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如何实践六波罗密


2014/9/4    热度:225   

 HT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如何实践六波罗密

   如何实践六波罗密—一      海涛  辑

  1.如何具足供养施波罗蜜相?

  一、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

  二、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

  三、净施,不择持戒、毁戒;

  四、赞叹布施;

  五、见行施者,欢喜、不妒;

  六、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

  七、前人咨问、若不咨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

  八、见恐怖者,能为救护;

  九、处饥馑世,乐施饮食;

  十、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

  十一、能赞三宝所有功德;

  十二、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

  十三、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

  十四、虽复巨富,心不放逸;

  十五、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2.如何具足供养戒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

  二、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三、信是罪业,得恶果报。

  四、所修善事,心生欢喜。

  五、于小罪中生极重想。

  六、设其作已,恐怖忧悔。

  七、终不打骂、瞋恼众生。

  八、先意语言,言辄柔软。

  九、见众生已,生爱念心。

  十、知恩报恩,心不悭悋。

  十一、不诳众生,如法求财。

  十二、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

  十三、见穷苦者,身代受之。

  十四、常修慈心,怜愍一切。

  如何实践六波罗蜜—二      海涛  辑

  一、见作恶者,能为遮护。

  二、见作善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

  三、身不自由,令他自在。

  四、常修远离瞋恚之心,或时暂起觉生愧悔。

  五、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3.如何具足供养忍波罗蜜相?

  一、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

  二、若来悔谢,实时受之。

  三、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

  四、赞叹忍果,呵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

  五、修施、忍时,先及怨家。

  六、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观瞋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瞋则生惭愧、恐怖、悔心。

  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忍波罗蜜。

  4.如何具足供养进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

  二、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

  三、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

  四、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

  五、赞叹精进所得果报。

  六、如法得财,用皆以理。

  七、见邪进者,为说恶果。

  八、善教众生,令修精进。

  九、所作未竟,不中休息。

  十、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如何实践六波罗蜜—三      海涛  辑

  5.如何具足供养禅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不乐愦闹,贪着卧具,不乐听说世间之事。

  二、不乐贪欲、瞋恚、愚痴;

  三、先语软语;

  四、常乐出家,教化众生;

  五、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

  六、见怨修慈,乐说定报;

  七、心若逸乱,生怖愧悔;

  八、见邪定者,为说罪过;

  九、善化众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6.如何具足供养般若波罗蜜相?

  一、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

  二、于贪、瞋、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

  三、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

  四、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

  五、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

  六、常乐寂静,出家修道。

  七、能以世事用教众生。

  八、见学胜已,不生妒心。

  九、自胜他人,不生憍慢。

  十、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行六波罗蜜的利益

  1.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

  二、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悋之恶,是名离对。

  如何实践六波罗蜜—四      海涛  辑

  一、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二、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2.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

  二、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

  三、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3.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既修忍已能离瞋恶,是名离对。

  三、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忍因缘故,人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4.进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

  三、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教众生修善令离恶法,是名利他。

  5.禅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

  三、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断诸众生贪欲、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

  如何实践六波罗蜜—五      海涛  辑

  6.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

  三、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

  四、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7.驳四波罗蜜之说

  一、或有说言离戒无忍,离智无定,是故说有四波罗蜜。

  二、若能忍恶不还报者,即名为戒。若修禅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

  三、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

  四、离戒无进,离进无戒;是故戒即精进,精进即戒。

  五、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是故施即精进,精进即施。

  六、故知无有六波罗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进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与果不得为一,是故应有六波罗蜜。

  七、若有说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义不然。何以故?戒从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恶,为众修善忍无数苦,无量世中代诸众生受大苦恼,心不悔退,是故离戒应有忍辱。

  八、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智慧即是毘婆舍那。舍摩他名缘一不乱,毘婆舍那名能分别。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定、慧,异当知定有六波罗蜜。

  8.如来说六波罗蜜之顺序

  一、如来所以最初先说檀波罗蜜,为调众生施时离贪,

  二、施时离贪,是故次说尸波罗蜜;

  三、施时能忍舍离之心,是故次说忍波罗蜜;

  四、施时心乐,不观时节,是故次说进波罗蜜;

  五、施时心一,无有乱相,是故次说定波罗蜜;

  六、施时不为受生死乐,是故次说智波罗蜜。

  如何实践六波罗蜜—六      海涛  辑

  1.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

  一、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悋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

  二、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

  三、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为忍波罗蜜;

  四、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

  五、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

  六、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足成就六波罗蜜,是故名为智波罗蜜。

  2.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佛言:「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

  3.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4.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

  5.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

  一、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

  二、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

  三、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6.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

  7.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

  8.菩萨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

-------------------------------------------------------------------------------------------------------------

更多HT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