经典的流传
净土思想与净土美术虽源于北印度与中亚一带,但流传到中国,
形成变相者,是四世纪以后的事。在中国流行的净土变相,计有三类
:一、为西方净土变相,是依《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等内容所创作的极乐世界,亦称阿弥陀净土变相、或观经
变相等。其次为药师净土变相,是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内容
所创作的净琉璃世界,亦即东方净土,其教主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左
右□称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三者为弥勒净土,亦称兜率内院,是依
《弥勒上生经》等内容而创作的变相。
不过三类净土变相中,流传最普遍,最长久者,还是阿弥陀佛的
净土变相。
阿弥陀佛的净土变相的创作,与净土经典的翻译与流布,有很深
切的关系。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为:东汉灵帝时,支娄迦谶所译《般
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曹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
、西晋支谦所译《大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等
等。由于这些经典的翻译流通,可知中国的净土思想早在三世纪时便
流布了。
东晋高僧慧远于太元六年入江西庐山,建东林精舍,为净土教开
宗,阐扬净土思想。又于元兴元年(402A.D.)与刘遗民。雷次宗等
一百二十三人于般若台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提倡修念
佛三昧,净土教于是大兴。
净土教的兴盛,更有助于净土美术的创作。不过两晋时的作品,
仅止于造立无量寿相,或再加二□侍菩萨吧了。依文献所载最早造无
量寿像为沙门竺道邻于兴宁中(363-365A.D.)所造(注5)。慧远在
庐山结白莲社时,亦早有无量寿像。而戴逵花了三年所造的无量寿挟
侍菩萨像(注6),更是远近闻名。可知在东晋时造立无量寿相,已相
当普遍,但还未闻作净土变相者。
宣扬净土思想的经典,虽已有如上述者,但是真正影响到净土变
相的创作,还是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
三经为主,在这三部经典中,最后的观经未译出以前,净土美术只是
依前二部经的内容而画造。
三、万佛寺元嘉二年铭净土变浮雕
《观无量寿佛经》于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A.D.)由西域高僧□
良耶舍(Kalayasas)所译成。对于南北朝以后净土思想的宣扬,以及
净土美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代,遍布南北各地的石窟寺院内,阿弥陀佛像已相当普
遍,虽然文献并未载有净土变相之造作。但是在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
的佛像群中,却发现了一块刻有南朝刘宋元嘉二年造像铭的净土变相
浮雕(注7),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有记年铭的净土变。(图7)
这件浮雕净土变,上半部已损毁,看不到阿弥陀佛,只剩下宝池
长着莲花,及二个类似菩萨的人头,因系残片,无法看出全面的布局
。与这件浮雕一齐出土的,还有无量寿像石碑,也有经变故事的浮雕
(有可能是净土变)。虽然这件净土变浮雕和无量寿像石碑均制作于
元嘉年间,当时观经已译出,但是从残像看来,那不是依观经刻造的
观经变相。
次于万佛寺出土的净土变残像,而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净土变相
,则应属于麦积山石窟第一二七窟北魏净土变相壁画。
四、麦积山北魏西方净土变壁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一二七窟,一名壁画窟,是麦积山现存洞窟中,
保存北魏壁画最多,内容最豊富,也是最完美的一窟。窟内西壁宽四
公尺,横一、五五公尺,上部画巨幅「西方净土变」,是我国现存最
早、最大,也是最完备的一幅净土变。依据张学荣的描述曰:「尽管
整个画面也有剥落、变色和模糊不清之处,但不论是画内的建筑,树
木或是人物、莲花等,均有迹可寻,色彩也较清晰。整个画面,以阿
弥陀佛为中心,上绘殿堂宝盖,下设高台,栏楯,两旁高楼对峙,大
树参天。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左有大势圣,右立观世音,分别
侍立在两边的数十身罗汉弟子,或双手合十作礼敬状,或手托供品恭
身侍立。台下正中,置饰有华盖的巨型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正在击鼓
。另有两个伎乐天人弯腰舒袖起舞。在台前两旁,还各有四人正坐在
地面上奏乐。僧众云集,歌舞升平,一派「极乐世界」景象(注8)。
由这段描述再印证于图中的布局(图8),那左右对称的众多景
物和人物,一坐佛紧临着二立菩萨的式样,以及着宽膊长袖的汉式服
饰等,那确实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完整的净土变,属于阿弥陀经系统的
净土变,和下述的南向堂山阿弥陀净土变相似。
这个石窟属于北魏晚期,也有人断为西魏窟(注9),可以代表中
国最早期的净土变。仅次于此壁画者,则为南向堂山北齐浮雕阿弥陀
净土变(注10)。
五、南向堂山北齐阿弥陀净土变
河北省邯郸市南向堂山第二窟前壁上部,有浮雕阿弥陀净土变相
一幅(图9)长三三四、五公分,宽一五八、九公分,是北齐时代的
作品,现存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Free Gallery)。
此浮雕正中刻结跏趺坐的阿弥陀佛,他坐在一颗由莲池长出的盛
开莲花,一手作说法式,头上有光轮,顶上有华盖。他的四周除了左
右前方的□侍菩萨之外,另有无数或坐或立或跪于莲花上的圣众,也
有莲花化生的童子。另外在天盖之上还有无数的化佛。浮雕的左右端
还雕有两幢高高的宝楼阁,很是华丽。
这件北齐时代的净土变相,应属于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系统的变
相。但两旁所刻的宝楼阁,却可能受到《观经》内容的影响,为唐代
观经变相的雏形。而就造形而言,此浮雕并不类似北齐以后流行的五
通曼陀罗,亦即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
北齐流行的五通曼陀罗,据云来自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图写
,汉明帝时曾到中国,但不甚流广。隋文帝时,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
法师所,得此一本,遂广为图写(注11),北齐画工曹仲达也曾模写其
像于诸寺壁。又齐隋之际的僧慧海,生平以净土为期,曾从齐州僧道
诠处,得五通菩萨之图写无量寿像而模画之,愿生净土(注12)。
六、莫高窟隋代阿弥陀净土变
虽然现存于敦煌莫高窟隋代净土变中,大都属于弥勒净土变,或
一般的说法图,但是第三九三窟壁画则属于阿弥陀净土变(注13)。
这一壁净土变,沿袭敦煌北朝时代的说法图式样,在一片池海中
,一佛二菩萨端坐在大莲花之上,池中正有莲花,化生童子、鸟类等
,三尊像的背景则衬以较小型的三尊像及花树、飞天、华盖等等。总
计图中出现了五组的三尊像,它是否就是北齐以来流行的「五通曼陀
罗」呢?「五通曼陀罗」又是怎样的式样呢?日籍学者大都认为今存
敦煌莫高窟三三二窟的净土变相所呈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为五通曼陀
罗,因其式样在现存的净土变中是相当稀有而珍贵的。
七、莫高窟初唐净土变相
入唐以后,由于南北朝所译的净土经典,已经普遍流传,又加道
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等诸大师的相次宣论、诸家大德亦竞相
著作,阐明净土教义。尤其是善导大师提倡净土最力,他一生写《弥
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铺,影响甚深。而自西域取经归来的
玄奘大师也译出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书,净土思想既如风起云
涌,影响所及,无量寿相及净土变相的美术创作,也就犹如雨后春笋
,勃然而兴了。
净土变相既已流行,但是所画的式样究竟何种?善导大师少年出
家时,见西方变相图,大受感动,很早发愿期生净土。可知善导之前
已流行一种净土变,这种净土变可能是北齐以来流行的那种五通曼陀
罗。而中印度阇那达磨来朝中国时,所□持的阿弥陀佛及二十五菩萨
图(注14),也可能是同一式样。
在敦煌莫高窟百余壁西方极乐世界图中,绝大多数是属于依《观
无量寿佛经》而制作的,但是初唐时代的第三三二窟内的净土变相,
却有相当不同的布局,日籍一般学者认为那就是自北齐以来,流行的
五通曼陀罗。
●以宝池为中心的一佛五十菩萨图
敦煌莫高窟第三三二窟,内有武周圣历元年(698 A.D.)所刻的
「唐李怀让重修莫高窟龛碑」, 故可确定此窟开窟于武则天时代,其
东壁有西方净土变一幅(图 11 ),全图画在一片莲花池海中, 阿弥
陀佛坐在一颗由莲花池生起的大莲花座上, 手作说法式,身着通肩式
印度僧服,背光装饰甚华丽,顶上有华盖。 两旁的□侍观音势至菩萨
, 则作立姿,立于稍小莲花座上,其花冠天衣裙裳具呈一般初唐时代
的华美风格。
莲池中除了一坐佛二立菩萨之外,另有无数菩萨或跪或坐于池中
的莲花之上,如此构成所谓的一佛五十菩萨图,应是北齐以来流行的
一佛五十菩萨图,也是日后流行的净土变相之最原始式样。 这种原始
式样应是依《无量寿经》所描写的内容而作绘的。
依经文内容, 在西方净土中最重要的场所便是莲池,也是净土行
者往生之处, 在莲池中的莲华之上,往生者必须舍弃一切,而直接坐
在莲花之上, 故此图中除了画一佛五十菩萨图之外,还画了三个化生
童子, 此三童子有二个是被包在透明而未开的莲花之内,此应是无量
寿经所说的「胎生」(注15),是三辈之中的下辈, 至于未包在莲花
之化生童子则属于中辈,而五十菩萨则属上辈(注16)。
在图中没有宝树、宝楼、也没有舞乐队,只是画极乐国的宝池为
主题而已, 池面上很静,波纹以墨线条表现之,池中的莲花及花上的
佛菩萨,化生童子等,均生动而写实。 从阿弥陀佛的衣着,及多数菩
萨的跪坐姿势看来,此画有浓厚的西域风格。
初唐时代有名画家尉迟乙僧,曾在洛阳大云寺之佛殿画净土变相
。尉迟乙僧是于阗国(khotan)人,父亲跋质那,隋代来中国,父子
均善画外国人及佛像,时人称其父跋质那为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注17)。
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尚藏有一幅题款为尉迟乙僧画的人物像,造形不似
中原人。
前述于阗国出土的陶塑像中,有莲花化生人物像,是五世纪时代
作品,可知于阗国应早已流行有关净土美术制作,尉迟乙僧现从于阗
来,所画的净土变必有于阗国的作风。 乙僧在贞观年间被推荐给唐太
宗, 在朝廷的奖励下,乙僧的西域作风之变相画,必很快流行天下。
是故敦煌三三二窟净土变之呈现西域画风,是必然的了。
●以宝池为中心的阿弥陀净土变相
敦煌莫高窟第二二○窟南壁,有贞观十六年(642 A.D.)翟玄迈
的造像记,这是莫高窟已知的唐代最早的造像记(注18)。
窟中南壁有净土变相一壁(图12),全图是由中景的宝池和左右
楼阁段,前景的舞乐段,后景的楼阁和虚空段等,三段组成的。中景
的宝池正中阿弥陀佛坐在盛开的莲花上, 两旁的观世音、大势至二□
侍菩萨则立在莲花上,其左右两端是以圆桥相接的宝楼阁。 前景则是
一群或坐或立的化生菩萨群, 正在嵌花装饰的舞台上舞蹈着、奏乐着
。后景的虚空和楼阁,和中景的楼阁是相连的。
此图的中景正中的部分,其构图造形,与三三二窟以宝池为中心
之式样,其佛菩萨的华盖、光背、造形、坐立姿十分类似,佛座前莲
池上的被包围在透明花瓣的化生童子也更相似。可知此图很可能是依
北齐以来的一佛五十菩萨式样为基础,再发展出增加舞乐队、楼阁段
、虚空段等完成的。
此图本是以《无量寿经》为基础的净土变,但在图中有些化生童
子是画在盛开的莲花之上, 此似是依观经所述的九品往生者(注19) ,
而在舞乐段和宝池相连的平台上所画的鸟,则应是《阿弥陀经》所述的: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
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因此, 山本兴二教授便认为此图已融和了《无量寿经》、《阿弥
陀经》、《观经》的内容而完成的(注20)。
八、莫高窟盛唐净土变相
到了盛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也是净土变相创作的完成期
, 在张彦远所记载的唐代两京寺壁的题材中,有关净土变者为数甚多
, 而且都是当时的名画家的手笔,除了前述的尉迟乙僧在洛阳大云寺
佛殿画净土变之外,其它如:
洛阳敬爱寺大殿西壁有赵武端所描之西方佛会、刘阿祖所描之十
六观、东禅院内之东壁有苏思忠所画西方变、洛阳昭成寺香炉两头有
程逊所画净土变。长安光宅寺东菩提院内有尹琳所描西方变、同寺净
土院小殿内西壁有吴道玄所画西方变、长安云花寺小佛殿有赵武端所
画净土变、 长安安国寺大佛殿内壁有吴道玄所画西方变、长安赵景公
寺三阶院四廊有范长寿所画西方变(注21)。
从这些净土变、西方变、十六观等题材的流行,可知进入盛唐以
后,净土变相的创作已兴起另一种属于观无量寿佛经系统的净土变相
,已大为流行,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景象壮观,充分表现出盛唐国
势的恢宏博大、富庶豪奢。
不过除了观经变相之外, 初唐时流行的阿弥陀经净土变,仍有部
分沿袭下来,莫高窟第三二○窟净土变就是一例。
●莫高窟三二○窟盛唐阿弥陀净土变
莫高窟第三二○窟净土变(图 13 ), 阿弥陀佛居正中结跏趺坐
,手作说法式,其顶上有华盖,旁有树叶,左右角有飞天为侧。 阿弥
陀佛两旁周围是菩萨圣众, 但□侍菩萨的正面部份在一九二四年,被
美国华尔纳( L.Warner )劫走,而露出壁底。
此图前景是一大莲花宝池,在水波中长出了朵朵莲花,花上有无
数化生童子,正中有天人正舞蹈。
此图同样的没有宝楼阁、宝宫殿,和三三二窟的「一佛五十菩萨
图」的布局也不相同, 图中没有在外缘部分画故事的缘起,却画了很
多正坐在莲花说法的佛像, 也画了很多莲花苞和莲叶,也有站在莲花
上的的化生童子, 既有装饰的效果,亦表现了《阿弥陀佛经》所称的
:
「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
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此图因上端画了一些树叶,故有人订为树下说法图,和初唐的五
七窟「树下说法图」一样,应属于阿弥陀经系统的净土变相图。
至于观经变相则是依《观无量寿佛经》所作的净土变相,《观经
》译于刘宋元嘉元年,已如前述,不过《观经》译成后的百余年间,
观经变相并没有立即流行起来。成都万佛寺的净土变相石刻,虽有元
嘉二年的记年铭,但并不属于观经变相,北齐南向堂山石窟内的净土
变相,有可能受到《观经》的影响,但也不是观经变相。
初唐时,莫高窟四三一窟的净土变中,其边缘已画了阿阇世及十
六观,此当为最早的观经变相,不过画面仍甚简单。
直到盛唐,观经变相才正式完备而大量流行,这也许是由于善导
大师大力提倡画造净土变相,阐明其无量的功德(注22)所致,而观经的
内容不但记载故事缘起的精彩情节,而且对于极乐世界的宝池、宝树
、宝楼阁等胜妙景观、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的相貌威德等,更是
叙述周详,这对于日后的净土变相,自有相当大的影响。
●莫高窟二一七窟盛唐观经变相
莫高窟的观经系统的净土变相,是所有净土变相中为数最多的一
类,也是净土变中,结构布局最紧凑、最完备的式样。
前述的无量寿经变或阿弥陀经变的净土图,其布局形势,在中亚
或巴基斯坦的古犍陀罗地方,尚可以就当地出土的若干说法图浮雕,
找出一些渊源。但是属于观无量寿佛经系统的原始净土变相遗迹,目
前却仍未见到。因此唐代盛行的观经变相,可以说一方面是继承了阿
弥陀经变或无量寿经变的形式,而再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则是受了观
经内容的影响。
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第二一七、一七二、三二○、二六五、四
五、一一二....等窟中,均有观经变相。
这些观经变相的构图大部分是大同小异的,以二一七窟北壁净土
变(图14)为例,正面画极乐世界景象可分三段,中段正中画阿弥陀
佛被四个菩萨拥簇着而成一单元,左右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也各自
成一单元,四周也围着一群供养菩萨,各单元之间则以栏杆被隔开。
前段中部为歌乐段,正中一对天人正舞蹈着,彩带飞起,两旁为
演奏乐器者,舞乐段的左右两侧部分为化佛和化菩萨。
后段以楼阁景物为主,一落落的城堡宫殿,间厕比邻,左右对称
。殿宇间隔中,有宝树丛丛,有化佛化菩萨穿插其间,莲池上有无数
的莲花化生的童子。虚空天际间,则飞舞着一些飞天和不鼓自鸣的乐
器。
此观经变相图, 事实上是以阿弥陀佛净土变为基础,再在极乐世
界图的左右下方三个边缘, 描绘了观经的序品,即释迦牟尼佛在王舍
城耆□崛山说法, 而王舍城发生阿阇世幽闭其父王频婆娑罗,母后韦
提希的故事。 也画了十六观,即世尊教导韦提希思惟正坐观想极乐世
界的方法,以及九品往生、圣众来迎的景象。(图 15 )
类似与这种有外缘的观经变相,盛唐以后异常普遍,图16、17的
一七二、三二○窟亦是一例。
九、大足晚唐观经变相
直到晚唐时代,观经变相的布局,大体是因袭此种式样,不过也
有不同处,兹以莫高窟四五窟观经变相(图18)为例而述之如下:
●莫高窟四五窟晚唐观经变相
在画面中如同盛唐的观经变相布局一般,在一片池海中,分成三
个段落, 即前段舞乐队,中段仍为被圣众拥簇的阿弥陀佛及左右□侍
菩萨。 后段的虚空中,除了飞天外,尚有宝楼宫殿的屋顶,以及立在
回廊后段的二只宝塔。
此种布局和盛唐不同的是前段的左右两侧化佛部分省略了,后变
相图传到了日本,在当麻曼陀罗中,此处成了父子相见图。
此图的左右缘上,仍因袭前代,画观经序品及十六观。此种式样
流布南北,直到宋代,依旧如是。兹举大足龙冈石窟晚唐观经变相浮
雕(图19),以见其独特风格:
●大足龙冈第二四五窟观经变相浮雕
大足龙冈石窟第二四五窟高四三○公分,龛中部刻坐在莲台的西
方三圣像,但是下方前景却不见舞乐队。龛顶有莲花、宝盖、火焰、
祥光围绕,而飞天环舞,鹤、鹦鹉等灵禽翱翔其间,祥云内列阵,筝
、琵琶、箜篌、螺、笙、铙、拍板等乐器,在宝树前天乐齐奏,莲池
中龙凤摇舟,大宝楼阁巍立于天界上方,亭阁回廊曲折幽深。两旁及
下方刻造菩萨、听法群众及伎乐等,人物多达六百五十余个,表情无
一雷同(注23)。
龛楣左右侧各有十方浮雕,左面上八方及右面上八方刻「十六观
」,每方均以一女身盘腿端坐,双手作禅定印,青情呈冥思观想状,
以表示韦提希正依世尊的教法,作每一种观想法(图20-21)。韦提
希像旁所刻或为园林、或屋宇、或楼台,或宝树、或栏楯、或飞天、
或彩云等等,形象变化不一。所余左右下二方及龛内底层,则刻王舍
城太子阿阇世幽闭父母的故事。此浮雕构图及线条均极简洁,但造型
生动。
整体看来, 此龛利用龛顶刻画乐器和鸟类,使观者一进入龛中,
便有如真正进入极乐世界一般, 眼前尽是佛菩萨、宝楼宫殿,举首一
望空中满布天乐。 这是净土变表现在窟龛浮雕中,比在绘画上,更高
明更能扣住观者心灵的地方。 而就此龛布局的严谨,与场面之弘伟而
言,比之莫高窟晚唐的作品,要胜过很多了。
十、小结
总上所述,西方净土变相,在思想上应是起源于印度,而经典完
成于二世纪的犍陀罗一带,随着月支人的传播而入华,在四世纪左右
中国开始有无量寿像,五世纪则有净土变,七八世纪的唐代才完成有
序品有十六观,净土景象完备,布局复杂壮观的观经变相。
此种观经变相对韩国及日本影响很大,对中原而言,五代两宋之
后,观经变相或净土变随时间地域的不同,产生多样化的布局,已和
盛唐标准的形式有很大的差距。
注 1 主张阿弥陀佛起源于祅教者,多是西方学者,德国的爱德(E.J.
Eitel 1838-1908 A.D.)是第一位提出此论的人,其它尚有爱德
华孔兹(E.Conze),法国的莱维(S.Levi),伯希和(P.Pellioe
),比利时的蒲仙(L.de la Vallee Poussin),罗莫特(E.
Lamotte),布尔兹鲁斯基(J.Przylaski)等人,见杨白衣先生
遗着<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一文,《华冈佛学学报》,第8期,民
国74年10月出版。
注 2 主张印度内部思想起源说的,大多为日本学者,如荻原云来、矢
吹庆辉、中村元等人所主张的由吠陀神话而来,以及松元文三郎
所主张的由佛教神话而来。见<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一文。
注 3 见《世界?博物馆》全集19《????-?博物馆》,讲谈社,
1980年。
注 4 和阐地方出土的陶塑像,经大谷光瑞探险队于二十世纪初年带回
之后,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及韩国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各藏有莲花
化生像。
注 5 依《高僧传》卷5,谓东晋兴宁中(363-365 A.D.)沙门竺道邻造
无量寿佛像,竺法旷乃率其有缘,起立大殿。大村西崖以为这是
弥陀造像的滥觞。但是依《广弘明集》卷16所载,沙门支道林卒于
太和元年(366 A.D.),年五十三岁。他生前曾命匠人造阿弥陀
佛,并自撰赞文。如此,支道林所造的佛像也有可能早于竺邻所
造的像。
注 6 《法苑珠林》第十六,「晋世有谯国载逵,字安道者,留遯旧吴
,游心释教,乃作无量寿挟持菩萨,所闻褒眨,辄加详改,三
年方成,俄而迎入山阴之灵宝寺。」
注 7 见《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刘志远、刘延璧编。
注 8 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7麦积山等石窟壁画,1987年9月,
人民美术出版社。
注 9 见《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麦积山石窟》。民国七十三年六月
初版,台北。
注10 见朝日新闻社出版《世界?美术》九一石窟?美,一九七九年。
注11 见《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法苑珠林》卷15所载。
注12 见《高僧传》卷12。
注13 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东京平凡社,1981年。
注14 真福寺所藏之《戒珠往生传》卷中:「中印度阇那达磨,归心极
乐,画阿弥陀佛及二十五菩萨像,□来中国,并自作伽陀,若欣
求净土,必造画形象,临终观其前,示道路摄心。」
注15 《无量寿经》:「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
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
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
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
,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注16 《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
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
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
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
,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辈者,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
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
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
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其下辈
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
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
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注17 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注18 见<莫高窟第二三○窟新发现的复壁壁画>,敦煌文物研究所,文
物1978年,12期。
注19 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载,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众菩萨等授
手迎接,观世音执金刚台至行者前,行者乘金刚台,如弹指顷,
便往生彼国。上品中生者,行者是乘如大宝华的紫金台,往生七
宝池中,宝花经宿才开。上品下生者,行者是坐金莲华往生的,
但坐已华台,在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
得见佛。中品上生者,坐莲花台往生。中品中生者,坐莲花往生,
但花在宝池中七日乃开。中品下生者,往生极乐世界,七日后乃
得见观音及势至。下品上生者,往生净土后,所乘莲花七七日才
开。下品中生者,往生后所坐莲花经过六劫才开。下品下生者,
往生后,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
注20 见《莫高窟净土变?展开》山本兴二撰。《敦煌?美术》大日本
绘画,1979年。
注21 见(17)。
注22 善导着「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云:若有人依观经画造净土庄严之
变,日夜观想宝池、宝地者,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注23 见《大足石窟艺术》1984年出版。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